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市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301732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18.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东市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海东市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海东市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海东市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海东市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东市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docx

《海东市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东市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海东市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docx

海东市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

海东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海东工业园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海东市“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专题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完成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2017年2月13日

 

一“十二五”水利发展现状

(一)水利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水利发展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基本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实现了一系列重大跨越,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完成水利投资93亿元,解决了41.0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修建各类堤防355.3km,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27.5km2,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77万亩,完成了27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开工建设了民和河西沟、平安文祖口、牙扎、循化夕昌4座水库。

1.水利改革发展思路不断完善

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按照省委省政府确立的“四区两带一线”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和生态立省战略,研究和转变水利发展思路,实施以大投入、大体系、大工程为主要特征的“大水利”战略,加快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

2.供水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截止2013年,全市共建成水库81座、泵站366座、集中式农村供水工程639处、万亩灌区28处、骨干淤地坝102座、保存水土治理面积1583km2,经济社会年度用水总量5.46亿m3。

随着引大济湟北干渠工程建成通水和黄河谷地李家峡、公伯峡、积石峡三大灌区建设,湟水干流北岸地区和黄河流域三县的供水保障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

3.防汛抗旱减灾能力不断提高

按照人水和谐的理念,坚持防汛抗旱并举,防治洪水与规避洪水相结合,科学合理安排各类防灾减灾措施。

湟水干流防洪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开工建设平安区白沈沟、乐都区岗子沟等16条中小河流防洪工程,五年来共修建各类堤防355.3km。

建立了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抗旱工作责任制,初步建立了防汛抗旱预案体系,完成了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建设内容。

4.重点水利项目建成或加快推进

一是湟水北干渠工程配套等重大工程建设和前期工作稳步推进,重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水资源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二是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加快建设,黄河谷地百万亩土地整理工程开工建设。

三是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平安文祖口、循化夊昌、民和河西沟等骨干水源工程已开工建设,互助县南门峡水库、马家河水库、平安县清泉水库、民和县麻杆沟水库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已经实施。

5.农牧区水利建设成效显著

开工建设公伯峡、李家峡、积石峡灌区工程,加快黄河谷地百万亩土地整理工程建设进度,完善平安小峡渠、乐都大石滩、民和古鄯、互助昝扎水库、化隆甘都、循化黄丰渠等灌区续建配套工程。

“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77万亩,解决41.07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6.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稳步推进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强对重点水土流失地区和生态脆弱河湖的综合治理。

积极实施淤地坝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等重点项目,基本建成了互助水土保持示范区,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27.5km2。

大力开展了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专项行动,严格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查审批,督促落实“三同时”制度,有效遏制了人为水土流失。

7.水资源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一是节水型社会建设持续推进。

在加快水利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五年降低30%的目标,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43提高到0.536。

二是实施了县级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分配和黄河流域地表水耗水指标分配,县级行政区用水定额指标体系基本建立,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逐步完善,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工作不断强化。

8.水利管理和改革不断加强

坚持改革创新,把体制机制创新和法治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推动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流域管理和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不断健全,国有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长足推进,水利工程管理效率和维修养护水平逐步提高,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蓬勃发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取得初步成效,水价形成机制不断完善,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水利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建设了一大批蓄、引、提水工程和机电井,供水能力逐年提高,为各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但受自然条件限制,我市水资源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不匹配,加之缺少控制骨干工程,我市区域内水资源供需矛盾依然突出。

黄河在循化断面水资源总量222亿m3,过境水资源量丰富,但由于河谷深切,水低地高,沿岸人口、耕地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缺少控制性骨干工程,水资源开发利用困难。

湟水干流在民和断面水资源总量22.23亿m3,河流水质在Ⅳ-劣Ⅴ类之间,大部分行业不能直接使用。

大通河在享堂断面水资源总量30.05亿m3,海东市在大通河流域分布的人口和灌溉面积少,河流沿岸用水量很小。

区内水资源配置以支流为主要单元,大部分地区资源型、工程型和水质型缺水问题突出。

受黄河流域耗水指标限制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执行,指标型缺水问题也日益显现。

2.防灾减灾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实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我市湟水干流段及沙塘川、白沈沟、引胜沟、巴州沟、街子河、清水河、巴燕沟等16条支流纳入了治理范围,大部分已经开工建设。

黄河干流化隆段、循化段、民和段纳入了黄河干流防洪工程中。

待上述防洪工程建成后,我市河道防洪体系将逐步完善。

我市位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特殊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使其成为青海省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

农村河道和山洪沟的突发洪水及泥石流是其主要的致灾原因。

由于历年来资金投入较少,与中小河流防洪工程相比农村河道和山洪沟治理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

