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教案第3单元.docx
《小学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教案第3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教案第3单元.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教案第3单元
小学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教案第3单元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四篇课文和一个“语文百花园”组成。
课文前面的导航提示.简要介绍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注意事项。
四篇课文都是人物故事。
《张衡》写的是我国东汉时期.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张衡.不相信鬼神.认真思考.大胆研究.经过细心的考察和分析.终于发明了一种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的故事。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教育学生相信科学.养成多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
《捞铁牛》写的是宋代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里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以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让学生读后懂得要爱科学、学科学.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刻舟求剑》是一篇成语故事。
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小心把宝剑掉进江中.他在船舷上刻记号.准备等船靠岸后.从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
这个成语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
《揠苗助长》讲一个种田人为了让禾苗长得快.一棵一棵地往高里拔.禾苗最后全枯死的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做事要按事物的发展规律.违背规律.就要受到惩罚。
《为什么不反过来试试》课文写的是英国人布斯看到扫地机扫地时会扬起灰尘.想要发明一种不扬起灰尘的扫地机.回到家后经过反复试验也没有成功.后来受到他妈妈的启发.反过来试试.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吸尘器的事。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张衡发明地动仪的经过和意义.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情趣。
鼓励学生仿照第4自然段的写法.介绍自己熟悉的事物。
2.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从而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受到爱科学、用科学的教育。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重点段落是怎样把意思表达清楚的。
3.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认真体会寓言故事中含着的道理.懂得做事一定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
4.指导学生认识字词的方法。
学会自己积累名言警句。
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勤思考。
学会说话要有条理。
学会自己搜集资料.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5.朗读课文.学会本单元的生字新词。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张衡发明地动仪的经过和意义.培养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真正了解怀丙是怎样把铁牛打捞出来的.感悟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并懂得遇事要多动脑筋和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
3.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感悟布斯刻苦钻研的精神。
理解“为什么不反过来试试”的意思。
难点:
1.教育学生大胆破除迷信.相信科学.养成多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
2.了解怀丙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
3.理解寓言所包含的寓意。
4.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感悟布斯刻苦钻研的精神。
理解“为什么不反过来试试”的意思。
四、教学措施:
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2.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3.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4.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五、教学准备:
小黑板、录音机
六、课时划分:
预习9、10课.1课时。
学习第9课1课时.学习第10课1课时。
预习11、12课.1课时。
学习11课1课时.学习第12课时1课时。
语文百花园三4课时。
测试讲评2课时。
合计12课时。
第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学生第课、第课的预习情况。
预习要求:
1、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在课本上标出本课的生字新词.并把它读好。
2、通过再次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试着用简介的话概括课文大意。
3、再读课文.想一想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
4、其他作业:
第课
第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指导学生预习。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第课。
1、指名读生字词.检查读音。
开火车读。
2、再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把课文读通顺。
3、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交流其他作业:
4、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主要写了什么?
5、谈谈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第课。
1、指名读生字词.检查读音。
开火车读。
2、再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把课文读通顺。
3、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4、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主要写了什么?
5、谈谈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三、检查学生预习笔记.分小组批改。
四、作业。
课下朗读这两篇课文。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张衡》
教材分析:
本文写的是我国东汉时期.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张衡.不相信鬼神.认真思考.大胆研究.经过细心的考察和分析.终于发明了一种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的故事。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教育学生相信科学.养成多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张衡发明地动仪的经过和意义.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情趣。
2.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
录、铜、坛、凸、洛、骗、廷、卓、贡;要求会写的字有:
杰、吉、征、兆、记、录、研、究、析、仪、状、酒、坛、贡、献;要求掌握的词语有:
杰出、吉利、征兆、记录、研究、分析、仪器、形状、酒坛、贡献。
3.鼓励学生仿照第4自然段的写法.介绍自己熟悉的事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张衡发明地动仪的经过和意义.培养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感情
难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张衡发明地动仪的经过和意义.培养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感情
课文重点:
地动仪的样子和作用、张衡是怎么发明地动仪的。
感情朗读训练点:
第1-4自然段
读说结合训练点:
你想对张衡说些什么?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录音机、小黑板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张衡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展示成果。
出示地动仪图片。
问:
这是什么?
是谁发明的?
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发明了地动仪的?
我们通过学习课文就知道了。
(板书课题。
)
(1)读生字。
(2)读课文。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
二、精读感悟.读说结合。
1.范读或录音朗读.正字正音。
2.学生默读课文.任务:
(1)张衡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明地动仪的?
用横线画出。
(2)地动仪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读后小组讨论.指名说。
)
(3)地动仪发明后.人们对他的看法是怎样的?
学生读后回答。
(4)张衡发明地动仪有什么作用?
(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
)
3、分段学习课文。
第一段。
指名读第一段.说一说杰出的意思。
第二段。
指名读第二段。
这一段写了什么?
