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货币及货币制度.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385312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97 大小:52.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货币及货币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第一章货币及货币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第一章货币及货币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第一章货币及货币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第一章货币及货币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货币及货币制度.docx

《第一章货币及货币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货币及货币制度.docx(9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货币及货币制度.docx

第一章货币及货币制度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名词解释

1.货币流通速度

2.无限法偿

3.有限法偿

4.信用卡

5.纸币

6.金本位制

7.货币购买力

8.辅币

二、单项选择题

1.流动性最强的金融资产是()。

  A.银行活期存款;B.居民储蓄存款;

  C.银行定期存款; D.现金。

2.马克思的货币起源理论表明()。

  A.货币是国家创造的产物; B.货币是先哲为解决交换困难而创造的;

  C.货币是为了保存财富而创造的;D.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3.价值形式发展的最终结果是()。

  A.货币形式;   B.纸币;

  C.扩大的价值形式;D.一般价值形式。

4、贝币和谷帛是我国历史上的()。

  A.信用货币;  B.纸币;

  C.实物货币;  D.金属货币。

三、多项选择题

1.黄金之所以能作为货币,是因为它具有以下特点()。

  A.同质可分;    B.体积小价值大;

  C.便于携带;    D.便于保存。

     

2.人民币符合以下特点()。

  A.是信用货币;   B.起一般等价物作用;

  C.是我国唯一合法流通的货币; D.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发行。

3.信用货币包括()。

  A.政府债券;    B.现钞;

  C.存款货币;    D.商业票据

 4.金属本位货币制度可分为()。

A.银本位制;B.铜本位制;

C.金本位制;D.金银复本位制。

四、判断题

1.秤量货币在使用时需要验成色秤重量。

2.从货币发展的历史看,最早的货币形式是铸币。

3.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必须是现实的、足值的货币。

4.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时,其价值的运动形式是不同的。

5.国家货币制度由一国政府或司法机构独立制定实施,是该国货币主权的体现。

五、简答题

1.金银复本位制下为什么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2.如何理解货币的本质属性?

3.为什么说金币本位制是一种稳定的货币制度?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货币流通速度:

在一定期间货币可实现几次买或卖的行为。

2.无限法偿:

是主币具有的无限支付能力,无论每次支付的数额多大,人们都不能拒绝接受。

3.有限法偿:

无限法偿的对称。

是指辅币具有有限的支付能力,既法律上虽赋予它流通的权力,但当每次支付超过一定限额时,对方有权拒绝收受

4.信用卡:

是银行发行的,凭以向特约单位购物、消费和向银行支取现金且具有消费

信用的特制载体卡片。

5.纸币:

广义的纸币,泛指纸制的货币。

典型的纸币是指国家为了弥补财政赤字而发行的强制流通的货币符号。

6.金本位制:

国家规定用黄金作为本位币材料的货币制度。

7.货币购买力:

是所有商品价格的倒数。

8.辅币:

本位币以下的供零星交易和找零之用的小额货币。

二、单项选择题

1.流动性最强的金融资产是()。

  A.银行活期存款;B.居民储蓄存款;

  C.银行定期存款; D.现金。

2.马克思的货币起源理论表明()。

  A.货币是国家创造的产物; B.货币是先哲为解决交换困难而创造的;

  C.货币是为了保存财富而创造的;D.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3.价值形式发展的最终结果是()。

  A.货币形式;   B.纸币;

  C.扩大的价值形式;D.一般价值形式。

4、贝币和谷帛是我国历史上的()。

  A.信用货币;  B.纸币;

  C.实物货币;  D.金属货币。

三、多项选择题

1.黄金之所以能作为货币,是因为它具有以下特点()。

  A.同质可分;    B.体积小价值大;

  C.便于携带;    D.便于保存。

     

2.人民币符合以下特点()。

  A.是信用货币;   B.起一般等价物作用;

  C.是我国唯一合法流通的货币; D.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发行。

3.信用货币包括()。

  A.政府债券;    B.现钞;

  C.存款货币;    D.商业票据

 4.金属本位货币制度可分为()。

A.银本位制;B.铜本位制;

