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04729 大学语文 常考重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360551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0.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学考试04729 大学语文 常考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自学考试04729 大学语文 常考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自学考试04729 大学语文 常考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自学考试04729 大学语文 常考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自学考试04729 大学语文 常考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学考试04729 大学语文 常考重点.docx

《自学考试04729 大学语文 常考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学考试04729 大学语文 常考重点.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学考试04729 大学语文 常考重点.docx

自学考试04729大学语文常考重点

自学考试04729大学语文52课常考重点

语文1-5课议论文古文知识点

文章名称

关于作者

内容特点

写作(论证)特点

艺术(修辞)特点

1、寡人之于国也

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

2、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3、政治主张:

施仁政、行王道,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反对暴政虐民掠夺战争。

重视后天的教化和环境对人的影响。

4、孟子的散文多采用“欲擒故纵”的论辩手法;多使用比喻句来增强论辩的形象力和说服力;大量使用排偶句和富有感情色彩,使其论说有难以阻挡的气势

5、《孟子》有孟子和其弟子万章共同编著

6、成语:

五十步笑一百步

1、第一部分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2、第二部分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3、第三部分提出“民加多”的初步措施、根本措施和应持有的正确态度

说理特点:

1、抑扬兼施(先扬后抑:

在打消梁惠王矜傲情绪的同时,又能抓住他渴望民众拥戴的潜在心理进行诱导),循循善诱的特色

2、演绎法:

总分总三段论

大前提:

孟子“使民养生丧死无憾”是实行王道的基本标准(王之始)小前提:

梁惠王“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无法“使民无憾”结论:

梁惠王没有真正实行王道。

这是一个完整的三段论

3、归纳法:

4、类比(比喻是修辞手法)

1、比喻(类比是论证方法)

本体:

真实的本

喻体:

虚构的的喻

2、大量的排比句(大大增加了文章的雄辩气势)

3、对比(狗食人食,路有饿殍)

2、秋水

1、庄子,名周;

2、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与老子合称“老庄”

3、庄子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

4、庄子的文庄想象丰富,笔调茨肆,词藻隗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

5、《庄子》一书共33篇

6、成语:

望洋兴叹百闻不如一见,遗笑大方井底之蛙夏虫不可以语冰

1、《秋水》说明的道理和中心思想:

人的见识和作为收到主客观条件之于“宇宙是无限的,人的见识是有限”;“少孔子轻伯夷”也是基于这一宏观理念,这一中心旨意于今天的也有“消除自我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积极意义

1、本文善于把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

首先在整体构思上作者虚构了一个河伯和海若的对话的寓言故事,通过二神人的对话展开说理,阐明观点;其次文章开头设置了一段对河水和海景的描写,以具体的景物比较也隐喻了河伯和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了主旨;再次通过援譬设喻(井蛙夏虫曲士小树小木蚁穴)的手段来表达深微玄奥的道理,把抽象的道理阐发的很侵袭

2、论证方法经过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天地”到“四海”再到“中国”再到“万物”再到“人”)

3、演绎法:

大前提:

宇宙无限,人有限小前提:

孔子伯夷也是人。

结论:

小孔子轻伯夷

4、对比(河和海景的对比)

5、例证法:

对宇宙无限,人的生存空间来说,“四海之在天地、中国之在海内、人卒九州”

1、排比句和反吉句

2、反吉句(只有问题没有回答的,答案自明)

大量排比句和反吉句(只有问题没有回答的)的配合运用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增加了说理力量

文章名称

关于作者

内容特点

写作(论证)特点

艺术(修辞)特点

3、五代史伶官传序

1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自称六一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2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

3提倡“明道”、“致用”、“事信”、“言文”文学主张

1、一篇著名的史论;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满招损,谦得益”出处;

3、本文内容和主要论据:

五代后堂庄宗李存勖先盛后衰,先成后败的历史事实

事实论据与理论论据相结合

4、论点: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国家的盛衰、事业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人事,取决于执政者的思想行为。

1、写法上:

欲抑而先扬,先赞庄宗功成时意气之壮,再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

2、对比手法:

5组对比词:

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满与谦的强烈对比。

突出庄宗悲剧根由

3、例证法

4、演绎,归纳

事实论据与理论论据相结合

本文最明显和最主要的论证手法:

例证和对比。

4、论毅力

1、梁启超,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

2、中国近代思想界的一个主要代表人物

3、百日维新失败后

1、既是论点也是内容:

“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2、文章从

人生必遇见顺逆两境;

顺逆两境可以互相转化;

贵在坚持,三方面进行论证

3、文章开头:

大开大合,纵横捭阖

4、孔子的借用句,可成为一个成语:

功亏一篑

1、自始至终都运用了正方对举的说理方法

2、层递的志力薄弱之士”“其次弱者”“稍强者”“更稍强者”作4个层次的递进描述。

“一日而返”“二三日而返”“五六日而返”作3层次的递进描述)

最主要的层递手法正反对比

1、层递(既是修辞也是论证)

2、比喻(掘井操舟)等修辞手法

3、论证周密、结构严谨

5、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1、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

2、中国现代教育家

3、提倡“学术自由”主张“兼容并包”

1、抱定宗旨:

强调大学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非为做官致富,其中渗透着精神独立、学术自由的理念;

2、砥砺德行:

强调束身自爱,反对同乎流俗,蕴含着以德治校的思想

3、敬爱师友:

倡导以诚相待,道义相助,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的礼仪观念。

4、文章和现今的意义:

三事体现了中国进步知识分子对大学精神的坚守,对道德品行与完善人格的追求

5、两个计划:

改良教义和添购书籍

6、成语:

责无旁贷终南捷径开诚布公

1、对比论证法

2、说理简要透彻,而且情理并重,既以理服人,又以情动人;

1、说理简要透彻,而且情理并重,既以理服人,又以情动人;

2、语言亦文亦白

语文6-10课议论文现代文知识点

文章名称

关于作者

内容特点

写作(论证)特点

艺术(修辞)特点

6、容忍与自由

1、胡适,字适之

2、现代著名诗人、文史学家、思想家

3、发表《文学改良刍议》,率先从事白话新诗与文学史的写作,成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一位主要代表人物;

4、《尝试集》中国第一部白话诗集

第一部白话文小说郁达夫的《沉沦》

1、本文的中心论点:

“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2、本文三个分论点:

首先从“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重要”说起,“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

接着指出“人类的习惯是喜同恶异”,揭示出容忍难以实行的心理根源;

最后则指出“必以吾辈所主者为绝对之是”的态度是极其错误的,强带的“绝对之事”根本不存在。

这三个层次是逐层深入的

1、思想:

从个人经验说道宗教史,在说到政治思想,视野广阔,体现出容忍是一种普适理念;

人性上的普遍“喜同恶异”,心理上总觉得自己“不会错”,政治上经常标榜“绝对之是”充分显示容忍度量的难能可贵;

不承认“绝对之是”的存在是建立在“宇宙无限人是有限”的理性观念基础之上的明智态度。

无疑关于容忍的理念、度量和态度中渗透着一个精神内核“和而不同”

2、例证法,三个典型例证,分别证明了文章中三个层次的分论点,具有十分鲜明和强劲的启示力和说服力

1、从自身经验说起,自我反省和批判,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心灵距离,极具亲和力

2、把理论融进平易的白话……体现作者“言之有物,明白清楚”的文风

3、深入浅出,……“大家风范”

7、咬文嚼字

1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2《谈文学》《谈美书简》深入浅出,内容切实,文笔流畅,对初学者和文艺理论的读者颇多启发

3代表作《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

1、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

从郭沫若的具体例子,引出“炼字”的话题

第二部分:

两方面阐述:

思想和情感上的推敲;直指意义(科学的文字)和联想意义的关系,文字的习惯性与创造性的关系,文学要照顾到联想意义,联想意义也要防止套版反应。

“惟陈言之务去”才是创造的态度。

第三部分:

文字是很艰苦的事情

2、本文的中心论点:

“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思想和情感的推敲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的关系

1、主要是:

归纳论证法

2、演绎法

作者在论证语言贵在创新时用的是演绎法。

1深入浅出:

深入浅出有:

《自由与容忍》《咬文嚼字》

2比喻:

为了说明文字的直指意义与联想意义作者分别把它们比喻为月轮、月晕。

更加形象直接,容易把握

吃饭《写在人生边缘上》

1钱钟书著名学者小说家,妻子杨绛

2代表作:

长篇小说《围城》短篇小说《人兽鬼》散文集《写在人生边缘上》

3、机智隽永的写作风格

1、分为四个部分

吃饭引出名义上重要的,却是附属品,名不符实,

独自发展了人的天才,两种人生观吃饭的穷人观,吃饭的富人观——阶级对立

思考社会的不和谐(治国如烹小鲜):

多元“相成相济”和而不同的社会理念

吃饭人类的交往,社会

如何理解“人类所有的创造和活动,不仅表示头脑的充实,并且证明肠胃的空虚”?

吃饭问题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本原因,这是对物质第一精神第二的辩证唯易论的形象比喻。

1散文风格:

机制隽永,设笔成趣,幽默智慧广征博引

2比喻

3相似联想

我的世界观

爱因斯坦

分为三部分:

人生观:

人是为别人活着的——奉献精神。

政治思想:

民主主义,让个人都作为个人受到尊重,而不是崇拜——对专制的反感和对战争的深恶痛绝;

宗教情感:

追求科学像宗教那样虔诚

宇宙无限,人是有限的认知

文风:

1、思理深远而言语朴实。

2、见解独到而态度谦逊。

3、坦率自然而真情涌动。

4洞明清晰

演讲词的主要特色,也是作者人品在文风中的体现。

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

罗素

1、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

2、诺贝尔得主

1造成愚蠢见识的原因:

自以为是和自高自大是形成人类这种“通病”的原因。

2解决的方法:

第一个方法:

科学的认知态度

实际观察,无法检验的,提出充分证据(暴怒的情绪恰恰是证明自己的错)

第二个方法听取不同的意见

广泛地听取意见

运用想象力,持相反的意见跟自己辩论

第三个方法:

提防那些容易助长你狂妄自大的意见,时刻提醒自己,客观世界是复杂的、多变的,而人是渺小的;树立“宇宙无限,而人的认识十分有限”。

这一基本理念。

1、作者采用了议论文很少用的第二人称“你” 

通过你我对话的形式进行论述,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更容易打动人

2、语言中用了很多“也许”,“说不定”,“设想一下”等虚拟语气。

说明作者谨慎的作风,谦和的态度

作者在告诉人们如何少犯错误,避免愚蠢的见识,采用这样的文风,正好使风格与主旨相协调。

使人感觉非常亲切,娓娓道来。

容易为人所接受。

这也正是对自己文章观点的身体力行的表现。

3论证方法:

例证法归纳法

逻辑清晰通俗易懂,要言不烦论证周密。

语文11-19课记叙文知识点

文章名称

关于作者

内容特点

写作(论证)特点

中心思想

冯谖客孟尝君

1西汉末年刘向整理编制

2《战国策》原名《国策》《国事》《事语》《长短》

3《战国策》是优秀的散文集,记叙生动推理透彻写人传神笔调夸张,善于运用寓言故事和新奇故事来比喻抽象的道理

4对西汉以来的史传文和议论文的发展影响深远

1冯谖性格特征:

不甘屈居人下、报效知己、深谋远虑的奇特风采;表现手法:

文中刻画冯谖的形象,主要采取了欲扬先抑、层层深入的方法。

2孟尝君:

性格特征:

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的品德,表现手法:

孟尝君与冯谖形成对照,先宽容,后变现得目光短浅。

他不懂“市义”的意义,不明诸侯之间的矛盾可资利用,不知借宗族关系保护自己。

1欲扬先抑

2层层深入

3对比

4人物对话描写

《冯谖客孟尝君》《都江堰》欲扬先抑。

本文记叙了冯谖为孟尝君市义(民本思想),为孟尝君营就“三窟”、巩固政治地位的经过,展现了冯谖不甘屈居人下、报效知己、深谋远虑的奇特风采,同时也表现了孟尝君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的品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养士”风气和政治风貌

