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师范大学附中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精校解析 Word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293366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95.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师范大学附中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湖南省师范大学附中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湖南省师范大学附中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湖南省师范大学附中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湖南省师范大学附中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师范大学附中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精校解析 Word版.docx

《湖南省师范大学附中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精校解析 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师范大学附中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精校解析 Word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省师范大学附中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精校解析 Word版.docx

湖南省师范大学附中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

湖南师大附中2018届高三月考试卷(三)

语 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华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经历了长达数千年不间断的发展过程。

中华传统文化蕴藏着生生不息的自我更新能力,能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获得新生。

今天,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中华传统文化面临新的挑战。

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解答的时代课题。

众所周知,文化是民族自身的烙印。

在形成一个民族的诸多因素中,地缘、血缘因素都不如文化来得重要。

这个观点虽然是现代西方的社会学家和民族学家提出来的,但事实上,中华民族的先贤早就有所认识。

例如,孔子说: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可见,孔子并不是从地缘、血缘的角度来认同周王朝的,而是着眼于文化。

那么,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特性是什么呢?

应该说是以人为本。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到人类自身创造力的民族。

火是人类最早掌握的自然力。

古希腊人认为火种是普罗米修斯从天庭盗来馈赠给人类的,而中华民族的先民则认为取火方法是他们中的一员——燧人氏发明的。

这非常典型地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传统文化的精神差异:

西方人把崇拜的目光投向天庭,中国人则对自身的力量充满了自信。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人不是匍匐在诸神脚下的可怜虫,更不是生来就负有原罪的天国弃儿,相反,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

人的道德准则并非来自神的诫命,而是源于人的本性;人的智慧也并非来自神的启示,而是源于人的内心。

先秦的诸子百家虽然议论蜂起,有的甚至势若水火,但他们都以人为思考的主要对象,其智慧大都是关于人生的智慧。

这种思维方式为中华传统文化打下了深刻的民族烙印,那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

当其他民族对各路神灵的至高权威顶礼膜拜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把人间的圣贤当作崇敬和效仿的对象;当其他民族把人生的最高目标设定为入天国以求永生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以“立德、立功、立言”等生前的建树来实现生命的不朽;当其他民族从宗教感情中寻求灵魂的净化或愉悦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从日常人伦中追求仁爱心和幸福感。

既然中华民族的先民以人为万物之本,他们的理想国就在人间。

孔子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栖栖遑遑,席不暇暖;庄子热爱个体生命,对自然界的生命现象也抱着爱惜态度。

如果说儒家更注重整个民族和社会的群体利益,那么,庄子更重视的就是个体生命的价值和尊严。

儒、道两家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人生思想,他们对人生价值的把握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心理。

显然,这种文化心理既有丰富内涵,又有积极意义,可以滋润当代中国人的心灵。

对于当代中国人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至少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宝贵遗产需要我们继承:

一是重视自然环境的生命观,以“民胞物与”的态度看待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二是既重物质又重精神的价值观,不会在追求物质文明时丧失对精神境界的追求;三是既重视群体又重视个体的道德观,儒家的大公无私与道家的个性自由形成互补;四是见贤思齐的学习态度,随时准备学习其他文化的长处;五是见隐知微的忧患意识,重视国家和民族可能面临的祸患而绝不讳疾忌医。

今天,西方文化依然风靡全球并对其他文化强势入侵,许多民族都对如何维护本民族的文化忧心忡忡,我们当然也不例外。

既然如此,我们在努力学习其他民族文化优长的同时,更要从本民族的文化遗产中汲取宝贵的精神资源。

只有当我们在这两方面都取得成就时,才能打造出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软实力,进而为实现全人类的美好未来作出更大贡献。

(摘编自莫砺锋《以优秀传统文化滋润心灵》,2017年6月20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老的中华传统文化几千年不间断地发展,中华民族有了生生不息的自我更新能力,并最终获得了新生。