地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想怎样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第三段。
当时的人们是怎么看地震的。
会怎么做。
张衡是怎么看地震的.他是怎么做的。
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你觉得当时的人们会怎样对张衡说。
张衡会怎么做。
第四段。
指名读这一段.说一说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找出写地动仪样子的句子读一读.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先整体.后部分。
在介绍部分时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介绍的。
下面我们替张衡来介绍一下.先介绍样子.在介绍作用。
你觉得当时的人们会怎么对张衡说。
学习剩余的部分。
发生了地震.人们没有震感.人们会怎么对张衡说。
有人骑着快马.来报告时.会如何报告.人们又会怎么对张衡说。
下面我们来看看.地动仪有什么意义。
齐读最后一段。
学习第4自然段.来介绍一下自己喜爱的小物件。
三、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四、质疑、释疑。
五、指导书写。
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齐读。
2.学生指出难写的字。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4.指名在班上说说记忆这些生字的方法。
5.教师指导书写。
六、限时作业。
配套练习。
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张衡
相信科学
多动脑.勤动手
(生字条)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捞铁牛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人物故事.讲的是宋代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陷在河底淤泥里的铁牛的事.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
先讲铁牛被大水冲走.陷进了河底的淤泥里.和尚怀丙主动提出打捞铁牛;再讲怀丙做了哪些打捞铁牛的准备工作;接着讲是怎样捞起一只只铁牛的。
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从而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受到爱科学、用科学的教育。
2.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重点段落是怎样把意思表达清楚的。
3.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
捞、拴、陷、丙、潜、绳、绑、铲;要求会写的字有:
府、拴、陷、修、笨、尚、性、舱、划、稳、料、跨、绳、绑、拖;要求掌握的词语有:
河中府、拴浮桥、陷在、重修、笨重、和尚、水性、船舱、划(船)、停稳、木料、跨在、绳子、绑在、拖上岸。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真正了解怀丙是怎样把铁牛打捞出来的.感悟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并懂得遇事要多动脑筋和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
难点:
了解怀丙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
课文重点:
了解怀丙是怎样把铁牛打捞出来的
感情朗读训练点:
读说结合训练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录音机、小黑板
学生准备:
在家做水的浮力的实验
教学过程:
一、展示成果。
(1)读生字。
(2)读课文。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
二、精读感悟.读说结合。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小组讨论:
读懂了什么?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汇报归纳.教师随堂点拨.指导朗读。
(1)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默读课文.思考:
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着重理解捞铁牛的过程.感知怀丙对水的浮力的利用。
朗读时.抓住重点词语.把这些词语突出出来。
怀丙请水手们一起动手.把船上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
船里的泥沙慢慢地减少.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拴住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
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
(3)学习第3自然段。
着重理解打捞铁牛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朗读时.抓住表示准备工作的一些动词.这些词要读重音。
如“潜到、摸清、准备、装满、划到、拴、搭、绑”。
(4)学习5、6自然段。
思考:
这两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三、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再读课文.并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读出感情.再读给自己的学习小伙伴听。
2.有感情地朗读。
3.有感情地范读全文.学生闭上眼睛欣赏.想象意境。
现代打捞水底沉物有什么方法?
四、质疑、释疑。
五、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
2.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学生提出难记的生字。
4.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5.指名在班上说说记忆这些生字的方法。
6.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
六、限时作业。
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捞铁牛
四项准备工作
打捞上岸
(生字条)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学生第课、第课的预习情况。
预习要求:
1、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在课本上标出本课的生字新词.并把它读好。
2、通过再次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试着用简介的话概括课文大意。
3、再读课文.想一想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
4、其他作业:
第课
第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指导学生预习。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第课。
1、指名读生字词.检查读音。
开火车读。
2、再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把课文读通顺。
3、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交流其他作业:
4、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主要写了什么?
5、谈谈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第课。
1、指名读生字词.检查读音。
开火车读。
2、再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把课文读通顺。
3、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4、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主要写了什么?
