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经济思想史.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316822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89.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A经济思想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A经济思想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A经济思想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A经济思想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A经济思想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A经济思想史.docx

《A经济思想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A经济思想史.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经济思想史.docx

A经济思想史

经济思想史读书笔记

一、重商主义2

二、古典经济学2

三、古典经济学分化到关注需求4

四、德国历史学派4

五、边际学派5

六、新古典经济学5

七、凯恩斯成为主流之前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7

八、凯恩斯学派7

九、新古典综合派9

十、货币学派11

十一、理性预期学派13

 

经济思想发展脉络综述

15世纪以前,欧洲大多数人生活在主要以封建权力和义务的社会制度为基础的经济中,生产效率低剩余产品少,几乎没有贸易往来,大多数的产品的生产是为了自己消费而不拿到市场上进行交易,尽管货币与信用在古代就已经存在,但远没有被广泛使用,强大的国家和一体化的经济还没有完全形成,当然也就没有形成任何经济思想流派,经济学只限于家庭管理。

在之后的时间里,市场与贸易迅速扩展,并导致了地理大发现,地理大发现又加速了市场与贸易扩展的进程,逐渐的货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拥有统一经济的国家出现,经世济国的各种经济学思想开始出现。

各种经济思想是不同时代经济特征的反映,并随着时代经济特征及新情况(如经济周期的出现使经济学中增加了经济周期方面的内容)的出现而不断发展,但是经济思想的发展又有其相对独立性,若干世纪以来经济思想表现出了相当程度的连续性,一个新理论的创立者往往是从他们的先驱者那里吸收了一些思想并进一步发展了它们,对前辈的观点他们或支持或反对,正是这些观点激发了他们从新的角度产生自己的思想。

古典经济学考察作为产品交换比率确定基础的产品价值的决定、产品的生产增加以及分配(也就是要素市场的问题)的问题(各种经济思想都要涉及这几方面)。

从马歇尔认为完全竞争均衡有效配置资源开始,人们认识到市场的无效性(无效是指市场机制不能使个人提供社会最优的产量),所有市场并不同时均衡,由此产生了三个发展,其一是琼罗宾逊夫人认为是由于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性造成的,产生了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其二庇古认为是由于外部性造成的产生了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后来发展出帕累托的一般均衡分析得到的帕累托有效的结论,另外一个就是科斯关于产权配置解决外部性问题;其三认为由于人们的理性预期。

在凯恩斯之前的古典经济学主要关注的是市场和价格,大危机时的高失业率宣告了市场可以自动均衡并使失业为零的古典经济学的失败,随着肯尼迪的上台凯恩斯主义大行其道,石油危机的产生宣告了认为失业与通胀不能并存的凯恩斯主义的不完美性,使得古典思想有所复活产生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些思想体现在AS-AD模型上,同时凯恩斯主义也在不断的修正产生了新凯恩斯主义代表就是IS-LM模型,新古典综合派把各种思想杂合在一起分为宏观和微观经济学。

后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经济周期于是在经济理论中又增加了经济周期的内容,在凯恩斯经济学主张对经济进行干预之后,出现了经济政策的无效性问题于是出现了理性预期理论。

经济理论都是为了解决经济中出现的问题而不断发展的。

 

一、重商主义

1历史背景 

产生并存在于1500-1776年,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逐渐被资本主义所代替(只有生产发展剩余产品增多,并且动摇以封建权力和义务为基础的人身依服的社会制度才能使交换活动具有普遍性),但是封建主义仍占主导地位,“王权”的统治基础仍然坚固,欧洲中央集权制的民族国家逐渐兴起。

为了确保市场流通,特别是海上贸易的安全,清除封建割据对市场发展的限制,商业资本为了自身利益成为支持君主反对贵族斗争的盟友。

而民族国家的庞大开支,日益需要大量货币,因而封建主义运用各种力量支持本国商业资本的发展。

同时,最强大的国家都在攫取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国家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所以,一个拥护民族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赋予商人尊贵和重要地位的重商主义形成就否足为怪了。

