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企业与市场.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346065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4章企业与市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4章企业与市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4章企业与市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4章企业与市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4章企业与市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4章企业与市场.docx

《第4章企业与市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4章企业与市场.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4章企业与市场.docx

第4章企业与市场

第四章企业与市场

本章要点:

市场和企业一样,都是组织社会生产的一种形式,不同的是,市场是通过市场上平等的交易关系来组织生产,而企业则是通过企业内部的上下级权威关系来组织生产。

用市场这种方式来组织生产会产生交易费用,因此出现了企业对市场的代替。

但是由于企业内部存在着由信息交换的不完全产生的组织成本,企业对市场的代替又有一定的界限。

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利润最大化已经不是产生经营的唯一目标,但是利润仍然是产生生存的决定因素。

企业的规模由交易费用和组织成本的比较决定,即交易成本、组织成本之和的极小值决定企业规模的均衡点。

在现实中,大企业在交易成本上具有优势,小企业组织成本上有优势。

基本概念:

企业厂商市场交易费用有限理性机会主义行为组织成本

第一节企业、厂商与市场

一、企业与厂商

1、什么是企业

企业是从事生产的基本单位。

在传统经济学中,,企业是一个其内部组织无须解的“黑匣子”,经济学家在分析生产时,把他作为一种既定的存在。

1973年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发表了《企业的性质》一文,论述企业存在的原因与意义。

20世纪60年代之后,这篇文章引起人们的重视,形成当代经济学中极为重要的理论。

企业理论的中心是分析企业内部组织与效率的关系。

第一,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以独立的生产者的面目和其他企业发生关系,而这种联系的基础就是市场;

第二,企业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是非独立的,联系各个组成部分的是企业决策者的计划;各组成部分和外界的关系,同样受企业决策者的计划支配。

厂商(Firm)

厂商就是上述“同一资本”支配意义下的企业,所谓“同一资本”可以是独资、合伙、合资或股份资本的汇集。

企业一般三个要素:

第一个要素是雇主;

第二个要素是雇员;

第三个要素是组织。

企业的形式: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一般采取三种形式:

单人业主制、合伙制,和公司制企业。

单人业主制是指由一个人所有并经营的企业。

他的特点是所有者和经营者是同一个人。

这种企业形式产权明确,责权利同一在一个人身上,激励和制约都显而易见。

从这个角度看,效率是很高的,在美国这种企业有1800多万个,分布在农业、零售商业、服务业,以及为大企业配套服务的行业。

但这种企业有两个缺点。

一是以一个人的财力和能力难以做大,这就无法实现规模经济,获得专业化分工等好处。

二是在市场竞争中,这种企业寿命短,出现的快,消失得也快。

在美国,这种企业平均寿命只有一年。

在市场上竞争能力差,利润低,处于苦苦挣扎之中。

在任何一种经济中,这种企业数量最多,但难以称为对经济状况有影响力的实体。

合伙制是由若干人共同拥有、共同经营的企业。

这种企业比单人业主制企业大,但致命的缺点是实行法律上的无限责任制,即成为合伙者,每一个人都要对企业承担全部责任,这种无限责任使每一个合伙人都面临巨大风险,企业越大,合伙人的风险越大,这样,合伙制企业也很难做大。

此外合伙制企业内部产权并不明确,责权利也不清楚,合伙者易于在利益分配和决策方面产生分歧,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

所以在市场经济中,合伙制企业也并不是企业的主要形式,只存在于一些法律规定必须采用合伙制的企业,如律师事务所,或注册会计师事务所。

现代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企业形式是股份制公司。

这种公司是现代企业,他的数量并不多,但在经济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股份制公司是由投资者(股东)共同所有,并由职业经理人经营的企业。

股东是公司的共同所有者,每个人拥有的产权表现为拥有股份的多少。

股份的多少决定了美国股东在公司中的责权利。

在决定公司大事的股东大会上,股东实行一股一票制。

股东也按股票多少分红。

一般来说,公司的股票是多元化的,但又相对集中,大股东组成董事会,实际控制公司。

大股东用手投票,小股东用脚投票,即可以转卖股票。

公司的优点是:

第一、公司是法人,不同于自然人。

公司股份可以转手,股东可以改换,但公司可以无限存在。

第二、公司实行有限责任,每个股东仅仅对自己拥有的股份负责,既是公司失败,每个股东的损失也不过是自己的股份。

这样就减少了投资风险,可以使企业无限做大。

第三、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由职业经理人实行专业化、科学化管理,提高了公司的管理效率。

世界500强企业都是公司制企业,这就说明这种企业强大的生命力。

公司的一个缺点是双重纳税,即公司利润要缴纳公司所得税,而分红后股东又要将分红作为个人收入交纳个人所得税,而单人业主制与合伙制的利润只作为个人收入交纳个人所得税,但公司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后,所有者、经营者、职工之间复杂的关系,以及由此可能引起的管理效率低下。

这正是现代企业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

从企业的管理体制来看,现代企业组织大致可分为部门功能型、事业部分权型和混合型三种模式。

P98

•从企业产品生产的角度来看,现代大型企业的组织形式又可分为横向组织结构、纵向组织结构和多样化组织结构三种类型。

P99

二、厂商的目标

•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

利润就是产品的销售收入减去生产产品的成本之间后的余额。

,假如这个差额是负数,我们称之为亏损。

利润的功能:

1、企业成功的指示器

企业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存在的,他为社会提供所需的商品和服务。

从根本上说,企业经营成功的标志是不仅要生产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商品和服务,而且要求企业能将赚取的收益冲抵花费的成本,得到利润。

企业利润如果是在合理的价格体系、充分的竞争环境、排除商品的外部不经济等前提下产生的,那么这种利润越多越好,与企业经营的成功程度成正比。

因此利润就成为企业成功的指示器。

因为利润指标比其他指标更能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2、企业创新和发展的刺激因素

西方经济学家熊彼特有一个著名的论点,就是利润来源于创新,。

他仍然为每个企业处在均衡状态时,企业成本与企业收益完全相等,利润为零。

“创新”会打破这种静态均衡状态。

企业在经济发展状态中,由于企业家所实行的生产要素的新组合较过去的组合先进、节省,结果在新生产的产品价格与生产要素价格之间产生一种价值差额,这种差额归于企业,这就是利润。

因此,创新是实现哪里人的手段。

同时,利润也是刺激企业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企业要获得利润就必须不断创新,并且使创新不断发展,企业在生产技术、产品品种、性能方面进行创新,在所有企业中保持领先地位,这样才能取得利润。

3、企业改进经营效率的动因

要使企业不断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企业就必须保持盈利。

而要使企业保持盈利,就必须做到企业有争取盈利的积极性。

这就涉及到分享盈利的问题,因为,这是诱发企业争取盈利积极性的有效方法。

在企业具有分享盈利权的情况下,利润就成为企业改进经营效率的动机了。

而如果没有这种权利,企业改善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就会受挫,生产上的非效率就会出现。

实践已经说明,通过盈利分配手段,使企业工人和职员的一部分收入依赖于纯收入——他们所在的工厂经营成果盈利,势必使他们关心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除非有某种具体客观的或人为的原因)这样,就把企业、职工和国家的利益紧密地连接起来。

4、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信号

社会资源的配置,可以使用计划手段,但由于计划手段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庞大的社会组织形式中,现阶段很兰想象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能受计划支配。

因此要求企业向符合社会需要的方向进行生产活动,就需要给与企业比较正确的信息。

这种信息,不是计划人员头脑里固有的东西,而是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实在东西,这就是利润。

利润可以作为合理分配自然稀缺资源的象征,引诱企业努力为社会需求服务。

企业为了按照社会需要进行生产,利润量的大小就充当了一种反馈机制,他可以迅速地告知市场上什么是受欢迎的,什么却不然。

利润上升了,说明企业可以扩展,同时象征着社会的工业在扩展着。

反之,利润不是令人满意使,企业就有必要重新考虑它所生产的东西,什么东西不要生产了,什么东西要减量市场,什么东西可以开始市场,把企业的资源重新适当分配到可以获利的生产上。

