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人物阅读(余光中).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332013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主题人物阅读(余光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主题人物阅读(余光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主题人物阅读(余光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主题人物阅读(余光中).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主题人物阅读(余光中).doc

《主题人物阅读(余光中).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题人物阅读(余光中).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主题人物阅读(余光中).doc

主题人物阅读

璀璨五彩笔——余光中

山东沂水一中魏继国编制

编者按:

仅以此文纪念逝者,先生之德,光风霁月。

先生之志,芙蕖出泥。

先生之文,脍炙人口。

个人简介

余光中(1928年9月9日-2017年12月14日),中国当代作家、诗人,现居台湾高雄市。

生于南京市,父亲余超英,母亲孙秀君。

母亲为江苏武进人,妻子为常州人,故又以江南人自命。

抗日战争时在四川读中学,感情上亦自觉为蜀人。

因生日正好是农历9月9日,所以自称[茱萸的孩子]。

在两岸三地游走居住教学的余光中老师,自言最喜欢的是香港和高雄,曾形容两岸三地是:

“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

[1]

生前任台湾国立中山大学讲座教授,擅新诗、散文,旁及评论、翻译,出版著译凡五十种,其中散文有十种,作品列入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及设有华文课程的大学、中学的教科书。

余氏行文精炼,发人博思,故坊间也有不少其作品之评析。

中文造诣深为人赞,如香港作家林沛理称之为:

“语言的魔术师”、“香江第一才子”陶杰许之为“用中国文字意象之第一人”,且其精通英语及多种外文,包括德语、西班牙语等。

曾任台湾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中文系系主任,亦尝为美国大学英美文学系副教授,于两岸三地享负语言大师之名。

诗人余光中在高雄病逝,享年89岁,他的办公室正对台湾海峡,远眺熟悉的故乡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1972年,44岁的余光中写下这首《乡愁》,这是大陆读者对他最熟悉的作品。

据台湾媒体消息,12月14日,余光中在高雄病逝,享年89岁。

  “我出生在南京,父亲是泉州人,抗战时期又在重庆住了几年。

要问我的故乡在哪里,其实很简单,我就是一个中国人。

”2013年10月,余光中来上海参加“他们在岛屿写作——台湾文学电影展”开幕式。

接受解放日报记者采访时,他说,自己现在任教的中山大学位于高雄西子湾,正对台湾海峡,“每天在学校办公室,望过去就是我熟悉的故乡,我要庆幸,自己不是住在台东,不然面对的就是太平洋,我又不要看美国,有什么用呢?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他驰骋文坛超过半个世纪,涉猎广泛,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大家、著名批评家和优秀翻译家。

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

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

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

  据台媒报道,余光中此次病重,原先只以为是天气多变、气温偏低,到医院检查後决定住院静养,没想到疑似有些小中风,肺部感染、转进加护病房;旅居在外的女儿们也从国外赶回,谢绝采访,结果1天之隔,这位作品多选入课本、文坛的“璀璨五彩笔”就告别人世,亲人与文坛好友都十分伤痛。

  “媒体常定义我为‘乡愁’诗人,这自然不是一个坏的称号,但我的作品还是要比这个称号复杂一些”,4年前,85岁的余光中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一首小诗立了大功,但也好像一张巨大的名片,有时遮住了他本人的面孔。

他说,乡愁不仅是地理上的,更是时间和文化上的,“我最近就在写一系列‘读《唐诗三百首》有感’的诗,过去也写过不少怀古诗。

古典诗并未过时,你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完全是电影蒙太奇的手法。

  对中国传统文学的追求贯穿了余光中的一生。

在台湾岛内,他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护卫者。

2005年,陈水扁当局就提出过调降高中教材文言文比例,遭到台湾文学界、教育界强力反对,余光中是其中先锋。

他曾说,如果将文言文抛弃不用,我们将会变成“没有记忆的民族”。

今年,台湾当局教育部门再次审核新课纲内容,有意将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比例上限降为30%。

余光中和超过5万位各界人士参与了反对削减文言文课文的联署,最终使得备受关注的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比例维持45%至55%不变。

“诗歌丧失读者,诗人应该自问,写得够不够好。

并非要一目了然,但要让读者能够循着你的诗歌进入你的世界。

诗人要反躬自省,如何写出更深入浅出的作品,而不是责怪读者都去听流行歌了。

不过我有些冤枉,我的诗很少有人不懂的,却要常常替看不懂的诗人辩护。

”“我最得意的诗还没出现,所以我还在继续写。

只要还在写作,我就觉得自己还死不了。

”4年前,余光中在上海的幽默言谈引来观众阵阵掌声。

如今,诗人远去,诗心与诗作长存。

人物素材

一、余光中的生活

1、事例一:

初试啼声

廿岁那年,国共内战正炽,余光中和母亲从南京逃往上海,又辗转到了厦门。

「时局非常动荡!