  当时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货币投入流通,地理大发现促进了商业资本的大发展,引起对货币需求的强烈增长,民族国家的庞大开支,日益需要大量货币,因此重商主义认为财富就是货币就很正常了。

2主要观点 

①禁止一切黄金和白银的输出,把国内一切货币置于流通领域,不鼓励外国货品进口,某些必不可少的进口品,以国内其他货品交换,而不是使用黄金和白银交换,把金银看作是财富的唯一形式,以积累货币财富为目的。

认为对外贸易是获得货币财富的真正源泉,只有在对外贸易中多卖少买,才能给国家带来货币财富。

只所以极端重视金银是因为在扩张战争中需要大量金银,同理也主张增加人口。

②主张强大的中央政府(因为王权的统治基础仍然坚固),国家干预经济,限制原材料出口,并采取保护关税政策,不断寻找机会将本国过剩产品销往国外以换取金银,如果国内供给充分,即便外国商品物美价廉,原则上也一律禁止输入。

③殖民化和对殖民地贸易的垄断。

④早期重商主义主张用行政手段严禁货币输出国外以贮藏积累更多货币从而增加财富,晚期重商主义者主张允许货币输出国外,认为只要保证外贸出超,就可以赚取到更多的货币。

早期重商主义反映资本主义发展最初阶段商业资本追求以贮藏形式来积累货币;晚期重商主义者出现在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的时期,已经意识到货币只有在不断运动中才能带来更多的货币。

⑤由于商业资本主义的上升,因此反对通行费税等。

3评论及长远影响

重商主义者对经济现象的考察只是流通过程及其独立化为商业资本运动。

认为利润是从流通中产生的,是贱买贵卖的结果。

商品生产应服从于对外贸易的需要,工场手工业是为商业服务的。

因此,主张在国家的支持下发展对外贸易。

重商主义者对财富的看法反映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对货币资本的渴望。

重商主义者的长远影响在于强调了国际贸易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对今天的经济学发展贡献甚小。

二、古典经济学

1历史背景 

①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正在进行(开始于1760年),制造业和劳动分工都已取得实质性进展,资产阶级战胜了封建贵族,企业家变的越来越强大,他们不再依赖政府的关税保护以及垄断特权。

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当时英国的经济极为强大,不存在本国市场被别人夺走的危险,同时为了克服外国政府对外国市场的保护,必须要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②牛顿的科学认为宇宙是由自然规律统治,因而经济学家也认为经济有生身的规律不需要政府的干预,自由的运行最好,如果人人都遵守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规律,那么社会将变的更美好。

古典经济学开始于1776年《国富论》的发表,结束于边际学派1871年杰文斯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出版,

②斯密生活的18世纪中叶的英国,已由农业国转变为以工场手工业为主的工业国,纺织业、制铁业和造船业都很发达。

机器大工业的生产方式也已显露端倪,新技术不断被发明。

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人口猛增,农村人口相对减少。

同时,英国的社会阶级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三大阶级:

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地主阶级。

但另一方面,这种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发展还有待于资本积累的扩大,以便确立机器大工业的生产方式。

工场手工业产量少,因此以竞争为主,但由于封建的影响仍然存在,市场范围小,还未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③李嘉图(1772-1823)生活的时代,是英国经济、政治、社会和意识形态发生激烈变动的时代。

一方面,工业革命把原有的手工工场生产方式转变为机器大工业阶段,英国成为当时的“世界工厂”。

另一方面,壮大的工业资产阶级与贵族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最集中的表现,就是关于《谷物法》存废的争论。

机器大工业产量较大,封建的影响已经减小,市场范围较大,涉及到生活的较多方面。

2主要观点 

古典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为解释当时农业社会最普遍的经济现象,由价值、地租、利润、工资及货币理论构成,各个当时的经济学家的理论都包括以上几点,各个经济学家的不同也只是关于这几方面的观点的不同,其经济理论涉及的范围相同,不过斯密特别关注了分工,李嘉图特别关注了分配及比较优势理论,古典经济学创始人配第只关注产品价值决定问题。