B.中华的先贤早就认识到,形成一个民族的诸多因素中,地缘、血缘因素加起来都不如文化因素来得重要。

C.中西方传统文化对生命认知完全不同,中华先民效仿圣贤求得生前建树,西方膜拜神灵求得死后入天国。

D.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特性是以人为本,理想国就在人间,以儒、道两家为代表,都有对人生价值的把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旨在阐释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当代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B.文章兼用事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将中西方传统文化作比较,论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特性应是以人为本。

C.文章通过剖析中西方传统文化差异,即人的精神崇拜、道德准则等源自人还是神,阐明中华文化的先进性。

D.文章比较论述儒、道两家均以人为本,其思想同中有异而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人生思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是一个民族自身的烙印,孔子从文化的角度来认同周王朝,支持了这一历史观。

B.中西方传统文化的精神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火种来源认知的不同表现得最为典型。

C.中华先民从日常人伦中追求仁爱心幸福感,与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心理有很大关系。

D.需要我们继承的中华传统文化中五个方面的宝贵遗产,其核心应是人生价值的把握。

【答案】1.D2.C3.B

【解析】

1.试题分析:

A.偷换概念。

据原文,中华传统文化“能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获得新生”,此“新生”是传承意义上的创新;说“最终获得了新生”,此“新生”则有焕然重获新生的意思。

B.外加信息。

据原文,“地缘、血缘因素都不如文化来得重要”,并无“加起来”的意思。

C.过于绝对。

据原文,“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到人类自身创造力的民族”,是说“认识最早”,即便是“对生命的认知”,也没说“完全不同”。

2.试题分析:

C外加信息。

据原文,“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到人类自身创造力的民族”,不能借此说“中华文化的先进性”。

3.试题分析:

B曲解文意。

据原文,古希腊人认为火种是普罗米修斯从天庭盗来馈赠给人类的,而中华民族的先民则认为取火方法是燧人氏发明的,“这非常典型地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传统文化的精神差异”,而说“火种来源认知的不同表现得最为典型”是曲解文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稀粥南北味

张抗抗

稀粥在中国,犹如长江黄河,源远流长。

稀粥对于许多中国人,亦如生命之源泉,一锅一勺一点一滴,从中生长出精血气力、聪明才智,还顺便喝出来的许多陈规积习。

少年时代在杭州,江浙地方的人爱吃泡饭。

把剩下的大米饭搅松,用水烧开,就是泡饭。

泡饭里有锅底的饭锅巴,吃起来很香。

佐以酱瓜、腐乳和油炸蚕豆,最好有几块油煎咸带鱼,就是普通人家价廉物美的享受了。

江南一带,泡饭也就是稀饭,家家离不开泡饭,与北方人爱喝稀粥的习性并无二致。

外婆住在江南腹地旱涝保收的鱼米之乡,外婆家爱喝白米粥,煮粥必用粳米。

用粳米烧的粥又粘又稠,开了锅,厨房里便雾气蒙蒙地飘起阵阵粥香,听着灶上锅里咕嘟咕嘟白米翻滚的声音,像是有人唱歌。

熄火后的粥是不能马上就喝的,微微地闷上一阵,待粥锅四边翘起了一圈薄薄的白膜,粥面上结成一层白亮白亮的薄壳,粥米已变得极其柔软几乎融化,粥才成其为粥。

那样的白米粥,天然地清爽可口,就像是白芍药加百合再加莲子熬出来的汁。

温热地喝下去,似乎五脏六腑都被清洗了一遍。

我们家早也喝粥,晚也喝粥,而且总是见锅见底地一抢而空。

南方人喝粥就是喝粥,有些单调,不像北方人那样,还就着馒头烙饼什么的。

那个时候,稀粥对于我来说,多半出于家传的习惯,别无选择,所以偶尔也抱怨早上喝粥肚子容易饿,晚上喝粥总要起夜。

外婆就皱着眉头,用筷子轻轻敲着碗边说:

“小孩不懂事,早十几年,一户人家吃三年粥,就可买上一亩田呢,你外公家的房产地产,就是这样省吃俭用挣下来的……”外婆喝粥有个习惯,她喝饱了以后,放下筷子,必得用舌头把粘在粥碗四边的粥汤舔干净,干净得就像一只没用过的碗,那时外婆的粥才算是真正喝完。

当我在寒冷的北大荒原野上啃着冻窝头、掰着黑面馒头时,我开始思念外婆的白米粥。

白米粥在东北称作大米粥,连队的食堂极偶然才炮制一回,通常是作为病号饭,必须经过分场大夫和连首长的批准,才能得此优待。

后来我有了一个小家,待后院菜园子的豌豆成熟,剥出一粒粒翡翠般的新鲜豆子,再向农场的老职工讨些大米,熬上一锅粥,待粥快熟时,把豌豆掺进去,再加上弄来的一点白糖,便成了江南一带著名的豌豆糖粥。

一时馋倒连队的杭州老乡,纷纷如蝗虫拥入我的茅屋,一锅粥顿时告罄,就差没像我外婆那样把锅舔净了。

在当时年年吃返销粮的北大荒,所有以粗粮制作的主食里,唯有粥还是可以接受并且较为容易适应的——这就是大碴子粥和小米粥。

大碴子,其实就是把玉米粒轧成几瓣约如绿豆大小的干玉米碎粒。

用一口大锅把玉米碴子添上水,急火煮开锅,改为文火焖。

焖的时间越长,碴子就熬得越烂,越烂吃起来就越香。

等到粥香四溢,开锅揭盖,眼前金光灿烂,一派辉煌,盛在碗里,如捧着个金碗,很新奇也很庄严。

大碴子粥米粒饱满又实沉,咬下去富有弹性和韧劲,嚼起来挺过瘾。

从每一粒碴子里熬出的粘稠浆汁,散发着秋天田野上成熟庄稼的气息,洋溢着北方汉子的那种粗犷和力量。

煮大碴子粥必须在碴子下锅时,放上一种长粒的饭豆。

那种豆子紫色粉色白色还带花纹,五光十色的令人眼花缭乱。

五彩的豆子在锅里微微胀裂,沉浮在金色的粥汤里,如玉盘上镶嵌的宝石……

小米粥喝起来感觉要温柔些细腻些,且有极高的营养价值,易被人体吸收,是北方妇女生小孩坐月子和哺乳期的最佳食品。

在北大荒农场的土炕上生下我儿时,有农场职工的家属送来一袋小米。

靠着这袋小米,我度过了那一段艰难的日子。

每天,几乎每餐每顿,我喝的都是小米粥。

在挂满白霜的土屋里,冰凉的手捧起一碗黄澄澄冒着热气的小米粥,我觉得自己还有足够的力量活下去。

热粥一滴滴温热我的身体烤干我的眼泪暖透我的心,我不再害怕不再畏惧。

我第一次发现,原来稀粥远非仅仅具有外婆赋予它的功能,它可以承载人生,可以疏导痛苦,甚至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命运。

多年后回广东老家探亲,稀粥竟以我从未见过的丰富绚丽——绿的菜叶红的肉丁黑褐色带花纹的松花蛋和金黄色的海米,衬以米粒雪白的底色,就像一幅点彩派的斑斓绘画,呈现在我面前。

街头巷尾到处都有粥摊或粥挑子,燃得旺旺的炉火上,熬得稀烂的薄薄的粥汤正咕咕冒泡,一边摆放整齐的粥碗里,分别码着新鲜的生鱼片、生鸡片或生肉片,任顾客选用。

确定了某一种,摊主便从锅里舀起一勺滚烫的薄粥,对着碗里的生鱼片浇下去,借着沸腾的稀粥的热量,生鱼片很快烫熟,再加少许精盐、胡椒粉和味精,用筷子翻动搅拌一会儿,一碗美味的鱼生粥就炮制而成。

