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行业湖北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专项规划.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326644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28 大小:480.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行业湖北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专项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8页
旅游行业湖北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专项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8页
旅游行业湖北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专项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8页
旅游行业湖北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专项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8页
旅游行业湖北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专项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旅游行业湖北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专项规划.docx

《旅游行业湖北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专项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行业湖北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专项规划.docx(1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旅游行业湖北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专项规划.docx

旅游行业湖北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专项规划

(旅游行业)湖北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专项规划_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生态专项规划

----【2009--2020】----

 

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二00九年六月

 

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李宪生湖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

副组长:

李春明湖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

田承忠湖北省副省长

张岱梨湖北省副省长

段轮一湖北省副省长

成员:

卢焱群许克振彭军林志慧徐佑林李德炳

张学锋张达华潘细汉

生态专项规划编制组:

组长:

李德炳省建设厅厅长

副组长:

张学锋省建设厅副厅长

彭军省发改委副主任

陈新武省国土厅副厅长

徐佑林省交通厅副厅长

郭志高省水利厅副厅长

余胜伟省农业厅副厅长

吕文艳省环保局副局长

刘晓洪省林业局副局长

潘细汉省旅游局副局长

成员:

李斌徐新桥刘宪明黄平李红邱实徐玉红房小牧严圣华胡海燕赵威叶小平敖鹰蒋红翠常贤波苗欣徐文学李庆国丁欣荣王林余志中童建新

前言1

第一章规划依据与编制特点2

第一节规划编制依据2

(一)主要法律法规2

(二)主要行政文件2

(三)主要规划依据3

第二节规划编制范围与期限3

(一)规划范围3

(二)规划期限3

第三节规划编制特点3

(一)工作特点:

多部门分工协作3

(二)技术特点:

整合引导型规划4

第二章资源状况与生态环境评价5

第一节圈域概况5

(一)自然地理概况5

(二)社会经济概况6

第二节资源特征7

(一)森林资源7

(二)动植物资源8

(三)水资源8

(四)农业资源9

(五)矿产资源9

(六)文化旅游资源9

第三节生态环境总体评价10

(一)生态价值总体评价10

(二)环境质量总体评价11

(三)重点旅游集散地及旅游区环境质量评价11

第四节生态环境主要问题12

第三章规划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18

第一节规划指导思想18

第二节规划目标19

(一)总体目标19

(二)阶段目标19

第三节规划任务20

第四节控制指标21

第四章生态空间格局与功能构建24

第一节整体生态格局24

第二节生态功能构建25

(一)秦巴山地北亚热带常绿一落叶阔叶林生态区生态功能构建26

(二)长江三峡水库生态区生态功能构建28

(三)武陵山地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区生态功能构建29

(四)鄂中北丘陵岗地农林生态区生态功能构建31

(五)长江中游平原湿地生态区生态功能构建32

(六)鄂东北低山丘陵森林生态区生态功能构建34

第三节生态利用区划35

第五章生态文化旅游支撑与保障38

第一节旅游资源开发管制38

第二节生态旅游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42

(一)生态旅游发展的意义42

(二)生态旅游发展的目标43

(三)生态旅游发展的原则44

(四)生态旅游发展的策略45

第三节主要集散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48

(一)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49

(二)旅游住宿、餐饮等接待设施建设50

(三)旅游服务50

第四节重点旅游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51

(一)“一江两山”区51

(二)清江土(家)苗民俗生态旅游区54

(三)荆楚文化旅游区55

第六章生态保护与建设统筹规划58

第一节生态保护与建设总体策略58

第二节林业生态保护与建设60

(一)生物多样性保护60

(二)森林资源保护61

(三)森林生态修复62

(四)生态景观林建设63

(五)生态林业建设项目63

第三节农业生态保护与建设63

(一)生态农业布局64

(二)农业生态资源保护65

(三)农业面源污染控制65

(四)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66

(五)有机食品与绿色食品基地建设66

(六)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67

(七)生态农业建设项目67

第四节城乡生态保护与建设68

(一)生态城市建设68

(二)生态镇(乡)建设71

(三)生态村庄建设75

(四)生态家园建设项目78

第五节污染控制工程79

(一)大气污染控制与治理79

(二)水污染控制与治理80

(三)固体废弃物处置与综合利用81

(四)提高环境监管能力82

(五)污染控制工程项目82

第六节国土保护与整治83

(一)土地资源的保护与优化利用83

(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修复治理84

(三)地质灾害防治85

(四)国土整治工程项目85

第七节水利生态保护与建设86

(一)水资源保护与利用86

(二)防洪减灾工程87

(三)水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87

(四)水土保持工程87

(五)生态水利工程项目87

第八节建设工程项目库汇总88

第七章主要交通线沿线生态保护与建设89

第一节主要道路网沿线生态保护与建设89

(一)主要道路网界定89

(二)生态道路建设要求90

(三)主要道路沿线生态保护与维护90

(四)主要道路沿线镇村环境整治与污染控制91

第二节主要航道沿线生态保护与建设93

(一)主要航道界定93

(二)生态航道建设要求93

(三)主要航道沿线生态保护与建设93

(四)主要航道沿线城镇环境整治与污染控制94

第八章先期启动项目规划96

第一节先期启动建设目标96

第二节先期启动建设重点96

第三节先期启动项目构建97

(一)生态林业建设97

(二)生态农业建设97

(三)生态家园建设98

(四)污染控制工程98

(五)国土整治工程99

(六)生态水利工程99

第九章规划实施100

第一节规划实施效益100

第二节规划实施保障101

(一)政策法规与规划保障101

(二)组织保障103

(三)资金保障104

(四)科技保障107

(五)全民参与保障108

(六)监管能力保障109

第三节对下一步规划编制建议110

附表112

 

前言

为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决定》(鄂发[2008]16号)文件精神,着力增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生态功能,把鄂西建设成为综合性旅游圈、生态文明圈、特色文化圈、科学发展圈,促进鄂西地区又好又快发展,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及《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总体规划(2009—2020)》,编制《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专项规划(2009—2020)》(以下简称《专项规划》)。

《专项规划》主要阐明规划期鄂西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的原则与目标,确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控制指标,构建生态环境保护的宏观格局和整体框架,明确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点,并确定先期启动项目库构成。

《专项规划》是指导下一层次规划的重要依据。

《专项规划》以2008年为基期,以2020年为规划期。

《专项规划》的范围为鄂西圈8市州(林区)市域范围。

 

第一章规划依据与编制特点

第一节规划编制依据

(一)主要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96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风景名胜区条例》

《退耕还林条例》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二)主要行政文件

《关于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决定》(鄂发[2008]16号)

《关于研究加快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工作的会议纪要》

(三)主要规划依据

《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

《湖北省生态功能区划(送审稿)》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总体规划(2009—2020)》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交通规划(2009—2020)》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文化旅游发展规划(2009—2020)》

第二节规划编制范围与期限

(一)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分为全域和线域两个层次,其中全域为鄂西圈8市州(林区)市域范围,面积为12.8万平方公里;线域为主要交通网沿线(含已建和规划的高速公路、国道、重要旅游公路及主要航道)两侧可视范围(见附图3),原则上为交通线路两侧100至300米范围的地带,面积约3140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09至2020年。

其中,近期2009至2012年,远期2013至2020年,重点是近期建设规划,远期仅做意向性指导。

第三节规划编制特点

(一)工作特点:

多部门分工协作

生态专项规划涉及的部门和城市较多,并以相关各厅局(林业局、环保局、农业厅、国土厅、水利厅、建设厅)的部门规划和主要项目为支撑,因此本次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将是一个多部门分工协作、协调整合的过程。

(二)技术特点:

整合引导型规划

本规划属于整合引导型规划,采取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地方参与,注重横向协调与纵向指导,突出重点,注重近期。

规划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总体规划》为基础,整合各相关厅局有关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发展设想,引导下一层次的规划工作。

 

第二章资源状况与生态环境评价

第一节圈域概况

)自然地理概况

1、地理位置

鄂西圈位于湖北省西部,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8°21′42″—114°33′07″、北纬29°1′53″—33°16′47″之间,北靠河南,东连鄂西圈,南临湖南,西部与重庆、陕西毗邻,东西长约546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国土面积12.8×104平方公里,占湖北省国土面积的68.85%。

2、地形地貌

鄂西圈由鄂西山区、鄂北岗地丘陵区和江汉平原三大地势区组成,其中鄂西为层峦叠嶂的山地;鄂北为连绵起伏的岗地丘陵,由桐柏山、大洪山及汉江谷地组成;江汉平原地势平坦,为长江及其支流汉江冲击而成的河积—湖积平原。