因此,在完善黄河干流、湟水干流、中小河流河道防洪工程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加大农村河道和山洪沟的治理力度,加强水文监测、预警预报等非工程措施,逐步建立完善的防洪工程体系。

3.农业灌溉用水效率低

我市2013年总用水量5.46亿m3,其中农业用水量4.98亿m3,占总量的91.2%。

由于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较低,水资源在输送过程中大量损失,农业用水具有较大的节水空间,在目前用水总量指标约束情况下,农业节水是其他行业增加供水量的必要条件。

由于青海省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困难,水利项目资金投入不足,各级渠道配套程度低,加之灌溉水费征收困难,灌区管理和维护资金不足,渠道及建筑物老化破损严重,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的进程缓慢。

同时灌溉用水计量设施落后,水费征收难以做到按方收费,一直延续按亩收费的方式,农民灌溉节水的积极性的不高。

今后新建灌区要求田间配套完善,在川水地区大力发展以滴灌和管灌为主的设施农业,加大中小型灌区的节水改造力度,全面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

4.水土流失防治和生态环境建设任务艰巨

海东市是青海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湟水两岸是经济活动最频繁的区域,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由此引发的水土流失问题将更加严重,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将越来越恶化,今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任务十分艰巨。

为实现自然生态修复和人居环境改善,需要加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南北山两岸绿化工程,同时要加强水污染防治,减少面源和点源入河排放量,以改善河流水质。

5.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

水资源管理制度与政策尚不健全,流域综合管理薄弱,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统筹协调与统一规划不够,导致一些地方过度开发、粗放利用的现象严重。

水利工程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等建设管理制度执行不规范。

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滞后,水利建设资金来源渠道不宽,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水利投入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重建轻管,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维护管理经费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

水利国有资产管理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管理效率和效益不高。

6.水利投入严重不足

水利工程中的人饮、灌溉、防洪、水土保持等项目以公益性为主,不具备还贷能力,由于地方经济落后,没有建立稳定的地方水利建设基金,水利项目建设主要依靠国家投资。

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农村安全饮水、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中小河流治理,投资力度也比较大。

但中小型水库、城镇供水、农村河道治理等项目国家投资比例很低,地方自筹投资比例大,资金筹措困难,工程在立项、审批、建设等环节推进速度慢。

二“十三五”水利发展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至关重要的5年,是我市加强水利重点薄弱环节建设、加快民生水利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水利改革、加强水利管理的攻坚时期,也是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重要时期。

海东水利在全省水利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既面临着有利的发展条件,也面对着严峻的现实挑战。

(一)面临的形势

1.水利发展的有利条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水利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发展面临很多有利条件。

(1)中央一号文件对水利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2011年,党中央、国务院以一号文件作出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

水利是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

同时又强调: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

要求把水利摆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

为此,一号文件还明确了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以及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和切实加强对水利工作领导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

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省委省政府还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意见。

这些重要文件,都将对“十三五”时期的水利发展起到前所未有的强大推动作用。

(2)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要求把水利放在优先发展地位。

中央在研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总体思路和政策措施的会议上强调:

西部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应该给予特殊的政策支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体现项目倾斜。

同时强调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把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地位,加快构建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升水利支撑与保障能力,已经成为新一轮西部达开发的重点之一。

(3)全社会对水的认识发生了重大转变,水的忧患意识和节约保护观念的增强,为水利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多年来不断建立和完善水利规划体系,强化依法行政,加强制度化建设,推动体制和科技创新,发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为提高水利服务于经济社会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促进水利各项改革不断深化,为水利发展增添了活力。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不断涌现,为水利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5)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为我市水利工作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水利发展的制约因素

(1)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用水安全问题突出,民生水利建设任重道远。

尽管近年来我市民生水利建设取得很大成效,但工程型缺水依然是制约市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涉及民生水利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农村地区供水和防洪抗旱等基本需求和安全还未完全得到保障。

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仍然薄弱。

现有灌区普遍存在建设标准低、工程不配套、年久失修、效益衰减等问题。

民生水利建设任重道远,水利保障能力亟需提高。

(2)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水利建设任务艰巨。

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将维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但是历史欠账多、水利设施薄弱、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和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依然是我市长期存在的突出水情;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问题,特别是工程性缺水问题,依然是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因素。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对水资源需求不断增加,水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维系良好水生态环境、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形势更加严峻、任务更加艰巨,对水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发展需求