粥米入口便化,回味无穷;鱼片鲜嫩可口,滑而不腻。

一碗粥喝下去,周身通达舒畅,与世无争,别无他求。

我在广州吃过烧鹅乳猪,却独独忘不了这几角钱一碗的鱼生粥或鸡丝粥。

却有几位外国朋友,闻粥色变,发表意见说,为人一世,最不喜欢喝稀粥,也不能理解中国人对于粥的爱好。

而我,喜欢喝在这块土地上所能喝到的或精致或粗糙或富丽或简朴的各式各样的粥。

(选自《张抗抗散文》,有删改)

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通过不同时期、不同地方吃稀粥的生活片断,以小见大,反映出人生的阅历和世情的嬗变,以及自己对稀粥的特殊情感。

B.文中生动再现粥的烧制和模样、人吃粥的情形和积习,而老乡如蝗虫般拥入茅屋喝“豌豆糖粥”的细节,主要表现了粥的味美。

C.文章写北方人就着馒头烙饼喝粥最简,写北大荒喝大碴子粥和小米粥最详,这样处理可见作者的匠心,有直达人心的艺术魅力。

D.行文围绕喝粥展开故事,最后着落在广东人喝粥上,稀粥从未见过的丰富绚丽,既表现了粥的美味,也让人对美好生活有了憧憬。

5.文章始末写“稀粥南味”,中间穿插“稀粥北味”。

请简要赏析这样写的好处。

6.结合全文,简说对“稀粥对于许多中国人,亦如生命之源泉”的理解。

【答案】4.B5.①脉络清晰。

作者走南闯北,依序展开南北喝粥的经历。

②主旨凸显。

北大荒的粥更能承载人生,影响命运,故设置为文章的主体部分,使主旨有张力。

③前后呼应。

稀粥南味有别于稀粥北味,更清爽香鲜可口,始末都写“稀粥南味”,更具回味,结构也显整饬。

6.①稀粥,南北方人通吃,从中生长出精血气力和聪明才智。

②喝粥的本质也许源于贫穷,但借此解决了生计问题。

③物质不再匮乏的今天,喝粥成为习俗,饱含温情和情趣。

④中国人对于粥有独特的爱好;外国朋友不喜喝粥也不能理解。

【解析】

4.试题分析:

B“主要表现了粥的味美”错,主要表现了那个年代物质匮乏。

6.试题分析:

优秀的作者,有时为了表达思想的需要,往往在他们的作品中写一些语意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

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要懂得这些句子的表面意思,还要深入领会它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探究语句的丰富意蕴,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句所在语段的具体语境,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的角度思考其蕴含的丰富意蕴。

点睛: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常需要查看它在文中的地位:

如果是统领句,那么解释句意时要从后面的语段中梳理内容层次;如果是过渡句,就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它的内涵;如果是总结句,此时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先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斗士和教育家,尤其是他创造的北大辉煌,历来为人所敬仰。

他上任不久,就向全校发表演说,倡导教育救国论,号召学生们踏实地研究学问,不要追求当官。

同时在管理中革故鼎新,将北京大学那一套封建腐朽的条例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使北大成为鲁迅所说的“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

蔡元培深知,要振兴一所大学,仅靠思想与制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注重人本,师资才是最关键的。

他被任命为北大校长的当日,就力劝陈独秀出任北大文科学长。

考虑到出任文科学长需要一定资历方能通过,蔡元培甚至为陈杜撰了履历,使他顺利地到北大任教。

梁漱溟投考北大未被录取,他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讲佛教哲学的文章《究元决疑论》,蔡元培看了认为是“一家之言”,就破格请他来北大任教,讲印度哲学。

这一年,梁漱溟年仅24岁。

蔡元培执掌北大之后,强调自己的治校方针是:

“依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在蔡先生这种办学方针的指引下,那时北大不但聘请“左派”和激进派人士李大钊、陈独秀当教授,请西服革履的章士钊、胡适当教授,还聘身穿马褂、拖着一条长辫的复辟派人物辜鸿铭来教英国文学,喜谈怪论的国学家黄侃,甚至连赞助袁世凯称帝和筹安会发起人之一的刘师培,也登上了北大教坛。

特别是“性博士”张竞生,被封建卫道士辱骂为“四大文妖”之一,在半封闭半蒙昧的中国,张竞生的言论绝对算得上惊世骇俗,也被蔡元培延揽来北大讲“美的人生观”。

蔡元培当北大校长期间所做最骇人听闻的事是开放女禁。

那时有一个勇敢的女生王兰向蔡先生请求入学,蔡元培就让她到北大当了旁听生。

这件事当时轰动了全北大、全北京。

此后招生时,就允许女生和男生一样地应考了。

这是男女同校的开始,后来各大学都兼收女生了。

北大学术上的争论颇多,蔡元培均能很好地处理各方关系,连最顽固的、拖着一条长辫的教授辜鸿铭也对蔡校长深为钦佩。

1917年,蔡元培出版了《石头记索隐》一书,提出《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小说”的概念。

由于恰逢五四时期,人们“反对满清”的情怀甚重,因此这本书在当时得到了广泛传播。

1921年,胡适发表《红楼梦考证》,矛头直指蔡元培。

他毫不客气地指出蔡的索隐是牵强附会的“大笨伯猜笨谜”的方法。

胡适为了推翻蔡元培的观点,曾到处寻找录有曹雪芹身世的《四松堂集》这本书。

就在他求而不得、心灰意冷、近乎绝望的时候,蔡元培却托朋友为他借到了此书。

胡适根据书中的史料记载,更加充分地证明了自己关于《红楼梦》是“曹雪芹自述”的说法。

在蔡元培的影响与治理下,北大容纳了各派的学说和思想,空气新鲜得很。

特别是教师们对于学术争论的态度,都颇具大师风范。

如有一次钱玄同在讲课,对面教室里黄侃也在讲课。

黄侃大骂钱玄同的观点如何如何荒谬,不合古训;而钱玄同则毫不在乎这些,你讲你的,我讲我的。

蔡元培的两袖清风,不为自己置一物,是有口皆碑的。

1935年9月7日,蒋梦麟等联名给蔡元培祝寿,提出要为一生清廉,直至晚年仍全家租赁房屋,连藏书的地方都没有的老校长造一所“可以住家藏书的屋”。

后来这个计划虽然由于抗战全面爆发而未能付诸实现,但反映了北大师生对蔡元培的深深敬爱之情。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逝。

蒋介石在重庆主持公祭,红都延安则举行各界追悼大会。

毛泽东在唁电中称其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蒋梦麟的挽联是“大德垂后世,中国一完人”。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就是蔡元培一生的真实写照。

(摘编自刘继兴《兼容并包 雅量似海:

一代人师蔡元培》)

7.下列对蔡元培执掌北大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注重人本和师资,破格聘请陈独秀、梁漱溟任教,体现了蔡元培振兴北大的完美追求。

B.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使激进派、保守派,甚至“性博士”都被延揽在北大登坛讲课。

C.开放女禁,允许女生旁听,进而女生也可应考,由此开男女同校之先风,其影响深远。

D.开展学术争鸣,黄侃在课堂上大骂钱玄同观点不合古训,钱不以为意,一派大师风范。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A.蔡元培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斗士和教育家,尤其是他担任过北大校长,所以更为人敬仰。

