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考化学总复习资料知识点背诵.docx
《人教版中考化学总复习资料知识点背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中考化学总复习资料知识点背诵.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中考化学总复习资料知识点背诵
(人教版)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物理变化是指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如状态变化、形状改变等。
例:
酒精挥发;湿衣服变干了都是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是指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如物质燃烧,食物腐烂,铁生锈等。
3、道尔顿和阿伏伽德罗创立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基础。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元素周期表。
4、化学性质是指:
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
可燃性,助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不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物理性质是指: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
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吸附性等。
5、液体的沸点随大气压强增大而增大,随大气压强的减小而减小。
6、
蜡烛燃烧的火焰分为三层,分别为内焰,焰心,外焰;其中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其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文字表达式:
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7、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8、药品取用规则:
①“三不原则”:
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不能品尝任何药品味道。
②节约原则:
没有说明用量,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③实验室剩余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能带出实验室,而要放入指定容器中。
9、药品取用:
①固体药品保存在广口瓶中,块状药品用镊子取用,粉末状药品用药匙或纸槽取用,液体药品保存在细口瓶中,用量筒量取。
量取液体时量筒必须放平,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②滴管在取用液体后应保持胶帽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使用时应该悬在容器的正上方垂直滴加,不能伸入容器内。
口诀:
“悬,垂”
10、量筒量取液体时:
仰视读数则,读数比实际量取液体体积小;俯视读数则,读数比实际量取液体体积大。
“仰视读数偏小,俯视读数偏大”
11、粉末状固体药品取用:
“一斜二送底三直立”块状固体药品取用:
“一横二放三慢竖”
12、物质加热:
①对固体加热:
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加热时先要预热,然后用酒精灯外焰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②对液体加热:
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口向上倾斜,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他人。
加热完后试管冷却到室温后再冲洗。
13、检查装置气密性方法:
连接好装置,把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如果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后导管内有一段上升水柱,说明装置气密性好。
15、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
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1、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实验的方法得出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21%,氮气占78%,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
2、红磷燃烧的现象:
产生大量白烟,放热。
文字表达式:
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化学方程式:
4P+5O22P2O5
3、纯净物是:
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可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
混合物是: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
注意“冰水混合物”、“纯水”、“液氧”、“蒸馏水”是纯净物,“纯净的空气”、“洁净的空气”是混合物。
4、氧气的用途:
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
5、氮气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
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化学性质:
不活泼可用作保护气体,医疗上用液氮冷冻麻醉等。
6、稀有气体包括:
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氡气等气体,它们都无色无味,化学性质很不活泼,也称为惰性气体。
稀有气体在通电时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制成电光源。
如霓虹灯、闪光灯。
7、空气污染包括:
有害气体和烟尘。
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
可吸入颗粒物、臭氧和SO2、NO2、CO三种气体。
污染指数越小,说明空气质量越好。
8、氧气的物理性质:
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9、氧气的化学性质:
能支持燃烧,本身不能燃烧。
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10、硫在氧气中燃烧现象:
发出蓝紫色火焰,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气体。
硫在空气中燃烧现象:
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刺激性气味气体。
文字表达式:
硫+氧气二氧化硫化学方程式:
S+O2SO2
1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现象:
发出白光,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气体。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现象:
发出红光,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气体。
文字表达式:
木炭+氧气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
C+O2CO2
1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
化学方程式:
3Fe+2O2Fe3O4
13、化合反应是指: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如:
A+BC
例如:
2H2+O22H2O
氧化反应是指:
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
如:
CH4+2O2CO2+2H2O
14、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有:
暗紫色固体高锰酸钾(KMnO4)、白色固体氯酸钾(KClO3)、液体过氧化氢(H2O2)。
化学反应原理(写化学方程式):
