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质量评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353269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阶段质量评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阶段质量评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阶段质量评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阶段质量评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阶段质量评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阶段质量评估.docx

《阶段质量评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阶段质量评估.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阶段质量评估.docx

阶段质量评估

阶段质量评估

(时间:

100分钟 满分:

120分)

一、基础积累(每小题3分,15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瞋目(chēnɡ) 监生(jiàn) 舵把(duò)敛声屏气(bǐnɡ)

B.悚然(sǒnɡ)朱拓(tà) 剽窃(piāo)咀嚼鉴赏(jiáo)

C.间或(jiàn)瘦削(xiāo) 炮烙(luò)眼睛窈陷(yǎo)

D.攥住(zuàn)歆享(xīn) 桅杆(wéi)为虎作伥(chānɡ)

解析:

A项,瞋目chēn;B项,咀嚼鉴赏jué;C项,瘦削xuē。

答案:

D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笑靥 诡秘 蓝夹袄 沸反盈天

B.赔笑 寒喧 荣禧堂 鬓发如银

C.厮混 踌躇 上下鄂 皮开肉绽

D.蹙缩 膏梁 帆脚绳 惨不忍睹

解析:

B项,寒暄;C项,上下颚;D项,膏粱。

答案:

A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位于机场路近都段的“惠通陆华”汽车4S店因停车位不够,工作人员及顾客纷纷将车停上了人行道,造成附近市民走投无路。

B.天有不测风云,谁都无法预料自己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所以我们应该珍惜生活的点滴,不要让自己以后有任何遗憾。

C.改革还是个进行时,一段时间看起来是不经之谈的改革,另一个时段可能就是“明日黄花”,因此,要时刻把握改革最新动向。

D.此人性格豪爽、果敢,做什么事都为所欲为,从不掩饰自己。

解析:

A项,走投无路:

指无路可走,已到绝境。

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

此处望文生义。

B项,天有不测风云:

比喻灾祸是无法预料的。

C项,不经之谈:

指荒诞无稽、没有根据的话。

此处应用“不刊之论”。

D项,为所欲为:

本指做自己想做的事。

后指很随意,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一般指贬义)。

此处误用褒贬。

答案:

B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上百万次点击,见证着百姓参与两会的热情。

教育、医疗、住房、就业……见诸于报端的重头报道无不回应着百姓的关切,努力寻找着问题的答案。

B.《舌尖上的中国2》摄制组历时半年,遍访各地美食,足迹踏遍全国各个省份以及部分海外城市,走访拍摄近100个地点。

C.天津市决定自今年5月31日起,停止外省市户籍人员购买商品住房、投资兴办企业和引进人才的方式办理蓝印户口。

D.几个月间,兰州自来水连续两次出状况,这一次水污染的情况尤其严重,不仅惊动了省里,甚至惊动了中央;至于说给兰州市民带来的不便、造成的恐慌,更是有目共睹。

解析:

A项,“见诸”跟“于”重复,去掉“于”。

B项,“足迹”与“踏遍”搭配不当。

C项,句子成分残缺,在“外省市户籍人员”添加“通过”。

答案:

D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

________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

①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像的田地。

②但是实含有至理。

③假如世界是完美的,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

④这话表面看去,不通已极。

⑤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

⑥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

A.③⑤⑥①④②B.④②③⑤⑥①

C.③⑤④②⑥①D.④②③⑥①⑤

解析:

④②衔接密切,④承题干首句,②启下;③⑤⑥①是对“至理”的阐释。

其中③⑤是一假设、一实际,正反论证关系;⑥①是一问一答,设问关系。

⑤句中提到“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⑥句紧承设问;①句和题干最后一句联系密切。

所以选B。

答案:

B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9题。

(20分)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

“宝玉来了!

”黛玉心中正疑惑着:

“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

”——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

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

“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只见这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贾母便命:

“去见你娘来。

”宝玉即转身去了。

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

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

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

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

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其词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绔与膏粱:

莫效此儿形状!

贾母因笑道:

“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

”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

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宝玉看罢,因笑道:

“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贾母笑道:

“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

”宝玉笑道:

“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贾母笑道:

“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谅一番,因问:

“妹妹可曾读书?

”黛玉道:

“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宝玉又道:

“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

”黛玉便说了名。

宝玉又问表字。

黛玉道:

“无字。

”宝玉笑道:

“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

”探春便问何出。

宝玉道:

“《古今人物通考》上说:

‘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

’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

”探春笑道:

“只恐又是你的杜撰。

”宝玉笑道:

“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又问黛玉:

“可也有玉没有?

