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府工作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294733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3.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关于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关于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关于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关于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政府工作报告.docx

《关于政府工作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政府工作报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政府工作报告.docx

关于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县长陈宗荣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十五”及2005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段不平凡的时期。

五年来,在县委的正确领导和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政府紧密团结和依靠全县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围绕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优高农业县发展定位,按照“三年打基础、五年上新路、十年见成效”的工作思路,统筹发展,扎实工作,积极应对不断趋紧的宏观调控政策所带来的重重挑战,经受了非典、霍乱、禽流感等疫情防治的严峻考验,战胜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情和“6.20”重大洪涝灾害,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五”目标任务。

五年来,全县生产总值年均递增7.5%,财政总收入年均递增9.6%,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7.5%,分别超过“十五”计划年均增长目标0.3、3.6和2.3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二、三产业比重逐年加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九五”期末60%上升为80%。

工业经济发展加快,规划建设了以鹤林、铁山、石屯为中心的“东岭工贸”走廊,通过项目招商、园区集聚、骨干培育,初步形成了以食品、竹木加工、水电、矿产开发为主的县域工业经济体系。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茶、竹、栗、烟、菜、花”六大产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40%,其中茶、竹产业产值双双突破亿元。

各项改革扎实推进,基本完成了国有工业企业和部分商贸企业的改革任务,县乡机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农村税费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落到实处,“五支”下派队伍带动作用明显,农村基层经济细胞得到有效激活。

对外开放取得新的进展,外贸领域不断拓展,山海协作、南接北联渠道更加通畅,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835万美元,引进山海协作资金3.1亿元,外贸自营出口年均增长61.6%。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4亿元,是“九五”期间的2.84倍,相继完成了入闽通道、农村电网改造,启动实施了龙潭溪、昌歧洋防洪减灾工程,农村公路硬化完成3个乡镇43个村,通车里程达245公里;城市旧改6.5万平方米,新区建设32万平方米,修建了河滨路、塔山公园、云根书院等一批市政、文化设施。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被科技部评为2003-2004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县,教育“两基”连续六年通过核查,文化、卫生、体育工作得到加强,人口、资源、环境三项基本国策全面落实,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国企“两个确保”和城镇、农村两条最低生活保障线落到了实处。

综治工作连续4年走在全市前列,被中央综治委、人事部授予2001-2004年度“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全县上下围绕发展、服务发展的意识进一步提高,干事创业、争优创新的氛围更加浓厚。

总之,过去五年是我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不断取得新成绩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的五年,是各行各业适应新体制、探索新办法、实现新发展的五年。

刚刚过去的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

一年来,我们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项目为抓手,突出工业、突破工业,顺利完成了县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预计全年完成生产总值11.6亿元,比增9.1%;财政总收入5542万元,比增14.8%,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3550万元,比增5.2%(可比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7亿元,比增17.6%;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亿元,比增15.1%;农民人均纯收入3294元,比增8.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77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为5.9%。

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工业经济突破制约,加快发展。

积极推进鹤林园区二期开发,引进民资启动铁山东干小区建设,规划建设镇前精密铸造园和林屯服装针纺园,拓展承载空间。

加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调度,完成杨源、岭腰、铁山、澄源35KV变电站新建和扩容改造工程,工业用电质量得到改善。

制定成长型重点企业发展、木竹制品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等扶持政策,举办企业经理培训班,成立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着力培植骨干企业,促进产业升级。

一年来,先后有庆元双枪竹木、温州胜源铜业等知名企业前来我县寻求发展,庆元铅笔、鸿森木业等8家企业落地建设,全年共有23个固定资产投资在300万元以上生产性项目建成投产,8家企业新纳入规模以上管理。

2005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6.4亿元,比增14.3%,其中规模工业产值3.06亿元,比增19.9%,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1.05亿元,利税1651万元,分别比增18%和42%,工业发展的速度、效益、结构比较协调。

——农业经济产业做大,质效提升。

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免征农业税,取消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继续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种粮直补、粮种补贴。

