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胶南市第八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精校解析Word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381504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9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青岛市胶南市第八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山东省青岛市胶南市第八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山东省青岛市胶南市第八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山东省青岛市胶南市第八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山东省青岛市胶南市第八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青岛市胶南市第八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精校解析Word版.docx

《山东省青岛市胶南市第八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精校解析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青岛市胶南市第八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精校解析Word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青岛市胶南市第八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精校解析Word版.docx

山东省青岛市胶南市第八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精校解析Word版

山东省青岛市胶南市第八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有关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蛋白质的多样性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序有关

B.氨基酸序列相同的多肽链可折叠成不同的空间结构

C.高温处理过的蛋白质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

D.将抗体溶于一定浓度的NaCl溶液中会造成其生物活性的丧失

【答案】D

【解析】

蛋白质的多样性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有关,还跟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有关,A正确;氨基酸序列相同的多肽链可折叠成不同的空间结构,B正确;高温会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但不会使肽键断裂,因此高温处理过的蛋白质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C错误;将抗体溶于一定浓度的NaCl溶液中会造成盐析,但不会使其生物活性丧失,D错误。

【点睛】解答C选项,要注意双缩脲试剂是可以跟含有肽健的化合物发生紫色反应,包括多肽和蛋白质。

2.元素和化合物是生物体的物质基础,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DNA、RNA的组成元素相同,合成的场所及方式也相同

B.性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组成元素不同,但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均呈紫色

C.糖类可以参与细胞识别和免疫调节,但不一定能为生命活动供能

D.核酸是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蛋白质和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答案】C

【解析】

DNA、RNA的组成元素相同,都含有C、H、O、N和P,合成的场所相同,但合成的方式不同,DNA通过复制或逆转录合成,RNA通过复制或转录合成,A错误;性激素的本质是脂质,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现紫色,甲状腺激素是氨基酸的衍生物,不含有肽键,因此也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现紫色,B错误;细胞膜上糖类物质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被,与细胞的识别作用密切相关,同时参与免疫调节过程,糖类不一定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如核糖、脱氧核糖、糖被中的糖、纤维素等,C正确;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D错误。

3.下列有关黑藻和蓝藻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两者的細胞壁都由纤维素和果胶构成

B.黑藻和蓝藻中的遗传物质分别是DNA和RNA

C.两者中的碱基A的数量多于T

D.两者分解丙酮酸的场所均为线粒体基质

【答案】C

【解析】

黑藻是真核生物,蓝藻是原核生物,蓝藻细胞壁成分为肽聚糖,A错误;黑藻和蓝藻都含有DNA和RNA,并且遗传物质都是DNA,B错误;两者细胞中都含有DNA和RNA,DNA中的减基A的数量等于T,而RNA中含有A,不含T,故两者中的碱基A的数量多于T,C正确;蓝藻是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D错误。

【点睛】解答B选项,要注意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4.下列关于真核细胞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器在细胞质中的分布与细胞的功能相适应

B.线粒体是细胞内物质氧化和能量转换的主要场所

C.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的核糖体具有特定空间结构

D.核仁是细胞核内行使遗传功能的结构

【答案】D

【解析】

细胞的结构决定其功能,所以细胞器在细胞质中的分布是与细胞的功能相适应的,A正确;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有氧呼吸的实质是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因此线粒体是细胞内物质氧化和能量转换的主要场所,B正确;每种细胞器都具有自己特定的空间结构,核糖体是由rRNA 和蛋白质组成的,是“生产蛋白质的机器”,C正确;核仁与rRNA和核糖体形成有关,细胞核内行使遗传功能的结构是染色质,D错误。

5.下列关于细胞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膜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和功能有差异

