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教育专业能力测验》教师招考考试真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30746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1.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教育专业能力测验》教师招考考试真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教育专业能力测验》教师招考考试真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教育专业能力测验》教师招考考试真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教育专业能力测验》教师招考考试真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教育专业能力测验》教师招考考试真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教育专业能力测验》教师招考考试真题.docx

《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教育专业能力测验》教师招考考试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教育专业能力测验》教师招考考试真题.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教育专业能力测验》教师招考考试真题.docx

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教育专业能力测验》教师招考考试真题

2020年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教育专业能力测验》教师招考考试真题

注意事项

1、请用钢笔、圆珠笔或签字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填涂准考证号。

2、本试卷均为选择题,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在题本上作答一律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学要()。

A、温故而知新

B、不陵节而施

C、不悱不发

D、学而时习之

【答案】B

【解析】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

“不陵节而施”的原句是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意思是不超过学的人的接受能力而进行教育,叫做合乎顺序。

因此,循序渐进原则要

求教学要“不陵节而施”。

故选B。

2、()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A、备课

B、上课

C、课外辅导

D、成绩评定

【答案】B

【解析】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

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

定。

其中,中心环节是上课。

故选B。

3、正式提出“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

A、埃拉斯莫斯

B、夸美纽斯

C、德鲁克

D、马卡连柯

【答案】A

【解析】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故选A。

4、得出学习即强化的观点的实验是()。

A、经典条件反射实验

B、操作条件反射实验

C、榜样学习实验

D、顿悟学习实验

【答案】B

【解析】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后白鼠的行为反应,提出了强化理论,认为学习即强化。

故选B。

5、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小红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则她的认知方式是()。

A、场依存型

B、发散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答案】D

【解析】深思熟虑、错误少,是沉思型认知方式的特点。

故选D。

6、下列不属于侵犯了学生的财产权的是()。

A、损坏学生财物

B、非法没收学生物品

C、乱罚款、乱摊派、推销商品等

D、故意隐匿、毁弃学生信件

【答案】D

【解析】ABC属于侵犯了学生的财产权,D项属于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

故选D。

7、()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A、教学媒体

B、教学环境

C、教学理念

D、教学内容

【答案】D

【解析】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课程标准、教材、课程。

故选

D。

8、家长要求孩子快点做作业,做完之后就可以看电视了,看电视对孩子来讲是()。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没有任何影响

【答案】A

【解析】对正确的行为给予肯定奖赏,使之发生的频率增加的方法被称为正强化。

一个经常出现的或较受喜

爱的活动可以作为强化物去强化一个较少出现的或较不受喜爱的活动。

故选A。

9、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

A、基础教育

B、素质教育

C、课堂教育

D、分科教育

【答案】A

【解析】《基础课程改革纲要》由教育部颁发,旨在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

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中小学教师继

续教育的核心内容。

故选A。

10、学生李某因在上课时嬉戏打闹,被班主任打手10~30下,班主任的这种做法()。

A、正确,有利于维护课堂教学秩序

B、错误,不能对学生实行体罚或变相体罚

C、正确,这是教师惩戒学生的权利

D、错误,对学生的体罚应当适度

【答案】B

【解析】《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规定:

“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

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故选B。

11、“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所反映的是()。

A、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B、教育影响一致性原则

C、正面教育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答案】D

【解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比喻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

在教育领域,这句话反映了因材施教的

原则。

12、根据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教育者应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上。

A、小环境

B、生活环境

C、大环境

D、学习环境

【答案】A

【解析】按范围来分,环境可分为大环境(指个体所处的总体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如某一国家、某一地区)

和小环境(与个体直接发生联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如一个家庭、一所学校)。

根据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

中的作用,教育者应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小环境上。

故选A。

13、规定学校的教育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不同类型课程之间结构的是()。

A、学科设置

B、课程目标

C、课程计划

D、课时教案

【答案】C

【解析】课程计划是指导和规划课程与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

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与类别学校的培养

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

等方面作出全面安排。

基本内容包括:

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故选C。

14、教师利用美好的事物,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所运用的德育方法是()。

A、榜样示范法

B、说服教育法

C、情感陶冶法

D、奖励与惩罚法

【答案】C

【解析】题中陈述教师利用美好的事物,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即情感陶冶法。

故选C。

15、课程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历史的()选择。

A、必然

B、必要

C、必需

D、首要

【答案】A

【解析】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教育要“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而素质教育的基本

