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要》教学大纲.docx
《《中国文化概要》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概要》教学大纲.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文化概要》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要》教学大纲
学校: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翻学院
科目:
《中国文化概要》
对象:
MTI一年级
执教者:
陶嘉炜
第一堂课(二课时)9/27
课题:
第一讲文化概说
教学目标: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应当理解文化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来说,它的特定含义是什么,它的结构层面有哪些,地理环境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新课教学提纲:
一、什么是文化
1、文化研究的起源
2、“文化”的含义
二、文化的结构层面
三、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四、地理环境与文化
五、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布置思考题:
1、文化各结构层面同该文化的特征的亲疏层递关系。
2、试分析“全盘西化”和“国粹主义”的偏颇。
第二堂课(二课时)9/29
课题:
第二讲语言和文化
教学目标: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应当了解语言和文化结合起来加以研究的历史,重要代表学者及其主要观点;理解语言和思维相表里,不同的语言在潜意识中含有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新课教学提纲:
一、语言和主客观世界
1、德国语言学家、哲学家、普通语言学的创始人威廉•洪堡特及其主要观点。
2、沃尔夫、萨丕尔及其假说。
P.3
二、语言的文化心理背景
1、语言反映不同民族的概念和意义体系P.5/P.32
2、语言反映不同民族的价值体系
3、语言反映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P.11
布置思考题:
一、理解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分别在中西语言中的体现。
二、“沃尔夫——萨丕尔假说”的要点是什么?
有没有道理?
你是怎么理解的?
三、你能从汉语里举出汉民族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的某些特点吗?
第三堂课(二课时)10/11
课题:
第三讲中国传统哲学第一节《周易》简介
教学目标: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应当了解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表现为阴阳观念,《周易》为其发轫之作;并了解有关《周易》的成书情况、基本结构,以及阴阳等相关符号的知识。
新课教学提纲:
一、“易”的含义
二、“周”的含义
三、八卦与重卦
四、卦辞与爻辞
五、《周易》的经与传
六、《周易》的写作时代
七、古代中国的世界图示
布置思考题:
结合先秦诸子散文的论证风格,理解中国传统的认识世界的途径是推己及人,推人及物;联系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家的言论,比较中西方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差异。
第四堂课(二课时)10/18
课题:
第三讲中国传统哲学第二节五行学说
教学目标: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应当了解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表现为五行观念。
五行说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但五方的端倪已在甲骨卜辞中出现。
同时,了解跟五行相关的一些传统说法,中西方早期有机论的异同,以及中西方思想方法的差异。
新课教学提纲:
一、五行说的起源
二、五行间的关系
三、五行的推广
四、一种普遍联系的学说
五、中西时空观的差异
布置思考题:
区别并分别举出相关思维、整体思维、类比推理、经验直观四种认识特征的例子。
