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378882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09.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湖北省黄冈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

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殷人凡遇征战、田猎、疾病、行止等等,都要求于神,以测吉凶祸福。

周人认为天之好恶与人之好恶一致,天命与人事息息相通。

春秋时期,“天”已经开始从超验的神的地位下降到了现实世界。

这些变化表明春秋时期

A.政治制度中的神权色彩消失B.儒家天命观思想影响很深远

C.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了变化D.出现贵贱、主从的人伦关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的意思是说商人注重神,天人关系实际上是神人关系,人屈从于神;周人认为天人相通,基本平等;春秋时期注重人,天人关系的重心开始下移,人的份量加重,说明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重大转移,故C项正确。

商朝时期是神权和王权的结合,材料说明的是天人关系的转移,不是消失,故A项错误。

材料中天人关系,并不是儒家的天命观,故B项错误。

材料论述的是天人关系,并不是人伦关系,故D项错误。

2.西周以前,贵族社会流行多妻婚姻;西周时期,一夫多妻制被一夫一妻多妾制取代。

这一变化的主要影响是

A.强化周天子的权威B.增强权力传承的稳定性

C.降低了女性的地位D.削弱了贵族的特权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一夫多妻制被一夫一妻多妾制取代可联系到西周的宗法制,妻所生的儿子为嫡子,妾所生的儿子为庶子,而嫡长子是最高权力的继承者,该制度有利于增强权力传承的稳定性,故B项正确。

周天子的权威与婚姻制度关系不大,故排除A项。

不管是一夫多妻制还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女性的地位都较低,故排除C项。

从一夫多妻制到一夫一妻多妾制,贵族的特权地位并未被削弱,故排除D项。

3.据《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司法机关受理案件后,要把当事人的姓名、身份、机关、是否有前科等问题写成书面报告;然后前往现场勘验、调查,每一过程都要作笔录;庭审时要听取当事人双方的口供,可进行刑讯;最后,司法机关作出判决。

整个审判过程都记录下来,制作成“爰书”。

这种制度一直沿用到秦朝。

秦国的这种做法

A.成为统一六国的司法保障B.具有形式主义的突出特征

C.反映了对司法程序的重视D.保证了审判的公正合理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问题写成书面报告,现场勘验、调查,笔录,口供,可进行刑讯;最后,司法机关作出判决。

”说明秦国对司法审判的过程处理非常详细,反映出对司法程序的重视。

故C项正确。

《睡虎地秦墓竹简》属于秦律的内容,应该是秦朝统一之后颁布的法律,故A项错误。

材料中对于司法程序规定具有可操作性,不是形式主义,故B项错误。

司法程序的严格并不能保证审判的公正合理性,故D项错误。

4.据《礼记·王制》记载:

“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

”汉代,统治者强调以孝道治理天下。

唐宋以后.保持了由皇帝宴请老人的习俗,称为“观醣”。

如康熙六十大寿时,举办“千叟宴”,宴请天下老人。

这种现象反映出,中国古代

A.政治活动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B.道德教化和政治宣传的重要性

C.社会活动具有鲜明的等级差别D.百善孝为先思想源于宗法观念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时期的政府均采取措施尊敬老人,推动社会“尊老”之风的养成,以此进行道德教化和政治宣传,巩固统治,故B项正确。

儒家思想形成与春秋战国时期,显然不能涵盖材料中所有朝代,故A项错误。

材料中朝代都重视养老风气形成,并不是等级差别的明显,故C项错误。

材料中并没有说明孝顺的思想来源于宗法观念,故D项错误。

5.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诏令开封府三鼓以后不禁夜市;宋仁宗景佑年间(1034-1038年),允许临街开设邸店,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以到处开设商店。

熙宁年间(1068-1077年),开封府的鼓楼已不再击鼓,京师的警卫也不再执行夜巡制度。

这些措施

A.加强了开封的城市治安管理B.推动了交子等纸币的广泛使用

C.使市场汇集了各国精美商品D.有利于打破对商业活动的限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不禁夜市”、“不再夜巡”说明打破了对商业的时间限制;“允许临街开设邸店”说明打破了对商业的空间限制,故D项正确。

