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课外阅读理解题及答案.docx
《新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课外阅读理解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课外阅读理解题及答案.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
1.阅读下面一篇小说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东藏记(节选)
宗璞
①昆明的天,非常非常的蓝。
②这是一种不可名状的蓝,只要有一小块这样的颜色,就会令人赞叹不已了。
而天空是无边无际的,好像九天之外,也是这样蓝着。
蓝得丰富,蓝得慷慨,蓝得澄澈而光亮,蓝得让人每抬头看一眼,都要惊一下,哦!
有这样蓝的天!
③一九三八年九月二十八日日寇飞机首次袭击昆明,玷污了纯净的蓝天和瑰丽的白云。
空袭威胁着昆明。
跑警报已经成为昆明人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像吃饭睡觉一样占一定的时间。
有一阵空袭格外频繁,人们早早起身,烧好一天饭食,不等放警报便出城去,到黄昏才回家。
有一阵空袭稍稀,人们醒来后最先想到的还是今天会不会有警报。
如果有几天没有,人们会在菜市上说点废话:
“日本鬼子轰炸没有后劲,飞机给打下来了。
”“几架?
”“十多架。
”“我听说二十多架!
”说完这些无可追究的话,哈哈一笑走散。
④日本空军大概在养精蓄锐。
让昆明人享受了几天平安之后,又一次大举轰炸了昆明。
随着警报声响,明伦大学的师生都向郊外走去。
他们都可谓训练有素了,不少人提着马扎,到城外好继续上课。
一个小山头两边坡上,很快成为两个课堂,一边是历史系孟樾(字弗之)讲授宋史,一边是数学系梁明时讲授数论。
孟樾讲到周濂溪的太极图说。
梁明时讲到第一位对数论做出巨大贡献的欧洲人费马。
“现在说到无限下推法:
形如图n+1的一个质数可能而且只能以一种方式表达为两个平方数之和……”这些玄妙的话传入历史系学生的耳鼓。
数学系学生则听见“太极图说‘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两位先生有力的声音碰撞着,大家听得都笑起来。
⑤紧急警报响了,讲课依然进行,没有人移动。
传来了飞机的隆隆声,仍然没有人移动。
空中出现了轰炸机,排成两个正方形,黑压压的,向头顶飞来。
愈来愈强的马达声淹没了讲课的声音。
两位先生同时停止了,示意学生隐蔽。
⑥“升空了,我们的飞机升空了!
”学生们兴奋地大喊。
只见我们的飞机只有两架,正勇敢地升空迎战。
下面高射炮也开始射击,但究竟火力太小,敌机仍然从容地飞,开始按着次序俯冲投弹了。
一声声爆炸,震得地面都在跳动。
“新校舍起火了!
”好几个学生同时叫。
只见新校舍上空浓烟滚滚,是中了炸弹。
⑦“卣(yǒu)辰!
卣辰在实验室!
”弗之猛然想到,心里一惊,恨不得走过去看个明白。
庄卣辰本来已经接受劝说,不守实验室,参加跑警报。
近来因为学校购买了两件珍贵仪器--光谱议和墙式电流器,他总觉得走开不放心。
几次空袭都没有飞机来,他认为跑出去实在浪费时间,不如留着看书思考问题,倒是清静。
光谱仪的核心是光栅,体积不大,可以拆下带走,但卣辰觉得带出去不安全,总之是不如守着。
⑧他坐在实验桌前,读一本新到的物理杂志,那是1938年春剑桥大学出版的。
四周很静。
他解开长衫领扣,读得专心,没有听见远处的隆隆声。
及至飞机轰鸣直追头顶,他才猛然意识到敌机来了。
⑨窗外红光一闪,巨大的爆炸声震得他跳起来。
眼看着一排排校舍倒塌下来,洋铁皮屋顶落下时发出金属的声音。
“这样近!
”他想,下意识地取出光栅掩在衣襟中,又把值夜的棉被盖住电流器,才走至门外。
敌机飞得很低,似乎对准了他,机舱中的人清晰可见。
又是一声天塌地陷般的巨响,他什么也不知道了。
⑩庄卣辰醒来时,发现自己好好站着。
他倒不了,因为半截身子埋在土中。
他仍紧紧抱着光栅。
光栅完好无损!
