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建新现代物探技术新进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380021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1.7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柳建新现代物探技术新进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柳建新现代物探技术新进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柳建新现代物探技术新进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柳建新现代物探技术新进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柳建新现代物探技术新进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柳建新现代物探技术新进展.docx

《柳建新现代物探技术新进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柳建新现代物探技术新进展.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柳建新现代物探技术新进展.docx

柳建新现代物探技术新进展

第十三讲现代物探技术新进展

主讲:

柳建新

引言:

两个问题

地球物理勘探是什么东西?

为什么要用地球物理勘探?

13.1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13.1.1定义

研究基础:

岩矿石物理性质(电性、磁性、密度、弹性、放射性、导热性等)存在差异。

地球物理场(天然、人工场)局部变化规律及特征。

研究方法与手段:

通过不同的物理方法及相应的物探仪器设备进行空间测量,获取地球的物理性质差异引起物理场变化的相关信息。

研究目的:

获取地下隐蔽信息。

适用范围:

解决地球本身结构及与之有关的各种构造、资源勘探、工程勘察、环境评价、灾害预报预警等问题。

13.1.2分类

(1)地球物理场不同

电法勘探、磁法勘探、重力勘探、地震勘探、放射性勘探、地热勘探

(2)工作空间的不同

地面物探、海洋物探、航空物探、坑道物探、钻孔物探

(3)工作目的和应用范围不同

金属物探、非金属物探、石油物探、工程与环境物探

13.2电法勘探

13.2.1定义

电法勘探是根据岩石和矿石电学性质(如导电性、电化学活动性、电磁感应特性和介电性,即所谓“电性差异”)来找矿和研究地质构造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它是通过仪器观测人工的、天然的电场或交变电磁场,分析、解释这些场的特点和规律达到找矿勘探的目的。

13.2.2进展

电法勘探是一门新兴的应用科学,其发展历史不过几十年。

虽然早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佛克斯在英国康瓦尔铜矿上测得了由硫化矿体产生的自然电场,但当时还仅限于科学研究,未得到实际应用。

到二十世纪初,由于世界上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发展十分迅速,急需大量矿产资源,科学技术也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因此,电法勘探才和其他物探方法一样,进入了实际应用阶段。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电法勘探的理论体系和找矿的实践方案已初步形成。

以后,在法国、苏联、瑞典、加拿大以及美、英等国,电法斟探应用得越来越普遍,应用范围逐年扩大。

我国解放前仅有极少数人作过一些实验研究性工作。

1936年丁毅先生等在安徽省当涂铁矿上进形了电法实验工作,1939年~1942年间,顾功叙先生等在贵州水城县观音山铁矿上进行过电法工怍。

1943年他又同王子昌先生等在云南会泽铅锌矿区及巧家县汤舟铜矿上进行过自然电场法工作,1945年顾功叙先生还曾在贵州赫章铁矿上进行过电法勘挥工作。

这些工作多属于实验研究性质。

解放后,我国电法勘探事业得到迅速发展。

例如,1950年在辽宁鞍山铁矿曾用电测剖面法进行了观测。

1955年在辽宁青城子用自然电场法配合联合剖面法找到了大的铅锌矿,接着又在红透山用自然电场法、联合剖面法配合化探次生晕找到了大型铜矿。

1957年在辽宁的几个金属矿区试用了激法极化法。

1958年在全国各省相继成立了专业物探队,这就更进一步促进了电法勘探在我国的全面发展。

尽管我国的电法工作从无到有,发展速度之快,应用范围之广,地质效果之显著;但是和一些先进国家相比较无论在方法理论研究、仪器研制还是应用研究方面均有一定差距。

近十多年来,由于其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各学科的相互渗透,又出现了许多新方法新技术。

1)以加大勘探深度为主要目标的大地电磁法、频率测深、瞬变电磁测深;

2)以区分异源性质为主要目标的电化学找矿方法(电提取离子法、接触极化曲线法)、频谱激电法;

3)以提高效率及轻便化为主要目标的近场源激电法。

4)此外在数据处理和解释方面也因电子计算机的快速发展都取得了许多新的突破。

理论和方法的发展推动了电法仪器不断更新换代,仪器的进步又给方法研究提供了新的测试试手段,两者相互促进,密不可分。

13.2.3方法分类

按场源性质:

人工场法(主动源法)、天然场法(被动源法);

按观测空间:

航空电法、地面电法、地下电法、海洋电法;

按电磁场的时间特性:

直流电法(时间域电法)、交流电法(频率域电法)、过渡过程法(脉冲瞬变场法);

中国常用的电(磁)勘探方法:

电阻率法、充电法、激发极化法、自然电场法、高密度电法、甚低频法、复电阻率法、大地电磁测深法和电磁感应法。

应用范围:

主要应用于矿产及能源调查、水文地质调查、岩土工程勘察、追索构造破碎带、岩溶探测、考古探测、地下管线探测、障碍物探测等等。

13.2.3.1直流电阻率电法

直流电法电阻率包括常规电阻率法、高密度电法。

这些法的共同特点是观测的都是直流稳定电流场,而且岩矿石之间的电阻率差异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这些方法的有效性。

(1)剖面法

根据电极排列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二极剖面法、三极剖面法、四极剖面法、联合剖面法、偶极极剖面法。

电剖面法装置的特点是保持供电电极和测量电极之间的距离不变,几个电极同时沿剖面移动观测。

这样在每个测点电流场大致不变,因此在各点测得的视电阻率的变化,就可以反映沿测线一定深度和一定范围内的电性变化。

从而达到地球物理勘探的目的。

当地下存在比围岩电阻率高的直立石英脉时,在它两侧由AB两极向地下供电,电流由A经过大地流向B,当遇到石英脉时,电流绕过石英脉集中于地表,使石英脉正上方电流场强度急剧增加,用M、N两测量电极沿测线逐点观测电位差并计算电阻率,就可根据视电阻率异常(见图)发现石英脉。

这种方法称为电阻率法。

电阻率法示意图

几种常用电阻率剖面法的装置示意图

寻找断层,判定断层倾向和走向

对称四极剖面法追索古河道的平面剖面图

(2)测深法

电测深法的特点是,测点不动按一定比例逐渐加大供电电极距,进行视电阻率测量。

随着供电电极距AB地增加,电流场的明显作用范围加深变广。

因此测量的视电阻率值就反映该测点周围更深更广范围内的电性变化规律。

电测深的种类很多,可以分为对称四极测深、三极测深、五极纵轴测深、偶极测深等。

电测深曲线分类

电阻率测深的应用实例

13.2.3.2高密度电阻率法

高密度电法是日本地质计测株式会社在80年代中期提出,随后传入我国。

国内先后有多家单位进行了该方面的研究工作,并推出了一些高密度电法仪。

基本原理与传统的电阻率法完全相同,所不同的是高密度电法在观测中设置了较高密度的测点,现场测量时,只需将全部电极布置在一定间隔的测点上,然后进行观测。

在设计和技术实施上,高密度电测系统采用先进的自动控制理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使用的电极数量多,而且电极之间可自由组合,这样就可以提取更多的地电信息,使电法勘探能像地震勘探—样使用覆盖式的测量方式。

与常规电法相比,高密度电法具有以下优点:

(1)电极布设一次性完成,减少了因电极设置引起的干扰和由此带来的测量误差;

(2)能有效地进行多种电极排列方式的测量,从而可以获得较丰富的关于地电结构状态的地质信息;

(3)数据的采集和收录全部实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不仅采集速度快,而且避免了由于人工操作所出现的误差和错误;

(4)可以实现资料的现场实时处理和脱机处理,根据需要自动绘制和打印各种成果图件,大大提高了电阻率法的智能化程度。

高密度电阻率法是一种成本低、效率高、信息丰富、解释方便且勘探能力显著提高的电法勘探新方法。

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应用

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应用(考古)

13.2.3.3激发极化法

激发极化法(简称激电法)是以不同岩、矿石激电效应之差异为物质基础,(见图)在人工电场作用下,通过观测和研究激发极化电场以达到找矿或解决其它地质问题的一种电法勘探方法。

可分为直流(时间域)激电法和交流(频率域)激电法。

(1)激发极化原理

人们在进行电阻率法测量时,人们常常发现:

在向地下供入稳定电流的情况下,仍可观测到测量电极间的电位差是随时间而变化(一般是变大),并经相当时间(一般约几分钟)后趋于某一稳定的饱和值;在断开供电电流后,测量电极间的电位差在最初一瞬间很快下降,而后便随时间相对缓慢的下降,并在相当长时间后(通常约几分钟)衰减接近于零。

这种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产生随时间缓慢变化的附加电场现象称为激发极化效应(简称激电效应),它是岩、矿石及其所含水溶液在电流作用下所发生的复杂电化学过程的结果。

岩矿石电化学反应与时间有关,电化学反应需要时间,供电时间越长,电化学反应越充分,供电时间过短,电化学反应就来不及响应

不同岩矿石的极化率变化区间

(2)时间域激发极化法

时间域电法就是以脉冲电流激发,测量激电随时间的变化特性。

在时间域研究激发极化,时间域充电曲线与放电曲线等价的,含有同样多的地下信息。

时域激电发展史:

西方:

1920年法国科学家施伦贝尔在“电法勘探的研究”一文中,第一次指出了IP响应,取得专利。

法国:

法国人1957-1959年,法国地球物理公司野外实验,60年代才用于找矿。

1934年美国韦斯才进行实验。

1934斯杰施-罗斯进行交流激电研究。

1946年纽蒙特勘探公司的布兰特(Brant)及其研究小组重新发现激发极化。

1949年H.O.赛吉尔(Seigel)的博士论文首次提出超电压,但1950年以后开始工作。

前苏联:

B.H.达赫诺夫1935年讨论了IP机制,1941年用于找硫化矿,1957年用于测井。

1951年 提出激发电位问题。

1954年 全苏地球物理勘探所推广应用。

中国:

1957年 地质部物化探研究所张塞珍研究员领导下进行激电工作;

《物探与化探》1959、1960年出版两期地球物理勘探专集,报导“激发电位法”的研究成果;

1960年 B.A.柯玛罗夫来中国工作、讲学;

1959年 冶金部北京地质研究所在王敬尧教授领导下,结合我国条件研制补偿式激发电位仪,经过20多个省市的使用鉴定,1964年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套激电仪“补偿式激发电位”正式投产,获国家科委“发明奖”。

1964年 在杭州物探会上,顾功叙说物探两枝花“磁法”和“激发电位法”。

说明当时在中国激电进入了成熟使用阶段,发展过程也遇到问题:

区分异常问题、单向供电-双向脉冲等。

野外观测的电极排列方案

(3)频率域激电法

本世纪50年代初期是频率域电法的奠基和迅速发展的时期。

J.K.Wait于1950年秋在亚利桑那成功地进行了变频激电法的实验。

写成了著名的论文《变频法》。

1953年,马登·哈洛夫(麻省理学院)研究交流激电,随后,变频法很快推广到全世界。

60年代加拿大的麦克法尔公司推出IPRF-2型激电仪。

它的重要特点是场源为方波,接收其基波与三次谐波。

同时期K.L.Zonge提出了复电阻率法,它是测量方波的基波和各奇次谐波的实量和虚分量。

这类工作,其场源都是方波,在不同程度上利用了奇次谐波,可归为“奇次谐波法”。

70年代,W.H.Pelton在犹它大学完成了以频谱激电为核心内容的博士论文。

就其测量方式而言,仍属变频法范畴,可以说是变频法的一种提高。

50年代初期是频率域电法的奠基和迅速发展的时期

我国由于文革的原因,1971年引进“变频仪”开始了“交流激电”的研究。

中南矿冶学院自1975年开始成为研究“变频仪”的中心,包括地质部、冶金部、化工部等部门的30多人集中在一起开展研究。

其中参加研究的广东省物探队研制的BJ—76,1976年通过鉴定正式由上海地质仪器厂生产“DBJ—1型变频激电仪”。

最早的频率域激电—变频法(1950J.R.Wart:

VariableFrequencyMethods):

分别供高频和低频两种电流:

低频电流的周期长,激电大;高频电流周期短,激电小,二者之差反映了激电的大小(如下图)。

(4)双频激电法

双频道激电法的核心是同时供双频电流和同时测双频电位差。

具体些说:

发送机将两种频率的矩形波电流合成双频电流供入地下,这两种电流的频率可根据需要加以改变;双频道接收机同时接收双频信号,根据需要可以测量它们的振幅或(和)相位;既可只测一组双频信号的各个参数,也可根据需要测多组双频信号以形成频谱测量。

任何找矿方法都必须同时考虑找矿效果和成本两个方面。

双频激电法在同时兼顾这二方面有明显的优越性,它可以以低的成本取得多的信息。

双频激电法的应用

软件界面设计

双频激电与时间域激电对比表

项目

双频激电法

时间域激电法

物理实质

电化学反应

电化学反应

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

两者相当

两者相当

相同电流条件的有效探测深度

工作效率

分辨率

两者相当

两者相当

异常形态

二者相同

二者相同

装备轻重

轻便

笨重

施工方便性

方便

不便

抗干扰能力

避免感应偶合最方便的方法

降低频率或采用偶极-偶极装置

加大延迟时间或采用偶极-偶极

(5)2n系列伪随机电(磁)法

变频法极其优缺点:

简单的讲变频法的工作方法是一个频率、一个频率地逐个进行测量,然后计算视幅频率和视电阻率。

变频法的优点是用简单的装备就可能测量激电效应,因而可以作到装置轻便。

然而它有如下明显的缺点:

(1)在每个测点要分别以高、低频进行两次观测,增加了单个测点的观测时间;

(2)发送机要随接收机的操作情况而改变频率,既增加了相互间的联系手续,又难以实现一台发送机供电,多台接收机测量,从而使面积生产效率难以提高。

奇次谐波法极其优缺点:

奇次谐波法虽然可以在同一时间测量不同频点的相关物理量。

然而,它有两个致命的弱点:

一是相邻频点的频差是固定的,且随着谐波次数的升高,相邻频点越来越近。

二是就不同的频率而言,供电电流强度是随着谐波次数升高而下降的,例如:

13次谐波的强度只有基波的1/13。

因此,为了保证相当的信噪比的和观测精度,不得不将电流加大13倍,这样一来必然使电流发送装置加重,从而失去了其轻便的优点。

奇次谐波法存在的问题:

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K.L.Zonge提出了测量方波及其奇次谐波的多频测量方案,实现了多个频率同时测量。

存在两大致命缺点:

谐波能量衰减快、频点分布不合理。

多频同时发送、同时接收,成为国内外地球物理工作者几十年来追求的目标。

国内外的频率域电磁法大多采用“变频法”,即在每个测点上,一个频率又一个频率地逐次发送和接收。

优点:

方法简单,仪器容易设计、制造。

缺点:

1)测量速度低。

每个点需要从10KHZ左右测到0.1HZ左右(1~2公里深),约需30到40分钟。

2)扫面速度慢。

同一地区既不能“单台发送机——多台接收机”,也不能“多台发送机——多台接收机”,只能以“单台发送机——单台接收机”工作,因此,扫面速度慢。

3)抗干扰能力差,观测精度低。

非同步测量,受电源、噪声等干扰影响大,振幅观测精度低、相位精度更低,常常将一些非矿因素(如石墨、碳质岩石)引起的异常误认为是矿异常,造成错误解释。

难以区分矿与非矿异常,深部探测能力差。

20世纪60年代,针对变频激电法的不足,发明了双频激电法,实现了两个频率同时发送和接收技术,虽然这一发明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该发明只能用于激电普查,既不能进行频率测深,也不能进行矿与非矿异常区分。

工程实例证明时间域与频率域的等效性

黑龙江某铜钼矿:

矿体赋存与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基体两边的破碎变带内,下图是该矿区II号剖面。

激电观测采用中梯排列。

AB=1000m,MN=40m,时间域的ηs最大为11。

4%,频率域的Fs最大约5%,虽然二者数值不同,但两条曲线形态一致,都很好地反映了矿体。

甘肃某铅锌矿:

矿体赋存中厚层结晶灰岩中,受层位、岩性及构造控制,矿石成分以方铅矿、闪锌矿为主,黄铁矿、磁黄铁矿次之。

矿区碳质岩层不发育。

图为该矿区85线综合剖面图。

图上Fs与ηs形态一致,都反映了地下有两组矿体,尽管Fs数值低于ηs但比ηs更加光滑,说明频率域Fs抗干扰能力强,观测精度高于。

甘肃某金银矿点:

金银矿受断裂带产于绿泥石角闪片岩、绢云母石英片岩内的挤压带中,金、银与铅、锌、黄铁矿化共生,且有正相关关系。

黄铁矿化较强处可呈稠密浸染至半块状。

图为该矿体IV号剖面综合图。

Fs与ηs相似性也是一目了然。

2n系列伪随机信号

2n系列伪随机信号的特点:

●频率按2n分布,特别适合地球物理勘探

●按照需要的密度等间距分布

●各个频点的幅度相差不大,精度高

●电源利用率高

伪随机电法的前景

●伪随机频譜激电法区分异常

●伪随机电磁测深,特别是大面积伪随机的CSAMT法

与国外最先进的主动场频率域电磁测深法对比,本发明具有抗干扰能力强、观测精度高、设备轻便、可以一发多收等优点。

单机接收时,工作效率可以提高10~15倍。

方法类型

观测

方式

系统

重量

抗干扰

能力

观测

精度

工作

成本

一发多收

售价

(万元)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

(美国GDP32)

变频

大于400kg

一般

一般

不能

120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

(加拿大V8)

变频

大于

500kg

一般

一般

不能

160

均匀广谱伪随机多频电磁法(WDD-2)

多频同时观测

20kg

40

与双频激电法相比,本发明实现了电磁法勘探技术的突破,具有勘探深度大、频谱测量速度快、有效区分矿与非矿异常等优点。

方法类型

方法

频谱测量

勘探深度

有效区分矿与非矿异常

双频激电法

激电法

不能

<400m

不能

伪随机多频电磁法

电磁法

1~2km

激电法或

500~800m

(6)电磁法测深法

电磁测深法是根据电磁感应原理研究天然或人工场源在大地中激励的电磁场分布,并由观测的电磁场值来研究地电断面的一种地球物理方法。

●大地电磁测深(MT-MagnetotelluricsMethod)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CSAMT-ControlledSourceAudio-frequencyMagnetotellurics)

●瞬变大地电磁测深(TEM-TransientElectromagneticMethod)

●甚低频电磁法(VLF-EM)

●电导率成像(EH-4)

●固定源建场测深法

六十年代初,在苏联出现了第一代频率测深仪器和相应的野外工作方法。

从此,许多国家的地球物理工作者对这一方法给与了极大的重视。

我国从七十年代开始,为穿透江南中生代红层并研究其下伏的煤系地层,煤炭工业系统的电法工作者率先,研究和应用了频率电磁测深方法。

与直流电测深相比,这一方法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勘探深度大,分辨能力高,野外工作成本低。

最根本的优点在于它能够穿透高阻屏蔽层,从而可以研究其下伏地电断面。

由于频率测深法具有上述优点,所以可用于研究结晶基底内部的地电结构。

实践证明,直流电测深在这些地电断面上只是以45右渐近线告终。

目前,频率测深在我国已得到很大发展。

在普查煤系地层中,在解决水文工程地质任务中,甚至在石油天然气或金属、非金属矿的普查过程中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

与磁大地电流法一样,频率电磁测深方法研究的主要地质对象仍然是确定高阻基底面的起伏,沉积岩系分层,识别断层及圈定局部构造。

特别要指出的是,由于存在着H等值原理,确定高阻层底界面的埋深是准确的,且为唯一的。

A.大地电磁测深法(MT)

大地电磁测深法作为综合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不同的地质单元。

大地电磁测深法探测深度大(达数十公里),野外装置体积小(无供电设备),野外数据收录方法简单,野外工作成本较低,可作为一种踏勘手段来研究深部地质构造及有巨厚沉积岩的地区。

七十年代初期,我国业已开展大地电磁测深工作。

目前在我国,这一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得到迅速发展,在解决深部构造、石油天然气勘探飞地热勘探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地质效果。

大地电磁测深法解决的主要地质问题是,研究和确定高阻基底顶面的起伏,对沉积岩系分层,识别断层以及圈定局部构造等。

原理:

大地电磁法是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用于研究地球电性的一种地球物理方法。

它利用宇宙中的太阳风、雷电等入射到地球上的天然电磁场信号作为激发场源,称为一次场,该一次场是平面电磁波,垂直入射到大地介质中,由电磁场理论知,大地介质中将会感应出变化的电场即大地电流场,并产生二次电磁场。

在地球内部,这种电磁场的分布取决于岩石的电性结构。

在地面上单点观测天然交变电磁场互相垂直的四个分量(Ex、Ey、Hx、Hy),分析研究地面波阻抗随频率的变化,可以探测到地球内部岩石电性随深度的分布规律。

传统MT法的不足:

大地电磁测深法利用天然电磁场,虽然避免了大地电流供电,但天然电磁场不稳定,而且某些频段先天不足,干扰强,讯号弱。

参看下面大地电磁场水平分量频谱展示图。

大地电磁场水平分量频谱图

上图反映了天然电磁场与人文电磁场的分布情况。

在1Hz左右,无论电场和磁场都是低谷;在1000Hz处磁场几近寂静,电场有一低谷。

在几十赫兹到104Hz范围内,人文活动的电磁场干扰特别严重。

这些特点决定了大地电磁法只适合于采集较低频率。

通常观测时间长,分辨率较低,适合解决深层宏观问题。

所以尽管电探方法起源最早,由于以上的局限性,一直阻碍它的发展。

几十年来,1000米以内,几百米上下,正是人类经济、文明活动在地壳上层最活跃的深度。

其他物探方法,如地震勘探法,自40--50年代之后都开始大展身手,而浅、中深度范围的电探则相对寂寞冷落,处于陪衬地位。

也正是这种现状激发了国内外众多的科学家和仪器制造商不断研制开发新的电探仪器,寻找新的电探方法。

二维正演解释结果

现在在国内应用的,能比较好地克服“静位移”影响的方法,还有直接考虑近地表电性不均匀体的反演解释法和电磁阵列剖面法,即EMAP法。

EMAP方法采用阵列式排列,用首尾相连的电偶极子沿测线测量电场,这大大增加了空间采样密度,扩大了信息量;同时,又在时间域采用相邻多道迭加的办法抑制表层电性不均匀的静位移干扰和随机干扰,从而明显地突出有用信号。

最近几年,国内从事大地电磁测深的许多专家针对西南地区复杂地形和强电磁场源干扰等典型问题,正抓紧研究克服的办法,并已取得可喜的进展。

如长江大学提出的同步阵列大地电磁法在山区的应用取得良好结果;采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中过渡三角形法校正近场源干扰,也取得比较满意的结果。

此外,小波分析在大地电磁时间序列去噪、提取谱成份等方面的应用研究也取得一定进步。

数据反演:

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对大地电磁测深实测资料的反演,多数仍采用一维反演方法。

但国内关于二维反演的研究却在80年代中期便开始了,却始终达不到实用化的要求。

主要原因在于,二维反演不是对单个测点的资料进行反演,而是沿一条测线的许多测点同时反演。

同时参与反演的参数多、数据量太大,未知数也多,反演迭代过程中雅可比系数矩阵阶数大,导致计算量大幅度增加,在一般的PC机上难于实现。

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寻找减小二维正演和偏导数矩阵计算量的快速方法。

所以,早期提出的一些二维快速反演方法的差别在于二维正演或雅可比系数矩阵的计算不同。

或是用事先估计的模型进行响应计算代替二维正演;或是用两个极化模式视电阻率的一维正演代替二维正演;或是通过分频率反演,逐步固定模型参数,以减小雅可比系数矩阵的计算量;所有这些方法都只是近似的二维反演方法,并只有少量参数参与反演。

因而,反演结果仍然误差较大,不能完全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

90年代初,J.T.Smith、J.R.Booker提出了大地电磁二维快速松弛反演。

该反演方法设定的初始模型为均匀半空间,反演时用有限差分法计算出模型对应的响应数据、各测点下的积分核函数及数据残差,然后使目标函数取极小,得到模型改正量及新模型,接着进行插值形成新的二维断面,以此为新的初始模型;重复上述过程,逐次迭代,直至满足一定的拟合精度,从而得到最终的二维反演模型。

该方法可以对T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