材料主要是从商业活动进行管理,并不是城市治安的管理,故A项错误。

交子产生于四川地区,材料主要是商业活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被打破,并不是促进交子的广泛使用,故B项错误。

材料中市场活动时间和空间限制被打破,不是市场的对外开放,C中“各国”说法绝对,排除C项。

6.唐代,向中央人贡丝织品的巴蜀州郡有20多个,人贡的丝织品中仅“绫”这一类,就有宜州的“细绫”,遂州的“樗蒲绫”,彭州和汉州的“交梭绫”,梓州和嘉州的“水波绫”“鸟头绫”,阆州的“重莲绫”。

这说明巴蜀地区

A.丝织品形成地域特色

B.丝织品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C.纺织品劳动分工细密

D.丝织品地域发展水平不均衡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不同州郡进贡的“绫”品种不同,具有地域特色,故A项正确。

入贡的丝织品是给中央政府用的,并不是民众的主要衣料,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看不出丝织业中的分工问题,故C项错误。

材料不涉及各地进贡的绫的质量差异,故D项错误。

7.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自燕而北,南交趾,东际海,西被蜀,无所不至……而商贾往往以是牟大利”;佛山镇的铁锅全国各地“无处不需”、“四方贾客各辇运而鬻之”。

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迅速B.专业性的生产区域较为普遍

C.区域之间市场需求有很大不同D.商品交换突破狭隘地方市场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说明景德镇瓷器远销国内外市场,佛山镇的铁锅全国各地均有销售,说明此时商品交换不再局限于本地方市场,故D项正确。

材料中商品交换突破了区域之间,并不是论述长途贩运贸易发展,故A项错误。

材料中仅仅说明景德镇和佛山两地市场交换,并不是较为普遍,故B项错误。

材料说明是商品交换突破地域限制,并不是说明市场需求的问题,故C项错误。

8.李贽并未绝对地否定孔子及其思想,在佛寺生活期间,他谈经读佛却还供奉孔子;他反对把孔子言论的价值绝对化和对孔子的盲目迷信。

这在当时

A.背离了传统儒家思想B.开启了清代的考证学术之风

C.推动了人们从正统儒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D.奠定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李贽并未绝对地否定孔子及其思想”“他谈经读佛却还供奉孔子”“他反对把孔子言论的价值绝对化和对孔子的盲目迷信”等信息分析可知,李贽反对盲从孔子,向传统理学思想发起了挑战,这在某种意义上推动了人们从正统儒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故C项正确。

明清之际儒学并不是背离传统儒学思想,李贽言行的价值在于其批判性,故A项错误。

根据设问中“在当时”可排除B、D两项,这两项都是明清儒学思想对于后世的影响。

【点睛】明清之际:

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构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9.据《清史稿》记载:

“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据此可知军机处

A.取代了内阁的职能,位高权重B.是正式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

C.使君主专制得到了空前的强化D.权力巨大已经凌驾于六部之上

【答案】C

【解析】

【详解】“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说明军机处的职权较大,军机处是皇帝处理政事的中枢机构,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到达顶峰,故C项正确。

材料并没有说明军机处取代了内阁,只是说军机处权力大于内阁,故A项错误。

军机处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说明军机处与六部权力的比较,故D项错误。

【点睛】文字型选择题一定要读懂材料主旨,掐准材料的关键词语,“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说明当时军机处的职权较大。

10.1843-1852年,英商不得不在中国的通商口岸以低于成本20%-30%的价格销售棉纺织品。

这一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近代机器棉纺业的发展B.供过于求,超过国人购买力

C.自然经济对英货的顽强抵抗D.英国棉纺织品的质量低劣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当时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英货有很强的抵抗作用,故C项正确。

中国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A项错误。

B属于材料中的现象,并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可以判断,英国棉纺织业在当时主要采用机器生产,质量不一定低劣,同时这也不是根本原因,故D项错误。