到后来斯密关注的范围扩大到如何增加财富,再到后来李嘉图在经济学中又增加了分配财富的问题,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围经历了一个扩大的过程。

但是古典经济学只是描述了交易双方中的供给方,还不知道或者是不能够描述消费者的行为,从某种意义而言古典经济学是一种供给学派。

①配第提出“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他没有一套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他的主要贡献在于他最先提出了粗糙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正是在这两个问题上,他把经济学研究从重商主义注重的流通转向生产领域,这是配第的重大贡献。

②斯密关注生产、交换,在国民财富的增加方面,认为分工导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劳动生产率提高则是一国国民财富增长的主要因素。

资本积累(它将被恢复)扩大生产性基金,而扩大生产性基金意味着更多工人从事生产性劳动,从而增加国民财富的产出水平。

在价值理论方面,如果市场上这种商品量不多不少,恰够供给它的有效需求,市场价格便和自然价格(是一件商品可以购买其他商品的能力)完全相同,或大致相同。

所以,全部商品量都能以自然价格而不能以更高的价格售出。

自然价格决定于长期的生产成本。

废除关税等实行对外贸易自由。

地租是土地是使用土地的价格,取决于土地上产品的价格。

货币只是交换的媒介。

废除地产关卡税和其他一切税收,实行国内自由贸易。

③李嘉图拓展了经济分析的范围开始关注分配问题,其理论分为价值理论、分配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在价值理论方面,他关注的是商品的交换价值,而不关心商品的绝对价值,认为交换价值大小取决于其生产所必需的相对劳动量,而不是取决于付给这种劳动的报酬的多少,马克思认为物品由使用价值即效用和交换价值两种属性,交换价值就是李嘉图所谓的价值。

在地租、利润和工资理论方面,认为全部土地产品在地租、利润和工资的名义下,在土地所有者,耕种所需的资本的所有者以及进行耕种工作的劳动者这三个社会阶级之间进行分配。

在比较优势理论方面,每个国家应该根据国内各种商品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别,专门生产成本较低的商品用于出口,而生产成本相对较高的商品——即便可能低于其他国家的成本水平,也要从国外进口。

在货币理论方面,作为一个银行家,他认为在当时英法战争期间,物价及黄金价格的上升是由于不可兑换的纸币发行太多;清晰完整的表述了收益递减规律为后来的边际学派兴起奠定基础。

3经济学发展脉络的总说,经济学是对当时社会基本现象的说明,重商主义只关注流通领域的问题,古典经济学开始关注生产生产的问题,总体而言是关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从斯密到李嘉图都要对物品价值、工资、地租和利润等当时社会最基本的经济现象进行说明,斯密重点研究了如何增加国民财富。

从马歇尔开始对供求的研究成为重点,从供求双方来研究价值的决定是新古典与古典的主要的不同。

古典经济学侧重于对关系的考察(如价值理论考察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关系,工资、地租理论考察雇佣关系),现代宏观经济学侧重于对现象的考察,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构成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主要部分。

从价值理论看经济学的发展,价值理论实际上是对商品买卖特别是商品交换活动作出解释,只能解释交换比例的决定问题,不能解释商品的价格是如何决定的,从斯密开始认为物品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都关注交换价值,直到李嘉图才完善,认为交换价值由劳动决定,交换价值的比率决定了交换的比率,马克思认为交换价值仅由工人的劳动决定而不包括资本家的劳动。

从地租理论看经济学的发展,斯密认为地租是使用土地的价格,地租的大小取决于土地上产品的价格,李嘉图认为地租是土地使用者交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率的那部分收益。

工资、利润理论是对资本家与工人的雇佣关系作出的解释,工资就是劳动力的价格,利润是资本家的得利。

 

