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下肢骨折应用.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356634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4.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讲下肢骨折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第三讲下肢骨折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三讲下肢骨折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三讲下肢骨折应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三讲下肢骨折应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讲下肢骨折应用.docx

《第三讲下肢骨折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讲下肢骨折应用.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讲下肢骨折应用.docx

第三讲下肢骨折应用

第三章 下肢骨折

  下肢因走路和负重,需要高度的稳定性。

两下肢应等长,若长度相差2厘米以上,就会影响走路,相差愈大,影响愈严重。

因此,在治疗下肢骨折时应注意以下特点:

  一、对复位的要求要高,轴线对位力争接近正常。

因为成角畸形愈大,对关节活动,承重力线和肢体长度影响愈大。

  二、固定时间较长,待骨愈合牢固后才开始负重,防止因过早负重发生畸形和再次骨折。

  三、因股部肌肉较发达,收缩力强,股骨骨折在手法整复后,用石膏或小夹板固定,不易维持对位,需要持续牵引治疗。

第一节 股骨颈骨折

  由股骨头下至股骨颈基底部之间的骨折称股骨颈骨折,是老年常见的骨折之一。

尤以老年女性较多。

由于老年人股骨颈骨质疏松脆弱,且承受应力较大,所以只需很小的旋转外力,就能引起骨折。

老年人的股骨颈骨折几乎全由间接暴力引起,主要为外旋暴力,如平地跌倒、下肢突然扭转等皆可引起骨折。

少数青壮年的股骨颈骨折,则由强大的直接暴力致伤,如车辆撞击或高处坠落造成骨折,甚至同时有多发性损伤。

  一、解剖特点

  股骨颈长约5厘米,中段细,基底部粗。

股骨颈与股骨干构成的角度叫颈干角或称内倾角,约为125°~130°。

颈干角大于正常为髋外翻,小于正常为髋内翻。

股骨颈的长轴与股骨的冠状面形成的角度称为前倾角,正常为12°~15°,股骨头的血液供给有三个来源:

①园韧带支:

园韧带内小动脉,来自闭孔动脉,供应头内下小部分血运,又称内上骺动脉,在老年人此动脉逐渐退变而闭锁。

②骨干滋养动脉升支,对股骨颈血液供给很少,仅及股骨颈基部。

③关节囊支:

来自旋股内、外侧动脉的分支,是主要血液供给来源。

旋股内侧动脉来自股深动脉,在股骨颈基部关节囊滑膜反折处,分成三组血管进入股骨头,即骺外侧动脉、干骺端上侧动脉及干骺端下侧动脉分别由上下方距离股骨头边缘下0.5厘米处进入股骨头,在股骨头内互相交通,骺外侧动脉供应股骨头4/5~2/3区域血运(图3-52)。

旋股外侧动脉也来自股深动脉,它的血供量少于旋股内侧动脉。

旋股内、外侧动脉的分支在股骨颈基底组成一个动脉环。

旋股内侧动脉损伤是导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主要因素(图3-53)。

所以股骨颈骨折,必须尽早解剖复位,良好的固定,才有可能从股骨颈基部重建骨内血液循环,使股骨头颈连接,恢复股骨头内血液供给,减少创伤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

图3-52股骨头的血液供应

图3-53股骨头的血液供应

1小凹动脉     2骺外侧动脉

3干骺端上侧动脉  4干骺端下侧动脉

5、6滋养动脉升支

  二、骨折类型及移位

  股骨颈骨折大多数是外旋暴力所引起的螺旋形骨折或斜形骨折。

随着受伤姿式,外力方向及程度不同,在X线投影上出现不同部位、角度和移位。

股骨颈骨折可区分为四种类型,与治疗和预后有较密切的关系。

  

(一)按骨折两端的关系分为:

外展型,股骨头外展,骨折上部嵌插,头与颈呈外展关系,侧位片股骨头无移位和旋转,又称嵌入型,最为稳定;中间型、X线正位片同外展型,而侧位片可见股骨头后倾,骨折线前方有裂隙,实为过渡到内收型的中间阶段;内收型,两骨折端完全错位,又称错位型。

  