这时还没有救解除警报,人们纷纷回到新校舍来救护。
人们跑过来时,见庄先生如一尊泥像,立在废墟上,眼泪将脸上泥土冲开两条小沟。
庄先生在哭!
人们最初以为他是吓的,很快明白了他哭是因为高兴,为光栅的平安而高兴!
⑪“发现两个人!
恐怕已经死了!
”救火的人跑过来报告。
很快有学生认出,两位死者是化学系学生,参加步行团由长沙到昆明的。
他们像千百万青年一样,有热血,有头脑,有抱负,原是要为国为民做出一番事业的,可怜刹那间便做了异地望乡之鬼!
⑫火场上飘过来白烟,似要遮住一切。
孟弗之和梁明时,还有其他人等都肃立,良久不语,一任浓烟缠绕。
⑬只有那蓝天依旧,蓝得宁静,蓝得光亮。
它没有留下一点敌机破坏的痕迹,它这样宽阔,这样深邃,连妖魔鬼怪也都能融成美丽的蓝。
(选文有删改)
(1)请根据作品的内容,以“明伦大学师生”为陈述对象完成下表。
时间
主要事件
警报响起
走去郊外继续上课
紧急警报响起
依然上课
马达声传来
①________
我方战机迎敌
②________
看到校舍中弹
惊呼
警报尚未解除
③________
见到学生牺牲
④________
(2)请结合文意分析第②段写蓝天的作用。
(3)品味下列划线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两位先生有力的声音碰撞着,大家听得都笑起来。
②他想,下意识地取出光栅掩在衣襟中,又把值夜的棉被盖住电流器,才走至门外,
(4)宗璞曾说:
“这些乱世中以学术为业的知识分子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请结合文本,谈谈她这样说的原因。
【答案】
(1)停止上课,做好隐蔽;欢呼呐喊;跑回校舍救护;肃立无语
(2)①写蓝天是因为蓝天象征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性,含蓄地表现了在残酷的战争中,师生依然教书读书做学问,彼此间的情谊和关爱未改变,保持了人格的高贵与尊严。
②美丽的蓝天与下文空袭的敌机形成对比,既体现战争的残酷,又蕴含了作者对侵略者的愤滤。
(3)①“碰撞”指两位老师的声音相碰在一起。
表现了在敌机快来袭击情况下,为了让学生能清楚听课而努力提高声音,导致声音互相干扰的情形。
②“下意识”指“潜意识或者不知不觉地,没有意识地”;表现了保护学校财产已经成为庄卣辰的潜意识,突出了庄卣辰把学校的财产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的品质。
(4)①他们在颠沛流离中坚持学术研究,有严谨的学术精神:
孟樾研究宋史,梁明时专研数论,庄卣辰醉心物理,通过学术研究来实现人生价值。
②他们教书育人,传承文化:
警报声中坚持上课,教“太极图说”,讲数论:
敌机轰炸时舍身护卫实验设备。
把文化传承当作历史使命,坚守知识分子的良知、正义,使知识和文化在战火中得以传承。
③他们在乱世不仅保持了关爱、牺牲、坚韧的人格,活出了知识分子的尊严和骨气,还为兴学强国奉献全部心血,将文化和精神代代相传,这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表现了知识分子坚定的爱国情怀,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解析】【分析】
(1)本文是叙述类文体,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示情节的概括方式概括出其它情节。
如①空,可分析第⑤段“两位先生同时停止了,示意学生隐蔽”一句。
②空,可分析第⑥段“学生们兴奋地大喊”一句。
③空,可分析第⑩段“人们纷纷回到新校舍来救护”。
④空,可分析第⑫段“还有其他人等都肃立,良久不语”一句。
(2)写到蓝天实际上是作者刻意安排的,蓝天是一种美好事物的象征,但在蓝天下进行残酷的战争,是什么能够坚持认真学习,说明彼此间的情谊和关爱并未改变,人格的尊严,同时揭露战争的罪恶,蕴含对战争侵略者的愤懑。
(3)①“碰撞”本义:
物体相碰或相撞。
语境义:
两位老师的声音互相干扰。
表现了敌机的噪音迫使两位老师努力提高声音的情形。
②“下意识”本义:
潜意识或者不知不觉地,没有意识地。
语境义:
表现了保护学校财产已经成为他自觉的行动,有力地表现了人物保护学校的财产的精神品质。
(4)在乱世之中,在战争的环境背景下依然能够坚守独立的人文情怀,坚持自己的学术思想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战争只是暂时的,是人们利欲熏心下的一种产物,但对于文化的传承,后代的培育是知识分子的一种责任担当,知识分子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之下保持独立的人格,坚韧的品质,活出来知识分子的尊严和骨气,这就是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
故答案为:
⑴停止上课,做好隐蔽;欢呼呐喊;跑回校舍救护;肃立无语