”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

“我没有那个。

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

”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

“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

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

”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

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

“孽障!

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

”宝玉满面泪痕泣道:

“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6.对林黛玉的肖像描写,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6分)

解析:

作者借宝玉之眼浓墨重彩地描写林黛玉,抓住了黛玉的眼神、姿容等方面进行工笔细描,不难看出黛玉的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和病态美。

答案:

修辞手法:

对偶、比喻、对比。

(2分)

作用:

细致地表现了黛玉无与伦比的姿容、神韵和风采,表现了黛玉弱不禁风、美貌多情的外在美,也表现了她超凡脱俗、多愁善感的内在性格。

(4分)

7.宝玉给黛玉取名“颦颦”,并说“岂不两妙”,这两妙指什么?

(4分)

解析:

可从文中“《古今人物通考》上说:

‘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

’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

”一句推知答案。

答案:

①与黛玉的名字有联系。

(2分)②与黛玉“眉尖若蹙”的神态有联系。

(2分)

8.作者写宝玉对《四书》以外的书籍的评论,是为了表明什么?

(4分)

解析:

“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从这一强烈的反问语气中,可以体会到宝玉对儒家经典极为不恭的态度。

在封建时代有这种思想,足见其反封建的叛逆性格。

答案:

宝玉认为儒家经典杜撰的太多,表明他对儒家经典极为不恭,也表现了他对仕途极其厌弃。

(2分)从而表现了宝玉蔑视权威、不同流合污的叛逆性格。

(2分)

9.请结合你对《红楼梦》的了解,探究“宝黛初会”在全书中的作用。

(6分)

解析:

本题考查故事情节的作用。

注意从内容、结构、表达效果等方面作答。

因为本章在全书第3回,所以回答结构上的作用时应注意前后都要联系。

答案:

①宝黛初会,二人就心有灵犀,这为后文宝黛爱情故事的发展做了铺垫。

(3分)

②照应了第1回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故事,给二人的关系蒙上了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3分)

(二)(2014·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25分)

古渡头

叶 紫

太阳渐渐地隐没到树林中去了,晚霞散射着一片凌乱的光辉,映到茫无际涯的淡绿的湖上,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来。

微风波动着皱纹似的浪头,轻轻地吻着沙岸。

破烂不堪的老渡船,横在枯杨的下面。

渡夫戴着一顶尖头的斗笠,弯着腰,在那里洗刷一叶断片的船篷。

我轻轻地踏到他的船上,他抬起头来,带血色的昏花的眼睛,望着我大声说道:

“过湖吗,小伙子?

“唔,”我放下包袱,“是的。

“那么,要等到明天啰。

”他又弯腰做事去了。

“为什么呢?

”我茫然地,“我多给你些钱不能吗?

“钱?

你有多少钱呢?

”他的声音来得更加响亮了,教训似的。

他重新站起来,抛掉破篷子,把斗笠脱在手中,立时现出了白雪般的头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

我不由得暗自吃了一惊。

他从舱里拿出一根烟管,饱饱地吸足了一口,接着说:

“看你的样子也不是一个老出门的。

哪里来的呀?

“从军队里回来。

“军队里?

……”他又停了一停,“是当兵的吧,为什么又跑开来呢?

“我是请长假的。

我妈病了。

“唔!

……”

两个人都沉默了一会儿,他把烟管在船头上磕了两磕,接着又燃第二口。

夜色苍茫地侵袭着我们的周围,浪头荡出了微微的合拍的呼啸。

我的心里偷偷地发急,不知道这老头子到底要玩什么花头。

于是,我说:

“既然不开船,老人家,就让我回到岸上去找店家吧!

“店家,”老头子用鼻子哼着,“年轻人到底不知事。

回到岸上去还不同过湖一样的危险吗?

到连头镇去还要退回七里路。

唉!

年轻人……就在我这船中过一宵吧。

他擦着一根火柴把我引到船艘后头,给了我一个两尺多宽的地方。

好在天气和暖,还不至于十分受冻。

当他再擦火柴吸上了第三口烟的时候,他的声音已经和缓多了。

我躺着,一面细细地听着孤雁唳过寂静的长空,一面又留心他和我谈的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人的秘诀。

“……就算你有钱吧,小伙子,你也不应当说出来的。

这湖上有多少歹人啊!

……我欢喜你这样的孝顺孩子。

是的,你的妈妈一定比我还欢喜你,要是在病中看见你这样远跑回去。

只是,我呢?

……我,我有一个桂儿。

你知道吗?

