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冶金高专办学六创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331156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昆明冶金高专办学六创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昆明冶金高专办学六创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昆明冶金高专办学六创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昆明冶金高专办学六创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昆明冶金高专办学六创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昆明冶金高专办学六创新.docx

《昆明冶金高专办学六创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昆明冶金高专办学六创新.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昆明冶金高专办学六创新.docx

昆明冶金高专办学六创新

昆明冶金高专办学六创新

在推动学校全面、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除按照规律进行规范办学,始终坚持做到教学工作“八个到位”,切实保证学校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学校在改革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理念创新——思想决定行动,观念决定成败。

在知识型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逐步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学理念。

如:

提出了争取“硬件做强,软件做优,就业做精”的发展构想,提出了“压缩中专,扩大大专,争取更大发展;二产为主,拓展三产,逐渐综合发展;立足云南,面向西部,逐步服务全国”的办学定位,提出了“教学立校、质量兴校、管理治校、人才强校”的治校方略,提出了“创新、创效、创业、创造”的“四创”校训,提出了培养优秀知识型高技能人才务必遵循社会规律、教育规律和成材规律,提出了“出口畅,进口才会旺”的办学思想,提出了“教学工作是生命,学风建设是灵魂”、“经营学校,经营学生”和“借鸡生蛋、借船出海、借梯上楼、借台亮相、借势融资和借脑发展”的“善借外力,助己成功”等全新观念,特别提出了全校教职工要站在“今天的在校学生就是明天的国家人才”的高度,尽快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内化为以生为本的“一一二二三三四四”的全新办学理念。

这就是:

“一一”——就是要努力做到“强化一个意识”和“实现一个转变”,即:

强化“管理就是服务”的意识,实现把学生作为主要的管理对象向作为主要的服务对象的转变;“二二”——就是要努力做到“两以”和“两为”,即: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生为本,尊重为先”;“三三”——就是要努力做到“三个一切”和“三个一定要”,即: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定要善待学生,一定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学生,一定要像教育自己的子女一样教育学生”;“四四”——就是要努力做到“四励”和“四心”,即:

对待学生要“多鼓励、多勉励、多激励、多奖励”,培养人才要“用心培育、真心陶冶、精心打造、潜心包装”。

最大限度地提供学生个性化服务,满腔热情地帮助其成为高技能人才,等等。

为推动学校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二)模式创新——我校独创的“双定生”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对推进学校良性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可以全免学费上学和100%就业的“双定生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教育部课题立项研究,在我校2003年被教育部评估确定为全国8所之一的全国优秀高职院校的同时,学校提供评估的四个特色和创新项目中,“实施‘双定生’招生、培养、就业系列改革,大量培养艰苦行业急需人才”项目被教育部评估专家推荐和教育部确定为特色项目,并作为教育部向全国高职院校推荐的产学结合培养能够有效就业的高技能人才九种之一的模式,载入了由教育部吴启迪副部长作序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银领工程”系列丛书首批四本之一的《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合作操作指南》一书中。

学校通过广泛实施“双定生”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学生有效就业和促进学校健康发展的经验已经在全省和全国的多种场合友情交流。

我校独创的“双定生”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五个特征:

一是招生即能就业。

考生进校并签订“双定生”培养协议后,就意味着确定了就业单位,只要执行协议,就可保证100%就业。

因此,“双定生”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高就业率的有效培养模式。

二是完全“以销定产”。

协议单位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招收培养什么人才,需要多少,学校就招收培养多少。

因此,“双定生”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完全适应市场需求的更为有效的“订单培养”模式。

三是培养需要结合。

学校可根据协议单位需要调整课程、调整实习时间、调整培养方式,学校最大限度地满足协议单位对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

因此,“双定生”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典型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有效培养模式。

四是“出口”决定“进口”。

招收培养“双定生”,是有了需求才去招生,有了需求才去培养,招生办学的最大动力来自社会需求。

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盲目招生,盲目办学。

可以推动高职院校的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因此,“双定生”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符合高职院校办学规律的有效培养模式。

五是实行人性化管理。

招收培养“双定生”是一种完全市场化和人性化的操作,始终坚持“双向”选择,充分体现“双赢”、“互惠”,这样,可以保证“双定生”到协议单位就业的稳定性,就为协议单位的稳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因此,“双定生”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几全其美的为协议单位输送“永久牌”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有效培养模式。

