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299720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5.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docx

《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docx

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主讲教师

王美玲

教学目的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要求学员掌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丰富内涵和鲜明特点,努力为提高黄南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内容

1、充分认识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时代背景。

2、十八大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丰富内涵和鲜明特点。

3、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教学重点

1、十八大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丰富内涵和鲜明特点。

2、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教学时间

2小时

教学方法

讲座式

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主讲教师

王美玲

教学目的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要求学员掌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丰富内涵和鲜明特点,努力为提高黄南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内容

4、充分认识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时代背景。

5、十八大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丰富内涵和鲜明特点。

6、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教学重点

1、十八大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丰富内涵和鲜明特点。

2、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教学时间

2小时

教学方法

讲座式

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作出了新的部署,既与时俱进、鼓舞人心,又立足现实、切实可行,对于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满怀信心地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充分认识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时代背景

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并团结带领人民为之奋斗,是我们党领导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成功经验。

进入新世纪,党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的十七大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在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基础上提出了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认真总结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考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深刻分析了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认为有必要从新的实际出发,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目标基础上对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与时俱进的新要求。

(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的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党的十七大以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应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风险挑战,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巨大成就,积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丰富经验,谱写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篇章。

  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07—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5%,是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速的3倍多。

2011年,我国经济总量达到47.3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全国财政收入达到10.37万亿元,是2007年的2倍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400美元,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大国、商品出口国和外汇储备国以及对世界经济增长份额贡献最大的国家之一。

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历史性地稳定跃上了1万亿斤新台阶。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传统产业不断实现技术和产品升级,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深入实施,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城镇化步伐加快,城镇化率从2007年的45.9%提高到2011年的51.3%。

  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保障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教育均等化水平持续提高,2011年普通本专科和研究生在校生分别达到2300多万人和160多万人;保障性住房建设大规模推进,2008—2011年,全国新开工保障房共2343万套,建成1232万套。

研发投入持续增加,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航空航天、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载人深潜等一些重大或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社会管理得到加强。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充分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着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不断深入。

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重不断增加。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控制,江河湖泊污染治理力度加大,全面推进江河湖泊休养生息。

森林覆盖率持续提高,2010年底达到20.36%。

扎实推进生态示范区创建,全国已有52个地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试点,有1000多个县(市)开展生态县(市)建设,一些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得到修复。

  人民生活获得新改善。

城镇就业持续扩大,居民收入较快增长,2007—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13786元和4140元增加到21810元和6977元,分别年均增长9.3%和9.7%,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由3.33:

1下降为3.13:

1。

城乡居民家庭财产稳定增加,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有所下降,消费结构加快升级,衣食住行用条件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2010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8岁。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表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取得重大进展,我们朝着既定目标又迈出了坚实步伐。

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2011)》的测算结果,2010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程度为80.1%,其中东部地区实现程度为88%,东北地区为82.3%,中部地区为77.7%,西部地区为71.4%。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预测,到2020年,我国多数地区可以如期实现小康社会目标,但有些地区实现的难度较大。

因此,为确保到2020年各地区都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需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进行全面、辩证分析,以科学判断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发生了哪些变化,真正廓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以及这些机遇和挑战如何影响我国发展等重大问题,以便更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着力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我国发展过程中一系列阶段性特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众所周知,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由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两个方面共同决定。

既然从国际环境看,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变,那么,我国国内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又是如何呢?

客观地说,近些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环境和条件也出现了新趋势新变化,其中既有许多有利于发展的因素和条件,也有一些阻碍发展的困难和挑战,但总体上看,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机遇大于挑战。

  这些主要有利因素和条件体现在:

第一,经济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更加强固。

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为提升,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目前,我国产业体系比较完整,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积极成效;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能源保障和交通运输能力显著提高;财政金融体系运行稳健,社会资金相对充裕;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快速提高,等等。

简言之,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基础作用的我国生产要素组合仍然具有比较优势。

第二,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处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阶段,第一产业正朝着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的方向转变,这不仅将有效增加农产品供给,还将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从而促进农民消费增长;第二产业正朝着技术密集和高附加值生产方向转变,这不仅将增加对资本和技术的需求从而拉动社会总需求,还将进一步提高职工收入,拉动居民消费;第三产业正加快发展,不仅将吸纳更多劳动者就业,从而增加劳动者收入、扩大消费,还将进一步完善城乡消费环境,促进全社会消费。

