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悬念.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335688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2.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什么是悬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什么是悬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什么是悬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什么是悬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什么是悬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什么是悬念.docx

《什么是悬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什么是悬念.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什么是悬念.docx

什么是悬念

Documentserial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LGG08】

 

什么是悬念

什么是悬念用某个原因吸引观众,去期待未知的内容。

法国着名剧作家贝克曾对悬念作过确切的解释:

悬念就是“兴趣不断向前冲、紧张和预知后事如何的迫切要求。

”比如:

我们正在看一场乒乓球男子决赛,比赛的两个对手实力相若,而且前四轮的比分两人持平,最后一轮的比赛成了胜负的关键。

我们在观看最后一轮的比赛时,会始终处于紧张的情绪中,对接下去比赛的发展变化毫无所知,但又急于要探其结果,于是产生看下去的兴趣。

又如:

《正大综艺》节目中,主持人往往会去一些陌生的国家旅游,然后在那里的集市上找到一个当地特产的、奇怪的物品,然后问我们:

“猜猜看,这是干什么用的”这种节目的形式既有参与感,又有悬念感,主持人在一开始就暗示我们,那个奇怪的物品是有用的,可是又不告诉我们到底做什么用的,使我们产生了疑惑,在不经意间就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

从上面两个例子,我们可以总结出:

悬念就是人们由持续疑虑不安而产生的期待心理,在故事中是对情节悬而未决、结局难料的安排以引起观众急于知其后果的迫切期待心理。

悬念在故事创作中最具有戏剧性的技巧,如果我们用“三S”原则来分解悬念,可以表现为:

悬置[Suspension]、惊奇[Surprise]、满足[Satisfaction]。

悬置是构成戏剧性的重要因素。

悬置的方法有很多,比如:

提问式,《正大综艺》节目中“猜猜看,这是干什么用的”或者故弄玄虚式,写到紧要关头嘎然而止,来一个“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的噱头。

惊奇是悬念的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惊奇”有两层意思,法国的哲学家狄德罗说:

“悬念有时让我们吃惊,但这里指的吃惊并不只是吃惊一下子,而是有准备的。

”所以,惊奇除了字面的解释外,还可以解释为有准备的吃惊。

那么,我们在设置悬念的时候,切勿前一秒提出问题,后一秒就进行解答,我们需要引起读者长时间的焦虑。

满足是悬念产生的结果。

读者由“悬置”而产生兴趣,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悬念逐渐化解,伴随而来的是人和命运的巨变,这种巨变往往是人物遭受挫折或者事件遭到毁灭,而这种挫折或毁灭带给观众心灵上的强烈震撼,观众由此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在故事中,悬念主要通过新颖、巧妙的情节,通过人物命运在剧烈的矛盾冲突中跌宕起伏,给观众以精神上强刺激,使观众产生满足感。

了解了什么是悬念,我们再进一步探讨一下,看看构成悬念的诸多因素:

一、人物命运中潜伏着危机。

“文学是人学。

”古今中外许多优秀文学作品大都是写人物命运的,因为作品中最能打动人的就是人物的命运。

因此,故事以人物命运作为悬念的较多。

在戏剧理论中,我们把“悬念”比作“达摩克利斯之剑”,即在人的头顶上系着一把利剑,这把利剑摇摇欲坠,时刻危及到人物的命运。

可见,设置悬念的时候,要时刻制造人物的危机感,把人物推向深渊,比如:

本期《走出迷宫》,男主人公因儿子痴呆而企图将其遗弃于迷宫之中,结果却弄巧成拙,将自己困在了迷宫里,这时各种不利的因素涌向男主人公,首先是晚上突然下起了雪,迷宫由于是露天的,气温急剧下降;接着,迷宫里没有人迹,导游已经下班,男主人公没有记住门口写着的导游电话;第三,男主人公的手机没电了,找不到任何与外界联系的方式。