粮食种植面积稳中有增,全年粮食总产达7.8万吨。

特色产业继续发展,白茶年产量达1.7万担,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4.6%;锥栗总产达7500吨,交易量超过万吨。

农业标准化生产取得新突破,铁山2400亩A级茶叶基地通过国家绿办认证,“碧湖村”、“元绿”等产品获国家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

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办基地、联农户,带动作用日益增强,15家规模企业实现产值1.8亿元,比增26.6%,富士岛、鑫奎分别被评为国家扶贫龙头企业、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农村经济服务组织及经纪人队伍建设有了新的发展,全县已有各类农村经合组织16个,吸收加工、流通、种植大户3500人,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

加强教育培训机构和劳务信息网络建设,多渠道开展就业培训,组织劳务供需见面,全年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300人。

——非公经济放手发展,活力迸发。

坚持降低门槛、改进服务,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活跃非公经济,做大总量。

全年新增民营企业44家、个体工商户541户,民营经济纳税比增18.9%,对财政收入贡献率达50%。

全县投资500万元以上的规模项目中,民营企业个数和固定资产投资额分别占72.5%和76%。

坚持团队招商和小分队出击相结合,多法并举,借力发展,全年共引进投资额300万元以上生产性项目14个,总投资4750万元,开工率78.6%。

全年累计引进山海协作资金1.06亿元,山海协作项目中工业项目注册资本金达95%,有效缓解了我县建设资金紧张的矛盾,促进了全县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

重视抓好外经贸工作,新注册三资企业2家,合同利用外资158万美元,比增81%,实际利用外资205万美元,比增86.4%,6家企业拥有自营进出口权,全年完成出口总值630万美元。

——各项改革扎实推进,深化完善。

以产权为核心,认真组织实施东平酒业、县印刷厂、一建等国有、集体企业和外贸公司、电影公司等事业单位的规范改制,抓住市场机遇,积极稳妥地推动特困企业铅锌矿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改革脱困。

不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创新农村工作机制,五支下派队伍在抗洪救灾、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上发挥了积极作用,集体林权改革完成产权明晰面积139.7万亩,占99.8%;完成登记面积139.6万亩,占99.7%;完成发证面积126万亩,占90%。

支持促进金融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组建信达担保投资有限公司,评定信用乡1个、信用村12个、信用户15220户,累计发放支农贷款9880万元。

加强公共财政体系建设,10个乡(镇)干部职工工资全部纳入国库统一支付,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养老保险稳步扩面,1669名国企离退休职工、1078名失业人员、城镇农村1.4万名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注重对国有资产运营监管,加大财政性债务清收力度,积极推进第三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政府部门局部机构改革,认真开展干部离岗离职清理清退工作,干部使用和管理进一步规范,政府行政效能有了明显提高。

——城乡建设管建并举,有效实施。

全力以赴抓落实,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实施顺利,龙潭溪、昌岐洋防洪综合工程在施工矛盾妥善化解后,进度明显加快,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前期工作全面展开,佛子山景区修建性详规通过省级专家评审,目前正在进行旅步道施工。

先后完成了县城中心区、南庄、渡头洋片区控制性详规编制和中心区修建性详规修订,城区引水工程于日前开始试供水,春节前可正式投入运行,城区绿水一期、疾控中心、南门市场建成交付使用,完成了胜利洋河边路、水南中路人行道护栏、城区交通标志标线设置。

通过近半年声势浩大,持续务实的整治,长期影响城区环境的占道经营、乱停乱放、乱搭乱建等违章行为得到了遏制和纠正,市容市貌明显改观。

农村公路水泥硬化完成130公里,占市下达任务的145%,完成村级供水工程19处,行政村光纤联网20个村,造福工程搬迁89户400人。

累计投入资金1200多万元,修复灾后道路路面187公里、桥梁2座、乡村供水21处、病险水库6座、闸涵9座、灌溉渠道125处,扶持214户受灾户重建家园,元旦前搬入新居141户,春节前可望全部迁入新居。

