浙教版七年级数学数据收集和整理教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392175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13.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数据收集和整理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数据收集和整理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数据收集和整理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数据收集和整理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数据收集和整理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数据收集和整理教案.docx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数据收集和整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七年级数学数据收集和整理教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数据收集和整理教案.docx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数据收集和整理教案

6.1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材分析】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浙江版›七年级上册,是第六章《数据与图表》中的第一课。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数据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考方法已成为现代社会及以后普遍使用并且强有力的思维方式。

能够利用数据和对数据进行处理已成为信息时代每一位公民必备的素质。

本节课通过学生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过程,使学生体会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了解收集数据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以及能够按要求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类排序,分组编码。

本节课的教学意义不仅仅体现在学生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知识上,还体现了学生在收集数据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积极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通过收集数据,体会数据的作用,了解收集数据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会按要求进行数据的简单分类排序,分组编码。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品尝用数据说话带来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

感受数据在生活中的作用,在情境中体会收集数据的方法,以及分类,排序,分组,编码,等整理数据的方法。

难点:

数据如何分类,排序,分组,编码。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工作:

1.组织形式:

以坐位相邻的四位同学为一组,并推选一个同学为组长。

2.学生:

测量脚长(赤脚踩在白纸上,描下最长脚趾端点,三角板放在脚跟处,画线。

测量点与线的距离即可。

)自带皮尺(每组2个)。

3.教师:

奥斯卡最佳记录片提名《迁徙的鸟》中录象片段;浙江野鸟会集体活动的相关图片。

②相关多媒体课件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迁徙的鸟》影片片段(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体会生活的乐趣),正当学生沉浸在影片美丽的画面时,教师指出,不同时期各种鸟类的栖息数量都是不同的,要了解一个地区鸟类的生存情况,我们必须要收集相关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2003年3月1日8:

15~11:

30期间,浙江野鸟会的鸟类爱好者们在杭州西溪湿地举行集体观鸟活动。

[课件中出现集体观鸟活动图片,及几张鸟类图片,增加学生好奇心]

师:

观鸟者们发现了许多种鸟。

他们统计了一下,发现15分钟内有这样几种鸟在湿地活动。

 

(课件显示表格)

鸟的种类

黑尾蜡嘴雀

八哥

雉鸡

翠鸟

仙鹤

乌鸦

白鹭

山斑鸠

家燕

观察记录

数量

师:

他们是如何来记数的?

[学生在好奇心中讨论,交流,气氛热烈]

学生可能会想到刻痕记数、数数、画“正”记数等。

教师鼓励学生多思考,培养学生发散型思维方式。

拓宽思维空间。

师:

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

比较这几种记数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又好记,又能很快说出数量?

画“正”的方法。

(课件显示表格)。

鸟的种类

黑尾蜡嘴雀

八哥

雉鸡

翠鸟

仙鹤

乌鸦

白鹭

山斑鸠

家燕

观察记录

数量

4

3

2

4

14

3

2

1

4

(观察记录画“正”在黑板上完成)

表格中的数量以问题形式填写,同时课件显示

(1)这里的数据是通过什么方法收集得到的?

(2)从这些数据中,你能获得有关杭州西溪湿地鸟类的哪些信息和结论?

(3)收集以上数据的目的是什么?

[问题一答案唯一。

问题二鼓励学生开拓思维,讨论交流,相互补充。

问题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收集数据是必须要有一定目的性]

师:

收集数据还可以通过哪些直接和间接途径?

学生讨论后,给出答案:

直接观察、测量、调查和实验等;也可以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使用互联网等。

(三).合作学习,师生互动

✧合作学习

(1)

学生相互测量身高(同桌之间相互站立,测量时要求学生一只脚踩住皮尺,另一学生看刻度时要求手中三角板与皮尺测量最高高度处垂直)测量完毕[此时学生情绪高涨,都在相互讨论自己及他人的身高数据,教师此时应适当控制课堂秩序。

]示意学生坐回位子。

以开火车的形式,每2组(每组4人)学生上讲台记录身高数据。

同时要向学生说明,记录数据时,女同学的数据后面贴加性别,如153.7(女)。

记录完毕,此时黑板上数据可能繁杂、无序。

[给数据的分类,排序创照更好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分类,排序的作用]

师:

我们能从这一堆数据,很快比较男女同学的身高吗?

