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前进.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301431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3.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前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前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前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前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前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前进.docx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前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前进.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前进.docx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前进

单元8: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前进知识网络

表1:

中国现代史总体知识结构

1、时限:

1949.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

2、社会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3、社会主要矛盾:

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社会生产力水平之间的矛盾

4、阶段及基本内容:

①过渡时期(1949—1956)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②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1966)

正确路线方针制定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运动

国民经济全面调整

③“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全面发动,全国大动乱

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④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6--)

在徘徊中前进

伟大的历史转折

改革开放全面发展

5、基本线索: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进而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不断取得辉煌成就。

表2:

新中国的成立

历史条件

开国大典

历史意义

理论准备、军事准备、

组织准备……

10.1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国际、国内]

表3、知识网络

一、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新中国的成立和建国初期的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巩固政权的斗争:

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

恢复经济: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稳定物价,统一财政,国家财政开始好转

合理调整工商业,精简机构,和整编军队;发展生产,工矿改革。

——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到1952年国家财经根本好转

实现过渡:

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化三改。

“一五”计划的实施及建设成就:

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

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二、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前进

十年探索:

探索:

《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整风运动、八字方针、七千人大会

曲折: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

成就:

重要工程、科技、农业、工业、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文革”十年内乱:

政治方面:

导火线:

《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全面发动:

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

全面夺权:

1967年初,上海的“一月革命”

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1971年“九·一三”事件

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四五”运动及粉碎“四人帮”

经济方面:

国民经济受严重影响,损失5000亿元,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及邓小平主持工作时期全面整顿,经济建设取得一定成绩。

 

表4:

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斗争

措施

意义

追歼残敌

到1950年基本上歼灭大陆上的国民党残余军队和土匪

和平解放西藏

标志着祖国大陆实现统一

抗美援朝

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

土地改革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发展了农业生产,为工业化开辟道路

镇压反革命

安定了社会秩序

“三反”“五反”

纯洁了干部队伍,打退了不法资本家向社会主义的猖狂进攻,建立了工人阶级对资本家的监督

 

表5: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

帝国主义长期掠夺没收官僚资本

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搜刮→严峻的经济形势→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多年战争的破坏合理调整工商业

恢复和发展生产

 

表6: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所采取的措施及意义

措施

意义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人民掌握国家经济命脉,为巩固政权和经济的恢复奠定了物质基础

经过“米棉之战”“银元之战”,

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结束了物价暴涨局面,赢得人民的信任,1950年上半年,财经好转

合理调整工商业

有利于私营工商业在国营经济领导下,恢复发展

农村:

互助合作,兴修水利

城市:

工矿企业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

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为“一五”计划执行创造了条件

表7:

党和政府对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采取的不同政策

 

性质、地位

政策

意义

特点

官僚资本

垄断国家经济命脉,代表反动生产关系,是革命对象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政府掌握经济命脉,有利于巩固政权和经济发展

兼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民族资本

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一直推动社会进步;是民主革命的四大动力,并服从中共领导

合理调整

使私营工商业得到发展,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逐步将私营工商业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为后来的改造创造了条件

 

 

表8: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过渡时期

总路线的制订

政权的巩固

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社会主义工业化一五计划的实施

农业的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的改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工商业的改造

 

全国人大的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表9:

1953—1956年三大改造简表

项目

农业、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方针

积极发展、稳步前进

赎买

原则

自愿互利

 

方法

典型示范,逐步推进

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公私合营

步骤

农业互助组

初级合作社

高级合作社

初级国家资本主义

高级国家资本主义

全行业公私合营

表10: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探索

正确的探索

错误的探索

纠正错误

成就

社会主要矛盾问题

中共八大确定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工业

农业

科技

交通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反右倾”斗争

经济建设问题

八大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七千人大会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表11:

1942年与1957年整风运动

 

1942年整风

1957年整风

内容

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

反对官僚、宗派、主观主义

原因

思想上彻底清算“左”倾冒险主义

 

作用

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基础

全党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利于社会主义建设

表12: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制定

1954年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内容

⑴规定国家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⑵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⑶还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特点

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是我国第一产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意义

既是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又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表13: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全面发动

66.5-67.1

“左”倾错误严重标志:

两个会议,两个文件

毛泽东的错误认识领导机构:

中央文革小组

野心家的利用表现:

红卫兵运动

中苏争端

高潮阶段

67.1-71.9

《评新编历

史剧〈海瑞

罢官〉》

“一月革命”→全面夺权→二月抗争

林彪集团夺权→“九一三”事件

[文革理论和实践上的破产]

 

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经济复苏

调整阶段

71.9-76.4

“批林批孔”运动[“四人帮”形成]

邓小平主持日常工作—全面整顿

→经济回升

“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陷入混乱

周恩来逝世→“四五”运动

结束阶段

76.4-76.10

 

“四五”运动[大规模群众运动]

华国锋等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

[阶段特征]

一、1949—1956是中国社会的新旧交替时期,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

1、政治上:

新中国建立并得到巩固,反动残余势力被彻底消灭。

完成两个转变:

1949—1952年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1953—1956年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

2、经济上:

⑴帝国主义在华企业被接收,官僚资本被没收,国营经济为主导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社会主义成份不断增长,通过三大改造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过渡。

⑵苏联模式对中国产生了两面影响。

3、外交上:

新中国废除了一切不平等条约,并以新的姿态—独立自主的形象出现在国际舞台,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二、1956—1966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中苏两国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分裂。

2、这一时期,中共进行许多有益的探索,如:

中共“八大”等。

3、探索中出现严重错误,“左”倾思想不断滋长,造成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损失。

4、中共自己纠正错误取得了一定建设成就,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三、1966—1976是“文革”时期,基本特征是:

内乱。

1、“左”倾错误严重泛滥,而且是在中共历史上占统治地位时间最长,危害最大。

2、这期间,科技虽有发展,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总的特点是国民经济趋于崩溃边缘。

3、全国人民和革命老干部为抵制“文革”错误作了不懈努力。

4、60年代中期,中国周边局势趋于紧张。

进入70年代趋于缓和。

5、中苏关系完全破裂并日益恶化。

[概念阐释]

1、过渡时期

⑴含义: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即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

(这一概念本身来源于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前者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

”)

⑵实质:

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⑶过渡时期总路线:

①总任务[内容]:

一化三改造

②关系:

“一体两翼”。

前者为“体”,后者为“翼”,两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

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③特点:

两者同时并举。

 

2、对建国初期社会性质的认识

⑴定位:

不同于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也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是由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社会。

它并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属于过渡阶段。

⑵基本特点:

政治上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经济上是五种经济成份:

国营经济、合作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同时并存。

其中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居领导地位。

但非社会主义经济仍占有很大比重。

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领域的任务就是将非社会主义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经济。

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⑶称新中国成立后为社会主义国家与前者也不矛盾。

称社会主义国家,是就其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称新民主主义国家,是就其政权形式的特点和五种经济成份并存而言。

这只不过是从不同角度,对不同侧面加以强调的结果,没有根本区别。

单元8: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前进练习题

一、选择题

1、[1999·全国·17]20世纪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其中第二次是指

A.辛亥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建立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D.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2、[1999·全国·20]新中国建立初期,在工矿企业中进行的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主要是为了

A.清除反动分子和封建残余B.改善工人的生产劳动条件

C.改革不合理的生产关系D.促进实现生产技术现代化

3、[1999·全国·22]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②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经验③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④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2000·春季·20]毛泽东认为,平定物价斗争的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

这主要是由于这场斗争

A.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B.沉重地打击了投机倒把的活动

C.有利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使人民政府在经济上开始站稳脚跟

5、[2000·春季·21]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中共八大的召开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6、[2000·春季·2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

A.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B.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C.对个体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改造

7、[2000·春季·23]建国初期国营经济建立的作用是

①奠定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经济基础②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准备了物质力量③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物质基础④有利于工矿企业的民主改革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④   D.①②④

8、[2000·春季·24]“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基本经济方针,提出于

A.建国初期B.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

9、[2000·全国·19]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B.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

C.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完成D.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10、[2000·广东·19]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前,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成份包括①国营经济②合作社经济③个体经济④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11、[2000·上海·28]1956年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某资本家担任某厂的副厂长。

一时间,工人议论纷纷。

以下四种意见唯一正确的是

A.他是资本家,怎么可以当我们的厂长

B.资本家是要剥削的,我们一起把他拉下马

C.工人阶级当家作主,他说的话我们不听

D.他懂业务,他说得对我们还是要听的

12、[2001·春季·15]全国土地改革以后,分配给农民的土地

A.归农民所有B.归乡镇所有C.归集体所有D.归国家所有

13、[2001·春季·16]解放后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这主要表现在

A.全国物价得到稳定B.土地改革胜利完成

C.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D.全国财政经济由中央统一管理

14、[2001·春季·18]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来实现的,这种国家资本主义的特点是

①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同私人资本合作②限制资本主义剥削

③受到人民政府的管理和工人的监督④带有若干社会主义性质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5、[2001·春季·20]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

这是指

A.资本家由剥削者到劳动者的过渡

B.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到高级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

C.企业公私合营到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过渡

D.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过渡

16、[2001·全国·15]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重工业项目建设在

A.华北地区B.西北地区C.东北地区D.东南地区

17、[2001·粤豫·15]建国初期的三大运动是指

①抗美援朝②土地改革③打击投机倒把活动④镇压反革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8、[2002·广东·16]全国土地改革完成后实行的土地制度是

A.农民个体所有,个体经营B.集体所有,集体经营

C.集体所有,个体经营D.国家所有,个体经营

19、[2002·广东·17]我国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为根本政治制度是在

A.1949年B.1953年C.1954年D.1956年

20、[2002·广东·18]下列各项,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的是

A.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C.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21、[2003·春季·16]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企业将其转变为

A.民族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B.工人群众的集体所有制企业

C.国家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D.社会主义的国营企业

22、[1999·全国·21]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最主要的贡献表现在

A.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方针B.正确指出了国内的主要矛盾

C.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D.提出了正确处理“十大关系”

23、[2000·全国·20]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是为了

A.开展整风运动,克服官僚主义B.维护社会的团结稳定

C.团结一切力量建设社会主义D.巩固发展三大改造的成果

24、[2000·全国·23]1961年我国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主要是为了

A.克服严重自然灾害B.巩固“反右倾”斗争的成果

C.解决农副产品供应紧张问题D.纠正“大跃进”运动中的错误

25、[2000·全国·24]20世纪60年代,我国科技事业的主要成就就是

①万吨水压机研制成功②原子弹爆炸成功

③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成功④氢弹爆炸成功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6、[2000·广东·20]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重点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

A.城乡关系B.经济关系C.阶级关系D.民族关系

27、[2000·广东·21]邓小平说,1957年后我们开始犯“左”的错误。

其标志性事件是

A.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召开B.整风运动的开展

C.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

28、[2000·广东·23]下列各项,客观上已宣告“文化大革命”理论和实践破产的是

A.“九一三”事件B.恢复邓小平等老同志的职务

C.“四五”运动D.粉碎“四人帮”

二、问答题[1999·上海·39]“文革”中,J说,陶铸曾经参加过国民党,要进行批判审查。

陶铸当场回敬道,当时毛主席也参加了国民党……请作评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