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326704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39.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地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世界地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世界地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世界地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世界地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地理.docx

《世界地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地理.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地理.docx

世界地理

一、名词解释

1、厄尔尼诺现象:

是指一种东太平洋赤道地区海水异常变化的极端情况,是全球气候和海洋环境异常的一种信号。

2、拉尼娜现象:

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3、沙漠化:

即荒漠化。

广义指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干旱、半干旱甚至半湿润地区自然环境退化的总过程。

4、欧盟: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是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的,现拥有28个会员国,正式官方语言有24种。

5、东盟:

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是东南亚地区以经济合作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安全一体化,并建立起一系列合作机制的合作组织。

6、新经济:

 

广义:

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形态和新模式,包括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全球经济和网络经济等

7、风海流:

在风的作用下而产生的风对海水的应力,包括风对海水的摩擦力和施加在海面迎风面上的压力而形成的一种稳定海流。

8、APEC

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是亚太地区最具影响的经济合作官方论坛

9、赤潮

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10、中东

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包括西亚的大部分和非洲埃及

11、拉丁美洲

通常用来指称美国以南的美洲大片以罗曼语族语言作为官方语言或者主要语言的地区。

二、填空

1、大陆架制度:

《国际海洋法公约》,1982年12月10日,牙买加蒙特哥湾。

2、亚洲单一民族国家:

日本、韩国和朝鲜、蒙古

3、种族主义存在的基础: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4、美国的阳光地带:

美国的南部地区(美国三大工业区之一——南部工业区)

5、欧洲最大的语系:

印欧语系;最大的宗教:

基督教

6、西语支:

英语、荷兰语、德语、佛兰芒语

日耳曼语族

北语支:

挪威语、瑞典语、丹麦语、冰岛语

罗曼语族:

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罗马尼亚语

东语支:

俄语、白俄罗斯语、乌克兰语

斯拉夫语族西语支:

波兰语、捷克语、斯洛伐克语

南语支:

保加利亚语、塞尔维亚语、克罗地亚语、斯洛文尼亚语、马其顿语

7、非燃料矿物波斯湾:

南非;西非经济巨人:

尼日利亚

8、亚热带森林在大陆东岸: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亚热带森林在大陆西岸: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9、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南方涛动指数达到最低值

10、自然环境整体性,内容包括:

内在联系性、空间组合性、动态演变性

11、北印度洋季风环流,冬半年逆时针,夏半年顺时针

12、在太平洋周边大洋板块俯冲形成:

岛弧—海沟系,安第斯型大陆边缘

13、大西洋南赤道暖流受南美洲阻拦,向北形成墨西哥湾暖流,向南形成巴西暖流。

三、简答

1、非洲贫困的原因

答:

①殖民主义掠夺是造成非洲贫困的最重要的历史原因

西方列强几百年的殖民统治,带走了大量财富,留下了畸形的经济结构和落后的文化教育等

②生产资料占有和收入分配的不合理是形成贫困的结构性因素

撒哈拉以南非洲普遍存在农民无地或少地的现象,使得土地制度不合理,加之社会财富分配不公,不利于非洲经济发展。

③政治和社会的不安定是造成非洲贫困的又一大因素

频繁的政权更迭、内战和边界冲突,以及形形色色的种族纷争、宗教矛盾、难民问题,制约经济发展

④人口增长过快给国民经济带来沉重压力

快速人口增长,家具人口与生产资料的矛盾,导致生态破坏,另外,增加国家负担,称为脱贫的现实障碍。

⑤现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加剧非洲贫困

初级产品出口价格下降,进口产品价格上升,使其损失惨重,加之债务拖累、国际援助减少等原因,称为脱贫又一大障碍。

⑥艾滋病病毒肆虐,使其愈加贫困

2、法国农业特点

①劳动生产率高

战后法国农业生产率增长一直高于其他经济部门。

②农业结构合理

以种植业为主,采取了农牧并举的方针,促进了农业兴旺

③专业水平高

农业实现机械化后,大力推行专业化经营,包括实行地区专业化、农业专业化和工艺专业化

3、巴西经济地域发展特点(P363)