故事发展到这里,读者的心给“悬”了起来,男主人公会怎么办呢他能否走出迷宫他的儿子命运将会怎样此时的情节把男主人公推向了绝境,引起了读者强烈的关切之情。

二、扣人心弦的事件

故事注重的是情节,一个新颖、奇特或者巧妙的情节,可以直接用来作为悬念。

在事情的设置中,我们应该遵循“四个需要”:

1、需要使读者产生“预知后事如何”的迫切要求。

这是“四个需要”中的首要条件。

许多故事会把悬念放在故事的开端,目的是为了引起读者的兴趣。

比如:

本期《一个非典型粉丝的案例》,歌星甜甜的献血照片公布于网上后,被网友们看出是伪造的照片,因此引来了“甜甜假献血”风波,于是她的粉丝肖强为扞卫偶像的清白和尊严,在网上进行了反击。

故事发展到这里,读者的心中产生一连串的疑团:

照片怎么会是假的假献血案是真是假如果是假的,那位网友能否扞卫偶像的形象作者把设置的悬念放在作品的开头,使其成为笼罩全篇的总悬念,使读者们更想预知故事的结果。

又如:

本期《要的就是坦诚》,故事一开始就把悬念推至读者面前:

“你信不,这个路口在十分钟之内将会发生一起车祸!

”问题一提出,读者会想,有这么神吗我倒是要看看,当读者产生疑惑、引起兴趣的时候,悬念的作用已经产生了。

2、需要有发生势均力敌必须有结果的冲突。

在观看“世界杯”的时候,我们对于决赛的关注度往往要高于小组赛,因为决赛中的球队实力很强,而且旗鼓相当,比赛的过程会很精彩,比赛的结果难以预料,故事同样如此,矛盾冲突越强烈,故事就越好看,当故事人物间对抗的水平越高,实力越强,读者也就越关注。

3、需要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结局或者答案。

在悬念的设置中,故事的结局永远是一个谜,而唯一的答案并不是故事中最好的结局。

比如:

本期《为你写信》,女主人公在机场意外和男友相遇,男友又说是特地赶来向她求婚的,而男友的行色举止又不像是来求婚的样子,疑团重重,迷雾层层,读者们会想,求婚不像,不求婚也不像,那男友到底是要来做什么呢此时未知的多个结局萦绕在读者脑中,使读者产生了强烈的“预知后事如何”的愿望。

4、需要观众对未来事态发展的趋势清楚。

我们在看喜剧小品的时候会感到惊奇、获得满足,喜剧小品中的喜来自于幽默搞笑的台词,更来自于观众预先就清楚的事态发展趋势,在欣赏喜剧小品时,观众总比剧中人聪明点,知道、判断得多一点,因此对剧中人物、情节的发展也有着更多的期待性。

在悬念的设置中,把事件的发展趋势有意识地交代给读者,使读者能够预料到故事的必然结果,从而对故事中人物命运的发展产生焦虑,对情节的发展产生期待(灾难、困难障碍已经形成,但是这种危险下人物不知情,观众知道危险无法告诉人物却不知道事件将如何发展,期待危险过去),内心焦急,这也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举个戏剧作品的例子:

在《雷雨》中,所有人物对自己的命运都是不可知的,所有人物都掩藏着秘密,他们都不知道事情下一步会怎样,甚至他们互相之间许多内情也是不清楚的,周朴园不知道蘩漪与周萍的关系,蘩漪不知道鲁妈的真实身份,周冲也不知道蘩漪、周萍、四凤之间的纠葛,只有观众知道所有的真相,期待着剧情的下一步发展。

三、贯穿情节的道具

在故事的悬念中,往往存在着一些作为线索贯穿始终的道具,比如:

《少奶奶的扇子》中的扇子、《雷雨》中鲁侍萍的照片,这些道具会与主人公、与事件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道具可能有着不同寻常的来历,可能掩藏着许多的秘密,可能代表着一段感人的经历……