垓下之围

《项羽本纪》

人物传记

1司马迁西汉伟大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2《太史公书》后称《史记》记叙了上至黄帝,下至汉武帝共三千年历史,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全书130本纪12表10书8世家30列传70

3鲁迅: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成语:

羞见江东父老霸王别姬四面楚歌

1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在对项羽作盖棺论定时,既肯定了项羽起兵灭秦的重大历史功绩,又批评了他缺乏政治远见、专持武力以经营天下的致命错误

2文章项羽口中3次提到了“天之亡我”,充分表现出项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

(重复的手法)

3虞兮虞兮”的悲歌,成为“霸王别姬”的典型情节

4将宝马赠与乌江亭长,既是对亭长好意的报答,又是对战马的爱怜深情。

1场面描写

2心理描写

3个性描写

3个场面:

①四面楚歌,霸王别姬。

表现了项羽英雄多情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

暗示出项羽不善用人众叛亲离的困境。

②东城快战。

表现出项羽爱逞匹夫之勇,说道做到展示了项羽勇猛无比,以及不理解自己失败的原因的悲剧性。

“瞋目”“吾为若得”“自刎”表现鄙视敌人视死如归③乌江自刎。

表现项羽宁死不屈,揭示了项羽内心世界中知耻重义的性格特征,以及走投无路只能一死的英雄末路的心情。

张中丞后传

1韩愈,倡导了有革新意义的古诗文运动(柳宗元)“韩柳”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2成语:

食不下咽

1本文结构:

前议后叙,叙议并重。

第一段说明写这篇文章的起因,本文主要补充许远和南霁云的事迹。

第二段着重驳斥有关许远贪生怕死、投降叛贼的说法。

第三段驳斥许远事迹的具体论据。

(第二三段“先驳论点,后驳论据”)第四段驳斥了有人指责张巡和许远不先撤退以保存实力的说法。

第五段南霁云事迹第六段记载张籍提供的有关张巡的一些情况。

韩愈针对污蔑许远的错误论点进行批评用的是事实作为论据驳斥论点的方法

1肖像描写,如写张巡,“须髯辄张”

2细节描写。

3语言描写

4正面人物相互映衬

5反面人物反衬

张巡:

忠心报国、从容镇定、视死如归、博闻强记

许远:

宽厚谦和、为国让贤

南霁云:

深明大意、嫉恶如仇、忠贞刚烈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倡导了有革新意义的古诗文运动(柳宗元)“韩柳”

作者借植树能手郭橐驼之口揭露了当时“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端,阐述了“养民”治国的进步思想。

类比①天性的类比用种树(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类比治民(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

②爱子与爱民的类比用种树(其莳也若子)类比做官要爱护老百姓。

③休养生息的类比用种树(其置也若弃)类比治国要让老百姓休养生息。

④他植者与长人的类比用“他值者”种树(爱之太殷,忧之太勤)类比做官(长人者好烦其令)

1类比

2对比:

种树者的对比:

原理态度方法结果(

郭与他植者

马虎与爱之深的对比)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战国策》

1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

2最先见于《战国策》,后《史记赵世家》,《资治通鉴》简述

赵武灵王采取的改革措施

1.是靠耐心说服,不强制推行;2.是以朝中重臣、自己的叔父作为突破口;3.是亲自登门做说服工作 4.是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于是取得了成功。

2.赵武灵王勇于变革、坚持变革的精神,善于变革的智慧

历史文化意义

1.它揭开了我国古代战争史上由车战转变为“骑射”的重要一页;

2.体现了古代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3.同时也是古代思想文化方面的一场改革。

前赤壁赋

苏轼,三苏苏辛

词开豪放一派

乌台诗案

文章通过泛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于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他身处逆境仍适意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忘怀得失,处之坦然

表现手法:

文中继承并发展了赋体的传统表现手法——主客对话,抑客伸主政治失意的苦闷通过“客”来宣泄,把乐观旷达的情怀通过“主”来表现。

“主”终于说服“客”,反映了其思想中积极战胜了消极;其次,作者力求写景、抒情、说理三者的融会统一,借江水、明月、清风等自然景物,来抒发遗世独立的旷达之情,阐明事物具有变与不变两重性的哲理。