――各项事业统筹兼顾,共同进步。

创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与江西天晟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实现高中民营办学破题,统筹抓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寄宿制校舍建设,消除危房22760平方米,新建校舍17995平方米。

国家科技项目申报取得突破,成功举办政和一中80周年校庆,组织开展洞宫文化节、石屯农民文化节、东平杨梅红采风活动,发行“政和览胜”首套邮票,杨源“四平戏”被省政府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改造镇前、铁山等5个乡镇卫生院,完善急救中心等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灾后消杀、防疫,霍乱、禽流感等疫情防控到位。

人口自然增长率实现了控制目标,人口计生工作进入“三为主”三类先进县行列。

国土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在为全县项目建设提供及时有效支持的同时,保持了耕地总量占补平衡。

环境保护执法力度加大,各类违法排污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城乡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综合评价指数保持在全市前列。

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草案编制和政务网建设一期工程,第二轮修志、人口抽样调查、农业普查全面启动。

——文明建设强力推动,同步加强。

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定期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主动与政协协调沟通,重视人大代表议案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办复率达100%。

加强制度约束和政府系统的廉政建设、法制建设,效能监察、行风评议收到明显成效。

基层民主建设取得新进展,村务、政务、厂务、校务“四公开”进一步深化。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深入开展“平安政和”系列创建活动,平安县建设被列为全省首批创建县,并通过市初步检查验收。

坚持预防为主,履职尽责,扎实开展地灾治理和道路交通、化学危险品、矿山、公众聚集场所等专项监察,查找薄弱环节,及时消除隐患,最大限度地遏制了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平战结合抓武装,国防教育、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建设进一步加强。

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此外,审计、档案、保密、库区、气象、民族、宗教、新闻、外事、侨务、邮电、老干部、驻外窗口、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工作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遇到的困难矛盾不少,取得的发展实绩同样令人鼓舞振奋。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县上下同心同德,苦干实干的结果,凝聚着广大创业者的心血和汗水,展示了政和人民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时代风采。

在此,我谨代表县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关心、支持政和建设的驻政单位、解放军、武警官兵和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十五”历程,分析过去一年工作情况,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

全县经济发展的速度还不快,结构性矛盾仍然较为突出,工业创新能力不强,提高经济科技含量和增长质量的任务还很艰巨。

在统筹城乡发展上,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差,高山、平原乡镇发展不平衡状况未能得到有效扭转;财政消赤减债面临巨大压力,后续财源增长缓慢,人口高峰期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安全生产仍需加强,信用环境有待改善,政府职能转变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机关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

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十一五”奋斗目标和2006年工作任务

今后的五年,是我县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

县委十届五次全会描绘了“十一五”发展的宏伟蓝图,确立了以生态优高农业为基础、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导的绿色经济强县发展定位。

据此制定的《政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将提交本次大会审议。

“十一五”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绿色、特色”为主攻方向,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继续实施工业强县、农业兴县、开放活县、合力建县和环境立县战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内强实力,外树形象,加快绿色经济强县和“四地”构建步伐,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主要奋斗目标是:

力争到200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8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8000元(基本达到人均1000美元),财政总收入达到8800万元,争取突破9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00元以上。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二、三产业比重进一步加大。

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较大转变,资源得到更加合理有效利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对外交流合作日趋活跃。

城市化进程加快,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完善。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

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推进我县“十一五”发展,必须坚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不动摇,既积极争取较快的增长速度,更注重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必须坚持以工强县、兴农富民不动摇,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县的第一方略,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经济外向化互动并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外促快,不断提升县域综合竞争力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全面开放不动摇,扎实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充分发挥地缘优势,挖掘后发潜力,按照“中心集聚、两翼拓展,北联东承、构建四地,全面融入、整体推进”的功能布局,促进县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必须坚持科教优先、集约发展不动摇,走科教兴县、人才强县之路,提高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能力,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不动摇,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的利益,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为“十一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议2006年主要预期发展目标为: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财政总收入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左右,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控制在6.0%以内。

围绕上述目标,今年要着重做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突出工业强县,不断提升发展实力

