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总结全资料.docx
《微生物总结全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总结全资料.docx(7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微生物总结全资料
微生物学总结
(1)
第一章:
概论
1.柯赫法则:
(1)病原菌是在患传染病的个体中存在,在健康者则不存在。
(2)病原菌能被分离而得纯培养。
(3)纯培养接种易感染动物,应引发相同疾病。
(4)该病原菌可从患病实验动物中从新分离出来,并可在实验室再次培养并于原始病原菌相同。
2.
(1)特殊疾病同一病原体
(2)分离出纯培养(3)接种易感动物引起相同疾病(4)从易感动物再分离出原病原体
第二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1.按细菌的基本形态分为:
1.球形细菌2.杆状细菌3.弯曲形细菌
2.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
分类
基本结构
特殊结构
表层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
夹膜
内部结构
细胞质,核糖体,核质
芽胞
外部结构
——
菌毛,鞭毛
3.革兰染色:
呈紫色为阳性菌,红色为阴性菌
方法:
涂片→结晶紫染色→碘液脱色→酒精脱色→复红复染
4.
(1).革兰阳性菌的胞壁:
肽聚糖(peptidoglycan):
层数多,含量高,占细胞壁干重的50-80%且质地致密。
磷壁酸(teichoicacid)
(2).革兰阴性菌胞壁:
肽聚糖:
含量只1-3层,占胞壁干重的10-20%左右,侧链之间以肽键直接交联,形成较疏松的结构。
(*肽聚糖的结构请结合书本插图认真掌握。
)
脂蛋白
外膜:
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内毒素、热原
O-多糖侧链、核心寡聚糖、脂质A(lipidA)
外膜蛋白:
孔蛋白(Porins)、外膜A蛋白(OmpA)
周浆间隙(periplasmicspace)
5.细菌L型:
是指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原生质体(proplast):
革兰阳性菌胞壁缺失
原生质球(spheroplast):
革兰阴性菌肽聚糖缺失
6.细菌胞壁结构比较
─────────────────────────────
细胞壁结构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
─────────────────────────────
组成肽聚糖、磷壁酸肽聚糖、外膜、脂蛋白
肽聚糖结构肽聚糖,侧链,交联桥肽聚糖,侧链
四肽侧链L-赖氨酸二氨基庚二酸(DPA)
交联方式侧链间以肽桥交联侧链间以肽键交联
厚度20-80nm10-15nm
层数可达50层仅1-2层
含量占胞壁干重50-80%占胞壁干重5-20%
机械强度高差
糖类含量约45%约15%
脂类含量约2%约20%
磷壁酸+-
外膜脂蛋白-+
脂多糖间周隙
溶菌酶作用+-
青霉素作用+-
─────────────────────────────
7.细胞膜不含胆固醇是与真核细胞膜的重要差别。
8.中介体:
用电镜观察,可看见细胞膜向胞质内凹陷折叠成的囊状物称为中介体
9.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DNA
10.
