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下册各单元必背知识点1.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317152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0.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下册各单元必背知识点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下册各单元必背知识点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下册各单元必背知识点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下册各单元必背知识点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下册各单元必背知识点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下册各单元必背知识点1.docx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下册各单元必背知识点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下册各单元必背知识点1.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下册各单元必背知识点1.docx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下册各单元必背知识点1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必背知识

一、圆

1、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封闭图形。

圆中心的一点叫圆心,用字母O表示。

以某一点为圆心,可以画无数个圆。

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用字母r表示。

连接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用字母d表示。

2、圆有无数条半径,有无数条直径。

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3、在同一个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中,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

4、圆内最长的线段是直径,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半径。

5、在一个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圆的直径就是正方形的边长。

在一个长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圆的直径就是长方形的宽

6、圆是轴对称图形,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半圆只有1条对称轴。

7、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这时,我们也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的轴对称。

对称轴是一条直线。

8、常见的轴对称图形:

等腰三角形(1条)、等边三角形(3条)、等腰梯形(1条)、长方形(2条)、正方形(4条)、圆(无数条)、半圆(1条)。

9、圆一周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为了计算简便,通常取近似值3.14。

10、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即C圆=πd=2πr。

11、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圆的面积。

把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高相当于圆的半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

12、如果用S表示圆的面积,r表示圆的半径,那么圆的面积公式:

S圆=πr2。

13、几个公式:

C圆=πd=2πrd=

d=2r

S圆=πr2r=

r=

14、周长是(cm),面积是平方(cm2),体积是立方(cm3)。

15、圆的周长:

3.14×1=3.143.14×2=6.283.14×3=9.423.14×4=12.563.14×5=15.7

3.14×6=18.843.14×7=21.983.14×8=25.123.14×9=28.263.14×10=31.4

16、圆的面积:

3.14×12=3.143.14×22=12.563.14×32=28.263.14×42=50.243.14×52=78.5

3.14×62=113.043.14×72=153.863.14×82=200.96

3.14×92=254.343.14×102=314

例:

1.画圆时,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为4厘米,那么这个圆的直径是()厘米,周长是()厘米,面积是()平方厘米。

2.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倍多一些,这个倍数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常用字母()表示。

它是一个()小数,取两位小数是()。

3.圆是()图形,有()条对称轴.半圆有()条对称轴。

4.把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于长方形。

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宽相当于圆的(),所以圆的面积S=()。

5.用一根长18.84分米的铁丝围成一个圆圈,所围成的圆圈的半径是()分米,圆圈内的面积是()平方分米。

6.在一个长8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纸板上剪一个最大的圆,圆的面积是()平方分米。

7.()确定圆的大小,()确定圆的位置。

8.如果把一个圆的半径扩大到原来的2倍,则周长就扩大到原来的()倍,面积就扩大到原来的()倍。

二、百分数的应用

1、带有百分号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相当于一个比值,因而没有单位。

2、四个公式:

①谁是谁的几分之几?

②谁是谁的百分之几?

×100%

③谁比谁多百分之几?

④谁比谁少百分之几?

×100%

×100%

3、两个公式:

①增加量(减少量)=原来的量×增加的百分数(减少的百分数)

②现在的量=原来的量±增加量(减少量)

4、存入银行的钱叫本金,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5、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是方程,如x+5=6

6、解方程的步骤:

①去分母②去括号③移项④合并同类项⑤系数化为1

例;1、一套西服,上衣840元,裤子210元,裤子的价钱是上衣的()%,上衣的价钱是这

西服的()%。

2、从学校到文化宫,甲要20分钟,乙要16分钟。

乙的时间比甲少()%;乙的速度比甲

()%。

3、()千米的60%是3千米;比40吨少20%()吨。

4、甲数是乙数的比是5/2,乙数比甲数少()%,甲数比乙数多()%。

5、五月份销售额比四月份增加15%,五月份销售额相当于四月份的()%,四月份销售额

比五月份少()%。

6、六一期间游乐场门票八折优惠,现价是原价的()%。

儿童文具店所有学习用品一律

折出售,节省()%。

四、比的认识

1、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是比号,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比的后项不能为0。

2、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3、商不变的规律:

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者同时缩小相同的倍(0除外),商不变。

4、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它们的比值不变。

5、小数的性质:

在小数的末尾添上零或者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不变。

6、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最简整数比:

比的前项和后项是互质数。

7、比的化简:

用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或比的基本性质来化简。

8、比例:

①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如:

(3:

4=9:

12)。

比例有四个项,分别是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

在3:

4=9:

12中,其中3与12叫做比例的外项,4与9叫做比例的内项。

比例的四个数均不能为0。

9、比例的基本性质:

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10、比、比例、比例尺、百分数的后面不能带单位。

例:

1.5÷8=(分数)=():

()=()小数

2.把0.56:

0.64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比值是()。

3.今天去我们班的学生出勤率是92℅,到校的学生与没有到校的学生人数比是():

(),没有到校的学生与全班学生比():

()。

4.比的前项扩大10倍,后项缩小40℅,比值()。

5.大小两个齿轮的齿数比是4:

3,大齿轮有48齿,小齿轮有()齿。

6.在2:

5中,如果前项增加10,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增加().