其实,悬念构成的要素还有很多,比如奇特的结尾、引人关注的话题、惊险的场面、恐怖的气氛等等,这里就不一一详解了。

(未知是悬念的本质,不知道结果,不知道怎么发展,不知道答案。

让人物对感兴趣的人置于困难障碍、冲突中或者让观众置于疑问中,让观众想要知道答案、结果或者发展变化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

我们在设置悬念的时候,要根据故事的情节、题材、结构,找出合适的构成要素,运用到作品中,以此来增强作品的可看度。

那么,具体应该怎么设置呢

今天先开个头,等到下回分解。

【编辑讲故事:

故事中的悬念

(2)】悬念,故事

在上一讲中,主要讲了什么是悬念,悬念的构成要素。

悬念是对情节悬而未决、结局难料的安排,以此引起读者给予知其后果的迫切期待心理。

悬念由三个方面构成:

潜藏危机的人物命运、扣人心弦的事件、贯穿情节的道具。

悬念的运用需要使读者产生“预知后事如何”的迫切要求,需要人物有发生势均力敌必须有结果的冲突,需要故事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结局或者答案,需要读者对未来事态发展的趋势清楚。

结合上面所讲的,我们再来探讨一下悬念的表现形式。

悬念大致表现为两方面:

锁闭式悬念和开放式悬念。

锁闭式悬念就是作者将重要的信息掩藏住,对读者保密,通过使读者大吃一惊来加强戏剧效果。

这一形式的悬念一般设置在故事开端,悬念的提出让读者疑窦丛生、疑惑不解,进而因好奇而产生不可遏止的兴趣。

比如:

这一期的中篇故事《跑第二的孩子》,小伟是学校的跑步健将,比赛上半程时,他把第二名足足拉下一千多米,眼看就要稳夺桂冠,下半程比赛却风云突变,小伟故意放慢了脚步,越跑越慢,将第一名拱手让人。

看到这里,有人疑惑了,小伟为什么要故意输掉比赛这是一种常见的表现形式,把信息捂住,让读者和故事中的其他人物都蒙在鼓里,疑问的产生势必让读者往下阅读,找到答案。

开放式悬念就是作者把即将发生的事件或者结局透露给读者,在观众对人物命运和事态发展有一定预感和了解的情况下所造成的期待。

(知道的比人物多,但是对人物的命运却一无所知,对接下来发生的事件充满期待)希区柯克有个着名的例子:

两个人走进一个屋子,坐下来谈话,突然桌子底下的炸弹爆炸了。

这个过程提供给观众惊奇。

相反,如果在他们走进屋子前,观众首先看到一个凶手进屋子将炸弹藏在桌子,接着的两个人走进屋子却没有发现炸弹,仍然坐下来谈话,那么这个过程就是悬念,而且是开放式悬念。

如果锁闭式悬念是以“好奇心”来博取读者兴趣的话,那么开放式悬念主要是靠“关心”来激发兴趣。

在悬念的设置上,开放式的悬念要比锁闭式悬念更复杂,难度相对更大。

作品《黑色塑料袋》就较具有代表性,故事开始时,主人公马老汉拾到一个黑色塑料袋,里面包着十万块钱。

这时,有人要问了,这会是谁掉的呢别急,马上就告诉你,故事紧接着回到了几天前,主人公换成了王总,原来王总的儿子被绑架了,绑匪要求拿10万元赎金,故事发展到这,问题似乎解决了,这十万块钱是王总的,作者已经把故事的结果告诉了我们,可是,我们并没有感到淋漓畅快般的满足,我们不由要进一步关心关心这笔钱的“来龙去脉”,关注并同情人物的命运,找出形成这个结果的原因。