(众生讨论)

此时学生,可能有些会说能,有些会说不能,更多的学生可能会是一种困惑,思考的表情。

(说能的学生,可能会提出把这些数据列表格分类整理。

此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拓展思维。

教师提问:

按什么分类?

(此时学生的想法可能也有多种多样,教师在充分肯定的同时,利用EXCEL建立表格

男生

150.2

154.3

152.2

155.4

女生

148.5

151.2

149.7

150.5

教师进一步提问:

如何操作可以使数据更直观?

生:

按大小进行排序。

教师利用EXCEL分别选中男女生数据从小到大进行排序(也可以从大到小)

男生

150.2

152.2

154.3

155.4

女生

148.5

149.7

150.5

151.2

师:

观察以上表格,你怎样比较男、女生身高的差异?

学生回答可能会有多样性,如回答用平均值进行比较;又如回答男生160厘米以上的个数与女生160厘米以上的个数进行比较等。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培养发散型思维]

师:

身高早155CM以上的男生,女生各占男,女生的百分之几?

身高在160CM以上呢?

学生按照班级实际情况进行运算。

[通过运算,体会数据的作用]

✧合作学习

(2)

师:

昨天老师请同学们回家测量脚的长度,下面请几位同学把他测量的结果告诉大家。

(请3位学生报出数据,记在黑板上)

提出疑惑:

3位同学的脚长都不相同,去买鞋的时候,是不是鞋厂都需要去量每个人的脚的大小,然后再去制作鞋呢?

生:

不需要

师:

你是怎么样去买鞋的?

生:

告诉售货员鞋号。

师:

为什么告诉售货员鞋号,你就可以找到基本适合你穿的鞋来试穿?

既然鞋厂不需要去量每个人脚的大小,来制作鞋,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可能会想到到把脚长进行分组。

教师总结概括。

同时展示幻灯片:

解现行国家标准鞋号根据脚的长度,以10MM为一个号,5MM为半个号确定,如图

鞋号实际就是把脚长数据分组、编码,每10MM分一组,5MM为半个号确定。

解释“≤”的意义,以及解释表格所表示的意思。

每一个码号脚长之间的范围是10MM。

若脚长正好在这个范围且过半,则加半码。

比如脚长是25.3~~25.7CM,在25码脚长范围内,但它在这个范围内过半,因此可以选25.5号的鞋。

师:

脚长是24.8~~~25.2CM可以选一号?

生:

25码

师:

对,因为它在25码脚长的范围内,而且范围没有过半

[组织游戏调动气氛,使学生在活动中巩固知识,在快乐中体味数学]

组织游戏:

以4人为一小组。

游戏规则:

一组学生挑战另一组学生,一组学生报自己测量出的脚长数据,另一组学生说出鞋号。

老师充当记事员角色。

答对,答题方可获星(老师在黑板上记录);若答错,问方得分。

共进行5组游戏,优胜者获得全班掌声(游戏前提醒学生此鞋码为国家标准鞋号)。

师:

刚才同学们都体会到了分组编码使原来繁多,无叙的数据简化、有序。

他是整理数据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工商业、科研等活动中有广泛的应用。

课内练习

以下是某校七年级南,女生各10名右眼裸视的检测结果:

0.2,0.5,0.7(女),1.0,0.3(女),1.2(女),1.5,

1.2,1.5(女),0.4(女),1.5,1.1,1.2(女),0.8(女),

1.5(女),0.6(女),1.0(女),0.8,1.5,1.2

(1)这组数据是用什么方法获得的?

(2)学生右眼视力跟性别有关吗?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你将怎样处理这组数据?

你的结论是什么?

(合作交流,探索完成)

(四).归纳小结,体味数学快乐

师:

本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

(课堂小结交给学生)

数据收集的方法:

直接观察、测量、调查、实验、查阅文献资料、使用互连网等。

整理数据的方法:

分类、排序、分组编码等。

(学生可能还会指出鞋码和脚长之间的关系等)

(五).布置作业

P139做一做中的第2题。

P1413,4。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

本课从鸟类影片入手,用大自然的魅力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呆板的观鸟数据充满趣味性、故事性、真实性。

同时通过设疑,层层导入,让学生自己找出记录观察记录的方法,在探讨中获得杭州西溪鸟类的相关信息。

体会收集数据的重要作用及相关方法。

把书上静止的身高数据变为真实的有内容的活动。

让学生相互测量身高,体味收集数据的快乐。

按小组在黑板上记录数据,黑板上的数据复杂、凌乱。

教师借机提出置疑,如何更直观的比较男,女生的身高?