」余光中回想当时光景,学生罢课、老师罢教,政治分子渗入到师生中,人心浮动。

学运像一个个浪头,青年浮沈其中,不知自己会被推向何方。

余光中对这些运动并不热中,「因为我心中存有疑问。

」他直觉,共党政体不适合自己。

在一个连思想都要箝制的政党生活,文人如何能坦率从文?

对一个已下定决心要成为作家的年轻人而言,他只有摆脱,才能畅言。

外头的世界翻腾不休,余光中内在的诗心也蠢蠢欲动。

「我站在高崖上,再深深吸一口气,向爱琴海与夜空,投最后的一瞥。

」在向着紫金山的窗案,余光中初试啼声,完成了第一首诗作〈沙浮投海〉。

廿岁的年轻诗人,想着希腊女诗人沙浮,苦恋着菲昂,却被抛弃,郁郁投海而死。

不论外界如何纷扰,余光中有定见的朝作家之路迈进。

在厦门「星光」、「江声」两报,陆续发表新诗和短评。

一甲子后,八十岁的余光中新作〈藕神祠〉,哀悼中国女诗人李清照:

「莲子虽心苦,藕节却心甘,藕断千年,有丝纤纤,袅袅不绝,仍一缕相牵。

是独锺女诗人吗?

从小接触古诗词的余光中说,也爱李白、杜甫,少年时拜读英国诗人济慈、爱尔兰作家王尔德作品,受到许多启发。

他尤爱兼擅诗词、古文、绘画、书法的苏轼,可为文人典范。

话题:

理想,心境,在乱世中创作,可引用“陶渊明”

 

2、事例二:

一次记者问在现实中您是如何用诗人的眼光来看待生活的?

  余光中回答:

每个人的生活中都要有诗,不过诗也只是一个象征,一个人要过诗意的富有灵感的生活也不一定要做诗人。

生活里面光有真理、有美德还不够,好像还缺少什么。

生活里面还应该有艺术,不管是诗,绘画,音乐或者有雕塑,总而言之,生活里面应该有美。

有一位美国的亿万富翁,他很喜欢他的小女儿。

有一天他看到小女儿带笑地走过来,心花怒放,那一刻他就想做个诗人,可是他想不起如何形容他的女儿多么可爱,他想了半天说,啊,你美丽得像一张百万圆的大钞。

那就是说一个人虽然很富有,可是在诗意生活上可能是一个非常贫穷的人,因为没有想象,连赞美女儿也想不出一句诗来,有那么多钱有什么用呢?

所以美是不能量化的,它是一种质,不是一种量。

所以王尔德说,现在人的毛病就是什么东西都知道它的价格,可是没有东西你能知道它的价值。

话题:

生活的艺术,美,诗意生活,价格与价值

 

3、事例三:

 余光中在思想上是一位因循守旧的人。

他不烟不酒,一杯茶足矣,过的是清教徒式的生活。

机械得连吃饭都上固定的餐馆点菜都是千篇一律。

他是当年办《文学杂志》的朋友中惟一一个不上牌桌的人。

他不想见那些不必见的人,因为他既不求官,也不竞选。

对有共同旨趣的朋友,他盛情接纳,对话不投机者,则三句嫌多,道不同不相为谋。

但他确实又是一位冷面热心,很善解人意,乐于提携有才情的朋友。

余光中文章写得好,人品又高尚,他晚年供职的高雄中山大学,校长把他当作镇校之宝,请他在运动衫、雨伞上题字,以赠来宾。

在他退休后仍热情留,作为学校的“门脸”,每遇事不遂,一打余光中牌,便无往而不胜。

而余光中自己“不喜欢在媒体上晃来晃去”,他是一位唯美主义者,追求心灵一片净土。

二、余光中的谐趣:

1、事例一:

他说他生就一副“不列颠的脸”,西装、领带,洋气十足,外表一本正经;他的锦心绣口是有名的。

他把谐趣作为社交场合一件漂亮的服饰。

他刚到中山大学执教,他称女研究生们为“村姑”,毕业后这些女弟子们相约来为他祝寿,他对“村姑们”说:

“要以为毕业离校,老师就没用了。

写介绍信啦,作证婚人啦,为宝宝取名字啦,‘售后服务’还多着呢!