答:

①北部地区:

大部分为原始状态的热带森林,现在除玛瑙斯自由经济区外,其余地区仍未摆脱高度依赖自然禀赋的状态,主要经济活动为热带水果、天然橡胶的采集、采矿、刀耕火种式农耕等初级产业构成

②南部地区:

人口较稠密,开发历史较早,分为四个区:

a.东北区:

分为北部沿海甘蔗地带、南部沿海可可地带和内陆干燥畜牧区,工业以非耐用消费品和中间产品的生产为主

b.东南区:

农业发展水平较高,以集约化农混合业为特色,集中了咖啡、甘蔗、可可、柑橘等生产区,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c.中西部:

大量未开发土地,称为巴西国土和文化由沿海向内陆推进和转移的基地;

d.南部:

欧洲移民建立的农业区,有各具特色的农作物种植,并散发着浓厚的欧洲色彩。

5、非洲自然地理环境结构

①古老的高原大陆

非洲大陆是冈瓦纳古陆的核心部分,大体在中生代初,冈瓦纳古陆开始发生分裂,中上新世鸿海裂谷出现,现代非洲大陆轮廓基本形成。

非洲大陆以极古老的前寒武纪结晶岩为基础,在频繁构造运动和变质作用下,形成一个坚硬稳定的整体;

②干燥的热带大陆

非洲大陆赤道中贯,大部分地区处于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地区,其气候类型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呈带状分布,,依次为夏雨冬干的热带干湿气候、全年少雨的热带干旱气候和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暖湿润的也热带地中海气候。

总体上看气候较为干燥。

③气候和地形影响下的河网分布

气候方面,南北纬10°之间,将与丰富,河网密布。

在其南北两侧的热带干湿季风区,降雨量略少,但河网仍比较稠密。

再向南北的热带干旱气候区,河网非常稀疏。

再向南北地中海气候区,降水增加,出现一些河流和时令河。

地形方面,去多块状高地或宽广盆地是河流辐散中心或辐聚中心。

东非高原是最大的辐散中心,如尼罗河水系、刚果河水系、赞比西河水系等。

凡是降水多的高原都是河流辐散中心,凡是内陆盆地都是辐聚中心。

④对称分布的植被土壤和动物界

a.热带雨林—砖红壤类型区。

非洲热带雨林的植物成分异常丰富,但优势种不突出,结构复杂,层次众多,树冠稠密郁闭,植物终年常绿,无季相变化。

动物以爬行类、两栖类和昆虫居多。

b.热带草原—红壤、红褐土类型区。

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草原分布区,典型生物群落为热带稀树草原—萨王纳。

动物主要为大型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

c.热带荒漠—荒漠土类型。

植被贫乏,种类稀疏,覆盖度小,有大片无植被沙漠区,植物以稀疏的旱生灌木和少数草本植物为主。

动物有爬行动物、昆虫、啮齿类和一些鸟类

d.亚热带森林—褐色土类型区。

特殊的气候条件下,生长着旱生特征明显的硬叶林和常绿灌丛。

动物具有适应森林灌丛的特征。

⑤丰富的自然资源

土地和热量资源十分丰富,是世界上热带木材主要产区之一,水力资源丰富且分布集中,多种多样的矿产。

6、澳大利亚经济特征

答:

1,澳大利亚经济没有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而是通过自由移民和资本流入把资本主义制度从英国移植进来

2,澳大利亚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通过合法斗争迫使英国政府改变对澳大利亚的殖民政策来完成的。

3,澳大利亚经济体制保留了浓厚的殖民地残余,这既在经济上又在政治上反应出来。

4,澳大利亚在发展民族经济的全过程中始终把自己的经济纳入世界市场,纳入世界经济大循环中。

5,澳大利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主要通过两次经济起飞而形成。

7、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分析

答:

国际环境:

①和平;②GATT,IMF体制下,世界贸易空前扩大;③资源、能源富饶稳定供应(两次石油危机除外)

国内条件:

自然条件:

①适宜的气候(温暖湿润),②海岸线长,天然良港多,充分利用海洋国家的优势(通过船舶的大型化和专用化,大量进口海外优质、廉价资源)③高度利用国土(填海造陆等)

经济要素:

①人口与劳动力:

丰富低廉,教育水平、技术水平高,勤奋,忠实。

②资本:

高储蓄,高效率,建立间接金融制度③市场:

自由、竞争性市场⑤产业组织:

国际性大企业,与革新性中小企业建立灵活分工体系。

⑥政府:

引导、保护、公共投资。

社会制度①战后改革:

缩小军费开支;民主化措施(实施垄断禁止法,解体财阀,进行农地改革,推行劳动民主化)

②社会因素:

中流意识;自由社会(言论自由,信息发达。

8、印度经济发展的条件分析

答:

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①地形:

低缓平坦,平原低地多,大部分山地久经侵蚀,丘低坡缓,便于耕作。

②土壤。

以冲积土和热带黑土为主,较为肥沃,利于耕作。

③气候。

大部分属于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充沛,雨热同期。

但季风降水不稳定,季节分配不均,易发生旱涝灾害。

④水文。

河流水量丰富,但流量季节变化大

⑤矿产资源。

大部分地区底层古老,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除自给外还能大量出口。

人口劳动力条件

印度是世界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

但是劳动力素质分化明显,一方面拥有掌握尖端技术的高素质劳动力,另一方面又存在大量的文盲。

政治经济条件

印度实行议会制民主共和制,为使政府行政规范,坚持依法治国,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政局基本稳定。

但是由于脱胎于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加之宗教和人口的因素影响,也有不利于经济发展的一面,资金短缺是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

基础设施方面,有了很大改善,但是由于年久失修和设备老化,仍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科技条件

独立后的印度各届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发展,目前,印度的原子能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电子技术和海洋工程等技术居世界重要地位,但传统工业生产技术比较落后,是其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社会文化条件

印度政府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

英语的使用给阴功吸收先进技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但是印度在种族、民族、语言、宗教、种姓等问题上一直存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9、北海油田开发晚的原因及北海油田开发对英国经济的影响

答:

原因:

①从地质条件来看,北海油田条件好,钻井成功率较高,油气井均能自喷,并为多硫质油。

气候条件十分恶劣,全年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是阴雨天,平均浪高10米。

在这种风大浪高,水深流急,情况变幻莫测的环境下,从海底开采石油困难较高,因而开采成本较高。

②北海油田属于沿海国家共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开采都会受到别国的制约。

③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初,世界油气市场供应充足且价格低廉。

基于以上原因,北海油田开发较晚。

北海油田的开发对英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它不仅解决了能源问题,增加了财政收入,减少了外贸逆差,而且带动了机械制造、化工、建筑、电力等有关工业和交通部门的发展。

并且带动了昔日经济较为落后ide苏格兰东部的发展。

影响:

英国是开发北海油田的主要国家 ;1985年,英国石油产量达1.27*108t一跃成为世界第五大产油国;现在英国是一个能源出口国

10、亚洲工业化的几种类型

答:

①进口替代工业化。

用国产化工业代替进口产品,减少对发达国家资本和技术的依赖,建立本国完整的产业体系而采取的“内向型”工业化战略。

②进口导向型工业化。

依据比较优势原则参与国际分工,吧所生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向国外出口,一次带动国民经济增长。

③新一轮混合型战略。

在不同领域和同一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是互为转移的,变现出“混合型”战略特点。

四、论述

1、陆地中纬度地带工业集中的原因

答:

陆地中纬度地带具备了工业生产集中性的基础条件。

①:

从原料地来看,矿产资源丰富。

世界上大多数的铁矿、铜矿、铝矿、铅锌矿等都主要分布在该地带。

此外,这里农业发达,不仅有亚热带的四大文明古国,还有发达的温带农业,所以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在这里也比较发达。

②:

从燃料和动力来源地来看,从煤炭资源来看,全球煤炭储量的70%以上位于中纬度地区。

从石油资源来看,24°—42°之间占世界石油资源的56.6%,中东更是世界石油生产中心。

另外,这一地带的水资源丰富,潮汐能风能也十分丰富。

③:

从消费地来看。

世界陆地面积中,亚洲大部、欧洲大部和非洲南部占世界人口的75%以上。

世界的发达国家也主要位于本地带的温带地区。

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城市的繁荣是这里成为工业品的主要消费地。

④:

从人资本集中地来看,这里既有发达国家也有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

是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源地,使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领先世界,同时,也是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主要地区。

⑤:

从交通与区位条件来看,这里扼据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

临海地带的交通与区位条件优越,所以沿海地带是世界上生产力布局的重心地带。

总之,陆地中纬度地带具备了工业生产活动集中地基础,虽然这些基础并不一定完全与陆地中纬度地带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有关,但这里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确实起到了相当的作用。

2、美国当代经济基本特征

答:

①:

以知识为基础。

即知识成为生产、分配和销售的主要内容,知识和拥有知识的劳动力是重要的生产要素;知识成为经济的主要源泉;经济增长从资源消耗型向知识和技术型转化;许多农业和工业的职业正成为知识工作。

②:

以信息为主导。

信息技术产业已成为美国国民经济中的主导性产业,表现为:

IT生产产业;IT使用产业;IT产业成为新的就业机会的重要创造者。

③:

以全球市场为导向。

知识和信息无国界,作为主要经济资源的知识和信息必然导致经济活动突破国界成为全球性活动。

④:

以网络为载体。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立,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网上进行企业间的经营活动,向消费者销售产品和服务。

3、印度经济发展条件及在世界上的地位进行综合评价

答:

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①地形:

低缓平坦,平原低地多,大部分山地久经侵蚀,丘低坡缓,便于耕作。

②土壤。

以冲积土和热带黑土为主,较为肥沃,利于耕作。

③气候。

大部分属于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充沛,雨热同期。

但季风降水不稳定,季节分配不均,易发生旱涝灾害。

④水文。

河流水量丰富,但流量季节变化大

⑤矿产资源。

大部分地区底层古老,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除自给外还能大量出口。

人口劳动力条件

印度是世界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

但是劳动力素质分化明显,一方面拥有掌握尖端技术的高素质劳动力,另一方面又存在大量的文盲。

政治经济条件

印度实行议会制民主共和制,为使政府行政规范,坚持依法治国,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政局基本稳定。

但是由于脱胎于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加之宗教和人口的因素影响,也有不利于经济发展的一面,资金短缺是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

基础设施方面,有了很大改善,但是由于年久失修和设备老化,仍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科技条件

独立后的印度各届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发展,目前,印度的原子能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电子技术和海洋工程等技术居世界重要地位,但传统工业生产技术比较落后,是其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社会文化条件

印度政府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

英语的使用给印度吸收先进技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但是印度在种族、民族、语言、宗教、种姓等问题上一直存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世界地位:

印度是发展中的大国,还是世界上的政治、军事和科技大国。

印度现为世界第四军事大国,生产的武器占第三世界武器生产总量的31%,是亚洲和发展中国家唯一拥有航空母舰的国家,拥有核力量。

4、美国经济发展条件的优势

答:

①:

占据地缘政治、经济区位优势。

美国濒临两个大洋,远离旧大陆,避免了旧大陆战乱的干扰,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和平环境;南北两侧与弱国为邻,利用“北美自由贸易区”与其邻国开拓广阔国际市场;

②:

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地形,美国的地形多样化以及平原山地的广大,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气候,美国大部分属温带和亚热带,雨量充沛,但是由于地形南北敞开,北方冷空气可长驱南下,南方作物易受冻害;水文,美国有庞大而完整的水系,密西西比河纵贯大平原中部,五大湖有运河相沟通,并可以出海;矿产,拥有多种丰富的矿产资源。

③:

特殊的历史发展条件。

“外部节约”是其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的条件;大量和廉价的黑人奴隶为美国提供了劳动力保障;原著居民数量稀少和滞后的社会经济制度,没有落后土地制度的阻碍;由于土地广阔,劳动力稀少,机械化农场农业成为必然,使其取得了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的创新;两次世界大战尤为美国提供了“外部节约”。

④:

雄厚的经济性资源。

高等教育和人才资源优势;雄厚的政府财政能力;庞大的金融产业;科技信息遥遥领先。

5、欧洲现代经济地域格局的形成

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迄今,欧洲一直是世界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发达国家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欧洲保持了战后世界经济中心之一的地位。

二战后欧洲经济格局的变化,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时期:

(一)战后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

1、两大经济集团并存发展

欧洲共同体(EuropeanCommunities——EC)简称“欧共体”,是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组建的国家经济政治集团。

欧共体成立以来,主要在建立关税同盟、共同的农业政策、建立经济和货币联盟、建立总预算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且在开展司法、内政合作、实施共同的外交安全政策、建立政治联盟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计划,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经济互助委员会(TheCouncilMutualEconomicAssistance——CMEA)简称经互会,是一个以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为主体的跨欧、亚、拉美地区的国家经济政治联盟。

(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经济格局的新变化

第一,以欧洲共同体为基础,在建立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前提下,进一步“欧洲联盟”进军,因此,欧共体-欧盟成为整合欧洲经济的有效平台。

第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从世界超级大国衰退为欧洲一般经济大国。

五、读图题

1鲁尔区的经济发展特点优势,德国经济的地域特征

答:

特点:

是世界著名工业区之一,主体部分位于莱茵河及其支流鲁尔河与利河之间,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

主要城市:

埃森、杜伊斯堡、多特蒙德、波鸿、格尔森基兴和雷克灵豪森等。

鲁尔区是以采煤、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核心,形成部门结构复杂,内部联系密切,高度集中的地区工业综合体。

鲁尔区以采煤业起家的工业企业,采煤工业发达,机械化程度高,随着煤炭的综合利用,开发了炼焦、电力、煤化学等工业,进而促进了钢铁、化学工业的发展钢铁工业集中程度较高,布局紧凑,以杜伊斯堡最为集中。

在大量钢铁、化学产品和充足电力供应的基础上,兴建了机械制造业、氮肥工业、建材工业等。

优势:

①:

煤炭资源丰富。

煤质好,煤种全。

煤炭资源是鲁尔区能源和工业原料的物质基础。

②:

便利的水路运输和充足的水源,也是鲁尔区发展的重要条件。

鲁尔区是全国铁路网最稠密的地方,还有从横交错的公路和密如蜘蛛的输油输气管道,构成了四通八达的综合水、陆和管网运输系统。

德国经济地域特征:

国门经济各部门紧密结合的综合性地域。

即包括物质生产部门,也包括非物质生产领域以及核心城市、外围地域和网络系统等空间内容的综合性经济地域。

2、日本四大工业区:

日本国土结构演变特点:

经济复兴期—地方圈的复兴与原有工业带的恢复

高速增长前阶段—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的形成

高速增长期后阶段—第一国土轴的形成

稳定增长期—工业向内陆和国土两端的扩散

结构调整期——首都圈一极集中型结构的形成

五大工业区:

一.京滨工业区(东京横滨)

二.阪神工业区(大阪神户)

三.中京工业区(名古屋)

四.北九州工业区

五.濑户内海工业区

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和濑户内海沿岸

 

其他几个都是看图,就没弄上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