特别是随着城镇化深入发展,不仅将继续拉动巨额的城镇基础设施和住房等投资,还将继续拉动由大量农村居民变为城镇居民而带来的成倍增长的生活消费。

第三,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

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经验不断丰富,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及时出台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其他必要的政策,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果断地进行调控,不断取得积极成效。

政府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明显增强。

第四,制度优势日益显现。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资本主义制度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能够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

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以包容和释放巨大的经济社会发展潜力。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制度等改革的深化,新的更大的制度红利和发展潜力将会不断地创造和释放出来。

从根本上说,这些阶段性特征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具体体现。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5000美元,一些地区超过了10000美元,这使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更加明显。

我们清醒地看到,尽管我们取得了重大成就,人民生活也有很大改善,但同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相比还有不少差距,前进的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

(一)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

(二)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三)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四)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五)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

以上这些问题表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情况是复杂的,短期矛盾和长期矛盾叠加,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并存,各种潜在的挑战和风险凸显。

这些困难和问题,是我国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的集中体现,是经济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躲不开绕不过去的挑战。

对此,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高度重视,有效应对。

如果应对得当,把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保持住,我们就能跨上更高的发展平台。

如果应对不当,我们就可能面临更大困难,甚至造成经济徘徊不前和社会动荡不安。

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必须更加注重推动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促进社会和谐,更加注重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三)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世界上发生了一系列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影响的重大事件,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总的看,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机遇和挑战都在增多,国际环境比以前更为严峻复杂,但本世纪头20年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依然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和因素。

  综合分析,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国际形势总体稳定。

当前,虽然局部动荡或局部战争时有发生,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维护和平、制约战争、牵制霸权的因素不断增长,新的世界大战短期内打不起来,我们有可能争取到较长时间的和平国际环境。

维护世界和平力量增长最主要因素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

这种状况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也有利于我国争取较长时间的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

二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的有利因素增加。

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经历了一个新的上升周期,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出现了增长速度较快和通货膨胀水平较低的格局。

虽然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充满不确定性,同时导致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愈演愈烈,使多边贸易投资自由化面临困难,但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不会中断。

在此过程中,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流动和重组加快,尽管会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一些挑战,但也带来了更多发展机遇。

一方面,我国可以较快地从国际市场获得国内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要素,包括资金、资源、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理念;另一方面,有助于我国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增强我国综合国力。

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可以使我国更多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本、技术和人才。

三是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加快发展的条件更多。

从世界发展史看,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科技革命必然带来产业革命,而每一次产业革命都是一次国家综合实力的重新整合,一个国家能不能持续发展,关键是要抓住世界科技革命和新兴产业发展潮流。

当前,以信息技术为前导并由此带动的新能源、生物技术、海洋技术等新科技革命已初露端倪,必将在不远的未来形成新科技革命浪潮。

虽然发达国家在综合创新能力方面依然拥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但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我国可以利用国内市场空间大和产业化能力强的优势,利用在部分领域接近或达到技术前沿的条件,通过大力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在一些关键领域率先取得技术突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是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我国提升国际话语权面临新的机遇。

近些年来,世界经济稳定、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重大自然灾害、重大传染性疾病等全球性问题交织显现,表明现有的国际体系已不能有效应对国际社会面临的新威胁新挑战。

目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的治理结构改革已经迈出重要步伐,尤其是20国集团峰会取代八国集团峰会上升为世界经济治理核心机制,初步打破了西方发达国家对世界经济事务的长期垄断,增加了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治理中的发言权和规则制定权,为推动形成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加强国际经济金融领域对话合作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我国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体系改革进程和应对全球性议题的国际合作,可以更好地维护我国利益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与此同时,我国发展也面临来自国际方面的以下挑战和不利影响:

一是国际经济环境短期内难以明显好转。

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在不断显现,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面临的下行压力和潜在风险有所加大。

近一个时期美国失业率虽有所下降,但仍处于高位,其房产价格虽出现局部回升,但整个房地产市场仍继续低迷,走出经济困境面临诸多制约。

特别是由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仍处于高危阶段,甚至可能向更多成员国蔓延,由此加剧银行业危机,因此欧元区有可能出现财政金融风险与经济衰退恶性循环的局面,从而严重影响世界经济复苏进程。

