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厌学心理分析及矫正.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360509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96.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厌学心理分析及矫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小学生厌学心理分析及矫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小学生厌学心理分析及矫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小学生厌学心理分析及矫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小学生厌学心理分析及矫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生厌学心理分析及矫正.docx

《小学生厌学心理分析及矫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厌学心理分析及矫正.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生厌学心理分析及矫正.docx

小学生厌学心理分析及矫正

小学生厌学心理分析及矫正

小学生厌学心理分析及矫正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采取敷衍态度或排斥、拒绝行为的一种消极现象,是学生的学习需要得不到满足或缺乏学习兴趣时对学习丧失信心的一种心理反应。

  在教育教学中,常发现有的学生下课精神焕发,活蹦乱跳,而一上课,却无精打采,情绪低落。

不愿完成作业,学习效果极不理想。

这其实是学生的厌学心理在作怪。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采取敷衍态度或排斥、拒绝行为的一种消极现象,是学生的学习需要得不到满足或缺乏学习兴趣时对学习丧失信心的一种心理反应。

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厌学情绪,只是表现程度不同罢了。

厌学心理严重影响了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危害性。

小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现就通过对本班学生的观察和研究所发现的厌学成因及对策进行初步探讨。

  一、家长教育方法不当,是孩子产生厌学情绪的根本原因

  1、过分溺爱、放任自流或要求过严态度粗暴。

  有好多学生由于父母,工作繁忙,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对孩子放任自流。

或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爷爷奶奶。

老人疼爱第三代,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

由于照顾太多,过分溺爱孩子,这些小学生的依赖性强,懒惰思想严重。

导致这些学生缺乏责任心与自制力,上课自由散漫,独立性较差,把不良的生活习惯带到学习中来。

久而久之,学习自然跟不上了,越是跟不上,越是不愿学习,形成了恶性循环。

  相反有些家长以成人的尺度要求孩子,甚至非打即骂。

对孩子严格要求固然重要,但过份地严格特别是用粗暴的手段对待孩子,非但达不到目的,反而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2、父母感情不和,缺少家庭温暖。

  我们都知道,温馨的家庭生活和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是孩子成长的阶梯。

在这样自由、平等、和谐、充满着爱的环境中,孩子心情会舒畅、精神振奋,容易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求欲望,同时往往也能充分认识自我价值,其独立学习、解决问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反之,一个充满“战争”气氛的家庭,只有给孩子带来焦虑和不安。

孩子没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心理上有压力,就容易引起厌学情绪。

在与一个没有完成家庭作业的学生谈话时她这样告诉我:

“我爸爸昨晚又喝酒,和妈妈吵架,他们说要离婚,还问我要随谁过。

”在现代社会中,年轻父母很重视孩子的教育,但像这样的家庭也不在少数。

  二、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有关部门一再呼吁减轻学生负担,但在实际中却从未根本解决过这个问题。

小学生的课业压力主要来自几个方面:

第一,受以考试成绩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的影响。

教师在课堂上拼命灌输,课外则布置大量的作业,通过大量的练习使学生熟练地应付考试,学生一写作业就头疼。

一次去朋友家,只因朋友对正在吃饭的孩子说了一句:

“赶快吃完写作业去。

”孩子一碗饭吃了半个小时。

第二,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过大,教育不得法。

一些教师已经意识到应当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但家长不同意。

为了自己孩子能“多学知识”,许多家长在孩子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以后,还要布置额外的作业让孩子做,有的则硬性规定每天作业时间必须达到2小时或3小时。

我们知道,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如此大量的、长时间的作业必然给他们心理上带来负面作用。

小学生长时间从事作业,往往导致注意力转移,做错题是常事。

做错题对小学生的作业行为是一种负强化,使学生越来越害怕做作业,厌烦作业。

第三,作业挤占了学生的课余时间,有些家长甚至不让孩子有一些其他感兴趣的活动。

除了少数简单的学习课题之外,若要求牢固掌握知识并能熟练运用知识,多次重复又是不可缺少的。

这里就存在一个作业适量的问题。

  三、对学生评价不准,挫伤学生自尊,诱发学生的厌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做父母的抱怨自己的孩子:

学习不好是因为不用功,贪玩,作业老不做。

还有得家长对学习有着不正确的认识,认为读书就是为了考大学,于是常在孩子面前说:

我以前也读不得书哦,我的孩子也不是读书的料。

孩子们听了,也认为自己笨,读不得书,从而产生自抱自弃的心理,不想学习,贪玩。

教师评价成绩差一些的学生时,也常说这个学生又笨又懒,不喜欢学习,经常不做作业。

实际上,有一些学生正是因为常听到这样的评价,而越发助长了厌学情绪。

心理学对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研究表明:

小学儿童对人的评价和自我估价,大多是重复父母、教师或其他有威信者的评论。

当成人把儿童学习成绩的不理想简单地归究于儿童的懒惰、厌学时,儿童大多会接受,觉得自己真的又笨又懒。

这就要求成人特别是教师,在对儿童的学习结果寻找原因时,一定要慎重。

有实验证明:

当学生有进步时,如果把原因归于他自己的努力,而不是一定要把它归因于某一外部因素时,那么他的进步将会是持久性的。

当儿童学习成绩不理想时,应尽量避免在儿童身上找原因并严加指责。

  过去教过的一位厌学的学生在给我的信中说:

“老师:

我已经不是原来那个爱学习的孩子了。

自从换了新老师后,有一次我因一道题不会做,老师随口就是一句:

  ‘你怎么像猪一样笨!

’难道我真的那么笨吗?

从那以后,我不想再上数学课了……”老师的一句漫不经心的话严重地损伤了学生的自尊,严重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这位原本很喜欢学习数学的学生从此不再喜欢数学课了。

  四、小学生厌学心理的矫正

  1、老师和家长要默契合作,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

孩子具有健康的心理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前提。

教师利用家长会、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对家长进行教育方法的指导。

并常与家长联系,共同培养孩子健康美好的心灵。

例如:

如果学生在学校被老师批评,(成人也有被批评的时候,当成人受批评时其他人会安慰他、劝解他)回家如果再被家长变本加厉地再批评一顿,那样学生的心灵会受到很大挫伤。

因此老师要与家长默契配合,由一方担任严厉批评的角色时,另一方担任劝解,万不可两面夹攻小学生,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比读书考试更重要。

  2、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而不能采用单调死板、照本宣科、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处于一种乏味的心理状态,致使学生感到学习成了一种负担。

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采用先进教学手段,科学的教育手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还要善于发现厌学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看到希望,树立信心。

  3、减轻学业负担,要使学生从持续紧张的精神状态中解脱出来,只能从减轻学生负担入手,相对地压缩学习时间,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通过适当降低要求、降低教学难度、减少作业量,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从事自己喜欢干的事,参加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习有张有弛、劳逸结合,保持旺盛的精力,能够情绪饱满地投入到学习中。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让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兴趣小组,不仅能使他们学到既动脑,又动手的本领,而且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引发新的学习需要,发展广阔的学习兴趣。

特别是一些成绩差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对学习不感兴趣,但他们当中不乏热衷于文娱、体育等活动的人才。

如果能组织他们参加这类活动,就可逐步把他们在这方面的兴趣迁移到学习中来。

  总之,学生厌学心理原因是多方面的。

只要我们认真研究、探讨,找出原因,采取相应对策,对学生耐心细致的引导,学生的厌学心理必将得到矫正和克服。

小学生厌学的原因分析

发布时间:

2011-06-22 来源:

来自网络 我要评论:

(0) 字体:

【小】【中】【大】

  我国当前的教育要求不断在提高,教学内容不断在变化,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比以前高了几倍,这就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致使那些脸上写满稚气的孩子们,背负着成年人的沉重期望,在本该是悠闲、快乐的双休日,可他们却要奔波于各种为他们特设的学习场所。

