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运输及施工技术要求.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295525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2.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混凝土运输及施工技术要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混凝土运输及施工技术要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混凝土运输及施工技术要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混凝土运输及施工技术要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混凝土运输及施工技术要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混凝土运输及施工技术要求.docx

《混凝土运输及施工技术要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混凝土运输及施工技术要求.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混凝土运输及施工技术要求.docx

混凝土运输及施工技术要求

一混凝土运输

1.混凝土宜采用内壁平整光滑,不吸水,不渗漏的运输设备进行运输。

当长距离运输混凝土时,宜采用搅拌车运输;近距离运输混凝土时,宜采用混凝土泵、混凝土料斗或皮带运输。

在装运混凝土前,应认真检查运输设备内是否存留有积水,或内壁粘附的混凝土是否清除干净。

每天工作后或浇筑中断30与以上时间再行搅拌混凝土时,必须再次清洗搅拌筒。

2.混凝土运输设备的运输能力应适应混凝土凝结速度和浇筑速度的需要,保证浇筑过程连续进行。

运输过程中,应确保混凝土不发生离析、漏浆、严重泌水与坍落度损失过多等现象,运至浇筑地点的混凝土应仍保持均匀和规定的坍落度。

当运至现场的混凝土发生离析现象时,应在浇筑前对混凝土进行二次搅拌,但不得再次加水。

3.采用机动车运输混凝土时,运输道路、车道板或行车轨道等设备应平顺、牢固。

4.用手推车运输混凝土时,道路或车道板的纵坡不宜大于15%。

用机动车运输混凝土时,混凝土的装载厚度不应小于40。

用轻轨斗车运输混凝土时,轻轨应铺设平整,以免混凝土拌和物因斗车振动而发生离析。

5.用吊斗(罐)运输混凝土时,吊斗(罐)出口到承接面间的高度不得大于2m。

吊斗(罐)底部的卸料活门应开启方便,并不得漏浆。

6.采用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运送已搅拌好的混凝土时,运输过程中宜以2~4的转速搅动;当搅拌运输车到达浇灌现场时,应高速旋转20~30s后再将混凝土拌和物喂入泵车受料斗或混凝土料斗中。

7.采用混凝土泵运送混凝土时,除应按10的规定进行施工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泵送施工应根据施工进度安排,加强组织和调度安排,确保连续均匀供料。

2)混凝土泵的运输能力应与搅拌机械的供应能力相适应。

3)混凝土泵的型号可根据工程情况、最大泵送距离、最大输出量等选定。

优先选用泵送能力强的大型泵送设备,以便尽量减小泵送混凝土的坍落度。

4)混凝土泵的位置应靠近浇筑地点。

泵送下料口应能移动。

当泵送下料口固定时,固定的间距不宜过大,一般不大于3m。

不得用插入式振捣棒平拖混凝土或将下料口处堆积的混凝土推向远处。

5)配置输送管时,应缩短管线长度,少用弯头。

输送管应平顺,内壁光滑,接口不得漏浆。

6)泵送混凝土时,输送管路起始水平管段长度不应小于15m。

除出口处可采用软管外,输送管路的其它部位均不得采用软管。

输送管路应用支架、吊具等加以固定,不应与模板和钢筋接触。

7)向下泵送混凝土时,管路与垂线的夹角不宜小于12°。

8)混凝土宜在搅拌后60内泵送完毕,且在1/2初凝时间内入泵,并在初凝前浇筑完毕。

在交通拥堵和气候炎热等情况下,应采取特殊措施,防止混凝土坍落度损失过大。

9)泵送混凝土前,应先用水泥浆或与泵送混凝土配合比相同、但粗骨料减少50%的混凝土通过管道。

当用活塞泵泵送混凝土时,泵的受料斗内应具有足够的混凝土,并不得吸入空气。

10)应保持连续泵送混凝土,必要时可降低泵送速度以维持泵送的连续性。

如停泵时间超过15,应每隔4~5开泵一次,正转和反转两个冲程,同时开动料斗搅拌器,防止料斗中混凝土离析。

如停泵超过45,或混凝土出现离析现象时,宜将管中混凝土清除,并清洗泵机。

11)冬期施工时,应对输送管采取保温措施。

夏期施工时,应将输送管遮盖、洒水、垫高或涂成白色。

8.用带式运输机运送混凝土应符合下列规定:

1)传送带的倾斜度不应超过表1.1的规定。

2)混凝土卸于传送带上和由传送带卸下时,应通过漏斗等设施,保持垂直下料。

3)传送带上应设置刮刀等设备。

4)传送带运转速度不应超过1.2。

5)开始搅拌混凝土时,应考虑有2%~3%的砂浆损失。

表1.1传送带最大倾斜角度

混凝土坍落度

()

最大倾斜角度

向上运送

向下运送

<40

18°

12°

40~80

15°

10°

>80

通过工艺试验确定

9.混凝土在倒装、分配或倾注时,应采用滑槽、串筒或漏斗等金属类器具辅助进行。

当采用木制辅助器具时,应内衬铁皮。

10.运输混凝土过程中,应尽量减少混凝土的转载次数和运输时间。

混凝土从加水拌和到入模的最长时间,应由试验室根据水泥初凝时间与施工气温确定,并宜符合表1.2的规定。

表1.2混凝土拌和物运输时间限值()

气温(℃)

无搅拌运输

有搅拌运输

≤30,>20

30

60

≤20,>10

45

75

≤10,≥5

60

90

11.为了避免日晒、雨淋和寒冷气候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防止局部混凝土温度升高(夏季)或受冻(冬季),需要时应将运输混凝土的容器加上遮盖物或保温隔热材料。

二混凝土浇筑

1.浇筑混凝土前,应做好如下准备工作:

1)制定浇筑工艺,明确结构分段分块的间隔浇筑顺序(尽量减少后浇带或连接缝)和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控制措施;

2)根据结构截面尺寸大小研究确定必要的降温防裂措施;

3)将基础上松动的岩块与杂物、泥块清除干净,并采取防、排水措施,按有关规定填写检查记录。

对干燥的非粘性土基面,应用水湿润;对未风化的岩石,应用水清洗,但其表面不得积水。

在旧混凝土面上接续浇筑新混凝土时,基面准备工作应符合下面第4条的规定。

4)仔细检查模板、支架、钢筋、预埋件的紧固程度和保护层垫块的位置、数量等,并指定专人作重复性检查,以提高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尺寸的质量保证率。

构件侧面和底面的垫块应至少为4个2,绑扎垫块和钢筋的铁丝头不得伸入保护层内。

保护层垫块的尺寸应保证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准确性,其形状(宜为工字形或锥形)应有利于钢筋的定位,不得使用砂浆垫块。

当采用细石混凝土垫块时,其抗渗能力和抗压强度应高于本体混凝土,且水胶比不大于0.4。

2.浇筑混凝土应符合下列一般规定:

1)在炎热气候条件下,混凝土入模时的温度不宜超过30℃。

应避免模板和新浇混凝土受阳光直射,控制混凝土入模前模板和钢筋的温度以与附近的局部气温不超过40℃。

宜尽可能安排在傍晚浇筑而避开炎热的白天,也不宜在早上浇筑以免气温升到最高时加剧混凝土内部温升。

2)当昼夜平均气温低于5℃或最低气温低于-3℃时,应按冬季施工处理,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不应低于5℃。

3)在相对湿度较小、风速较大的环境条件下,可采取场地洒水、喷雾、挡风等措施,或在此时避免浇筑有较大暴露面积的构件。

4)浇筑重要工程的混凝土时,应定时测定混凝土温度以与环境气温、相对湿度、风速等参数,并根据环境参数变化与时调整养护方式。

5)混凝土应分层进行浇筑,不得随意留置施工缝。

其分层厚度(指捣实后厚度)应根据搅拌机的搅拌能力、运输条件、浇筑速度、振捣能力和结构要求等条件确定,表1.3中的数值可供参考,但混凝土最大摊铺厚度不宜大于400,泵送混凝土的最大摊铺厚度不宜小于600。

表1.3混凝土的浇筑层厚度

振捣方法

浇筑层厚度()

插入式振动

振捣器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

表面振动

无筋或配筋稀疏的结构

25

配筋较密的结构

15

附着式振动

30

注:

表列规定可根据结构物和振动器型号等情况适当调整。

在新浇筑完成的下层混凝土上再浇筑新混凝土时,应在下层混凝土初凝或能重塑前浇筑完成上层混凝土。

上下层同时浇筑时,上层与下层前后浇筑距离应保持1.5m以上。

在倾斜面上浇筑混凝土时,应从低处开始逐层扩展升高,保持水平分层。

6)混凝土浇筑应连续进行。

当因故间歇时,其间歇时间应小于前层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或能重塑的时间。

对不同混凝土的允许间歇时间应根据环境温度、水泥性能、水胶比和外加剂类型等条件通过试验确定。

当允许间歇时间已超过时,应按浇筑中断处理,同时应留置施工缝,并作出记录。

施工缝的平面应与结构的轴线相垂直,施工缝处应埋入适量的接茬片石、钢筋或型钢,并使其体积露出前层混凝土外一半左右。

7)新浇混凝土与邻接的己硬化混凝土或岩土介质间的温差不得大于20℃。

8)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或浇筑完成时,如混凝土表面泌水较多,须在不扰动已浇筑混凝土的条件下,采取措施将水排除。

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应查明原因,采取措施,减少泌水。

9)浇筑混凝土期间,应设专人检查支架、模板、钢筋和预埋件等的稳固情况,当发现有松动、变形、移位时,应与时处理。

10)浇筑混凝土时,应填写混凝土施工记录。

3.自高处向模板内倾卸混凝土时,为防止混凝土离析,一般应满足下列要求:

1)从高处直接倾卸时,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不宜超过2m,以不发生离析为度。

2)当倾落高度超过2m时,应通过串筒、溜管或振动溜管等设施铺助下落。

3)串筒出料口距混凝土浇筑面的高度不宜超过1m。

4.在混凝土施工缝处接续浇筑新混凝土时,一般应满足下列要求:

1)应凿除处理层混凝土表面的水泥砂浆和松弱层,但凿除时,处理层混凝土须达到下列强度:

(1)用水冲洗凿毛时,须达到0.5;

(2)用人工凿除时,须达到2.5;

(3)用风动机凿毛时,须达到10。

2)经凿毛处理的混凝土面应用水冲洗干净,但不得存有积水。

在浇筑新混凝土前,对垂直施工缝宜在旧混凝土面上刷一层水泥净浆,对水平施工缝宜在旧混凝土面上铺一层厚10~20、水胶比比混凝土略小的1:

2水泥砂浆,或铺一层厚约30的混凝土,其粗骨料宜比新浇筑混凝土减少10%。

3)对于混凝土结构或钢筋稀疏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应在施工缝处补插锚固钢筋。

钢筋直径不小于16,间距不大于20。

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结构,施工缝宜做成凹形、凸形或设置止水带。

4)施工缝为斜面时,旧混凝土应浇筑成或凿成台阶状。

5)施工缝处理后,须待处理层达到1.2后才能继续浇筑混凝土。

当结构物为钢筋混凝土时,处理层混凝土强度不得低于2.5。

混凝土达到上述抗压强度的时间宜通过试验确定。

5.浇筑大体积混凝土时,一般应满足下列要求:

1)浇筑大体积混凝土应在一天中气温较低时进行。

混凝土的浇筑温度(振捣后50~100深处的温度)不宜高于28℃。

2)浇筑大体积混凝土应沿高度均匀分段、分层浇筑。

分段数目宜减少,每段混凝土厚度应为1.5~2.0m。

当横截面面积在200m2以内时,分段不宜大于2段;当横截面面积在300m2以内时,分段不宜大于3段,且每段面积不得小于50m2。

段与段间的竖向施工缝应平行于结构较小截面尺寸方向。

当采用分段浇筑时,竖向施工缝应设置模板。

上、下两邻层中的竖向施工缝应互相错开。

3)在炎热季节浇筑大体积混凝土时,宜将混凝土原材料进行遮盖,避免日光曝晒,并用冷却水搅拌混凝土,或采用冷却骨料、搅拌时加冰屑等方法降低入仓温度,或在混凝土内埋设冷却管通水冷却。

4)在遇气温骤降的天气或寒冷季节浇筑大体积混凝土后,应注意覆盖保温,加强养护。

5)尽量减少浇筑层厚度,以便加快混凝土散热速度。

6.浇筑墩台混凝土时,一般应满足如下要求:

1)对墩台基底的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基底为非粘性土或干土时,应将其润湿。

(2)基面为岩石时,应加以润湿,并铺一层厚20~30的水泥砂浆,然后于水泥砂浆凝结前浇筑第一层混凝土。

2)对一般墩台与基础混凝土,应在整个平截面范围内水平分层进行浇筑。

7.在挖方作业面上浇筑混凝土时,应满足如下一般要求:

浇筑前,应清除坍塌的土石方和支撑材料。

当坍塌地段的支撑不易清除时,位于浇筑断面以外的支撑经检查并作记录后,可留于坍塌体内,但浇筑断面以内不得留有支撑。

8.当浇筑与墙或柱(墩)整体连接(不设施工缝)的梁或板时,应待墙或柱(墩)的混凝土浇筑完毕并初步沉实1~1.5h后,再接续浇筑梁或板的混凝土。

三混凝土振捣

1.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随时对混凝土进行振捣并使其均匀密实。

振捣宜采用插入式振捣器垂直点振,也可采用插入式振捣器和附着式振捣器联合振捣。

混凝土较粘稠时(如采用斗送法浇筑的混凝土),应加密振点分布。

2.混凝土振捣过程中,应避免重复振捣,防止过振。

应加强检查模板支撑的稳定性和接缝的密合情况,防止在振捣混凝土过程中产生漏浆。

3.采用机械振捣混凝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混凝土时,插入式振捣器的移动间距不宜大于振捣器作用半径的1.5倍,且插入下层混凝土内的深度宜为50~100,与侧模应保持50~100的距离。

当振动完毕需变换振捣棒在混凝土拌和物中的水平位置时,应边振动边竖向缓慢提出振动棒,不得将振捣棒放在拌和物内平拖。

不得用振捣棒驱赶混凝土。

2)表面振动器的移动距离应能覆盖已振动部分的边缘。

3)附着式振动器的设置间距和振动能量应通过试验确定,并应与模板紧密连接。

4)应避免碰撞模板、钢筋与其它预埋部件。

5)每一振点的振捣延续时间宜为20~30s,以混凝土不再沉落,不出现气泡,表面呈现浮浆为度,防止过振、漏振。

4.混凝土振捣完成后,应与时修整、抹平混凝土裸露面,待定浆后再抹第二遍并压光或拉毛。

抹面时严禁洒水,并应防止过度操作影响表层混凝土的质量。

寒冷地区受冻融作用的混凝土和暴露于干旱地区的混凝土,尤其要注意施工抹面工序的质量保证。

四混凝土养护

1.混凝土的养护包括自然养护和蒸汽养护。

混凝土养护期间,应重点加强混凝土的湿度和温度控制,尽量减少表面混凝土的暴露时间,与时对混凝土暴露面进行紧密覆盖(可采用蓬布、塑料布等进行覆盖),防止表面水分蒸发。

暴露面保护层混凝土初凝前,应卷起覆盖物,用抹子搓压表面至少二遍,使之平整后再次覆盖,此时应注意覆盖物不要直接接触混凝土表面,直至混凝土终凝为止。

2.混凝土的蒸汽养护可分静停、升温、恒温、降温四个阶段。

静停期间应保持环境温度不低于5℃,灌筑结束4~6h且混凝土终凝后方可升温,升温速度不宜大于10℃,恒温期间混凝土内部温度不宜超过60℃,最大不得超过65℃,恒温养护时间应根据构件脱模强度要求、混凝土配合比情况以与环境条件等通过试验确定,降温速度不宜大于10℃。

3.混凝土带模养护期间,应采取带模包裹、浇水、喷淋洒水或通蒸汽等措施进行保湿、潮湿养护,保证模板接缝处不至失水干燥。

为了保证顺利拆模,可在混凝土浇筑24~48h后略微松开模板,并继续浇水养护至拆模后再按表1.4的要求继续保湿养护至规定龄期。

4.混凝土去除表面覆盖物或拆模后,应对混凝土采用蓄水、浇水或覆盖洒水等措施进行潮湿养护,也可在混凝土表面处于潮湿状态时,迅速采用麻布、草帘等材料将暴露面混凝土覆盖或包裹,再用塑料布或帆布等将麻布、草帘等保湿材料包覆(裹)。

包覆(裹)期间,包覆(裹)物应完好无损,彼此搭接完整,内表面应具有凝结水珠。

有条件地段应尽量延长混凝土的包覆(裹)保湿养护时间。

5.混凝土采用喷涂养护液养护时,应确保不漏喷。

6.混凝土终凝后的持续保湿养护时间可参照表1.4的规定执行。

表1.4不同混凝土潮湿养护的最低期限

混凝土类型

水胶比

大气潮湿(50%<<75%),

无风,无阳光直射

大气干燥(<50%),

有风,或阳光直射

日平均气温

T(℃)

潮湿养护期限(d)

日平均气温T(℃)

潮湿养护期限(d)

