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中国当代城市化.docx
《解析中国当代城市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中国当代城市化.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析中国当代城市化
课程论文
解析中国当代城市化
AnalysisofcontemporaryurbanizationinChina
年级专业11级水文与水资源
学号1119010207
姓名孙旭阳
学院大禹学院
摘要
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中国已经进入快速城市化时期,2011年的城市化率超过了50%。
城市人口和经济快速增长,既面临着发展的机遇,也有诸多问题与挑战。
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当代城市化有速度快,规模大,地区差异明显,政府主导型的特点,得出我国城市化面临城市化发展差异大,城乡收入差距大,城市社会问题严峻,城市化质量低等挑战,最后通过分析现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进而为我国城市化健康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中国当代城市化特征问题建议
ABSTRACT
Urbanizationoftraditionalruralsocietyisdominatedbyagriculturetoindustryandservices-orientedhistoricalprocessofgradualtransformationofmodernurbansociety.Chinahasenteredaperiodofrapidurbanizationandurbanizationratein2011than50%.Urbanpopulationandrapideconomicgrowth,arefacingdevelopmentopportunities,therearemanyproblemsandchallenges.ThispaperbeginswithananalysisofthecontemporaryChineseurbanizationspeed,scale,regionaldifferencesaresignificant,Government-orientedfeatures,cometothedifferenceofurbanizationdevelopmentofurbanizationinChina,theurban-ruralincomegap,urbansocialissuestough,lowqualityofurbanizationchallenges,deeperreasonsbehindthelastthroughtheanalysisofthestatusquoandmadepolicyrecommendationsforthehealthydevelopmentofurbanizationinChina.
KeyWords:
contemporaryofChinaUrbanizationCharacteristicProblemRecommendation
目录
第1章绪论5
1.1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5
1.1.1本论文的研究背景5
1.1.2本论文的研究意义5
1.2本论文相关概念的界定6
1.2.1城市化的概念6
1.2.2城市化的一般进程6
1.3本论文的研究现状7
1.3.1文献综述7
1.4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8
第2章中国当代城市化的现状8
2.1中国当代城市化特征8
2.2中国当代城市化趋势9
第3章解析中国当代城市化10
3.1中国当代城市化面临的问题10
3.2中国当代城市化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11
3.3中国当代城市化发展的政策建议11
参考文献13
第一章绪论
1.1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本论文的研究背景
我国的城市化有其独特的经历和特征,走了一条非同寻常的道路。
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被“殖民地”开始,我国的城市化在上海、香港等地起步,随着西方列强的不断入侵,沿海沿江(长江)的一些城市均以租界的形式实现了开埠和城市发展。
新中国建立以后的前三十年我国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开始了城市化的布局和发展,在实行高度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建设了一大批县级以上的城镇和城市,容纳了1.7亿城市人口。
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我国步入以高速工业化来推进快速城市化的新进程,城市不断扩大和兴起,还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带和城市群,吸纳了6.2亿的城市常住人口,开创世界城市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奇迹。
2011年的城市化率超过了50%。
但是不能不看到,我国城市化模式已经面临严竣的挑战和难以为继的困境,城市的发展方式必须转型。
1.1.2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今年以来,全球经济不景气,经济发展进入下行周期。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已成事实,陷入了与增长,与就业有关的经济困境中。
而美国,欧洲等国家用接近无限的纸币供应的方式来扭转通缩预期,以摆脱经济衰退,使人民币相对于其他货币有升值的压力,不利于我国出口的发展。
同时多种量化宽松政策对大宗商品价格的推动仍在持续,中国等大型原材料进口国成本增加,贸易条件恶化,可能会出现输入性通货膨胀,这使当前的经济发展更是雪上加霜。
专家对于我国经济转型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国应该抓住这个时期,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转型,从单纯注重GDP增长到关心百姓生活,提高百姓生活水平,改善百姓生活环境,提高百姓的幸福指数。
而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正是提高百姓生活水平的途径,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使得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城市化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创造较多的就业机会等等。
本文通过研究现阶段我国城市化的特征,找出城市化发展的弊端,并且提出改善意见,对于促进我国城市化健康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条件具有积极的意义。
1.2本文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城市化概念
城市化又称都市化或城镇化。
由于城市工业、商业和其他行业的发展,使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增长而引起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集中化过程。
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
经济学上从工业化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既认为城市化就是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的过程。
1.2.2城市化一般进程
正常的城市化进程都会经历从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过程。
城市化
一般指人口向城市地区的过程。
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郊区城市化
人口的主要流向是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这就是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大城市中心市区郊区人口向外迁移,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出现了与城市化相反的人口流动的现象。
逆城市化也称城市中心空洞化。