  经过了一天的学校生活,疲惫不堪地回到家中,大人们都在悠闲自在地欣赏电视节目,而小小的孩子还要伏案对付那似乎永远也做不完的习题,电视中精彩的节目对他们来说只是周末晚上的奢侈享受,孩子们的负担实在太重了。

于是,有些孩子开始厌学,有些孩子因为不堪忍受而逃学拒学,有些孩子甚至以自杀的方式来逃避烦恼。

因此,找出小学生厌学的原因找到矫正的路子,重新点燃他们学习兴趣的火花,走出困惑,重树信心,变“厌学”为“乐学”,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小学生厌学的原因

  

(一)自身因素

  1、缺乏学习动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和学习的积极性密切联系着。

学习效果好,就能增强学习动机;长期学习效率不好,就会使原有的正确的学习动机减弱或消退。

正如我与四年级陶某的谈话中问到:

“你将来打算做什么职业?

你三门功课总分想达到几分或每门功课有分数指标吗?

”他都是摇头没答案。

当我问到他英语的学习方法时,他的答案是:

英语背单词是先看两遍,再背一遍,最后默到本子上:

默不出的就看书。

这种不正确的学习方法如何提高成绩,因此不管是默写还是练习都出现一次次的不合格,这样学习效果不好导致没信心,最后产生了厌学情绪。

  2、注意力缺乏症、多动症和学习上的慵懒症

  儿童的注意力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合理分配注意能力较差,注意力的集中和转移都有一定的困难。

我在上课时观察过四年级学生沈某,一节课35分钟,几乎每10分钟我要点名提醒一次。

慵懒症表现为:

学习被动,上课精神不振,毫无参与欲望,自我管理能力极差,即使家长每天花几个小时督促孩子学习,自始至终奉陪,儿童仍对学习厌倦,既无效率,也谈不上质量。

我观察过四年级顾某的学习状况并与她的家长交流过,她是典型的慵懒症;上课精神不振,毫无参与欲望,老师布置的作业从不能按时完成,每天必须把她请在身边做作业,动脑筋的题一题可以做15分钟。

这种症状存在哪会有学习积极性,哪会有好的学习效果?

  

(二)学校教育方面

  1、教育方面

  在教育方面虽早已高举起“素质教育”的大旗,但并不意味着“应试教育”已退出历史舞台。

传统的“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分数高低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

这使得学习竞争激烈,学生的压力大,心理负担沉重,当然会觉得学习是一件苦差事,哪里能谈得上喜欢呢?

为了适应潮流校领导不得不让我们这些任教的主课老师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提优或补差,这样中高年级学生又进入了“应试教育”的盲区。

形成了平时“素质教育”,期中、期末“应试教育”。

  2、教育教学方法

  教育教学方向与方法的不当会导致少年儿童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频繁的考试使学生疲于奔命,在超负荷的状态下,学生对学习很容易产生厌烦的心理。

我从平时的工作中感到,由于现在衡量学生与老师的成功尺度还是以分数为主,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以“灌输式”、“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为主,除非是公开课那是积极运用素质教育强调的教学方法,但这也是形势所逼,教师的无奈之举。

  3、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

从我从教这几年来看,由于老师希望看到学生好的一面,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总感到失望或沮丧。

特别是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教师显现出厌烦的情绪,因此会出现对学差生有时会有鄙视的眼光。

从问卷中的另一题看“被老师冤枉而受批评”有的占27%,这个结果说明由于多数学差生平时在纪律方面犯错较多,有时老师会先入为主不弄清事实冤枉了一些学差生,这样会加剧他们产生讨厌老师、讨厌学习的厌学情绪的产生。

  4、学生间关系

  由于小学生的个别差异,小学生接受知识水平不同,造成学习成绩的不平衡,学生之间出现歧视现象。

从调查数据看“当学差生上课回答错误时,被同学嘲笑的”有的2%,有时有的29%。

“当学差生考试成绩很差时,被同学瞧不起的”有时有的18%。

更有甚者当他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有10%的学差生得不到同伴的帮助。

由于以上出现的情况让学差生的心灵受到重创,因此调查发现有5%的学差生在班中不快乐,48%的学差生有时感到不快乐,这两个百分比之和已超过50%,这个数据表明学差生感到在学校没意思,产生了厌学心理。

