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根本任务跨出关键一步.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289565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把握根本任务跨出关键一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把握根本任务跨出关键一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把握根本任务跨出关键一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把握根本任务跨出关键一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把握根本任务跨出关键一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把握根本任务跨出关键一步.docx

《把握根本任务跨出关键一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把握根本任务跨出关键一步.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把握根本任务跨出关键一步.docx

把握根本任务跨出关键一步

把握根本任务跨出关键一步

加快推进江苏基础教育质量管理机制创新

——在“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质量

测试动员培训会”上的讲话

江苏省教育厅胡金波

2010年10月14日

尊敬的朱司长、同志们:

今天的动员培训会只有半天,时间很短,但意义重大。

刚才,朱司长代表基础二司、代表国家项目组,给我们做了一个精彩深刻、鼓舞人心、激发干劲的报告。

朱司长的报告,核心就是从深入学习、认真贯彻规划纲要精神出发,加快构建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对江苏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针对性很大、指导性很强,在改革发展的方向上,十分切合江苏特点和自身需要,我感觉共鸣强烈。

组织质量测试,不是单纯完成一次考试,而是要以质量为根本,以科学评价为手段,创新义务教育质量管理机制。

下面我再讲三点。

一、深刻把握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任务

去年、今年两年,是全国也是我们江苏基础教育酝酿实施重大改革的两年。

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已经明确,蓝图已经绘就,路径已经划定,计划正在落实。

形势喜人,更加逼人,特别需要基础教育工作者凝神聚力,抓住根本,振奋精神,全心投入。

(一)落实《纲要》精神,追求“更高质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的酝酿和颁布,标志着我国教育事业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运筹帷幄,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为未来1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谋划蓝图,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以10年左右为一个较长的时间段,未来的教育发展前景对当前的改革行动提出了根本要求。

《纲要》确立了教育改革发展的20字方针,就是要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在解读20字方针时深刻指出,“优先发展、改革创新”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保证,“育人为本”是核心价值,“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是根本任务。

公平是质量的基础,质量是公平的体现。

前些时,我几次认真研读《纲要》,粗略统计“质量”一词在《纲要》中一共出现了51次。

提高质量既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国计,也是改善教育生态、创造社会和谐、促进学生终身成长的民生。

江苏基础教育新一轮改革发展,就是要在公平和均衡的基础上,追求更高质量,确立新型优势,培育一代公民。

什么是更高质量?

刚才朱司长对教育质量的内涵和判断教育质量的原则做了一个全面深刻的解读,我十分赞同。

我理解,科学的质量观首先是“全面的质量观”。

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大家都很熟悉,就是认为中国基础教育虽然在很多方面还比较落后,但中小学生的学习质量较高。

这种看法一方面缺乏依据,一方面也可能十分有害,它把我们的质量观限定在了书本知识的学习以至于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机械练习当中,夜郎自大,抱残守缺,不能自拔。

当代世界,没有哪一个教育强国会如此狭窄地确定这样的质量标准。

《纲要》把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正是要彻底改变这样的现状。

只有全面的质量才是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的可持续的质量;其次是“全体的质量观”。

教育改革发展要以人为本,这里的“人”不是单个的人,而是“人人”,是全体学生,追求更高质量,就是要关注全体学生的素质发展和个性成长,彻底扭转只为少数人升学服务的“应试教育”偏向;第三是“过程化的质量观”。

教育的根本属性是培养人,不是选拔人,教育的质量最终标准是人的成长和发展,不是考试的分数、升学的人数。

人的成长发展不是可以完全量化的东西,更不可以单纯用一次性的考试做出终结性判断。

人的成长发展的情况,更多要从成长的过程进行判断。

判断教育质量,要更加关注学校和教师对教育过程的安排,关注学生在学校中成长的全过程。

对于基础教育来说,合理的过程安排就是更高质量。

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业质量测试,不仅要了解学生学业的情况,更要了解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和过程,对各种相关因素进行调查研究,这是科学监测与传统考试在质量观上的根本区别;第四是“基于标准的质量观”。