(一)荚膜:
与细胞的独立有关、滁留水分
(二)鞭毛:
是胞浆内的长出的细长的丝状物。
1.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chemotaxis)
2.鞭毛的数目:
单毛菌、丛毛菌及周毛菌
3.化学成分:
鞭毛蛋白素(flagellin)组成,有抗原性和特异性,可用于细菌的型别鉴定。
(三)菌毛:
1.与致病性有关:
2.性菌毛与细菌间遗传物质转移有关:
(四)细菌的芽胞
1.结构(从内到外):
:
芽胞原生质、内膜、芽胞壁、皮质、外壳、外壁
2.芽胞抵抗力强大
(1)多层结构,外壳的通透性低,化学药品不易进入;
(2)核心和皮质含有大量吡啶二羧酸钙(dipicolinicacid,DPA)(占芽胞干重5-15%),与稳定芽胞的酶系有关;
(3)芽胞中脂类含量较高,亲水性较低;
(4)芽胞浆呈脱水状态,蛋白质和酶类遇热不易被破坏。
第三章:
细菌的生理
1.细菌体内的特殊化学物质:
DAP(二氨基庚二酸,革兰氏阴性菌的交连桥中的特殊成分)
DPA(吡啶二羧酸,芽胞的特殊成分)
2.细菌的生长曲线:
迟缓期、对数期或叫指数期、稳定期、衰退期
3.根据细菌生长对氧的需求程度可将细菌分为:
专性需氧菌:
如结核、霍乱等.专性厌氧菌:
如破伤风、肉毒杆菌等。
兼性厌氧菌:
大多数病原菌属于此类。
微需氧菌四类
4.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及其检测方法
1,糖发酵试验:
肠道致病菌鉴定
2,V-P试验:
区分大肠杆菌和产气杆菌
3,枸橼酸钠利用试验:
鉴别产气杆菌
4,吲哚试验:
鉴别大肠杆菌、变形杆菌、霍乱弧菌
5,尿素酶试验:
鉴别变形杆菌
6,硫化氢试验:
鉴别变形杆菌、伤寒杆菌、乙型付伤寒杆菌
5.热原质:
也称致热原,它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产生热原质的细菌大多数是葛兰阴性菌,他的本质是细菌细胞壁的脂多糖
6.抗生素:
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能产生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抗生素是低分子量、非蛋白分子,主要由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合成,为次级代谢产物
7.培养基:
基础培养基、增菌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厌养培养基
8.菌落:
单个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繁殖到一点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看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成为菌落
9.细菌的分类原则与层次:
第四章:
消毒与灭菌
1.消毒(disinfection)──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灭物体上病原微生物
灭菌(sterilization)──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物体上病源与非病原的微生物及芽胞。
灭菌后的物品为无菌(asepsis)状态。
抑菌(bacteriostasis)──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抑制体内外细菌生长繁殖。
防腐(antisepsis)──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防止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称为防腐或抑菌。
无菌(asepsis)──不存在活菌的意思。
2.消毒剂与防腐剂的区别在于:
是否能安全地应用于黏膜组织。
3.热力灭菌:
高压蒸气灭菌法(autoclave):
121.5度15-20分钟
4.化学疗剂:
由化学合成的用于治疗细菌及病毒性疾病的抗微生物制剂。
5.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inhibitoryconcentrationMIC)
最小杀菌浓度(minimalbacterucidalconcentration,MBC)
第五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一、质粒plasmid:
是指存在于细菌染色体外能自主复制的环状双链DNA分子。
1、质粒的共同特性:
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决定生物学效应,转移特性。
2、细菌接合型、非接合型质粒的区别
3、质粒的生物学功能
致育因子(fertilityfactor)R质粒(resistanceplasmid)Col质粒毒性质粒(virulenceplasmid)代谢质粒(metabolicplasmid)隐蔽质粒
二、噬菌体与细菌的相互关系
1、毒性噬菌体(virulentphage):
溶菌反应
2、温和噬菌体或溶原性噬菌体(temperatephage,lysogenicphage)
前噬菌体(prophage)——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基因。
溶原性转换(lysogenicconversion)——前噬菌体改变了细菌的性状。
溶原性细菌(lysogenicbacteria)——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
三、基因的重组与转移
1、转化(Transformation)受体菌直接摄取外源DNA,实现基因转移。
(1)、感受态细胞的获取:
CaCl2或MgSO4处理、电穿孔。
(2)、两个步骤:
摄取外源DNA,整合入受体DNA。
2、转导(transduction)通过温和噬菌体实现基因转移。
普遍性转导(包括完全转导和流传转导)、局限性转导。
3、溶源性转换(lysogenicconversion)溶原性噬菌体基因组转移给受体菌染色体。
4、接合(conjugation)通过细菌间桥(性菌毛)实现基因转移。
Hfr高频重组株
F’因子——性导
5、基因转座
(1)、分为两种类型:
保守型、复制型。
(2)、插入序列=反向重复序列+转座酶基因;
转座子=反向重复序列+转座酶基因+其他特殊基因。
第六章细菌的感染和免疫
第一节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一、人体的正常菌群(normalfloraofthehumanbody)
1、包括:
(1)、常居菌群
(2)、过路菌群:
亦可定植Colonization
2、生理意义:
1.生物拮抗作用,如产生细菌素
2.营养作用
3.诱发对具有交叉抗原的病原体的免疫
4、排毒作用
二、机会致病菌opportunist
正常菌群转换成条件致病菌的条件有:
(1)、菌群失调:
(dysbacteriosis)导致“菌群失调症”或“菌群交替症”(microbialselectionandsubstitution),严重时导致二重感染。
(2)、定位转移(translocation)
第二节细菌的致病原理
致病性(pathogenicity)——细菌引起宿主疾病的能力。
病原菌(pathogen)——指能引起宿主疾病的细菌。
非致病菌——不能引起宿主疾病的细菌。
毒力(virulence)——由产毒素性及侵袭性构成。
1、侵袭性(invasiveness):
指细菌侵范组织的能力。
①黏附:
粘附素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具有特异性,细菌感染的组织特异性。
2侵袭
3逃避和克服宿主防御机制的能力:
抗吞噬和消化能力;产生IgA蛋白酶;抗原变异,逃匿免疫。
2、产毒性(Toxigenesis)
①内毒素LPS的生物活性作用
1,发热反应
2,白细胞反应:
中性粒细胞先粘附在血管壁(减少),后在LPS作用下大量增殖。
3,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
4,内毒素血症和内毒素休克
2外毒素:
神经毒素、细胞毒素、肠毒素。
外毒素产生菌大部分是革兰阳性菌,少数革兰阴性菌也能产生外毒素。
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多数不耐热,但葡萄球菌肠毒素除外。
另外,破伤风痉挛毒素和肉毒毒素的致死量都是极微的。
第七章细菌感染的诊断与防治
一、人工主动免疫
1、灭活疫苗(inactivatedvaccine)
2、减毒活疫苗(liveattenuatedvaccine)
3、类毒素(toxoid)
4、亚单位疫苗(subunitvaccine)
荚膜多糖、外膜蛋白
5、新型疫苗
核酸疫苗(DNAvaccine)
治疗性疫苗(therapeuticvaccine)
二、人工被动免疫
抗毒素(antitoxin)
抗菌血清(antibacterialimmuneserum)
胎盘免疫球蛋白、丙种球蛋白(immunoglobulin)
免疫制剂:
Cytokine,transferfactor
