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史刘德斌课后题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280938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77 大小:87.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课后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课后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课后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课后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课后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课后题答案.docx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课后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关系史刘德斌课后题答案.docx(7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课后题答案.docx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课后题答案

东亚封贡体系

东亚封贡体系是指1500年左右明代中国凭借本身无以匹敌的实力地位和文化影响与周边国家建立起一种国际关系体系,它与穆斯林世界、欧洲秩序一起成为1500年前后国际关系领域中三大彼此相对隔离而又各具特色、几乎是平行发展的国际关系体系。

东亚封贡体系既不同于现代那种负有条约义务的政治从属关系,又迥异于西方的殖民主义。

在这一体系中,明朝并未出兵占领周边国家,也未干涉其政治,只是对其现存的政治形态予以一种高姿态的认可;而处于依附地位的诸小国反而享受到了馈赠的经济利益和贸易特权。

国家间那种常见的赤裸裸的权力和利益之争,在东亚地区被蒙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伦理面纱。

东亚封贡体系实际上就是以中国为中心,在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基础上经营、完善自己的一种国际关系体系,但处于体系最高点的中国愈来愈闭关自守、走向僵化,最终土崩瓦解。

穆斯林世界

穆斯林世界是指在1500年前后由穆斯林国家所构成的神权统治的宗教国家体系,它与东亚封贡体系、欧洲秩序一起成为1500年前后国际关系领域中三大彼此相对隔离而又各具特色、几乎是平行发展的国际关系体系。

当时穆斯林风暴和伊斯兰教星月旗又一次席卷了欧亚大陆,穆斯林国家以伊斯兰教为纽带,创建了一个由所有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所构成穆斯林世界。

当时,世界上存在着三个穆斯林大国: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波斯的萨非帝国、印度的莫卧儿帝国。

其中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穆斯林世界中地位最为突出。

它不仅建立了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而且始终作为一个异教徒介入欧洲历史,对欧洲国际关系的历史进程产生直接而重大的影响,与欧洲的联系广泛而复杂,例如十字军东征和奥斯曼帝国的扩张。

但是穆斯林世界愈来愈闭关自守、走向僵化,最终土崩瓦解。

欧洲秩序

欧洲秩序是指1500年前后欧洲各国所构建的国际关系体系,它与东亚封贡体系、穆斯林世界一起成为1500年前后国际关系领域中三大彼此相对隔离而又各具特色、几乎是平行发展的国际关系体系。

当时的欧洲政治版图名义上是基督教“世界主权”的一统天下,并存着一个“神圣罗马帝国”,但实际上却是宛如一件由一些大小王国、公国、贵族领地和城邦所织补的“百衲衣”,不属于任何一方神圣。

神圣罗马帝国分崩离析,罗马教皇的权威已经在几百年来教权与王权的争斗中衰微下去。

同东亚封贡体系和穆斯林世界相比,政治上的四分五裂是欧洲秩序最突出的特征。

但是,在东亚的中国和中部的穆斯林世界愈来愈闭关自守、走向僵化的时候,欧洲却在四分五裂中经历着空前、彻底的大变革,开始踏上走出中世纪的旅程。

西欧的兴起

在中世纪的漫漫千年里,欧洲内部孕育和积淀了它走出中世纪的前提条件和必要准备。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展开、民族君主国的崛起、经济技术的发展和地理大发现,使欧洲(特别是西欧)得以兴起,并逐渐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

(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约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使整个欧洲摆脱了思想束缚和精神束缚,为资本主义时代的来临做了思想上、文化上和舆论上的准备,为欧洲人提供了新的智力水平和认识水平,把欧洲人从中世纪的封建束缚下解放出来,并使一种新的国家意识形态国家主义兴起,加速了民族君主国的出现。

同时也加剧了欧洲政治的***和经济上的竞争。

其中宗教改革对国际关系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把欧洲迅速***成不同的宗教体系,欧洲人彼此之间打着信仰的旗号迅速开战。