(二)按骨折部位分为:

①头下型,全部骨折面均位于头颈交界处,骨折近端不带颈部,此型较少见。

②头颈型,骨折面的外上部分通过头下,而内下方带有部分颈内侧皮质,呈鸟嘴状,此型最多见。

③经颈型,骨折面完全通过颈部,此型甚为少见,有人认为在老年病人中几乎不存在这种类型。

④基底型,骨折面接近转子间线。

头下型、头颈型、经颈型均系囊内骨折;基氏型系囊外骨折,因其血运好,愈合佳,与囊内骨折性质不同,故应列入股骨粗隆部骨折。

  (三)Pauwels分类法:

依骨折线与股骨干垂直线所成的角度分为:

Ⅰ型,<30°;Ⅱ型,30°~50°,>50°。

骨折线之倾斜度愈大,愈不稳定。

小于30°,骨折面互相嵌压,位置稳定,易愈合;大于50°者,承受剪式应力较大,位置不稳,预后不佳。

但此角度的测量应将骨折远端置于内旋位,消除前倾角之后,才能准确测量,故在复位前应用价值不大。

  (四)Garden分类法:

依错位程度分为:

Ⅰ型,无错位;Ⅱ型,轻度错位;Ⅲ型,头外展,远端上移并轻度外旋;Ⅳ型,远端明显上移并外旋。

  三、临床表现及诊断

  

(一)老年人跌倒后诉髋部疼痛,不敢站立和走路,应首先想到股骨颈骨折的可能。

  

(二)体征方面有以下几种表现:

  1.畸形:

患肢多有轻度屈髋屈膝及外旋畸形(图3-54)。

图3-54股骨颈骨折伤肢的典型外旋畸形

  2.疼痛:

髋部除有自发疼痛外,活动患肢时疼痛较明显。

在患肢足跟部或大粗隆叩打时,髋部也感疼痛。

在腹股沟韧带中点的下方常有压痛。

  3.肿胀:

股骨颈骨折多系囊内骨折,骨折后出血不多,又有关节囊和丰厚肌群的包围,因此,外观上局部不易看到肿胀。

  4.功能障碍:

移位骨折病人在伤后就不能坐起或站立。

但也有一些无移位的线状骨折或嵌插骨折病人,在伤后仍能走路或骑自行车。

对这些病人要特别注意,不要因遗漏诊断而使无移全的稳定骨折变为移位的不稳定骨折。

这样的例子在临床上还是不少的。

  5.患肢短缩:

在移位骨折,远段受肌群牵引而向上移位,因而患肢变短。

  四、其他检查方法

  患侧大粗隆升高,表现在:

1.大粗隆在髂一坐骨结节联线之上;2.大粗隆与髂前上棘间的水平距离缩短,短于腱侧。

X线照片能明确诊断。

特别是髋坐关节正、侧位片,可确定骨折类型、部位、移位情况以及治疗方法的选择。

  五、治疗

  在选择治疗方法以前,首先要了解伤者的全身情况,特别是老年人要注意全面检查,血压、心、肺、肝、肾等主要脏器功能,结合骨折全面考虑。

  股骨颈骨折的几种治疗方法:

1.外固定:

适用于外展型和中间型骨折,一般多采用患肢牵引或抗足外旋鞋8~12周,防止患肢外旋和内收,约需3~4个月愈合,极少发生不愈合或股骨头坏死。

但骨折在早期有错位的可能,故有人主张以采用内固定为妥。

至于石膏外固定已很少应用,仅限于较小的儿童。

内固定适应证最广。

对绝大部分内收型骨折均适用。

一般约需4~6个月愈合,骨折愈合后仍应继续观察直至术后五年,便于早期发现股骨头缺血坏死。

  2.内固定:

目前有条件的医院在电视X光机的配合下,采用闭合复位内固定,如无X光机设备,亦可采用开放复位内固定。

在内固定术之前先行手法复位(图3-55),证实骨折断端解剖复位后再行内固定术。

内固定的形式很多,归纳约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Smith-Petersen三刃钉内固定(图3-56):

自1929年Smith-Petersen首次创用三刃钉以来,使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显著提高,至今仍为常用的内固定方法之一。