我的桂儿,他比你大得多呀!

你怕不认识他吧?

外乡人……那个时候,我们爷儿俩同驾着这条船。

我给他收了个媳妇……”

“他们呢?

“他们?

那一年,北佬来,你知道了吗?

北佬打了败仗,从我们这里过,我的桂儿给北佬兵拉着,要他做伕子。

桂儿,他不肯,脸上一拳!

我,我不肯,脸上一拳!

……小伙子,你做过这些个丧天良的事情吗?

……

“小伙子!

你看,我等了一年,我又等了两年,三年……我的儿媳妇改嫁给卖肉的朱胡子了,我的孙子长大了。

可是,我看不见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他们不肯给我……他们说:

‘等你有了钱,我们一定将孙子给你送回来。

’可是,小伙子,我得有钱呀!

“结冰,落雪,我得过湖;刮风,落雨,我得过湖……”

“年成荒,捐重,湖里的匪多,过湖的人少,但是,我得找钱……”

“小伙子,你是有爹妈的人,你将来也得做爹妈的。

我欢喜你,要是你真的有孝心,你是有好处的,像我,我一定得死在这湖中。

我没有钱,我寻不到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不认识我,没有人替我做坟,没有人给我烧纸钱……我说,我没有丧过天良,可是天老爷他不向我睁开眼睛……”

他逐渐地说得悲哀起来,终于哭了,不住地把船篷弄得呱啦呱啦地响;他的脚在船舱边下力地蹬着。

可是,我寻不出来一句能够劝慰他的话,心头像给什么东西塞得紧紧的。

外面风浪渐渐地大了起来,我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他也翻来覆去地睡不着。

可是,第二天,又是一般的微风,细雨。

太阳还没有出来,他就把我叫起了。

他的脸上丝毫看不出一点异样的表情来,好像昨夜间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我目不转睛地瞧着他。

“有什么好瞧呢?

小伙子!

过了湖,你还要赶你的路程呀!

离开渡口,因为是走顺风,他就搭上橹,扯起破碎风篷来。

他独自坐在船艘上,毫无表情地捋着雪白的胡子,任情地高声朗唱着:

我住在这古渡前头六十年。

我不管地,也不管天,

我凭良心吃饭,我靠气力赚钱!

有钱的人我不爱,无钱的人我不怜!

……

(有删改)

10.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作品以抒情的笔调叙述了渡夫的人生遭遇和心灵世界,反映了动荡不安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B.渡夫不愿马上开船送我过湖,还教训我:

“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

”这让我暗自吃惊,因为我担心他谋财害命。

C.渡夫没有让我回到岸上去,而是让我在他船里过一宵,因为他看我太年轻,怕我遇到不测,想告诉我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在外的经验。

D.渡夫在船里把他儿子桂儿被北佬抓伕子的事情告诉我,这一方面表达他被北佬抓住伕子的对我孝顺母亲的赞赏和羡慕之情,一方面表达他失子之后的孤独和忧虑。

E.第二天一早,我被渡夫叫起来之后,目不转睛地瞧着他,发现他的脸上没有什么异样的表情,想知道他为什么把昨夜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分析理解能力。

本题涵盖面广,涉及内容、手法、语言等方面。

需要全面分析选项,落实相关文段,放眼全文脉络,慎重确定答案。

B项,原因分析不完全正确,“我”吃惊的是为何渡夫说出这般吓人的话,当然也有防范意识和担心。

C项,结合文章相关语段分析,留下住宿的缘由是上岸返回,路途遥远,一样危险。

E项,考查动作(细节)描写的作用,“把昨夜的事情全都忘记了”不正确,原文前有“好像”一词。

答案:

AD

11.作品中的渡夫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分析能力。

概括人物形象要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等正面描写来分析总结,还要结合环境描写、陪衬人物等侧面手法来剖析。

答题时注意用文中的事件对性格进行解释分析,各点之间不要重复。

答案:

①热情坦诚,乐于助人,喜欢孝顺父母的子女;②刚强不屈,不畏身心劳苦,靠自己的气力赚钱;③坚韧不拔,不向命运低头,坚持自由自在的生活信念。

(每答出一点给2分)

12.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6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结构。

回答时重点考虑情节的叙述角度、叙述方式及作用,注意多角度思考。

答案:

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

13.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解析:

“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确定了探究的范围,“结合全文”确定了分析的依据,分值为8分,说明答案应从多个角度加以分析,如艺术结构、情感表现、人物形象、思想内容等。

