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阿拉善左旗高级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284169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高级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高级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高级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高级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高级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高级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高级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阿拉善左旗高级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高级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高级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师生通用

阿左旗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试卷

高二语文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与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

在中国民俗中,男女青年步入成年的礼仪因民族不同而各具特色。

古代汉族青年的成年礼俗,男孩称为冠礼,女孩称为笄礼,都是从头上的发饰或帽子反映出来的。

其核心是束发,在传统礼制下,孩童的头发是不用严格处理的,他们头发往往扎成状如一对牛角的小髻,称为“总角”。

但到成年之期,就要举行盛大的仪式,把头发整理起来,男子戴上冠,女子加上笄。

我国古代汉族的成年礼在先秦时已很完备,《礼记·曲礼上》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

周代冠礼在祖庙中举行,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在带“冠”的同时他还获得自己的“字”,“字”的获得意味着他已经不再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而是一个开始担负一定社会责任的成年人,从这时候开始,他的活动范围开始由家庭扩大到社会,他必须参加越来越多的社会活动,由于不同的身份对应着不同的行为要求,因此为了与自己家庭生活的身份相区别,他们需要另一套身份标识,这就是“字”。

从此以后,除了自己的至亲外,其他人就不再称他的名而要称“字”了。

《礼记·檀弓篇》:

“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

”疏曰:

“冠字者,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年至五十,耆艾转尊,又舍其二十之字,直以伯仲别之,至死而加谥。

中国传统社会以男性为中心,因此冠礼之行远比笄礼为庄重。

冠礼在宗庙举行,将加冠的青年的父亲先用筮(一种占卜方法)决定行礼的日期,俗称“筮日”。

筮日之后,主人要亲自登门告诉亲友,邀请他们参加冠礼,俗称“戒宾”。

冠礼的前三天,用占卜的方法在所邀请的客人中用筮决定请哪一位来宾为青年加冠,这是冠礼上的正宾,俗称“筮宾”。

冠礼的头天傍晚,冠礼的主持人“宾者”在庙门外宣布第二天冠礼的时间,并把日期通知宾家,俗称“告期”。

到行礼那一天,早晨将一切准备工作做好,将加冠的青年立于房中,其父请宾进门,入庙就位,然后将加冠的青年带出房就位。

首先是束发。

束发之后,正宾为受礼人加冠。

周代加冠一般是三次,称为“三加”。

第一冠是加缁布冠,以示“尚质重古”“不忘本”。

加冠完毕后,正宾给冠者要换上玄端服,系上赤而微黑色的蔽膝。

第二冠是皮弁冠,表示“行三王之德”,勤政恤民。

加冠完毕后,正宾给冠者换上白色而腰间有褶皱的裳,系上白色敲膝。

第三冠为爵弁冠,表示冠身以后可以参与祭祀,敬事神明。

加冠完后,正宾给冠者换上裳,裳之外系上赤黄色的蔽膝。

随后加冠青年西阶而下,去拜见他的母亲。

见母后,回到西阶以东,由正宾给他起一个字(名字的字),并说一番祝福的话。

于是礼成,青年之父送宾出门……

古代的“冠礼”由于极其繁缛,因而后来渐渐被简化,甚至淡出人们的生活。

但是它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仪式,在一些地区仍以相似的形式保留下来,比如说云南彝族地区的换裙礼,西双版纳布朗族行报告礼,藏族女子行戴巴珠礼等等。

这些形式各异的成年礼的共同的功能就是,通过一系列的仪式来告诉青年,你已经告别孩童的无忧无虑的生活,要开始肩负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图说中国文化·民俗卷》何晓明)

1.下列对于“冠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民俗中,男女进入成年的礼仪叫法不同,男的称为“冠礼”,女的称为“笄礼”。

而且人们对于冠礼都非常重视。

B.古代汉族的成年礼俗,其核心是束发,男女都是从头上的发饰或帽子反映出来的,男的戴上冠,女的插上笄。

C.根据传统礼制,古代汉族孩童的头发是不用严格处理的,但到了成年之期,其头发不仅要严格处理,而且还会有一个盛大的仪式。

D.冠礼之行远比笄礼为庄重,其原因与中国传统社会以男性为中心的特点有关,冠礼意味着成年,外人要称其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冠礼同时获得“字”,“字”的获得不仅意味着至亲之外其他人称呼的改变,更意味着成长和一定社会责任的担当。

