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379868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0.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教学时间

第十课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杨氏之子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资源

ppt课件《世说新语》相关资料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4.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喜爱中国独特的文言文的韵味。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方法

导读法启发引导法

 

 

 

 

 

 

 

 

 

 

 

 

 

 

 

 

 

一、学习单元导读

1.我们语文课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就是学习语言,学习怎样与人交流,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段话,ppt课件出示:

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和别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

这就是合理使用语言的艺术。

(板书:

语言的艺术)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这组课文,如何学好这个单元呢?

读了单元提示你就明白了。

2.读“单元导读语”后简单交流。

二、导入新课、理解课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历代许多杰出人才,他们从小就在生活学习中展露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如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曹植做七步诗等。

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古代文献记载中的一个孩子的言谈机智的故事。

(板书课题:

杨氏之子。

)这个孩子就是杨氏之子。

齐读课题。

说说课题的意思:

姓杨人家的孩子。

氏,姓氏。

引导学生说说议议,比较“×氏之子”与“×氏之女”的区别。

三、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这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因为古人写作方式和我们有很大的不同,很多人觉得文言文很难学,其实学文言文也不难。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这是学文言文的诀窍。

不过,学文言文的难点,也在于读。

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交流:

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指名2-3人读课文,随机重点指导读准“为(第四声)”,“曰”,“应(第四声)”。

3.大家从影视作品中看到过古人朗读诗文时的样子吗?

在古代读文章是很风雅的事,古人读文章时很注意停顿、节奏和韵律。

(教师范读。

4.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

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

听老师范读。

5.再试着读一读,读给你的同位听。

特别注意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四、熟读课文,理解意思

1.大声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随机检测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2.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说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

教师要注意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

3.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

比较困难的句子,可能需要教师重点指导:

“为设果,果有杨梅。

”省略了主语,前面要加上“小孩”。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难点是“夫子”的理解。

课文的意思:

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

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

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

水果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

“这是你们家种的水果吧。

”小孩应声回答:

“我没听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五、读懂课文、读出智慧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现在你肯定对这篇文言文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吧!

谁能说一说这篇文言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引导学生讲解意思,不需追求完整。

2.引导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思考:

预设一: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

(1)你怎么知道“甚聪慧”就是讲杨氏之子很聪明?

(看注释。

借助注释是我们读懂文言文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2)谁还能用这个方法读懂哪些词语和句子?

如,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孔指以示儿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预设二:

为设果,果有杨梅。

(1)你是怎么知道这里是指杨氏之子为孔君平摆放水果的?

(联系上文。

联系上下文也是读懂文言文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文中还有哪里可以使用这种方法读懂?

如,乃呼儿出(招待孔君平)。

同学们真聪明,用文中的话说就是(甚聪慧)。

当然,读懂文言文还有很多种方法呢!

比如查阅工具书、利用成语典故等来理解。

随着我们语文学习的深入这样的方法会更多更巧妙的。

2.你觉得这个故事中哪里写得最有意思?

(ppt出示:

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1)自己读读这两句话,想象当时情境,他们会是怎样的表情怎样的语气?

试一试。

(2)现在老师就是孔君平,谁是杨氏之子来和老师对答一番?

2——3人,对出“应声答曰”的速度。

这就是“应声答曰”,可见杨氏之子(甚聪慧)。

(3)为什么这两句话很有意思?

(这两句对答的话精彩之处在于,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由“杨”姓想到了杨梅;杨氏之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姓想到了孔雀。

更妙的是杨氏之子的对答采用了否定的形式,以“未闻”的婉转语气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

预设一:

“此”指什么?

(杨梅)怎么是君家果呢?

孔雀怎么是夫子家禽呢?

(在姓上做文章)板书:

杨梅 孔雀

预设二:

夫子

“夫子”指谁?

(孔君平)板书:

孔君平。

怎样的人可以称为夫子呢?

女人?

普通人?

请同学们读一下文中的第一个注释就明白了。

“夫子”指士大夫阶层之类有文化的人,是尊称。

如,孔子可称为(孔夫子),孟子可称为(孟夫子)等,这样的称呼体现了一个人的(礼貌)。

还有哪个词语也体现了杨氏之子的礼貌?

预设三:

未闻

师生对答比较:

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有何不同?

(更委婉)

(4)听了这样的对答,孔君平会怎么说?

