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计划doc 10页.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314112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84.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计划doc 10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计划doc 10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计划doc 10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计划doc 10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计划doc 10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计划doc 10页.docx

《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计划doc 10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计划doc 10页.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计划doc 10页.docx

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计划doc10页

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计划(doc10页)

 

黄山学院关于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实施方案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加快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步伐,促进我校本科教学持续、健康发展,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8>1号)和《黄山学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校发<2007>15号)的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黄山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质量

础上,经过几年的努力建设与积累,力争使我校在2012年之前达到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标准。

(二)学科建设

依据学校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我校学科建设工作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调整优化我校的学科结构和学科布局,完善院系的发展规划与学科方向的建设工作。

1、编制好各院系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各院系按照《关于进一步优化本科学科专业结构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通知》(教高〔2007〕2号)、《关于编制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的通知》(校教<2007>58号)和《黄山学院“十一五”学科专业发展规划》的要求,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近期与远期、数量与质量、结构与效益、局部与整体、特殊与一般的关系,科学地编制2008-2012年院系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2、启动校级重点学科建设工作

结合我校实际,做强以旅游管理、环境生态等为主的特色学科。

在2008-2012年,遴选建设3个校级重点学科。

   (三)专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专业建设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才竞争力的需要,建立规范的专业设置机制;加强专业建设力度,积极开展新专业评估;整合教学资源,调整并优化专业结构;依托地域优势,以区域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需求为导向,构建文、理、农、经、工、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

在此基础上抓好校级特色专业的遴选建设与评估验收工作,争取使我校能有4个专业进入省级特色专业。

1、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整合教育资源,加大专业的调整力度,限招或停招某些就业率低的专业;进一步加大面向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工学、管理学等应用性专业的建设力度。

坚持突出重点、优势优先的原则,加强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的建设力度,力争专业建设出成果、创品牌。

2、全面修订专业培养方案

为了全面适应21世纪科技、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依照《黄山学院关于制(修)订2007级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的精神,从2007级开始,全面修订各专业培养方案,构建以适应现代教育思想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为基本内容的人才培养新方案。

3、特色专业建设

根据我校《关于启动我校“特色专业建设点”遴选工作的通知》(校教<2008>3号)精神,在2008-2012年,遴选建设校级特色专业8个。

4、做好院系的专业评估工作。

进一步加强我校的新专业建设,注重专业的内涵发展,整体提高专业水平。

在2008-2012年,逐步完成院系新办专业的评估验收工作,并建立定期跟踪评估的制度。

(四)课程、教材、图书馆建设与资源共享

学校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加强基础、争创精品”的原则,将进一步加强课程、教材和图书馆建设,优化教学资源,建立和完善教学资源平台,提高教学资源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率,将学科新知识、新成就、新技术和教学改革成果及时引入到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之中。

1、课程建设

学校依照《黄山学院课程建设“十一五”规划》和《黄山学院课程建设实施暂行办法》等文件的规定,分批分级建设好我校的本科课程。

力求做到每门课程有明确的带头人、门门课程有标准。

按照合格课程建设、优质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的顺序,逐步开展我校的课程建设。

五年内,完成150门校级优质课程立项建设工作;完成30门校级精品课程立项建设工作;争取再有5门课程能被列为省级精品课程。

 

   2、规划教材建设

要进一步健全教材评审、评价、选用机制,完善网上教材评价系统,鼓励和优先选用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国家规划教材、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

理顺校级规划教材和推荐选用教材的关系,寻找结合点。

校级规划教材建设。

五年内,在现有14门校级规划教材建设基础上,再立项建设25门校级规划教材。

省级规划教材建设。

五年内,在现有10门省级规划教材的基础上,争取再有15门本科教材立项为省级规划教材。

3、图书馆建设

加强学校图书馆的基础建设、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特色数据库建设、图书情报信息服务体系和技术支撑环境建设。

通过共建、共知、共享等方式与兄弟院校图书馆建立广泛联系,加大经费投入,增加藏书数量,提高藏书质量,加快徽州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步伐。