胶凝材料中掺有矿物掺和料

≥0.45

5≤T<10

10≤T<20

20≤T

≥20

21

14

10

5≤T<10

10≤T<20

20≤T

28

21

14

≤0.45

5≤T<10

10≤T<20

20≤T

14

10

7

5≤T<10

10≤T<20

20≤T

21

14

10

胶凝材料中未掺矿物掺和料

≥0.45

5≤T<10

10≤T<20

20≤T

14

10

7

5≤T<10

10≤T<20

20≤T

21

14

10

≤0.45

5≤T<10

10≤T<20

20≤T

10

7

7

5≤T<10

10≤T<20

20≤T

14

10

7

注:

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不宜小于28d。

7.在任意养护时间,若淋注于混凝土表面的养护水温度低于混凝土表面温度时,二者间温差不得大于15℃。

8.混凝土养护期间应注意采取保温措施,防止混凝土表面温度受环境因素影响(如曝晒、气温骤降等)而发生剧烈变化。

养护期间混凝土的芯部与表层、表层与环境之间的温差不宜超过20℃(预应力箱梁宜超过15℃)。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应制定严格的养护方案,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满足设计要求。

9.混凝土在冬季和炎热季节拆模后,若天气产生骤然变化时,应采取适当的保温(寒季)隔热(夏季)措施,防止混凝土产生过大的温差应力。

10.混凝土拆模后可能与流动水接触时,应在混凝土与流动的地表水或地下水接触前采取有效保温保湿养护措施养护,养护时间应比表1.4规定的时间有所延长(至少14d),且混凝土的强度应达到75%以上的设计强度。

养护结束后应与时回填。

11.直接与海水或盐渍土接触的混凝土,应保证混凝土在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等级以前不受侵蚀。

并尽可能推迟新浇混凝土与海水或盐渍土直接接触的龄期,一般不宜小于6周。

12.当昼夜平均气温低于5℃或最低气温低于-3℃时,应按冬季施工处理。

当环境温度低于5℃时,禁止对混凝土表面进行洒水养护。

此时,可在混凝土表面应喷涂养护液,并采取适当保温措施。

13.对于严重腐蚀环境下采用大掺量粉煤灰的混凝土结构或构件,在完成规定的养护期限后,如条件许可,在上述养护措施基础上仍应进一步适当延长潮湿养护时间。

14.混凝土养护期间,应对有代表性的结构进行温度监控,定时测定混凝土芯部温度、表层温度以与环境的气温、相对湿度、风速等参数,并根据混凝土温度和环境参数的变化情况与时调整养护制度,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内外温差满足要求。

15.混凝土养护期间,施工和监理单位应各自对混凝土的养护过程作详细记录,并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

五混凝土拆模

1.混凝土拆模时的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当设计未提出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侧模应在混凝土强度达到2.5以上,且其表面与棱角不因拆模而受损时,方可拆除。

2)底模应在混凝土强度符合表1.5的规定后,方可拆除。

表1.5拆除底模时所需混凝土强度

结构类型

结构跨度

达到混凝土设计强度的百分率(%)

板、拱

≤2

50

2~8

75

>8

100

≤8

75

>8

100

悬臂梁(板)

≤2

75

>2

100

3)芯模或预留孔洞的内模应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构件和孔洞表面不发生塌陷和裂缝时,方可拆除。

2.混凝土的拆模时间除需考虑拆模时的混凝土强度应满足第1.5条的规定外,还应考虑拆模时混凝土的温度(由水泥水化热引起)不能过高,以免混凝土接触空气时降温过快而开裂,更不能在此时浇注凉水养护。