三、古典经济学分化到关注需求

古典经济学主要关心的问题是国民财富(经济)增长,关于这个主题,古典经济学的分析重点主要在于如何生产,以及如何分配。

斯密的理论为前者提供了框架,而李嘉图则侧重于分配,从而完成了古典经济学的一般体系。

在这个分析框架中,市场交换的重要性被忽略了,总需求和国民收入的决定成为一个无关紧要的话题。

古典经济学在分化发展当中逐渐关注到需求以及货币的问题。

①萨伊(1767-1832)认为产品是以产品来购买的,货币只不过是交换的媒介,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只要对生产不加干涉,就不会发生普遍生产过剩,萨伊定律供给创造需求,认为人们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消费,生产多少东西就是为了购买同样价值的东西进行消费,因此供给创造需求,但他未认识到本期供给所产生的收入不一定用于本期生产的产品的消费,而这会造成对本期产品需求的不足,萨伊定律一直到凯恩斯才彻底被打垮。

货币是中性的主要的职能是交换的媒介。

认为物品的效用决定了物品的价值。

②马尔萨斯(1766-1834)论述了普遍生产过剩的可能性,这在古典经济学家中比较特别,另外他是一位牧师,但不主张济贫法,注重对人口增长的控制。

提出收益递减的理论。

③詹姆斯·穆勒不再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他认为创造价值的不仅有直接劳动,也有间接劳动或积累劳动,这样资本也被看作是一种劳动,它们都创造价值。

 

四、德国历史学派

1历史背景

英国是日不落帝国、世界工厂、垄断航海业,而德国仍处于封建割据势力很强的农业国阶段,资本主义工业刚刚起步,英国廉价工业品如潮水般涌入德国市场,使德国幼稚工业受到沉重打击。

2主要观点

①除“价值理论”外,还应有“生产力理论”前者从个人劳动分析入手,后者分析一国总体生产力;前者以财富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之间的关系为主要内容,后者以政治与经济、物质与精神、个人与社会、民族与世界等关系及它们的综合为考察对象;前者主张自由放任,后者认为国家应干预经济。

他强调创造财富之生产力远比财富本身更重要。

②事物是互相联系的有机体,因此只能用综合的方法,用归纳的方法来研究经济现象,事物是发展和变化的,因此经济规律只具有相对性,只能从历史的类比中去发现它,而不是象英国古典经济学那样采取抽象演绎的方法。

要有国家规模的分工和诸生产力的协作与结合,只有在国民经济整体中农、工、商相互协调、均衡的场合,才能使一个不发达的国家有保障地达到“正常的国民经济的发展状态。

③将经济发展的过程分为不同的阶段,不同阶段要采用不同政策,英国14世纪以养羊业为主,实行自由贸易;后来毛纺业发展,实行保护主义;产业革命后又搞自由贸易。

五、边际学派

1历史背景

①第二次技术革命开始进行,生产力飞跃发展,生产和资本集中加速,强化了从微观角度对企业如何降低成本、运用价格机制扩大销路等问题的研究;

②1825年,英国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以生产过剩为标志的经济危机,生产过剩危机加重强化了对市场供求关系的研究,由过去侧重生产、供给与成本,变为侧重消费、需求与效用。

③边际学派也是以19世纪中期以前传统经济学的反对派面目出现的。

对抗劳动价值论,1867年《资本论》问世导致理论斗争激化。

2主要观点,

①边际效用学派从作为需求方的消费者的立场出发,强调边际分析,提出了对抗劳动价值论的观点,代表着经济思想的争论和反思,是古典经济学向新古典经济学(同时考虑供求双方)过渡的中介。

②一切都从边际出发,最后效用程度决定商品的价值,交换比例是商品最后效用程度之比的倒数,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总效用最大。

③价值来源于效用,又以物品稀缺性为条件,价值尺度是边际效用,反对劳动价值论,他们从人对商品效用的主观心理估价引出价值,认为价值量取决于边际效用量,即满足人的最后的亦即最小欲望的那一单位商品的效用,这是一种与古典经济学家截然对立的主观价值论。

④认为需求和供给都是几个变量的函数,如果认为需求和供给都只是其自身价格的函数那么就有了后来马歇尔的局部均衡分析,如果认为需求和供给是自身及其他产品的函数就有了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