⑵①写蓝天是因为蓝天象征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性,含蓄地表现了在残酷的战争中,师生依然教书读书做学问,彼此间的情谊和关爱未改变,保持了人格的高贵与尊严。
②美丽的蓝天与下文空袭的敌机形成对比,既体现战争的残酷,又蕴含了作者对侵略者的愤滤。
⑶①“碰撞”指两位老师的声音相碰在一起。
表现了在敌机快来袭击情况下,为了让学生能清楚听课而努力提高声音,导致声音互相干扰的情形。
②“下意识”指“潜意识或者不知不觉地,没有意识地”;表现了保护学校财产已经成为庄卣辰的潜意识,突出了庄卣辰把学校的财产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的品质。
⑷①他们在颠沛流离中坚持学术研究,有严谨的学术精神:
孟樾研究宋史,梁明时专研数论,庄卣辰醉心物理,通过学术研究来实现人生价值。
②他们教书育人,传承文化:
警报声中坚持上课,教“太极图说”,讲数论:
敌机轰炸时舍身护卫实验设备。
把文化传承当作历史使命,坚守知识分子的良知、正义,使知识和文化在战火中得以传承。
③他们在乱世不仅保持了关爱、牺牲、坚韧的人格,活出了知识分子的尊严和骨气,还为兴学强国奉献全部心血,将文化和精神代代相传,这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表现了知识分子坚定的爱国情怀,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点评】⑴做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从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寻找线索,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重要场面、重要事件等几方面,依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概括文章主要情节。
⑵本文中“蓝天”是串联起作者思想感情的“暗线”,实际上是一个象征体。
因此本小题实际考查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和归纳。
做好本小题,需要仔细阅读全文,找出所有关于“蓝天”的描写,抓住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相关关键词,再用简洁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
⑶本小题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宗璞的文章以语言优美、贴切、形象、干净为特点,小学课本曾入选她的散文《紫藤花海》。
题干中划线的两处正体现了这样的语言特点。
回答语言特点鉴赏类的题目,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观念:
语言是为了塑造人物、描述情节、表达思想服务的。
所以鉴赏语言特色必须着眼于人物、情节和思想。
要注意的是,本小题两个划线词语需要先解释“本义”,再结合具体内容解释“语境义”及其作用。
⑷本小题属于开放性题目,结合文章中心思想及自身理解作答即可。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
徐德新
①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挑着柴火和我上路了。
那时我刚到县城里上初中,父亲的负担因此更重了。
隆冬将近,父亲经常抽空上山砍柴,然后卖到县城,由此给我凑生活费以及学杂费。
每个周末,我都会回家帮助父亲砍柴,然后周一凌晨再走二十里的山路到学校去。
这一次,因为我额外需要五元钱的竞赛费,所以父亲晚上又摸黑砍了一担柴,等到第二天早晨到县城卖掉后再把钱给我。
②“最近钱是越来越紧张了。
”父亲挑着担,边走边嘀咕。
自从到县城上学,这句话听了已经不下百遍了。
一阵阵轻微的冷风袭来,天渐渐亮了,山脊的轮廓越来越清晰。
有柔软的东西从空中飘下来,落在父亲的身上,倏忽就不见了。
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用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
抬头远望,雪花正从天而降,有些大一点的树叶上已经挂白了。
除了扁担的颤悠和我们轻重不一的脚步,山路静谧而空蒙。
③不知不觉间,县城到了。
④街上大部分的人家还没有开门。
父亲挑着担,带着我挨家挨户找买主。
由于担心耽误我上学,又怕柴火打湿了没人要,父亲走得很快,我能听到他的喘气声越来越大。
最后终于在一条弄堂里遇到了买柴人。
父亲卸下柴火,从那人手里接过一沓毛票,仔细地数了数,一共四元。
父亲说:
“同志,我这担柴要五块钱哩。
”“什么?
