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备考技巧.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379011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2.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务员备考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公务员备考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公务员备考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公务员备考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公务员备考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务员备考技巧.docx

《公务员备考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务员备考技巧.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务员备考技巧.docx

公务员备考技巧

公务员备考技巧

行测篇

常识板块

常识板块的学习方法是不学习!

目前的国考和各省常识板块已经没有规律可以去把握,如果去学习公共基础知识完全是浪费时间。

国考常识曾经是可以准备的,有几年是全部考的法律常识,所以了解法律常识是有必要的。

但因为公平(法律专业学生占优势),所以这几年完全是上考天下考地中间考空气,没有任何下手准备的规律可言。

言语理解

这种题型又可以分和段落大意。

选词填空

胡蜂在本能的作用下______地营造自己的生活、生育中心,它的巢是一个______的纸房子。

蔡伦如果在改进造纸术之前目睹过胡蜂的建筑过程而受到启发,无疑便是世界上最早的仿生学家了。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独具匠心名不虚传B.自然而然货真价实

C.兢兢业业巧夺天工D.无师自通名副其实

答案的无师自通是可以从前文“在本能的作用下”的本能推导出来的。

记住一点:

所有的国考选词填空都是可以前后文推导出来,如果不能,说明你的方法不对。

省考偏重近义词辨析,考察近义词的区别,所以选项往往是这种:

A、爱护B庇护,区别这两个词要根据整句话的感情色彩、贬义褒义,还有自己多年的语文能力的积累,除了正确的方法还要自己去记忆一些近义词的大意和区别。

段落大意

我把题型分为主旨题和意图推断题。

做主旨题只要找到段落大意就可以了。

但是意图推断题需要在段落大意的基础上做一步延伸,但是千万不要延伸过度。

无论是主旨题和意图推断题,都需要先找到能概括出段落主旨的句子。

如何找主旨句?

技巧有两种:

微观、宏观

微观:

找转折词、递进词、并列词等

宏观:

观察句子结构总分分总总分总

微观看词,像“但”这种转折词之后的内容是主要内容,宏观要分析段落大意,如果是总分,那么开头就是主要内容,分总是最后是主要内容。

现在很多题目有意省略转折词,让人很难判断主旨句。

教大家一个秒杀题目的技巧,如果看到题目无从下手,那么主旨句是最后一句话的可能性在80%以上。

资料分析

通常公考培训师会教你各种眼花缭乱的秒杀技巧,比如速算法等等,我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估算和直除。

因为道理很简单,计算的时间公式是这样:

计算总时间=思考的时间+计算时间

秒杀技巧往往帮你节约了计算时间,但是因为使用条件的限制和方法的繁琐,反而增加了思考的时间,实际上总时间并没有节省更有甚者做错。

我也花了很多时间来学习这些秒杀技巧,想通了这个道理,我选择了最基本、最拿手的方法去做资料分析,所以在思考时间为零的前提下,我只要减少我的计算时间就好了。

举个例子让大家休息一下,男生估计都知道魔兽的人族天皇SKY,他并没有MOON眼花缭乱的技巧,每次进攻都是“带塔一波流”,每个对手都知道他如何进攻就是没办法破解。

原因很简单,他把最简单的进攻技巧优化到最好,通过扎实的基本功让他登上最高领奖台。

资料分析也是这样,只要把最基本的加减乘除练到最好,一样可以全部做对。

所以我每天都卡时间算542699741385÷23这种题目,对,每天都做而且做好多一直到考前,就是为了保持计算的敏感性。

另外平时生活中买东西算钱或者看到数字就算算,每次在商家用计算器之前算出价格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逻辑

我这个板块不是特别好,只是在平均水平之上,我只谈谈削弱和增强这种题型的看法。

想必很多同学都对这种题型很头疼,不知道怎么下手。

我认为这种题型算是一种“模糊的准确”,它的基础是形式逻辑的公式,要想做好这种提醒必须熟悉公式.

数量关系

这个题型我会放弃,因为我下了4个月的苦功夫,还是做题慢、正确率低。

在权衡之后,我这部分全部选B,为什么选B呢?