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衰败,而是城市化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于消失、形成一体化的基础上,乡村、小城镇的交通、水、电、信息等设施完善,再加上优越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久在城市中面对浑浊空气、噪声的大城市居民到乡村、城镇暂住、定居,从而导致逆城市化现象,如美国、西欧的一些发达国家,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具体表现在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迅速发展;乡村人口数量增多,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
再城市化
面对经济结构老化,人口减少,老城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弱区,以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出现的再城市化。
1.3本论文的研究现状
1.3.1文献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我国步入以高速工业化来推进快速城市化的新进程,城市不断扩大和兴起,还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带和城市群,吸纳了6.2亿的城市常住人口,开创世界城市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奇迹。
自此以后我国城市化的研究逐渐增多,其中大部分研究集中在如何进一步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使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同步。
其中,国内学者对城市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化优缺点的研究。
胡青锋(2012)认为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使得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作为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等的变化。
崔卫涛(2012)认为城市化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包括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严重,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社会问题包括交通拥挤,社会秩序混乱等。
(二)对我国城市化存在问题的研究。
赵维良,赵东霞(2012)认为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资源分配向城市倾斜,城市发展汲取了农村的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已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极大挑战。
刘炜(2012)我国的城市化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法律等制度建设不相协调。
我国的城市化在发展过程中制度变迁服务于城市化发展的程度相对较低,难以满足城市化发展的需要。
(三)对城市化健康发展的建议研究。
宁越敏(2012)认为,在城市行政区内率先推进城乡一体化,解决市域内的城乡分割问题。
杨磊(2012)认为建立完善的城乡平等交换和补偿机制以达成农业地区与非农业地区、农业与非农业、农民与其他劳动者和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平衡,从而实现对农业相关利益方的保护,这对于农业现代化是非常关键的。
1.4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思路为:
从我国城市化的现状出发,分析我国城市化的优势及出现的问题,从而说明我国加速发展城市化的意义及面临的考验,结合国外的相关理论与经验,对我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本论文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演绎与归纳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查询及认真研究,从而分析现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进而为我国城市化健康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第二章中国当代城市化的现状
2.1中国当代城市化特征
(一)城市化的速度快、规模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
同时,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城市人口的数量也很大,即我国城市化的规模也很大。
尤其是在1996年,我国城市化率突破30%以后,我国城市化进程速度快、规模大的特点更加明显。
1949-1978年,我国平均每年新增城市人口396万人,城市化率平均每年上升0.25个百分点;1979-1995年,我国平均每年新增城市人口1055万人,城市化率平均每年上升0.65个百分点;1996-2011年,我国平均每年新增城市人口2119万人,这一数字已经超过很多国家的总人口数,城市化率平均每年上升1.39个百分点。
(二)各地区城市化水平差异大
我国各地区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这也就使得我国各地的城市化水平也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性。
2009年,西藏的城市化率仅为23.8%,与此同时,上海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88.6%。
2009年,我国内地省市中,城市化率不足30%的有2个,城市化率在30%-50%之间的有17个,城市化率在50%-75%之间的有9个,城市化率高于75%的有3个。
(三)东部地区仍占主导,西部地区占比上升
从我国城市人口的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地区仍占主导,但西部地区城市人口占比有所上升。
我国东部地区具有较发达的经济和良好的自然地理条件,其城市数量虽然只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3,但聚集的城市人口占全国城市人口的比重却超过40%。
近年来,随着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产业转移等原因,我国东部、中部和东北等地区的城市人口所占比重有所下降,西部地区城市人口所占比重有所上升。
(四)政府主导型的城市化
政府主导型是指在城市化过程中,政府的作用处于领导和支配的地位。
政府以其行政力量,通过制定和执行法律、法规和政策等手段,对城市化进程加以推动、引导和调控。
在计划经济年代,为了配合工业化进程,我国政府通过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福利分配制度、城乡迁移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对城市化进行干预,使城市化过程完全在政府的掌控之下。
考虑到当时的特殊情况,这些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同时也造成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和城市化进程的剧烈波动,其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开始起主导作用,市场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也越来越大,政府的作用有所下降,但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2.2中国当代城市化趋势
(一)我国的城市化仍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
根据联合国的预测,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
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率将达到61%,城市人口为8.46亿人,平均每年(2012-2020年)城市化率提高1.2个百分点,城市人口平均每年增加1832万人。
到2030年,我国城市化率将达到68.7%,城市人口为9.58亿人,平均每年(2021-2030年)城市化率提高0.77个百分点,城市人口平均每年增加1113万人。
(二)人口将进一步向大城市聚集
从世界城市化发展的进程来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一直呈上升趋势,即人口持续向大城市聚集。
尽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早在1980年就超过了70%,进入了城市化进程的后期阶段,但其人口向大城市聚集的趋势也仍未改变。