  (三)家庭方面

  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生特别是低、中年级学生,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很大,父母的主导倾向是什么,对孩子有何期望和要求,往往是孩子愿不愿意学习和怎样去学习的指示器。

家长不当的教育方法主要表现为:

  1、过分溺爱或放任自流

  有一部分生活富裕而父母文化较低的家庭,在他们身上,丰厚的物质财富与贫瘠的文化素养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他们中有的觉得自己没有什么文化却照样赚大钱,孩子读不读书无所谓;来自这一类家庭的厌学学生比较重物质享受,追求吃喝玩乐,对个人将来的前途不太关心,没有远大的志向,没有向上的动力,吃不了苦,受不得累,觉得读书没有丝毫乐趣可言,不愿努力学习,甚至经常逃避学习,以至厌学。

  2、要求过严、期望过高或态度粗暴

  有一类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抓得特别紧,“要好好学习,认真读书,将来考上一所好学校”是孩子接受最多的信息。

这使得学生整天被苦闷、焦虑、抑郁和不满的情绪围困着。

特别是家长期望值过高,总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百般挑剔,孩子的学习只要稍不如愿,就责骂痛打孩子,使之产生强烈畏惧心理,而迁怒于学。

久而久之,把本来饶有兴趣的学习视为不堪忍受的苦事,造成孩子对学习的厌烦甚至恐惧的心理。

  3、父母感情不和,缺少家庭温暖

  我们都明白,温馨的家庭生活和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是孩子成长的阶梯。

在这样自由、平等、和谐充满着爱的环境中,孩子心情会舒畅,精神振奋,易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反之,一个充满“战争”气氛的家庭,只有给孩子带来焦虑和不安。

孩子没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心理上有压力,容易引起厌学情绪。

  (四)社会影响

  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令人眼花缭乱的。

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观,还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往往不能抵挡社会上的各种诱惑——电子游戏、打牌赌博、黄色书刊影碟等等,一些不良的思想,如“读书无用”、“金钱至上”、享乐主义、哥儿们义气等很容易侵蚀他们纯真的心灵,使他们对学习产生迷惘,不知为什么而学,学什么,最终厌学。

可见,学生的厌学心理产生是内外共同作用的结果。

必须依靠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互相配合,综合治理,探索纠正厌学心理的对策。

  二、矫正小学生厌学心理的措施

  

(一)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的意识

  厌学的学生一般学业成绩较差,在学习上屡遭失败,常受家长的责备,教师的批评,同学的冷遇,因此他在学习上就会悲观失望,学习对他们来说便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根本谈不上兴趣和爱好。

因此,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在课堂提问时,向他们提出比较浅的,简单的问题,答对了应及时鼓励,还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列出自己学习上的优势与长处,让学生列出自己曾经有过的成功之举。

让学生接受同桌和周围同学对他学习上的某一点好的行为习惯的赞赏等。

给予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勇气和内驱力。

从而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意识。

  

(二)学好新课标,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新课程标准以提高学生素质为主旨,将“以学生发展为本”贯穿全过程,它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的特征是“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

”主要想调动厌学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要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且要进行分层教学与小组活动。

分层教学是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长及心理品质,不同的知识经验及接受能力,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同时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的一种形式。

  (三)让学生感受关爱,特别关爱学困生

  关爱学困生要转变观念,更新思想。

不能用学习成绩这把尺子去衡量学生,这种做法会不可避免地在对学生的认识和评价上产生偏差。

国家需要我们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关爱学困生要从心理去关爱。

关爱学困生要找出原因,对症下药。

我们要采取不同的帮扶措施,或加强学习目的教育,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或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公平”的眼光尊重他们,以“期待”的眼光激励他们,以“宽容”的眼光启发他们,这样才能让他们消除厌学的情绪回到集体中来。

  (四)积极为学生创设表现长处、发挥特长的舞台

  “人性中最深刻的禀性就是被赏识的渴望”。

赏识是提高学生进取心的不竭动力。

学困生之所以为差,是因为他们根本从来不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以至破罐子破摔。

难道他们真的就一无是处了吗?