⑤均衡分析是经济研究的基本思路,将资源配置作为经济研究的中心。

3评论及长远影响

①边际效用价值论体系在1870’s的出现,是西方经济学主流发生重大转向的路标,是现代微观经济学核心形成的基石,使研究的重点转向微观分析(因为边际理论在最大化时考察的是参预市场活动的个体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分析单个市场单个厂商的行为,并从强调生产,供应和成本转向强调消费、需求和效用。

古典经济学从一定意义上说侧重于总体变量如国民财富的研究。

②把高等数学,以及人的行为心理因素等引入经济学分析之中,将边际分析应用于个人决定中,如厂商的MC=MR的最佳产量决定就是应用的边际分析。

③将生产与流通、国内与国外的各种经济综合为一个整体,古典经济学之前偏重流通,古典经济学偏重生产。

④边际主义产生后的经济学即1870年后的经济学叫做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是古典经济学的延续,但它是以新的方法,从新的角度来论述自由放任思想。

 

六、新古典经济学

1历史背景

第二次工业革命正在进行(始于1870年),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的时期,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导致垄断的产生。

英国在世界市场上日益受到新兴的美国和德国工业的剧烈竞争,国内阶级矛盾激化,工人运动高涨,马克思主义日益广泛传播。

资产阶级需要新的辩护理论以对抗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2基本假设 

①市场出清:

即假设在资源充分利用的常态下,通过价格可以自由、充分地波动,自发调节社会资源配置,使市场实现充分就业的供求均衡状态。

市场各方的信息是完备的。

②完全理性:

假设每个经济单位都是以利己为目的的经济人,能够自觉地按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行事所有的价格都是总供应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点的价格。

③完全信息:

每个经济单位可以迅速和免费获取各种市场信息,并依此作出相应的经济决策。

所有的交易似乎都是自动地进行的(自动表明能进行的交易都已进行)。

④人们会随时花掉自己的所有收入,这保证了市场出清,这也是新古典与凯恩斯不同的关键。

2主要观点

马歇尔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改变了人们考察经济问题的方法,不再分别解释价值、地租、利润及工资等,而是采用统一的供求分析法来解释这些现象,使经济学的体系发展为价格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和消费者行为理论,在这一方面而言可以认为是一声革命,建立了一个以完全竞争为前提,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完整的庸俗经济学体系。

①供求分析法。

用力学中的均衡概念和数学中的“增量”概念来分析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求均衡及其价格的决定,同时,在分析时,假定除坐标轴变量外的其他变量不变,使用所谓局部均衡法,供求决定价格,在该价格水平上供求相等,市场出清,因此不存在失业和过剩,供求均衡是一种常态。

②在静态均衡分析的框架内引进时间因素,在极短时期内,时间短暂到无法改变供给量,价格主要取决于需求状况,在短时内可以在现存的技术设备和工业组织的基础上伸缩产量,而没有足够时间去增加设备、改进技术和组织以适应需求的变动。

这时,均衡价格取决于边际效用和边际生产费用。

在长时期内技术、设备和组织均有足够时间加以改变以适应需求的变化。

这时,均衡价格虽仍取决于边际效用和边际生产费用,但是,生产费用对商品的价值起着主导作用。

总之,时间愈短,需求方面所起的作用愈大;时间愈长,供给方面所起的作用愈大。

③代表性企业,同一个产业部门中,各个企业的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各异。

用代表企业,即不论在生产规模上或发展状态上均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作为产业部门中各企业的正常单位。

④价值论,一种商品的价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是由该商品的需求状况和供给状况决定的,用商品的均衡价格去衡量商品的价值,由此折衷了古典劳动价值论和边际学派的边际效用价值论,代之以供求决定价格。

⑤分配理论,马歇尔把均衡价格理论应用到每一个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上。

⑥规模报酬,随着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和资本集中程度日趋增大,马歇尔研究了生产要素变化所带来的报酬递增、报酬递减和报酬不变这三种情况(报酬定律);并用“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这一对概念来说明内外部条件变化所增加的利益。