我统计过从11年开始近十年的国考正确答案,其中正确选项是B的概率最高。

行测是压力测试,没人能够将题目全部做对,它的核心观点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拿最多的分数,合理的取舍是很重要的,一切的战术都是围绕这个观点,包括你们自己的复习时间,如何在几个月的时间获得效率的最大化。

申论

申论并非机构宣传的那么神乎其神,只要用心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想得一个高分是很简单的

什么是申论?

我想大多数的辅导书上都会写“申而论之”,这是一句非常正确的废话,在我看来,申论是展现考生如何阅读信息和提炼信息,最后总结信息的能力,当然报考的岗位不同,考察的角度也会不同,对报考副省级职位的考生而言,材料和问题的设置都会要求的更高一些。

误区一:

申论就是最后的小作文

看到过很多考友发写的小作文求点评,大多数只有一句题目“请围绕.....”,然后就是考友的大作。

我想,这大概是受到高考作文的思维影响,如果发个题目就可以写一篇文章然后称之为“申论”的话,那么我理解的申论是材料+题目+小题+小作文题,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考友理解的申论是话题作文,而申论本身是材料作文,而且是有阅读理解题的作文。

所以,每次我看到这些帖子,心里想就算让我点评,那也要让我看到材料吧,要不怎么能看出来作文是否紧贴材料呢。

另外,前面的小题目是非常重要的,在国考最开始那几年,前边的小题目是最后小作文的解题钥匙,当然,由于题型的演进,现在的情况不能套用当年的方法,但是前面小题目的解答直接影响了考生最后的成绩,所以,前面的小题非常重要!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小题非常重要!

小题非常重要!

小题非常重要!

误区二:

考试前根据时政热点准备几篇文章到考场上用

还是同样的原因,必须根据所给的材料作答。

同样的“三农”问题,只是角度的不同,材料就会不同,材料有可能只写了农民失地的问题,也有可能只写了农村文化的传承问题,不看材料作答就会答非所问,所以,事先去猜热点压题是没有任何效果的,一定要注意这点!

我建议大家,走到考场后,就把之前看到的所谓申论热点全忘掉,老老实实的去看仔细手中的材料,把材料好好读透才是最重要的!

举个栗子,当年我师姐公考前压了一个产业升级的热点,小作文也反复修改过,甚至动用了家里人的关系把文章交给一个机关的写作高手润色过,到了考场果然那年的材料是关于产业升级的(如果你们做过历年国考真题大概知道是那年的题目),于是就用上了,原本以为肯定能拿高分,结果分数出来相当一般,她很不解为什么分数不高。

这篇作文后来我也看过,但从文章看,确实是佳作,无论谋篇还是用词都很不错,但是没有紧扣材料,我觉得问题应该是这个。

误区三:

申论可以少看甚至不看材料作答

在考场上往往看到有些考生不看材料,上来就提笔写题,我觉得他是没有注意考卷的最前面写的“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为啥要特别强调阅读时间呢,我自己觉得以我的阅读速度,40分钟往往不够,因为所有的答题信息都在材料里,单找全关键的作答信息40分钟已经很勉强了,更何况还要提炼一些素材和观点用在小作文上,不仔细看材料的结果必然是无法紧扣材料作答,小题目也无法拿到更高的分数。

如何复习作答申论

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是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特别是大学期间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同学,往往看书看不进去,走到考场,看到慢慢几页纸的材料就头大,更读不进去了,而正确的答案信息就在一些文章角落里。

所以,如果读几遍申论材料后,能够很快看到题目找到答案所在的字段,那么我认为已经把材料嚼烂了。

另外,锻炼记忆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要达到看完材料能把材料复述的七七八八的样子,这在最后的小作文里能够凭借记忆把材料概括总结一下,起到紧扣材料的作用。

以上是申论需要储备的能力,具体如何作答题目呢?

我认为有这么几点要点:

1.不要把太长时间用于小作文

这么说的另一层意思是要把大块时间分配给小题目。

为什么这么讲呢?