C.金本位制;D.金银复本位制。

四、判断题

1.对2.错3.错4.对5.对

五、简单题

1.金银复本位制下为什么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答:

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是在金银复本位制中的“双本位制”条件下出现的,即法律规定金和银的比价,金币和银币都按法定比价流通,由此形成了金银的法定比价和市场比价。

一旦金银的市场价格发生变化,就会使金银的法定比价和市场比价发生偏离。

由于当时的金币和银币都是可以自由铸造的足值的本位币,因此当金银的法定比价和市场比价发生偏离时,市场价格偏高的货币(良币)就会被市场价格偏低的货币(劣币)所排斥,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良币退出流通进入贮藏,劣币充斥市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2.如何理解货币的本质属性?

答:

货币是从商品交换中产生的,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首先,货币是商品,它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其次,货币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特殊的商品,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并与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

3.为什么说金币本位制是一种稳定的货币制度?

答:

金币本位制是金铸币作为实际交换媒介在流通中发挥货币功能的金本位制,其基本内容是:

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无限法偿;辅币和银行券与金币同时流通,并可按其面值自由兑换为金币;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货币发行准备全部是黄金。

  金币本位制是一种稳定的货币制度,表现在:

由于金币可以自由铸造和熔化,金币的面值就可以与其所含的黄金的实际价值保持一致,流通中金币的数量就能自发地满足流通的需要;由于金币可以自由兑换,各种价值符号就能稳定地代表金币进行流通,不会发生通货贬值;由于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外汇汇率就可以保持稳定。

金币本位制的稳定性对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二章信用

一、名词解释

1.信用

2.实物借贷

3.商业信用

4.民间信用

5.直接融资

6.间接融资

7.消费信用

8.信用制度

二、单项选择题

1.信用是()。

A.买卖行为;  B.赠予行为;

C.救济行为;  D.各种借贷关系的总和。

2.信用的基本特征是()。

A.平等的价值交换;       B.无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让渡;

C.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转移;D.无偿的赠予或援助。

3.政府信用的主要形式是()。

A.发行政府债券;       B.向商业银行短期借款;

C.向商业银行长期借款;    D.自愿捐助。

4.现代信用活动的基础是()。

A.信用货币在现代经济中的使用;B.经济中存在大量的资金需求;

C.企业间的赊销活动;D.现代经济中广泛存在着盈余或赤字单位.

三、多项选择题

1.信用产生的原因是()。

A.利息的出现;        B.私有制的出现;

C.人们对利益的追求;     D.财富占有不均。

2.高利贷信用的特点是()。

A.具有较高的利率;B.促进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

C.具有资本的剥削方式;D.具有资本的生产方式。

3、下面对实物借贷和货币借贷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A.最初出现的是实物借贷的形式;

B.货币借贷比实物借贷更方便灵活;

C.当生产力水平有了提高,实物借贷逐渐减少,货币借贷成为主要借贷形式;

D.在现代经济中,已经不存在实物借贷的形式。

4、人民币货币制度的特点是()。

A.人民币是我国法定计价、结算的货币单位

B.人民币主币无限法偿,辅币有限法偿

C.人民币采用现金和存款货币两种形式

D.现金由中国人民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发行

四、判断题

1.信用是一种借贷活动,在社会大分工的基础上产生。

2.高利贷以极高的利率为特征,是一种信用剥削,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它是占主导地位的信用形式。

3.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货币借贷逐渐取代实物借贷成为主要的借贷形式。

因此,在现代经济中,只存在货币借贷这一种借贷形式。

4.商业信用是现代信用活动中最主要信用形式。

5.个人信用主要是指个人作为债权人的信用活动。

五、简答题

1.我们平时提到的“信用缺失”、“消费信用”,所指的“信用”含义是否相同?

若不同,如何理解这些含义之间的关系?

2.银行信用是如何克服商业信用的局限性的?

3.高利贷信用与现代信用有何区别?