(甚聪慧)

六、美读课文,熟读成诵

1.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到了两人的语言精妙,如果再读出大人小孩的口气会更有滋味的。

学生练读。

2.个别读两人。

3.配上古筝曲会更有韵味。

齐读。

4.背诵课文。

七、作业布置

1.抄写课文一遍。

2.课外搜集一两则《世说新语》中的小故事。

 

语言的艺术

 杨氏之子

聪惠

               杨——杨梅  反应快

                      会听

               孔——孔雀  会说

教学时间

第十课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杨氏之子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资源

ppt课件《世说新语》相关故事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和他的回答的巧妙之处。

2.阅读《世说新语》中的小故事,体会故事中人物应对语言的巧妙,进一步感受中华民族语言的精妙。

3.鼓励学生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

4.引导学生开展相应的语文综合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

体会故事中人物应对语言的巧妙,进一步感受中华民族语言的精妙。

教学难点

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教学方法

点拨引导激发情趣拓展延伸

 

 

 

 

 

 

 

 

 

 

 

 

 

一、创设情境导入

今天这节课老师先来考考大家应对能力。

1.对诗句。

教师说前半句,学生集体对出后半句。

2.反应能力应对:

师:

你们好!

生:

老师好!

师:

同学们真可爱!

学生的应对就要符合礼节和辈分。

同学们甚聪慧啊!

上节课我们也感受到了杨氏之子的聪慧。

这节课我们继续我们的语言艺术之旅。

二、复习旧知,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将文言文中最精彩的两句话写在作业本上。

请一生到黑板上默写。

2.这就是文言文的精彩,用简短的词语和句子用最精炼的方式表达出来。

如果姓“李”呢?

——此是君家果    未闻李子是夫子家果

如果姓“柳”呢?

——此是君家树    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

让我们再有滋有味地来读读这篇课文感受一下语言的精妙吧!

师生齐读。

3.《世说新语》这本书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运用语言巧问妙答的精彩小故事呢!

ppt课件出示:

          

(一)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注解:

内集:

家庭集会。

太傅:

古代官名,本文指东晋时的谢安。

俄而:

不久,一会儿。

差:

差不多。

                  

(二)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

“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

”徐曰:

“不然。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注解:

尝:

曾经。

  邪:

语气词。

(1)说说能用什么方法读懂这两则小故事?

(2)读懂故事,交流大意,体会语言精妙。

  精妙一:

未若柳絮因风起。

尤其是“未若”二字。

  精妙二: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尤其是“譬如”二字。

4.你能说说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精妙地说话的例子?

学生自由交流。

三、综合学习,拟写提示语

生活中不乏精妙的语言,关键是要善于发现。

1.阅读“综合性学习”,明确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要求。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熟语和短文,比如:

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2.拟写提示语、广告词。

(1)幻灯出示,比较“严禁践踏草坪”和“别踩我,我怕疼”两句,哪句更能打动你?

(2)所以,拟写提示语和广告词最重要的就是能根据表达对象的特点写得能打动别人的心。

ppt课件出示:

请为下列几种情况撰写提示语或广告词:

节约粮食、节水、环境保护等的广告词;图书馆内、汽车站、火车站等处的提示语。

(学生交流。

3.按照四人小组结成合作团队,确定学习项目:

其中搜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的小组试着排演其中一幕或一部分

四、总结

老师相信,“语言的艺术”这一组课文的学习以及综合性学习活动一定能使我们感受到汉语的无穷魅力,并且通过学习能让我们更准确、巧妙的使用汉语。

五、课堂练习

(一)读拼音写词语。

liángguōcōnghuìzàoyì

()()()

kǒngzǐyuējiāqín

()()

(二)选词填空。

爱慕爱惜珍惜

1.桃子、石榴、苹果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之心。

2.我们要()今天的幸福生活。

3.我们要()粮食,()农民用汗水换来的劳动成果。

 

 

杨氏之子

《世说新语》

李——李子

柳——柳树

(语言精妙)

 

教学时间

第十一课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晏子使楚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资源

ppt课件

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会认8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侮辱、威风、矮小、冷笑、为难、规矩、招待、囚犯、出息、大臣、柑橘、盗贼、取笑、笑嘻嘻、赔不是、实话实说、面不改色、安居乐业”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3.初步感受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

感受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教学方法

问题引领任务驱动

 

 

 

 

 

 

 

 

 

 一、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二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群雄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其中齐国和楚国是大国。

说到齐国就会让人想起一个人,他虽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口才极好,被派到其它国家执行外交任务,帮助齐国解决了许多外交上的争端。

他就是“晏婴”,人们都尊称他为“晏子”。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他的文章──《晏子使楚》(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2.你能根据自己的预习向大家介绍一下晏子吗?