因此可以说,利润是对生产只能最高程度的检验,它自动调节着生产活动和企业市场,象征着社会资源有目的地、有选择地加以利用。

但这并不是说明利润对资源配置是尽善尽美的,这里要强调的是,在缺乏计划手段的时候,利润不失为一种强有力的手段。

(利润最大化的合理性和解释性

首先,企业的利润最后总是归属于企业的所有者,而企业所有者在现代企业中仍拥有最大的发言权和决定权。

其次,利润是企业实现其他一系列目标的根本保证。

再次,更为重要的是,利润是企业生存的决定性因素。

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经理们从自身利益考虑就有可能寻求其他目标;

销售量极大化;P99

企业市场份额最大化;P100

与网络相关的企业追求的可能是“点击率”最大化;P100

职工平均收入的最大化;P100

经理阶层的“效用”最大化;P101

现代企业的实质——委托代理关系

作为企业,公司的目标应该是利润最大化,。

但这并不是公司所有人的目标。

一个公司由股东、职业经理人、职工等人组成,他各自有各自的目标,他各自的目标与公司的总体目标不一定总是完全一致。

这就会使企业管理效率下降,美国经济学家莱宾斯坦把这种不是由于资源配置所引起的效率损失称为X非效率。

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认识公司内各主体之间的关系。

这就是委托——代理关系。

委托——代理关系是所有者(委托人)与经营者(代理人)之间的关系。

在现代公司中,股东及董事会是所有者,拥有公司财产的所有权与支配权,有权把公司委托给其他人管理,称为委托人。

包括总经理在内的职业经理者和职工接受董事会委托,代行经营管理权利或从事具体工作,都是代理人。

他们之间的关系称为委托代理关系,是现代公司中人与人关系的本质。

现代公司就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的总和。

委托人是以利润极大化为目标的,但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这一目标要通过代理人的行为来实现。

委托人不能事事亲自做,没有代理人的努力,他们的目标无法实现。

但委托人的目标不一定是代理人的目标。

代理人作为经济人也同样有自己的目标。

比如,总经理可能要追求企业规模扩大,以便为自己的失业创造出一个更大的平台,也可能追求自己的收入与声誉最大化。

部门经理可能追求本部门职工利益的最大化。

职工可能追求工资收入最大化,或者工资既定时闲暇的最大化。

所有者委托人与经营者职工代理人之间的关系是用合约来固定的。

合约规定了委托人和代理人的责权利,是规范委托——代理关系的基础。

但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合约不可能是完全合约,即不能对委托——代理关系做出完全有效的规定。

在许多种情况下,代理人的努力程度难以衡量,要在合约之外再实行有效的监督成本太大,也无法实现。

这样,代理人就可以在不违背合约的情况下,以违背委托人的利益为代价来实现自己的利益。

代理人的这种行为被称为机会主义行为。

我们以董事会和总经理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下的机会主义行为来说明这一点。

但董事会与总经理之间签订合约时,董事会不可能掌握总经理的一切信息,合约不可能规范总经理的一切行为。

例如:

董事会会不会了解总经理的社会关系,所以合约中不能规定总经理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开宴会,或者规定宴会须经董事会批准。

这样爱好广交朋友的总经理就可以以工作需要为借口用公司的钱举行各种宴会。

这些宴会也谢是公司业务所需,有些并不是,董事会无法规定总经理开宴会的次数。

总经理这种以工作需要开宴会的做法称为“工作中消费”(以工作需要为借口的消费)并没有违背合约,但宴会费用由公司支付,增加了成本,减少了公司利润,损害了委托人的利益,这就是机会主义行为。

在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机会主义行为普遍存在于公司中。

各部门之间的扯皮、推诿责任,职工偷懒和消极怠工,都属于机会主义行为。

如果公司内各代理人机会主义行为严重,必然使企业效率低下。

这就是X非效率。

提高公司效率的关键是解决机会主义行为问题。

案例研究:

《抉择》这部小说的经济学含义

张平的抉择是一部很有名的小说,拍成电影《生死抉择》之后更是无人不晓。

许多人把这部电影作为反腐败著作。

但他更多地反映了国有企业的深层次问题。

小说描写了一个国有企业领导班子营私舞弊,使企业走向破产的故事,这正是特殊产权结构下的机会主义行为。

国有企业在理论上是全民所有,实际撒谎那个是政府所有。

政府作为委托人,企业领导和员工是代理人。

但政府作为委托人是由政府官员代表,官员不断地更换,使国有企业实际上成为无主所有,即没有所有者。

在所有者缺位的情况下,对代理人缺乏监督与激励。

这就形成企业的内部人控制,即公司的领导人实际上控制了企业。

企业领导人不受所有者约束,其责权利并不一致。

但企业领导人控制了企业时,他们无法像市场经济的所有者那样获得货币收入,于是,就大搞机会主义行为——例如,以开拓市场为借口出国考察,收购不合格棉花以获得回扣,借工作之名吃喝玩乐,甚至贪污行贿实现自己的私利。

这种机会主义行为远远超过了私有制下的企业——因为私人所有者总要对代理人进行某种监督。

类似这样的情况,在国有企业中普遍存在。

这家企业的问题说明国有企业的两个问题:

第一、产权不明晰,缺乏委托人的有效监督,代理人控制了企业,用国有财产为自己蒙私利,机会主义行为极为严重。

第二、没有完善的监督与激励机制,各级代理人(从厂长、部门负责人到员工)都没有积极性。

对国有企业来说,产权改革是第一步,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建立有效的监督与激励机制。

这才是走出困境之路。

可惜作者不了解这一点,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李高成这样理想化的人物身上。

这又回到了人治的老路上。

所以,按作者的想法去做,这个企业是走不出困境的。

三、市场与企业

产业:

是指生产同一种或同一类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者的集合。

P102

市场,就是买者与卖者进行交易的场所。

按照交易场所的不同,市场可以分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

按照交易方式的不同,市场又可以分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

按照市场竞争的程度,市场还可以分为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等。

第二节企业存在的理由

规模经济与企业

在规模经济的条件下,凡是不能把生产规模扩大到足够高度的企业,生产成本难免较高,从而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只有把企业规模提高到一定水平的企业才能生存与发展。

用规模经济解释企业的存在比较适应大企业横向经营的情况。

交易费用

所谓交易费用就是为了完成交易而发生的费用。

罗纳德·科斯(1910-),英国人,当代经济学家,产权理论创始人之一主要著作有《企业的性质》、《边际成本争论》、《美国广播业:

垄断的研究》、《联邦通讯委员会》、《社会成本问题》、《经济学中的灯塔问题》、《企业、市场与法律》。

科斯(RonaldCoase)——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说明科斯获奖的理由时引用了他的两篇论文,一篇是在20世纪30年代发表的《企业的性质》,另一篇是在相隔20多年后60年代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奖委员会指出,科斯“发现和澄清了交易成本和产权对制度结构和机制的重要性”,从而“对理解社会经济的运行做出了突破性的贡献。

1910年12月,科斯出身于英国伦敦的一个普通家庭。

父母都曾是当地邮局的一般职员。

科斯自小就对“学术问题”感兴趣。

但是,由于缺乏指导,他毫无区别地什么书都读,结果有点“良萎不分”。

在确定大学的专业时,他本想读历史,但由于拉丁文的基础不够,而转向自然科学,特别是化学。

然而,他很快地发现,学习自然科学所必须的数学也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只好再转向当时仅剩的最后一项选择——商学。

1929年10月,科斯进入伦敦经济学院开始大学的学习。

1931年,科斯获得伦敦大学的欧内斯特·卡塞尔爵士出国奖学金,得以游学美国。

在美国,科斯花了一年的时间考察那里的产业结构。

科斯最初想解决的问题是:

为什么产业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组织起来。

尽管科斯在美国的考察并没有给最初的问题找到一个完整的答案,但却结出了一个更加丰硕的“果实”——他在经济学的分析中,引入了一个崭新的概念,他对为什么存在企业的问题提出了一个独创性的见解。

所有这一切,都是在1932年的夏天完成的。

那时,他只有21岁。

科斯后来加快说,这一次的美国之行使他走上了成为经济学家的道路。

《企业的性质》一文1937年正式发表于《经济学杂志》。

在科斯之前,经济学家主要是从技术的角度来解释企业的存在。

根据这种观点,企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能够通过分工,协作和规模经济来提高生产的效率。

科斯的贡献在于他创造性地从制度方面来解释企业的存在。

为此,他引入“交易成本”。

科斯认为,存在着两种协调生产的方式。

一种是市场,即通过价格的变化来协调生产。

另外一种就是企业,即由企业家而非市场来协调生产。

这两种协调生产的方式可以互相替代,换句话说:

人们既可以用市场这种形式来协调生产,也可用企业这务虚形式来协调生产。

现在的问题就是,在什么时候和什么情况下应当采取市场方式,又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采用企业这种形式?

科斯的回答是:

这要看两种协调方式各自所付出的成本和相对大小。

无论采用市场方式,还是企业方式,都要支付一定的代价。

科斯马这种协调生产所必须支付的代价统统叫做“交易成本”。

如果某一项交易,用企业这种方式来完成其交易成本更低,人们就会采用企业这种方式,也就是说,建立一个企业来完成这项交易活动。

反之,如果用市场这种交易方式来完成这项交易活动成本更低,人们就会采取市场这种方式。

也就是说,无需建立一个企业来完成这项交易活动。

这一点是很容易理解的。

比如,我们需要一样东西,如果到市场上去更加便宜,我们就到市场上去买,如果自己生产更便宜,就会自己生产。

由此可见,企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在某些情况下,它能够以比市场更低的交易成本来完成某项交易活动。

如果市场的交易成本为零,那就不会有企业出现。

1951年,科斯获得伦敦大学博士学位,同年移民美国,先在布法罗大学任教,1958年,科斯到美国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工作一年。

期间,他研究了美国无线电频率的配置问题,并于1959年在《法律与经济学》上发表了研究的结果,即《联邦通讯委员会》在这篇文章中,科斯提出,如果对无线电频率的使用权由价格机制来决定的话,则结果将会更好一些。

科斯的观点引起了众多著名经济学家的反对,结果引起了一场大辩论。

辩论的一方是芝加哥大学的数十位教授,其中包括后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家的米尔顿·弗里德曼、乔治·斯蒂格勒等人,另一方则只有这位来自大西洋对岸的英国人,然而,辩论的结果却是极不寻常的:

开始是,科斯是1对20,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辩论之后,变成了21对0。

所有的人都站到了科斯一方。

大家要求科斯把自己的观点写出来发表,这就是发表于1960年的《社会成本问题》,这篇文章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科斯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和辩护。

现在看来,在整个现代经济学文献中,该文也许是被引用得最多的。

在《社会成本问题》中,科斯引入了“产权”的概念,他指出,如果把使用产品和要素的“权利”,而不仅仅只是产品和要素本身引入经济分析之中,就可以使经济理论的解释能力大大加强,因为正是这些由法律,契约和其他规则确定的产权及产权在不同个人之间的分配,决策了经济主体的决策及结果。

在引入产权之后,科斯进一步指出,如果产权是明确的和可以转让的,且产权转让的交易成本等于0;则资源的转让就与产权的初始配置无关,斯蒂格勒后来把这一理论命名为“科斯定理”。

根据科斯定理可以推论,在交易成果为零的条件下,如果最初的产权交易对各方都不利,则通过自愿交易,就可以自动地实现更好的结果。

换句话说,就资源的使用而言,当交易成本为零时,考虑把产权给什么人或不给什么人是没有意义的。

当然,现实中的交易成本不等于零。

于是,科斯接着便考察交易成本大于零的情况。

这样做的结果是科斯的另一项发现:

正是因为交易成本从来不为零这一事实,为经济的制度结构提供了合理解释;或者说得更准确一些,经济的制度结构可以用不同制度安排的相对成本的大小以及交易各方总是试图将成本压到最低的努力来加以解释。

因此,在科斯之后,除了价格形成之外,制度结构的形成也被看作是资源配置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而在制度结构中,产权则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

因此,有人夸张地说,科斯发现了经济制度的“基本粒子”。

以上,我们对科斯这个人及其主要的观点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介绍。

按照具体的交易活动所涉及的程序,我们可将交易费用分为:

寻找和发现交易对象的成本、了解交易价格的成本、讨价还价的成本、订立交易合约的成本、履行合约的成本、监督合约的履行和制裁违约行为的成本,等等。

交易行为与交易费用

交易费用学认为,人类行为有两个特点:

一是人的理性是有限的;P105

二是人的行为常常会导致机会主义。

P106

有限理性是指人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准确地预测未来,而充其量只能获得“一知半解”。

P105_106

首先是因为,影响未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人们能够或愿意把握的因素总是十分有限;

其次,即使人们能够穷尽所有影响因素,也根本不可能对所有这些因素做出正确的预测。

机会主义

机会主义行为是指人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有可能利用一切机会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包括提供不确切信息,利用别人的不利地位施加压力,等等。

就交易过程而言,有三种情况与交易费用的大小有关:

资产专用性程度;P107

资产专用性程度高的交易使交易双方不能轻易退出交易关系,从而增加了交易的难度。

市场的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很高时,使交易双方对未来都没有把握,因此也就很难达成交易合约。

双方即使达成了协议,由于现实世界处在经常的变化之中,不确定因素随时都可能发生,因此,合约中的条款随时都有可能过时,也有可能和现实情况发生冲突,这就需要双方进行重新谈判,从而增加新的交易成本,有时甚至导致交易无法完成。

交易频率

当交易次数减少时,交易双方的相互依赖性就会增加,交易也就难以进行。

企业的本质

企业实际上是一种不同于市场的交易组织,企业作为市场的替代能够降低市场交易费用,这正是企业的本质。

P108

企业将外部成本内部化的过程就是用企业内部计划机制来替代市场价格机制的过程,也就是用企业内部下上级的权威关系来替代市场的平等交易关系的过程。

不同的交易结构P110

第三节企业规模的限制(自学)

组织成本

信息技术与交易成本

企业的边界

组织成本

组织成本是指企业作为市场的替代而产生的企业组织内部交易的成本,并不包括企业原有的生产成本。

企业内部组织成本是一种组织管理的成本。

企业的组织成本又是由企业内部信息交换的不完全引起的。

这种信息不完全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第一是内部信息的质量;

第二是内部信息传递速度。

信息技术与交易成本

第一,信息技术的发展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

第二,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组织结构,从而降低了企业内部的组织成本。

企业的边界

企业规模是由交易成本和组织成本的比较决定的,即交易成本、组织成本之和的极小值决定企业规模的均衡点。

从交易费用理论出发,企业的边界确定是一个动态、不断变化的过程。

第四章思考题

1、试以交易费用理论来解释企业的存在?

答:

交易费用理论认为,市场的运行是有成本的,如果原来的交易双方合并成一个企业,那么原来的外部成本就内部化了,从而减少了交易费用。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企业实际上是一种不同于市场的交易组织,企业作为市场的替代能够降低市场交易费用,这正是企业组织存在的理由。

2、试述信息技术对企业组织成本的影响?

答:

信息技术的发展降低了企业内部的组织成本。

(1)、网络技术在企业内部的不断延伸,加快了信息传递速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内部信息交换的不完全性。

(2)信息技术的发展还拓宽了企业管理的幅度,在企业规模不变的情况下,相应地减少了企业内部组织的层次,使现代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从而降低了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

3、用交易费用理论说明企业的边界。

答:

交易费用理论认为,用市场这种方式组织生产会产生交易费用,因此出现了企业对市场的替代。

但由于企业内部存在着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