同时采用整体采购、联合采购等形式,建成与国内外优质电子文献信息资源中心畅通的双向信息系统,为教学和科研提供强有力的文献保障支持。

4、建立和完善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积极建设学校网络教育资源共享系统和校园网数字化学习系统。

进一步完善数字化教学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制作平台,建立集课程录制、同步转播为一体的视频教学辅助系统。

提高优秀教学资源的制作水平和使用效率,使学校的优秀教学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整合和使用。

要将所有的精品课程建成网络教学资源。

为一线教师提供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

5、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

实施“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制订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评选管理办法。

完善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培训、选拔、考核制度,研究确定双语教学课程在师资、教材、教学方法、语言等方面的标准和要求。

五年内,在适合开展双语教学的专业建设5门校级双语教学课程。

   (五)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要创造更好的条件,形成良好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环境与机制,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动手、创新创造和接触社会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实践教学

学校依据《关于印发黄山学院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和《关于印发黄山学院本科教学实习管理办法等文件的通知》的精神,指导全校的实践教学工作。

大力加强实验、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按照教育部“列入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学时),人文社科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25%。

”的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并全面付诸实施,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指导和管理工作,确保学生实践教学的时间与质量。

在验证性实验开设的基础上,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实验课程的比例不低于80%,大力推动实验室对本科生开放工作。

在保障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进一步拓宽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教学基地,确保每个专业有足够的校内外实习基地。

将大学生科研项目、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与毕业设计(论文)结合起来,促进产学研结合。

   2、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

为确保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学校将加强公共基础教学、专业教学以及工程实践与创新教学三大平台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创新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管理机制建设,促进实验内容开放,使实验仪器设备得以共享和充分利用,实验教学队伍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五年内,建成5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争取再申报成功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3、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推进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年内,在现有的53个师范类校外实习基地和近80个非师范类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大力开展非师范类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共建工作,使每个本科专业均有足够的校外实习基地,确保本科生按质按量完成实习、见习任务。

4、大学生科研项目建设

学校将实施分学科门类指导、分类型培养,遵循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与应用技术三大类人才的培养规律,积极探索推广为本科生配备学术导师制度,鼓励承担科研课题的教师担任本科生学术导师;鼓励大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进入教师的科研实验室或科研团队参加科技训练。

继续完善大学生科研基金资助计划项目管理制度,以学生为主体,为部分确有潜质的学生创造条件,促进他们早日成长成才。

五年内,学校按照“全面发动、扶持重点、注重创新、择优资助”的原则,每年资助大学生科研项目80项。

   5、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

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制度,引导和支持教师及教学管理工作者针对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管理等方面开展研究,以科学研究指导改革实践,以研究成果推进教育创新。

五年内,建设5个校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并积极做好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申报工作。

6、鼓励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活动,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

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多媒体设计、结构设计、机械设计、程序设计、电子商务、会计信息化、英语演讲、师范生基本功技能、大学生创业计划、艺术设计等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对在全国和全省有重大影响,大学生参与面广的竞赛中获奖的单位和个人及指导老师给予奖励。

学校将大力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加强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积极组织开展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并按照《黄山学院全日制本科学生综合素质学分实施细则》的要求,设立大学生综合素质学分,提高大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切实得到提高。

7、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推进和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由过去的阅读理解为主向综合应用能力为主的转变。

继续实行大学英语分级教学,逐步完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机制。

努力提高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水平。

8、学风建设

各院系按照《黄山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校发<2007>09号)的要求,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为先导,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学生以学为主、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的观念,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内在动力、自觉遵守校纪校规,形成乐学、勤学、会学的良好学风,树立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

   (六)教学团队建设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

   1、教学团队建设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若干个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

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的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

五年内,建设8个校级教学团队;努力建成2个省级教学团队。

2、继续抓好新教师培训工作,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活动,把此项活动同省级教坛新秀的评选推荐结合起来。