道理很简单,小作文无法拉开分数。

如果你对申论小作文的改卷流程有了解的话,应该知道申论的改卷和高考作文的改卷是差不多的。

两个人给你分数,然后最后的分数是两者的平均分。

评分方法是将文章分为一二三四几档,每一档分数有一个区间,多少分到多少分是第一档,以下依次类推,如果两个老师的给分差距在两档以上,那么电脑会自动给第三个老师改,如果还是有争议,最后交给组长定夺,如果一个老师一天内发生好几次争议给分,那么一天工作后组长会找他“谈谈心”,笑。

这样的改卷流程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就是大家都往居中的档次给分,以二三档居多,甚至随便浏览一遍就给分了,写的好的和很一般的文章,由于老师没来得及仔细看,往往分数拉不太多,所以把时间花在小作文上是非常不划算的。

我自己的作答习惯是,看完材料,大概还剩下110分钟到100分钟左右,每个题目有多少分数我花多少时间作答,所以我小作文只用30到40分钟,这样也导致一个问题,就是除了观点部分,其他都是我凭记忆对材料的复述,不是照抄材料,是复述。

2.注意答题的格式

特别是小题目,一定要分好层次,一点是一点,别让老师费劲去找答案,让老师看得爽,老师在分数上也会让你爽。

3.卷面上字体一定要整齐

我的字是非常丑的,每个人都这么说,但是字的好坏并没有影响我的成绩,因为无论高考还是公考,我的卷面上字体是很工整的,别人看起来虽然字不好看,但是读起来不费力,清清爽爽,而且我基本上不删改,有些错的字也只是轻轻划一道。

为什么要这么做?

我们揣测一下改卷老师的心理就明白了,如果你是最开始改的那些卷子,老师可能还有心情好好看看,如果是最后几天,哇,老师看了好几天了,对着屏幕看,眼睛都看花了,看什么卷子都一样,突然来了一份字特别小或者脏兮兮的卷子,你觉得老师会给你高分么?

如何提高阅读能力

我认为的阅读速度慢是这两种情况:

1.很多同学由于大学期间很少读书,申论材料读不进去或者入眼不如心,导致读完了材料做题的时候反而需要再去读好几遍遍,这样的情况下阅读速度是非常慢的;

2.阅读技巧不够,没能抓住段落的主旨,在无关紧要的段落浪费太多时间。

像这两种情况下的阅读速度慢是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的,但是人毕竟有天赋的限制,申论考试也不是要求考生掌握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神技。

其实我本人的阅读速度是比较慢的,但我尽量避免这两种情况的发生。

如果有看过申论真题材料的话,至少有最直观的印象,就是材料字数较少。

确实,随着考试难度的提高,材料字数越来越多,对考生阅读能力的要求也相应的增加。

而且材料的编排也越来越复杂,材料基本上可以看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到后来申论材料里出现多个主题,不同文章里的段落拼接在一起,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无疑增加了阅读的难度。

如何来提高阅读能力?

1.多读

我建议至少有二十篇以上申论材料的阅读,如果没有长时间多篇幅的锻炼,应付国考这种难度的的考试是绝对不够的。

2.读什么

读申论真题或者8000字以上的专题新闻,我个人并不建议看半月谈这个杂志,原因是文章太短,起不到锻炼的效果。

3.怎么读

我建议读一篇材料,至少读三遍,第一遍通读,大概了解每个段落章节讲什么。

第二遍细读,总结每个段落的大意,然后把段落大意写在纸上列一个提纲。

第三遍整体把握材料。

其实我的经验是到最后技巧运用的纯熟,第三遍可以省略,看看写在纸上的大纲即可。

4.读完之后复述一遍

这个非常关键,三遍读下来以后,检验一下你脑子里还有多少材料,用自己的话把材料里的关键信息复述给自己或者别人,然后看原文还有那些地方遗忘或者漏记了。

为什么这样做呢?

这样你对这篇文章就有了七七八八的记忆,看题目的时候会很快的找到关键信息所在的段落,另外,写小作文的时候,经过自己咀嚼过的材料可以用在上边。

这个复述实际上还是锻炼自己的瞬时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

历年真题分析

这里我想讲下历年申论的真题及真题演变,穿插讲一下解题的方法。

本人有个雄心勃勃的打算,从2000年国考申论一直写到最近的国考申论,希望能够坚持写完。

2000年国考申论真题分析

在2000年的国考中第一次引入申论这种题型。

真题就不在上边写了,太长,大家可以自行搜索。

2000年申论要求

1.请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说明:

报考中央、国家机关(含海关总署机关、国家行政学院、公安、安全、海关直属院校、中办电子科技学院)的此题20分;报考海关、公安边检系统的此题40分。

2.以省政府调研室工作人员的身份,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

要有条理地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注意:

报考报考海关(不含海关总署机关)、公安边检系统的应考人员不作此题,作答不得分。

满分30

3.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

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说明:

报考中央、国家机关(含海关总署机关、国家行政学院,公安、安全、海关直属院校、中办电子科技学院)的此题50分;报考海关、公安边检系统的此题60分。

为啥要把很长的说明注意留在上边呢?