B.磷脂分子的亲水端朝向磷脂层的两侧,疏水端朝向磷脂层内部

C.温度影响细胞膜中的磷脂和蛋白质分子的运动

D.糖蛋白主要位于膜外侧,载体蛋白主要位于膜内侧

【答案】D

【解析】

细胞膜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和功能有差异,如小肠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所含蛋白质较多,主要和其吸收功能相适应,A正确;磷脂分子的亲水端朝向两侧,疏水端朝向内侧,B正确;细胞膜中磷脂和大多数蛋白质都可以运动,温度会影响分子的运动,C正确;糖蛋白主要位于细胞膜外侧,载体蛋白可以位于细胞膜内侧、外侧、贯穿于磷脂双分子层中,D错误。

6.不能体现细胞膜流动性的是

A.甲状腺激素与细胞膜上受体的结合过程B.浆细胞分泌抗体的过程

C.萎蔫的植物细胞出现质壁分离现象D.精原细胞形成精细胞的过程

【答案】A

【解析】

甲状腺激素与细胞膜上受体的结合,进行了细胞识别,传递信息,没有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A正确;浆细胞分泌抗体属于胞吐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B错误;萎蔫的植物细胞出现质壁分离现象过程中,原生质层收缩,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C错误;精原细胞形成精细胞的过程中存在细胞分裂,能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D错误。

7.下列关于细胞器功能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A.内质网与蛋白质空间结构的形成有关

B.高尔基体与蛋白质、脂质的合成有关

C.溶酶体能使细胞内部环境保持相对稳定

D.液泡能使细胞保持正常的形态和功能

【答案】B

【解析】

在核糖体形成肽链后进入内质网加工成为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A正确;内质网与蛋白质和脂质的合成有关,B错误;溶酶体内含有许多种水解酶,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消灭外来的病菌等,溶酶体能使细胞内部环境保持相对稳定,C正确;液泡内有细胞液,其中含有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物质,可以达到很高的浓度,因此,它对细胞内的环境起着调节作用,可以使细胞保持一定的渗透压,能使细胞保持正常的形态和功能,D正确。

8.下列关于生物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A.鸡成熟的红细胞不适合用来制备纯净的细胞膜

B.氧气的产生和消耗都可以发生在生物膜上

C.核膜能保持核内遗传信息的复制不受细胞质的影响

D.酶的产生过程不一定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的参与

【答案】C

【解析】

鸡成熟的红细胞是细胞器膜和核膜,不能用鸡成熟的红细胞来制备纯净的细胞膜,A正确;高等植物的叶肉细胞中氧气的产生和消耗都发生在生物膜上,B正确;遗传信息的复制需要原料、能量和酶,这些都来自于细胞质,所以核膜并不能使遗传信息复制不受细胞质的影响,C错误;细胞内的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少部分是RNA,不是所有酶的产生都需膜结构参与,如RNA、RNA聚合酶等,分泌蛋白才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的参与,D正确。

9.下列关于细胞内物质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A.肝细胞中内质网合成的磷脂可转移至中心体

B.细菌细胞中DNA指导合成的蛋白质可转移至线粒体

C.胰岛细胞中内质网加工的胰岛素可直接转移至细胞膜

D.吞噬细胞中高尔基体加工的蛋白质可转移至溶酶体

【答案】D

【解析】

中心体没有膜结构,构成中心体的成分中没有磷脂,肝细胞中内质网合成的磷脂不能转移至中心体,A错误;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B错误;胰岛细胞内,粗面内质网加工的蛋白质,形成囊泡转移至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之后可转移至细胞膜,C错误;吞噬细胞内,高尔基体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转移至溶酶体,D正确。

10.某同学进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时,将观察到的某个细胞原生质体体积大小变化情况绘制成如图曲线(初始体积大小相对值记为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b-c段,由于失水过多,细胞可能已经死亡