二、解释课题,导入课文

1.出示课题“宴子使楚”。

理解“使”,出使。

2.介绍宴子。

说明“子”是古代对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

说说,你知道中国古代还有哪些著名的人物。

比如:

孔子、孟子等。

3.说说课题的意思。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

(1)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2)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事?

2.检查自学情况:

(1)生字新词:

注意“大夫”的读音,现在读“dài fu”,是“医生”的意思,过去读“dà fū”,是官职的称呼。

(2)请同学读读难读的段落,检查课文读通情况。

(3)交流:

晏子出使楚国时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晏子出使楚国时楚王三次侮辱晏子,但晏子巧妙反驳,使得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3.交流:

课文讲了几件事?

(1)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学生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2)读一读难读的句子。

4.谈谈对晏子的初步印象:

你觉得他有什么过人之处了吗?

简单交流:

机智过人、能言善辩、不卑不亢等。

(尊重学生个性见解。

四、再读课文,走近宴子

1.大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让你感到最气愤的是什么?

让你感到最高兴的又是什么?

2.课堂交流,并朗读相应的课文。

(1)最气愤的是楚王“想乘机侮辱宴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2)最高兴的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宴子了。

3.从楚王的变化中,你能说说宴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研读楚王,感受前后变化

1.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呢?

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2.屏幕出示句子,我们来读读这几句话,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

4.他的目的达到了吗?

请浏览课文,把他每次侮辱晏子的结果画出来。

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楚王只好陪着笑。

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

“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5.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6.最后的结果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话。

7.引向深入:

那晏子是怎样达到反侮辱的呢?

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晏子使楚

使:

出使

楚王 晏子   

侮辱 反驳   

不敢不尊重维护齐国尊严

教学时间

第十一课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晏子使楚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资源

ppt课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理解课文意思,了解楚王是用什么办法三次侮辱晏子的,晏子是用什么办法反驳楚王的。

理解晏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和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3.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晏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和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练习导航

 

 

 

 

 

 

 

 

 

 

 

 

 

一、审题明起因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十一课──晏子使楚。

2.请同学们边读第二自然段完成练习。

(ppt出示练习题)

(1)因为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所以____________。

(2)如果楚王侮辱了晏子,就不仅___________,而且__________。

(3)如果晏子挫败了楚王,就不仅___________,而且__________。

3.交流:

(1)因为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所以(想趁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板书:

想显显威风

(2)如果楚王侮辱了晏子,就不仅(是显了楚国的威风),而且(侮辱了齐国。

(3)如果晏子挫败了楚王,就不仅(灭了楚国的威风),而且(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二、理解知经过

1.一个要侮辱晏子显显威风,一个要挫败楚王,维护自己和齐国的尊严。

两人之间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较量,课文哪些自然段就是写他们较量的经过?

共有几个小故事?

2.请同学们快速默读3——5自燃段,用找出晏子是怎样挫败楚王三次侮辱,维护齐国尊严三个重点句。

3.交流:

(用ppt课件出示三个重点句)

(1)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我要是访问“狗国”,当然在得钻狗洞。

(2)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家,就派下等人去。

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来了。

(3)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4.明确学习任务:

这节课我们就通过练习理解这三句话中含着的意思,来读懂这篇课文。

5.下面我们先来理解第一句话的含义:

(1)齐读句子。

(2)晏子为什么这么说?

楚王为什么这么做?

那晏子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你怎么理解?

(3)请同学们完成课后习题,看看你的答案和老师板书的是否差不多。

(4)晏子真了不起,以牙还牙,胜了楚王,谁能把晏子这话读一读。

有感情地练读晏子所说的话。

(5)师引读,生读晏子的话。

(漏读“只好”二字)

(6)讨论:

为什么“只好”二字不能漏?

请在“只好吩咐”下这样小黑点,我们等会还要学习。

6.解第二句话的含义:

(1)请同学们按刚才联系上下文理解第一句话含义的方法:

①晏子为什么说这话?

②楚王这么说是侮辱晏子什么?

③晏子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2)理解第二句话的含义:

(3)评议:

     上等国──上等人

     下等国──下等人是下等国

     最不中用──最下等国

(4)完成课后练习。

(5)晏子真是好口才,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又一次挫败了楚王,请大家练读第4自然段,等会请你把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6)分角色朗读。

(7)请在“楚王只好陪着笑”下面加上小黑点,楚王是不想笑也得笑,笑得多么勉强,多么,多么无可奈何!