第二章信用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信用:

是一种借贷行为,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或以归还为条件的取得是其特征

2.实物借贷:

以实物为标准进行的借贷活动。

3.商业信用:

工商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

4.民间信用:

指在国家批准的金融机构之外进行的借贷活动。

5.直接融资:

资金供求双方通过特定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融资形式

6.间接融资:

资金供求双方分别与金融中介机构发生债权债务关系的融资形式。

7.消费信用:

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

8.信用制度:

规范和约束社会信用活动和信用关系的行为规则。

二、单项选择题

1.信用是()。

A.买卖行为;  B.赠予行为;

C.救济行为;  D.各种借贷关系的总和。

2.信用的基本特征是()。

A.平等的价值交换;       B.无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让渡;

C.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转移;D.无偿的赠予或援助。

3.政府信用的主要形式是()。

A.发行政府债券;       B.向商业银行短期借款;

C.向商业银行长期借款;    D.自愿捐助。

4.现代信用活动的基础是()。

A.信用货币在现代经济中的使用;B.经济中存在大量的资金需求;

C.企业间的赊销活动;D.现代经济中广泛存在着盈余或赤字单位.

三、多项选择题

1.信用产生的原因是()。

A.利息的出现;        B.私有制的出现;

C.人们对利益的追求;     D.财富占有不均。

2.高利贷信用的特点是()。

A.具有较高的利率;B.促进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

C.具有资本的剥削方式;D.具有资本的生产方式。

3、下面对实物借贷和货币借贷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A.最初出现的是实物借贷的形式;

B.货币借贷比实物借贷更方便灵活;

C.当生产力水平有了提高,实物借贷逐渐减少,货币借贷成为主要借贷形式;

D.在现代经济中,已经不存在实物借贷的形式。

4.人民币货币制度的特点是()。

A.人民币是我国法定计价、结算的货币单位;

B.人民币主币无限法偿,辅币有限法偿;

C.人民币采用现金和存款货币两种形式;

D.现金由中国人民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发行。

四、判断题

1.错2.错3.错4.错5.错

五、简答题

1.我们平时提到的“信用缺失”、“消费信用”,所指的“信用”含义是否相同?

若不同,如何理解这些含义之间的关系?

答:

二者所指的“信用”含义不同。

“信用缺失”中的“信用”指的是道德范畴,即诚信,是经济主体通过诚实履行自己承诺而取得他人的信任。

“消费信用”中的“信用”指的是经济范畴,即一种借贷行为,表示的是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发生的债权债务关系。

这两个范畴的信用密切相关。

诚信是交易、支付和借贷活动进行的基础。

如果没有当事人之间的最基本的信任,就不会发生借贷活动。

诚信是借贷活动的基础。

2.银行信用是如何克服商业信用的局限性的?

答:

银行信用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属于间接信用。

它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广泛存在于各个经济领域。

(1)银行通过存款活动,把社会上闲散的货币资金集中起来,汇集成大额货币资金,能够满足小额资金、大额信用资金的需要,克服了商业信用在信用规模上的局限性。

是一种能够适应社会化大生产需要的现代信用形式;

(2)银行信用是用货币资金的形式而非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在方向上的局限性,使社会资金得到灵活使用;(3)银行吸收的资金有长期闲置,也有短期闲置的,在调剂资金期限上具有灵活性,可以满足存贷款人各种不同的需求。

克服了商业信用在期限上的局限性。

3.高利贷信用与现代信用有哪些区别?

答:

高利贷信用与现代信用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从存在的基础看,高利贷信用存在的基础是小生产占优势的旧生产方式。

现代信用存在的基础是社会化的大生产方式,经济中广泛存在盈余或赤字单位;

(2)从借贷的目的看,高利贷主要用于生活性消费,与生产没有密切联系。

现代信用主要用于生产,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3)从对经济的作用看,高利贷具有资本的剥削方式,它的主要借贷对象——小生产者仅用于维持简单生产活动,导致生产力发展缓慢。

现代信用可以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节约了流通费用,保证了社会化大生产的顺利进行。

第三章金融

一、名词解释

1.银行信用

2.信用货币

3.金融机构

4.价值尺度

5.铸币

6.货币制度

7.商业票据

8.金银复本位

二、单项选择题

1.金属货币制度不具有的性质是()。

A.流通中主币为金属铸币;   B.辅币限制铸造;

