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思想品德 教材知识梳理 七下 课时5 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人.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354776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思想品德 教材知识梳理 七下 课时5 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考思想品德 教材知识梳理 七下 课时5 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考思想品德 教材知识梳理 七下 课时5 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考思想品德 教材知识梳理 七下 课时5 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考思想品德 教材知识梳理 七下 课时5 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思想品德 教材知识梳理 七下 课时5 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人.docx

《中考思想品德 教材知识梳理 七下 课时5 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思想品德 教材知识梳理 七下 课时5 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人.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思想品德 教材知识梳理 七下 课时5 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人.docx

中考思想品德教材知识梳理七下课时5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人

课时5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人

(第四单元)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1.为什么说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P84)

(1)社会是由人集合而成的,社会活动是人的活动。

(2)人们活动的动机、目的往往不同,如果没有行为规矩,每个人都各行其是,社会就会混乱不堪,陷入毫无秩序的彼此冲突之中。

所以,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

社会生活中的规矩,是人们说话、做事所依据的标准,也就是社会成员都应遵守的行为规则。

因此,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2.规则包含哪些内容?

(P85)

规则包括道德、纪律、规章和制度。

(1)道德:

依靠舆论、习惯和信念的力量,力求在人们心中定出准则。

如,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

(2)纪律、规章:

按本单位本团体的需要,定出在局部适用的准则。

如,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

(3)法律:

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如,过马路要走斑马线,红灯停、绿灯行。

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主要表现

(1)任何人不论职位高低、功劳大小,都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允许特殊人物的存在。

(2)任何人一旦触犯了国家的法律,都应受到法律的制裁,不允许任何人凌驾于法律之上。

4.如何理解“法治之下没有铁帽子王”“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法治社会岂容特殊公民”?

“法治之下没有铁帽子王”“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法治社会岂容特殊公民”是法律的普遍性的体现。

体现国家意志的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也意味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5.有同学认为:

周永康、令计划等腐败高官被依法判刑,既充分体现了法律最显著的特征是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又说明了一切违法行为都应该受到刑罚处罚。

请你对这一观点进行辨析

(1)我不赞成这一观点或这一观点是片面的。

(2)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社会的行为规范。

我国法律作为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具有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基本特征,其中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是最显著的特征。

(3)因此,周永康等人被依法判刑,充分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其中,刑事违法行为(犯罪)是其中的一种,它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因此,只有犯罪行为才应受到刑罚处罚;犯罪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都有严重危害。

我们要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

6.公民应如何树立法律意识?

(1)培养依法做事的观念,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2)培养把法律作为首要的行为准则的观念。

(3)学法尊法守法用法,从点滴小事做起,增强法制观念,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7.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P89)

8.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分别包括哪些内容?

(1)不良行为:

旷课、夜不归宿;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娱乐场所;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2)严重不良行为:

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多次偷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吸食、注射毒品;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9.造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有哪些?

(1)社会因素:

对青少年法制、道德教育不够;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不良精神文化产品毒害;青少年活动场所存在诸多不良诱惑因素等。

(2)学校因素:

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道德法律方面的教育;对“双差生”缺乏有效的教育方式;学校的德育工作有待加强;解决辍学问题的力度不够。

(3)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教育方法不合理;家庭不和睦,父母离异对子女的影响;家庭成员品行不良对青少年的影响。

(4)个人因素:

无知、盲目模仿、从众心理、报复心理;寻找刺激、逞强好胜;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我约束能力差,容易受不良诱惑的影响;法制观念淡薄等,都可能导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9.青少年如何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1)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2)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权,善于同侵权行为作斗争。

(3)与违法犯罪作斗争时既要勇敢又要机智,不能硬拼,而要讲究智斗。

面对歹徒行凶,要

设法稳住歹徒,记住歹徒的相貌,了解歹徒去向,及时拨打110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第八课 法律护我成长

1.国家对未成年人实施特殊保护的原因(P100)

(1)重要性:

未成年人代表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2)必要性:

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都不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抵制诱惑能力不强,法律意识较淡薄,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意识还不够强,没有经济实力,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

(3)现实性:

现实生活中,不尊重未成年人、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2.列举家庭生活中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及解决方法

(1)现象:

①打骂、虐待、歧视、遗弃子女。

②父母离异后不愿抚养子女。

③让正在读书的子女辍学在家。

④私拆子女的信件、日记等。

(2)解决方法:

①跟父母沟通,给他们讲道理和法律知识。

②请老师、亲戚、朋友进行劝阻。

③向当地有关部门或学校寻求帮助。

④严重的可向人民法院起诉。

3.列举学校生活中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及解决方法

(1)现象:

①同学之间拉帮结派、打架斗殴、暴力胁迫。

②同学之间的辱骂、给同学起侮辱性的绰号。

③个别老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④学校随意开除学生。

⑤学校分优生或差生班等。

(2)解决方法:

①对其行为进行规劝和制止。

②及时把情况告诉父母或老师,向他们寻求合理的解决途径。

③向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寻求保护。

④收集证据,向人民法院起诉。

4.列举社会生活中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及解决方法

(1)现象:

①拐卖、胁迫、诱骗、敲诈勒索、暴力伤害未成年人。

②某些舞厅、网吧、酒吧、游戏厅向未成年人开放。

③有些单位、企业招收童工。

④有些商店向未成年人贩售烟酒等。

(2)解决方法:

①国家: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治安管理,营造和谐环境。

②有关部门:

加大执法力度,打击各种违法犯罪。

③学校及家庭:

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增强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能力。

④个人:

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如何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5.法律给予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意义

(1)有利于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2)有利于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3)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4)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

(5)有利于国家未来的繁荣发展。

6.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P108~P111)

(1)方式

未成年人维护权益的最有力武器就是法律。

因此,要了解一些能够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帮助的机构,如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

(2)途径:

①非诉讼手段是我们维护合法权益常用的有效手段。

可以通过向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人民团体、有关社会团体等反映问题,寻求帮助,以解决问题;或者通过调解、仲裁等方式,解决争议、纠纷,保障公民权益。

②诉讼就是打官司,它是人民法院主持的有利害关系人参与处理纠纷的程序,诉讼是维护我们合法权益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一种手段,是保护我们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

7.诉讼的类型(P108)

诉讼通常分为三种类型:

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

(1)刑事诉讼,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查明犯罪事实、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的活动。

(2)民事诉讼,是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审理民事案件和解决民事纠纷的活动。

(3)行政诉讼

,俗称“民告官”,是指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的参与下,依照司法诉讼程序解决行政争议案件的活动。

8.面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1)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自觉遵守校纪校规和交通规则。

(2)掌握安全常识和自救知识。

(3)正确对待家长和老师的教育,正确处理与同学之间的矛盾。

(4)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杜绝不良行为,远离伤害源。

(5)发现安全隐患及时向学校或有关部门报告。

(6)遇到暴力事件不要围观,要远离并及时报警。

9.频发的校园安全事故给我们的启示

(1)校园安全不容忽视,各方面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保障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

(2)青少年要学习安全常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10.如何预防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

(为构建平安校园提出合理化建议)

(1)国家:

加强校园安全方面的立法和执法,严厉打击危及师生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大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力度,加大对学校危房改造的投入。

(2)社会:

创造条件保障校园安全,如:

确保校园设施的质量、整治校园周边的环境。

(3)学校:

加强对学生安全意识的教育,开展安全自救的演练活动,严格管理,消除安全隐患。

(4)家庭:

履行监护职责,保护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5)青少年:

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掌握安全自救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聚焦湖南四年中考

命题点1 法律的特征与作用(长沙4年3考;岳阳4年1考;邵阳4年1考;永州4年1考)

1.(2016邵阳9,2分)与道德相比,法律最为显著的特征是(  )

A.只对违法人员具有约束力

B.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C.依靠社会舆论保证实施

D.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

2.(2014岳阳10,2分)2014年5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首次明确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的定罪量刑标准。

这表明(  )

①我国法律是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唯一保障 ②我国法律体现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③凡违法行为都必须受到刑罚制裁 ④国家关注民生问题,维护公民合法权益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3.(2016湘潭24,1分)小华认为公民只有在“打官司”时才离不开法律。

(  )

4.(2016株洲21,1分)如果法律不能被执行,那就等于没有法律。

(  )

5.(2016郴州26,6分)法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则。

想一想:

法律的特征有哪些?

