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政治第一轮考点专项复习.docx
《届高考政治第一轮考点专项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政治第一轮考点专项复习.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政治第一轮考点专项复习
2012届高考政治第一轮考点专项复习
2012届高考政治第一轮考点专项复习
专题四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
考纲聚焦
1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
2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
3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探索
4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
知识网络考点激活
考点一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
1列宁与新经济政策
(1)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以自由贸易代替贸易国有化和实物配给制,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2)新经济政策的意义:
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满足了劳动者的利益要求,极大地调动了劳动者特别是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快速发展;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道路,即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2列宁对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
(1)在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前,列宁把商品货币看作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对立物。
(2)从主张消灭商品经济,到提出共产党人要学会经商,从主张由政府直接控制商业,到提出由国家调节商业,表明随着苏俄社会条的改变和经济政策的调整,列宁对商品货币、对市场作用的认识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不过,当时列宁仍然把这些变化当成解决困难的一种权宜之计。
考点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
1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认识
斯大林明确指出:
最适合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这个概念的,是剩余价值规律,即资本主义利润的产生和增殖的规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特点和要求是:
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济增长的物质和化的需要。
2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不会导致资本主义。
因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雇佣劳动制度已被消灭。
斯大林分析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特殊性,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没有资本家参加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生产。
这一认识划清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界限。
但他也片面地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范围只限于个人消费品,生产资料不是商品。
斯大林认为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地方,就有价值规律。
并进一步指出价值规律是客观的,它是一个很好的实践的学校,无产阶级国家要自觉利用价值规律。
考点三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探索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探索主要体现在《论十大关系》上。
包括: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调动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这一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协调比例关系;正确处理各种权力和利益的关系;向外国学习。
考点四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
1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发挥公有制经济和计划的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的作用。
2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服务。
3毛泽东认为,两种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产存在的主要前提,但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是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的。
即使实现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如果产品还不很丰富,某些范围内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有可能依然存在。
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范围,毛泽东提出了某些生产资料也是商品的论断,突破了斯大林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只有生活资料是商品,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认识。
4关于价值规律的作用,毛泽东一方面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价值规律对生产不起决定性调节作用;另一方面主张在限制价值规律消极作用的前提下,运用价值规律管理经济,进行经济核算。
典例解析
【例1】(2009•汕头模拟)材料一早餐一块黑面包、几块糖、一杯咖啡,午餐和晚餐外加一两碟菜,这是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前,苏联政府提供给国际友人的最高饮食待遇。
当时苏联人民的饮食水平就更低了。
材料二1921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时,人们再也抑制不住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喜悦心情,纷纷走出家门,上街狂欢。
材料三1921年苏俄大旱,1922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自1923年整个国民经济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三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
(2)三个材料中所提及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有哪些重大意义?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经济政策的认识。
第
(1)问可以从三个不同角度阐述新经济政策实施前后苏俄的经济状况。
第
(2)问可以从工农联盟的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以及对苏俄走向社会主义道路所产生的影响等角度去分析。
答案:
(1)材料一说明实施新经济政策前,人民生活水平低,人民不满意,生产积极性也调动不起;材料二反映新经济政策实施后,人民情绪高涨;材料三反映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快速发展。
(2)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①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②恢复了国民经济,调动了生产积极性;③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道路。
【例2】(2010•浙江模拟)材料一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然秩序”,它奠基于人的利己主义本性。
因为人都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从事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将生产的分工与商品的交换调节起,使人们彼此满足了需求,从而促进社会的利益。
他们要求让“看不见的手”所造成的“自然秩序”不受干扰地存在,不要用人为的制度去加以控制。
政府只需发挥保卫国家的职能,并维持某些公共工程,其余的就让“看不见的手”去发挥作用。
材料二从30年代经济危机之后,凯恩斯学派在西方世界就大行其道,并且占据了统治地位。
这一学派给资本主义经济开的灵丹妙方是:
当经济出现萧条时,通过扩大政府开支、减税和降低银行利率等办法刺激需求,促进生产繁荣;当出现通货膨胀时,则以减少政府支出、增税和提高利率等措施抑制通货膨胀的发展。
这些办法在相当时期内,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材料三里根当选之后(1981年),雄心勃勃,表示了实行少政府(干预)、少开支、少征税、少福利的政策,对美国经济一番“引人注目的改变”。
请结合材料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思想?