我国人口向大城市聚集的速度更快,趋势也更加明显,未来这一趋势也将持续下去。
采用联合国提供的数据进行推算,到2025年,我国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达到35.5%,届时将超过发达国家同期34.7%的水平。
(三)城市群将有很大发展
当前,在世界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双重进程中,城市群的快速发展已成不可阻挡之势。
城市群正在作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分工的全新地域单元,并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21世纪全球经济的新格局。
我国的城市化也已经进入集群式发展阶段。
城市群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地区,是中国主体功能区战略中的重点和优化开发区,也是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第三章解析中国当代城市化
3.1中国当代城市化面临的问题
(一)城市化发展差异较大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地区不平衡,这种经济发展不平衡决定了城市化在发展速度、规模和特点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城镇数量多、水平高,经济社会效益好。
内陆不发达地区(包括长江流域中、上游地带,如四川、贵州、湖南等省),城市发育较慢,城市化水平一直处于落后状态,虽近年增速加快,但城市化率仅达到30%左右。
(二)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资源分配向城市倾斜,城市发展汲取了农村的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已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极大挑战。
(三)城市社会问题日益严峻
城市化快速发展,使城市中心区由于人口集聚而产生过分拥挤、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和交通条件恶劣等,导致居民的生活水平下降;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也将带来劳动力不足、成本增加、供养系数升高等一系列问题。
伴随城市经济社会分化,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失衡成为城市化中各种矛盾的焦点,贫富差距拉大、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不够、城市资源分配不公,使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冲突事件不断增多
(四)城市化质量亟待提高
城市资源环境压力持续加大,水资源严重短缺、人地矛盾尖锐、能源缺口大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威胁;城市环境方面则存在空气质量、水环境、废弃物治理等诸多隐忧,城市建设必须走可持续的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质量方面,我国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的动力普遍不足,滞后于第二产业的发展,产业发展定位则存在恶性竞争、重复建设、结构趋同等问题。
3.2我国当代城市化出现的问题原因分析
(一)跨越式发展产生的“时间压缩”效应。
从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历史来看,历经百余年至20世纪中期才实现人口城市化。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中实施的是赶超战略。
这种战略必然要求中国的经济以高速发展,以便在短时期内赶上发达国家历经100多年才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
因此出现了城市化、郊区化、再城市化齐头并进,本来属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问题由于“时间压缩”效应同步显现,加上社会转型、体制等原因,导致各种城市问题集中爆发。
(二)我国的城市化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法律等制度建设不相协调。
城市化是经济集聚和人口集聚的过程,为适应和促进城市化发展,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法律和教育等各种制度会不断调整和再构。
我国的城市化在发展过程中制度变迁服务于城市化发展的程度相对较低,难以满足城市化发展的需要。
(三)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均土地、水、重要矿物资源等资源拥有量较低。
过去三十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使中国的资源消耗迅速增加,加之我国的工业化在很大程度上是承接全球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结果,大规模的出口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为世界其他国家额外增加了我们自己的资源消耗,使生态、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3.3中国当代城市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促进城乡一体化
在城市行政区内率先推进城乡一体化,解决市域内的城乡分割问题。
我国区域差异较大,相比之下在市域范围内率先实施城乡统筹比较容易,而经济发达地区已具备推进农民市民化的条件。
(二)多途径解决跨市、跨省流动人口问题
在行政区刚性约束以及各地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背景下,仅由地方政府出面就地解决跨地区流动人口的各种问题难度较大。
解决跨地区农村人口的流动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城乡统筹,还需要中央政府出面统筹协调,通过建立国民基本社会保障体系来淡化户口的作用。
(三)进一步优化城市体系结构
根据城市化进程开展多层次城市化,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优化配置资源要素,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和延续性。
优化城市体系结构,将集中型城市化与分散型城市化相结合,集中型城市化模式使大城市的各种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增加城市的集聚能力;分散型城市化能够充分发挥中小城市的作用,也可以缓解大城市带来的“城市病”。
但城市过于分散,就会影响其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
因此,要充分发挥各自特点,形成多层次城市化,重点发展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
(四)城市化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当前我国的城市化正处于关键时期,必须对城市化进行统筹安排,保证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要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推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走绿色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低碳经济、节能与新能源产业,提升城市化的品质和内涵,通过集中城市化,使城市形态更加紧凑。
通过推广绿色环保的公共交通和步行、自行车等出行方式,提高城市交通出行的可达性。
注重城市生态格局的维护和公园、绿化的建设,推广绿色建筑和可循环的基础设施系统,提高城市生活的宜居性。
参考文献
[1]胡青锋,崔卫涛.城市化的负面效应.学术论坛,2012(27):
231
[2]曾德雄.城市化与中国社会转型.城市观察,2012(5):
126—133.
[3]万曾炜.对我国城市化的阶段分析和转型展望.城市理论前沿,2012:
4—8.
[4]顾朝林.论中国当代城市化的基本特征.城市观察,2012(3):
12—19.
[5]赵维良,赵东霞.我国城市化加速期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4):
34—36.
[6]杨磊.西部民族地区城市化滞后原因分析及路径选择.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2):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