昨天不还是四块吗?
”那人瞟了一眼父亲。
“昨天是昨天,您没看我这担柴,比别人的要厚重得多吗?
”父亲小心翼翼地说。
“那我不管,都是四块钱,我又没让你搞这么厚重。
”那人没有丝毫加钱的意思。
“今天下雪了,您看我多不容易,就加一块吧!
”父亲几乎是哀求的口吻了。
⑤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一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丢下一句话:
“拿去吧!
”
⑥风裹挟着雪吹过来,纸钞落到门槛前父亲的脚下。
父亲怔怔地站着,不知是因为冷还是累,他的鼻息变得忽粗忽细。
等我走过去刚要把地上的钱捡起来,父亲忽然把我拉到一边,然后低下头,弯下腰,缓缓地把那张纸钞拾了起来,揣在怀里。
父亲弯腰去捡钱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身体几乎弯成了一个零度角,头几乎触到了地上。
父亲站起身来,对那人说:
“多谢了!
”然后转身拉着我默默离开。
⑦“爹,你冷不冷?
”等走远了,我问父亲。
因为要挑担,父亲出门的时候穿的有点少。
“你可得给我好好读书,”父亲顿了顿说,“没有别的出路,只有读书才能进城。
”
⑧雪下得越来越大,整个县城变成了一片银白色。
父亲没有急着回家,他要一直把我送到学校去。
“爹,本来我不想花那么多钱去参加那个什么竞赛的。
可是老师说了,要是获得好名次,将来能保送上北京的大学。
”眼看快到学校了,我终于忍不住说出了心里话。
我有点想哭了,眼睛湿湿的。
“竞赛好啊,爹和娘支持你。
要是能保送上大学,那真要感谢老祖宗了。
”父亲摸着我的头说,“我当年也想上大学呢!
看来这个愿望你能帮我实现了。
”
⑨到了学校门口,父亲从怀里把那五元钱掏出来,塞到我的书包里,好像生怕它会飘走似的,使劲地把书包捏了又捏。
“孩子。
爹还有一句话,”父亲望着我,精神与以往大不一样,“等你将来有钱了,假使也遇到了像我这样的人,你最好不要让他……”
⑩“什么,爹?
”
⑪“在你面前低头弯腰。
”……
(选文有改动)
(1)文中画线的句子是环境描写,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2)体会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一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丢下一句话:
“拿去吧!