B.在周朝的礼制中,幼小时称呼其名;二十岁行过冠礼以后,则称呼其字;五十岁以后只称呼其排行。

死后则加谥号。

C.冠礼前一天傍晚,由宾者进行告期,在加冠礼的这一天,青年先在宗庙中站立,等候父亲将宾请进门,入庙就位。

D.给青年“三加冠”的人要给青年换三次衣服,还要给青年取“字”,说祝福的话,礼成之后,要由青年父亲亲自送出门。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据本文解释“总角”:

孩童扎作“状如一对牛角的小髻”。

“角”是牛角的意思,可知《氓》中“总角之宴”的“角”应该读jiǎo。

B.在文章中需要靠筮这种占卜方法来决定的事情有两件,一件是冠礼的日期,一件是冠礼中为青年加冠的人。

C.冠礼仪式之上,除了“三加冠”之外,其实还有“三换不同色的蔽膝”,顾名思义,这蔽膝应该是遮盖下体之服饰。

D.少数民族的冠礼,在演变过程中已经发生了变化,经过简化变成了相似形式的换裙礼、报告礼、戴巴珠礼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

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

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

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

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

“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

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

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材料二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

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

“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

‘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姝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

“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姝,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

“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

”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

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

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颜芳说:

“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

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姝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

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

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

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

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

“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

“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

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

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

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4.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B.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姝的例子,旨在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

D.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5.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4分)

A.三则材料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

B.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C.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

D.三则材料除了具有新闻客观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如三则材料最后一段的抒情性语言,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E.三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6.“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行概括。

(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童谣岁月长

唐毅

回老家逢着儿时伙伴,讲起孩提时代的“玩”,回忆再三,一些似已淡忘的旧事,又渐渐明晰起来。

小伙伴之间,做游戏、捉迷藏、讲故事,是必不可少的,在一起“唱”童谣的时候也多,也很有趣。

至今还记得一些,如《打电话》:

“喂喂喂,打电话,问你的幺妹嫁不嫁。

嫁给我、我不要,嫁给别人我要告。

”已忘了是怎么学会的,当时也不知道“嫁”的含义。

但很好听,童声清亮,抑扬顿挫,韵味十足。

在我的老家,童谣并不是“唱”,而是念,但又近乎于唱,很特别。

通常情况下,小孩子唱的童谣是由成年人教的,谁教呢?

妈妈是最好的老师,其次是外婆。

小孩子对长辈的依恋,大概也是从童谣开始的。

譬如有一首: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桥在哪里呢?

不知道。

小孩子唱着,想象里也一定有一座古老的桥吧。

我的外婆在我出世前就不在人世了,自然不能教我唱童谣。

但别的孩子有外婆,我可以跟着学,或者别的孩子学会之后,听他们唱一遍,我也就会唱了。

如:

“老天爷,快下雨,保佑娃娃吃白米!

”或者,有时回家,拉着爸爸妈妈的手,拉过来又推过去,做“拉锯”的游戏,“拉锯,还锯,外婆门前耍把戏;请孙孙,去看戏,没有好吃的,青菜萝卜也可以。

”每每说到这里,我就特别想念从未见过面的外婆。

童谣是童年的蓝天和白云,是孩提时代快乐的歌。

有时,想起儿时玩过的游戏,讲过的话,仍禁不住笑。

毕竟真实地拥有过,谁不是从天真无邪的童谣里走过来的呢?

回忆真有意思,可以把那些美好的童真在心里重演一遍,暂时拉近距离。

有一首北京的儿歌,是这样的:

“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吵着要媳妇儿。

要媳妇儿干嘛啊?

——点灯说话儿,吹灯做伴儿。

”这同故乡的那首《打电话》似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大概也不是小孩子自己的作品,是大人教的。

周作人则坚信童谣是小孩子自己创作的,并且批评大人常常看不起小孩子、认为儿童的言行幼稚可笑的观点。

小孩子的创造力也是很惊人的。

不可否认,有的童谣肯定是小孩子自己想出来的,或经成人润饰,但其“著作权”是不容一笔抹杀的。

在清代,有人编过一本书叫《天籁集》,所载都是出自儿童之口。

许是取其诵声有如天籁,是世间最最质朴的语言。

后人有跋语曰:

“万木响刁调,扁舟一叶飘。

两间自天籁,千古乃童谣……”

现在读到一些韵味隽永的儿歌,为了不致忘记,就要用笔记下。

也真有些无奈,童谣的流传,原本是用口的,童年时候,哪里需要用笔呢?