7.甲数与乙数的比是3:

4,甲数比乙数少()℅。

8.把5克盐溶于45克水中,盐与盐水的比为():

()。

9.比值为1.5的最简整数比是():

().

10.六年级

(1)班的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1:

2,女生有22人,全班有()人。

五、统计

1、三种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表示各个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表示数量多少、反映增减变化)扇形统计图(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2、平均数:

几个数量的和除以数量的个数。

中位数:

数据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列,最中间的一个或最中间的两个的平均数。

众数:

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3、事情的发生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必然事件:

一定会发生的事件,概率是1

第二种是不可能事件:

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概率为0

第三种是随机事件(也叫可能事件):

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概率是大于0小于1

例:

1、三种统计图:

()统计图(表示数量的多少)、()统计图(表示数量多少、反映增减变化)、()统计图(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2、复式条形统计图:

用两种()来分别表示不同的类型。

复式折线统计图:

用两条不同的线来表示,一条用(),另一条用()。

3、反映某城市一天气温变化,最好用()统计图,反映某校六年级各班的人数,用()统计图比较好,反映笑笑家食品支出占全部支出的多少,最好用()统计图。

六、观察物体

1、观察物体一般从正面、上面、左面或右面来观察。

2、同样高度的物体,在同一光源的照射下,离光源越近,这个物体的影子就越短;

离光源越远,这个物体的影子就越长。

3、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必背知识

一圆柱和圆锥

一、  面的旋转

1.“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是:

点的运动形成线;线的运动形成面;面的旋转形成体。

2.圆柱的特征:

(1)圆柱的两个底面是半径相等的两个圆。

(2)两个底面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

(3)圆柱有无数条高,且高的长度都相等。

3.圆锥的特征:

(1)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

(2)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3)圆锥只有一条高。

二、  圆柱的表面积

1.沿圆柱的高剪开,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如果不是沿高剪开,有可能还会是平行四边形)

2.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用字母表示为:

S侧=ch。

3.圆柱的侧面积公式的应用:

(1)已知底面周长和高,求侧面积,可运用公式:

S侧=ch;

(2)已知底面直径和高,求侧面积,可运用公式:

S侧=πdh;

(3)已知底面半径和高,求侧面积,可运用公式:

S侧=2πrh

4.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如果用S侧表示一个圆柱的侧面积,S底表示底面积,d表示底面直径,r表示底面半径,h表示高,那么这个圆柱的表面积为:

S表=S侧+2S底

或S表=πdh+πd2/2=

或S表=2πrh+2πr2

5.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的特殊应用:

(1)圆柱的表面积只包括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的,例如无盖水桶等圆柱形物体。

(2)圆柱的表面积只包括侧面积的,例如烟囱、油管等圆柱形物体。

 

三、  圆柱的体积

1.   圆柱的体积:

一个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

2.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如果用V表示圆柱的体积,S表示底面积,h表示高,那么V=Sh。

3.   圆柱体积公式的应用:

(1)  计算圆柱体积时,如果题中给出了底面积和高,可用公式:

V=Sh。

(2)  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求体积,可用公式:

V=πr2h;

(3)  已知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求体积,可用公式:

V=π(d/2)2h;

(4)  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求体积,可用公式:

V=π(C/2π)2h;

4.圆柱形容器的容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是V=Sh。

5.圆柱形容器公式的应用与圆柱体积公式的应用计算方法相同。

四、  圆锥的体积

1.   圆锥只有一条高。

2.   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

如果用V表示圆锥的体积,S表示底面积,h表示高,则字母公式为:

1/3Sh

3.   圆锥体积公式的应用:

(1)求圆锥体积时,如果题中给出底面积和高这两个条件,可以直接运用“v=1/3Sh”这一公式。

(2)求圆锥体积时,如果题中给出底面半径和高这两个条件,可以运用1/3πr²h

(3)求圆锥体积时,如果题中给出底面直径和高这两个条件,可以运用1/3π(d/2)²h

(4)求圆锥体积时,如果题中给出底面周长和高这两个条件,可以运用1/3π(c/2r)²h

 

二正比例和反比例

一、  变化的量

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二、  正比例

1.   正比例的意义: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字母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表示为:

y/x=k(一定)。

2.   应用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有些相关联的量,虽然也是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但它们相对应的数的比值不一定,就不成正比例,如被减数与差,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等。

三、  画一画

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

四、       反比例

1.   反比例的意义: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反比例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

x·y=k(一定)。

2.   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要先想这两个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运用数量关系式进行判断,看这两个量的积是否一定;最后作出结论。

五、      观察与探究

当两个变量成反比例关系时,所绘成的图像是一条光滑曲线。

六、      图形的放缩

一幅图放大或缩小,只有按照相同的比来画,画的图才像。

七、      比例尺

1.   比例尺:

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2.   比例尺的分类:

比例尺根据实际距离是缩小还是扩大,分为缩小比例尺和放大比例尺。

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比例尺还可分为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

3.   比例尺的应用:

(1)、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