②滑动式内固定(图3-56):

现有各种不同式样的压缩钉或针。

压缩钉或针可在套筒内滑动,当骨折线两侧有吸收时,钉向套筒内滑动缩短以保持骨折端密切接触,早期承重更利于骨折端的嵌插。

③加压式内固定(图3-56):

此种内固定物带有压缩装置,能使骨折端互相嵌紧以利愈合。

常用的有Charnley带有弹簧的压缩螺丝钉和Siffert使用的螺丝栓(CorkscrewBolt)等。

④多针(或钉)内固定(图3-56):

根据股骨上端骨结构和生物力学原则分别插入2~4根螺丝钉或钢钉,不但固定牢靠,而且可减少对股骨头的损伤。

如Moore或Hagia针等。

总之,目前的内固定形式多种多样。

1屈髋及至90°,沿股骨干纵轴向上牵引;2内旋、外展患肢

3保持内旋外展,将下肢伸直;4骨折复位后,下肢不外旋

图3-55股骨颈骨折复位手法

三刃钉内固定  滑动式内固定  加压式内固定  多针内固定

图3-56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方式

  3.内固定同时植骨:

对于愈合较困难或陈旧性骨折,为了促进其愈合,于内固定同时植骨,植骨方法有两种:

①游离植骨:

如取腓骨或胫骨条由大转子下插入股骨头,或用松质骨填充骨缺损等。

②带蒂植骨:

较常用的是缝匠肌蒂骨瓣植骨术。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进展,已开展带血管蒂植骨术。

如旋髂深动脉骨瓣的骨移植术。

  4.截骨术:

对于愈合较为困难或一些陈旧骨折可有选择施行截骨术,如转子间截骨术或转子下截骨术。

截骨术具有手术操作易,患肢缩短少,有利于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等优点。

  5.人工关节置换术:

适应于老年人的头下型股骨颈骨折。

陈旧性股骨颈骨折,骨折不愈合,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如病变局限在头或颈部,可行股骨头置换术,如病变已损坏髋臼,需行全髋置换术。

目前较少常用的人工髋关节类型有钴合金珍珠面人工股骨头,注氮钛合金微孔面人工股骨头,双动中心锁环型人工股骨头等,髋臼损害的用高分子聚乙烯人工臼置换,临床应用均取得较好的效果。

  六、颈后

  

(一)股骨颈骨折的愈合问题

  股骨颈骨折愈合较慢,平均需5~6个月,而且骨折不愈合率较高,平均为15%左右。

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和年龄、骨折部位、骨折类型、骨折和移位程度、复位质量以及内固定坚强度有关。

  股骨颈骨折不愈合在临床上表现为患部疼痛,患肢无力和不敢负重。

在X线上则有下列表现:

(1)骨折线清晰可见;

(2)骨折线两边骨质内有囊性改变;(3)有的病人,骨折线虽看不见,但在连续照片过程中,股骨颈继续吸收变短,以致三翼钉向内突入髋臼或尾部向外退出;(4)股骨头逐渐变位,股骨颈内倾角逐渐增加。

  已发现有不愈合现象的病人,经过适当保护和处理,如限制患肢负重,减少患肢活动等,骨折仍有愈合可能。

  

(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问题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仍然是一个严重而尚未解决的问题。

无论骨折是否愈合,均可发生坏死。

根据文献统计,坏死率一般在20~35%。

坏死的范围可能累及股骨头的大部或一小部分。

初期多发生在股骨头的外上方,其他坏死区的骨质则保持相对致密,或因受压而变扁塌陷,甚至碎裂。

股骨头坏死出现的时间最早在伤后2~3个月,最迟可达5年,一般认为术后继续观察的时间不得少于两年。

  股骨头是否会发生缺血性坏死,主要决定于股骨头血管的破坏程度,和侧枝循环的代偿能力(经过圆韧带内骺动脉的代偿作用)。

股骨干滋养血管中断,但因来自关节囊的血运存在,也不致发生坏死。

头下及头颈骨折移位较多者,以上两条血管都已遭到破坏,因此坏死率较高。

  (三)股骨颈骨折功能恢复情况

  股骨颈骨折功能恢复情况不如其他骨折。

一般说来,虽经妥善的治疗,只有约一半(50%)的病人,能够获得满意的功能恢复一走路方便,不痛、蹲坐自如。

约有15%的病骨折不愈合。

约20~35%的病人股骨头发生坏死。

还有一部分病人伤后出现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改变。

第二节 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系指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水平之间的骨折,多见于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约为1.5:

1,属于关节囊外骨折。

由于股骨粗隆部位的血液供应丰富,很少发生骨折不愈合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治疗以非手术疗法为主。

  一、病因与分类:

  骨折多为间接外力引起。

下肢突然扭转、跌倒时强力内收或外展,或受直接外力撞击均可发生。

因局部骨质疏松脆弱,骨折多为粉碎性。

  粗隆间骨折分类的目的在于表示其稳定性。

一般多按骨折线走行方向分为:

顺粗隆间线型,即骨折线由大粗隆向下至小粗隆,其走行与粗隆间线平行,称为稳定型。

逆粗隆间线型:

即骨折线由大粗隆下方向内上达小粗隆的上方,称为不稳定型。

有时骨折线难以分辨走向,呈粉碎骨折,其稳定性亦差。

  临床实践表现,以骨折的原始状态来判断其稳定性似乎更为重要。

凡伤后髋内翻越严重,骨折越不稳定,反之,原始髋内翻越轻或无内翻者,骨折越趋稳定。

因此,骨折的稳定性似与骨折走向方向无关。

  二、临床表现及诊断

  外伤后局部疼痛、肿胀、压痛和功能障碍均较明显,有时髋外侧可见皮下瘀血斑,远侧骨折段处于极度外旋位,严重者可达90°外旋。

最后需要靠X线片确定诊断。

  三、治疗

  以非手术疗法为主,应纠正下肢短缩,外旋和髋内翻畸形。

有两种方法:

  牵引疗法:

适用于所有类型的粗隆间骨折。

一般以骨牵引最为适用,伤肢安置在有屈膝附件的托马氏架上平行牵引,牵引时患肢保持屈曲和外展各30°,内翻10°,防止发生髋内翻畸形,牵引重量开始用约为体重的1/7,复位满意后改用4~5公斤维持,牵引时间为6~8周,以后再改用抗外旋石膏固定直至骨折愈合牢固。

  内固定法:

近年来多主张用内固定疗法,特别对年龄较高,不能耐受长期卧床的病人更为适用。

施行内固定后,可以早期离床活动,减少合并症,预防髋内翻,手术需显露骨折端,先整复骨折,在X线电视机控制下进行内固定。

内固定的方法有鹅颈三翼钉、滑槽加压螺纹钉加接骨板及多根钢针。

手术损伤小,时间短,安全可靠,取得良好效果。

  陈旧性粗隆间骨折,有严重髋内翻畸形的患者,可行粗隆下外展截骨术纠正。

第三节 股骨干骨折

  股骨干骨折系指小粗隆下2~5厘米至股骨髁上2~5厘米的股骨骨折,占全身骨折的4~6%,男性多于女性,约2.8:

1。

10岁以下儿童占多数,约为总数的1/2。

  一、病因、类型及骨折移位机理

  股骨干骨折多由强大暴力所造成。

主要是直接外力,如汽车撞击、重物砸压、辗压或火器伤等,骨折多为粉碎、碟形或近似横行,故骨折断端移位明显,软组织损伤也较严重。

因间接外力致伤者如高处坠落,机器绞伤所发生的骨折多为斜形或螺旋形,旋转性暴力所引起的骨折多见于儿童,可发生斜形、螺旋形或青枝骨折。

骨折发生的部位以股骨干中下1/3交界处为最多,上1/3或下1/3次之。

骨折端因受暴力作用的方向,肌群的收缩,下肢本身重力的牵拉和不适当的搬运与手法整复,可能发生各种不同的移位。

  股骨上1/3骨折后,近折段受骼腰肌、臀中肌、臀小肌和髋关节外旋诸肌的牵拉而屈曲、外旋和外展,而远近段则受内收肌的牵拉而向上、向后、向内移位,导致向外成角和缩短畸形(图3-57)。