B.c〜d段,水分子的运动方向是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

C.d-e段,细胞液浓度等于外界溶液浓度

D.该植物细胞是具有液泡的活细胞,且e时液泡的颜色比a时浅

【答案】D

【解析】

b~c段,由于失水,但c〜d段,细胞体积增加,说明细胞没有死亡,A错误;

c〜d段,水分子可以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也可以从细胞内进入细胞外,B错误;d〜e段,细胞的相对值大于细胞的初始大小,说明细胞吸水,外界溶液浓度低于细胞液浓度,C错误;e时细胞的相对值大于a时细胞的初始大小,说明细胞吸水,则液泡的颜色比a时浅,D正确。

11.下列关于细胞的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有的小分子化合物可以通过胞吐作用释放到细胞外

B.氧气含量降低,不会影响人体成熟红细胞吸收葡萄糖和钾离子

C.细胞主动运输物质的结果是使该物质在细胞膜内外浓度趋于平衡

D.抑制细胞膜上载体的作用不会阻碍性激素进入细胞

【答案】C

【解析】

有的小分子化合物可以通过胞吐作用释放到细胞外,如小分子神经递质可通过胞吐方式释放到细胞外,A正确;人体成熟红细胞无线粒体,通过无氧呼吸提供能量,因此氧气含量降低,不会影响人体成熟红细胞吸收葡萄糖(方式是协助扩散,不需要能量),也不会影响其吸收钾离子,B正确;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一般是逆浓度运输,使膜内外浓度差增大,C错误;性激素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抑制细胞膜上载体的作用不会阻碍性激素进入细胞,D正确。

12.人体不同组织细胞膜上分布有葡萄糖转运体家族(简称G,包括G1、G2、G3、G4等多种转运体),下图是人体两种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情况。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葡萄糖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两种细胞

B.G2与葡萄糖的亲和力比G1高

C.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膜上G蛋白含量低

D.不同组织细胞膜上的G蛋白种类和数量不同可以保障不同的体细胞独立调控葡萄糖的转运

【答案】D

【解析】

主动运输与能量有关,该图中没有能量这一自变量,因此不能证明葡萄糖进入红细胞和进入肝细胞是主动运输还是协助扩散,A错误;红细胞上含有G1,肝细胞含有G2,在一定的葡萄糖浓度范围内,红细胞摄入葡萄糖的速率大于肝细胞,说明G1对葡萄糖的亲和力高于G2对葡萄糖的亲和力,B错误;癌细胞代谢高,需要消耗的葡萄糖更多,与正常细胞相比,其细胞膜上G蛋白含量较高,C错误;由曲线可知,不同组织细胞的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载体的种类不同,与各细胞独立调控葡萄糖的转运相适应,D正确。

13.下列关于真核细胞内合成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有氧与缺氧的条件下,细胞质基质都能形成ATP

B.正常情况下,线粒体内膜上形成ATP时伴随着氧气的消耗

C.ATP水解失掉两个磷酸基团后,可以作为逆转录的原料

D.在绿色植物叶绿体内,形成ATP的过程需要光照

【答案】C

【解析】

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无氧呼吸都产生ATP,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正确;真核细胞内,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正常情况下线粒体内膜形成ATP时伴随着氧气的消耗,B正确;ATP水解失掉两个磷酸基团后成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RNA的基本单位之一;逆转录是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原料是脱氧核苷酸,C错误;绿色植物叶绿体内,光反应过程产生ATP,需要光照条件,D正确。

【点睛】解答此题要理清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过程的区别,特别要注意无氧呼吸第一阶段才产生ATP。

14.实验人员将生长旺盛的酵母菌接种在仅含葡萄糖溶液的试管中,并将其保温在30℃的透明恒温箱中。

在1〜lOmin,有色液滴基本不移动;11〜60min内液滴向右移动;61min后,液滴又保持不动。

对此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1〜10min内,酵母菌的代谢水平很低,基本处于休眠状态