B.蔡元培上任伊始即发表演说,号召学生潜心研究学问,不要追求当官,由此造就北大的辉煌。

C.蔡元培治校方针自成一格,既循世界各大学通例,又具独创性,北大由是得以荟萃各路精英。

D.蔡元培知行合一,践行兼容并包主义,为胡适借来《四松堂集》一书,充分体现其雅量高致。

E.学界楷模蔡元培病逝,不同党派分别举行相关悼唁活动,体现了他当时在知识界的巨大影响。

9.请概括说明蔡元培“两袖清风”与“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之间的关系。

【答案】7.A8.DE

9.二者之间有因果(或条件)关系。

蔡元培一心在公,奉献教育,治校理念进步,造就北大辉煌,故能成为学界泰斗;蔡元培两袖清风,不谋己私、道德高尚,故能成为人世楷模。

【解析】

7.试题分析:

A聘请陈独秀,为之造假履历,虽为权宜之计,难言“振兴北大的完美追求”。

8.试题分析:

A.强加因果。

“为人敬仰”不是因为“他担任过北大校长”,而是他创造了北大的辉煌。

B.归因偏颇。

造就北大的辉煌有多个条件和原因,不仅因他发表了一个演说;“上任伊始”也欠准确。

C.自我矛盾。

原文说“治校方针”是“依世界各大学通例”,“自成一格”就不成立,“具独创性”文中亦无依据。

9.试题分析:

“两袖清风”是赞扬其品质情操,“学界泰斗”是评价其成就地位,“人世楷模”是综合评价,只有拥有高尚的品质,才会取得更高的成就,所以二者之间应该是因果关系。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赵贞吉,字孟静,内江人。

六岁日诵书一卷。

及长,以博洽名,最善王守仁学。

举嘉靖十四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

时方士初进用,贞吉请求真儒赞大业。

执政不怿,因请急归。

还朝迁中允,掌司业事。

赵贞吉,字孟静,是四川内江人。

六岁时每天诵读一卷书。

等到长大,凭借学识广博闻名,最擅长王阳明的心学。

嘉靖十四年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授任翰林院编修。

当时道教方士初始得到任用,贞吉上书请求任用真儒士辅佐朝政。

执政者不高兴,(他)因此请假赶紧回乡。

后来回到朝廷升任中允,执掌司业事务。

俺答薄都城,谩书求贡。

诏百官廷议,贞吉奋袖大言曰:

“城下之盟,《春秋》耻之。

既许贡则必入城,倘要索无已,奈何?

”徐阶曰:

“君必有良策。

”贞吉曰:

“为今之计,请至尊速御正殿,下诏引咎。

录周尚文功以励边帅,出沈束于狱以开言路,轻损军之令,重赏功之格,遣官宣谕诸将,监督力战,退敌易易耳。

”时帝遣中使

廷臣,日中莫发一语;闻贞吉言,心壮之。

谕严嵩曰:

“贞吉言是,第不当及周尚文、沈束事耳。

”立擢左谕德兼监察御史,奉敕宣谕诸军。

给白金五万两,听随宜劳赏。

初,贞吉廷议罢,盛气谒严嵩。

嵩辞不见,贞吉怒叱门者。

适赵文华至,贞吉复叱之。

嵩大恨。

及撰敕,不令督战,以轻其权,且不与一卒护行。

时敌骑充斥,贞吉驰入诸将营,散金犒士,宣谕德意,明日即复命。

蒙古俺答兵近京师,态度轻慢地写信要求明朝和他互通贡市。

(朝廷)诏命百官在朝堂商议对策,赵贞吉挥袖高声说:

“在京师城下和敌方缔结和约,《春秋》经认为是耻辱。

已经答应互通贡市,他们就必定进城,倘若他们索要没完没了,怎么办?