基础教育质量高不高,不是一个竞争的概念,而是一个基于标准的概念。

各种奥赛就是基于一个竞争的质量观,大学的知识被提前到中学,中学的知识提前到小学,知识越挖越宽,越挖越深。

比了升学率还不够,还要比重点大学升学率,比名牌大学录取人数。

把高质量变成一个竞争的概念,广大校长和教师就陷入了永无尽头的竞争,中小学生就沉入了无边无际的苦海。

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就表现在国家对它的质量有一个稳定的标准要求。

南师大的杨启亮教授主张,基础教育阶段的质量评价,根本上应该是一种“底线评价”。

学生多方面、多层次的发展都应该受到鼓励,但基础教育的评价本身应当明确地基于标准。

我们组织的学业质量测试,正是基于国家的标准,是一种标准测试,测试的目的也是对达到标准的情况进行分析诊断。

(二)规范办学行为,保障“更高质量”

规范办学行为是江苏落实全教会精神、推进素质教育、建设高水平高质量基础教育的重大举措。

去年6月,省政府组织了专门的推进会,今年1月,教育厅再次召开推进会。

一年多以来,我们欣喜地看到,严格执行“五严”规定,正在变成大家的自觉行动。

虽然仍有部分地区和学校违背教育者的良心,变换花样,阳奉阴违,执行“五严”规定不力,造成不好影响,使人感到痛心,但“五严”规定的接受和认同程度有目共睹。

规范办学行为深得民心,合乎教育规律,顺应改革形势。

规范办学行为是对基础教育的最低要求,说到底,办基础教育,不能做不该做的事情。

没有规矩就会越界,就会走偏,不越界,不走偏,教育工作者才能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基础教育的本意才能得到表现,“更高质量”的目标才能得到保障。

哪些是该做的事情,哪些是不该做的事情?

2008年测试问卷以后我们可以看到,全省小学三年级学生每天睡眠达到9小时的比例为54%,不足7小时的有7%,初中八年级学生每天睡眠达到8小时的只有27%,不足7小时的有34%,甚至有4%的学生不足6小时;三年级学生每天没有时间或很少进行体育锻炼的有36%,八年级有57%;三年级周末到校补课的有10%,八年级有40%;体育课、艺术课、综合实践活动课被占用的,小学为21%、22%、22%,初中为14%、34%和36%。

基础教育质量高不高,就是要看这些数字,看这些比例。

规范办学行为从去年6月开始,今年的测试调查,我们希望这些数字会有较大幅度的变化,我们也坚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定会出现较大的变化!

(三)推进优质均衡,提升“更高质量”

江苏义务教育目前面临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从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的战略跨越。

今年5月,省政府召开专门的工作会议,启动实施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

目前,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五市,整体进入示范区建设,其他八个市各有一个县(市、区)进入示范区建设阶段。

根据本省《纲要》,示范区2012年、其他地区2015年实现优质均衡建设目标,做到“七个一样”:

校园环境一样美、教学设施一样全、公用经费一样多、教师素质一样好、管理水平一样高、学生个性一样得到弘扬、人民群众一样满意。

优质均衡是一项很高的发展目标,它表明江苏教育人敢立改革潮头,勇于率先而为。

我们期待优质均衡目标的实现,更感到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做到“七个一个”,既要在基本办学条件、事业发展的各项指标中追求高质量,更要保证教育教学的过程达到高质量的要求。

教师素质、管理水平、学生个性等等,用什么标准进行衡量?

需要建立什么样的机制才能保证它们“一个样”?