就是想告诉大家当年就有了副省级和地市级申论的区别,地市级答两道题,副省级三道题。

而且当年不像现在,两个级别的卷子都是一样的,唯一的区别就是题目,所以之前往往会有粗心的考生错答或者漏答,把地市级的错答成副省级或者漏答题目,我记得到了2010年的申论就把两个级别的卷子进行区分,副省级的拿的是副省级的卷子,地市拿的是地市的卷子,但是材料还是基本一样的,到后来连材料都不同了。

先看看题目一“请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这类题目我认为可以称之为概括类题,以后的考试第一道题目一般可以归为概括类题目,只是设问方式的不同。

我在网上看到一个机构给的答案:

该资料反映了现代城市在加速发展过程中所经常遭遇的问题:

因传统遗留和盲目建设所造成的城市工农业生产布局不合理,给居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而这种影响,由于种种阻力,很难加以消除。

但是,因为城市居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和社会环保日趋迫切,这种城市布局不合理现象所引起的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中心议题之一。

我认为这个答案存在的问题有几点:

1.答案层次不明,关键信息无法在太长的字句里凸显;

2.答案太过拔高。

我特别想问一下答者你写的“因传统遗留和盲目建设所造成的城市工农业生产布局不合理”是从材料的那段话得出来的?

在一个不断发展的社会中城市的扩张是必然的,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发达国家都经历了大城市扩张的过程,所以我觉得这个答案不仅拔高了材料,而且还拔高错了。

小题目是最忌讳答案写成一大段文字的,你让改卷老师如何在一大段文字中找到想要的答案,所以我建议采取加上数字顺序+提炼关键词句的方法,聪明的你如果注意,就会发现我写的要点就是这么来写的,比如“1.答案层次不明,关键信息无法在太长的字句里凸显;。

关于拔高的问题,我看到过很多人把问题上升的很高,最后都能上升到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或者中国梦上边去,我觉得如果当过基层小公务员的话,就明白申论不应该这么答。

假设一个场景,你是一个基层小交警,你管辖的街道发生了两辆车追尾,你负责处理这个事件,事情处理好了,领导让你汇报这件事情,你该怎么回答?

如果你回答:

这涉及到我们如何建设和谐社会

,两个司机互相不谦让,和谐观念淡薄,被破坏了精神文明建设,我已经让他们学习相关文件,加强道德建设。

我想你领导会对你说能不能说人话,笑。

其实地市级公务员在工作中遇到的都是实际的事物,你把申论材料看成是具体的事情就好了,把具体的事情说清楚就可以了,不需要拔高到理论高度,说句笑话,你都把大理论讲了,你让领导讲什么。

我们再来看看题目二,“提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

要有条理地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这类题目我们可以称之对策分析类题目,但是这道题目和以后的题目稍有不同的是,这道题目最好把原因也写上,然后写一个原因写一个对策,字数控制在350左右。

再看看网上给的答案:

 关于某市红星新村居民H状告XX印刷厂一案,根据调查研究现提出解决方案如下:

  

(1)目前,以企业自身出资为主、政府拨款为辅建立印刷厂的噪声处理设施,应将噪声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以内。

坚决杜绝夜间作业,如有违反处以相应数额的罚款。

  

(2)基本维持市环保局的处理决定:

印刷厂对H脑溢血病发负有部分责任,虽然印刷厂已有所整改,但已造成H病发致残,应赔偿经济损失。

  (3)设立居民可以直接反映噪声污染情况的热线电话,由市人大、市环保局联合组成监察小组,及时处理居民反映的环保问题。

  (4)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在郊区建立一座高技术含量、高环保标准的新印刷厂,将市区内的印刷厂搬出。