从而引出分类,排序的整理方法。

用提问的方式引出国家标准鞋号标准,用小组相互竞猜的游戏,使学生感受整理数据的重要方法——分组、编码。

把课堂小结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总结、叙述中提高数学概括表达能力。

 

6.2统计表

【教材分析】

《统计表》是第六章《数据与图表》的第二节内容,在第一节内容中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之后,学生自发认识到描述与分析数据的必要性,制作统计表就是让数据之间的关系显得清晰直观的方法之一,并为以后几节内容中的制作各种统计图打下基础。

因此,设计并制作统计表是统计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七年级学生已在小学接触过统计知识《看统计图表》,而本章的学习是让学生对已具有的初步的统计意识加深理解与认识,其学习的核心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即在教学设计的现实情境中,自觉地想到运用统计的方法解决有关的问题,并亲身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选择恰当的途径(制作统计图表)更直观地展示数据之间的关系,并作出合理的判断。

每一节的教学都需紧紧围绕这个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并了解统计表的基本结构及其作用

2.会读统计表,理解表中数据所代表的信息

3.会制作简单的统计表

4.会根据统计表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数据表格化的过程,掌握描述、分析数据的数学方法

2.通过统计表所展示的数据之间的关系获得信息,进行简单的推断预测,体验“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维方式

情感与态度目标

1.设计现实情境,通过简单的设计过程,数据统计表判断,让学生感受到教学思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应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信心

2.经历设计制作与应用统计表的过程,在合作与交流中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统计表的作用,会制作相对规范的统计表并加以应用

【教学难点】:

设计适当的能清晰展示数据的统计表

课前准备:

查阅有关奥运会的资料

【教学流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认识统计表的必要性

问题一:

请学生对中国队的2004雅典奥运会之行发表看法

学生活动学生从各个方面来评价:

名次、奖牌总数、参加项目的增加、某些项目零的突破等等

[中国在奥运会上的历史性进步是国人今年的热门话题之一,以此引入,学生会有很大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对学生的评价只要合理都要给予肯定,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辨证的思维看待事件的发展与结果]

问题二:

同学们能否预测29届北京奥运会上中国的成绩?

(注意不要引起误导:

金牌多少=成绩。

随着体育活动的发展,奖牌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的情况必将逐渐变化)

教师活动把学生的回答引导到中国与美国,俄罗斯的比较。

问题三:

同学们作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

根据这几届的奖牌数、金牌数、名次等方面比较得出。

教师活动展示第23届到第28届奥运会中美俄三国的相关资料(金、银、铜、名次)

第24届:

苏联55,31,46

(1)美国36,31,27(3)中国5,11,12(11)

第25届:

独联体45,38,29

(1)美国37,34,37

(2)中国16,22,16(4)

第26届:

美国44,32,25

(1)俄罗斯26,21,16

(2)中国16,22,12(4)

第27届:

美国39,25,33

(1)俄罗斯32,28,28

(2)中国28,16,15(3)

第28届:

美国35,39,29

(1)中国32,17,14

(2)俄罗斯27,27,38(3)

问题四:

怎样让这些数据更明白地说明问题?

学生活动交流讨论获得结果:

列表格

教师活动肯定学生选择的多种不同的研究对象,然后和学生协商以金牌数为例来制表

二合作探索,认识统计表的制作与作用

1.整理数据——做统计表

让学生尝试制作统计表,在实践中理解:

为了更清晰地用统计表展示与描绘数据,必须有规范的结构:

标题(统计表的名)、标目(如“国家”“届数”)、数据,必要的说明(数据的单位、制表日期等)

教师活动启发学生从资料给出的许多数据中选取相关数据进行整理,标目分成横、纵两种(允许不同分法),把数据放入相应位置

第24届—29届奥运会中、美、俄三国的金牌统计表(单位:

枚)