3、气候

鄂西圈地处中亚热带,位于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光能资源充足,热能资源丰富。

受地形地貌地域差异影响,气候具有东西、南北及垂直分异规律,其中日照及太阳辐射分布具有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分布特点;年平均气温鄂西河谷地区在17℃以上,高山地区低于15℃,其余大部分地区在15—17℃之间;降水量鄂西南最多,江汉平原次之,鄂北、鄂西北最少,各地降水量变化与夏季风的进退密切相关。

4、土壤植被

鄂西圈自南向北,分布有中亚热带的红壤黄壤带和北亚热带的黄棕壤带。

同一地带内,受海拔高度及地形地貌差异影响,表现垂直地带性规律。

另外还分布有潮土、水稻土、石灰土及紫色土等非地带性土壤。

自然植被分布于山地丘陵,其中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分布于鄂西南山地和神农架南坡,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分布于鄂北丘陵岗地及鄂西北山地,其他地区为农田植被所代替。

山地植被表现出一定的垂直分异规律。

5、河流水系

鄂西圈含淮河和长江两大水系,其中淮河水系主要分布在桐柏山区;长江水系中游基本位于本区,其主要支流有汉江、清江、黄柏河、香溪河、沮水、松滋河等;此外鄂西圈还有众多的水库与湖泊。

)社会经济概况

鄂西圈是我国最大的水电基地,是湖北省重要的农产品基地和现代制造业基地。

近年来,鄂西圈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汽车、化工、建材、生物医药、特色农业等产业发展格局已经逐步建立。

2007年,鄂西圈的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400亿元,同比增长14%以上,其中第一产业达737.75亿元,第二产业达1489.88亿元,第三产业产值达1466.31亿元,分别占全省的37.52%、53.54%、37.56%和37.2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660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75.8%;财政收入达到229.46亿元,占全省的38.87%。

2002-2007年,鄂西圈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圈域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5.3%,入境旅游年均增长23.4%;2007年,圈域国内旅游总收入219亿元,入境旅游总收入17063万美元,分别占湖北省的36%和41%,但与鄂西圈集中了湖北省60%以上的旅游资源优势相比,鄂西圈旅游产业发展明显不足。

鄂西圈拥有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襄樊),圈域县级以上城市(含县城)及神农架林区46个,占全省的60%;建制镇379个;行政村14180个。

圈域总人口2936.2万,其中城市人口1125.5万,城市化水平38.3%,低于全省44.3%的平均水平。

鄂西圈各县(市、区)经济发展空间分布特征如下:

人均GDP(见图1)、人均财政收入、土地开发强度及城镇化水平(见图2)以十堰、襄樊、荆门、宜昌及荆州市区向外递减,土地开发强度江汉平原与鄂北丘陵岗地整体高于鄂西山区;人口密度江汉平原最大;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值区在荆荆宜及长江、汉江沿线地区。

人均耕地有枣阳-宜城-襄阳、京山、监利-江陵及沙洋-当阳-枝江等四个高值区,十堰、襄樊、荆门、宜昌及荆州市区为低值区,其它地区居中。

第二节资源特征

)森林资源

鄂西圈林业用地面积688万公顷,森林面积46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约为36.3%。

森林类型中人工中幼林和天然次生中幼林占绝大部分,其中:

人工林约占总面积的40—50%,天然林中次生的中幼龄林约点总面积的70—80%。

鄂西地区森林面积占全省71.5%,全省的大部分天然林和生态公益林都集中在该地区,而且森林类型丰富,其受破坏程度相对较小,生态基础相对比较完好,为湖北省的碳平衡提供了基础性支撑。

(二)动植物资源

鄂西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

圈域已建有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个省级自然保护区(见附表10、附图4),分别占全省的90%和59%;域内有高等植物296科1581属6399种,约占全国的18.26%;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1种,占全国的18.55%,其中一级8种,二级43种,其中著名的有珙桐、红豆杉、楠木等;圈域内有野生脊椎动物874种,占全国的14.19%,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120种,占全国的31.75%,其中国家一级保护23种,二级保护98种,著名的动物有金丝猴、中华鲟、白脊豚等。

(三)水资源

鄂西圈水能与水资源丰富(见图3)。

其中圈内可开发水能资源占湖北省的90%以上,占全国可装机总容量的8.7%,已得到积极开发,成为湖北乃至国家重要的水电基地,对于国家能源结构的清洁化和碳减排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圈内水资源总量672.93亿立方米,占湖北省的65.52%;大型水库37座,占湖北省大型水库总数的61.7%,水库总容量4320878万立方米,占湖北省水库总容量的74.5%,是湖北乃至国家重要的水资源蓄集地。