建议省政府制定禁止在市区新建污染严重的企业的规定。

(5)市环保局组织“环境保护与企业发展”学习班,对各大企业领导进行轮训。

我认为这个答案存在的问题有几点:

1.只有对策,没有原因分析。

“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我觉得最好是在对策之前先写一段原因分析,然后另起一段写对策,这样一个观点分两个段落写比较合适。

这样写可以体现针对性。

2.对策太过于空泛,没有依据材料。

像这个【市环保局组织“环境保护与企业发展”学习班,对各大企业领导进行轮训】,更不知其所以,笑。

我个人认为,像撰写对策这种题目,最好是可以从材料里直接推论得出。

为什么这么说呢?

原因还是小题目的客观性很强,如果标准答案过于主观评分标准就无法执行下去,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让阅卷老师怎么给分呢?

最好的方式就是答案来自材料,即使出现争论,至少我有材料做依据。

所以对策太空太大是我们极力要避免的,这个道理还不懂的话,再看看我刚才讲的那个交警的笑话,相信你们能明白。

答好以上两题,那么第三题其实就很简单了。

在申论刚刚出现的岁月里,回答前两题就会答最后一题,因为把前两题拼起来,就是最后的小作文。

想想看,有问题概括了,有原因分析和对策了,在加个结尾和题目,这不就是小作文么。

最后建议你们,不要买任何的模拟题,不论是行测还是申论,因为最好的模拟题就是历年真题。

(未完待更新)

申论补充说明

申论不是政治题

记得当年刚开始准备国考的时候,有个同学很自信的说高中政治很好,申论应该没问题,我们也深以为然,刚开始的时候纷纷用高中时候学政治的方法来复习。

当时听师兄师姐说复习申论一定要看半月谈,而且要看前几年的半月谈,学校图书馆的半月谈合订本早被借光,淘宝上也没有卖,只有汇钱给半月谈杂志社才能买到。

我和室友需要到邮局汇钱,在票据上注明需要买几几年到几几年的合订本,中间沟通出了点问题,半月谈杂志社的小哥还打电话给我们确认订单,小哥一口北京话而且很幽默,笑。

后来对申论的理解加深,半月谈再也没翻过,直到毕业的时候被师弟拿走。

听别人说理论热点面对面很好,申论一定会从中这些热点里出题,所以当时全班征订理论热点面对面,有些同学在理论热点面对面上批注的密密麻麻,就像当年学政治一样。

大三下的时候学校通过关系找到一个做过申论改卷老师的行政学博士来学校讲解申论,据说他的讲座反响很好。

讲座结尾,他很神秘的对我们讲,他推测今年国考申论的热点是三农问题,然后讲了几点理由,这时听讲座的同学群情激奋,掌声雷动,有点像传销现场的感觉。

行政学博士说的没错,那年的申论材料真的跟三农有关系,问题是,你知道三农热点和答题有什么关系?

我记得那年申论材料分别涉及农民工子女上学难、希望小学废弃、农村文化失根危机,设问角度也很新颖,分别假定答题人以教育局、支教人员的身份作答。

在材料限定、答题身份限定的条件下,提前准备的热点可以用上多少呢?

为什么会有压热点、背对策这种复习方式呢?

我想主要是受到中学政治考试影响太大了,觉得申论就是答政治题目,提前准备一些材料,背一些东西,然后考试时不看材料,直接往上写,直到分数公布,一看这么低,咦,不对啊,我压对热点了,相关的知识点和对策我也用上了,为什么分数这么低?

在这种情况下,考友一般是这样改进复习申论的方法的:

准备的热点还不够,还需要多准备材料,多看看人民日报、半月谈;以后文章里多用一点名人名言;学习学习领导人的讲话;写几篇官样文章发到网上让网友或者交到机构付费点评一下;搞一个万能模板,例如“___,是__的迫切需要。

出重拳组合解决__问题”,然后遇到什么材料就把关键字往里套等等。

选择这种复习方式的另一个原因我觉得是“懒”,懒的去看材料,我背背“万能X条”背背模板就好了,材料有鬼用,当写的答案跟申论材料牛头不对马嘴的时候,为时已晚。

申论要不要押题、押热点

近日看到论坛上有很多帖子在讲今年的时政热点和推荐背诵一些名言警句,前几年准备考试的时候身边也有很多人每天背诵名言警句和领导人讲话,当时也有很多大学老师推荐我们看《理论热点面对面》。