届数

国家

24届

25届

26届

27届

28届

中国

5

16

16

28

32

美国

36

37

44

39

35

俄罗斯

55

45

26

32

27

2.分析数据——读统计表

请学生观察自己制作的统计表。

教师提问从统计表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交流,发表各自的发现。

[

(1)在我们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读图时代”,必须学会从大量的图表中获得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

(2)不分设过多小问题。

设问多,虽然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可以降低难度,但是一问一答的同时也就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这里仅给出一个开放式的大问题,把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有足够的空间自主探索,分别从横向、纵向、不同的侧面进行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与同伴的合作]

三巩固新知,体会统计表的制作与应用的灵活性

情境一“绿色奥运”

问一:

知道北京2008奥运会的三大主题吗?

学生:

(课前查阅过资料)“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

教师:

其中“绿色奥运”是第26届奥运会悉尼能够夺得举办权的一个重要口号,而且他们实践了这一点,这说明奥运会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很高。

“绿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

空气质量达到优或良的天数必须占62%以上

问二:

用什么来衡量城市空气质量的优劣呢?

显示资料:

城市空气质量通常用污染指数W衡量。

若W小于或等于50,空气质量为优;若W大于50且小于或等于100,空气质量为良;若W大于100且小于或等于150,空气质量为轻度污染。

问三:

近年北京的环境在综合治理下不断进步。

现有一张北京2004年5月空气污染指数统计表,根据这张表格能否判断北京市目前的空气质量是否达到“绿色奥运”的标准?

北京市2004年5月空气污染指数统计表

制表日期:

2004年6月20号

污染指数(W)

40

70

90

110

120

140

天数(t)

3

5

10

1

4

7

学生活动:

(1)在这张不同形式的统计表上巩固对基本结构的认识,理解标题、标目、数据、数据单位和制表日期的必要性与作用。

(2)初步学会利用统计表展示的数据获得信息,结合数学计算,作出判断

情境二“奥运热潮”

奥运会掀起了一股体育热潮,某公司看准这个商机,今年开始销售体育用品。

其中以甲、乙、丙三种产品为主。

对第一季度的销售情况获得以下数据(单位:

千元):

甲类产品:

1,2,3月份销售额分别为80,100,120;

乙类产品:

1,2,3月份销售额分别为50,60,80;

丙类产品:

1,2,3月份销售额分别为90,70,100。

已知1,2,3月份每月各类产品的总利润分别为49,48,64,请制作统计表反映该公司第一季度销售情况的统计表,并对公司产品的销售方向提出你的建议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设计统计表

注意

(1)这个统计表比较复杂,教师在巡回指导时要启发提示:

商品标目有几种不同类别,应把标目分成几个子标目

(2)反映销售情况的除了销售额,还有利润。

学生在制表时可能会漏掉总利润,或者想到统计利润,但不知该放哪个位置。

教师应提醒并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3)鼓励学生利用所得信息从各个角度考虑提出建议,感受统计的作用

四练习反馈

1.课本143页“课内练习”

本题中数据的给出方式有些不同,制表时需要计算。

2.课本144页“作业题”第4题(根据课堂时间,可共同分析,课外完成)

本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统计意识

(1)从繁多的数据中找出最大温差,按要求分成4段,确定每段范围

(2)选择适当方法整理数据,得出每段所占天数,制作统计表

(3)根据统计表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

五小结反思

学生回顾这节课的收获与体会

六作业

1.课本144页作业题

2.与同伴合作,选择一个与班级有关的课题进行调查并制作统计表,了解你所在班级这方面的情况(如:

喜欢的体育活动、上学方式、生日的月份)

【设计说明】

(1)教学目标的确定

《统计表》这节课是第一次将统计表作为一节独立的内容推出,其目的是进一步感受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必要性,并初步掌握有条理地描述数据的方法,所以这节课的引入和例题都以问题情境展开,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认识到统计的重要性,逐步树立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

(2)教学内容的选择

课堂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现实,以此引入新知识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学生的“现实”可与学生自身直接相关,也可与他们生活的社会环境中与自然,人类文明或与其他学科相关的现象和问题。

所以本课从学生感兴趣的奥运话题展开,把三种不同形式的统计表全部融入其中,在应用数学知识的同时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展示课前收集的多种资料,也可启发学生学习利用多种渠道收集生活中的信息。