开放式悬念中,读者要比故事中的人物知道得更多。

由于把悬念铺开设置,读者得到的信息越多,关注度也就越强,阅读的兴趣也就越大。

为了保持读者的兴趣,作者更要波澜起伏、曲折有致地讲述“来龙去脉”,制造几个意外,设计多次突转。

我们再拿热播的电视剧《潜伏》为例,全剧的情节都是在“定时炸弹”式的基调中展开,余则成是个在“刀尖上行走”的人,他作为一个地下工作者,随时可能露出破绽,由于编剧把这个重要因素透露给我们,使我们开始对他的命运有所担忧,害怕、担心这个定时炸弹爆炸瞬间的到来,但是这个炸弹始终没有爆炸,编剧总能让他死里逃生,又让我们紧张一把。

《潜伏》能几经曲折,几经迂回,几经风雨才见彩虹,可见编剧运用技巧之娴熟。

希区柯克有句着名的话:

“炸弹决不能爆炸,炸弹不爆炸,观众就老在惴惴不安。

”《潜伏》能吸引我们的一个重要元素,就是险象环生。

(《潜伏》不属于希区柯克的例子,主角跟观众知道的一样多,危险是吸引观众的原因相当于悬置,而观众未知的是主角的命运,一旦主角的命运确定,比如被发现,或者认为完成悬念就不存在了。

希区柯克的例子是观众比主角知道的多,而产生无助又关心的焦虑感。

大多数的故事都不会仅诉诸于纯粹的锁闭式或纯粹的开放式,而是两种形式揉捏而成,比如这期的中篇故事《鬼谷神剑》。

了解了悬念的表现形式,我们在来探讨一下悬念的设置方式。

悬念的设置主要有两种方式:

总悬念式和分悬念式。

何为总悬念式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明白总悬念的含义。

总悬念就是故事中的整体悬念,也就是自始至终萦绕在读者心头的总疑问。

戏剧作品中,多幕剧一般在第一幕提出悬念,然后用全剧的篇幅,一步步进行解答。

故事作品同样如此,总悬念一般在故事开始即要提出,并随着矛盾冲突越变越激烈,一直到高潮,这种设置悬念的方式就是总悬念式。

总悬念式大致有三种方法:

1、单悬法

这种方法经常会被用在短小惊叹的故事中,由于故事的篇幅较短,可用一个悬念来贯穿故事始末。

比如:

这期的《不是郎中的郎中》。

2、连缀法

小悬念的连缀是发展悬念的主要方法之一。

在总悬念的设置下,作者不断制造一系列小悬念,这些小悬念环环相扣,丝丝相连,承上启下,为了强化总悬念而发生变化。

这期的《这一刀不得了》就具有代表性,故事开始时,主人公迈克和朋友正在野外烧烤,突然,只见一道流星从他们头顶上“呼”的一声划了过去,“砰”的一声,从天上掉下一把类似手术刀形状的金属片。

读到这里,总悬念出现了:

这把“手术刀”怎么会从天而降这是怎么回事故事继续发展,迈克将这把“手术刀”占为己有,一次,他意外地发现,这把刀具有神奇的力量,这时,故事产生了一个分悬念:

这是把怎样的魔刀紧接着,主人公用这把魔刀为石油大亨的爱女珍妮整容,一时名声大噪,这里再次证明了这把刀的神奇之处,使读者对这刀的“来历”更感兴趣了。

主人公出名后,有一家公司希望与他合作,研究生产这把魔刀,魔刀研制成功,即将面市。

故事发展到这里,读者们能预料到一种潜在的危机:

如果每个人都拥有一把魔刀,将会是一件可怕的事,但是究竟有多么可怕,读者并不清楚,这又是一个分悬念。

主人公回到家中,察看曾用魔刀进行实验的小动物,却意外地发现小动物丧失了生育能力,这时,之前预感的危急爆发了,产生了最后一个分悬念:

这是一把怎样的魔刀,为什么会如此可怕,究竟是谁制造了它

以上这些分悬念,始终围绕着总悬念而产生,起到了不断强化总悬念的作用,直到故事的结尾,分悬念才和总悬念一起得到消解。

3、循环法

如果一个悬念在作品中重复运用,那么读者对这个悬念的印象也就越深刻。

循环法就是把同一个悬念反复强调,反复运用,本期的作品《小镇皇帝》就是个典型例子,故事一开始就设置了悬念:

贺老头喜欢阅读帝王将相的书籍,常以皇帝自称,一天,他来到一家餐馆,以皇帝身分白吃白喝,奇怪的是店老板没有说他,反而把他当真皇帝一般捧着。

这个悬念在之后的的士司机、戏院经理身上也同样运用了,直到“包袱”抖开后,我们才恍然大悟。

分悬念式不同于总悬念式,分悬念式如同烽火传信,每个烽火台都是一个分悬念,台台相连,一传千里。

分悬念式有这样的特点:

第一个悬念消释后,出现了第二个悬念,第二个悬念还未消释或消释了一半时,第三个悬念展开了,这种一环扣一环的悬念设置,把读者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到下文。

然而,在悬念的设置中,一定量的好奇是必需的,隐藏结果,隐藏重要信息,能是读者产生兴趣,并保持兴趣,但是,隐藏得有个限度,如果将信息一味地隐藏或逐个隐藏,不知所云的读众就会神游他处。

悬念的设置方法有很多,关键是作者要根据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和有利于内容的表现去恰当地运用,关于悬念的设置就此告一个段落。

下一期我们来谈谈悬念与其他元素之间的关系。

【编辑讲故事:

故事中的悬念(3)】

悬念,故事

上两期的编辑手记主要讲了什么是悬念,如何设置悬念。

关于悬念的知识要点已经讲了十之八九,掌握悬念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巧妙运用悬念。

悬念是一门上乘武功,掌握个八九成的凤毛麟角还是不够的,有些作者学了个一招半式,却未能悟得其中精髓。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要想把悬念运用得出神入化,这最后一两成的“功力”不容小觑。

那么,这最后一两分的要领是什么呢在一篇好故事中,悬念并非单一运用的,其他元素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悬念在故事中所起的作用,所以悬念与其他元素是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

学会设置悬念,必须了解掌握几个重要元素。

1、延宕

对我们来说,“延宕”这个元素并不陌生,“延宕”经常和“悬念”交替使用,是故事悬念发展过程中的结构调整。

它指的是“在尖锐的冲突和紧张的剧情进展中,作者利用矛盾诸方各种条件和因素,以副线上的某一情节或穿插性场面,使冲突和戏剧情势受到抑制或干扰,出现暂时的表面的缓和,实际上却更加强了冲突的尖锐性和情节的紧张性,加强了观众的期待心理”。

为了使故事情节迂回曲折、波澜起伏,一旦悬念设置后,作者不急于解开“包袱”,而是采用“抑制”或“拖延”的手法,将疑问保持到情节发展的高潮再“消释”,从而造成读者预知后事的迫切心理。

2、动作性

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来稿,洋洋洒洒“交代”了大段篇幅,或者自始至终沉静在你来我往的对话模式里,唯独缺少戏剧冲突,缺少动作性,这显然与故事理论背道而驰。

故事注重的事是情节,它具体表现为:

两三个人物围绕一个事件,在两个环境中展开两三起矛盾冲突。

如果悬念的设置与消释是一个引发冲突的过程,那么动作就是组成这些矛盾冲突的基本元素。

引用黑格尔的话说:

“戏剧冲突是包含戏剧动作、反动作和矛盾解决的一种完整的运动形式。

”换言之,故事离不开动作,动作是故事组成的根本要素。

请注意,这里讲的动作并非简单的行动,在戏剧里,动作意味着具有目的性,隐含某种内心情感的戏剧动作,也就是动作性。

动作性是由动作与反动作形成的,一方动作的产生,势必会造成另一方的反应,所以,有人说:

“一出戏是一个动作体系。

”在故事创作中,动作性同样如此,由于不断加强戏剧动作的发展,而造成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