(2)民族君主国的出现

15-17世纪形成的民族君主国是在反对外族侵略和国内君主与贵族斗争过程中形成的,是在战争和暴力的铁砧上锻造出来的。

西班牙、葡萄牙最早形成民族君主国,之后英国、FaGuo,德意志和意大利,瑞典、波兰与俄罗斯都纷纷形成民族君主国。

民族君主国的出现改变了中世纪以来欧洲政治生活,为西欧的扩张提供了政治组织上的准备。

在强有力的君主统治下,国王与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市民结成同盟;税收、军队、火药等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加强了民族君主国的实力;国家成为国际行为的主体,具备了现代国际关系的一个基本前提。

民族君主国不同于中世纪的专制国家,它促成了国家主权思想的发展,将国家提升到了一个不可分割、不可转让、对内最高、对外独立的地位上。

(3)经济技术的发展与地理大发现

经济技术的发展与地理大发现为西欧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欧洲经济扩展主要体现在农业产量的提高、封建人身束缚的减弱、人口的增长和贸易的发展。

黑死病的创伤已经痊愈,长期的战争也告一段落,西欧农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人口大幅度增长。

商业的发展和农民得到人身自由为海外扩张提供了一个松散的社会和易流动的人群。

而技术的发展成为欧洲扩张的先决条件,造船、航海设备、航海技术和海军装备等方面技术的发展与革新使欧洲人在未来的几个世纪里成为世界各大洋的主人。

伴随技术进步,商业事务新技术被发明与改进,标准货币、银行、合股公司等的出现使金融、投资等活动活跃起来。

这一切使15世纪以后西欧开始了蒸蒸日上的时代,使欧洲尤其是西欧的兴起在物质基础上确立了对欧亚大陆其他部分的优势。

另外,新兴的民族国家渴望着海外殖民利益,新教徒由于受到交汇的****也向往一个新的自由世界。

在这诸多因素的作用下,地理大发现开始了。

在宗教的热情鼓舞和巨大财富的吸引下,西班牙、葡萄牙率先走出欧洲。

1498年葡萄牙的达?

伽马到达印度,1519-1522年麦哲伦完成了环球航行。

地理大发现首先发展和增强了欧洲的商业精神,许多西欧国家都力图在世界抢夺一块商业市场;重商主义成为欧洲最流行的学说,是许多西欧国家的基本国策,商业精神几乎弥漫了整个西欧大地。

新航路的开辟导致了西欧霸权时代的开始。

第二,地理大发现使世界开始逐渐联成一个整体,各地区相对隔绝、封闭、独立发展的历史即将结束,全球时代逐渐来临。

第三,这一时期西欧资本主义暴露了扩张的野心和攫取的贪欲,开始了殖民帝国的扩张。

第四,地理大发现使东西方各文明横向比较更为容易。

总之,欧洲人建立了最早的殖民制度,展开了最早的商业战争,缔造了最早的殖民帝国,使海外利益第一次成了国际关系的一个因素。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民族君主国的出现、经济技术的发展与地理大发现在欧洲走出中世纪的历程中是一个有机的发展过程。

它们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交织在一起。

在未来的几个世纪里,欧洲正是凭借这些因素逐渐地确立了它在全球性国家关系体系中的领先地位。

尼德兰革命及其影响

尼德兰处于欧洲的西北,先由哈布斯堡王朝的查理五世继承,后由腓力二世继承归西班牙统治,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发生较早的地区,商业比较发达,因而对西班牙独占海外贸易不满。

腓力二世为了保护西班牙的商业利益,禁止尼德兰商船到西属殖民地进行贸易。

加之在民族感情上尼德兰视腓力二世为外国人,对大量驻扎的西班牙军队十分反感。

当时新教传入尼德兰,为西班牙所不容,它在尼德兰设立宗教裁判所惩治新教徒。

尼德兰各省害怕宗教裁判所的设立会威胁到它们的自治和自由,由一群贵族上书腓力二世,要求关闭宗教裁判所。

以此为导火线,在1566年8月爆发了一场大规模起义,被称为“破坏圣象运动”,新教徒劫掠教堂,破坏圣象,各阶层也都参加了起义。

腓力二世派阿尔瓦公爵前去镇压。

阿尔瓦达斯屠杀起义者,征收新税,没收了一批贵族的地产。

恐怖政策使大量技术工人逃到国外,尼德兰繁荣的商业遭到摧残。

尼德兰各省联合起来,在奥伦治亲王威廉的领导下向西班牙展开了海战,进行了独立斗争,并得到了英国和欧洲新教阵营的很大帮助。

在革命过程中,由于西班牙实行分化政策,尼德兰南部10省又回到西班牙统治下,北方7省则坚决抵抗,并于1581年正式宣布独立,称为尼德兰联合省(荷兰共和国),随后英国军队开赴荷兰。

