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358308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39 大小:163.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9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9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9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9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docx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docx(2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docx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1、文言文两则

一、教学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难点:

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三、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

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

“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

谁能讲讲它的意思。

“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

(板书:

学弈)

  介绍孟子资料: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

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

《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3、释题:

“弈”指什么?

“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

(“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

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

(1)谁学下棋?

(2)怎么学下棋?

(3)学得结果怎么样?

(4)《学弈》这个故

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

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

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

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

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

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四、自读思考,体会文中道理

 1、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2、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故事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七、作业设计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故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请生背诵《学弈》。

 2、板书课题:

两小儿辩日

 3、介绍资料: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

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理解课题,质疑问难。

二、总结学法,明确目标

 1、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

 

(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2、明确方法,自主学习。

 

(1)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1)两小儿为什么争辩?

(太阳是远是近)

 

(2)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依据是什么?

    

(3)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

 (4)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

为什么?

 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

为什么?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生分组表演故事。

(学生自由选择使用现代话或使用文言文表演)

 (3)学生背诵课文。

三、作业设计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故事。

2、搜集资料,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初远凉初近热

中近热中远凉

2、匆匆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充分认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激发爱惜时间的情感。

 2、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自主正音,积累叠词。

 3、引导学生从课题想开去,整体把握全文内容,借助资料初步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落实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初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难点:

学生能够借助资料,丰富自己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

《冬去春来》的乐曲、学生的相片、学习资料。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自主读书

 1、重视体验,激发兴趣。

教师:

(音乐声起。

)同学们,你们现在听到的是一首名为《冬去春来》的轻音乐。

(出示学生的照片)你们看到的是咱们班几位同学在儿时留下的美好瞬间。

在一次又一次冬去春来之后,他们长成什么样子呢?

请看(请这几位同学站起来。

)——他们真是越变越可爱。

那么,他们,不,还有你们,包括老师在内的未来会怎样呢?

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请先生写的散文《匆匆》想一想我们应该如何把握现在,开创未来。

 2、感知课题,激发联想。

(板书课题)请看文题,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3、感知资料,激发情感。

你们在课前收集到哪些关于这篇文章和作者的资料呢?

请同学交流、汇报收集到的资料。

    

二、整体感受,自主积累

 1、学生自读全文,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

找出读得不准确或不流利的词语和句子,一会儿请同学自主汇报。

   

2、小组内轮读课文,学生互相听读,要求读得既准确又流利。

 3、同学汇报朗读各段。

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可以随时画下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是自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整体感悟,自主交流

 1、请同学说一说喜欢某句话的原因以及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还可以进行质疑。

 2、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要抓紧时间,有所作为的感情。

四、作业设计

1、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试着整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这篇散文给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作者怎样具体描写日子来去匆匆的。

二、自主诵读、感悟体验

(一)自由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并思考:

  1、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日子来去匆匆的?

找出文中的语句,说说你的体会;

  2、作者发出了什么人生感慨?

找出文中的语句,说说你的体会;

  3、找出你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和同学们交流你的理解和感受;

  4、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

把你想到的说一说。

(二)集体交流:

  1、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日子来去匆匆的?

找出文中的语句,说说你的体会;(现在,谁愿意读读你画的句子)

  

(1)“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A、谈谈你的感受。

  

B、你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吗?

愿意读的同学请站起来一起读一读好吗?

  C、作者细心地发现日子在洗手、吃饭、默默时,在我们不注意它时悄悄地过去了,除了以上的例子你还能想到其他的方面吗?

这个单元的读写例话就是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

(聊天时,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时,日子从手里过去;看电视时,日子从屏幕上过去;晒太阳时,日子从身边一闪而过;……

  

(2)“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A、首先谈谈你的体会好吗?

  

B、结合你画的句子,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2、找出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交流:

谈体会,朗读,说理由。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进修;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2)“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

 3、

  

(1)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

你知道作者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吗?

(你真善于学习)老师也查到了有关资料,并进行了组合,大家来读读吧。

  

(2)请你再读读最后几句话,体会到了什么?

你知道这篇文章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的吗?

  (3)相信大家读了这段文字后,会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了更深的体会。

  (4)下面,请大家带着你的这种体会,放开声音读读这个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1、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作者认为不能虚度此生,应该有所作为,他是在告诫自己,更是在唤醒人们。

让我们带着这种体会,一起来来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过渡:

作者以优美的笔触描述了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请同学们想一想读了这篇课文,使你想到些什么?

把你想到的说一说。

四、作业设计

 1、认真去读《朱自清散文选》中的《春》、《荷塘月色》、《背影》等文章。

 2、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故事等,写出自己的体会,组织一次演讲。

板书设计:

溜去

2、匆匆过去

跨、飞

3、桃花心木

一、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提炼出人生格言,感受作家作品的魅力。

 2、在阅读、交流、想象的过程中理解、积累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3、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句段,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

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提炼出人生格言。

三、教学准备:

ppt课件、林清玄作品。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长大成才的桃花心木的图片。

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树吗?

