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雷州石狗作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290140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参观雷州石狗作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参观雷州石狗作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参观雷州石狗作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参观雷州石狗作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参观雷州石狗作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参观雷州石狗作文.docx

《参观雷州石狗作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参观雷州石狗作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参观雷州石狗作文.docx

参观雷州石狗作文

参观雷州石狗作文

【篇一:

《广东文化与地理》课程论文雷州石狗文化】

课程论文

雷州石狗文化

课程

学生姓名学号所在学院所在班级

任课教师提交时间广东文化与地理机制11252014年1月4日

雷州石狗文化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雷州,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繁衍生息。

春秋称百越,战国归楚界,秦时属象郡。

自汉元鼎六年设郡置县至清末,历经二千多年,雷州城一直是州、郡、道、路、军、府之治所,是雷州半岛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因其地处雷州半岛腹部,北控高凉,南扼琼儋,素称“天南重地”。

这里地灵人杰,人才辈出,文化底蕴深厚,素有“南方兵马俑”之称的雷州石狗就出于这里,雷州半岛石狗艺术源远流长雷州石狗历史悠久,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内涵丰富,造型千姿百态,形神各异,栩栩如生,是一份独具地方特色的珍贵文化艺术遗产。

一、雷州石狗的起源

相传上古的雷州,是一块荒蛮之地,瘴气浓重,人气不旺,为生儿育女,增加人口,从古至今,体魄健壮的石狗最受雷州民众的崇拜。

于是便雕刻高大威猛、带有硕大生殖器的石狗进行祭拜祈祷,若有灵验,又前来答谢石狗,还祈求其保佑小孩平安长大。

有的孩子还取名“狗子”,直到现在,一些抱孙心切的老人,仍在初一、十五日捧三碗番薯(地瓜)汤或三碗饭与一块猪肉,偷偷地向石狗烧香求拜。

随着时代的发展,雷州先民对狗又赋予了种种神奇的传说。

主要有两个传说,第一,传说南朝陈代(陈太建年间),古合州城西五里白院村的陈鉷,以打猎为生,养有九耳异狗。

一日,这只狗九耳齐动,陈氏便邀其邻十多人到州北的乌仑山打猎,结果,异狗从地里挖出一大卵,陈氏便抱回家中。

翌日,一阵雷电将卵劈开,跑出一个两掌分带有“雷”、“州”两字的男孩,后为陈氏养育,取名陈文玉。

由于德才兼备,唐贞观时,被任为雷州首任刺史。

他精察吏治,爱抚百姓,稳定雷州。

后人为他立庙塑像祀念,尊其为“雷祖”,而狗也随之神化为“呈祥灵物”,受到崇拜。

又有一传说,很久以前,雷州大旱,一巫师称,是太阳神的恶作剧,只有天狗才能逼使太阳神降雨。

这时,人们便想起与天狗同为兄弟的地狗。

人们用绳捆绑着石狗,抬上荒坡游行,并用荆条不停地抽打,吆喝着“快些去天上讨雨,要不就去吃屎”的话语,地狗受到鞭笞后,便向天狗说明原委,天狗听后就冲向太阳神狂吠,要其招云降雨,要不就咬死它,太阳神惊怕了,立即向雷神、电母、云师求情降雨。

三天后,果然雷州大地普降甘霖,黎民庄稼丰收。

雷州两面临海,气候独特,降雨量较少,旱情常见。

解放前,效仿抬石狗游坡求雨的事在雷州屡见不鲜,这种仪式在雷州“石狗坡”举行最多,规模较大,参与人员有时多达二三千人。

二、雷州石狗的演变

雷州石狗是雷州社会历史与自然条件的产物,从上古时代的图腾崇拜,到“九耳呈祥”形成于陈隋初唐的雷祖神奇,其中融会有古代图腾的因素,雷州人把狗当作呈祥报喜的灵物虔诚奉祀。

尔后,汉闽人的南迁至雷,带来了汉人宗教信仰。

借助石狗的主体内涵,贯注“镇邪驱魔”的宗教成分,使雷州石狗融纳新的文化内涵。

其历史民俗作用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与人们崇尚风气的变化,不断地发生着呈祥报喜与守护的作用。