(3)组织形式与学习方式

本节课由于内容的特点,教师无须讲解更多的知识,只需调动学生主动性,引导组织学生活动。

学生的学习不是单独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4)评价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关注的是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他们想了没有,参与了没有,能否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有没有通过课堂学习去感受和体会统计的思想。

6.3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够掌握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制作两种统计图的步骤和方法。

学生能看懂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数据作数量的简单分析,会利用统计图分析社会生活与科学领域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认识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根据不同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初步

形成统计的思想,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看懂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利用统计图分析解决问题。

难点:

利用统计图分析解决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

教学准备

教师:

展示本课图片的课件。

学生:

刻度尺、三角板。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

说明

师:

用投影展示2000年第五次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让学生找出四个直辖市的人口数,并引导学生制成表格。

生:

根据题意制成表格。

师:

这些数据很枯燥,要使这些数据和数据的变化能更直观、生动地表示出来,就要进一步学习统计图。

统计图有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

(并展示事先准备好的统计图)

生:

辨认统计图类型,并举例平时看到的统计图。

师:

我们今天先来学习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

[板书]6.3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

利用制成的表格,用Excel软件制出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及组成。

如长方形的高表示什么?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四个直辖市的人口统计表

(图一)

生:

两条互相垂直的数轴和若干长方形组成,两条数轴分别表示两个标目。

长方形的高是其中一个标目的数据,如这里的高是人口这个标目下的一组数据。

师:

提醒学生注意不要忘记统计图的名称。

(即完成例1)

生:

大致总结出画条形统计图的步骤。

师:

出示画条形统计图的步骤:

(1)写出统计图名称;

(2)画出横、纵两条互相垂直的数轴(有时不画箭头);

(3)确定长方形的宽度和间隔;

(4)确定长度单位和数量;

(5)制成长方形并在长方形上方写上数据。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四个直辖市的人口统计表

(图二)

并且变化制成如上图表。

生:

完成P146的做一做,巩固条形统计图的画法。

师:

让学生说出做一做采用类似于图二美观。

展示学生作品。

并变化图一为折线统计图如下: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四个直辖市的人口统计表

(图三)

指出折线统计图也是一种统计图。

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两种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

生:

大致说出这两种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

师:

出示画折线统计图的步骤:

(1)、写出统计图名称;

(2)、画出横、纵两条互相垂直的数轴(有时不画箭头),分别表示两个标目的数据,如图三的直辖市和人口数。

(3)、根据横、纵各个方向上的各对对应的标目数据画点。

(4)、用线段把每相邻两点连接起来。

师:

出示北京2003年5月1日至5月19日“非典”情况数据统计图。

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并回答课本问题。

生:

先分组进行讨论后,学生代表逐个回答P147几个问题,其他组进行补充。

师:

指出在同一个统计图中,反映不同类别数据的折线要用不同的图标把它们区分开。

北京2003年5月1日至5月19日“非典”情况数据统计图

(图四)

生:

在比较用Excel软件做好的条形统计图与折线图的过程中,得出折线统计图在反映数据变化的走向,以及在同时反映若干组不同类别数据之间的关系方面比条形统计图好的结论。

并能够在画图时进行选择条形还是折线统计图。

北京2003年5月1日至5月19日“非典”情况数据统计图

(图五)

师:

出示例2。

(题略)设问:

在第

(1)个问题中不用折线统计图你能否回答?

生:

能。

比较后一个月的值减去前一个月的差。

师:

指出通过折线统计图我们能够更直观地(10月至11月间的线段最陡)解决问题。

生:

完成课内巩固练习。

(见P148-149)

课堂小结,提示作业

1、由学生结合图形小结画两种统计图的步骤。

2、两种统计图的特点及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3、从不同的统计图中获得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

引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鼓励大胆发言,不怕说错。

 

让学生大致了解名称的来由;以及感受统计图的应用广泛;体验学习统计图的必要性。

 

让学生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鼓励大胆发言。

注意统计图的完整性

 

让学生了解统计图的不同画法

 

想一想,做一做,让学生尝试着独立画图。

 

从条形图过渡到折线统计图,容易让学生对比两图的联系与区别。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小组合作精神以及细致答题的习惯。

 

经过两图的比较,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觉到折线统计图在反映数据变化的走向,以及在同时反映若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