第八章细菌耐药性与医院感染
(BacterialDrug-ResistanceandHospitalInfection)
一、抗菌药物的作用机理
1,抑制胞壁合成
2,抑制蛋白合成,
3,破坏细菌细胞膜的结构:
4.阻止核酸的合成
最小抑菌浓度(MIC)
最小杀菌浓度(MBC)
二、抗性产生机理
1.固有耐药(inherentresistance)
链霉菌对链霉素的抗性
2.获得性抗性(acquiredresistance)
A:
突变与选择(Verticalevolution:
Darwinianevolution)
B:
基因的转移(Horizontalevolution:
DNAtransfer)
Conjugation、Transduction、Transformation
三、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
Alteredpermeability改变对药物的通透性
•Inactivation灭活作用
•Alteredtargetsite靶位改变
三、医院感染(Nosocomialinfection)
1、特点:
大多为条件致病菌、耐药性、具有特殊适应性。
2、类型:
外源性感染(交叉感染、医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
第九章球菌
第一节葡萄球菌属(Staphyloccus)
一、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
球形、葡萄状排列、G+
培养特性(于血琼脂平板上培养):
根据脂溶性色素、生化反应分类:
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
抗原结构:
葡萄球菌A蛋白(staphylococcalproteinA,SPA):
存在于葡萄球菌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为单链多肽,与胞壁肽聚糖共价结合,可与多种哺乳动物的IgGFc段结合,Fab段同相应抗原分子特异性结合,具有抗吞噬、促细胞分裂、引起超敏反应、损伤血小板多种生物学活性。
抵抗力:
强、对龙胆紫、青霉素、红霉素敏感、耐药
二、致病性
1.凝固酶:
使血浆纤维蛋白包被在菌体表面,细菌免受血清杀菌物质的作用阻碍吞噬细胞吞噬或胞内消化,并使细菌不易扩散感染局限化。
炎症化脓特点:
病灶局限,脓汁粘稠
2.葡萄球菌溶素:
a溶素、外毒素、溶血
3.杀白细胞素:
攻击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作用于细胞膜、抗吞噬
4.肠毒素:
耐100°C30min、抗蛋白酶水解、食物中毒
5
表皮剥脱毒素:
表皮溶解毒素、烫伤样皮肤综合症
6.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
外毒素、毒性休克综合征
7.其他酶类:
透明质酸酶、纤溶酶、蛋白酶、脂酶、青霉素酶
(1)侵袭性疾病
1)皮肤软组织感染:
疖、痈、毛囊炎
2)内脏器官感染:
脓胸、脑膜炎、中耳炎
3)尿路感染:
表皮葡萄球菌和腐生葡萄球菌
4)全身感染:
败血症、脓毒血症
(2)毒素性疾病
1)食物中毒:
呕吐、预后良好
2)假膜性肠炎:
顽固性腹泻
3)毒性休克综合征
4)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sss)
补: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和腐生葡萄球菌,引起:
Ø泌尿系统感染
Ø败血症
Ø术后感染
三、免疫性
获得一定免疫力,可再感染。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
直接涂片镜检:
革兰染色
分离培养与鉴定:
凝固酶和耐热核酸酶、色素
肠毒素的检查:
动物实验
五、防治原则
注意个人卫生和消毒隔离,防止医源性感染。
第二节链球菌属
一、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
球形、链状、营养要求较高、G+、对常用消毒剂敏感、极少耐药
分类及其特性:
甲(α)型溶血性链球菌
乙(β)型溶血性链球菌
丙(γ)型链球菌或非溶链菌
溶血环
不完全溶血(α型溶血)
完全溶血(型溶血)
无
链激酶
—
+
—
致病性
弱
强
无
抗原构造:
(1)核蛋白抗原:
无特异性、菌体主要成分
(2)多糖抗原:
群特异性、细胞壁组分
(3)蛋白质抗原:
型特异性、多糖抗原外层
二、致病性
(一)致病物质
(1)细胞壁成分
1)脂磷壁酸
2)M蛋白:
A群链球菌细胞壁中的蛋白质组分,抗吞噬和抵抗吞噬细胞内杀菌的作用。