长大了,在这方面真不中用。

中国的民间文学,多是以口授的形式流传的。

童谣也属于民歌的一种。

可现在一些严肃的新诗,常常不如童谣有意思。

比如《过横塘》:

“月光光,照河塘。

骑竹马,过横塘。

横塘水深不得过,娘子牵船来接郎。

问郎长,问郎短,问郎此去何时返?

”却像唐诗,像宋词,像元曲,更像一首好的白话诗。

成年的岁月里,童谣总是让人思考,却再也记不清楚,也念不出那样的“味道”。

我的童谣,似乎还停留在故乡的草丛间。

不过,故乡是永远也忘不了的。

但那童谣的岁月,仿佛之间,是真的渐渐远去了。

(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童谣是童年的蓝天和白云,是孩提时代快乐的歌”一句运用暗喻的手法,既写出了童谣充满美好的童真,又表现了作者对孩提时代的怀念。

 

B.周作人则坚信童谣是小孩子自己创作的,是因为清代有人编过一本《天籁集》,所载都是出自儿童之口。

诵声有如天籁。

C.童谣是民歌的一种,作者认为它比现今的一些严肃的新诗有意思,有的童谣读起来像一首很好的白话诗,比如《过横塘》。

 

D.文章引用大量的童谣,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突出了童谣的趣味性,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乡土气息。

8.请简要分析开头画线部分句子“回老家逢着儿时伙伴,讲起孩提时代的“玩”,回忆再三,一些似已淡忘的旧事,又渐渐明晰起来”的作用。

(5分)

 

9.文章为何以“童谣岁月长”为题?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刘敬者,齐人也。

汉五年,戍陇西,过洛阳,高帝在焉。

娄敬脱挽辂①,衣其羊裘,见齐人虞将军曰:

“臣愿见上言便事。

”虞将军欲与之鲜衣,娄敬曰:

“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终不敢易衣。

”于是虞将军入言上。

上召入见,赐食。

已而问娄敬,娄敬说曰:

“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

”上曰:

“然。

”娄敬曰:

“陛下取天下与周室异。

周之先自后稷,尧封之邰,积德累善十有余世。

公刘避桀居豳。

太王以狄伐故,去豳,杖马箠居岐,国人争随之。

及文王为西伯断虞芮之讼始受命吕望伯夷自海滨来归之武王伐纣不期而会孟津之上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遂灭殷。

成王即位,周公②之属傅相焉,乃营成周洛邑,以此为天下之中也,诸侯四方纳贡职,道里均矣,有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

凡居此者,欲令周务以德致人。

今陛下起丰沛,收卒三千人,以之径往而卷蜀、汉,定三秦,与项羽战荥阳,争成皋之险,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哭泣之声未绝,伤痍者未起,而欲比隆于成、康之时③,臣窃以为不侔也。

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

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

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

夫与人斗,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

今陛下入关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

高帝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

上疑未能决。

及留侯明言入关便,即日车驾西都关中。

太史公曰:

语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

信哉!

夫高祖起微细,定海内,谋计用兵,可谓尽之矣。

然而刘敬脱挽辂一说,建万世之安,智岂可专邪!

(节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注:

①刘敬,本姓娄,后受赐姓刘。

挽辂:

绑在车辕上供人拉车使用的横木。

②周公:

周成王姬诵的叔叔,周公旦。

③成、康之时:

指西周成王、康王的鼎盛时代。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文王为西伯/断虞芮之讼/始受命吕望/伯夷自海滨来归之/武王伐纣不期/而会孟津之上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遂灭殷

B.及文王为西伯/断虞芮之讼/始受命/吕望/伯夷自海滨来归之/武王伐纣/不期而会孟津之上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遂灭殷

C.及文王为西伯/断虞芮之讼始受命/吕望/伯夷自海滨来归之武王/伐纣不期而会/孟津之上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遂灭殷