11.下表是中国近代第一批民族工业简表。

据表可以推知

A.洋务运动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

B.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已开始解体

D.民族工业是近代机器化大生产的示范和刺激下的产物

【答案】D

【解析】

【详解】格内容没有反应与洋务运动的联系,故A错误;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限制是在1895年后,故B错误;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已经开始解体,故C错误;材料反映了近代第一批民族工业产生,都使用机器生产,产生于沿海或通商口岸,由此可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是在近代机器化大生产的示范和刺激下的产物,故D正确。

【点睛】表格选择题一定要依据时间和表格对比思考。

本题依据材料中时间“1872年-1882年”结合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思考,依据表格中近代第一批民族工业产生,都使用机器生产,产生于沿海或通商口岸可从近代机器化大生产的示范和刺激下的产物得出答案。

12.图是关于19世纪末我国某一历史事件的一幅漫画(画中文字为“西方科学技术”“注射器”)。

该漫画反映了清政府

A.利用西方科学技术治愈国人的病症

B.学习西方还没有完全脱离“器物”的层次

C.已经认识到只靠西方科学技术不能救国

D.腐败激化社会矛盾引发农民起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漫画中,一个病得很重的人(穿着清朝官服)代表清政府,他用写有“西方科学技术”的注射器为自己治病,表明此时向西方学习依然停留在器物层面,故B项正确。

A项只是材料中的现象描述,不是本质问题反映,故A项错误。

漫画国人注射治病显然没有认识到只靠西方科学技术不能救国,故C项错误。

材料中描述的是洋务运动应该是太平天国运动后期开始实行,并不是引发农民起义,故D项错误。

13.北京一次会试期间,台湾举人汪春源上书朝廷沉痛指出:

“弃此数千百万生灵于仇雠之手,则天下人心必将瓦解,此后谁肯为皇上出力乎!

”此上书的历史背景是

A.《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B.《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

C.《胶澳租界条约》的签订D.《辛丑条约》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答案】B

【解析】

【详解】“弃此数千百万生灵于仇雠之手”是指《马关条约》签订中国割让台湾给日本,故B项正确。

《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不符合材料中“台湾举人”的信息,故A项错误。

《胶澳租借条约》,将青岛"租借"德国99年,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

《辛丑条约》不含有割让土地的信息,故D项错误。

14.下表是黄埔军校课程安排简表

表中主要反映出

A.黄埔军校课程繁多,学生负担重B.军事训练与爱国主义教育并重

C.军校着重于培养务实型军事人才D.特别注重了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课目分类来看分为军事和政治两大类,而政治课目的内容反映重视爱国主义教育,故B项正确。

表格中课目只涉及军事训练和政治党务,并不是课程繁多,导致学生负担过重,故A项错误。

表格显示黄埔军校是军事和思想教育相结合教育模式,故C项错误。

表格中政治党务涉及三民主义等思想,社会主义并不是特别注重,故D项错误。

15.1956年1月,周恩来在党中央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上呼吁:

不要搞那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要“使我们的计划成为切实可行的,实事求是的计划,而不是盲目冒进的计划。

”这一呼吁针对的是

A.“一五”计划后期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冒进势头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右倾保守”思想

C.知识分子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D.“大跃进”运动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是反对冒进的倾向。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正是“一五计划”时期,其背景是“一五”计划后期经济建设出现冒进倾向,故A项正确。

“盲目冒进的计划”属于左倾错误思想,故B项错误。

材料中强调的是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只是在知识分子问题提出,故C项错误。

“大跃进”运动是1958年,不符合材料时间,故D项错误。

16.亚里士多德认为:

“使用奴隶与使用家畜的确没有很大的区别。

因为两者都是用身体提供生活必需品。

……很显然,有些人天生即是自由的,有些人天生就是奴隶,对于后者来说,被奴役不仅有益而且是公正的。

(《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政治学》第11-12页)”。

下列哪一观点符合亚里士多德的这一逻辑

A.对于不平等的人施以不平等才是真平等B.对于平等的人施以不平等才是真平等

C.奴隶和自由人的不平等不是天生的D.正义与否在于是否使用和奴役奴隶

【答案】A

【解析】

【详解】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分为自由人和奴隶,两者都是天生的,而且自由人奴役奴隶士对奴隶有益的也是正义的,故A项正确。