股骨中1/3骨折后,其畸形主要是按暴力的撞击方向而成角,远折段又因受内收肌的牵拉而向外成角(图3-57)。

股骨下1/3骨折段受腓肠肌的牵拉而向后倾倒,远侧骨折端可压迫或刺激腘动脉、腘静脉和坐骨神经(图3-57)。

图3-57 股骨干上、中、下1/3骨折移位情况及其发生原因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多数伤者均有较严重的外伤史。

合并多处伤或内脏伤及休克者较常见。

骨折部疼痛比较剧烈、压痛、胀肿、畸形和骨摩擦音和肢体短缩功能障碍非常显著,有的局部可出现大血肿,皮肤剥脱和开放伤及出血。

X线照片可显示骨折部位、类型和移位方向。

检查时必须密切注意合并伤和休克的发生,以及伤肢有无神经和血管的损伤。

  三、治疗

  无论开放性还是闭合性股骨骨折,如有合并伤,经常必须考虑优先处理,如遗误诊断或处理不恰当,常为造成死亡的重要原因。

  由于股骨骨折,常有周围软组织严重挫伤,如急救输送时未做好固定,骨端活动反复刺伤软组织(肌肉、神经、血管),特别是股动、静脉、腘动静脉的破裂,可以引起大出血。

股骨骨折后骨髓腔的出血也常可达1000~1500毫升。

因此观察和治疗休克是治疗股骨骨折重要的一环,不可忽略。

  

(一)非手术疗法

  股骨干骨折因周围有强大的肌肉牵拉,手法复位后用石膏或小夹板外固定均不能维持骨折对位。

因此,股骨干完全骨折不论何种类型,皆为不稳定型骨折,必须用持续牵引克服肌肉收缩,维持一段时间后再用外固定。

常用牵引方法有:

  1.悬吊牵引法(图3-58)用于4~5岁以内儿童。

将二下肢用皮肤牵引向上悬吊,重量约1-2公斤,要保持臀部离开床面,利用体重作对抗牵引。

3~4周经X线照片有骨痂形成后,去掉牵引,开始在床上活动患肢,5~6周后负重。

对儿童股骨干骨折要求对线良好,对位要求达功能复位即可,不强求解剖复位。

如成角不超过10°重叠不超过2厘米,以后功能一般不受影响。

图3-58 Bryant氏皮牵引

  在牵引时,除保持臀部离开床面外,并应注意观察足部的血液循环及包扎的松紧程度,及时调整,以防足趾缺血坏死。

  2.动滑车皮肤牵引法(罗索氏Russell牵引法),适用于5岁至12岁儿童(图3-59)。

在膝下放软枕使膝部屈曲,用宽布带在腘部向上牵引,同时小腿行皮肤牵引,使两个方向的合力与股骨干纵轴成一直线,合力的牵引力为牵引重力的二倍。

有时亦可将患肢放在托马氏夹板及Pearson氏连接架上,进行滑动牵引。

牵引前可行手法复位,或利用牵引复位。

1.装置  2.示意图

图3-59 动滑车皮肤牵引法(Russell氏法)

  3.平衡牵引法(图3-60)用于青少年及成人股骨干骨折。

在胫骨结节处穿针,如有伤口可在股骨髁部穿针(克氏针或斯氏针)。

患肢安放在托马氏夹架上,作平衡牵引,有复位及固定两种作用。

可先手法复位小夹板维持,然后,用维持重量持续牵引(维持重量为体重1/2),或直接用牵引复位(复位重量为体重1/7)复位后改为维持重量。

根据骨折移位情况决定肢体位置:

上1/3骨折应屈髋40-50°,外展约20°,适当屈曲膝关节;中1/3骨折屈髋屈膝约20°,并按成角情况调整外展角度;下1/3骨折时,膝部屈曲约60~80°,以便腓肠肌松弛,纠正远侧骨端向后移位。