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挑战,需要通过创新加以落实。

二、跨出质量管理机制创新的关键一步

最近一年左右,省委省政府连续召开一系列的工作会、座谈会、研讨会,明确发展方向,破解教育难题,激发改革动力。

省委书记梁保华、省长罗志军、分管省长曹卫星等领导多次直接关心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关注教育质量的提高。

很庆幸,我们赶上了“改革开放、快速发展、与时俱进”的好时代,遇到了“重视教育、支持教育、发展教育”的好氛围。

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更要抓住对提高质量具有基础性、系统性、整体性、可持续影响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在省一级探索建立和完善“基础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形成江苏基础教育新竞争优势。

我提下面两点供大家参考。

(一)科学的评价监测是质量保障体系的关键

建立完善基础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就像朱司长刚才提到的,既受教育的外部因素影响,也取决于教育内部因素和内部结构。

在教育系统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必然包括“事业发展”、“体制安排”和“质量管理”三个子系统,它们既彼此交织,又相对独立。

“事业发展”主要取决于经济投入水平;“体制安排”主要取决于社会宏观体制改革水平;“质量管理”主要取于教育管理者的机制创新水平。

实现质量管理机制创新,重点在于四大板块:

专题研究、过程指导、评价监测、专项服务。

近期,我们希望在每一个板块中都力求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在“专题研究”方面,要根据本省《纲要》精神,研究制定基础教育质量标准,进一步加强江苏特色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研究,加强各学科教学及学生学习的研究;在“过程指导”方面,要在近期建立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立中小学幼儿园课程基地,加强省一级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提出中考各学科命题改革指导意见;在“评价监测”方面,除继续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质量测试分析与反馈指导”项目以外,要提高质量监测的研发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加强学前教育过程性研究与监测,启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学生答题情况的分析”项目,定期发布分析报告,加强对普通高中各学科教学方向和过程的诊断、指导,开展“普通高中特色发展研究与指导”,尝试建立全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负担信息采集系统;在“专项服务”方面,要进一步加强过程性培训,改革省、市、县、校四级教学科研网络,提升市、县两级教学过程研究指导能力,推进“教学新时空”网络平台建设,整合课程教学资源,开发精品课程资源,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相信,四个板块的机制创新一定能为基础教育的质量管理提供强大保障。

其中,开展科学的评价监测又是质量管理机制创新的关键一步。

开展科学的评价监测,我们已经有了比较好的基础。

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支持下,在国家项目组的直接帮助下,我省从2006年开始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质量测试分析与反馈指导”项目,今年将完成第三次测试和分析反馈。

该项目是在国家总督学顾问、教育部原副部长王湛同志的提议下设立的,是对基础教育进行质量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通过测试和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达到国家课程标准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环境,并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改进教学管理,为教师和教科研人员改进教学,提供依据和建议。

项目实施对于保障全省义务教育的基本教学质量、改变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建立新型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与经合组织的PISA考试项目以及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的测试项目不同,该项目侧重于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各种影响因子进行评价分析,以提供改进过程的反馈信息为中心,不是一考了之,而是要持续跟进。

我们在全省所有市县区进行独立的抽样测试,目的也正是要为每一个地区提供基本的分析反馈,改进本地区的课堂教学和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江苏是全国第一个在所有市、县(市、区)实施该项目的省份。

2006的第一次测试,样本总量是11万多人;2008年的第二次测试,样本总量是17万多人;今年的第三次测试,样本总量达到了19万多人。

测试分析的类别,除了原有的“苏南/苏中/苏北、城市/县镇/农村、公办/民办”以外,今年又增加了“男生/女生”类别。

样本总量和类别的增加,目的是提高样本对于区域总体的代表性,提高分析的深度,让管理者和广大教师掌握更加全面的信息。

刚才,朱司长对江苏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质量测试分析项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根据朱司长的判断,江苏已经“具备了在省级层面系统构建和管理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的基本工作平台。

”工作平台的建立,是我们前期努力的结果;工作平台的完善,是我们今后加快推进质量管理机制创新的关键一步。

(二)科学的评价监测反映质量管理机制的创新水平

国家《纲要》把“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就是要彻底改变“应试教育”的偏向,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改变“应试教育”的偏向,首先要改变以“考试结果”为中心的质量管理方式,用科学评价代替单一的考试评价,实现质量管理的机制创新。