此外,文中关于洞箫声的描写,也颇见艺术功力

典型的文赋,本文将骈句和散句交错使用,用韵时疏时密,极尽变化之能事,而终归于行云流水般的平易自然

2对比比喻排比对偶

先批事略

1归有光明代优秀散文家

2主张继承唐宋的散文的优良传统,长于记叙抒情,以简洁的语言写人述事,寄托自己的感情

1追忆亡母记叙文

2短暂而艰辛的一生,歌颂母亲朴实而崇高的品德

全篇文字简洁省净,情感含蕴多藏,寄深味于平易质朴之中。

刻画母亲形象,多用细节描写,于日常细微之处见精神

烘托

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细节描写

马伶传

1侯方域明未清初的诗文作家

2人物传记

1马伶的经验说明:

文艺创作要获得成功,必须了解和熟悉生活,到生活中去学习;而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就必须要有吃苦耐劳、潜心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

2明末阉党深为痛恨,他写本文,意图还在于借此讥刺朝中权奸

1文章详略有度,剪裁得体。

2作者采用倒叙方式

3场面描写

4第一次技艺大败采用场面描写方法,形象生动,对第二次大胜起到了很好的反衬作用

西湖七月半

张岱

小品见长

1嘲讽了达官显贵的附庸风雅的丑态

2嘲讽市井小民赶凑热闹的俗气

3标榜文人雅士清高拔俗情趣

1是语言生动传神

2笔调轻随意,富有诙谐意味。

3是善于用不同的情景作对比

语文20-27课现代记叙文知识点

文章名称

关于作者

内容特点

写作(论证)特点

艺术(修辞)特点

秋夜

《野草

散文诗集

1鲁迅周树人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

2《新青年》发表他的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小说: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杂文集《且介亭杂文》

1天空的形象在作品中是人间生灵与美好事物的虐杀者,显然是黑暗暴虐势力的象征,作者对它的态度既憎恨又蔑视

2小粉红花遭受蹂躏却还抱有希望的弱者,作者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3枣树主要形象。

作品开头关于两棵枣树的重复修辞手法的独到运用,意在对后面关于枣树的描写进行铺垫。

枣树的苍劲挺拔,无情无畏地刺向夜空,不“制他的死命”决不罢休的坚韧的战斗精神,正是抒情主人公自身人格、精神的诗意写照博爱的胸怀(小粉红花小青虫)

4小青虫的形象,小得可爱、可怜,却为追求光明而不惜献出生命,精神上与枣树暗相呼应。

文章以对小青虫的“敬奠”作结,含义深长。

作者身处长夜,既决心与黑暗势力誓死战斗,又深感这一斗争的艰险与悲壮,这正是他当时的复杂心态的真实表达(作者预示前途的健艰险与悲壮)

5火,象征着革命战斗牺牲

6月亮:

象征着装点和美化黑暗现实的“帮闲”

1象征的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赞颂抗击黑暗、追求光明的战士,具有境界幽深、寓意深远的特点

2意境营造:

冷寂深邃

3拟人:

景物拟人化

香市

1茅盾沈德鸿字雁冰

2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和鲁迅瞿秋白一起推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发展。

(左连)

3长篇小说:

《蚀》《腐蚀》《子夜》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革命现实主义巨著;中篇小说:

《林家铺子》《春蚕》;散文集:

《白杨礼赞》《风景谈》

中心思想:

记述浙江桐乡乌镇“香市”今昔的变化,即小见大,写出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农村自然经济的日益凋敝及其对市镇的影响,反映了旧中国由封建经济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的转变,并没有给农村带来发展和繁荣。

1主要采用今昔对比的写作方法:

全文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追忆往昔香市的热闹场面,第二部分描述重兴香市的冷落情景。

通过今与昔、冷落与热闹的对比来表现主旨。

2昔香市热闹情景采用场面描写方法。

先总写一句,然后依次写庙前、庙内和声音,层次十分清楚

3写重兴香市的冷落情景采用反衬手法,更加鲜明地反衬出重兴香市的冷落

4象征手法:

写破迷信取消香市。

昔香市的主角是农民,结尾说重兴香市是由镇上的小商人发起,农民差不多没有来,这一今昔香市主角的转移,充分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的凋敝及其对市镇的影响,从而也就突出了文章中心