从艺术结构上来看,位于结尾,有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味,耐人寻味;从情感表现上来看,文章集中表现了渡夫的苦难,然而从这歌声中“有钱的人我不爱,无钱的人我不怜”可见渡夫的无表情,以任情高歌代替前面的诉苦,更显其苦;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来看,渡夫虽苦,但没有如祥林嫂般只是诉苦,而是能够解脱出来,还能一展歌喉,可见其洒脱豪放,而他的歌唱也反衬了他在现实世界中的深深的痛苦,这样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从思想内容上来看,前半部分都是通过渡夫的苦难来批判当时的社会现实的黑暗的,这一部分表现了渡夫对自由生活的追求(我不管地,也不管天),这样就深化了主题。

答案:

①艺术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最后以歌声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②情感表现上,以渡夫的无表情代替哭泣,以任情高歌代替诉苦,强化了表现苦难的力度;③人物形象上,既表现渡夫的洒脱豪放,也反衬他的现实痛苦之深,使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④思想内容上,从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到表现渡夫追求自由生活的信念,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答出三点给8分;给满8分为止。

三、语言运用(10分)

14.请结合示例任选一篇课文,写一副对联,要求能概括出文中主要人物的命运或形象特点。

(5分)

示例:

《林黛玉进贾府》

林黛玉 上联:

聪明伶俐处处留心,

下联:

小心谨慎时时在意。

《祝福》《老人与海》《装在套子里的人》

解析:

对联讲求对仗,要能够体现人物的主要遭遇或性格特点。

答案:

《祝福》 祥林嫂 勤比牛马苦似黄连有心问灵魂,生如草芥死如浮尘无人怜生死。

《老人与海》 桑地亚哥 孤独无助躯体可许打倒,坚毅不屈灵魂难被摧毁。

《装在套子里的人》 别里科夫 不管阴晴,雨靴雨伞是必备之物;无论公私,闲言闲语乃定报之言。

15.假如你是班长,受班主任委托召集学生代表座谈,收集对班级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以下是部分学生的发言:

A.谁跟谁一个宿舍他说了算!

他又不了解我们彼此的关系和生活习惯,“乱点鸳鸯谱”害苦了我们,我建议分宿舍自由组合。

B.自由组合也不一定好啊。

爱玩爱闹的自由组合到一起,就寝时说笑不停那可怎么办?

C.先自由组合,老师再审核把关比较好。

D.我赞成C的观点。

不仅宿舍可以这样分,座位也可以这样分。

E.老师审核?

那还不是老师自己说了算吗?

F.不能这么说,学生还是应该听从老师安排的。

他的安排自有一定道理。

我觉得老师做决定前多做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以理服人就好了。

请你将这部分同学的意见整理一下,口头转达给班主任。

要求:

内容信息全面,表达委婉得体,不超过60字。

(5分)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

内容上包含:

①分宿舍和分座位;②先自由组合再老师调整;③老师调整前先做思想工作。

表达上包含:

①表达委婉,滤去过于直接的批评,如“不要老师自己说了算”;②表达诚恳,用商量语气:

不能用“要求”而应用“希望”“可以吗”等;③尽量使用口头语,通俗易懂。

如不要说“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等。

答案:

(示例)老师,同学们希望分宿舍和分座位先自由组合,分得不合适的您指出来,让我们明白不合适的地方在哪,然后再调整,您看可以吗?

四、写作表达(50分)

1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

人类本质上的沉重感,主要源于期待和压力。

因而,承受便是生命的一种需要和方式了。

《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以其顽强的毅力、坚韧的承受力与鲨鱼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桑地亚哥最终失败了。

但世界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光彩形象却从此激励并鼓舞着全世界的人们。

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承受各种压力,要承受各种磨难,要承受各种打击,要承受各种感情,还要承受各种表扬、各种荣誉等等。

请以“承受是一种力度”为话题,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 话题中“承受”是中心语,是写作的重点;“是一种力度”是限制语,规定了写作范围,不可泛泛谈“承受”,要选取有积极意义的“承受”,集中组织材料。

要写出深度,就要运用辩证思维,认识到没有责任和理想,我们在“承受”中就会产生“生命中无法承受之轻”那种很不好受的失重的感觉;但是,如果责任和欲望过重,又会产生“生命中无法承受之重”的压抑感,抑制生命能量,变得一事无成。

甚至有时,承受也不一定就是强势和刚性的对抗,我们还需要生存的智慧,学会柔韧地承受和“委曲”:

对于外界的压力要尽可能地去承受,在承受不了的时候,要像雪松一样,学会弯曲,学会给自己减轻压力。

[优秀作文]