D.及文王为西伯/断虞芮之讼/始受命/吕望/伯夷自海滨来归之武王/伐纣不期而会孟津之上/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遂灭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陛,是宫殿。

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

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

B.项羽灭秦后将秦国本土关中地区分封给秦军三位降将,封章邯为雍王,辖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辖陕北。

合称“三秦”。

咸阳成了三秦的分界点。

C.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

今天的山东省指的是太行山以东。

D.秦朝建都咸阳,汉朝建都长安,因这个地区位于函谷关以西,大散关以东,武关以北,萧关以南,处四关之中,故称关中。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敬希望晋见刘邦,同乡虞将军要求娄敬换上好衣服,娄敬却坚持穿着粗布短衣去拜见,这体现了他在立身行事上保持本色的一面。

B.刘敬述说了周王朝迁徙繁荣的过程,从部落始主后稷到公刘、太王、文王、武王,直到周成王定都洛阳,是用德政来取得民心。

C.刘敬去陇西戍守路过洛阳,便主动劝说高祖建都关中,因群臣大都不是关中之人,满朝皆是反对之声,但高祖最终采纳了他的意见。

D.西汉建都长安,在这个问题上,固然说明刘敬胸怀大局,颇具政治眼光;也不能不说刘邦慧眼识人,不以人废言,能择善而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

(5分)

(2)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注)

崔峒

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

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

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

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注)这首诗作于崔峒晚年,其时,崔峒在潞府功曹任上,功曹属于闲官。

诗题中的“韦使君”指韦应物。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句中的“谢”是“拒绝”的意思,诗句是说作者不务政事,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B.“竹杖纱巾”是隐者装束,这一句是说作者如隐者般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

C.前两联写了作者的生活情景,引出了颈联对两位友人的生活情景的描写。

D.颈联运用了典故,将李明府比作陶潜,将韦应物比作庾亮,夸赞他们的雅洁。

E.最后一联写作者不愿从万里之外给君王献书,因为君王深居禁宫无法收到。

15.诗歌题为“书情”,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感情?

请简要概括。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

,。

(2)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表现蔺相如以国事为重的胸怀的一句是

(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对过去进行否定,对未来抱有希望的两句是

,。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中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社会要进步,就要大胆改革。

不清除_________的旧观念,就不能更好地投身到改革的大潮中去。

②学习是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善于向别人学习,跟大家一起进步,且不可_________,骄傲自大。

③科举考试对中国古代文人思想造成了禁锢,它的考试内容,也导致了中国文人举子们轻视自然科学而以死背硬记式地读经、_________式地作诗文、纸上谈兵式地议论政事为务的风气。

A.固步自封抱残守缺胶柱鼓瑟B.胶柱鼓瑟固步自封抱残守缺

C.固步自封胶柱鼓瑟抱残守缺D.抱残守缺固步自封胶柱鼓瑟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今日A股再次暴跌,截至收盘,沪指跌近6%,险守3500点。

高速、铁路、机场、券商、船舶、保险等板块均受重挫,两市近千余股跌停。

B.我国将建立以公民身份证号码和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以后,每个公民一生都将有一个也是唯一的信用账号。

C.业内人士表示,澳门博彩业收入下滑是受澳门博彩业支柱——贵宾厅业务遇瓶颈原因造成的,而这与内地反腐力度加强等因素不无关系。

D.国家倡导诚实守信、健康文明的网络行为,采取措施提高全社会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水平,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促进网络安全的良好环境。

19.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在21世纪的今天,正确对待人和大自然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

①有的国家希望做到“天人合一”

②人类衣食住行所需的一切资料都取自大自然

③有的国家对待大自然的基本态度是“征服自然”

④然而,大自然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它是会报复的

⑤他们把大自然看做伙伴,可惜他们的行动没能跟上

⑥从表面看,大自然真的被他们征服了

A.③①⑤②④⑥B.③④②①⑥⑤C.②③⑥④①⑤D.②③①④⑤⑥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这番对读书的独到见解,耐人寻味。

从取向上说,①,“读厚”则偏重于求宽度。

从方法上说,“读薄”需要开掘、“蒸馏”,___②_____。

深入了解一个民族的重要途径,就是在把书“读薄”的同时,把书“读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