拿这一期的阿P故事为例:

阿P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把一只包裹扔出窗外,然而,阿P丢包裹的举动却被巡逻的交警发现,他驱车追上了阿P。

阿P所做的事情引发了其他人的反应,他们之间有了一个戏剧动作。

警察问阿P:

“这个包裹是不是你的”此时,他们之间正处于一场冲突之中,阿P想要丢弃包裹,而交警却阻止他。

如果这时阿P只是说不出话,或者瑟瑟发抖,那么这只是一个行动,这样的行动是静止的,毫无戏剧性可言。

故事阿P死命不承认:

“这包裹不是我的!

”或者他二话没说,推开交警,慌忙驾车逃离。

又或者他一把夺过交警手里的包裹,把那包裹扔过高速公路的护栏,扔到了公路外边,然后说:

“你是管高速公路的交警,现在东西都扔到公路外面了,这下轮不到你管了吧”这三种处理方式,都能促使冲突加剧。

如果阿P承认包裹是自己的,又或者交警不追问下去,让阿P走了,那么他们之间的戏剧冲突就结束了,情节也就没有再发展的必要,这样的处理就比较失败。

为了使戏剧动作不断推进,我们应该接着设计:

阿P承认包裹是自己的之后,驾车要离开,还没等警车开远,就迫不及待地把包裹扔了出去……这样处理至少能造成一个引起冲突的契机,使戏剧冲突随即获得蔓延。

3、发现与突转

每当我打开邮箱的时候,我总是会心存期待:

给我一篇好故事吧,给我一个意想不到的故事情节,给我一个独具匠心的故事题材,给我一个崭新的视角,给我一种从未有过的感动……编辑如此,读者亦如此。

当读者看一篇故事时,他们产生各种期待与猜想,觉得故事的某一处情节会有变化,觉得罗密欧与朱丽叶最终会远走高飞,但是如果读者期待发生的事情发生了,罗密欧真的与朱丽叶在一起了,读者就会觉得索然无味,情节欠缺新意。

因此,在“释悬”时,作者需要提供读者惊奇感,始终保持故事的新鲜感。

那么,如何才能带来惊奇感呢

在“置悬”与“释悬”中,“发现与突转”是必不可缺的技巧性元素。

“突转”就是“陡转”、“突变”的意思。

所谓“蓄势于前,突转于后”,“突转”往往在最后“包袱”抖开时采用,而“发现”则贯穿故事始末,是一个从无到有,积少成多的过程。

“发现”的构成及内容具有多样化特征,一般而言,“发现”是由两方面构成的:

事件的前史、真相的揭示。

这其中又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

发现事实和发现人物关系。

其中,事实可以是本身存在,却从未吐露的秘密,也可以是曾被歪曲错意,重新认识的真相,比如:

这期的中篇故事《本案宣告终结》中不为人知的秘密;人物关系可以是对自身身份的发现;也可以是对他人人物关系的发现,比如:

《雷雨》中综复杂的人物关系。

对于作者而言,“发现”的使用具有阶段性,《雷雨》中,四凤与周萍的恋人关系在第一幕已经告诉了观众,而到第四幕时,他们的兄妹关系才浮出水面,这一关系的“发现”势必造成两人毁灭性的“突转”,剧情由此推至高潮。

可见,作者在运用“发现”时是有规律可循的:

“小发现”大都设置于戏剧开头、剧情发展中间阶段;具有突变的“大发现”则多安排于戏剧高潮阶段。

“发现”就像吹气球,积攒的能量越多,破坏力也就越大。

关于悬念运用的知识要点已经讲完了,希望能给大家一下帮助。

其实,影响悬念设置的元素还有很多,比如情境、台词、巧合、场面等等,我们必须努力将各种的元素糅合在一起,将所有悬念的知识点融会贯通为一个整体。

这种理论体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升华作者的创作水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