上古时代,盘瓢氏族在生产劳动中驯服了狗,而被各氏族所豢养,成为看家狩猎的助手,同时又作为祭祀宗庙之神的牲品,乃至王室丧葬都用犬皮盖丧车,狗为各族所重视与利用。

唐五代至宋元明时期,汉闽人大量迁雷,他们的文化姓氏与其宗教信仰,结合雷州石狗之庇佑呈祥报喜,赋以新的历史文化民俗内涵,使雷州石狗从呈祥报喜演变成守护神。

石狗刻有“救令敢当”,“八卦图”,石狗胸前刻有“皇”字,石狗踩着“绣球”,踩着“雷鼓”、踩着“仙镜”、踩着“法网”与“法绳”,显示石狗驱邪治魔的神威。

石狗原先只是安置在门口,发展为安置于巷头、村路。

扩展成守山坡、守江河、守田洋、守坟地。

凡是人们觉得此地有凶象,都安置石狗,或杀黑狗血以镇之的习俗。

雷州石狗备受人们的供奉,安置在村口、

路边、巷头、门旁、水口、河边、田洋、山坡、祠庙、坟前,每月初一、十五日早晚,人们供茶烧香、驱邪镇魔、保境安民。

雷州古有一句童谣:

“凝凝哦哦,贼偷狗母;狗母瞬暇贼偷钱。

”天赋的本领和独特的功能,是人们在生产与生活中,对狗的认识并驯养成为守护,后作为守护神是理所当然的。

当年荒久早时,人们就抬着石狗游巷,用荆条抽打石狗,吃喝呼唤,传说天狗是雷神的晓将,人们呼打石狗,石狗神马上向天狗诉说旱情之苦,天狗即求告雷神,雷神就兴云化雨,滋润禾苗万物,以保丰年。

人们喜得桂子兰孙,为平安长大,祈求石狗保佑,多取名为“狗子”、“狗哥”,或戴一顶狗子帽,推着“狗春滩车”学走路。

雷州石狗是雷州人民时代繁衍生息中遗留下的宝贵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创作。

很可惜,在文革期间,石狗被视为“四旧”而遭劫,许多石狗被砸毁,弃之深山荒野,有的湮没泥沙、河渠,难觅其踪。

三、雷州石狗造型艺术及分布

雷州石狗的造型千姿百态、形神各异、栩栩如生。

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又独具雷州特色,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是绝无仅有的珍贵民俗文化遗产。

雷州石狗历史悠久,由于是多民族文化的融会产物,其造型具有时代性、民俗性与地域性。

雷州石狗从整体造型上分有昂首朝天平方脸与抬头向前方圆脸两大类;从艺术造型上有原始类型,具象类型、抽象类型与人格化类型,有文相武相之分。

石狗的造型从简单粗犷、古朴典雅到雍容华贵的演变与发展,是雷州的历史沿革、社会文明与民俗文化融会凝聚的精华,是雷州雕刻艺术的瑰宝。

据统计,大约有上万座石狗石雕耸立或匐伏在雷州半岛的徐闻、海康、遂溪等的村村镇镇,或守村口村尾,或蹲土地庙旁,或站水井之侧,或默默地守着墓地?

?

总之,石雕之狗与生活中之狗一样,仍是人们忠实的伙伴、朋友,它们忠实地履行它们的守望看护的职责。

这上万条石狗,大小有别,高的有一百三十厘米左右,矮的只有十厘米。

都是粗砺的麻石雕刻。

有的依然面目清秀,有的已经风化得模样依稀了。

几百上千年的风吹日晒雨打,大自然之手不停的抚摸,使它们也像红土地一样受尽驳蚀。

这些石雕之狗的制作年代,显然很长,而且因地域不同风格也不同。

雕刻它们的工匠们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而是各抒己见,保留了很强的个性。

没有艺术个性的制作只能说是“匠”,有创意的有个性的创作才是艺术创作。

石狗就是艺术创作。

它们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写真风格,也就是真实地反映原有对象;二是夸张的写意风格,求神似不求形似,有的不过是四方石柱顶端刻上眼鼻及嘴而已。