(四)农业资源

鄂西圈农业资源丰富。

圈域内拥有林地面积688万公顷,其中森林面积464万公顷,分别占湖北省的81.62%和71.5%;圈域内耕地保有量4219.97万亩,占全省耕地保有总量的60.18%,人均耕地面积1.059亩,是湖北省平均水平的1.33倍;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493.95万亩,占全省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60.76%。

鄂西圈已经形成了以粮食棉油蔬菜种植与水产家禽家畜养殖为基础,和以干果、菌类、茶叶、烟叶、中药材为特色的农业体系。

(五)矿产资源

鄂西圈矿产资源丰富、矿种齐全、区域集中,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是湖北省磷、煤、金、水泥用灰岩和建筑石材等矿产的主要产出地。

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有74种;磷、盐矿、芒硝、石膏、水泥用石灰岩等为我省优势矿产;高磷赤铁矿储量巨大,为我省潜在优势矿产。

磷矿主要集中分布于宜昌、襄樊、荆门和神农架林区;金红石矿分布于襄樊地区;低品位铁矿、钒矿主要分布于十堰地区;高磷赤铁矿分布于宜昌、恩施地区;煤矿主要分布于宜昌、恩施和荆门地区;岩盐、石膏、芒硝、卤水等矿产主要分布于荆州地区。

鄂西圈矿产资源共伴生矿多,综合利用效益高;圈内的岩盐、石膏、芒硝、卤水共生产出,其中,卤水中伴生储量巨大的溴、碘、硼、铷、铯、锂矿资源,综合利用潜力较大。

(六)文化旅游资源

鄂西山川秀丽、江河壮美、文化醇厚。

以“巴山、楚水、巴楚风”为代表的文化旅游资源数量多、种类全,国内罕见,世界少有。

圈域内拥有长江三峡、武当山、神农架三处世界级生态和文化旅游景区和三峡大坝、丹江口水库等现代工程建设奇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2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3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6个,国家级地质公园3个,4A以上景区22处(全省37处)。

(见附表10、11、12,附图4、5、6、7)

第三节生态环境总体评价

)生态价值总体评价

鄂西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和东西二三级阶地衔接带、我国中东部地区南北生态屏障与东西向长江生态走廊的接合部,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是华中华南地区的绿色生态屏障(防止沙漠化东移南侵)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涵养地,被誉为“中华之肺、华中水塔”,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

神农架(北纬30°)是全球中纬度地区唯一一块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森林(见图4),特殊的地理环境也使之成为第四纪冰川时期各种动植物的避难所和栖息地,是中国栽培作物发源中心,区内植物种类丰富、起源古老、特有成分高、成分复杂多样,与周围植物区系联系广泛,享有“物种基因库”、“天然动植物园”、“天然药库”等多项美誉。

图4.北纬30°线生态与文化特征

鄂西圈位于湖北省自西向东生态流的上游,是湖北省最大、最重要的生态功能单元,对维护江汉平原和鄂东沿江平原的水土生态安全起着主导作用。

全省大部分天然林和生态公益林都集中在该地区,对于湖北的碳平衡至关重要。

鄂西圈占湖北省国土面积70%,其自身的生态安全对湖北的生态安全也是举足轻重,可以说鄂西圈是湖北省的生态保护伞。

)环境质量总体评价

根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鄂西圈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为71.7,鄂西圈生态环境状况总体评价良好(见图5),其中神农架林区的生态环境状况最好(见附表1、2)。

从各地区来看,鄂西圈生态环境状况等级为优的有3个地区,分别为神农架林区(80.10)、恩施(79.82)、宜昌(78.16),占鄂西圈国土总面积的37.96%;等级为良有五个地区,分别为十堰(73.89)、随州(69.76)、襄樊(66.37)、荆门(64.17)、荆州(61.44),占鄂西圈国土总面积的62.04%。

)重点旅游集散地及旅游区环境质量评价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确定鄂西圈生态文化旅游总体布局为“四大集散中心、三大核心板块、六大精品旅游区”(见附表4、附图2),其主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如下:

1、主要旅游集散中心城市环境质量

宜昌符合二级标准,襄樊、十堰、恩施较差,只符合三级标准,其中襄樊、十堰是空气颗粒物污染、恩施是二氧化硫污染;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