①高锰酸钾制氧气:
2KMnO4K2MnO4+MnO2+O2↑
②氯酸钾制氧气:
2KClO32KCl+3O2↑③过氧化氢制氧气:
2H2O22H2O+O2↑
工业制氧气的方法是:
分离液态空气(利用氧气和氮气沸点不同进行分离)
15、催化剂(触媒)是指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
口诀:
“一变,二不变”
16、分解反应是指:
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如:
MA+B
例如:
CaCO3CaO+CO2↑
17、实验室收集氧气可用排水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还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18、验证氧气的方法是:
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到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为氧气。
验满氧气的方法是:
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到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已满。
19、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包括:
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是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
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是:
①密度,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有毒和能与空气中物质反应的气体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②在水中溶解性和是否与水反应,若难溶于水且不和水反应用排水法。
20、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停止加热时,应该先撤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这样做是防止水倒流进入试管,使试管炸裂。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②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且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快。
③分子间有间隔,且分子间间隔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例:
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
3、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而原子的种类不会发生改变。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分子和原子的联系和区别:
区别的地方在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联系:
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
5、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中子不带电。
由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6、在原子中: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7、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他相比所得的比。
8、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9、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低的离核近,能量高的离核远。
核外电子先排第一层,再往下排,由里到外排。
第一层最多排2个,第二层最多排8个。
最外层最多排8个。
每一层最多排2n2个(n为层序数)。
10、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11、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
其中带正电的叫阳离子,例如:
镁离子Mg2+
带负电的叫阴离子。
原子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带正电,原子得到电子变成阴离子,
带负电。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
12、元素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例:
Na+和Na都是钠元素。
地壳中含量居前五位的元素是氧(O)、硅(Si)、铝(Al)、铁(Fe)、钙(Ca)。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生物细胞中含量居前三位的元素是氧、碳、氢。
13、元素符号书写原则:
“一大二小”。
例如:
铝Al氯Cl
14、元素符号的意义:
“2Cu”表示两个铜原子化学式和元素符号前加系数都只能表示微观意义。
“Cu”表示①铜元素②铜③一个铜原子
“H”表示①氢元素②一个氢原子
“2H”表示两个氢原子
15、元素周期表有7个横行、18个纵行,每一个横行叫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叫一个族(第8、9、10三个纵行组成一个族)。
16、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例:
H可以说一个氢原子,但不能说一个氢元素。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1、地球上的总储水量很大,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但能用的淡水量很少。
2、水体污染主要来源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
3、吸附沉淀:
利用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对杂质的吸附,使杂质沉淀。
明矾净水的作用:
吸附杂质,使杂质沉降。
4、过滤要点:
1一贴:
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2二低:
①滤纸低于漏斗口边缘②滤液低于滤纸边缘
3三靠:
①烧杯紧靠玻璃棒②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处③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过滤后的水仍然浑浊的原因是:
①滤纸破损②仪器不干净③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过滤速度太慢的原因是:
滤纸没有紧贴漏斗内壁
5、吸附:
利用活性炭能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6、硬水是指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软水是指不含或含有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可用
肥皂水区别硬水和软水。
生活中通常用煮沸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工业上或实验室常用蒸馏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7、
在通常状况下氢气是一种无色无臭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
具有可燃性,所以点燃氢气前要验纯,以免发生爆炸。
常见点燃前需验纯的气体:
COH2CH4
8、
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
化学方程式:
2H2O2H2↑+O2↑正极和负极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是1:
2。
氢气燃烧现象是:
产生淡蓝色火焰,放热。
化学方程式2H2+O22H2O口诀:
“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9、化合物是指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
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