因与心肌成分有共同抗原,与风湿性心肌炎有关。
3)肽聚糖
4)细胞壁受体
(2)侵袭性酶
(3)外毒素:
链球菌溶素:
SLO、SLS
致热外毒素:
红疹毒素
透明质酸酶链激酶:
分解透明质酸,溶解细胞间质
链激酶:
分解纤维蛋白,溶解血块,阻止血浆凝固
链道酶溶血素:
分解DNA
溶血素:
S(对氧稳定),O(对氧敏感)都溶解血细胞
(二)所致疾病
(1)化脓性疾病:
淋巴管炎、蜂窝组织炎、扁桃体炎、鼻窦炎、产褥热
(2)中毒性疾病:
猩红热
(3)超敏反应性疾病:
风湿热、急性肾小球
(4)龋齿、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5)皮肤感染、产后感染:
B群链球菌
(6)泌尿道感染:
D群链球菌
三、免疫性
抗M蛋白抗体、抗红疹毒素抗体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
直接涂片镜检:
革兰染色
分离培养与鉴定:
血琼脂平板
血清学试验:
抗O试验、风湿热的辅助诊断
五、防治原则
青霉素为首选
第三节肺炎链球菌
一、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
矛头状、成双排列、荚膜、G+
培养特性:
含血液的培养基、灰白色细小菌落、草绿色a溶血环
生化反应:
胆汁溶菌试验、分解菊糖
抵抗力:
弱、对一般消毒剂敏感
二、致病性
(一)致病物质:
1.荚膜:
抗吞噬
2.肺炎链球菌溶素:
对氧敏感,溶解红细胞,抑制淋巴细胞增殖
3.脂磷壁酸:
粘附
4.神经氨酸酶:
定植、繁殖、扩散
(二)所致疾病:
人类大叶性肺炎
三、免疫性
荚膜多糖型特异性抗体、牢固的型特异性免疫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
涂片镜检
分离培养与鉴定: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鉴别
动物试验
五、防治原则
多价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疫苗
第四节奈瑟菌属
一、脑膜炎奈瑟菌
(一)生物学性状:
G-,肾形双球菌,血琼脂平板,露滴状菌落,对理化因素抵抗力很弱。
(二)致病性
致病物质:
荚膜与菌毛、内毒素
所致疾病: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三)免疫性
体液免疫为主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
保暖保湿,立即送检,床边接种。
(五)防治原则
流脑荚膜多糖疫苗
二、淋病奈瑟菌
(一)生物学性状:
G-,咖啡豆样双球菌,荚膜和菌毛,专性需氧,巧克力血琼脂平板,抵抗力弱。
(二)致病性
致病物质:
菌毛、外膜蛋白、IgA1蛋白酶
所致疾病:
人类为唯一宿主、淋病、淋病性结膜炎
(三)免疫性
免疫不持久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
脓性分泌物镜检、分离培养、PCR
(五)防治原则
性传播疾病、防止不正当的两性关系、彻底治疗、1%硝酸银滴眼
第十章肠杆菌科
一、分类
1,常居菌(机会致病菌):
肠杆菌属和变形杆菌属
2,致病菌(三大致病菌):
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和埃希菌属
二、肠杆菌科细菌的共同特点:
分解乳糖:
常居菌(十)致病菌
(一)
抗原结构
1.O(菌体)抗原:
LPS、耐热。
组成:
O-特异性多糖,核心多糖,脂质A:
毒性中心。
2.H(鞭毛)抗原
3.K(荚膜)抗原:
多糖、抗吞噬。
大肠埃希菌称K抗原;沙门菌称Vi抗原;志贺菌称B抗原
4.菌毛抗原:
黏附结构
5.共同抗原:
机制不明
致病作用:
多数靠内毒素,少数产生肠毒素。
第一节
埃希菌属(Escherichia):
G-杆菌、鞭毛、菌毛、微荚膜。
分解葡萄糖,产酸产气,分解乳糖,抗原:
O、H、K。
一、致病性:
(一)大肠埃希菌与人体的关系
1.合成大肠菌素、VB和VK,维持菌群平衡。
2.机会致病
(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腹泻
1.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
婴幼儿、旅行者腹泻。
LT和ST分别可激活cAMP和cGMP,肠液大量分泌引起腹泻。
2.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
婴儿、新生儿严重腹泻
3.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