⑦关注的内容比古典经济学增加了对利息、税收、规模报酬及企业内部经济等现象的考察。

⑧在经济活动中,市场的需求总是没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能够提供多少产品和服务,或者说,社会总供给总是等于社会的总需求,不会发生总需求不足(或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萨伊定律”体现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思想,一个人是因为自己需要其他人的产品所以才进行生产,并且生产量等于他自己的需求量,人们卖掉自己的产品后会立即购买自己需要的他人的产品将得到的收立即花掉,此为萨伊定律本质。

⑨两分法,货币对于实际经济活动完全不起作用。

货币只是会影响价格水平等名义变量,而不会影响社会的实际就业量和产量。

这也就是说,货币是中性的。

这种观点就是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两分法”观点。

⑩马歇尔的理论认为人们会随时完全花掉其所有收入,所以由于人们要花掉所有收入而形成的需求曲线与供给线的交点可以保证充分就业,这就是新古典坚持充分就业的原因,keynes认为人们不会花掉其所有收入,所以由于人们只会花掉部分收入而形成的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交点不能消费掉所有的产品,造成不能充分就业的结果。

3评论及长远影响

①在理论上和方法上为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各个流派奠定了一个共同的基础。

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流派的理论内容和研究方法,都能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地从马歇尔经济学说中找到思想渊源。

②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是以“完全竞争”的假设为前提的,后来的学者从“不完全竞争”或“垄断竞争”等角度对他的学说进行了补充。

七、凯恩斯成为主流之前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

1垄断竞争理论 马歇尔的理论认为买卖双方都无市场力量,而完全垄断理论认为只有卖方有市场力量,都与实际情况不太相符,实际情况通常是垄断竞争及寡头垄断。

1933年,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伦和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的不完全竞争理论出版,垄断竞争理论开始在西方经济学流行开来,对微观经济学体系产生重大影响,他们把市场分为:

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市场。

他们认为实际市场的多数情况既不是完全竞争的,也不是完全垄断的,而是这两种因素的混合,企业家心目中只有垄断竞争,而没有完全竞争的概念。

垄断与竞争力量的混合来源于产品的差别性。

  区分四种市场结构的关键是看是否有一方具有市场力量,而不在于是否出清。

2福利经济学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贫富悬殊的社会问题更为尖锐,因而出现以建立社会福利为目标的研究趋向,导致福利经济学的产生。

庇古福利经济学的两大基本命题是国民收入越大社会经济福利就越大;国民收入分配愈是均等化,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

要增加经济福利,在生产方面必须增大国民收入总量,在分配方面必须消除国民收入分配的不均等,庇古的分析依赖于局部均衡分析,认为外部性造成问题的根源在于私人和社会边际成本和边际收入不相等,庇古认为要解决外部性问题就要针对两者的差额征税或者补贴。

帕累托等的新福利经济学认为研究的重点应该是效率,主张把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作为福利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运用一般均衡分析得到最优的生产和交换的条件,运用一般均衡分析体现在分析交换的最优条件时以两个人和两种产品做为分析对象。

3制度经济学 强调把经济作为人类社会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部分来看待,提倡研究“制度”和分析“制度因素”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主张国家对经济进行调节,以克服市场经济所造成的缺陷和弊端。

康蒙斯把制度看成是人类社会经济的推动力量。

他所说的制度,是指约束个人行动的集体行动,而在集体行动中,最重要的是法律制度。

他认为,法律制度不仅先于经济制度而存在,并且对经济制度的演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八、凯恩斯学派

1历史背景

①凯恩斯(1883-1946)20年代英国经济陷于长期萧条,失业问题十分严重。

凯恩斯逐渐察觉单纯依靠市场自动调节机制已不足以解决它所面临的困境,30年代初的萧条和失业,更趋严重。

在严酷的事实面前,传统经济学关于可以借助市场自动调节机制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说教彻底破产。

迫切需要一套新的辩护理论来代替它,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克服萧条和失业的对策。

②美国自1933年开始实施罗斯福新政,制定农产品保护政策,大力兴建公共工程。

2基本假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