第五堂课(二课时)11/1
课题:
第四讲中国传统学术第一节先秦诸子(上)
教学目标: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应当了解先秦“九流十家”中主要学术流派的代表人物和思想概要。
新课教学提纲:
一、百家争鸣的起因
二、诸子百家学说撮要
(一)儒家
1、孔子
2、孟子
3、荀子
(二)墨家
1、十大主张
2、后期墨家和《墨经》
后期墨家一般认为是在战国末期。
《墨子》一书中的《经上》、《经下》、《经
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共六篇,后来统称为《墨辩》或《墨经》,
是总结当时科学知识和建立逻辑科学的理论与体系的重要著作。
(三)道家
1、老子
2、庄子
(四)法家
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韩非集法家之大成。
布置思考题:
理解本堂课所讲的四个学派的特点:
儒家的实践理性,墨家的逻辑思辨,道
家的本体思考,法家的顺应时代。
第六堂课(二课时)11/8
课题:
第四讲中国传统学术第二节先秦诸子(下)
教学目标: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应当了解先秦“九流十家”中其余学术流派的概况。
新课教学提纲:
二、诸子百家学说撮要(续)
(五)名家
1、惠施
合同异,“历物十事”。
2、公孙龙
离坚白,“二十一事”
(六)纵横家、阴阳家、农家、杂家、小说家
以上为《汉书•艺文志》所列九流十家(小说家不入流)。
*(七)兵家
《汉书•艺文志》有《吴孙子兵法》82篇,《齐孙子兵法》89篇。
今所传者,
乃《吴孙子》也。
孙武,春秋末人,以兵法见于吴王。
战国时孙膑为其后代。
三、小结
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
“历代学术,纯为我所自创者,实止先秦之学耳。
”
“我国民今日之思想,试默察之,盖无不有先秦学术之成分在其中者,其人或不
自知,其事不可诬也。
”
布置思考题:
1、对照古希腊芝诺的“四个悖论”,评价惠施、公孙龙的诡辩的历史意义。
2、理解先秦学术的成分至今存在于中国人思想之中的说法。
第七堂课(二课时)11/15
课题:
第四讲中国传统学术第三节秦以后传统学术(上)
教学目标: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应当了解历代儒家经学学派兴衰的概况,掌握其间主要的学术论争内容。
新课教学提纲:
一、经学
(一)两汉经学之发端
1、儒家经书
从“六经”到“十三经”。
2、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由来
3、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区别
取周予同《经今古文学》之说。
(二)唐义疏之学
从孔颖达等编定“五经正义”到“九经正义”。
(三)宋明理学
(四)清代汉学与朴学
布置思考题:
体会义理之学与考据之学在当今学术界的传承。
第八堂课(二课时)11/22
课题:
第四讲中国传统学术第四节秦以后传统学术(下)
教学目标: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应当了解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扎根中国的原因、主要宗派,以及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新课教学提纲:
一、佛教的起源与沿革
二、中国接受佛教思想的原因
三、主要宗派
大乘八宗:
三论宗、唯识宗、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律宗、密宗、禅宗。
四、禅学与中国传统思维
1、“不立文字”和“言不尽意”
2、“遮诠”和“以禅喻诗”
3、繁琐哲学和形上思辨
4、古白话给思想松绑
布置思考题:
禅宗的兴旺跟中国文化的特点有何必然的关系?
第九堂课(二课时)11/29
课题:
第五讲中国上古历史第一节“三代”之前
教学目标: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应当了解从上限为公元前5千年开始,我们的祖先在黄河、长江两流域及我国北方创造了辉煌的新石器文化。
三地域的原生性文化各具特征,后又互相交融。
课教学提纲:
一、新石器文化主要遗存
(一)黄河流域
1、仰韶文化(BC5000—BC3000年)
2、大汶口文化(BC4500—BC2500年)、马家窑文化(BC3300—BC2600年)、龙山文化(BC2800—BC2000年)
(二)长江流域
1、河姆渡文化(BC5000—BC3300年)
2、马家浜文化(BC5000—BC4000年)
1、崧泽文化(BC3900—BC3300年)、良渚文化(BC3300—BC2200年)、