C.主币无限法偿;      D.辅币无限法偿。

2.信用货币制度不具有的性质是()。

A.主币集中发行;       B.辅币集中发行;

C.信用货币在流通中使用;   D.流通中主币为金属铸币。

3.1933年国民党政府的法币改革废止了我国实行多年的()。

A.金本位制;         B.银本位制;

C.汇兑本位制;       D.金块本位制。

4.欧元正式成为欧元区国家惟一法定货币的时间是()。

A.1998年1月1日;     B.1999年1月1日;

C.2002年1月1日;     D.2002年7月1日。

三、多项选择题

1.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贵金属存在于()条件下。

A.银本位制;         B.金银复本位制;

C.金币本位制;        D.金汇兑本位制。

2.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下,主币具有以下性质()。

A.国家流通中的基本通货;   B.国家法定价格标准;

C.足值货币;    D.发行权集中于中央银行或指定发行银行。

3.流通中使用银行券存在于()条件下。

A.银本位制;         B.金银复本位制;

C.金币本位制;        D.金汇兑本位制。

4.金属货币制度下辅币具有以下性质()。

A.足值货币         B.不足值货币

C.无限法偿         D.有限法偿

四、判断题

1.任何信用活动同时都是货币的运动。

2.货币的运动和信用的活动虽有多方面联系却保持着各自独立发展的过程。

3.银行券只在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在金属货币制度中不存在。

4.中文的“金融”与英文的相同。

5.金币本位制条件下,流通中的货币都是金铸币。

五、简答题

1.如何对金融范畴进行界定?

2.现代金融体系有哪些构成要素?

3.简述金融学科的基本内容?

第三章金融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银行信用:

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提供的信用。

2.信用货币:

是以信用活动为基础产生的、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信用工具。

它的形式主要有商业票据、银行券和存款货币。

3.金融机构:

充当信用中介、媒介以及从事种种金融服务的组织。

4.价值尺度:

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

是指货币在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时所发挥的

职能。

5.铸币:

铸造成一定形状并由国家印记证明其重量和成色的金属货币。

6.货币制度:

是国家法律规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

7.商业票据:

是在商业信用关系下产生的表明债权和债务的书面凭证。

8.金银复本位:

是国家法律规定金银两种金属同时作为本位币材料的货币制度。

二、单项选择题

1.金属货币制度不具有的性质是()。

A.流通中主币为金属铸币;   B.辅币限制铸造;

C.主币无限法偿;      D.辅币无限法偿。

2.信用货币制度不具有的性质是()。

A.主币集中发行;       B.辅币集中发行;

C.信用货币在流通中使用;   D.流通中主币为金属铸币。

3.1933年国民党政府的法币改革废止了我国实行多年的()。

A.金本位制;         B.银本位制;

C.汇兑本位制;       D.金块本位制。

4.欧元正式成为欧元区国家惟一法定货币的时间是()。

A.1998年1月1日;     B.1999年1月1日;

C.2002年1月1日;     D.2002年7月1日。

三、多项选择题

1.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贵金属存在于()条件下。

A.银本位制;         B.金银复本位制;

C.金币本位制;        D.金汇兑本位制。

2.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下,主币具有以下性质()。

A.国家流通中的基本通货;   B.国家法定价格标准;

C.足值货币;    D.发行权集中于中央银行或指定发行银行。

3.流通中使用银行券存在于()条件下。

A.银本位制;         B.金银复本位制;

C.金币本位制;        D.金汇兑本位制。

4.金属货币制度下辅币具有以下性质()。

A.足值货币;        B.不足值货币;

C.无限法偿;        D.有限法偿。

四、判断题

1.对2.对3.错4.错5.错

五、简答题

1.如何对金融范畴进行界定?