B.1〜10min内已经产生了酒精

C.11〜60min内,酵母菌既进行无氧呼吸,又进行有氧呼吸

D.61min后,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

【答案】C

【解析】

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与消耗的氧气量相等,有色液滴不移动,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能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使液滴向右移动,生长旺盛的酵母菌接种在仅含葡萄糖溶液的试管中,1〜10min内,有色液滴基本不移动,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此时氧气含量高,代谢水平比较高,没有进行无氧呼吸,因此没有产生酒精,AB错误;11〜60min内,由于氧气含量降低,有氧呼吸强度越来越弱,无氧呼吸越来越强,导致液滴向右移动,C正确;61min后,液滴又保持不动,此时葡萄糖已经耗尽,酵母菌不进行呼吸作用,D错误。

15.已知某突变型酵母,其呼吸链在线粒体中断。

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A.突变酵母能产生[H],且乙醇代谢途径未变

B.突变酵母发酵效率高于野生型,可用于酿酒发酵

C.氧气充足时,野生型酵母种群增殖速率大于突变体

D.通入氧气后,突变酵母的产物主要是C02和H2O

【答案】D

【解析】

突变酵母细胞能进行正常的乙醇代谢途径,可通过乙醇代谢途径在第一阶段产生[H],A正确;突变型酵母的呼吸链在线粒体中断,不能进行正常的有氧呼吸,主要进行无氧呼吸,因此突变酵母发酵效率高于野生型,可用于酿酒发酵,B正确;氧气充足时,野生型酵母可进行正常的有氧呼吸,突变体不能进行正常的有氧呼吸,前者释放能量多,代谢旺盛,所以野生型酵母种群增值速率大于突变体,C正确;突变型酵母的呼吸链在线粒体中断,通入氧气后,不能进行正常的有氧呼吸,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D错误。

16.为研究强光照对移栽幼苗光合色素的影响,某同学用乙醇提取叶绿体色素,用石油醚进行纸层析,如图为滤纸层析结果(Ⅰ〜Ⅳ为色素条带)。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强光照导致了该植物叶绿素含量升高

B.与正常光源相比较,强光下叶黄素的增加量最多

C.色素Ⅰ、Ⅳ吸收光谱的吸收峰波长有差异

D.色素提取时,添加二氧化硅可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

Ⅰ胡萝卜素、Ⅱ叶黄素、Ⅲ叶绿素a、Ⅳ叶绿素b。

强光照和正常光照相比,叶绿素含量降低,说明强光照导致了该植物叶绿素含量降低,A错误;强光照和正常光照相比,叶绿素含量降低,胡萝卜素含量增加最多,B错误;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叶绿素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所以色素I、Ⅳ吸收光谱的吸收峰波长有差异,C正确;研磨时,加入二氧化硅使研磨得更充分,加入碳酸钙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D错误。

17.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根尖细胞均可作为“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材料

B.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有选择性实验时,需用高倍显微镜观察

C.在光学显微镜的高倍镜下观察新鲜菠菜叶装片,可见叶绿体的形态和结构

D.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时要确保被观察细胞保持生活状态

【答案】D

【解析】

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分裂旺盛,可以用于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但其它成熟的细胞不能进行有丝分裂,A错误;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时只需要检测物质的含量变化即可,不需要使用显微镜,B错误;在光学显微镜的高倍镜下观察新鲜菠菜叶装片,可见叶绿体的形态,但不能观察到叶绿体的结构,因为叶绿体的结构属于亚显微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C错误;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需保持活细胞状态,细胞死去后叶绿体和线粒体失去正常形态,D正确。

18.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生长,其表面积增大,导致细胞的物质交换效率升高

B.蛋白质的合成和核膜解体可同时发生在细胞分裂前期

C.细胞的凋亡和癌变,从根本上来看,都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D.衰老的细胞体积变小,细胞核体积增大,各种酶活性显著降低