大溪文化(BC4400—BC3300年)、屈家岭文化(BC3000—BC2600年)
(三)红山文化(BC5000—BC3500年)
二、炎、黄和“五帝”时代
布置思考题:
1、从黄河、长江两流域文化特征比较及红山文化看“黄河是中华文明唯一
摇篮说”的谬误。
2、谈谈对“黄帝”虚实的看法。
第十堂课(二课时)11/29
课题:
第五讲中国上古历史第二节夏商周“三代”
教学目标: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应当了解在中国早期的历史上,夏、商、周三代是有关键性的一段:
中国文字记载的信史是在这一段时间里开始的,中国这个国家是在这一段时期里形成的,整个中国历史时代的许多文物制度的基础是在这个时期里奠定的。
新课教学提纲:
一、夏商周三代
二、考古学文化和三代
1、二里头文化和夏
2、郑州商城和商前期
3、安阳殷墟和商后期(详后)
4、周原、丰镐和周
三、殷墟和甲骨文
四、商周间宗教观的革新
“天”作为至上神的观念是周人提出来的,并辅以“德”的概念。
布置思考题:
汉语的“天”具有一般意义的天空以及至上神、自然等义项,举出含有“天”字的词例,体会商周间宗教观的革新对现今的语言及观念的深远影响。
第十一堂课(二课时)12/6
课题:
课堂讨论(插入范文鉴析)
讨论目标:
要求学生就自己在听课时最感兴趣或最有体会的内容,设置成一个专题,谈谈从文化的角度看待语言,或者语言中的文化现象;特别是汉语汉字。
通过中外文的比较,挖掘隐藏在母语或民族思维行为方式里的文化密码。
应避免就语言论语言,搞成纯语言学或汉语言文字学的论文,也应避免照搬关于男尊女卑、色彩词或动物词的隐喻象征等一类的老生常谈。
提供期末思考题。
布置作业:
将所讨论所思考的论题演绎为提纲,为期末作为考试用的文章打下基础,并可得到任课教师的建议和指点
第十二堂课(二课时)12/13
课题:
第六讲中国:
诗的国度第一节英汉诗律的异和同(上)
教学目标: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应当了解中国最早的诗就是抒情诗,而抒情诗代表典型的诗歌艺术。
诗歌音乐性的本质是节奏。
新课教学提纲:
一、中西诗歌功能和使用范围的差异
1、诗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
2、从亚里士多德《诗学》看西方的诗歌观
二、诗律:
关于节奏的单位
1、西洋诗:
音步
2、汉语诗:
音组
布置思考题:
1、为什么说原始的诗歌创作并非出于艺术的目的?
2、音步的人为痕迹和音组的自然合成,从中体现出哪些文化信息?
第十三堂课(二课时)12/20
课题:
第六讲中国:
诗的国度第二节英汉诗律的异和同(下)
教学目标: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应当了解中西诗歌除了节奏单位的构成方法不同之外,是否分行书写和必须用韵也存在差异。
新课教学提纲:
(续前)
三、诗律:
关于分行排列
1、西洋诗由“诗行”构成
2、汉语诗由“诗句”构成
3、关于“跨行”
四、诗律:
关于用韵
1、西洋诗允许无韵、头韵等
2、汉语诗一律押脚韵
3、韵是节奏的装饰
布置思考题:
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严格地说,诗是无法翻译的。
第十四堂课(二课时)12/27
课题:
第六讲中国:
诗的国度第三节盛行一时的英美汉诗热
教学目标: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应当了解20世纪初英美诗坛出现过一群意象派诗人,他们对中国古诗的凝练和画面感深感惊讶,掀起一阵翻译汉诗,模仿汉诗的热潮。
由此也反映出汉语具有艺术专长,善于被用作形象思维。
新课教学提纲:
一、庞德及其《汉诗译卷》
1、意象派的形成
2、《诗刊》和《汉诗译卷》
3、从庞译《玉阶怨》到他的《诗章》
二、洛威尔和她的《汉风集》
三、意象不等于意境
布置思考题:
不同语言的诗歌,韵律各有千秋。
结合自己所熟悉的外语,谈谈那种外语诗的艺术美。
第十五堂课(二课时)1/3
课题:
第六讲中国:
诗的国度第四节新诗格律的探索和困惑
教学目标: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应当了解中国现代诗人不乏寻求和尝试建立白话诗的格律,1958年的新诗形式大讨论几乎吸引了所有的诗人和评论家,但至今没有结果,这不能不说是诗的国度今日的悲哀。
新课教学提纲:
一、新格律诗探讨简介
二、闻一多和他的《死水》
1、《死水》的音组
2、《死水》的音尾
3、《死水》音律再认识
布置思考题:
当今诗歌似乎已被边缘化,至少中国白话诗处境如此。
你所了解的西方文坛是何情形?
自由诗和传统的格律诗拥有何种读者群?
第十六堂课(二课时)答疑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