爱尔克的灯光

1巴金

2处女作《灭亡》,《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情三部曲》(家春秋),单选:

其中《家》揭露了……(看书)P110

1中心思想:

作者对封建家庭和封建礼教的彻底否定。

2“长宜子孙”的含义:

祖辈们所安排的囿于家庭和礼教的“平坦而舒适”的道路,实际上是一条窒息青春和生命的死路

3姐姐悲剧的回忆:

暴露了封建家庭和封建礼教窒息青春和生命的罪恶

4三种灯光:

故居大门内亮起的昏暗灯光,是旧家庭、旧礼教走向没落、崩溃的象征;爱尔克的灯光,象征着旧生活的悲剧和希望的破灭;“我的心灵的灯”,则是作者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的象征。

1灯光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2文章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

1多次使用插叙以表现作者联翩思绪

2象征手法

纪念傅雷

施蛰存中国最早的新感觉派

全文突出是傅雷的“怒”

在昆明“不知怎么一回事”的愤怒离去(说明“怒庵”的来历)

关于翻译的学术上的发怒

文革时期,不堪凌辱,一怒而死。

前两次怒是为第三次怒做铺垫

傅雷的怒是个人脾性

当思想成熟之后成为具有浩然之气的儒者之刚,是一种极为难得的刚直品德

作者不仅怀念自己傅雷的友谊,还对傅雷的崇高品德表达深深的敬意

哭小弟

宗璞著名女作家

全文分部分:

用倒叙的方法,写小弟去世

回忆:

童年大学毕业全国辗转工作及患病去世时的情景

作者的抒情议论,希望像小弟这样“迟开早谢”的知识分子命运有所改变(含义所在也是主旨)

细节描述(事迹)

细节描写(片段)

侧面描写(旁人的行为)看书描写与描叙的分别所在

以哭为线索交叉垒积叙事方法

抒情议论写人结合一体

都江堰

《文化苦旅》

余秋雨

散文集《文化苦旅》

1这篇重在阐发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文化内涵

2李冰父子

水流:

有描绘的手法——先写声音,再写作者的感觉,最后写景色的壮观;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又饱含着“壮丽驯顺”的深刻寓意,发人深思

对比的手法(长城秦始皇)

象征比喻比拟对偶排比

文字简练容量大含义深耐人寻味

我与地坛

史铁生

1一篇情意深挚的记事散文

2分三部分:

写地坛,围绕着地坛写自己和地坛的不解之缘

自己对母亲的爱。

母亲对自己的爱。

写母亲对自己那种毫不张扬、意志坚韧的爱。

自己对母亲的无限思念

(主旨)用种种事物类比四季,象征作者对自己经历酸甜苦辣多变命运的感受:

方能领略对自然母亲人生的深刻体会

表现出对苦痛与焦灼中的挣扎激发出坚韧性格和意志

(接右)3.描绘古园中那“谁也不能改变”的落日光辉、雨燕高歌、孩童脚印、苍劲古柏、夏雨秋风,则是“我”倔强“心魂”的象征性显现。

4.对四季相应的多种事物的排比铺陈,则更是各种体验、多种心境、复杂人生、沧桑命运的多重类比和象征。

母爱的描写:

行动描写:

母亲压抑着痛心焦虑,显露深切理解

心理描写:

母爱的深度

侧面烘托:

母爱的动人力量

意在言外的象征手法:

1.落笔地坛,却泼墨母爱,似不相干,其实对“我”来说,地坛和母亲都是抚平创伤、焕发新生的源泉,这在整体上就是一种象征性类比。

2.叙述地坛的“历尽沧桑”、“荒芜但并不衰败”,让人联想到“我”艰难坎坷的人生道路和自强不屈的精神;(左边)

蚂蚁大战

《瓦尔登湖》

亨利梭罗美国作家思想家

1场面描写:

以点带面的手法

2类比(人类战争)

拟人人的寇敏些蚂蚁

语文28-35课古诗知识点

文章名称

关于作者

内容特点

写作(论证)特点

艺术(修辞)特点

蒹葭

1《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305篇诗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