海东市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战略布局的“东部地区”、“沿黄河发展带”、“沿湟水发展带”、“兰青-青藏铁路发展轴线”中,海东市都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海东市湟水干流地区是全国主体功能区划中确定的兰西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干流地区是全省以水电开发、生态旅游和特色农牧业为主的重要特色经济带。

随着东部城市群建设和海东撤地建市,城镇化和工业化步伐明显加快,市区及县城建成区面积逐步增加,工业园区范围随着企业入驻数量的增加逐渐扩大,县城周边以蔬菜种植为主的设施农业呈现快速发展趋势。

因此,县城、重点城镇、工业园区及其周边将成为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供水需求、防洪要求也将越来越迫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任务也将越来越艰巨。

新形势下,县城、工业园区、设施农业供水保障、防洪保障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问题将日益突出,对今后水利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因此,在“十三五”期间,我市水利建设在解决城乡人饮巩固提升、防洪安全、农业灌溉保障、水土保持等问题的基础上,将以县城、工业园区及其周边为重点区域,全面加强供水保障、防洪保障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加快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步伐

依托引大济湟工程和黄河干流三大灌溉工程,完善北干一期、北干二期、湟水干流供水管道、李家峡北干渠、公伯峡南北干渠、积石峡灌溉工程等区域性骨干工程建设。

建设杨家水库、夕昌水库、文祖口水库、松多水库、河西沟水库等中小型水库,完善其供水、灌溉配套工程建设,挖掘支流供水潜力。

将“十三五”以前实施的人畜饮水项目进行巩固提升改造,对现有人饮水源、输水管网进行改造,提高农村人饮供水保障能力。

2.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以节水减排、节水减污、节水节能为重点,切实抓好节水型灌区,不断提高用水效率。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及节水农艺,推进灌溉计量方式改革,强化高峰期农业用水管理,完善农民用水户协会;加强取水许可和用水监督管理,强化水资源优化配置,科学、合理下达用水计划,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加强公共用水管理,加快供水管网建设和改造,试行用水权有偿转让,组织实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和节水型单位、校园、社区和家庭创建活动,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自主节水意识,有力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进程,真正达到节水减排、有效保护水环境的目的。

3.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体系

按照《黄河干流防洪规划》、《青海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和《青海省重点农村河道治理规划》的分期实施计划,建设黄河、湟水干流、大通河及其支流的防洪治理项目,提高河道防洪标准,使城镇防洪达到“三十年一遇”,重点区域农村河道达到“二十年一遇”标准。

在推进山洪沟道治理和完善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及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流域、乡镇山洪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系统,完善防汛抗旱指挥调度系统,提高全市防灾减灾能力。

4.有效保护水资源和强化水生态环境建设

随着“海东撤地建市”及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镇人口快速增长,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量将急剧增加,废污水处理和水污染防治任务十分艰巨。

要扎实推进“绿屏障、绿河谷、绿城区”建设,按照《海东市南北山绿化水利配套工程总体规化》实施好湟水河南北岸绿化水利配套项目。

同时,切实加强污染源整治和城镇污水集中处理,严格控制废污水入河排放,疏浚城乡河道和整治村庄河塘,在沿湟区域建设湿地公园等工程,加强水生态修复工作,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城乡供水安全。

5.全面提升水利服务能力

全面推进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建立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的水管体制和管理科学、经营规范的水管单位运行机制,加强水利工程的环境和安全管理。

提高水行政的社会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科学保护,实现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城乡防洪、供水、排水、用水、节水、污水处理和回用、水资源保护等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真正从“多龙管水”到“一龙管水”。

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健全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合理运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建立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

按照依法治国的精神,利用现有的《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和《水资源保护法》等法规,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依法管理水事活动,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加大投入,提高对水文、水资源、水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监测监控能力,围绕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水利政务等,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构建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现代水利服务体系。

扭转水利工程“重建轻管”的局面,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严格执行建设程序,强化运行管理。

三水利发展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总书记关于保障国家水安全的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节水为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基本治水思路,以规划为引领,以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为目标,以重大水利工程为支撑,以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为抓手,以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建设为重点,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建设管理并存,努力解决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水生态损害、水体污染和水土流失等问题,稳步推进水利发展改革,加快构建水利服务于“三农”、服务于城市建设、服务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体系,切实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和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切实提高水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努力实现水政、水务、水利的有机统一,促进水资源的持续有效利用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改善民生。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水利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和防洪安全,形成较为完善的农村牧区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促进农牧区生活条件改善、生产方式转变和农牧民增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二是坚持统筹兼顾。

注重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举、治标治本兼顾、开发保护并重,促进流域与区域、城市与农村、农区与牧区水利协调发展。