内涵是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

育。

所以新课程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历史的必然选择。

故选A。

16、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人类进行教育改革的

依据。

A、教育目的

B、教育内容

C、受教育者

D、教育手段

【答案】A

【解析】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灵魂、贯穿教育全过程、评价标准。

故选A。

17、“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这句话反映的是()。

A、启发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系统性原则

【答案】B

【解析】题干意指听说的不如自己亲自看到的,因此是直观性原则。

故选B。

18、教师采用贴小红星、画小红花等方式鼓励学生的德育方法是()。

A、品德评价法

B、榜样示范法

C、陶冶教育法

D、实践锻炼法

【答案】A

【解析】品德评价法又叫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法,是指对学生的行为做出肯定或否定评价的德育方法。

贴小

红星、小红花属于对学生的表扬奖励。

故选A。

19、教师采用贴小红星、画小红花等方式鼓励学生的德育方法是()。

A、品德评价法

B、榜样示范法

C、陶冶教育法

D、实践锻炼法

【答案】A

【解析】品德评价法又叫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法,是指对学生的行为做出肯定或否定评价的德育方法。

贴小

红星、小红花属于对学生的表扬奖励。

故选A。

20、教育法律是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或认可的关于教育的()文件。

A、规范性

B、普遍性

C、约束性

D、强制性

【答案】A

【解析】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或专门的立法机关制定的教育规范性文件,称教育法律。

教育法律又分为教育

基本法律和教育单行法律。

故选A。

21、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

“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

”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首

先要()。

A、爱国守法

B、关爱学生

C、为人师表

D、爱国敬业

【答案】B

【解析】陶行知先生的话体现了教育是爱的事业,爱无边际。

故选B。

22、班主任熊老师在翻看学生王强与朋友的书信时,发现王强对自己形象有调侃和不礼貌的描述,因此,要

求王强放学以后不准回家,到办公室写检讨。

熊老师的行为主要侵犯了学生的()。

A、隐私权

B、人身自由权

C、名誉权

D、内心自由权

【答案】A

【解析】隐私权是指学生有权要求拥有私人的、不愿或不便让他人获知或干涉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信息或

生活领域。

教师不应该随意宣扬学生的缺点和隐私,不应该随意私拆、毁弃或采取强硬态度拆毁学生的信

件、日记等。

故选A。

23、教师私拆学生信件,侵犯了学生的()。

A、隐私权

B、肖像权

C、名誉权

D、财产权

【答案】A

【解析】教师未经许可,拆看学生信件,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

故选A。

24、()状态下,有机体会发生一系列剧烈的生物性反应,叫适应综合症。

A、心境

B、热情

C、应激

D、激情

【答案】C

【解析】应激有这样一个过程。

故选C。

25、“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

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

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

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

件。

”马克思的这段话说明个体的发展具有()。

A、顺序性和阶段性

B、社会性和历史性

C、相似性和差异性

D、现实性和潜在性

【答案】B

【解析】马克思的这段话出自《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经典论述。

这段话

集中说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

故选B。

26、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

追求成功的倾向和()。

A、回避困难的倾向

B、回避失败的倾向

C、追求利益的倾向

D、追求刺激的倾向

【答案】B

【解析】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部分:

趋向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

趋向成功的倾向指力求克服

障碍,施展才能,从而尽快尽好地解决某一难题的心理倾向;避免失败的倾向指为了避免因失败而在他人心

中形象受损时带来的不良情绪,如因失败而体验到的羞愧感。

故选B。

27、小学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这说明教育对文化具有()。

A、集成功能

B、传递功能

C、选择功能

D、创新功能

【答案】C

【解析】小学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这说明教育对文化具有选择功能。

选C。

28、明代以后,科举考试开始异化,其固定的格式是()。

A、四书五经

B、八股文

C、神学

D、六艺

【答案】B

【解析】明代,科举考试开始走向了形式化,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

中股、后股、束股这八部分组成。

所以名字叫做八股文。

故选B。

29、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是从()时期开始的。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答案】B

【解析】奴隶社会里,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使教育从社会活动中分化出来,

成为独立的形态。

这时,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开始脱离。

故选B。

30、从教学过程的特点看,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A、社会经验

B、直接经验

C、间接经验

D、生活经验

【答案】C

【解析】教学中学生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并且是间接地去体验。

以间接经验为主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这是

学校教育为小学生精心设计的一条认识世界的捷径。

学生能用最短的时间、最高效率地掌握大量的系统的文

化科学基础知识。

故选C。

31、课外活动不包括()。

A、社会活动

B、科技活动

C、文学艺术活动

D、选修课

【答案】D

【解析】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

动,是学生课余生活的良好形式。

选修课不属于课外活动,它属于课堂教学。

故选D。

3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