”徐阶说:

“您必定有好计策。

”赵贞吉说:

“现在看来,请皇上迅速驾临正殿,颁发诏书,把过失归于自己。

记录周尚文的战功来激励边关将领,从狱中释放沈束来开通百官进谏通道,减少有损军队的命令,提高有功人员的奖励标准,派遣官员向诸位将领宣布皇帝旨意,监督官兵努力奋战,击退敌兵是非常容易的。

”当时,皇帝派遣宦官窥视朝廷大臣,到日头当午(其他大臣)没有谁说一句话;听闻赵贞吉的话,(皇帝)心中认为他有胆气。

下旨告诉严嵩说:

“赵贞吉的话是对的,只是不该谈到周尚文、沈束的事情。

”马上提拔赵贞吉为左谕德兼监察御史,奉政令向诸位将领宣布皇帝旨意。

拨给他五万两白金,听从他据实情来犒劳赏赐。

当初,赵贞吉在朝堂议政结束后,怒气冲冲去拜见严嵩。

严嵩推辞不见他,他就愤怒呵斥(严嵩家)看门人。

正好赵文华来了,赵贞吉又呵斥赵文华。

严嵩十分怨恨(赵贞吉)。

等到撰写敕令,(严嵩)不让(赵贞吉)监督战事,来削弱赵贞吉的权力,并且不给他一个士兵护卫他前行。

当时,敌方骑兵到处都是,赵贞吉(一人)骑快马进入各位将领的军营,发放钱物犒劳将士,宣布皇帝恩德旨意,第二天就回朝复命。

隆庆初,起礼部左侍郎,掌詹事府。

贞吉年逾六十,而议论侃直,进止有仪,帝深注意焉。

三年秋,命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

贞吉入谢,奏:

“朝纲边务一切废弛,臣欲捐躯任事,惟陛下主之。

”帝益喜。

会寇入大同,总兵官赵岢失事,总督陈其学反以捷闻,为御史燕如宦所发。

贞吉欲置重罚,兵部尚书霍冀仅议贬秩。

贞吉与同官争不得,因上言:

“边帅失律,祖宗法具在,今当事者屈法徇人,如公论何?

臣老矣,效忠无术,乞赐罢。

”不许。

初给事中杨镕劾冀贪庸帝已留冀冀以镕贞吉乡人疑出贞吉意疏辩乞罢且诋贞吉。

贞吉亦疏辩求去。

诏留贞吉,褫冀官。

隆庆初年,(赵贞吉)被起用为礼部左侍郎,掌管詹事府。

赵贞吉年过六十,但他议论起事来刚毅梗直,进退举止颇有礼仪,隆庆帝十分注重他。

隆庆三年秋天,皇帝任命他兼任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要政务。

赵贞吉入朝谢恩,上奏说:

“朝廷纲纪边防事务一切都懈怠松弛,我想要奉献生命来承担职事,只望陛下主持这件事。

”皇帝更加高兴。

正逢敌寇进入大同,总兵官赵岢镇守失败,总督陈其学反而按大捷上报朝廷,被御史燕如宦告发。

赵贞吉想要处以重罚,兵部尚书霍冀只是判处降职。

赵贞吉和同僚争执不下,就上书说:

“边关将帅战事失利,祖宗法度都在,现在当权者枉法徇私,把公众舆论置于何地?

我老了,没办法效忠朝廷,乞求朝廷恩赐罢官。

”没有准许。

初始,给事中杨镕弹劾霍冀贪婪、无能。

穆宗已经留用霍冀,霍冀认为杨镕是赵贞吉同乡,怀疑对自己的弹劾是出于赵贞吉的主意,上辩白奏疏,请求罢免(自己),并且在奏章中诋毁赵贞吉。

赵贞吉也上辩白奏疏请求辞职。

穆宗下诏挽留赵贞吉,褫夺霍冀官职。

贞吉学博才高。

然好刚使气,动与物迕。

万历十年卒,赠少保,谥文肃。

赵贞吉学问广本领大,但是喜欢争强好胜,爱意气用事,动辄和他人相抵触。

万历十年去世,追赠少保,谥号文肃。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给事中杨镕劾冀/贪庸帝/已留冀/冀以镕贞吉乡人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