江苏从2006年开始实施质量测试与分析项目,2007年底教育部成立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以后,我们又在全国较早建立了省级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着眼发展大局,强化机制创新。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以科学评价和监测为手段,创新质量管理机制,仍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我们要应对两个方面的困难。

第一,外部的困难。

学校外部对教育质量的要求,中心就是升学、分数、排名。

这种要求即便有一定的合理性,也十分片面。

完全受这种压力的支配,学校就会完全成为一架筛选机器,学校教育的“育人”功能就会丧失殆尽,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上,教育者就会失去自己作为一个专业工作者的话语权。

一篇《高考之痛》搅乱了整个基础教育的思路,这才是真正的“教育之痛”。

上海教科院的顾泠沅教授曾经说到香港、台港的教育同行对大陆教育的评价,他们认为,大陆的教育问题,在学校层面表现为过度的功利主义,拿学生当工具,急功近利;在学生层面表现为过度的个人主义,学习单纯是为了个人的前途,缺乏社会担当的意识。

我在今年暑期的四星级高中校长学习研讨会上提到,办教育,办高质量的教育,需要教育者的信心和勇气,有教育的信心和勇气,才会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不懈追求,才能不完全被外部的压力摆布,坚信不移、坚定不移地表达自己的教育见解,践行自己的教育主张。

创新质量管理机制,需要这样的信心和勇气;第二,自身的困难。

科学的质量评价和质量管理有较强的专业性,不能全凭经验、全凭直感。

我们在实施科学的评价监测方面,还存在着自身专业化的困难。

经验既可能是创新的资源,也可能成为创新的障碍。

教师在质量评价方面,依靠传统考卷,考题命制主观性很强,随意性很大;管理者在质量管理方面,依靠拍脑袋,换人就换思路,决策过程缺乏科学依据,缺乏程序合理性,往往导致一个地区的教学改革和质量管理没有一个稳定的方向和目标,朝三暮四,照搬硬套。

改变这种状况,管理者要主动适应,不断创新决策方式;教科研人员要先一步,在区域层面提高科学评价的普及水平。

以科学评价和监测为手段,创新质量管理机制,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痛苦的过程,也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意义重大的过程。

三、规范高效地组织项目实施

本月28号,江苏全省将进行第三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质量测试”,本次测试覆盖全省所有地市以及县(市、区),总共120个行政区域。

目前,抽样工作已经完成。

根据抽样结果,全省1355所小学成为样本学校,占全部4936所小学的27.45%,小学四年级593361名学生中,将有93155人参加测试和问卷(实际测试内容为三年级),样本比例为15.7%;全省754所初中学校成为样本学校,占全部2355所初中的32%,初中九年级774219名学生中,将有101532人参加测试和问卷(实际测试内容为八年级),样本比例为13.11%。

两个年级合计,共有2109所学校的194687名学生成为测试样本。

另外,所有样本学校的校长、相关年级任课老师都要参加问卷调查。

测试时间在即,任务繁重,我提两方面要求。

(一)确保项目实施更加规范

2008年第二次测试前后,我们发现少数地区和学校在项目实施方面,存在着不规范的现象,所作所为与项目宗旨背道而驰。

实施质量监测项目,全省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做出了巨大的投入,国家项目组给予了巨大的帮助。

为了充分发挥科学测试在我省义务教育质量管理机制创新中的作用,要特别强调三点:

1、加强对项目工作的领导。

在省一级,测试项目由监测中心领导实施,基教处统一组织,省教研室、省考试院具体实施,各相关处室和事业单位紧密配合。

在地市一级,要确保项目实施作为一把手工程,分管局长具体领导。

本次会议以后,各市要抓紧组织县(市、区)的动员培训,统一思想,规范实施。

本次测试与前两次测试不同,没有采用整班抽样的方式,而是先抽取样本学校,再在样本学校的相关年级学生中随机抽样。

这样做的目的是提高样本的代表性,但是也增加了组织工作的难度。

各县(市、区)要对样本学校相关年级本月28号上午的教学日程做妥善安排,保证被抽到的学生顺利完成测试问卷,其他学生正常到校学习。

要本着高度的纪律性组织好考务工作。

为保证安全,不增加学生负担,与前两次一样,所有样本学校即是考点,学生在本校考场完成测试与调查。

为严肃考试纪律,要以县(市、区)为单位,组织考点教师异地监考,防止出现违纪现象。

测试期间,县(市、区)教育局组织对所有考点进行巡考,省教育厅、市教育局组织随机抽查。

2、坚决杜绝复习应考的现象。

市、县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门,不得以任何形式,针对质量测试组织相关学科的辅导、复习、调研,所有中小学均不得组织测试年级学生在测试之前,打乱正常教学秩序组织复习和辅导,不得向学生布置专门用于应试的课外练习。

质量测试基于课程标准,试题类型、难度要求和测试点的分布相对稳定,如果出现专门复习和应考现象,干预学生和教师的问卷作答,测试和调查结果将毫无诊断和分析指导意义。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本着高度的责任感,规范组织项目实施。

3、加强对测试结果的管理。

质量测试与分析,目的是要在常态下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过程性评价诊断,为改进管理和教学管理决策服务,因此,在测试结束以后,地方和学校不得以任何形式对学生个人、班级、学校和地区的测试分数进行排名,不得对测试结果进行宣传炒作,更不得以测试结果为依据对学生、教师、学校和地区进行奖惩。

(二)确保项目实施更加有效

测试结束以后,国家项目组将与省监测中心一道,提供省、市、县(市、区)三个层面的分析报告。

为更加有效地发挥项目实施对我省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的促进作用,要重点做好三项工作。

第一是深入分析。

项目测试只能形成数量化的结果,测试报告也只能提供这些数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单纯比较这些结果,还不能提供课堂教学和管理改革的针对性措施,因此,对测试结果背后所隐含的原因进行分析,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在取得测试结果以后,教研人员要与广大校长和学科教师一道,抓紧进行深入的分析,为教学管理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更加明确的结论和建议。

要以学科为单位,对2006年以来三次测试的结果进行纵向比较,把握教育质量变化的规律,指导教学改革和管理决策。

第二是科学规划。

教研部门要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调整教研工作的重心,改进教研指导的方式,提高研究、指导和服务的科学化水平。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依据分析结果,确定教学改革和管理决策的重点,形成科学的改革规划。

县(市、区)改革规划报市教育局备案,大市改革规划报省教育厅备案。

在科学规划环节,前两次测试各地的做法不太均衡,影响了项目实施的整体效果,今后要重点关注,加强检查。

第三是强化改革。

质量测试和问卷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和科学四科学科,同时也涉及到教学与管理的诸多方面,比如管理制度、课程建设、学校文化、课堂教学、学生负担、师资结果、条件装备等等。

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是一个整体工程,地区不同,改革的重点也不同。

组织质量测试,就是要保证所有地区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更好把握自身特点,确定改革重点,规划改革路径。

今后,要对地方改革跟进的情况进行专项督导,提高项目实施的效果。

刚才,我从《纲要》精神和近两年我省的实践出发,强调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任务在于提高质量;从建立完整的质量保障体系出发,提出实施科学评价监测是向质量管理机制创新迈出的关键一步,并且对本次质量测试提出了两方面的要求。

江苏义务教育阶段的质量监测,从覆盖面和连续性上,走在了全国的前面,但仍有很多地方需要强化和改进。

我希望今后能做到思想更加统一,实施更加规范,效果更加显著;依托机制创新,强化质量管理,完善保障体系,全面提高质量,达到新的辉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