与菌痢相似。
4.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
岁以下儿童易感、出血性结肠炎、爆发流行
5.肠黏附性大肠埃希菌(EAEC)
婴儿持续性腹泻伴脱水
第二节
志贺菌属(Shigella):
G-杆菌、无荚膜及鞭毛、有菌毛。
一、分组分型
葡萄糖+
┌────────┐
甘露醇-甘露醇+
│┌─────┐
A群:
痢疾志贺菌乳糖-乳糖+
││
B群:
福氏志D群:
宋内志贺菌
贺菌C群:
鲍氏志贺菌
我国以福氏(B)和宋内(D)志贺细菌引起的感染多见。
二、致病性:
细菌性痢疾(菌痢),侵袭力(靠菌毛黏附)是志贺菌的主要致病因素。
毒素作用如下:
志贺外毒素(3种):
肠毒素:
腹泻;
细胞毒素:
阻止肠上皮细胞对糖和氨基酸的吸收;
神经毒素:
昏迷、脑膜炎
内毒素(略),
三、免疫性:
细菌不入血,免疫力不强,主要靠肠道局部分泌性IgA。
第三节
沙门菌属:
(Salmonella):
G-、周鞭毛、菌毛。
不分解乳糖、某些产生H2S。
菌体(O)一、菌体(O)抗原─分组
鞭毛(H)抗原─分型
毒力(Vi)抗原─微荚膜成分
二、致病性
1.肠热症(伤寒与副伤寒)
细菌经口进入小肠粘膜和集合淋巴组织中繁殖经胸导管进入血流(初次菌血症)全身各脏器内繁殖再次进入血流(第二次菌血症)释放内毒素典型症状(体温阶梯上升,肝脾大,玫瑰疹)细菌随胆汁排入肠道伤寒溃疡
2.食物中毒:
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
3.败血症:
猪霍乱沙门菌、丙型副伤寒沙门菌
三、微生物学诊断:
血清学诊断:
肥达反应(Widaltest):
用已知的伤寒沙门菌O、H抗原和甲、乙型副伤寒沙门菌的H抗原与待检血清作定量凝集试验。
根据抗体效价增长情况,辅助肠热症的临床诊断。
O抗体:
IgM型、出现早、维持时间短
H抗体:
IgG型、出现晚、维持时间长
第四节其它菌属
克雷伯菌属:
肺炎克雷伯菌俗称肺炎杆菌,是目前除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最重要的条件致病菌。
变形杆菌:
多形性、扩散性生长、迁徙生长现象、分解尿素
第十一章弧菌属
第一节
霍乱弧菌(Vibriocholerae):
G-,弧状,单鞭毛,菌毛,悬滴标本可见“鱼群样穿梭”。
最适pH为8.8~9,碱性培养基分离培养。
O抗原:
139个血清群、O1群和O139群引起霍乱流行
一、致病性
(一)致病物质
1.鞭毛与菌毛
2.肠毒素:
霍乱肠毒素(蛋白质)可以激活腺苷酸环化酶,cAMP↑.肠粘膜分泌大量水和电解质,引起腹泻、呕吐、电解质紊乱、循环衰竭等。
组成:
A亚单位:
毒素活性中心
B亚单位:
结合单位,抗原性
(二)免疫性
病后肠道中SIgA可保护肠粘膜,阻断粘附并中和毒素,获得持久免疫力。
二、微生物学检查法
病人“米泔水样”粪便和呕吐物涂片染色检查,碱性培养基分离鉴定。
三、防治原则
1.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
2.口服活疫苗
3.补液,强力霉素、氯霉素等治疗。
第二节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
嗜盐:
3.5%NaCl.(食用副溶血弧菌污染的海产品引起食物中毒.)
第十二章空肠弯曲菌和幽门螺杆菌
第一节
一、空肠弯曲菌:
G-,无荚膜及芽胞,单鞭毛。
营养要求较高,微需氧培养
二、致病性:
(散发性、细菌性肠炎的最常见菌种之一)
动物宿主:
禽类肠道正常寄生菌
污染的饮食、接触带菌动物或患者
致病物质:
内毒素、肠毒素、侵袭肠上皮细胞
婴幼儿急性肠炎:
自限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
标本接种弯曲菌培养基:
42°C微需氧
涂片镜检,生化反应(不发酵糖、氧化酶与过氧化氢酶试验阳性)
红霉素、氯霉素、氨基甙类抗生素
第二节
一、幽门螺杆菌:
G-,有鞭毛,营养要求高,严格微需氧培养,37℃.尿素酶阳性.
感染率高:
平均世界人口的50%
是慢性活动型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尤其是胃溃疡的重要致病菌,与胃癌和胃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被WHO列入一类致癌因子。
口-口传播粪-口传播
对胃酸敏感
只能生活于胃粘膜,存在于胃粘膜的粘液内层。
胃窦为其最佳定植部位。
二、致病性
产生多种毒力因子:
鞭毛运动黏附
空泡毒素上皮细胞损伤
脂多糖
尿素酶分解尿素产氨
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