混凝土内部开始降温以前以与混凝土内部温度最高时不得拆模。

一般情况下,结构或构件芯部混凝土与表层混凝土之间的温差、表层混凝土与环境之间的温差大于20℃(预应力箱梁和截面较为复杂时,温差大于15℃)时不宜拆模。

大风或气温急剧变化时不宜拆模。

在寒冷季节,若环境温度低于0℃时不宜拆模。

在炎热和大风干燥季节,应采取逐段拆模、边拆边盖的拆模工艺。

3.拆模宜按立模顺序逆向进行,不得损伤混凝土,并减少模板破损。

当模板与混凝土脱离后,方可拆卸、吊运模板。

4.当拆除拱架、拱圈与跨度大于8m梁式结构的模板或特殊设计的模板时,应按设计要求的程序与措施进行。

5.拆除临时埋设于混凝土中的木塞和其它预埋部件时,不得损伤混凝土。

6.拆除模板时,不得影响或中断混凝土的养护工作。

7.拆模后的混凝土结构应在混凝土达到100%的设计强度后,方可承受全部设计荷载。

六混凝土缺陷处理

1.混凝土拆模后,如表面有粗糙、不平整、蜂窝、孔洞、疏松麻面和缺棱掉角等缺陷或不良外观时,应认真分析缺陷产生的原因,与时报告监理和业主,不得自行处理。

2.当混凝土表面缺陷经分析不危与到结构或构件的使用性能和耐久性能时,可采用经有关部门批准的技术方案进行修补处理。

3.混凝土表面缺陷修补后,修补或填充的混凝土应与本体混凝土表面紧密结合,在填充、养护和干燥后,所有填充物应坚固、无收缩开裂或产生鼓形区,表面平整且与相邻表面平齐,达到工程技术规范要求的相应等级与标准的要求。

修补后混凝土的耐久性能应不低于本体混凝土。

4.除监理工程师批准外,用模板成型的混凝土表面不允许粉刷。

七质量检验

1.混凝土原材料进厂(场)后,应按附录K的要求对水泥、矿物掺和料、骨料、外加剂、水的品种、规格、数量以与质量证明书等进行验收核查,向水泥供应商索要水泥熟料的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矿物掺和料种类和数量等资料,并对水泥供应商提供的上述资料进行确认,并按规定取样复验。

对于检验不合格的原材料,应按有关规定清除出厂(场)。

2.混凝土搅拌过程中,应按附录K的要求对水泥、矿物掺和料、骨料、外加剂、拌和水等主要原材料的品质进行日常批量抽检,检验结果应满足相应要求。

3.在搅拌和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应按附录L的要求采用专用设备对混凝土拌和物性能进行抽检,检验结果应满足混凝土配合比与混凝土施工指南的相关规定要求。

各种拌和物性能测定值与要求值之间的最大偏差宜控制为:

坍落度±20;水胶比±0.02。

新建搅拌站首次搅拌混凝土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搅拌机技术条件》(9142)的规定对混凝土拌和物的匀质性进行检验。

检验混凝土拌和物的匀质性时,可在搅拌机的卸料过程中,从卸料流的1/4至3/4之间的部位采取混凝土试样进行试验,其检测结果应符合下列规定:

1)混凝土拌和物应拌和均匀,颜色一致,不得有离析和泌水现象。

2)混凝土中砂浆密度两次测值的相对误差不应大于0.8%。

3)单位体积混凝土中粗骨料含量两次测值的相对误差不应大于5%。

4.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按附录M、N的要求对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进行抽检,检验结果应满足设计和施工要求。

1)混凝土强度的检验评定应符合《铁路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10425)的有关规定,但预应力混凝土、蒸养混凝土、喷射混凝土试件的试验龄期为28d,其它混凝土试件的试验龄期为56d。

混凝土耐久性的检验评定应符合《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补充规定》,混凝土试件的试验龄期为56d。

2)对于用于施工过程控制的现场混凝土试件,应根据不同要求从同一盘混凝土或同一车运送的混凝土中取出,并在与实际结构相同的条件下成型和养护。

3)对于用于强度评定和耐久性抽检的现场混凝土试件,应根据不同要求从同一盘混凝土或同一车运送的混凝土中取出,并在与实际结构相同的条件下成型。

当混凝土结构采用自然养护时,试件应在标准养护条件下养护到规定龄期再进行试验;当混凝土结构采用蒸汽养护时,试件应先在与实际蒸养条件相同的条件下养护,再在标准养护条件下养护到规定龄期后再进行试验。

5.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如更换水泥、外加剂、矿物掺和料等主要原材料,应重新进行混凝土配合比选定试验,并对新选定的配合比混凝土的拌和物性能、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应分别满足设计和施工要求。

6.混凝土拆模且养护结束后的实体混凝土的质量可按附录P的要求和下列途径进行检测:

1)应用肉眼或放大镜观察实体混凝土结构表面是否存在非外力裂缝。

当混凝土表面出现非外力裂缝时,普通混凝土结构表面的裂缝宽度不得大于0.20。

2)当对实体混凝土强度有疑问时,可依据10426—2004,采用后装拔出法间接测定结构表层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测定宜在56d左右的龄期进行,要求测得的强度均值不低于设计值或规定的数值。

当不满足要求时,可用钻芯取样法进行校核。

3)采用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仪测定现场混凝土保护层的实际厚度,要求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实际厚度不低于设计值。

当不满足要求时,可将混凝土保护层凿开实测。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