3、继续开展优秀教学奖的评选活动,并把此项活动同校级、省级以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的评选和推荐结合起来。

4、继续开展多媒体课件比赛,在现有成绩基础上,使我校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能获得更高级别的奖项。

5、教学研究项目

继续加强教学研究与改革,全校教师都要积极参加各级别的教改项目和教改活动,全面提高我校的教学研究水平。

五年内,立项校级教学研究项目200项,立项重点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倾斜。

积极组织省级、国家级教学研究项目的申报工作。

6、教学成果奖

修订和完善学校教学成果奖励的有关文件,建立每两年的校级教学成果奖评选制度。

积极组织推荐省级教学成果奖的申报工作。

(七)加强教学管理工作

   加强对教学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体现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学校以院长、分管教学院长为正、副主任的黄山学院教学委员会,每两周召开一次会议,全面指导学校的教学工作。

通过建立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对人才培养过程的质量监控和常规管理,坚决执行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和教学事故责任追究制,确保教学工作正常秩序。

认真做好各教学环节的工作,科学制定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健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健全和完善院系的教学管理机制,实行院系教学工作目标考核机制。

继续完善以学生为本的学分制运行机制。

(八)完善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为提高教学质量保驾护航

1、做好校内教学质量监控指标体系与高等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的衔接工作。

建立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监测系统,定期采集学校基本状态信息和数据,统计和分析学校基本状态和变化趋势,并逐步将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的数据向社会公布,加强学生、家长、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我校教育质量的监督。

2、坚持领导和教师听课制度、同行评议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及教学视导等制度。

定期召开学生信息员和教学视导员的教学反馈会议。

不断强化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努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3、每年聘请有关专家对各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抽查评价。

4、定期开展院系实验室的评估工作。

四、组织管理

  

(一)学校成立质量工程领导小组,决定质量工程项目的立项和项目资金的分配等的重大事情。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由教务处具体负责质量工程的日常工作。

项目承担院系和部门应指定专人,统筹负责质量工程项目的实施。

(二)质量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质量工程建设目标和任务,制订和发布项目指南,确定项目遴选标准和基本条件,聘任评审专家,组织评审立项。

(三)项目承担院系和部门按照统一部署,根据质量工程的总体目标和任务,依据所承担项目的要求,在充分调查研究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特色和办学定位,以改革创新促进发展的思路,确定项目建设实施方案,组织项目实施,并保证项目建设达到预期成效。

(四)质量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加强对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的检查、审计和绩效评估,并根据检查、审计、评估的结果,对有关院系和部门的项目和资金进行调整。

建设项目完成后,组织专家会同相关部门组织验收。

为了进一步确保教学的中心地位,密切各级领导与教师、学生的联系,便于领导干部深入教学第一线,检查、了解教学工作情况,切实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监督与管理,保障正常的教学秩序,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

根据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听课人员范围

学校党政领导;有关职能部门领导;各院系党政领导。

二、听课时间要求

1.学校党政领导每学期听课不少于3次;

2.各院系党政领导每学期听课不少于4次;

3.教务处负责人每学期听课不少于4次。

三、听课要求

1.听课人员应尊重教师,听课时不得迟到、早退,每次听课至少听完一节课;

2.听课人员应检查教学内容与教学大纲、授课进程是否相符;

3.听课人员要认真填写听课记录表;

4.在听课中发现典型事例及时通报教务处。

四、有关事项

1.领导听课前无须通知授课教师。

授课教师应积极配合各级领导的听课工作;

2.各级领导应及时将听课记录等交教务处,由教务处按学期将听课情况汇总并作出学期听课总结;

3.各部门对此项工作的组织和完成情况作为部门年终教学工作考核的内容之一;各级领导执行听课制度的情况将作为履行领导职责的考核内容之一;

4.鼓励教师之间相互听课,教研室主任应有针对性地听课,每学期不应少于6次;要做好新教师的传、帮、带工作,教师之间应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以提高全校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五、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执行,本办法由教务处负责解释,原有的相关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