(三)市场创新——就是通过全面的产学研合作来推动学校生源市场、资金市场、实习市场、就业市场的有效开拓。

学校长期坚持产学结合发展学校的思想,不断拓宽产学结合范围。

学校在与300多家企业签订厂校合作办学协议、“订单培养”合作协议、“定向培养和定向就业协议”、在职人员培训合作协议、实习基地建设合作协议等协议的基础上,又与银行、其它高校、研究院、研究所、部份县乡和政府部门或省外、国外高校或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办学关系,并相继签订了“银校合作协议”、“校校合作协议”、“院校合作协议”、“所校合作协议”、“县校合作协议”和“局校合作协议”等等。

为我校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可和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及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奠定了重要基础。

我们聘请了一些工程院院士、知名学者和专家担任学校顾问,我校聘请的顾问、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生宁津生教授在举行专场学术报告会和进行测量专业建设指导以后,前天刚回武汉。

目前我校还聘请了不少企业的厂长、经理、工程技术人员、技师、高级技师担任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和兼职教师。

现在我校不少专业,企业在签订协议后,除承担全部学费外,不少给予了每月不低于200元的生活补贴,有的企业还设立每年5000元左右的奖学来吸引毕业生到企业就业,有的专业毕业生到企业工作才一年,年收入就达到29000元。

不少企业预订了今后两年的毕业生。

(四)就业创新——学生就业率从2002年89.4%提高到2003年的90.55%,再提高到2004年的93.03%。

因此,学校多次被评为“云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先进单位”。

更为可喜的是,毕业生中有不少人到了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福建、河南、湖南、湖北、山东、济南等10多个省市就业,每年有700多名毕业生在昆明地区顺利就业,占到毕业生就业总数的近70%。

2004年学校毕业生还成功进入了海尔集团就业;2004年学校毕业生成功地随云南进入东盟国家办企业而将毕业生首次输送到国外就业;2004年东南亚测绘学会邀请并同意全费资助我校50名测量专业学生到马来西亚实习,争取留下部分学生在马来西亚就业。

学校推进就业工作经验多次在云南省和全国的会议上进行交流。

取得这些成绩,学校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领导高度重视,保证就业工作有章可循。

我们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对就业工作实行“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管理,先后制定了《加强就业工作十条措施》、《加强就业工作十项制度》、《就业工作考核奖惩办法》、《落实毕业生社会评价意见和具体工作单位的奖惩办法》和《“人文素质教育工程”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完善的制度和规定,学校形成了“全员重视就业,全员支持就业,全员参与就业”的就业工作可喜格局,从制度上保证了高职教育与学生就业两者协调互动,良性发展。

2、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就业责任网络体系。

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对毕业生就业工作坚持“一把手工程”制度,从校长、党委书记到分管校领导、就业部门负责人,从系部主任、书记、专职就业指导员、班主任,到教研室主任、团学干部,形成了推动就业工作队伍,建立了“人人有责任,级级有任务”的就业工作责任网络体系,不仅保证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有力地提高了就业工作的效率、效果和效益。

3、专设组织机构,保证就业服务周到到位。

学校早在1999年就独立设置了“招生与就业指导中心”;2001年,又成立了处级“招生就业处”,下设就业指导中心,还相继成立了校友联络办公室和未就业服务办公室,使就业服务工作做到全程覆盖。

尤其是通过未就业服务办公室继续为我校暂时未就业的历届毕业生提供服务和帮助,一直到毕业生最终找到就业岗位,因此,促使我校2004年的就业率提高了五个百分点。

目前,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全部实现了“八个到位”:

即:

实现了思想认识、规章制度、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资金投入、办公条件、基础管理和考核激励等八个到位。

这些有力措施,为学校形成“人人关注就业、人人重视就业、人人支持就业”的良好氛围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障。

4、情系学生成长,推出全新的办学理念。

我们坚持以生为本,提出了情系学生的:

“一一二二三三四四”的八项全新办学理念。

这些全新办学理念的推行,已经成为我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的行动指南和重要法宝。

5、开展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们在办学实践中,坚持“育人”中心,优化“育人”内涵,提高“育人”质量,突出“育人”特色。

通过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系统开展学生“毕业、就业、创业”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不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既具备科学精神,又具备人文精神,既会做人,又会做事,既能爱岗,又能创新,既具有较强就业竞争能力,又具有较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

我校为全省和全国培养输送了五万多名技术管理人才,并培养了一大批受企业和社会广泛欢迎的就业能力强、发展潜力好的优秀毕业生。

他们中间的许多人已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有国际著名的宝石鉴定专家和培养出世界冠军的著名教练员,有数省冶金厅正副厅长和有色总公司正副总经理,有著名画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市县长以及众多的企事业精英骨干。