人生,贵在承受

鸟,以一双翅膀迎接风雨,人,以一对肩膀挑起天地。

不管是瘦弱的,还是强壮的,都在默默地承受着天地间的重重压力。

——题记

透过窗户,远远地望着高山,我为一棵树而感动。

这是一棵普通却不平凡的榕树。

它,满目葱茏,枝桠横斜,树冠极大,像是一座磅礴浩大的宫殿。

它似乎被树冠压弯了腰,不能再笔直地向上生长。

可是,尽管如此,它并未低下头颅,还在向岁月和生命柔韧地抗争。

它是在力之所及的范围内创造了另一番生命的辉煌。

造物主真是神奇,在这平凡的一棵榕树身上孕育着万物孜孜以求的承受能力。

这棵树是痛苦的,但绝对是幸福的、伟大的,因为它承受了生命之重,将生命之美演绎到了极致!

人生何尝不是一种承受?

生活本身何尝不是一种承受?

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不如意,太多的坎坷,太多的痛苦。

在理想的王国里,我们承受亲人故人寄予的热望和要求;在生活路途上,我们承受着来自世俗的各种恶意与善待,承受平淡或幸福;在情感的海洋里,我们承受着人生变故中的各种打击和煎熬,承受着孤独或欢乐。

承受是一种力度,它是上帝赐予人类处理困难的通行证。

在承受中,如将意志与生命一起在人生的艰难困苦的磨刀石上打磨,将韧性与心灵一起在挫折痛楚的火炉中锻造,人生就有了厚度和力度,便能够风雨无惧。

司马迁遭宫刑后,在写给好友的信中,提到了先贤们在困境中柔韧地承受后毅然崛起的情景:

仲尼困厄,屈原受逐,左丘失明,孙子膑脚……这是司马迁为完成远大志向的一次坚定心灵独白,更是他对苦难命运的一次勇敢的承受和抗争。

越王勾践在失败之后没有丧失信心,他默默承受着屈辱和痛苦。

他卧薪尝胆,以苦行激励自己;他不忘国耻,暗中积蓄力量,苦思复仇。

最终打败了吴王夫差,吞并了吴国。

他诠释了“承受”的精神实质:

努力地自求上进,决不停息,决不懈怠。

承受是一种品质,宣泄和张扬着深厚博大的人格魅力。

霍金是个全身瘫痪的人,只有一个手指可以活动,其命运无比悲惨。

但他却说:

“我没有悲哀。

我却很庆幸,因为上帝虽然把我固定在这轮椅上,却给了我足以想像世界万物,足以激发人生斗志的能力,其实,上帝对人都是很公平的。

”在莫斯科的饭店中,他转动着轮椅建议大家来跳舞;当他与查尔斯王子会晤时,旋转自己的轮椅来炫耀……他战胜了厄运,战胜了自己,不愧是“人生的斗士”!

巴金老人就是一棵在漆黑的夜中默默承受生命之重的大树。

他生在风雨如磐的岁月,社会的黑暗犹如一块巨大的石头,压在他的身上,他弯曲的背屈向深重的地母,使他看到了人民所承受的生活之苦。

后来,爱尔克的灯光照亮了他的路,他用手中的笔描画出他滴血的心。

渐渐地,巴金老人在这重负中直起身来,因为承受着生命之重,就一定要起来。

他看到了远方美丽的朝霞,也看到了身后文字铺就的路,《家》《春》《秋》搁在手中,沉甸甸的。

记得一位作家这样说过:

对人生的幸福和苦难而言,没有超越自我的气概,内视自守的精神品质,就不会在苦难的胁迫下,保持一个谈笑自如的我;没有对世情的彻悟,洒脱的生命情怀,也就不会在幸福的裹挟下,保持一个恬淡平和的心境。

是啊,一个真正能够迎接和承受各种人生际遇和挑战的人,绝不是气量狭小的平庸之徒,他可能会忧郁,但灵魂的天空不会黑云压城;他也许会兴奋,但热泪盈盈中他不会因此迷失方向。

因为他能承受住自己。

[点评]本文紧扣“人生贵在承受”这一中心展开,由“树”及“人”,结合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深掘材料例证,见解卓然,立意不群,立论大度,文章有一种宏观大度的气质和思辨的逻辑。

本文语言词语贴切,句式灵活,文句有表现力,整句与散句的交错使用,使文章节奏感强,言辞优美,情景感人。

特别是诗句、名言、典故随手拈来,展示出考生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阅读积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