”说得大家笑得前仰后合学生们都说,把听他的课当作一种享受。

2、事例二:

余光中在幽默散文《书斋·书灾》中云:

“有的人看书必借,借书必不还。

有的人看书必买,买了必不看完。

 余光中的一些文友均属借书不还的“雅贼”。

他很想写篇杂文声讨这类借而不还,甚至久催不理的“孔乙己”式人物,可正当动笔时,发现自己也做过“孔乙己”。

他自述道:

瞧,书架上有一本《美国文学的传统》下卷,便是从同事朱立民教授那里借来的,“侨居”已多年矣。

眼看自己无完璧归赵之意,朱立民索性声明是赠他的,并附送了上卷。

还有十多本台湾大学外文系的图书,在自己的书架上也有十多年的“侨龄”,以至久借而“归化”。

听说借书处仍是当年那位漂亮的女士管理,吓得余光中十来年再不敢进她的辖区。

 

3、事例三:

1994年,余光中赴厦门大学出席一次会议时,有二百学生之众找他签名的是山东某一家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听听那冷雨》。

使他吃惊的是,他是头一次看到此书。

编者虽然给他写过信,但还来不及回复表示同意就出版了。

对这种不尊重原作者的盗版行为,余光中非常生气,他对笔者说:

“山东是出圣人的地方,怎么可以出‘强盗’!

当然,自己的孩子流落到江湖,如果白胖胖的,那我也高兴。

可此书编得错漏甚多,这会给以后的研究者带来版本上考证的麻烦。

三、余光中的婚姻家庭

1、事例一:

小袋鼠妈妈

 1956年,余光中终于和表妹范我存结婚。

 结婚为女人一生的分界线,对于范我存来说,应该更是清晰。

婚前的娇柔羞赧,在婚后不久就磨练成自信坚强。

她住进厦门街一一三巷八号那栋占地一百多坪的日式房子,协助婆婆一同持家。

身体瘦弱的她,在生下长女珊珊后,竟然渐渐强壮起来。

从1958年到1965年,七年之间,她生下了五胎(其中惟一的男婴出生后三天不幸早夭),正如余光中早年形容的:

小袋鼠的妈妈,然后是两个三个,以至于一窝雌白鼠的妈妈……她已经向雷诺阿画中的女人看齐了。

 范我存回忆当年,经常是门铃、电话铃齐响,她一手挟着孩子,一边先抢接电话,要对方等一下,再奔下玄关去开大门;要不就是在厨房,把孩子放在推车里,忙着做饭。

婚后两年婆婆去世,她开始主掌家务,最重大的一件事就是伺候一家人吃饭。

余家全盛时期,大小共有八口,食指浩繁,食量惊人,还得兼顾营养可口。

这对范我存是一大考验,但渐渐她也从中学到了讲求实际,而婚前的浪漫幻想也得暂放一边。

不过丈夫的文学活动,她始终坚持参与。

蓝星诗社的成员把余宅当作总部,众诗人经常进出。

后来余光中在师大教书,交游更广,家里又经常有学生来往,再加上公公余超英好客成癖,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厦门街余宅,简直人文荟萃。

2、事例二:

   为他腾出片写作空间

余光中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几乎都是女性。

婚前他有母亲,婚后有妻子,然后是四个女儿,八条小辫飞舞。

母亲去世后,岳母又搬来和他们同住。

他身边的女人都爱他,宠他,敬他,让他,一切以他为中心。

 外表娇柔的范我存,也许是深受母亲的影响,其实内心是极有主张的。

她兼具传统与现代女性的优点和特质,虽然自己也很有才干,但是婚后完全奉献自我,不但是贤内助,更是贤外助。

从内务大臣到外交部长,全由范我存一手担纲。

“她帮我摒挡出一片天地,让我在后方从容写作,我真的很感谢她。

”余光中不止一次这样说。

“他忙起来,可以几天关在书房中,对你不理不睬,好像天塌下来都要由我自己去挡。

当然刚开始我也不能适应,后来觉得他的创作的确很重要,我们都以他为荣,为他牺牲也就值得了。

”范我存就这样从新婚的娇妻,一下子变成了四个女儿和一个丈夫的保姆,最后又成为他们的支柱。

话题:

支持,牺牲,爱的力量

 

3、事例三:

   余光中和四个女儿的关系,也是云淡风轻。

看着她们逐渐成长,童话变成了现实,余光中似乎不知所措,不知道该拿这几个大女孩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