5、谈谈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三、检查学生预习笔记.分小组批改。
四、作业。
课下朗读这两篇课文。
第5课时
教学内容:
寓言两则
教材分析:
本课有两个寓言故事.一个是《刻舟求剑》.一个是《揠苗助长》。
“刻舟求剑”讲的是有个人照船上刻的记号去寻找落入江中的宝剑.批评他不按情况的变化去处理问题。
“揠苗助长”讲的是有个人希望庄稼快长就把禾苗往上拔.批评他不按自然规律处理问题。
两个故事告诉读者.做事一定要注意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认真体会寓言故事中含着的道理.懂得做事一定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个寓言故事。
3.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
催、竭;要求会写的字有:
寓、刻、剑、掏、舷、催、捞、盼、疲、竭;要求掌握的词语有:
寓言、刻舟求剑、掏出、船舷、盼望、精疲力竭。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词语.理解寓意
难点:
理解寓意
课文重点:
读懂两则寓意
感情朗读训练点:
读说结合训练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学生准备:
教学过程:
一、展示成果。
(1)读生字。
(2)读课文。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
二、精读感悟.读说结合。
刻舟求剑
1.学习第1自然段。
①齐读本段。
②学习“宝剑”一词:
结合“剑”字的“刂”旁理解词意。
③用换词法理解“一不小心”(一不留神、一不注意)。
看图想象这个人是怎么“一不小心”把宝剑掉进江里的。
(移动“宝剑”.演示掉进江里的情景。
)说说你想象到的情景。
④指导朗读:
读出意外、惋惜的语气。
2.学习第2自然段。
①宝剑掉进水里.让人多着急啊!
那个人会怎样做呢?
听老师读课文.注意老师读的哪些地方跟课文不一样.用笔划下来.然后说一说。
(“一点儿”和“船舷”的“舷”字。
)
②这两个词能省去吗?
(不能。
“一点儿”强调那个人很不着急的样子。
“船舷”指船两侧的边(结合贴图理解).讲清了那个人拿小刀刻记号的具体位置。
)
③指导朗读:
语速稍慢.拖长音.强调出那人一点儿也不着急的样子。
第二句是个长句.划出停顿号.练习朗读。
3.学习第3自然段。
①别人看到了.是怎么说的?
自读课文.然后用“别人认为:
____”的句式说一说。
(别人认为:
宝剑掉进江中.就得马上停船打捞.不去捞剑.光顾着在船舷上刻记号.是没有用的。
)
②别人说这话时心情怎样?
(十分着急。
)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来?
为什么?
分四人小组讨论、补充.并请代表汇报发言。
(“催”说明他心里很急.说话又快又大声。
“赶快”强调要快.不然就来不及了.捞不着了。
句末的“!
”强调刻记号是没有用的.要马上捞。
)
③指导朗读。
用大声急促的语调.配合着急的表情读好句子。
4.学习第4自然段。
①别人那么着急.那个人仍然一点儿也不着急.课文用哪个词来形容?
学习“不慌不忙”。
(结合“慌”和“忙”的“忄”旁来理解词意。
)
②用“不慌不忙”的语气练读那个人说的话。
③看看他想的是什么办法?
根据回答板书。
(板书:
从这儿掉从这儿捞。
)
④在画面上演示这种捞剑的方法.并看图讨论:
a.“宝剑从这儿掉下去”一句中的“这儿”指哪儿?
(板书:
江中。
)
b.师操作:
移动“小船”至“岸边”。
“我从这儿跳下去捞”句中的“这儿”指哪儿?
(板书:
岸边。
)
c.这种方法能捞着宝剑吗?
为什么?
(在江中掉的宝剑却在岸边打捞.当然捞不着。
)
d.他的想法错在哪儿?
(虽然记号还在.但船在动.捞剑的地方已经不是掉剑的地方了!
师归纳出:
情况变了.方法却不变.就办不好事情。
)
5.那么怎么做才能捞着宝剑呢?
谁能将黑板上的画面重新移动一下.然后说一说?
(只有立即停船.马上从掉宝剑的地方跳入水中打捞.才能捞着宝剑。
)
6、进一步领悟寓意。
是啊.他这样捞永远也捞不着宝剑。
可他却不明白。
(贴头像特写图:
画面上掉剑之人一脸困惑、失望之意。
)谁愿意帮助他.给他说说道理?
(模拟情境表演说话。
)
这个成语故事.说的是生活中的哪种人?
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用你自己的话说说寓言的寓意。
揠苗助长
1.释题:
“揠”是拔.“揠苗助长”就是拔苗助长。
“长”读zhǎng.不读chánɡ。
2.检查预习.扫读生字词。
要求借助拼音拼读生字后自由读课文。
提示几个生字的笔画和写法。
焦急 筋疲力竭 喘气 枯死
3.提难问疑。
(1)指名提难问疑。
a.“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
b.《揠苗助长》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c.《揠苗助长》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阅读.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3)用下面的句式.说说自己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古时候有个人.因为想让禾苗 .就把禾苗 .结果
。
4.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种田人为什么要揠苗助长?
从哪些词语看出他很焦急?
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第1自然段.标画出有关词句。
(2)指名回答.读句子。
“他盼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
“我得想法帮它们长。
”
(3)“盼望”是什么意思?
“天天”“去看”说明什么?
“盼望”是殷切地期望的意思.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急切.所以他“天天到田边去看”.既反映了他时刻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又为他下面采取行动作了铺垫。
(4)“转来转去”“自言自语”说明什么?