单质是指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例如:
KMnO4是化合物MnO2是氧化物
10、化学式是的意义:
宏观上①表示一种物质,②表示该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
微观上③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构成④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例如:
CO2宏观①二氧化碳②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微观①一个二氧化碳分子②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
11、化学式的写法:
(1)单质的写法:
①由原子构成的物质,用元素符号表示。
例:
铁Fe氦气He硫S②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出分子中所含原子个数。
例:
氢气H2氮气N2氯气Cl2氧气O2
(2)化合物写法:
①氧化物:
氧元素写在右边,其他元素写在左边,②金属化合物:
把金属元素写在左边,其他元素写在右边。
例如:
SO2、NaCl、NaOH
口诀:
“金左非右,氧化物中氧在后”
12、化学式的读法:
(从右到左读):
有两种元素组成的一般读作“某化某”,如NaCl读作氯化钠
由三种元素组成的一般读作“某酸某”,如CuSO4读作硫酸铜
13、在化合物中氢元素通常显+1价,氧元素显—2价。
在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非金属元素显负价。
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某些元素存在不同化合价。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1、铁钉与硫酸铜反应实验现象:
铁钉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化学方程式:
Fe+CuSO4=Cu+FeSO4
2、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现象:
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气泡。
化学方程式:
Na2CO3+2HCl=2NaCl+H2O+CO2↑
3、镁条燃烧实验现象:
镁条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热,生成白色固体。
化学方程式:
2Mg+O22MgO
一、质量守恒原因:
①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质量不变、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
②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变
1、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种类改变分子种类改变
2、反应前后分子数目可能改变
二、
化学方程式读法
2C+O22CO
宏观:
在点燃条件下,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
微观:
在点燃条件下,每2个碳原子和1个氧分子完全反应,生成2个一氧化碳分子。
质量:
在点燃条件下,每24份质量的碳和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56份质量的一氧化碳。
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粒子个数比:
2:
1:
2反应物、生成物之间质量比:
24:
32:
56
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1、写:
写出反应物、生成物化学式
2、配:
根据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原则配平(观察法、最小公倍数法、奇数配偶法)
3、标:
标明生产物状态“↑”“↓”
4、查:
检查化学式是否写错,是否配平,条件和物质状态是否标正确。
四、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1、最小公倍数法
配平思路:
第一步:
入手点——找左右两边各出现1次且原子数变化较大的元素;
第二步:
求该元素原子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第三步:
推求化学式系数。
练一练:
P+O2——P2O5Fe+O2——Fe3O4Mg+O2——MgO
2、奇数配偶法
配平思路:
第一步:
入手点——找次数出现多且原子总数总是一奇一偶的元素,从该元素原子数为奇数个的化学式入手,配最小偶数“2”;
第二步:
逐一推求其它化学式系数。
练一练:
C2H2+O2——CO2+H2OFeS2+O2——Fe2O3+SO2
3、归一法
配平思路:
第一步:
入手点——从组成或原子数较复杂的化学式入手
第二步:
将该化学式系数定位1。
练一练:
C2H5OH+O2——CO2+H2OKMnO4——K2MnO4+MnO2+O2
C3H8+O2——CO2+H2OCH3OH+O2——CO2+H2O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1、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单质。
例如:
石墨和金刚石都是碳单质,O2和O3都是氧元素组成单质
2、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但性质确有差异的原因: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3、木炭和活性炭都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因此它们都具有吸附性。
吸附异味和色素是物理变化。
4、金刚石是无色透明的固体,是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可用作划玻璃。
5、C60分子是一种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
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
在点燃条件下,氧气充足时:
C+O2CO2氧气不充足时:
2C+O222CO
6、碳与氧化铜反应实验现象:
黑色粉末变红,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气体
化学方程式:
C+2CuO2Cu+CO2↑
该反应中发生氧化反应的是C,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
7、实验室制取CO2药品是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原理:
CaCO3+2HCl=CaCl2+CO2↑+H2O
8、实验室收集CO2用:
向上排空气法,原因:
CO2密度比空气大,不用排水法的原因:
CO2能溶于水。
9、检验CO2的方法是:
通入澄清石灰水,若变浑浊则是CO2
验满CO2的方法是:
用燃着木条放到集气瓶口,若熄灭则已满
10、CO2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11、CO2的化学性质:
①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②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H2O=H2CO3
碳酸使石蕊试液变红;同时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H2CO3=CO2↑+H2O
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
CO2+Ca(OH)2=CaCO3↓+H2O
14、CO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略小于空气。
15、CO的化学性质:
①CO具有可燃性可用作燃料:
CO燃烧现象产生蓝色的火焰,放出大量热。
化学方程式为:
2CO+O22CO2。
②CO有还原性:
CO能把CuO还原成Cu,本身被氧化成CO2,化学方程式:
CO+CuOCu+CO2
CO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金工业。
③CO具有毒性:
CO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氧气不能和其结合,造成生物体缺氧而中毒。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1、燃烧是指物质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②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③空气或氧气。