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状况可能要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这将对我国稳定出口增加难度。

二是全球各领域全方位竞争日趋激烈。

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发展形成严重冲击,全球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调整经济结构的巨大压力。

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提出“再工业化”和扩大出口,发展中国家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资源富集国家谋求产业链条延伸,可以说主要国家都在努力调整发展模式,以尽快摆脱危机影响,破解资源环境约束,重塑和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抢占国际分工的制高点。

这必然导致全球市场争夺更加激烈,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纷纷出台,从贸易向投资、技术、就业等领域扩散,从具体产品上升到行业、标准、制度甚至意识形态层面。

我国既要摆脱对外部市场的过度依赖,又要争夺新兴产业发展的空间,还要消化过剩产能,面临的挑战更趋严峻。

三是国际金融商品市场可能持续动荡。

由于世界经济复苏艰难,脆弱的市场信心不易恢复,因此跨国资本流动明显加剧,导致国际外汇、证券等市场有可能持续大幅波动。

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美、日、欧盟等发达国家和经济体仍维持或实施较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国际流动性总体过剩的形势下,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有可能持续高位波动,特别是由于伊朗核问题、叙利亚局势紧张,造成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上涨,将进一步推高其他大宗商品价格。

这不仅将增加我国进口能源资源的成本,还将使我国面临相当大的输入性通胀压力。

四是我国周边环境中的战略压力和地缘政治风险有所突出。

东海、南海不断发生事端,使我国发展的良好周边环境受到影响。

二、十八大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丰富内涵和鲜明特点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

第一方面,时间,从2012年到2020年底,中国共产党要领导全国人民在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间呢?

是8年。

到2020年底完成之后,用半年左右的时间,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情况做总结,做结算,然后到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时,就是2020年7月1日这一天中国共产党要向全国,全世界庄严的宣布小康社会在中国全面建成,这是它的第一层含义,时间是8年。

最后的终结点是2021年7月1日建党一百周年,中央把这个时间提到2020年底。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个阶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它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小康社会的提出。

小康社会是1979年邓小平同志接见日本的首相大平正芳的时候,提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要领导中国人民建设小康社会。

198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把小康社会写入了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同时确立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小康社会的起点,1979年以邓小平同志说出这个观点为起点,结束的时间是2021年。

小康社会在大陆前前后后是42年,现在已经走过33年,还差最后9年。

第一个阶段是1979年到2002年,这个阶段经历了23年,23年里,我们从改革开放起步,从农村改革率先起步,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实行先富带后富起步,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起步,23年的探索,23年的艰苦建设,23年的发展,使得我们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一个初步的基础。

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过去23年的奋斗,根据我们综合国力,到2002年时候的情况,中国共产党提出在中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十六大”以前就提建设小康社会,“十六大”改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当时是从政治、经济、文化,十六届五中全会以后,又加一个“社会”,小康社会建设是四位一体,政治、经济、文化、社会。

经过十年的发展,到党的“十八大”,我们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就是小康社会三个阶段。

1979年到2002年就叫建设小康社会,2002年到2012年是第二个阶段,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012年到2020年底,这八年,我们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就是它的三个阶段。

这是我们说的第三个层面的问题,第一个层面是提出这个主题,第二个层面为啥提出这个主题,是我们两大使命使然,第三个层面就是小康社会目前进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丰富内涵

党的十八大报告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以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发展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的小康社会。

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报告从以下5方面充实和完善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实质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求体现在6方面:

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第二,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两个“倍增”,即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第三,通过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第四,通过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使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第五,通过继续实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第六,通过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

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旗帜。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始终把政治体制改革摆在改革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坚定不移加以推进,取得了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政治保障。

同时,我国政治体制也还有一些需要完善和发展的环节,在扩大人民民主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政治建设,总的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使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

我们要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建设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无论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还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都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以下方面提出了增强文化软实力的目标要求: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使之深入人心;第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第三,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必须实现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第四,文化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元素,要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必须要使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

总之,要使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础更加坚实。

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在经济发展基础上使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全面提高,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第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这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普遍提高的重要标志。

第二,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育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第三,就业更加充分,这是民生之本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