在云南的大中型企业中,有上百人担任集团公司及厂矿高层领导,有上千人担任中层领导,不少毕业生进入企业以后,3~5年就成为技术管理骨干。

从这个意义上讲,高职院校还为企业培养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人文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有力推动了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竞争能力的普遍提高,形成了学生在校学习学得安心,用人单位使用我校毕业生用得放心,教师看见毕业学生有所作为干得开心的学校良性发展的可喜局面。

6、独创“双定”模式,确保学生能够充分就业。

我校独创的“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双定生”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可以让毕业生充分就业的有效模式,我们正在逐步推广。

7、推行“双证”制度,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技能提高了,就业竞争能力就增强了,就业当然就容易了。

8、推进灵活制度,探索学生成功就业途径。

我校1999年开始就创造实施了边实习、边顶岗作业、边相互考察、边“双向”选择的有效推进就业的“预就业制”和学习就业两不误的“弹性学制”。

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既能得到企业欢迎,又可帮助毕业生充分就业,因此正在大力推广。

9、建立指导体系,提升学生市场竞争能力。

针对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我校在知识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践中,专门在各个系部(院区)设置专职就业指导员,协助系部(院区)书记对毕业生进行经常性就业指导,并成功地打造了一整套全程式、系统性、规范化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

第一学期重点开展就业点示、专门提示、就业研讨、就业表彰等四项活动;第二学期重点开展班主任就业指导专项培训、班组就业联络员培训等两项活动;第三学期重点开展班组就业座谈、就业专题研讨、女生就业对策等三项活动;第四学期重点开展就业沟通、就业现场办公会、伤残同学就业对策研讨等三项活动;第五学期重点开展就业情况通报会、组织专家就业促进、用人单位就业指导等三项活动;第六学期重点开展小型就业咨询、实施就业开放、开展校长与毕业生恳谈等三项活动。

通过六个学期不间断地全程式就业指导,有效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择业观,积极帮助学生处理好“先就业,再择业,积极创业”的关系,不断提升学生的市场竞争能力。

(五)机制创新——这是我校强化管理,规范办学,做优软件,依法治校的重要基础。

我们不断推进的机制创新主要有:

1、健全完善了学生生活助困机制——我们全面开展了“爱心工程”,建立了十多项制度,通过“十个一点”筹措“帮优助困”资金,通过“六个一点”帮助生活贫困学生解困,使学生的生活助困得到迅速解决,使学校向社会作出的“不让一个在校大学生因贫困而辍学”的承诺得到了全面兑现。

2、健全完善了学生心理助困机制——我们全面开展了“暖心工程”,成立了校长为组长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成立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系部(院区)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分中心,各班级成立了心理健康关怀小组,形成了全校统一指挥、部门相互配合、学生自主关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并全面有效地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活动,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3、健全完善了学生服务管理机制——为把“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落到实处,学校健全完善了指挥有力、协调推进的学生服务管理机构和几十项学生服务管理制度,为搞好学生服务管理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1)学校成立了纵向统一指挥的校级学生服务管理工作机构——一是成立了以校党委书记为组长,校长和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为副组长的“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二是成立了校长任组长,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和教学副校长为副组长的“学校学生工作协调领导小组”;三是成立了以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为组长,学生处长、校团委书记为副组长的“学校学生工作委员会”;四是成立了以校监察审计处长为组长,校党办主任为副组长的“校学生工作监督小组”;五是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校党委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教学副校长为副组长的学校“两课”领导小组;六是成立了系部(院区)学生服务管理办公室(并实行了首席就业指导员、首席政治辅导员制度)。

(2)各职能部门成立了由学生工作处(部)统一管理的学生服务管理机构——一是学生工作处(部)成立了教育协调科、助学服务科和信息管理科、二是计财处成立了学生资金管理科、三是武装保卫处成立了学生服务管理科、四是教务处成立了学生学业管理科、五是实训管理处成立了学生实践教育服务科、六是职业技能处成立了校内学生技能管理科、七是招生就业处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和未就业服务办公室及校友联络办公室、八是后勤处成立了学生宿舍管理中心、九是校区成立了学生服务管理科等,并配备了相应的管理人员。

 4、健全完善了学生人文教育机制——我们专门成立了人文与社会科学部,专门成立了“人文艺术教研室”,并配备了专职管理人员和教师,规定了人文艺术选修课的选修学分,在全校全面开展了“人文素质教育工程”,建立了“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标准”,并通过评价纳入年终对系部(院区)的考核内容。

5、健全完善了教学质量保证机制——我们建立了“系部(院区)教学工作评价办法”,通过把教学工作落实到系部(院区)和每个教师,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6、健全完善了学生“双证”推进机制——从2000年开始,我们作出了学生全面实行“双证书”制度的规定,并与系部(院区)的考核挂勾,还签定了责任书,在劳动部门批准我校成立第155所国家职业鉴定所的同时,专门成立了职业技能处,并下设了校内学生技能管理科。