牵引后24~48小时要进行床边X线照片,了解骨折对位情况,同时每日多次测量骨端肢体长度,并加以记录,以资参考。

要根据X线照片及测量情况,及时调整肢体位置,牵引重量和夹板。

要防止牵引不够或牵引过度。

在牵引时还应注意观察穿针部位有无感染,以及肢体保温,并教会病人锻炼躯体,上肢、患肢关节和肌肉的方法。

图3-60 股骨干骨折平衡牵引疗法

1.平衡牵引装置 2.股骨结节处牵引及小夹板固定示意

  使用平衡牵引,病人较舒适,牵引期间能活动髋、膝和踝关节,擦澡和大小便较方法。

一般牵引4~6周,经X线照片有骨痂形成后,可改用髋人字石膏固定4~8周。

在牵引中可同时应用小夹板固定,纠正成角。

去除牵引后也可用小夹板外固定,但要经常复查以防骨折移位或成角。

  

(二)手术方法

  1.手术适应症:

近年来由于外科技术提高和医疗器械的改善,手术适应症有所放宽。

具体的手术适应症有:

  

(1)牵引失败。

  

(2)软组织嵌入:

骨折端不接触,或不能维持对位,检查时无骨擦音。

  (3)合并重要神经、血管损伤,需手术探查者,可同时行开放复位内固定。

  (4)骨折畸形愈合或不愈合者。

  2.常用的手术方法

  

(1)股骨上1/3或中上1/3骨折多采用髓内针固定。

此法具有术后不用外固定及早期下床活动的优点。

过去用开放式打入髓内针的方法,近十年来已被X光电视机(XTV)控制下,仅在穿针处作小切口,不显露骨折端的闭合穿针方法所代替。

闭合法较开放损伤小,出血少,不破坏骨折端的血液供给,有利于骨折愈合。

  

(2)股骨中1/3或中下1/3骨折,传统方法是采用6~8孔接骨板螺丝钉固定及髋人字石膏固定。

目前多采用加压钢板活动。

加压钢板有多种类型,60年代开始应用加压器的加压钢板固定,其后出现自身加压钢板固定沿用至今。

  有关股骨干骨折手术及内固定材料选择,要严重掌握适应症,不可滥用。

要力求手术成功,防止感染及骨折不愈合的发生。

  (三)陈旧骨折畸形愈合或不愈合的治疗

  开放复位,选用适当的内固定,并应常规植骨以利骨折愈合。

  (四)火器伤骨折的治疗,应争取尽快做好初期外科手术,按火器伤处理原则进行,将送到后方医院进行。

第四节 髌骨骨折

  一、致伤原因及骨折类型

  可因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引起。

直接暴力如撞压、打击等多发生粉碎性骨折。

间接暴力常为膝屈曲位,股四头肌突然强烈收缩而致髌骨骨折,伴有髌骨两旁腱膜撕裂。

如踢球、跌倒等发生的骨折多为横断型或上、下极的撕脱。

因系关节内骨折,关节内有积血。

  二、临床表现及诊断

  膝关节积血,明显肿胀、疼痛,膝关节活动困难,不能自动伸直。

横断骨折有移位时,可摸出骨折线及骨块间间隙。

陈旧性骨折有移位者,因失去股四头肌作用,伸膝无力,走路缓慢,并可有关节活动障碍。

  X线照片可明确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三、治疗

  髌骨骨折治疗的目的是恢复关节面的平整,修补断裂的肌腱腱膜和破裂的关节囊,防止外伤性关节炎、滑囊炎的发生,恢复膝关节的功能。

  

(一)如骨折无移位,可抽出关节积血,适当压力包扎,外用石膏托固定关节伸直位4周,逐渐练习膝关节屈曲活动。

  

(二)有移位的髌骨骨折的处理:

  1.上极骨折移位,可将上极骨片切除,修复股四头肌腱。

  2.下极骨折移位,可将下极骨片切除,修复髌韧带。

  3.中段横断骨折,可选用两枚克氏针与张力带钢丝(1.2mm)作髌骨内固定,两根克氏针各一根张力带钢丝固定,钢丝与克氏针组成一个固定单位(图3-61)克氏针坛强髌骨骨折的旋转稳定性,并给钢丝更多的附着,钢丝则吸收髌骨的张力并转化为髌骨骨折面的动力加压。