粗粗几笔把狗的神态勾勒了出来,极富创造性。

三是类似狮子的狗,还有类似人面的狗。

狗中间本来也有似狮的狮子狗,不过石刻者当初是把石狗当石狮来刻的,威风非凡。

石狮在全国处处都有,而石狗只集中于雷州半岛,广西、海南也有一些。

雕刻石狗过程中,工匠们极有可能借鉴了石狮的雕刻艺术。

至于有些人头人面的狗,是工匠们便于更好地表达雕像的喜怒哀乐的情绪而为。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众多的石狗,以至被学者们说成是“石狗文化”学者们普遍认为这与图腾有关。

在原始宗教中,崇拜自然是最早的一种,人们把一些与自己生活有密切的、特殊关系的动植物和自然现象,作为崇拜对象。

这就是图腾。

图腾与母系氏族社会同时产生。

新石器时代以后,母系氏族社会解体,图腾也慢慢消失。

但在一些后进的少数民族中仍有图腾的遗迹。

比如壮族以龙、蛙、鸟、枫树为图腾;僳族以虎、蜂、鼠、熊、猴、羊、竹为图腾;瑶族苗族以龙、狗、枫树为图腾;族也以狗为图腾等等。

四、雷州石狗对周边地区辐射

雷州石狗是雷州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由于历史上民族部属的迁徙与商贸往来,各自民俗的传播,雷州石狗文化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辐射。

“制造和使用云雷纹铜鼓的部族原是东汉时代的‘乌浒人’,到两晋南北朝时代叫‘但人’或‘但僚’。

到唐代,这些部族的绝大部份与汉族融合,成为壮族和汉族的一支。

但也有一部份保留原来的民族特性,发展成为海南岛上的黎族。

‘但’、‘黎’和‘雷’的读音相近,也可以看到其中的密切

关系。

”又何光岳《南蛮源流史》祀有:

“自汉至唐宋时,有一部份哩人自雷州半岛陆续南迁至海南岛,成为黎族的一支,称加茂黎。

”“哩人迁到越南后,成为当地最早用犁的农耕民族。

”说明了但僚人迁徙海南与越南时途经广西、云南等地时所传播留下的雷文化,至今海南岛的北边地区琼海、檐州与广西云南的东南地区有奉祀石狗的习俗,这些地区的石狗造型简单形小,数量少。

环北部湾地域的石狗文化遗存,反映着历史渊源、地缘与民族迁徙的亲缘关系,商贸交往,相互间的文化交流与社会民俗的影响。

五、当今雷州人对石狗观念

雷州石狗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形神各异,千姿百态。

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已成为雷州民俗文化奇观,而名冠天下。

在科学昌明的今天,雷州城乡仍然奉祀石狗。

尤其是辟远的山村,奉祀石狗的习俗意识仍然十分强烈与浓重。

初一、十五日还为石狗烧香供茶,逢年过节更为石狗挂红结彩。

但是大部分乡村对石狗奉祀的意识已经淡薄,建设了新农村,石狗依然保存在旧村,也不烧香供茶,说是祖先把它平安地安置在此,就让他平安地守护,不再搬动它。

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雷州石狗只是作为古老石刻艺术欣赏而已。

关于雷州人奉祀石狗,又喜欢食狗肉,似乎是一种矛盾。

图腾是禁杀、禁食甚至禁止触摸的。

它是神圣的、供人膜拜的。

可是,狗既是雷州人先祖的图腾,而现在雷州半岛人却嗜食狗肉,吃狗成风,狗肉成为上好的美味!

这不是亵渎了神物了吗?

应当看到,图腾是几千年前的信仰,后人虽然还会受其影响,但是已不是宗教式的膜拜了。

特别是历朝历代外来移民众多,汉化程度深入,而外来移民并没有以狗为图腾的意识,看到雷州半岛狗多,大兴吃狗之风,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怎么好,最近正遭到动物保护者的反对!