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2、出示“仅及膝盖”的桃花心木树苗。

这株小树苗你们认识吗?

谁也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3、将两幅图片放在一起,你们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呢?

4、是啊,仅及膝盖的树苗是怎样长成参天大树的呢?

这节课,我们跟随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一起走进《桃花心木》,去寻找答案。

教师板书:

桃花心木、仅及膝盖、高大笔直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含义深刻的句子标画下来,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读音,及时正音,适时理解“莫名其妙、无缘无故、勃勃生机”等词语的意思。

书写生字。

3、指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指生朗读自己标画下来的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引导学生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思考:

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

文中的桃花心木苗长成大树了吗?

四、作业设计

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领悟道理

1、在林清玄的记忆中,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它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可当看到它的树苗却仅及膝盖时,林清玄和我们一样也“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默读课文第4到第10自然段,思考:

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呢?

他这样做能使仅及膝盖的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吗?

2、学生汇报交流,种树人的做法:

⑴浇树间隔的时间没有规律,浇水的多少没有规律——“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

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的少。

⑵浇树的时间没有规律――“种苗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⑶来的时候总会带补种的树苗,他好像事先就知道有树苗枯萎了——“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

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3、指导学生用疑惑的语气朗读种树人奇怪的举动。

4、面对种树人奇怪的举动,作者产生了哪些问题?

5、指导朗读种树人说的两段话,读出“语重心长”,在读中感受领悟种树人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6、“我”听了种树人的一番话,为什么非常感动?

引导学生理解体会课文第14自然段的重点句子: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就会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7、思考:

“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

(桃花心木学会了自己寻找水源、适应环境,自主的生长,这证实了种树人说得话是正确的)

8.教师小结:

种树人不定时,不定量地浇水,目的就在于模仿自然规律,他善于创造自然的成长环境。

让树苗在不确定中汲水成长,这样树苗自己就能够学会适应自然,并战胜自然,最终寻找到适合自己存活的办法。

人和树是一样的,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人更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从而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

我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课文中的桃花心木一样,能够经得起生活的磨练,最后长成参天大树,长成栋梁之材。

二、拓展延伸,想象说话

1、种树人与“我”的对话被一棵棵桃花心木苗听得清清楚楚。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它们会想些什么呢?

会对种树人说些什么?

请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我是一棵(),我会想:

()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想象

⑴如果我是一棵(茁壮成长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⑵如果我是一棵(即将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⑶如果我是一棵(已经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三、再读课文,体会写法

作者林清玄是怎样写出这样文辞隽永、耐人寻味的好文章的呢?

1、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本文是围绕“三到”来写的。

一是“看到”――引发思考(产生疑问);二是“听到”――找到答案(种树人言);三是“想到”――明白道理(由树及人)

2、借物喻人:

作者由种树想到育人,借种桃花心木来说明一个做人的道理。

四、作业设计

推荐阅读《吉祥鸟》。

板书设计:

3、桃花心木

种树人       树的成长

不确定      (人的成长)

懂规律       独立自主

懂真爱       经受考验

4*顶碗少年

一、教学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虚席、惊羡、歉疚、惊心动魄、陶醉”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4、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难点:

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课前准备:

 1、课前选读哲理小故事,试着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2、课文最后一段的课件。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杂技表演吗?

谈谈你的感受。

 2、今天我们就来读读顶碗少年的故事,你或许你会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来。

(板题:

顶碗少年)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听读,纠正字音后练习读熟。

 3、默读课文分段,看看课文是分几部分写的,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三、自学感悟,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

“一摞金边红花大瓷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每一次的出现你都有什么感受?

 2、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理解所要表达的含义。

四、汇报交流,朗读体会

 1、指名交流讨论结果。

 2、结合汇报让学生朗读相应的部分,朗读第一部分让学生充分地在读中去体会少年的心理变化及观众的心情。

 3、白发老者会对少年说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4、反复读,反复品味“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那一次的演出,每每想起,我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从文中的省略号你读出了什么?

 5、有感情朗读全文。

五、畅谈感受,明确哲理

  学习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总结: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会遇到失败的考验,但是,只有敢于拼搏的人,才是胜利者。

在山穷水尽和绝境里,如果我们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再搏一下,可能会迎来温暖的春风;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再拼搏一下,就会到达大海的彼岸;在一眼望不到顶的山脚下,再拼搏一下,就一定会登上世界最高峰……课文学完了,但是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六、拓展延伸,启迪思维

    课文中作者只用了很少的笔墨写白发老者,,但正是这位老者的出现,使故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给少年的仅仅是几句话,但他给少年的也许是能启迪少年一生的哲理。

七、作业设计

请你按提示改写课文:

  

    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那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想起……

板书设计:

4*顶碗少年

失误——努力  失误——努力 ====成功

5*手指

一、教学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五根手指的特点以及作者为了表现这些特点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难点:

领悟其中的道理。

三、课前准备:

 1、课前选读关于手指的寓言小故事,试着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2、自学题的课件。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伸开,看看你们的手指形状,你们说,哪根最好看,哪根最有用?