继续坚持以平台建设为抓手,强化内聚提升和外引内接,努力实现工业经济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

搭好平台促集聚。

在坚持从严保护耕地的同时,认真做好新一轮土地规划修编,耕地整理新增用地指标,闲置土地盘活优先满足重点项目和园区建设需要;按照“绿色食品加工业”向石屯、东平集聚,“竹木制品加工业”向铁山、岭腰集聚,“金属加工业和反季节蔬菜流通加工业”向镇前集聚,“服装针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城郊和铁山、东平、石屯、镇前等次中心乡镇集聚的布局,抓紧鹤林二期、镇前、林屯园区的征地落实,结合乡村道路建设,扶持东平华星、岭腰后山等6个乡(镇)工业小区发展;对现有入园企业进行一次全面清理,督促部分占地未建企业履约开工。

注意总结和借鉴兄弟县市园区建设经验,完善园区投入和管理运行机制,把好入园项目的准入关,严格按投资强度、容积率等控制性指标和项目建设期限抓落实。

全年力争引进投资300万元以上企业8家,并努力在引进投资千万元企业上取得突破。

通过集聚,使园区工业经济总量占规模工业总量45%以上。

培大育强增效益。

立足现有企业基础,食品以神达、凯捷、京泰、汇德兴为重点,竹木以嘉泰、安盛、新亚、家和为重点,矿产以大源、源鑫为重点,服装针纺等密集型产业以爵伯服饰生产扩大和生产线引进为重点,因企施策,在资金、用地、协调服务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促进产业集聚和提升。

利用“6.18”平台,积极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牵线搭桥,争取以技改贴息、补助形式,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淘汰高能耗、高物耗的落后工艺和设备,有效配置资源,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

鼓励企业强化品牌兴企意识,积极做好商标注册、专利申请、质量体系认证和白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等工作,力争实现创省级以上著名商标零的突破,创市级知名商标10个、QS认证3个以上。

新培育规模以上企业5家,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25%,规模企业纳税超过1200万元。

着力民营激活力。

积极落实上级关于鼓励扶持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降低创业门槛,坚持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抓好各类协会的组建和作用的发挥,十分关注企业的税收贡献、社会贡献和慈善贡献,依托工商联、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等组织,适时开展民营企业评优评先活动,引导民营企业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诚信立业,守法经营,加快发展,最大限度地激活民间资本,扩张民营经济群体规模、产业规模和整体水平,民营经济占全县经济的比重提高到60%以上。

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改革重组,有序组织国有资本从竞争性领域退出。

采取综合措施,有效盘活资产,筹措改革成本,加快已进入程序的东平酒业、印刷厂等企业改制终结进度,加强调查研究,寻求、探索积极可行的改革办法,争取华厦水泥等企业改革年内破题,引导和监督已改制的原水轮机公司、铅锌矿等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经营行为,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落实鼓励出口的政策措施和奖惩办法,抓好神达、新亚等重点企业和食品、竹木工艺品等重点产品的出口创汇,实现出口增速12%以上。

二、突出农民增收,不断破解“三农”难题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把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放在“三农”工作首位,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立足产业抓增收。

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发挥其生产、技术、信息、销售的优势,引导农户做好特色对接、订单对接、基地对接,推进产业化经营,形成集聚效应。

大力实施“良种”工程,进一步扩大优质稻播种面积,良种覆盖率90%以上。

继续加大无公害生产技术的普及推广力度,建立无公害绿色茶园5000亩,有机茶园1500亩,3万亩反季节蔬菜全部实行无公害化生产。

以嫁接改造、科学管护、提质增效、扩种新植为重点,抓好1.5万亩茶园低改,5000亩毛竹扩鞭新植和2万担烟叶生产的落实,建好岭腰横坑、西坑、铁山高林毛竹丰产示范基地和松源日本苦瓜种植等示范基地。

与此同时,要扩大猪、鸡、鸭存栏,大力发展牛、羊、兔、鹅等养殖业。

打牢基础促增收。

认真落实税费改革和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继续加强农民负担专项治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扫尾攻坚。