三是坚持人水和谐。

落实节约、保护优先战略,扭转不合理的水资源开发方式,切实转变用水方式,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加强水资源保护,维护河湖健康,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四是坚持建管并重。

把加快水利工程建设与加强运行管理紧密结合,加强水利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培训,建立符合省情、水情、工情实际的水利工程运行管护体制机制,确保水利建设成果发挥长久效益。

五是坚持政府主导。

强化政府在推动水利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增强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作用,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加强沟通和协调,推进公众参与,形成推动水利发展改革的合力。

六是坚持科技支撑。

用现代的治水理念、先进的科学技术、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科学的管理制度发展现代水利,增强水利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

(三)发展目标

通过五年努力,基本建成与海东经济发展布局相适应的水利基础设施,工程型和资源型缺水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重点地区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建成,进一步巩固提升农牧区人畜饮水安全水平,重点地区水土流失加剧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能力、水旱灾害综合防御能力、水利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明显上一个台阶。

1.防洪抗旱减灾目标

重点地区的防洪能力得到提高,重要城镇达到国家防洪标准,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区监测预警系统和群防体系基本建立,加强水文测站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中小河流和中小型水库防汛报警通信系统,加强应急水源工程建设,提高机动抗旱能力。

到“十三五”末,完成黄河、湟水河、大通河3条河流治理、14条中小河流治理、部分农村河道治理、建设堤防、护岸300km。

2.农牧区水利建设目标

进一步巩固提升农牧区人畜饮水安全水平,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

到“十三五”末,改善灌溉面积56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2万亩,新增灌溉面积17万亩。

3.水资源开发利用目标

加快实施引大济湟工程北干二期工程和黄河谷地三大灌区工程,加快重点城镇和工业园区供水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建设小型蓄水、引水和提水工程,全面提高供水能力。

到“十三五”末,新建中小型水库15座,总库容5013万m3,城镇和工业园区供水工程8座,新增供水能力2.4亿m3。

4.水资源节约保护目标

实行用水总量控制,严格执行定额管理。

以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为中心,继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通过强化技术改造、污染防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措施,提高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到“十三五”末,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7亿m3以内,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46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5年下降15%,万元GDP用水量比2015年下降18%,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71.4%。

5.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目标

加强水土流失区综合治理,修复重点河流和湿地水生态环境。

到“十三五”末,完成水土保持治理面积414km²。

6.行业能力建设目标

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水法规体系,水行政执法能力显著提升,水利依法行政取得重大进展。

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得到全面落实,水资源统管统配取得重大突破。

深化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体制改革,水权、水价、投融资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基本形成水利信息化体系、水利应急管理、安全监督、质量技术监督和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水利公共管理、服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幅提高。

到“十三五”末,新建乡镇水管站5处,改造水管站2处,新增农民用水户协会66个。

 

海东市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

类别

项目

指标

1、防洪抗旱减灾

新建及加固堤防、护岸(km)

300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成率

全面完成

2、农牧区水利

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人口(万人)

67.9

改善灌溉面积(万亩)

56

新增有效灌溉面积(万亩)

17

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万亩)

12

3、水资源开发利用

新增供水能力(亿m3)

2.4

用水总量(亿m3)

7.0

4、水资源节约保护

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

0.546以上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m3)

下降15%

万元GDP用水量

下降18%

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71.4%

5、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km2)

414

6、行业能力建设

新建乡镇水管站数量(个)

5

农民用水户协会(个)

66

 

(四)总体布局

1.水资源配置工程总体布局

通过水资源配置骨干工程和重点水源工程及其配套工程建设,建立水资源配置工程体系和网络,解决资源型缺水和工程型缺水的问题;通过实施人饮巩固提升,在解决农村人饮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农村人饮供水保证率和供水质量;通过实施大中小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提高灌溉保证率和供水效益;通过实施东部浅山干旱区水利综合工程,建设干旱区五小工程,提高水利化水平。

海东市水资源配置工程总体布局包括湟水流域和黄河流域两个片区。

(1)湟水流域

湟水流域未来依托引大济湟工程,建成湟水北干渠、湟水干流供水管道和湟水南干渠为主体,供水范围覆盖湟水北岸、南岸和干流区的“川”字型的供水骨架,与支沟内蓄引提水工程共同构成供水网络,全面保障湟水流域供水安全。

(2)黄河流域

黄河流域利用已建的李家峡、公伯峡、积石峡三座水电站水库蓄水抬高水位的有利条件,直接从水库取水建设相应的灌溉工程,将原来大面积的提水灌溉改善为自流灌溉,并新增灌溉面积。

同时建设相应的供水工程,提高沿线城镇和乡村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