材料中意识是以不平等对待不平等思想,故B项错误。

材料认为奴隶是天生是不平等,故C项错误。

古代雅典奴隶没有人身自由,如同工具,显然不能把使用和奴役奴隶作为正义与否的标志,故D项错误。

17.《十二铜表法》采用固定罚金制,一些贵族依仗其钱财众多随意侵辱他人。

于是,法官以受害人人身被侵辱所遭受的实际损害的大小作为判定赔偿金额的标准。

这体现出

A.法官可随意解释罗马法B.法律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C.公平正义理念得到伸张D.法律优先保护弱者利益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了罗马法的发展,材料中法官的判决时为了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受害人的利益,故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法律对人身权的保护,故排除B项。

由“固定罚金制”到根据“实际损害的大小作为判定赔偿金额的标准”的变化体现的是公平,是对材料中“一些贵族”不正义行为的约束,故选C项。

《十二铜表法》根本上维护的是贵族的利益,故排除D项。

18.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后初期马克思说道:

“直到2月25日中午时分,共和国还没有宣告成立,而内阁的一切职位都已被临时政府中的资产阶级分子,以及《国民报》派的将军、银行家和律师们瓜分了。

但工人这一次已决心不再像1830年7月那样任人欺骗。

他们准备重新开始斗争,以武力强迫成立共和国。

”这里,马克思强调的是二月革命之后

A.法国金融贵族的统治仍然无法替代

B.无产阶级的真实处境

C.阶级立场不同和利益相冲突初步趋同

D.各阶层共同妥协才是法国唯一的出路

【答案】B

【解析】

【详解】二月革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利益冲突、阶级立场明显不同,无产阶级的真实处境是在临时政府中没有职位,故B项正确。

材料中说明法国共和倾向明显,金融贵族并不是无法取代,故A项错误。

材料中阶级矛盾冲突明显,阶级利益并不是趋同,故C项错误。

D中的唯一出路说法绝对,排除。

19.“几乎所有的工业部门都受到科学新发现的影响,许多技术成果在被发明之前,其原理已经在理论上被阐明,如电气技术的发展完全依赖于电学的发展。

19世纪是自然科学获得长足发展的时代,特别是在热力学、电磁学、化学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理论突破。

在技术上取得一系列的新进展,并带动了许多新兴工业部九的兴起。

”材料突出强调了

A.科学与技术尚未做到真正结合

B.电的发现是推动新工业的主要途径

C.科学理论一直落后于技术

D.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推动生产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第二次工业革命时的经济发展。

“电气技术的发展完全依赖于电学的发展”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特点是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并以此推动生产发展,故D项正确。

科学与技术尚未做到真正结合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故A项错误。

电的发明只是推动新工业的一个途径,此外还有石油化工、热力学等,故B项错误。

材料说明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故C项错误。

20.1921年列宁在给时任国家计委主任格-马·克尔日扎诺夫斯基的信中指出:

“关于新经济政策有必要加以补充。

……新经济政策不是要改变统一的国家经济计划,不是要超出这个计划的范围,而是要改变实现这个计划的办法。

”基于这一认识,当时苏俄政府

A.将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由国家统一来管理

B.利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C.制定五年计划以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刺激农民生产积极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改变实现这个计划的办法”指的是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生产,在工业发展中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故B项正确。

将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由国家统一来管理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措施,故A项错误。

制定五年计划以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是斯大林时期工业发展举措,故C项错误。

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刺激农民生产积极性是赫鲁晓夫改革措施,故D项错误。

21.美国时任学者霍华德·克斯纳曾在1936年尖锐地指出“我们的政府当时相对精简,大体局限于其基本职能;罗斯福接手之后,将其转变成一个体系庞大、臃肿低效的机构”。

这一批评客观上反映了“新政”

A.行政效率十分低下B.颠覆三权分立体制

C.改变了国家管理体制D.违背了美国国家利益

【答案】C

【解析】

【详解】罗斯福新政被指责有弊端,但行政效率十分低下不实,而且美国依然保持三权分立,并且维护国家利益是任何一届美国政府的宗旨。

故A、B和D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罗斯福新政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实行干预国家经济,扩大了政府的管理职能,材料“将其转变成一个体系庞大、臃肿低效的机构”说明罗斯福新政改变了国家管理体制,故C项正确。