”
(3)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结尾父亲“叮嘱”的含义。
【答案】
(1)以雪大来衬托父亲卖柴路上的艰辛和怕耽误“我”上学的急切心情。
(2)运用“掏”“摸”“抓”“扔”这几个动词,准确传神地写出了买柴人给父亲钱时的不耐烦及对父亲的不满、冷漠和鄙薄,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小气、无礼的小市民形象。
(3)①父亲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
他靠砍柴、卖柴给孩子赚生活费和学杂费,不辞辛苦。
②父亲是一个坚忍的人。
他为给孩子挣竞赛费,恳求买柴人;面对鄙薄,仍弯腰捡起扔在地上的钱,能委曲求全。
③父亲是一个教子有方的人。
他懂得保护孩子的自尊,鼓励孩子好好读书,教育孩子尊重他人,重言传身教。
(4)父亲告诉孩子,以后有能力了,要尊重像他那样勤劳、坚忍,渴望被尊重的人。
【解析】【分析】
(1)结合本文内容来看,文中多次写“风雪”,交代了事情发生的背景,起到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同时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更能表现出父亲的艰辛与不易,从而突出父亲的形象。
(2)句中划线的“掏”“摸”“抓”“扔”这几个动词,写出了买柴人给父亲钱时的不满、冷漠,生动传神地刻画了一个小气、无礼,没有爱心的小市民形象。
(3)文中的父亲靠砍柴、卖柴给孩子赚生活费和学杂费,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从他为给孩子挣竞赛费,恳求买柴人多给些钱,并在买柴人侮辱的情况下弯腰捡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性情坚忍,能委曲求全的人;同时父亲教育“我”要努力读书,尊重劳动者,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教子有方的好父亲。
(4)父亲最后一次叮嘱的内容是“等你将来有钱了,假使也遇到了像我这样的人,你最好不要让他……”。
结合前文父亲卖柴时的经历可以知道,父亲是在叮嘱孩子,以后有能力了,有地位了,也要尊重像他那样勤劳的劳动者,这正是父亲渴望被尊重的体现。
可以从“要学会尊重他人”的角度来理解。
故答案为:
⑴以雪大来衬托父亲卖柴路上的艰辛和怕耽误“我”上学的急切心情;
⑵运用“掏”“摸”“抓”“扔”这几个动词,准确传神地写出了买柴人给父亲钱时的不耐烦及对父亲的不满、冷漠和鄙薄,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小气、无礼的小市民形象;
⑶①父亲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
他靠砍柴、卖柴给孩子赚生活费和学杂费,不辞辛苦。
②父亲是一个坚忍的人。
他为给孩子挣竞赛费,恳求买柴人;面对鄙薄,仍弯腰捡起扔在地上的钱,能委曲求全。
③父亲是一个教子有方的人。
他懂得保护孩子的自尊,鼓励孩子好好读书,教育孩子尊重他人,重言传身教。
⑷父亲告诉孩子,以后有能力了,要尊重像他那样勤劳、坚忍,渴望被尊重的人。
【点评】⑴本题是对环境描写的考查。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作用: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思路:
这句话写出了…的景物特征,渲染了…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⑵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
解答思路:
解词+内容+情感。
方法:
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
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
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人物形象的把握。
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
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
⑷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
理解语句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进行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城市空中森林
①在城市里,我们能看见许多摩天大楼,可是这些大楼不是住宅就是写字楼。
而美国“尼科塔产品开发公司”设计的“城市空中森林”摩天大楼,则主要是为环保而兴建的。
它是一种巨大的污染物过滤器,可以把来自周围的有害物质过滤掉,让空气清新。
②“城市空中森林”摩天大楼高122米,人们可以在每一层楼内种植常青树。
一幢大楼可以种植400棵树,用以吸收污染物,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
每一幢“城市空中森林”就是一个巨型的二氧化碳回收装置,可以建造在工厂和其他重大污染源附近。
楼内的树木不仅仅吸收二氧化碳,还可以吸收热气、含氮污染物、含硫污染物和粉尘等,让那里的空气变得干净起来。
③“城市空中森林”将使附近居民和动物受益,堪称一把遮挡炽热阳光的保护伞。
由于数百棵树的降温作用,每到夏季,周围空气变得十分凉爽。
这种建筑还是一种节能建筑,按照规划,大楼中部装有风力发电机,可以提供建筑内的照明用电,也可以驱动为常青树提供水和营养液的水泵。
惟一需要外部能量的是运送维护人员上下的电梯。
④这种建筑由于只承载树木和土壤,而且采用了板式构造,因此可以建造得轻型一些,不需要完整的底座,只要三根牢固的支柱就可以了。
这种建筑的占地面积相对较小,不会占用太多宝贵的城市土地。
⑤这种建筑的主体用钢筋混凝土制成,相当坚固。
底部的一根短支柱是实心的,其他两根长支柱是空心的。
长支柱内部设置电梯,管理人员从这里进出大楼。
大楼的两侧有两块醒目的翼板。
这种翼板是由尼龙材料制成的,不是简单的装饰物,而是一种空气吸收装置,以便为大楼内树木的生长提供更多的空气。
⑥美国一些建筑专家认为,“城市空中森林”顺应了时代的需求,是世界上最具创意的建筑设计之一。
(1)阅读全文回答:
“城市空中森林”在环境保护方面有哪些作用?