在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的大力支持下,我校现在可以对400多个工种和岗位开展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可以对若干工种进行技师和高级技师培训鉴定工作,并积极参加鉴定标准的制定。

我们已经培训鉴定了16000多名中级工以上人员,其中,培养输送了6000多名高技能人才和近500多名技师、高级技师。

现在我校又被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和教育部共同确定为“全国首批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国家级百所试点之一的高职院校”,正在进行大学生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直通车的国家级试点工作。

7、健全完善了学生公正评价机制——我们将学生的成人成才质量评价从原来只通过评定“三好”学生,到全面构建“三好”、“五好”、“八好”、“十好”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而且,不定比例,只定标准,达到什么标准就授予什么称号。

这样,全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切实保证了学生的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认可程度。

 8、健全完善了规范办学管理机制——1999年以来,学校先后健全完善了“党委会议制度”、“校长办公会制度”、“学校行政办事规则”等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科研管理、党群管理、行政管理的规章制度近300项,为全面实行行之有效的依法治校提供了重要保证。

另外就是通过学校书记校长与系部(院区)党政主要领导签定五个责任书(即:

就业责任书、党风廉正建设责任书、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责任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书和消防责任书)和继续全面开展七大工程(“云岭先锋”工程、“人才强校工程”、“人文素质教育工程”、“细胞工程”、“爱心工程”、“暖心工程”和“用心工程”)来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再就是进一步健全完善资料档案管理体系。

无论是教学管理,还是学生管理,科研管理,行政管理,都要尽快做到有据可依,有“法”可依,为做到加速知情,快速决策,我们全面探索推行了直观快捷而又明了准确的高校“一览表管理”,通过建立文字电子两套管理资料快速反应系统,实现信息资料规范化、系统化管理。

最终推动各系统都能同时形成系统管理的“九基础规范”,即:

一是职责上框,二是文件上柜,三是资料上盒,四是档案上袋,五是制度上册,六是图表上墙,七是报刊上架,八是研究上刊,九是情况上网。

从而实现短期内能够提供准确数据的目的。

9、健全完善了学校人才激励机制——主要形成四方面体系:

一是政策上倾斜——学校在制定各项政策时尽最大努力向专任教师倾斜,让专任教师感到:

高职有干头,前途有奔头,工作有劲头,尽量做到“事业留人”;二是待遇上保证——千方百计保证本校专任教师平时待遇高于全校非专任教师,争取略高于其他同类院校,尽量做到“待遇留人”;三是成长上关怀——通过各种锻炼、培训、学习、进修、科研等手段,让专任教师在为高职发展不断贡献中,自身也不断得到提高。

这样,师资队伍才更加稳定,尽量做到“感情留人”;四是激励上调动——通过建立各种激励机制,全面调动专任教师搞好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高职教育健康发展,促进高技能人才内在质量的稳步提高,尽量做到“机制留人”。

10、健全完善了全面挂勾考核机制——就是把教师、班主任、教研室主任、系部(院区)党政主要领导的考核与学生的考核评价结果挂勾考核,从而形成全校都关心、支持、帮助学生尽快成人成才的良好机制。

(六)思路创新——就是要抢抓机遇,借势发展。

在1999年以来的6年中,各级领导为我们创造了不少发展机遇,我们也紧紧抓住这些大好机遇加快发展,推动学校迈上了六个台阶。

即:

一是紧紧抓住1999年李岚清副总理来昆明亲自推动云南的高等职业教育并点名要我校带头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机遇。

二是紧紧抓住云南省委省政府把我校列为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举办高校的机遇。

三是紧紧抓住在教育部规划发展司的推动下2001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重点建设示范高职院校的机遇。

四是紧紧抓住2002年云南省主管全省教育工作的副省长梁公卿和时任省长助理的陈小娅等领导来校调研视察和教育部周部长2002年至2004年连续三年亲自主持展开三次全国高职高专产学研经验交流会议来大力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机遇。

五是紧紧抓住在教育部高教司特别是高职高专处的推动下2003年吴晓青副省长亲自来校参加我校评估并亲自向教育部专家介绍云南省委省政府重视支持我校发展的情况和我校2004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8所之一的全国优秀高职院校的机遇。

六是紧紧抓住今年年初我校被云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高等教育改革试点高校的机遇。

显然,这次周济部长和丹增副书记、吴晓青副省长及有关领导亲临我校指导工作将又是我校的又一次重大发展机遇,我们一定要好好把握。

我也再一次代表全校教职员工感谢各位领导、社会各界人士对我校的厚爱、关怀、帮助和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