宜昌、十堰较好,襄樊、恩施为轻度污染,其中恩施市城市交通干线噪声环境质量为中度污染;城市纳污河渠污染严重,其中襄樊的护城河、南渠水质为劣Ⅴ类。

2、核心板块及精品旅游区主要地域环境质量

主要相关城市荆门、荆州、随州、神农架等城市空气质量符合二级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声环境质量均较好;城市内湖和纳污河渠污染严重,荆州、荆门、随州等城市的城市内湖和纳污河渠水质全部为劣Ⅴ类。

主要相关水系长江、汉江干流及清江水质总体优,但长江支流黄柏河、汉江支流荆门竹皮河污染较严重。

第四节生态环境主要问题

鄂西圈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生态保护压力大

鄂西圈贫困县占全省的67%,贫困人口占全省的70%。

2007年鄂西GDP、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外贸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仅相当于鄂西圈的64%、86.6%、29.5%、20.5%、85%;同时社会发展滞后,生态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低水平与该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的高要求形成较大反差;由贫困带来的发展冲动与薄弱的生态保护意识,给本区未来生态环境保护带来较大压力;鄂西圈当前在建及未来将要启动的基础设施、文化设施、景点景区及服务设施建设任务较繁重,如果处置不当,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及建设不能协调,将给生态环境安全带来较大威胁。

2、资源利用粗放、生态破坏严重

――土地资源:

生态脆弱敏感、水土流失严重、土地利用效率低

鄂西圈由鄂西山区、鄂北岗地丘陵区和江汉平原三大地势区组成,大部分地区生态较脆弱而敏感。

鄂西山区、鄂北岗地丘陵区属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山地生态脆弱区,存在一定程度林木资源乱砍乱伐、土层较薄、肥力较低及水土流失等现象。

鄂西圈水土流失比较严重(见图6)。

2007年统计结果显示,圈域水土流失率达到31.6%,其中位于鄂北的随州水土流失率最高,达到54.9%,其次为十堰、恩施、宜昌、襄樊等四个地区,均超过30%,水土流失率较低的是荆州和神农架。

鄂西圈耕地保有量持续减少,土地闲置浪费严重、土地利用率低。

受建设用地、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等因素影响,圈内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尖锐。

利用方式粗放,集约程度不高,闲置和浪费土地现象比较严重。

长期以来,重用轻养,粗放经营,致使地力下降,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地膜,造成了土地的严重污染,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图6.鄂西圈各市州水土流失情况图

――矿产资源:

利用方式粗放、环境问题突出

矿产资源利用率低、利用方式粗放。

重开发、轻保护,采主弃副、采富弃贫、采易弃难、重采轻掘、乱采滥挖现象仍较普遍,资源浪费和破坏较为严重;矿产品加工程度低,原矿、初级加工产品多,资源效益和经济效益较差;小矿山的采选技术和装备水平较低,管理较差,经营粗放,矿石采选综合回收率和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率低。

大矿小开、一矿多开、重复建设等问题依然突出。

矿山环境问题依旧突出,矿山破坏未得到有效遏制。

矿产开发忽视环境,矿山植被、景观、土地、水体均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三废”达标排放率、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率和土地复垦率较低,局部地区水源、大气、土壤受到严重污染。

由于矿山开发而导致的地面塌陷、沉降、山体开裂、崩塌、滑坡、泥石流、尾矿库溃坝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

3、水环境质量局部下降、部分城市空气及声环境质量不达标

――区域水环境

长江、汉江干流及省控水库水质总体优,但长江、汉江部分支流水质污染较严重,汉江支流水质总体为中度污染,污染较严重的河流为黄柏河、沮漳河、白河、唐白河、滚河及竹皮河。

洪湖、长湖2个省控湖泊,洪湖轻度污染,长湖重度污染,水域营养状态级别为富营养(见图7)。

――城市空气环境

鄂西圈宜昌、荆门、

荆州、随州、神农架等城市空气质量符合二级标准,十堰、襄樊、恩施等城市空气质量较差,只符合三级标准(见图8)。

――城市声环境

鄂西圈十堰、宜昌、荆门、荆州、随州等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较好,襄樊、恩施等城市区域噪声环境质量为轻度污染,恩施市城市交通干线噪声环境质量中度污染(见图9)。

4、地质灾害频发

鄂西圈的鄂西南山区、三峡库区和鄂西北山区为湖北省地质灾害极易发区和易发区。

区内降雨丰沛,山高坡陡,层状可溶岩广布,软弱结构面发育,地质矿藏丰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