(2)与上述思想相比,材料二所反映的思想主张有何不同?
指出美国20世纪30年代最能体现这一变化的历史事,并概述其主要内容。
(3)材料三中,里根政府进行“引人注目的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这一“改变”取得了哪些成效?
里根政府采取此政策是受谁的影响?
解析:
解答此题应首先把握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出现的几种经济政策,并结合相关内容回答问题。
第
(1)问的特点是设问较简单,学生只要读懂材料一即可作答;第
(2)问也要读懂材料,明确其与第一种完全不同,它采用政府干预经济的思想,体现这一政策的应是罗斯福新政;第(3)问的相关内容也需要学生联系本知识分析和解答。
本专题主要涉及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与主要模式,包括罗斯福新政、凯恩斯革命、新自由主义等内容。
这要求学生在备考中注意各种政策、措施实施的时代背景和意义。
答案:
(1)反映了国家不干预经济的思想。
(答“自由放任思想”亦可)
(2)材料二主张:
政府要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最能体现这一变化的事是罗斯福新政,其内容:
整顿财政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推行“以工代赈”。
(3)原因:
里根政府认为,对经济过度干预导致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
成效:
美国经济开始复苏;此后经济持续增长。
(答“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下降”亦可)里根政府在最初的政策制定中,深受新自由主义的供给学派的影响。
但随着经济的增长,赤字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大幅增加。
因此,里根在其第二个任期内,不得不对政策进行调整。
供给学派的影响随之日益缩小。
考点演练
1在20世纪的世界历史舞台上,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与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对当时的经济社会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简述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2斯大林在分析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时,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有其特殊性。
从经济学常识角度回答,斯大林是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特殊性的?
3苏联理论界有人认为:
由于历史赋予了苏维埃国家特殊的作用,他的领导人能够依靠政权的力量废除现存的政治经济学规律,制定、创造新的规律。
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就是苏维埃政权创造出的。
2-112-12
针对上述观点,斯大林指出:
这是完全不对的,不能把我们的年度计划和无计划跟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客观经济规律混为一谈。
请分析:
(1)前一种观点的实质是什么?
(2)国家制定经济计划与客观经济规律之间有什么关系?
4请简要回答196年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原因及其意义。
进入2008年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美联储已经连续两次大幅降低银行存贷款利率,美国总统也于2008年1月2日宣布减税100亿美元。
美国的上述动作体现了哪位经济学家的理论?
该经济学家的理论内容主要是什么?
专题四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
1答案:
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有:
①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以自由贸易代替贸易国有化和实物配给制。
③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主要有:
①整顿金融业。
②恢复和稳定农业。
③复兴工业。
④建立宽泛的社会保障。
2答案:
(1)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是没有资本家参加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生产,他的这一认识划清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界限。
(2)他片面地认为,由于受决定性经济条的制约,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范围只限于个人消费品,生产资料不是商品。
3答案:
(1)前一种观点的实质是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是唯意志论的表现。
(2)国家制定计划与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是:
国家制定计划要以客观规律为前提,客观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否则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但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通过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开展工作,对人们的活动具有指导作用。
4答案:
(1)原因是:
以苏联为借鉴,走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化落后、各地发展极不平衡的东方大国中,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个全新的题。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开始在许多方面基本上是照搬苏联经验的。
但苏联模式未必适合中国,而且这一模式本身存在的一些弊端在196年2月苏共二十大后被暴露出,与此同时,新中国在几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也积累了一些自己的经验。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下,19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正式向全党全国提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
(2)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重大意义:
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提出摆脱单一的苏联模式,寻找独立自主地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探索中所形成的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就起了指导作用。
这一探索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逐步形成的邓小平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材料,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答案:
(1)美国的经济行动体现了凯恩斯的经济学理论。
(2)凯恩斯认为,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造成工人失业。
他主张国家采取赤字财政政策,通过扩大财政支付增加投资,刺激消费,扩大需求。
这属于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