(6分)

 

命题点2 一般违法与犯罪(长沙4年2考;岳阳4年3考;邵阳4年2考;永州4年5考)

1.(2015邵阳9,2分)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共同点是(  )

A.都要承担相同的法律责任

B.都对社会构成了危害

C.都触犯了刑法

D.都

要受到刑罚处罚

2.(2016张家界13,2分)近几年来,留守儿童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对于这些“事

实无人抚养儿童”来说,由不良行为到违法犯罪仅一步之遥。

这警示我们青少年要(  )

①防微杜渐,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②远离社会,不与他人交往,避免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③树立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 ④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3.(2016岳阳19,2分)一般违法与犯罪的本质是相同的,二者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  )

4.(2013衡阳29,6分)材料:

根据我国刑法、交通安全法等有关法律规定,对机动车驾驶人喝酒驾车,每毫升血液中酒精含量在20毫克至80毫克者,定为酒驾,酒驾违反了交通安全法;每毫升血液中酒精含量在80毫克以上者,定为醉驾,醉驾触犯了刑法。

无论酒驾行为还是醉驾行为,都要分别受到相应的法律处罚。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

学知识请判断说明,酒驾、醉驾都是犯罪吗?

(6分)

 

5.(2016常德25,9分)守法律幸福生活

材料一:

小李和小谢从小就自由散漫,喜欢打架、骂人,现在已是某中学16岁的在校生。

一天下午,两人因琐事发生争吵,并

约定地点“较量较量”。

随后不久,双方各自纠结了10余人,在约定地点发生了持械殴斗,造成多人受伤。

接到群众报案后,警方迅速采取行动。

小李、小谢两人因涉嫌聚众斗殴罪被依法逮捕。

落脚点

材料二:

右边漫画《落脚点》。

阅读材料后,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小李、小谢二人前后的表现分别属于什么行为?

为什么?

(6分)

(2)结合材料一,谈谈材料二给你什么启示?

(3分)

 

6.[2016湘潭31

(1),4分]法治时空

昭华中学校园广播深受同学们的欢迎,近期该校广播站以“法治时空”为题做了两期节目,请你根据节目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以案说法】李某初中尚未毕业就辍学在家,多次因打架、盗窃被公安机关教育处理。

由于好吃懒做,无法维持生计的他想通过抢劫他人财物来供自己挥霍。

他与另外一位无业青年一起,通过摩托多次实施飞车抢夺。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李某最终落入法网。

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

联系李某的变化过程,谈谈你对违法与犯罪两者关系的认识。

(4分)

 

命题点3 特殊保护(长沙4年1考;岳阳4年2考;邵阳4年1考;永州4年1考)

1.(2016郴州14,2分)近年来,一些地方的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体育场、公园等场所相继对中小学生优惠开放。

这些做法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  )

A.家庭保护B.社会保护

C.司法保护D.学校保护

2.(2015湘潭4,2分)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中小学校每月至少要开展一次

应急疏散演练。

开展这类活动(  )

A.体现对中小学生与幼儿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

B.可以保证以后在任何场合都不会发生踩踏事故

C.会占用我们的学习时间,不利于青少年全面发展

D.是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体现对未成年人的特殊关爱

3.(2013岳阳12,2分)人民法院对于不满16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

这一做法,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  )

A.学校保护B.家庭保护

C.社会保护D.司法保护

4.[2016株洲29

(1)

(2),6分]学知明理、感悟生活

材料一:

为给广大考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备考环境,株洲市环保局向社会发布《关于中高考期间防止噪声、废水和废气污染的通知》,明确5月30日至6月18日为中高考特护期,在此期间,全市所有建筑施工、装修及其他产生噪声的场所,均不得产生影响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超标噪声,晚10时后,各建筑工地不得施工。

材料二:

一名五岁小女孩在上学途中,被一名有暴力倾向、疑似间歇性精神病患者强行带上高速公路。

小女孩临危不乱,没有激烈抗拒,而是静观其变,等待机会逃脱。

当巡逻民警经过时,小女孩一句“她不是我妈妈”,使现场民警迅速

做出判断,将嫌疑人隔离并控制。

最终小女孩毫发无损地回到了父母身边。

(1)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材料一反映的是对未成年人哪一方面的特殊保护?