(三个条件同时具备)
3、灭火的原理①移除可燃物②隔绝空气或氧气③将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只需满足一个条件可灭火)
4、常用的灭火器有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水基型灭火器。
5、当图书室、档案室、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着火时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6、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在生成其他物质的同时常常伴随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有的化学反应放出热量,如①金属与酸的反应②物质的燃烧。
有的化学反应吸收热量。
如碳与二氧化碳反应
7、化石燃料有煤、石油、天然气,它们都是不可再生能源。
它们都属于混合物。
8、煤干馏属于化学变化,干馏后得到的产物是焦炭、煤焦油、煤气。
9、石油提炼,主要是利用了他们的沸点不同而将它们分离,这种方法叫做分馏。
分馏属于物理变化。
10、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也是沼气的主要成分,甲烷的化学式为CH4。
11、CH4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甲烷具有可燃性,点燃前要验纯,燃烧时产生的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热,化学方程式为:
CH4+2O2CO2+2H2O
12、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
①燃烧时要有足够的氧气②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13、煤燃烧后会生成SO2、NO2等污染物,这些气体或气体在空气中反应后容易溶于水中,而形成酸雨。
二氧化硫(SO2)是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
14、乙醇俗称酒精,化学式为C2H5OH,是可再生能源,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C2H5OH+3O22CO2+3H2O
15、氢气是最清洁的理想燃料,因为:
热值高、燃烧产物无污染、可再生。
但是氢气储存困难、开发成本高,目前还不能大量使用。
实验室制取氢气的方法:
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化学方程式:
Zn+H2SO4=ZnSO4+H2↑
16、目前人们在利用和开发的新能源有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核能和生物质能等。
17、当发生火灾时我们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
跑离着火区。
第八单元
1、金属材料包括:
纯金属和合金。
大多数金属呈银白色,但是铜为紫红色,金为黄色。
常温下大多数金属是固体,但汞常温下是液体。
2、合金:
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制得具有金属特征的物质。
合金属于混合物
3、生铁和钢是两种不同的铁合金。
合金的强度和硬度一般比组成它们的纯金属更高,抗腐蚀性能更好。
4、金属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的原因:
铝和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三氧化二铝(Al2O3)薄膜。
5、置换反应:
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一种单质和另外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例如:
Fe+2HCl=FeCl2+H2↑
6、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金属活动性逐渐减弱
应用:
①位于氢(H)前的金属可以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例如:
Zn+2HCl=ZnCl2+H2↑
②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K、Ca、Na除外,他们先与水反应)
例如:
Fe+CuSO4=FeSO4+Cu
7、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是:
三氧化二铁(Fe2O3),磁铁矿的主要成分:
四氧化三铁(Fe3O4)。
8、铁的冶炼:
①原料:
铁矿石、焦炭、石灰石、空气等
②原理:
3CO+Fe2O32Fe+3CO2
9、铁锈的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铁(Fe2O3红色固体)。
铁生锈的条件:
铁与空气中的水和氧气接触。
防止铁生锈的主要措施:
①保持铁制品表面干燥和洁净。
②在铁表面覆盖保护膜。
如:
涂油、刷漆、③制成合金。
10、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
①防止金属腐蚀②回收利用废旧金属③合理有效地开采矿物④寻找金属替代品。
第九单元
1、溶液: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溶液包括溶质和溶剂。
例如:
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是溶质,水是溶剂。
溶质是指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溶剂是指溶解溶质的物质。
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可以作溶剂的还有酒精、汽油等。
2、溶液质量=溶剂质量+溶质质量溶液的体积不一定等于溶质体积和溶剂体积之和。
3、溶液的特征:
均一性、稳定性。
硝酸铵(NH4NO3)溶解于水吸收热量,使得溶液温度降低。
氢氧化钠(NaOH)溶解于水放出热量,使得溶液温度升高。
氯化钠(NaCl)溶于水既不放热也不吸热,溶液温度不变。
4、乳浊液:
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例如:
植物油和水的混合物。
乳化:
洗涤剂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成大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这种现象叫做乳化。
生活中常见的乳化现象有:
用洗涤剂清洗餐具、用洗衣粉洗衣服,洗涤剂具有的这种功能叫乳化功能。
5、不饱和溶液(或接近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有:
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Ca(OH)2除外)。
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有:
增加溶剂、升高温度(Ca(OH)2是降低温度)。
从溶液中得到晶体的方法有:
蒸发溶剂(蒸发结晶)和冷却热饱和溶液(降温结晶)。
6、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
①一定温度②100g溶剂③达到饱和状态④溶解的质量
例如:
在20℃时,100g水里最多溶解36g氯化钠(这时溶液已经饱和),我们就说在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为36g。
7、如右图所示:
①物质a在T1℃、T2℃、T3℃时,溶解度大小顺序为S1②在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
Sa③a、b、c三种物质中b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
a物质的溶解
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④物质提纯:
若a中含有少量b物质,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a物质。
若b中含有少量a物质可以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b物质。
⑤相同质量的a、b饱和溶液,由T3℃降温到T2℃时,析出晶体a比b多。
⑥M点表示在T2℃时,a和c的溶解度相等。
8、一定条件下,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减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
9、溶质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