(2)第④段中,“这种建筑……不会占用太多宝贵的城市土地”一句中的“太多”能否删去?
为什么?
(3)有人认为,兴建“城市空中森林”摩天大楼,还不如在地面上多种树。
请联系文中相关内容,说说你对这个观点的看法。
【答案】
(1)过滤有害物质,让空气清新;为附近居民和动物遮挡炽热的阳光;降温,使空气凉爽。
(2)不能删去。
如果删去“太多”,就说明“城市空中森林”不会占用宝贵的城市土地,这与事实不符,删去后语言表达不准确。
(3)示例一:
我认为应该兴建“城市空中森林”,因为它不会像在地面上种树那样占用太多宝贵的城市土地。
示例二:
我认为应该在地面上多种树,因为兴建“城市空中森林”摩天大楼既需要成本,又耗费能源。
【解析】【分析】
(1)概括说明内容,抓关键语句,可能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和中间。
提取关键词语,提取这些段落中的关键词语归纳总结。
阅读全文可以知道,“城市空中森林”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有:
第2段,说明过滤有害物质,让空气清新;第3段,每到夏季,周围空气变得十分凉爽,为附近居民和动物遮挡炽热的阳光;降温,使空气凉爽。
(2)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对比说明删去此词前后句子的意思的变化,最后强调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不会占用太多宝贵的城市土地”中“太多”不能删去,因为“太多”二字从数量和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城市空中森林”不会占用宝贵的城市土地,去掉二字与事实不符,删去后语言表达不准确。
(3)针对问题谈看法,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对所给材料有准确地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再迁移到文段中来。
兴建“城市空中森林”摩天大楼,还不如在地面上多种树,针对这种看法,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1)过滤有害物质,让空气清新;为附近居民和动物遮挡炽热的阳光;降温,使空气凉爽。
(2)不能删去。
如果删去“太多”,就说明“城市空中森林”不会占用宝贵的城市土地,这与事实不符,删去后语言表达不准确。
(3)示例一:
我认为应该兴建“城市空中森林”,因为它不会像在地面上种树那样占用太多宝贵的城市土地。
示例二:
我认为应该在地面上多种树,因为兴建“城市空中森林”摩天大楼既需要成本,又耗费能源。
【点评】
(1)本题考查概括说明内容。
答题时应注意,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例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2)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答题时应注意,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的特点答题,比较二者的区别,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
(3)本题考查针对问题谈看法。
答题时应注意,可以就材料回答问题,意思即可,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
或扩散联想到其它方面。
对答案的表述不能只靠一个符号或一个词语来完成,要写成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
在答题的同时有助于增加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扩大学生独立发表见解的余地,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橘子
关于名字
橘子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水果之一。
然而在水果市场上觅食的时候,却意外地发现,同一种水果,有的卖家标的是“橘子”,而有的卖家标的是“桔子”。
究竟是“橘子”还是“桔子”呢?
“桔”,它的正音应该是“jié”,通常用在“桔梗”这个词里,就是《桔梗谣》里的桔梗,也就是朝鲜小菜里的桔梗。
“桔”被借用“橘”之义,是从广东开始的。
在广东话中“橘”同“桔”“吉”发音很相近,至今南方很多地方仍保留着相互赠送大桔的风俗,谐音“大吉”,可能最初就是出于吉祥祝福的心愿,人们故意将“橘”写成“桔”。
除此之外,由于“桔”字易写易识,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冰心1975年发表的《小桔灯》用的就是“桔”。
196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橘研究所成立,也是用“桔”代替“橘”命名。
这些用法都表明,“桔”字不再是“橘”的附属,已经登上了“大雅之堂”。
另外,简化字对推动全民文化素质提高和扫盲,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书写简单了许多,便于扫盲,但是到了后期,简化字一度进入了“越简单越好”的误区。
比如在1977年提出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