继续推进公路硬化、村级供水工程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避灾农业,抓好石屯6000亩标准化农田建设,建成东平界溪水库万亩灌区节水改造工程,修复一批水利设施,完成病险水库加固。

继续抓好老区扶贫工作,完成造福工程搬迁500人。

进一步加强动植物防疫灭病体系、农业标准化体系、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市场监管体系建设,有效发挥“三农”服务中心、五支下派队伍和农村技术员的作用,加快科技进村入户,继续构筑以涉农部门为龙头、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农民“土专家”为主体的农业技术队伍体系,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到农业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承包、提供典型示范和科技服务,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与中介组织,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劳务转移拓增收。

以现有的职业技校为平台,对有劳务培训职责、培训项目和培训资金的扶贫、农业、农机、社保、科技、教育等单位,进行培训经费、专业师资力量整合。

着手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逐步掌握本地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求职愿望、培训情况、就业取向,建立农村劳动力信息资源库和培训就业台帐。

适应产业承接需要,认真组织实施“阳光工程”、“技能培训工程”,有针对性地开展针纺、机修、车床、电焊等适用技术培训和创业培训,引导农民走出农村,走向市场。

鼓励培训机构与劳务转移机构、用工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签订培训协议,重点培训企业急需的员工,尤其是要解决好发生在家门口的“用工荒”问题。

搞好劳务人员的跟踪服务和维权保障工作,提高劳务输出的质量。

力争全年技能培训1000人以上,绝大多数实现上岗就业,实现向非农产业转移3000人以上。

三、突出项目带动,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切实增强没有重大项目,发展就没有载体,竞争就没有实力的忧患意识,进一步炒热思想,升温加压,全力推进。

抓生成打基础。

围绕茶、竹、木、栗、菜等农副产品深加工,小水电梯度开发,金银、铅锌、叶腊石等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旅游休闲开发,城乡建设和基础设施完善,劳动力转移吸纳,周边企业产业配套谋划项目。

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强项目调研、项目论证、项目编制,高水平地进行规划和策划,动态充实项目库,常年规模项目储备保持在25个以上。

突出发展重点,体现产业、行业及地区特色,精心包装招商指南项目册,提高招商项目的可操作性、科学性、针对性,实现项目库建设与对外招商的有效对接,并有1-2个项目列入市重点项目盘子。

抓招商谋突破。

把招商引资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内外并举,一方面不断优化环境,打造“洼地”,筑巢引凤、借力发展;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乡情、友情、亲情,引凤还巢,动员在外老乡返乡创业。

坚持大、小项目并重,资金、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项目兼顾,精心筹划、尽早部署“5·16”、“6·18”、“9·8”等重大招商活动,力争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坚持行之有效的小分队招商方式,强力实施北联东承,重在北联,在发挥企业招商主体作用过程中,认真落实五套班子和部门、乡镇领导组织招商责任,下任务、定指标、加压驱动,季通报、半年考评、年终兑现奖惩,确保山海协作引资增长20%,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2%以上。

抓服务促落实。

着力优化投资环境,切实提高部门、乡镇服务中心、服务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简化办事、收费程序,鼓励企业、群众对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不良行为进行监督,及时受理投诉,并从快、从重进行查处。

建立完善领导联系、银行挂钩、部门挂点责任制,坚持台帐推进,落实项目进展月报送、季例会,适时组织项目工作现场督查,掌握情况、解决问题,力促飞亚工艺品、舒心碳业等14个在建生产性项目按时投产;大源矿业、凯捷集团、汇德兴生态农业等9个项目增资扩股;庆元双枪竹木、温洲胜源铜业等10个在谈和签约项目早日落地、开工;暗桥汽车检测中心等9个社会事业项目,镇前波尔种羊基地等4个农业重点项目尽早实施;做好政和至武夷山、松溪至建瓯高速路政和县境内连接线和互通口建设的前期准备。

四、突出城乡共建,不断提高发展层次

坚持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并举、中心县城建设与小城镇建设并重,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共同繁荣。

以规划带建设。

今年重点是完成三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阶段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