(2分)

 

(2)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加强对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原因是什么?

(4分)

5.(2016益阳18,8分)13岁小军的父亲文化程度不高,对小军经常是“棍棒教育”,小军的身上经常是青一块紫一块。

一天,小军因为玩游戏没有完成作业,父亲又对他拳打脚踢,住在隔壁的王叔叔过来对小军的父亲说:

“国家新颁布了反家庭暴力法,你的行为是家暴。

”小军的父亲说:

“孩子是我自己的,我想怎么管教就怎么管教。

请你运用法律的相关知识对小军父亲的观点进行评析。

(8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命题点1 法律的特征与作用

1.B

2.C 【解析】考查点:

法律的作用和本质、对违法行为的制裁、刑罚。

解题思路:

我国法律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但法律不是公民权益的唯一保障,道德、纪律等规则也可以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故①说法错误;一般来说,我国法律的本质是广大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②说法正确;③说法绝对,只有刑事违法行为才会受到刑罚的制裁。

食品安全问题是民生问题,这一解释说明党和政府对于民生的重视和关注,④说法正确。

3.×(1分)

4.√(1分)

5.①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②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③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6分)

命题点2 一般违法与犯罪

1.B

2.A 【解析】考查点:

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的关系、抵制不良诱惑。

解题思路:

关爱留守儿童,尤其要关注他们的不良行为,因为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这警示我们要防微杜渐,树立法律意识,提高自控能力,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故①③④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远离社会,不与他人交往的做法不可取,②排除。

3.√(2分)

4.①错误。

(1分)②酒驾情节比较轻微,对社会的危害性相对较小,没有触犯刑法,属于一般违法行为,不是犯罪。

(2分)醉驾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直接违反刑法规定,要受刑法处罚的行为,是犯罪行为。

(2分)③因此,酒驾、醉驾都是违法行为,但是醉驾才是犯罪行为。

(1分)(其它言之

有理可酌情给分)

5.

(1)二人小时候打架、骂人的行为属于一般的不良行为。

(1分)因为这种行为对他人和社会有一定危害,但不构成刑事处罚。

(2分)二人现在作为年满16岁的中学生“约架”斗殴的行为属于犯罪行为。

(1分)因为这种行为严重危害社会、违反刑法规定,要受到刑罚处罚。

(2分)

(2)在生活中,我们要做到:

遵纪守法,法律所禁止的坚决不做,法律所提倡的努力去做,并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2分)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法律伴随我们健康成长(遵循法律而生活)。

(1分)

6.①二者都是违法行为,只是违反的法律不同。

②二者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不同程度地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③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如果不及时改正,任其发展下去就有可能导致犯罪。

(4分)

命题点3 特殊保护

1.B

2.A 【解析】考查点:

学校保护。

解题思路:

中小学校开展应急疏散演练活动,体现了对中小学生与幼儿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A正确;B“任何……都不会”说法绝对,排除。

开展此类活动,虽然会占用青少年学习时间,但有利于其全面发展,C错误;学校开展此类活动,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学校保护,而不是司法保护,D不符合题意。

3.D

4.

(1)社会保护。

(2分)

(2)①未成年人代表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②作为未成年人,我们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社会

生活经验相对缺乏,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自身的合法权利受到不法侵害时往往还意识不到,需要国家法律给予特殊保护。

③现实生活中,不尊重未成年人、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

生。

(4分)

5.①小军父亲的观点是错误的。

(2分

)②小军父亲要依法履行对小军的监护职责和抚养教育义务,不得虐待。

(2分)③小军父亲要依法履行义务,应做到:

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法律禁止做的

坚决不做。

(2分)④小军父亲的行为是家暴行为,是《反家庭暴力法》所禁止的,是违法行为。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