不!

没有不成材的学生,只有不会开发学生潜能的教师。

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以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这种心理需求对“厌学生”来说同样是很强烈的。

但事实上大多的“厌学生”由于长期得不到表现自己的机会,由于经常受到冷落”心理上越来越自卑,越来越消沉,以为自己是一只永远飞不上天的“丑小鸭”,因而自暴自弃。

因此,教师应设身处地的为他们创设表现长处、发挥特长的舞台。

比如组织“故事会”、“演唱会”,“朗诵会”、“体育竞赛”、“小发明”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技能性的活动,这样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各自的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从而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感到成功的喜悦,进而逐步消除厌学情绪,树立自新上进的信心。

  (五)帮助家长转变教育方法,建立家长学校

  针对家长存在的不正确的教育观和教育态度,不恰当的教育方式,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订家教周刊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宣传如何教育孩子做人,如何指导孩子的学习,如何指导孩子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承受挫折,培养自控能力等,我认为可以从每个班中选出一些有教育方法或不懂如何教育子女的家长代表,定期让他们在老师的组织下进行交流,与此同时老师可以对他们进行些辅导和咨询。

  (六)学校、社会、家庭相互配合

  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形成一种目标同向、工作同步、多管齐下的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教师和家长不能因为学生不想学就随意迁就,要通过教育引导,使学生始终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学生心中有了确定的目标。

就会有意识地为实现目标去努力。

  总之,厌学的原因是复杂的,厌学的后果是可怕的,可是厌学的学生并不是无可救药的。

对于厌学的学生,教师与家长要密切配合,认真分析。

找出原因,对症下药,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

要把尊重与爱撒给每一个学生,从他们的心理需要出发,进行教育和帮助,切实解决好他们的学习心理问题,才能让每一个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教育的要求,从而顺利走完健康成长的历程。

俞敏洪:

成功是“逼”出来的

发布时间:

2012-02-01 来源:

新东方 作者:

俞敏洪 我要评论:

(0) 字体:

【小】【中】【大】

  每个月为《新东方英语》杂志写一篇卷首语,原则上应该不难,因为一个月只要一篇,怎么也不算繁重的任务。

但每次编辑部向我索稿时,我都惊慌失措,因为我无比繁忙(主要是因为自己无事生非),从来都没能把稿件预先准备好。

别看一篇小小的卷首语,如果不能静下心来思考几个小时,是写不出来的。

而且,即使静下心来,也还得有灵感才能写出来。

像我这样每天被世俗事务所纠缠的人,灵感日趋枯竭,有的时候坐上两个小时,脑袋里依然是一片空白。

  所以,每次写卷首语之前,我都会在书桌边暗暗“仇恨”编辑部的人,恨他们总是在最后几天这样“逼”我交稿,让我本来可以轻松的几天变得心情沉重、食不甘味。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次次被“逼”之下,一篇篇卷首语被“逼”了出来,几年后居然结集出版了几本书。

尽管出书多少有些自娱自乐的意味,也没指望多少人读,还常常免费送给学生,但每次见到装帧漂亮的书摆在自己眼前,我还是免不了产生一点成就感。

就像俗话所说的那样,再丑的孩子父母都会爱,面对自己的作品,心里也总会感到欣喜。

  我想起自己读书的年代。

由于天资并不聪颖,我每次背课文都是被老师“逼”着背出来,每次数学题做不出来都被老师留下来“逼”着做完。

凡是那些“逼”过我的老师,我到今天都记忆犹新,由小时候对他们的恨,转变为如今对他们的感激。

而那些没有“逼”过我的老师,尤其是那些对我很纵容的老师,我现在一概记忆模糊,而且觉得这样的老师不值得尊敬。

在大学里,老师一般不会“逼”学生学习,因为学生已经成年,理应学会自己约束自己。

但人都是有惰性的,在青春飞扬、爱情萌动的大学时代,有多少人会“逼”着自己真正沉下心来学习呢?