【答案】B

【解析】

细胞生长,其表面积增大,相对表面积减小,导致细胞的物质交换效率降低,A错误;蛋白质的合成主要发生在间期,也可发生在前期,核膜解体发生在前期,B正确;从根本上来看,细胞凋亡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细胞癌变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的结果,C错误;细胞衰老时,细胞体积变小,细胞核体积增大,多种酶的活性降低,有些酶的活性没有改变,D错误。

【点睛】解答D选项,要注意衰老的细胞体积会变小,而细胞核会增大。

19.某研究小组将一植株放在密闭玻璃罩内,置于温度恒定的暗室中,给予特定光强度的光照,进行光合作用影响因素的探究实验。

其中在t0-t1CO2含量充足、t1-t2期间进行适度遮光,测得钟罩内02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t1与t0相比,t1时植物叶绿体内的C3含量较高

B.若在t1-t2时段,给密闭钟罩内补充适量C02,植物光合速率基本不变

C.若在t2-t3时,进一步增强光照,植物的光合速率可能不再升高

D.整个实验过程中,植物叶肉细胞释放的02量为d-a

【答案】D

【解析】

t0与t1相比,t1时进行适度遮光处理,光反应减弱,产生的[H]和ATP减少,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减少,所以植物叶绿体内的C3含量较高,A正确;由于在t1-t2期间进行适度遮光处理,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是光照强度,所以给密闭钟罩内补充适量CO2,植物光合速率基本不变,B正确;由于光照强度达到一定值时,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将不再增加,所以若在t2-t3时,进一步增强光照,植物的光合速率可能不再升高,C正确;整个实验过程中,玻璃罩内氧气增加量为d-a,玻璃罩内氧气增加量=植物叶肉细胞释放的02量-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呼吸作用消耗的O2量,因此植物叶肉细胞释放的02量=d-a+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呼吸作用消耗的O2量,D错误。

20.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下列有关基因表达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的转录是从DNA模板链的起始密码子开始的

B.基因表达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均在细胞核发生

C.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数量和排列顺序体现了基因中携带的遗传信息

D.翻译和转录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二者的碱基配对方式完全相同

【答案】C

【解析】

起始密码子存在于mRNA,不在DNA上,A错误;基因表达的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也可以发生在细胞质中,但翻译发生在细胞质中,B错误;基因中携带的遗传信息,转录形成信使RNA,决定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数量、种类和排列顺序,因此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数量和排列顺序体现了基因中携带的遗传信息,C正确;翻译和转录的碱基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转录过程中存在A与T碱基对,D错误。

21.如图表示细胞核内某生理过程,其中a、b、c、d表示脱氧核苷酸链。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此过程需要能量和尿嘧啶脱氧核苷酸

B.真核细胞中此过程发生的唯一场所是细胞核

C.正常情况下,a、d链都应该到不同的细胞中去

D.b链中(A+G)/(T+C)的值一定与c链中的相同

【答案】C

【解析】

该过程表示DNA分子的复制,尿嘧啶是RNA中特有的碱基,DNA分子不存在尿嘧啶脱氧核苷酸,A错误;该过程表示DNA分子的复制,真核生物细胞中,DNA复制可以发生在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B错误;DNA复制的特点为半保留复制,a、d两条链分布到两个DNA分子中,DNA分子经过复制后平均分配给两个子细胞,因此正常情况下a,d链应该到不同的细胞中去,C正确;从图可知ad是互补的两条模板链,b是以a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形成的子链,c是以d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形成的子链,因此b与d的碱基互补,b链中(A+G)/(T+C)的值与c链中的不相同,互为倒数,D错误。

22.秋水仙素诱导基因突变的2种机制:

(1)秋水仙素分子结构与DNA分子中碱基相似,可渗入到基因分子中;