“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形象地描绘出他当时急切的心情和焦急的样子。
“我得想个办法帮助它们长。
”这句话表明他下决心.要采取行动.再也不愿等下去了。
同时这句话在第1自然段的结尾.也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
(5)指名读第2自然段。
(6)出示句子.抓重点词.比较句意。
让学生读句子.讨论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经过讨论.让学生懂得.第二句中用“终于”一词表明种田人费尽心思苦想了好几天.到底想出了办法。
(7)“筋疲力竭”说明了什么?
“筋疲力竭”是形容非常劳累.没有一点力气了。
联系课文内容种田人“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竭。
”说明他下了很大功夫.费了很大的劲。
(8)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
种田人做了这件事后.自我感觉怎样?
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种田人告诉儿子“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从“总算”一词可以看出种田人自认为力气没白费.心里很得意。
(9)指名读种田人说的话.从中体会他得意的心情。
5.细读悟道理。
指名读第3自然段.讨论。
(1)禾苗为什么都枯死了?
种田人错在哪里?
经过讨论要让学生明白禾苗的生长要靠自己的力量。
人们希望它长得快些.只能采取合理施肥、浇水、适时锄草、灭虫等办法。
如果硬是把禾苗拔高.损伤了禾苗的根.禾苗自然会枯死。
这是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
种田人违背了这个规律.想借助外力强求速成.结果把事情弄糟了.导致禾苗枯死。
(2)学生口头归纳寓意。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道理。
(3)让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
你在实际生活中.有没有做过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事情?
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分组或全班集体讨论的办法.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寓意。
(4)总结学习方法:
初读知大意.读题解题意.精读解句意.细读悟道理。
三、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四、质疑、释疑。
五、指导书写。
六、限时作业。
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刻舟求剑
批评他不按情况的变化去处理问题
揠苗助长
批评他不按自然规律处理问题
做事一定要注意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
(生字条)
第6课时
教学内容:
为什么不反过来试试
教材分析:
课文写的是英国人布斯看到扫地机扫地时会扬起灰尘.想要发明一种不扬起灰尘的扫地机.回到家后经过反复试验也没有成功.后来受到他妈妈的启发.反过来试试.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吸尘器的事。
教学目标:
1.辅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受到思想启发。
2.通过教学培养和增进学生的自读自学课文的能力。
3.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
宁、怨、载、罢、沾、捷、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感悟布斯刻苦钻研的精神。
2.理解“为什么不反过来试试”的意思。
难点: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感悟布斯刻苦钻研的精神。
2.理解“为什么不反过来试试”的意思。
课文重点:
感情朗读训练点:
读说结合训练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学生准备:
教学过程:
一、展示成果。
(1)读生字。
(2)读课文。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
二、精读感悟.读说结合。
合作学习.细读课文
1.细读全文。
2.你通过自学.弄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弄懂的。
(如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同学讨论等。
)
3.你从文中了解到哪些东西?
4.分小组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并汇报。
5.教师适当指导学生重点理解好如下问题:
①布斯为什么想发明扫地机?
②布斯的研制工作陷入困境的时候.妈妈说的哪句话对他有很大的启发?
后来他又是怎么想和怎么做的?
③再说说自己对“为什么不反过来试试”这句话的体会。
④用自己的话说说布斯是怎样发明扫地机的。
⑤你从布斯发明扫地机这件事受到什么启发?
做事要有决心.肯动脑筋。
布斯“为什么不反过来试试”的念头.说明了他善于灵活调整自己的思维。
三、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让学生再读课文.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思维拓展:
布斯能发明扫地机.只要你有决心.你一样也可以发明东西的.请想想.你准备发明什么?
四、质疑、释疑。
五、限时作业。
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为什么不反过来试试
做事要有决心.肯动脑筋。
善于灵活调整自己的思维。
(生字条)
课题:
语文百花园三
教材分析:
本次百花园安排了六项训练.包括多音字、反义词、句子积累、阅读、能说会道、笔下生辉等。
通过这些练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提高说话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字词的方法。
2.学会自己积累名言警句。
3.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勤思考。
4.学会说话要有条理。
5.学会自己搜集资料.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说会道、笔下生辉。
难点:
能说会道、笔下生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小黑板
学生准备:
发明一种小物件
教学时间:
4
第7课时
教学内容:
语海畅游、积少成多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到《语文百花园三》去逛一逛吧。
请大家到园里走一走.认真地瞧一瞧.相信我们一定又能学到很多新知识。
二、学习第一题(“汉字真有趣”)
1.读一读.想一想:
每组的字为什么读音不相同?
2.学生讨论:
意思不同.读音就不同。
3.教师点拨:
汉字就这么有趣的.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词语里.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
4.让学生多读几遍.读准多音字的读音.并理解每个字在词语里应该读那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