答:

金融范畴的形成需从货币和信用的发展溯源,大体包括两方面:

(1)货币与信用——主要是银行信用——紧密结合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难以分开的统一过程;

(2)这个统一的过程,从其形成之始就立即向一切它所可能覆盖的经济领域渗透。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资本流动国际化、金融商品国际化,以及金融交易越发独立化的趋势极为强劲,不断创新的金融实践活动使得经济学家不得不从更为宽泛的视角来考察这一范畴。

金融可界定为:

凡是既涉及货币,又涉及信用,以及以货币与信用结合为一体的形式生成、运作的所有交易行为的集合;也可以理解为:

凡是涉及货币供给,银行与非银行信用,以证券交易为操作特征的投资,商业保险,以及以类似形式进行运作的所有交易行为的集合。

2.现代金融体系有哪些构成要素?

答:

现代金融体系有五个构成要素:

(1)由货币制度所规范的货币流通;

(2)金融机构;(3)金融市场;(4)金融工具;(5)制度和调控机制。

3.简述金融学科的基本内容?

答:

我国金融学科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1)对有关金融诸范畴的理论论证;

(2)对金融的微观分析;(3)对金融的宏观分析。

第四章利息和利率

一、名词解释

1.利息

2.利率

3.单利法

4.复利法

5.收益资本化

6.名义利率

7.实际利率

8.基准利率

二、单项选择题

1.利息是()的价格。

A.货币资本;  B.借贷资本;

C.外来资本; D.银行资本。

2.利率是一定时期利息额与()之比。

A.汇款额;    B.借款额;

C.承兑额;   D.资本额。

3.在()情况下,利率等于或高于平均利润率。

A.通货膨胀;   B.经济危机;

C.金融危机;   D.社会动荡。

4.收益资本化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土地的价格,以下哪种说法正确()

A.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当土地的预期收益越低,其价格越高;

B.在预期收益不变的情况下,市场平均利率越高,土地的价格越高;

C.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当土地的预期收益越高,其价格越高;

D.在预期收益不变的情况下,市场平均利率越低,土地的价格越低。

三、多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利息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A.利息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

B.利息属于信用范畴

C.利息的本质是对价值时差的一种补偿

D.利息是企业生产成本的构成部分

2.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收益资本化规律日益显示出作用,如在()中,它们的价格形成都是这一规律作用的结果。

A.土地的买卖

B.工资体系的调整

C.有价证券的买卖活动

D.人力资本的价格。

3.根据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比较,实际利率出现三种情况:

()。

A.名义利率高于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正利率

B.名义利率高于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负利率

C.名义利率等于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零

D.名义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负利率

4.在下面各种因素中,能够对利息率水平产生决定或影响作用的有:

( )。

A.最高利润水平       B.平均利润率水平

C.物价水平         D.借贷资本的供求

四、判断题

1.以复利计息,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因素,对贷出者有利。

2.当一国处于经济周期中的危机阶段时,利率会不断下跌,处于较低水平。

3.利率市场化是指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作用决定利率。

4.利率由金融市场上货币资本的供求状况决定。

5.利率管制严重制约了利率作为经济杠杆的作用,对经济毫无益处。

五、简答题

1.利率在经济中有何作用?

2.要充分发挥利率作用,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3.在现实经济中,哪些因素限制了利率作用的发挥?

六、计算题

1.银行向企业发放一笔贷款,贷款额为100万元,期限为4年,年利率为6%,试用单利和复利两种方式计算银行应得的本息和。

2.有一块土地,每亩的年平均收益为1200元,假定月利率为1%,则这块土地会以多少元的价格买卖才合算?

若一条公路从它旁边通过,使得预期收益上升为3600元,如果利率不变,这块土地的价格又会是多少?

第四章利息和利率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利息:

借贷关系中借入方支付给贷出方的报酬

2.利率:

借贷期满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资本金额的比率。

3.单利法:

只按本金计算利息的方法。

4.复利法:

将利息额计入本金计算利息的方法。

5.收益资本化:

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来算出其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

6.名义利率:

包含了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

7.实际利率:

物价不变从而实际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率。

8.基准利率:

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

二、单项选择题

1.利息是()的价格。

A.货币资本;  B.借贷资本;

C.外来资本; D.银行资本。

2.利率是一定时期利息额与()之比。

A.汇款额;    B.借款额;

C.承兑额;   D.资本额。

3.在()情况下,利率等于或高于平均利润率。

A.通货膨胀;   B.经济危机;

C.金融危机;   D.社会动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