(2)插入到DNA碱基对之间,导致DNA不能与RNA聚合酶结合。

根据以上信息,下列关于秋水仙素可能引发的结果,推断不合理的是

A.基因复制时配对错误B.翻译过程受阻

C.转录过程受阻D.DNA结构局部解旋

【答案】B

【解析】

根据“秋水仙素分子结构与DNA分子中碱基相似,可渗入到基因分子中去”分析可知,基因复制时碱基对错误导致基因突变,A正确;根据题干信息,不能推断出翻译过程受阻,B错误;根据题干“插入到DNA碱基对之间,导致DNA不能与RNA聚合酶结合”可知,转录过程受阻,C正确;根据题干“秋水仙素分子结构与DNA分子中碱基相似,可渗入到基因分子中”可知,DNA结构局部解旋,D正确。

23.基因型为AaBb(2n=4)的某高等动物细胞,其减数分裂某个时期的示意图如图所示,与该图不符合的是

A.该细胞处于减Ⅱ后期,其子细胞为精细胞或第二极体

B.该细胞在减I前期时形成2个四分体,含2个染色体组

C.该细胞图中染色体上基因A与a的不同可能是交叉互换造成的

D.分裂产生该細胞的同时,产生的另一细胞的基因组成为ab

【答案】D

【解析】

图示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质均等分裂,该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二极体,因此其子细胞为精细胞或第二极体,A正确;该细胞在减I前期含有2对同源染色体,可形成2个四分体,该生物为二倍体生物,减I前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因此减I前期含2个染色体组,C正确;分裂产生该细胞的同时,若发生交叉互换,则产生的另一细胞的基因组成为Aabb,若发生基因突变,则此时的另一细胞的基因组成为aabb或AAbb,D错误。

24.下列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A.实验前必须清楚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引起细菌裂解的时间

B.噬菌体增殖所需的原料来自于细菌细胞

C.细菌裂解后,32P标记组的子代噬菌体有放射性

D.根据32P标记组的实验结果可以判定DNA与蛋白质是否进入了细菌

【答案】D

【解析】

噬菌体裂解细菌后,离心后,噬菌体会分布到上清液,从而影响实验结果,因此实验前必须清楚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引起细菌裂解的时间,A正确;噬菌体属于病毒,其增值所需的原料来自于细菌细胞,B正确;32P标记的是DNA,能够进入细菌,且DNA分子是半保留复制,所以细菌裂解后,32P标记组的子代噬菌体有放射性,C正确;32P标记的是DNA,35S标记的是蛋白质,因此根据32P标记组的实验结果可以判定DNA是否进入了细菌,根据35S标记组的实验结果可以判定蛋白质是否进入了细菌,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关键能识记噬菌体的结构特点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明确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注入细菌,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

25.二倍体动物某个精原细胞形成精细胞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的核DNA相对含量和染色体数目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乙过程中DNA复制前需要合成RNA聚合酶

B.乙→丙过程中可发生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C.乙时期的细胞和丙时期细胞均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D.丙→丁过程中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甲中DNA:

染色体=2:

2,为精原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且DNA未复制;乙中DNA:

染色体=2:

1,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丙中DNA:

染色体=2:

2,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丁中DNA:

染色体=1:

1,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DNA复制需要酶的催化,而酶的合成需要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转录过程需要RNA聚合酶,所以甲→乙过程中DNA复制前需要合成RNA聚合酶,A正确;乙→丙过程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到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可发生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也可发生染色体变异,B正确;乙时期的细胞同源染色体仍在一个细胞中,丙时期细胞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暂时加倍,所以均含有两个染色体组,C正确;丙图表示着丝粒已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已分离,所以丙→丁过程中不再发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D错误。

26.某农业研究所在诱变育种过程中,发现一株阔叶小麦植株的光合作用较强,属于高产小麦,这一性状在小麦中首次发现。

现将该植株与普通小麦进行杂交,F1中有1/2表现为高产。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阔叶突变应为显性突变,该突变植株为杂合子

B.收获的高产植株自交,后代可能有3/4植株高产

C.现用F1自交,那么子代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应占4/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