  对于现在的很多大学生来说,学习仅仅意味着为了成绩及格而在考试前被“逼”用功两个星期,考试一结束,教科书一扔,就万事大吉了。

就我而言,对大学时代的很多老师,我已经印象有些模糊了,因为这些老师基本属于“宽大型”老师,不管学生听不听,到期末出张考卷,给个分数就完了。

这样的老师通常仁慈,常常每个人都能及格。

不过,有两个老师我到今天还记忆犹新,并心存感激。

一位是我们的系主任李赋宁老师,一位是我们的英诗教授王世仁老师。

李赋宁老师教我们《新概念英语》第四册,要求我们学一课背一课,常把我们“逼”得狼狈不堪,但却成就了我们扎实的英语功底。

王世仁老师要求我们把他教过的英诗全都背出来,被“逼”无奈的我们只好立在西风中背诵雪莱的《西风颂》,但对于英语语言的美感也在背诵中领悟得越来越深刻。

现在想来,如果所有老师都对我们要求这么严格,我们在大学里也许还会更有长进。

  我最近在读《我在美国做妈妈》(BattleHymnoftheTigerMother),这是耶鲁大学华裔教授蔡美儿讲述自己育儿经验的一本书。

她对两个女儿的要求十分严格,甚至到了残酷的地步。

她一开始就不给孩子选择“不努力”的机会,最终把两个女儿培养成了杰出的钢琴家和小提琴家,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出。

至于这两个女儿未来是否会更加成功我们不妄加评论,但至少可以说正是蔡美儿用爱的心情“逼”两个女儿走向了成功。

我自己小时候也被母亲“逼”过。

我家祖辈种地,我母亲从小就念叨着要我长大当个“先生”(老师),所以尽管她自己都不识几个字,却每天要求我做作业、读书。

我没有取得上高中的资格,她就满世界去求人;我高考失败,她就鼓励我再考。

最终,我被母亲“逼”着连考三年,最后考上了北大。

所以,如果没有严厉的母亲,可能就没有今天的我。

  中国正在日益变得强大,这强大也是被“逼”出来的。

想一想清朝前期,清帝国自以为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过着世界上最幸福的生活,眼中除了中国没有世界。

结果,鸦片战争惨败,国人这才发现自己成了挨打的对象。

人家把圆明园烧了,东西抢了,被抢走的东西到今天都没有还回来。

一百多年,在羞辱和悲愤中,国人开始发奋图强。

到今天,我们终于看到了一点曙光,赢得了一点民族的尊严和别国的尊敬。

也许,我们应该“感谢”那些曾经欺负过我们的国家和强盗,是他们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

  生活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成功从来都不是唾手可得的。

如果我们觉得在被“逼”着做某些事情时,不必为此感到无奈或懊恼,因为这些事情从长远来看也许不是坏事,比如被老师“逼”着背课文,被同学“逼”着参加活动,被老板“逼”着不断工作,被竞争“逼”着天天学习……也许,适当的逼迫能够把我们的惰性“逼”走,把我们的平庸“逼”走,把我们的勇气“逼”出来,把我们的前途“逼”出来,也把我们的成就感和幸福感“逼”出来。

一有想法马上行动

发布时间:

2012-01-14 来源:

幸福密码 作者:

佚名 我要评论:

(0) 字体:

【小】【中】【大】

  很多人都想创业,但他们似乎又有一个不创业的理由:

我没有钱,我要是有钱的话,怎么怎么样……似乎只要有钱,他就一定能创业成功。

可是马云的创业经历告诉我们:

没钱,同样可以创业,同样可以创出一番伟大的事业。

  马云有过三次创业经历,创业开始时都没什么钱。

  第一次:

创办海博翻译社

  马云之所以要办翻译社,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

  1、当时杭州很多的外贸公司,需要大量专职或兼职的外语翻译人才;

  2、他自己这方面的订单太多,实在忙不过来;

  3、当时杭州还没有一家专业的翻译机构。

  很多人总是有想法,却很少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