真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但楚王不肯善罢甘休,一计不成是又生又一计,第三次较量又开始了。

7.理解第三句话的含义:

柑桔在淮南______,在淮北______,原因是______。

齐国人在齐国______,在楚国______,原因是______。

三、练习晓结果

1.从刚才我们加点三处地方读懂了什么?

2.课文怎么写的?

3.是啊,楚王是完全被晏子征服了,而且是心服口服,那晏子是凭什么征服这个老谋深算的楚王的?

4.练习:

 晏子以自己_____和_____,挫败了楚王的三次侮辱,不但_____,而且_____。

四、迁移练笔

1.楚王三次侮辱晏子,都被他一一驳倒,他的绝招就是三段论,三句话一层一层推进,有序而严谨,从容而缜密,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说说下面两个话题吗?

ppt课件出示:

话题一:

楚王尊重的是比他厉害的对手。

晏子在三次交锋中都让楚王败下阵来。

话题二:

我们都知道:

温室里的花草搬到室外就会枯萎,没有经过锻炼的孩子离开父母就无法生存。

根据他们之间的关系完成下列句子。

,可是,还不是因为。

同样的道理,。

这就说明。

 

晏子使楚

 受到侮辱     巧妙反击        挫败楚王

  钻墙洞      钻狗洞=访狗国     只好开城门

  不中用      下等人──下等国    只好陪着笑

  没出息      水土不同        只好赔不是

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教学时间

第十二课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半截蜡烛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资源

ppt课件二战相关资料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解释、负责、无奈、粉嘟嘟、小心翼翼、完好无损、不惜代价、例行检查、若无其事、了如指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初步了解剧本的语言特点。

4.初步了解剧本的语言特点,能用正确的方法朗读剧本,人人能扮演其中一个角色,表演能符合人物的不同特征。

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对话、动作、表情体会人物特点,演好剧本。

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琢磨人物特点演好角色。

教学方法

情境激趣朗读感悟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半截蜡烛,齐读课题。

(ppt课件出示:

半截蜡烛图像)

看到半截蜡烛,我们自然会想到光明、美好和奉献,你肯定会想这半截蜡烛怎么会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关呢?

就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吧!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边读边思考:

围绕半截蜡烛发生了哪些事?

(1)学生仔细读剧本,教师巡视,并发现读得好的学生。

(2)交流。

(2-3人,点评中要注意语言运用与完整性)

①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板书:

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三个德国军官)伯诺德夫人的这个家就是抵抗组织的一个联络站点,伯诺德夫人就是这个抵抗组织的成员。

②围绕半截蜡烛发生了哪些事?

(边整理边板书:

藏秘密、保秘密)

2.在读课文时,你还发现了这篇课文与以前所学的课文有哪些与众不同之处?

你觉得这个剧本与以前所学的课文有哪些与众不同之处?

(1)开头很特殊。

(2)括号中的提示语提示人物表情、动作并进行环境介绍和场景衔接。

(3)整篇课文都是以对话的形式展开故事情节。

3.小结:

(ppt依次出示课文第一幕)这就是特殊的开头,介绍了时间、地点、人物;这就是用中括号表示的提示语,用来进行故事情节和环境的简单介绍;这是人物的对话,其中还有用小括号表示的提示语,来表示人物的动作和表情。

像这样形式的文体就是(剧本)。

它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或唱词来推进情节,我们平时看到的电影、电视就是根据剧本拍出来的,我们还可以以它为脚本在舞台上演出来。

三、深入阅读,感受形象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保护半截蜡烛的?

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想象体验:

半截蜡烛被点燃了,正在一点一点的熔化,如果秘密被德国鬼子发现,那会怎样呢?

  想象的空间很大,大致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1)德国鬼子对伯诺德一家的迫害;

(2)德国鬼子对地下活动的破坏等。

  对学生的想象要有引导,要求用具体形象的语言而不是用概念化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象。

  3.在这样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说?

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

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

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

4.在这样的情况下,杰克怎么做,怎么说?

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

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天真冷。

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火吧。

5.在这样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说?

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

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6.自由组合成小组,尝试表演这段故事。

四、内化形象,感悟语言

1.闭上眼睛,想象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谁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脑中的这个人物形象,写一写。

2.交流每个人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并说一说,你的印象来自于课文中的那些词句,有感情的朗读。

五、小组表演,全班互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