这种固定方法的优点是固定作用强,术后不用外固定,可以早期进行功能活动。

图3-61 

  (三)如髌骨已完全粉碎并移位,则将碎骨全部切除,同时直接缝合股四头肌腱与髌韧带,修复关节囊。

手术后用石膏固定膝于伸直位3~4周,逐渐锻炼股四头肌及步行功能。

  (四)髌骨陈旧骨折有创伤性膝关节炎者,可酌情进行理疗及髌骨全部切除术。

一般髌骨切除术,膝关节屈伸功能仍比较满意,但多数病例,股四头肌伸膝肌力将减少约25%左右,常不能恢复重体力劳动。

第五节 胫腓骨骨干骨折

  胫、腓骨骨折具有如下特点:

  

(一)胫骨内侧紧贴皮下,直接外伤常引起开放性骨折,并易合并感染。

  

(二)胫骨营养血管在骨干后上,胫骨下1/3无肌肉附着,而该处骨折最多见,因骨折部供血不足,常发生骨折延迟连接或不连接。

  (三)腓骨承重少,周围有较多肌肉附着,骨折较少,一般较易愈合。

  一、致伤原因及骨折类型

  胫腓骨骨折是四肢最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10~15%。

直接暴力多见为压砸、冲撞、打击致伤,骨折线为横断或粉碎型;有时两小腿在同一平面折断,软组织损伤常较严重,易造成开放性骨折。

有时皮肤虽未破,但挫伤严重,血循不良而发生继发性坏死,致骨外露,感染而成骨髓炎。

间接暴力多见为高处跌下,跑跳的扭伤或滑倒所致的骨折;骨折线常为斜型或螺旋型,胫骨与腓骨多不在同一平面骨折。

儿童有时也可见胫腓骨的“青枝骨折”。

长跑运动员也可见到腓骨的“疲劳性骨折”。

  骨折移位的方向取决于外力作用的方向、腓肠肌的收缩和伤肢远段的重力而定。

骨折后常有错位、重叠和成角畸形;远侧段常向后外方移位有外旋、近侧段向前移位,有时骨折断端可刺破皮肤哆出伤口外,形成开放骨折。

由于胫腓骨之间骨间膜存在,单一骨折时,常有限制移位的作用;但也可于胫骨骨折时,暴力沿骨间膜传至腓骨而引起腓骨骨折。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由于胫腓骨位置表浅,一般诊断都不困难,常可在疼痛、肿胀的局部扪出移位的骨断端。

重要的是要及时发现骨折合并的胫前后动静脉和腓总神经的损伤。

检查时应将足背动脉的搏动、足部感觉、踝关节及拇趾能否背屈活动作为常规记录。

对局部损伤比较严重的挤压伤、开放性骨折以及曾有较长时间扎止血带及包扎过紧的伤员,特别要注意观察伤肢有无进行性的肿胀,尤以肌肉丰富处为然,如已发生皮肤紧张、发亮、发凉、起水泡、肌肉发硬、足背动脉扪不出、肢体颜色发绀或苍白等,即是筋膜间隙综合症的表现。

应及时是紧急处理。

X线检查可确定骨折的类型和移位情况,在摄片的同时应注意膝、踝关节有否骨折的体征,不要遗漏。

  三、治疗

  闭合性骨折:

如有显著移位,原则上应采取

  

(一)手法复位和外固定:

麻醉成功后,两个助手分别在膝部和踝部作牵引与反牵引,术者两手在骨折端根据透视下移位的方向,推压挤捏骨断端整复,复位后可用小夹板或长腿石膏固定。

  

(二)骨牵引:

如斜形、螺旋、粉碎型等胫腓骨折,因骨断端很不稳定,复位后不易维持良好对位,以及肌折部有伤口,皮肤擦伤和肢体严重肿胀,必须密切观察肢体的病例,不能立即以小夹板或石膏夹板固定,最好用跟骨持续牵引。

成人牵引4~6公斤,共牵引3周左右,换长腿无垫石膏继续固定8周。

胫骨骨折的牵引时间不宜过长,也不宜过重,因胫骨中下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