同学们的说法各一,我们今天来读读课文《手指》,看作者写了什么。

板题:

手指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已读一遍课文,读不准的字问问周围的同学,把字音读准。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自学感悟,读文明理

 1、自读课文,填表格。

  手指名称优点缺点

  大拇指

  食指

  中指

  无名指

  小指

 2、理解句子:

“手指的全体,同人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3、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你有什么想法吗?

 4、有感情地把课文朗读两遍。

 5.小组内分角色扮演五个手指,赋予手指生命和情感,根据你要表达的意图,编个课本剧表演一下。

四、检查自学,深化理解

 1、学生汇报对自学题中前三题的理解。

 2、指几个小组到前面表演课本剧,其他同学评价表演,教师根据表演情况点拨,指导重点是学生剧本中蕴含的道理是否正确。

五、拓展延伸,启迪思维

 学习本单元课文时,我们基本悟到了读文明理的方法,下面有一篇短文,请你读一读,想想短文蕴含一个什么道理?

             五个手指的故事

          (作者:

王凡选自:

福州日报)

六、作业设计

我们每人都有五官,有一个相声曾经讲了五官争功的故事。

你有兴趣写写它的故事吗?

请你以《五官的──》为题,编一则寓言故事。

 

板书设计:

5*手指

姿态不同

性格各异

团结一致握成强有力的拳

口语交际习作一

一、教学目标:

 1、围绕“难忘的‘第一次’”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能抓住重点,内容要真实,叙事要具体,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听他人说话时要认真耐心、尊重对方,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2、根据习作提示,从三个内容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围绕所选内容的写作要点分段表达,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叙事具体

难点:

要说出从“第一次”中受到的启示,感悟到的人生道理。

三、课前准备:

    和家人交流自己曾经第一次做过的事情,注意把事情经过叙述清楚,最好能谈谈自己的想法或得到的启示。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经历中,是不是有很多难忘的“第一次”,不同的第一次常常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有成功,有失败;有欢笑,有泪水;有满足,也有遗憾……但无论怎样,都是令我们难忘的第一次。

你经历过的这些“第一次”哪些最令你难忘呢?

就请你把它从记忆的深处挖掘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吗?

二、充分准备

  想:

1、回忆自己印象中最深刻的“第一次”,想想事情的经过。

    2、想想这件事发生时的真实感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说:

1、练习把事情的经过说得完整有条理。

    2、练习把自己的感受、感悟说得简单、精炼。

    3、练习有感情地叙述“难忘的第一次”。

三、小组演练

 1、在小组中练习叙述“难忘的第一次”,请小组同学就表达内容、语言、语气、表情等方面提出意见,叙述者要和提意见的同学有交流。

 2、吸纳同学们的意见,重新组织说话内容和语言。

四、班内交流

 1、每组抽签确定一名讲述者轮流到前面讲述。

 2、全班同学参与评价内容、情感、表达,纠正语病,也可以向发言的同学提出问题。

 3、讲述者要及时、得体地应对同学们的意见、建议和提问。

五、总结点拨

 1、小组讨论:

要把“难忘的第一次”说好,该注意些什么。

 2、教师点拨性小结(针对同学们的表现肯定好的见解,补充没提到的方面,提出建议。

 3、学生结合本次交流所得重新组合发言内容,练习表述清楚。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谈话导入,明确要求

1、上节课,我们交流了自己印象深刻的“第一次”,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不仅有难忘的“第一次”,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平平凡凡的小事,如果我们留心观察、细细感受和品味,我们同样也会从中获得感悟和启示。

2、指生朗读习作要求,明确本次习作要求。

⑴可以记写自己“难忘的‘第一次’”,要写清楚经过和启示。

⑵可以学习《手指》一文的写法,选择生活中的一个使你有所感触的事物,要写清楚事物的特点和从中得到的启示。

⑶可以描写一幅漫画的内容(可以是书上的这幅,也可以是自己带来的),要写清楚图意和自己的想法。

二、自选内容,分组交流

1、学生各自选择自己习作的内容,思考写什么,怎么写?

2、根据所选择的习作内容把学生分组,组内交流习作内容,其他组员及时质疑评价,提出意见或建议。

三、全班交流,拓宽思路

1、每一个内容选择2、3名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要求尽可能把内容说具体。

2、师生评议:

⑴是否按照具体的要求抓住了重点。

⑵表述是否具体、流畅。

⑶启发或感悟是否真实。

四、再次明确习作要求,学生习作

1、再次明确写作每一个内容的具体要求。

2、写作内容要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学生各自习作。

4、修改草稿。

自己或同学互相修改写作草稿。

5、誊写习作,努力做到:

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第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