六、雷州石狗的保护

现在,由于石狗文化不引起大家的重视或者我们的资金投入不足,所以石狗雕刻的保护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雨水的侵蚀,人为的破坏等,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存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存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

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

祖宗留下的遗产,我们要好好保护,留给子孙后代,代代相传。

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

是原有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的补充和延伸,将对新形势下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积极的意义。

人民遗产是指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融合在人民日常生活中,为人民喜闻乐见,凝聚人民情感价值,主要靠人民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群众保护是人民群众对自己生活中的人民遗产采取自觉、自发保护方式。

【篇二:

雷州石狗文化的调查活动.2doc】

雷州石狗文化的调查活动

广东省雷州市东里第二中学指导教师:

陈春辉

一、选题背景

广东省省委、省政府最近提出要把我省不但建设成为经济强省而且建设为文化大省的奋斗目标。

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对我省精神文明建设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在这种形势下,作为中学教育工作者,如何全面提高中学生的素质,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是我们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作为教师,我们认为只有让学生参与实践,接触社会,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能力,只有充分有效地利用学校周围的教育资源,才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实效性。

而努力挖掘课程资源,实现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使学校教育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是课改的方向。

为此,我们选择了雷州石狗为对象,全面调查石狗文化的历史、现状与发展,力求通过这次活动加深学生对雷州石狗的民俗文化的了解,增进爱国爱乡的情感,培养社会公德,同时提高学生对特色文化的兴趣,鼓励学生参与社会的管理,增加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2007年8月22日,广东省目前向国家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推荐的,以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50多个项目中,临时决定再增加湛江两个项目。

这样,湛江共有雷州石狗、雷州姑娘歌、遂溪醒狮、吴川飘色、吴川舞鹰雄、东海人龙舞等6个项目入选,是广东省推荐相关项目数量最多的地级市之一。

湛江不仅拥有如此深厚的历史人文,当地的各种民间文化也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雷州,雷州石狗就堪称“天下一绝”。

在雷州,所到之处,无论是博物馆、村口、古道、巷口、门口、水口或古墓祠前,都能看到一尊尊或坐、或蹲、或伏的石狗雕像,可以说,只要有建筑、有门的地方就有石狗雕像。

我们知道,忠实的狗虽常被用来看家护院,但守护神以石狮最为常见,以石狗取代的少见,然而在雷州,清一色的石狗驻守门户,实在罕见。

雷州石狗于是成为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雷州文化精髓--石狗。

雷州石狗冠天下

二、活动目的

1.这次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关注社会、主体探究、亲身参与、创新思维的意识。

2.通过开展关注我们的地方特色文化建设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雷州石狗文化的历史价值、文化遗产价值,了解雷州石狗的现状和发展。

3.鼓励学生更深入地关注社会、关注地方特色文化建设,树立参与管理的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以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孕育而成的人文精神以及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5.通过本次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团结合作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培养探究问题的意识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培养搜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和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的能力;学会调查地方特色文化的方法。

三、活动内容

1.对雷州民俗石狗文化知识进行学习和普及。

2.实地考察雷州石狗形状的多样性。

3.重点调查雷州石狗的文物保护状况。

4.与名城局、文化局领导座谈,并将调查和建议提交有关部门。

四、活动过程

一)成立小组及分工

顾问:

林海生(校长)朱文豪(副校长)冯庆耀(副校长)张贵(副校长)

辅导教师:

陈春辉

二)制定活动方案

三)活动过程

1.开题仪式

在开题会上,我校校外科技辅导员莫远能老师为我们作了《雷州石狗文化的历史、现状》课题讲解,使我们对雷州石狗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但光凭一节课题讲解是不够的,于是队员们分成活动小组展开了调查研究。

雷州石狗深受小朋友喜爱

2.采访雷州市文化局局长

按照活动计划,我们来到了雷州市文化局,对王局长进行了采访。

在这里王局长告诉我们:

雷州石狗是雷州社会历史因素与地域自然条件的产物。

要研究雷州石狗的起源,就要研究雷州的历史,从“雷”字里认真考究,才能探索出雷州石狗的真正源流,雷州石狗文化才能真正得到保护与传承。

雷州地处祖国大陆的最南端,古为南交、周号越裳、楚属扬州、秦名象郡、汉置徐闻、隋称古合、唐改雷州,皆属南荒要服,乃是古越族聚居之地。

“凡诸蛮种不一”,都有自己部落民族的图腾。

雷州有古老的传说,雷神爱惜万物,怕太阳把万物晒枯,常派遣天狗去食太阳,有“日蚀”现象就说是“天狗食日”。

各自图腾文化的融会贯通,对雷神的崇敬,对狗图腾的崇拜,成为俚、僚、僮人的共同信仰,因而逐步形成并铸就了独具特色的石狗文化。

村民屋前的石狗

3.采访雷州市名城局林锋局长

一对栩栩如生的雷州石狗

林局长说:

上古的雷州,是一块荒蛮之地,瘴气浓重,人气不旺,为生儿育女,增加人口,从古至今,体魄健壮的石狗最受雷州民众的崇拜。

于是便雕刻高大威猛、带有硕大生殖器的石狗进行祭拜祈祷,若有灵验,又前来答谢石狗,还祈求其保佑小孩平安长大。

有的孩子还取名“狗子”,直到现在,一些抱孙心切的老人,仍在农历初一、十五日捧三碗番薯(地瓜)汤或三碗饭与一块猪肉,偷偷地向石狗烧香求拜。

随着时代的发展,雷州先民对狗又赋予了种种神奇的传说。

传说南朝陈代(陈太建年间),古合州城西五里白院村的陈生,以打猎为生,养有九耳异狗。

一日,这只狗九耳齐动,陈氏便邀其邻十多人到州北的乌仑山打猎,结果,异狗从地里挖出一大卵,陈氏便抱回家中。

翌日,一阵雷电将卵劈开,跑出一个两掌分带有“雷”、“州”两字的男孩,后为陈氏养育,取名陈文玉。

由于德才兼备,唐贞观时,被任为雷州首任刺史。

他精察吏治,爱抚百姓,稳定雷州。

后人为他立庙塑像祀念,尊其为“雷祖”,而狗也随之神化为“呈祥灵物”,受到崇拜。

又有一传说,很久以前,雷州大旱,一巫师称,是太阳神的恶作剧,只有天狗才能逼使太阳神降雨。

这时,人们便想起与天狗同为兄弟的地狗。

人们用绳捆绑着石狗,抬上荒坡游行,并用荆条不停地抽打,吆喝着“快些去天上讨雨,要不就去吃屎”的话语,地狗受到鞭笞后,便向天狗说明原委,天狗听后就冲向太阳神狂吠,要其招云降雨,要不就咬死它,太阳神惊怕了,立即向雷神、电母、云师求情降雨。

三天后,果然雷州大地普降甘霖,黎民庄稼丰收。

雷州两面临海,气候独特,降雨量较少,旱情常见。

解放前,效仿抬石狗游坡求雨的事在雷州屡见不鲜,这种仪式在雷州“石狗坡”举行最多,规模较大,参与人员有时多达二三千人。

石狗作为一方的“守护神”,安放在人们经常出入的必经之处,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狰狞、威严的面孔让人看后总会产生不友善的感觉。

于是,崇尚礼教的雷州先民便对石狗的形象进行了艺术塑新,雕刻其昂首咧嘴、含笑露善,如司仪迎宾,从此,石狗又被人称为“司仪神”。

雷州石狗从“图腾”到“呈祥灵物”,到“守护神”、“司仪神”,反映了雷州先民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进步。

雷州石狗是雷州人民时代繁衍生息中遗留下的宝贵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创作。

很可惜,在文革期间,石狗被视为“四旧”而遭劫,许多石狗被砸毁,弃之深山荒野,有的湮没泥沙、河渠,难觅其踪。

近几年,来自各地的学者、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在观赏雷州石狗后都发出了这样的慨叹:

“雷州石狗是雷州民俗文化的一枝奇葩,这样独具特色的文化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

”他们呼吁,要保护雷州石狗,挖掘与研究雷州石狗文化,以此提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品位。

早在四五千年以前,雷州的红土地上,就有先民在采集渔猎,繁衍生息。

雷州市企水镇的英楼岭、卜抱山、覃态岭,英利镇的英典北、兰园岭、西湾岭、石头堰岭、流沙寮岭、那停村,东里镇的溪南水库北坡地,遂溪县的鲤鱼墩,徐闻县的华丰岭等山冈遗存有新石器时代雷州先民生活的文化遗址,出土有石斧、军、石凿、石环、石铲与敲砸石器,还有夹砂陶残片与陶拍等生产生活用具。

唐代左拾遗、史馆修撰、礼部员外郎沈既济(约750—800)著述的《雷民传》中说,唐时,距离罗州200里的雷州海康郡,时常有雷火爆发于野岭中,每次大雨过后都有拾到黧石,有圆形的也有方形的,叫做雷公墨……又有在雷霹雳的地方或土木中拾得楔象斧的,叫做霹雳楔。

唐昭宗朝(889~904)在广州任职的刘恂在《岭表录异》中也有类似的关于雷州的记述。

北宋时的政治家、科学家沈括(1031—1095)撰写的《梦溪笔谈》里也这样说:

现在有人拾得雷斧雷楔的,都说是雷神所遗坠,大都是雷公轰隆隆震动后才有,可我未曾看见过。

元丰时期,我居住在随州,夏天下大雨发大雷,震断一块树木落下,才有拾到一块楔,我才相信所传说的事。

凡是雷斧大部分应该是用铜铁制作的,可是楔是石头,像斧又无孔。

世上传闻雷州多雷,有雷祠存在,那个地方多有雷斧、雷楔。

沈括等认为雷斧、雷楔是雷电霹雳响震过后的遗物,却不知它们实际上是上古时代雷州先民生产生活的工具,如石斧、石石、石凿之类的石器。

当然,这也不足为奇,因为他们生活的年代还未有科学的考古研究。

但是,他们所作的录异、笔谈之类的对社会自然现象的记录,为我们今天进行科学的考古研究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在愚昧落后的上古时代,人们认为天上的天帝雷神主宰着人世间和自然界。

自然界的种种怪异现象,使人们迷惑不解,认为这是天意与神灵在作祟。

尤其是雷州多雷,大雨时隆隆的雷声迅猛激烈,他们认为是雷神追雨,雷神威力无比,主宰自然界;只有祈求雷神,才能保佑自然界的平安宁静。

于是,产生了人们对雷神的崇拜,敬雷崇雷成为雷州先民古老淳朴的民俗风尚。

4.采访雷州市市委宣传部部长陈云

陈云部长说:

雷州境内现存有1.5万至2.5万只古石狗,被称为散布民间的“雷州兵马俑”。

雷州石狗不仅数量多,而且类别多,有地域型,时代型与时代的地域型;有原始类,抽象类,具象类,人格化类;有文象武象之分。

不同时代的石狗各具特色,特征鲜明,从简单到粗犷、古朴典雅到雍容华贵,造型的演变与发展,反映了一个时代雷州的社会文明与人们对德福的崇尚。

譬如秦时石狗,轮廓粗犷,方方圆圆,反映出当时人们认同天圆地方之说。

汉朝石狗,及其简约,十分抽象,表明人们对自然的敬畏。

雷州石狗是古代雕刻艺术的瑰宝。

对于这一份厚重的民间文化遗产,雷州市委、市政府以及各级文化部门都高度重视,积极做好各项保护工作,不仅广为征集遗落民间的石狗,还组织专家研究整理相关文献,使石狗文化在雷州大放异彩。

2004年,雷州石狗被列入第一批中国民族民间保护工程18个试点项目中。

目前,一座大型的石狗园林展示馆正在修建之中。

届时,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到湛江,就可以观赏到完整的雷州石狗文化。

【篇三:

雷州考察报告】

专业考察心得

——走遍雷州

早就听班里的同学说过雷州有很多独特的地方和文化,之前一直想去但没有机会,现在终于可以以专业考察为目的到那里短暂一游。

于是2014年7月7日早上在刘老师和张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我的雷州专业考察之旅。

(一)雷祖祠

7月7日早上八点我们准时出发来到雷祖祠。

雷祖祠依山傍水,风景秀丽,被称“雷岗耸异”,是纪念唐代雷州首任刺史陈文玉(雷祖)的祠堂,为国家重点文物的保护单位。

祠依山而筑,面向平原,其雄伟壮观。

祠分三进,由山门、正殿、侧殿、后殿、东西庑、钟鼓楼、碑廊等建筑组成,全部建筑沿中轴线布局。

二进为祠的建筑主体,分正殿及东、西侧殿,整个建筑形制呈“凸”字形排列,依次供奉陈文玉、李太尉及英山石神,俗称“雷祠三殿”。

正殿前檐廊出檐极宽,建筑风格独特,富有地方特色,东西两侧殿前屏风精雕细刻,玲珑剔透。

后殿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是岭南地区最大的祠堂之一。

在雷州祠里可以欣赏宋朝古代民间建筑工艺,大清乾隆御赐“茂时育物”牌匾,件件超越一千多年的文物,很幸运能亲眼目睹一下这些古物,能够目睹一下先人的手工,体验一下先人的智慧。

雷祖祠历史悠久,祠内文物十分丰富,有千年石人及历代碑刻30余通;歌咏文字不计其数,历代显宦名流,骚人墨客,游览之余无不留下感人的诗篇。

寇准有诗,东坡有赋,丁谓作记,李纲题碑,这些诗赋碑刻历尽人世沧桑至今尚珍藏于雷祖祠内,历史悠久,堪称祖国文物之瑰宝。

我们在雷祖祠堂里面看到有七大神灵,手里都拿着一把刀,神情各异,凶神恶煞。

据说是保佑雷州人们,使他们出海捕鱼风调雨顺。

还吸引人的就是祠内的求签,一些同学很有兴趣地跑去求签,解签。

我宿舍有两个女生跑去求姻缘签,看着就觉得搞笑。

中国还有个传统,就是入庙拜神,一般走进正殿的同学们都会上前参拜。

雷祖祠历史悠久,是雷州文化演绎的见证者,亦是雷州人引以为荣的历史遗址。

(二)雷州西湖

当考察雷州西湖时,已是午餐时分,于是导游安排我们自由就餐,并自由活动。

也就是在这我吃到了雷州盛名的牛杂。

我们去的那间牛杂店是在西湖边上设的,放眼看去,湖景尽收眼底,可边享受美食边欣赏美景。

这里的牛杂种类繁多,有牛腩、牛肠、牛肚、牛筋、牛舌头、牛心等等,而且价钱便宜。

此处的牛杂鲜美滑脆,香气扑鼻。

难怪喝牛杂汤能成为雷州人的生活习惯。

吃过美味的牛杂午餐后,我们抓紧时间游赏西湖。

雷州西湖不只有自然美景,还有人文景观,是一座风景秀丽,人文荟萃,集自然风光、贤踪圣迹于一体的园林式游园。

这里湖面绿波粼粼,岸边绿树掩映,湖、堤、亭、船、桥、鱼,相映相辉,好一幅亭榭辉映,鸟翔鱼跃的美图。

这里环境幽静,是个休闲的好去处。

雷州西湖名胜古迹众多,著名的有:

十贤祠、浚元书院、寇公祠和苏公亭。

进入宋园,在右侧可见一方大型石刻《雷州十贤堂记》,这是宋代“十贤”的故址。

据当地居民所说,“十贤”可谓是“贤”中的代表人物,其人品高尚,正气凛然,学识渊博,政绩卓越,而不是阿谀奉承,为五斗米而折腰之辈。

把他们列为“十贤”是反映雷州民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