【点睛】罗斯福新政≠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罗斯福新政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它是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国家利用政权力量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它只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22.1950年,美国麦卡伦法案规定:

共产党各组织成员不得领取出国护照;司法部长认为国家处于紧急状况时,可以逮捕任何“可能阴谋进行间谍活动及破坏行为”的人。

时任美国总统的杜鲁门否决了该法案,但国会以多数票再次通过。

这反映出美国

A.把“冷战”的重心转移到国内B.在“冷战”中处于弱势地位

C.公民的权利受到严重侵犯D.抛弃了杜鲁门主义的原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领取出国护照是公民权利,麦卡伦法案规定“共产党各组织成员不得领取出国护照”是对公民权利的侵犯,对“可能阴谋进行间谍活动及破坏行为”的人实行逮捕,也是侵犯公民权利的表现,故C项正确。

当时“冷战”的中心在欧洲,故排除A项。

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冷战”中处于优势地位,故排除B项。

杜鲁门主义主张实行“冷战”,美国并未抛弃其原则,故排除D项。

23.有学者指出: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是美国保证35美元兑换l盎司黄金的兑换比率。

一方面,美元既是各国的储存货币,也是清偿手段,但是只有当美国的国际收支处于逆差时,各国才能取得美元;另一方面,美国的贸易逆差和预算赤字又会影响到美元信用。

据此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

A.削弱了美国的霸主地位B.本身存在着严重的内部矛盾

C.导致世界经济加速恶化D.依赖于世界黄金产量的增长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但是只有…各国才能取得美元…美国的贸易逆差和预算赤字又会影响到美元信用”可知,如果美元信用受到影响,固定汇率制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稳定性,这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本身存在内部矛盾,故选B项。

这一体系加强了美国的霸主地位,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谈到世界经济加速恶化,故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强调布雷顿森林体系依赖于世界黄金产量的增长,故排除D项。

【点睛】美国是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主导者体现在:

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国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拥有绝对的决定权和否决权;美国人取得关键职务;总部设在美国华盛顿。

24.“支持我们担当国际领导的支柱是我们的民主思想和价值观所产生的力量……因此,全世界走向民主和自由市场的走势有利于促进美国的利益”。

材料反映了美国

A.致力于推进人类民主化进程B.积极承担领导世界的职责

C.打着“民主”旗号谋求霸权D.致力于推动全球一体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我们担当国际领导”指的是美国称霸世界的意图,“全世界走向民主和自由市场的走势”说明美国打着“民主”和“自由”的口号谋求世界霸权,故C项正确。

美国的目的显然不是推进人类民主化进程,故A项错误。

积极承担领导世界的职责是美国谋求争霸的表面现象,故B项错误。

材料的目的是美国谋求世界霸权,并不是致力于推动全球一体化,故D项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本卷共3小题,共52分,其中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27题15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公元634年到公元750年,阿拉伯人建立起一个西起比利牛斯山脉,东至中国边境的帝国。

……帝国建立后的经济繁荣又使阿拉伯商人的足迹踏遍了亚、非、欧三洲。

商业贸易频繁交往的同时,科学文化的交流也大大加强了。

阿拉伯的统治者对异族文化的宽容态度促成了中世纪阿拉伯科学的进步。

在地理上,阿拉伯联系了东方和西方;在文化上,阿拉伯在东西方之间承当了科学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印度的科学文化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阿拉伯传入欧洲的;在历史上,阿拉伯文化时欧洲科学的发展也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阿拉伯的文化是在同时吸收了古希腊和古东方文化的基础土产生的,阿拉伯科学形成的过程本身就是东西方文化的一次大融合。

——张帅《阿拉伯文明的起落》

材料二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

材料三公元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这以前,不存在任何冲突,因为根本就没有全球的联系……欧洲人在这一全球历史运动中处于领先地位,所以正是他们支配了这个刚刚连成一体的世界。

1763年至1914年这一时期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具有突出地位。

一一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l)根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