我那时候也买了好几年的《理论热点面对面》,甚至也买了装订版的《半月谈》,为此花费了不少大洋,笑。

到后来随着对申论理解的加深,这些东西也就渐渐不看了,到上班工作以后,就更加理解申论考试的目的所在。

此话不表,先听我讲一个故事。

有次处长请我们单身青年吃饭,意味深长的讲了她亲身的事情。

80年代末的时候,处长刚毕业,由于工作努力,表现出色,在处里当了团委书记的职务。

那时候发生了动乱,当时我们单位厅局的团委书记鼓动她一起去上街“散步”,那时候电视上也发出了两种声音,她也不知道怎么办。

这时候她的领导告诉她,不管上边怎么说,坚守岗位总是对的,你最好还是不要去,老老实实在单位上班。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懂的,所以我们处长非常感激之前的老领导。

她说这些话的意思是对于我们这些基层人员,做好本职工作往往是最正确的。

其实我们这种基层公务员相当于古代的刀笔吏或者捕快,县太爷需要熟读四书五经,教化百姓;刀笔吏处理具体文书,捕快抓抓坏人。

级别不一样,面对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不同的。

所以我一直把申论看成是平时工作中的具体事件,材料里的问题是什么?

原因是什么?

如何解决?

把一件件事情的逻辑搞清楚了,申论也就明白了。

为什么不推荐看热点?

我个人觉得热点里的问题太大,往往是一些全局性的东西,申论考的话也只是选热点里某个小一点的角度出发,这点很好理解,想想我们基层公务员的身份,不需要处理大问题。

况且当年的热点往往还没有形成成熟的解决对策,即使去押热点最好也是看前几年的热点。

为什么不推荐背诵名言警句?

名言警句是挺好的,关键是有多少改卷老师来得及仔细品味其中的妙处,改最后文章的老师往往是扫几眼就赋分了,说句笑话,你用的名言警句如果能加粗加斜体估计他可能扫上一眼。

再者说,改卷老师一般是大学的研究生或者老师,他们毕竟不是公务员经常看报或者关注时政新闻,有没有读过你背诵的某领导的名言都不一定,所以他们只是按照改卷标准去赋分。

公务员考试本质上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分数最大化,复习亦然。

有些考生准备时间只有一个月甚至几周,把希望押宝在猜题上,走一些捷径,反而不如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勤加练习。

另外据说国家公务员局也有看现在市面上机构出的参考书,有所谓的“反押题”要求,君不见“万能X条”现在在公考领域不就是人人喊打的投机取巧的方法?

态度

一定要端正自己的态度,讲时间的时候我也讲了,你愿意吃多少苦就意味着你考试成绩能达到哪个高度。

我的群里有一个很刻苦的小姑娘,从研究生毕业不断的参加考试,中间有笔试失败有面试失败,但是她从不放弃,这次江苏省考笔试面试均为第一成功上岸。

在她考试之前。

我就在群里说过,没有人比她更努力,也没有人比她更有可能成功。

你们有这个决心吗!

大家都学类似的行测方法是不是没有区分度?

机构的几万块钱的培训班会不会教独门绝技?

我去培训班学过、也看过视频,我个人认为行测考不高最大问题不是你掌握多少方法,而是方法的熟练度。

基本上很多机构做广告的时候都会宣传一些所谓的秒杀技巧,让你觉得很神奇,实际上你学了一两个月,也做过一定量的真题,就会理解秒杀技巧只适合一些特别情况下的题目,特别是国考行测,考的基本上还是很扎实的方法和技巧。

所以,我个人觉得掌握一千种方法不如老老实实找出适合自己的几个方法,并且把它练习熟练。

理由非常简单,行测是压力测试,在时间很紧张的情况下(120分钟做130道题目,平均不到一分钟),你头脑能反映的是直觉,是你能够熟练掌握的方法。

大家都在学差不多的方法为什么有人考得高有人不行?

关键在于你的熟练度,而熟练度是靠做题目做出来的,即使机构教了你很好的方法,不会用或者用不好也不行,我观察了好多上协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