1588年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向英国,遭到毁灭性打击。

腓力二世去世后,双方于1609年签订《二十年停战协定》,到1648年西班牙才正式承认荷兰的独立。

独立后的荷兰是欧洲第一个商业资本主义国家。

西欧许多信仰新教的富商和新教徒纷纷来到荷兰以享受宗教自由。

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贸易大都会和西欧的金融中心。

荷兰凭借庞大的商船队和强大的海上力量开始了全球贸易和殖民过程。

17世纪对荷兰人来说是一个“黄金世纪”。

尼德兰革命和荷兰独立后,西班牙更加衰落了,它开始逐渐沦落为二等或三等国家,它的海上贸易也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荷兰人所取代。

现代国际关系为何会从欧洲产生?

它对国际关系史演进产生了哪些影响?

15-16世纪成为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

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展开,随着经济技术的进步,随着地理大发现等重大历史事件在西欧的出现,邦国林立的欧洲开始踏上了走出中世纪的旅程,并进入了商业资本主义殖民时期。

从国际关系史的角度看,正是在中世纪漫漫千年里,欧洲(西欧)酝酿了形成现代国际关系所必需的基本要素,如现代民族过家的兴起、主权观念的出现和国际政治生活的世俗化,等等。

即将用现代“民族国家”这种形式组织起来的欧洲人,要向全世界发起军事、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冲击。

与欧洲不同的是,实行中央集权体制的东方各封建大国,尽管规模庞大、组织有序,但却囿于停滞保守的怪圈难以自拔,变革竭蹶,更没有意识到即将开始的全球变局。

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以及西欧国家的海外殖民开拓,为国际交往增添了新内容,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国际贸易范围的扩大,也使国际交往中经济关系的地位迅速上升。

欧洲步入商业资本主义时期后,先期的西班牙、葡萄牙,后来的荷兰、英国、FaGuo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扩张。

至此,曾经遥远的、彼此相对孤立分散的世界终于被联系在一起,开始演绎出一幕又一幕交织着战争与和平、混乱与秩序、革命与反动、争霸与反霸、贫穷与富裕、东方与西方、殖民与独立、发达与不发达和多极与单极等人类社会的悲喜剧。

掷出窗外事件

(1)背景:

波西米亚于1526年起就处于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之下,长期以来就具有强烈的民族独立倾向和反教会传统。

在1419年“胡斯战争”后,在16世纪末的宗教改革运动中波西米亚倾向于新教,并迫使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于1609年签署“大诏书”,给捷克新教徒以信仰自由权。

但斐迪南任捷克国王后,违背“大诏书”,大肆推行反宗教改革运动,下令禁止布拉格新教徒的宗教活动,****新教徒,拆毁新教教堂。

(2)1618年5月23日,布拉格发生了起义,起义的新教徒冲入王宫,把斐迪南派遣的两名钦差从20多米高的窗户扔出,史称“掷出窗外事件”。

(3)“掷出窗外事件”是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

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决心再次纠集“十字军”,以武力征服波西米亚。

三十年战争

(1)导火线:

1618年5月23日的“掷出窗外事件”

(2)四个阶段:

①波西米亚阶段(1618-1623)②丹麦阶段(1625-1629)③瑞典阶段(1630-1635)④瑞典-FaGuo阶段(1635-1648)

(3)结果:

长期的战争使交战双方消耗巨大,在神圣罗马帝国方面显得更为突出,帝国皇帝斐迪南三世被迫求和,得到了FaGuo和瑞典的同意,战争结束,召开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各参战国开始和谈,并于1648年10月24日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建立起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4)评价:

在国际关系发展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①是欧洲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被卷进来了。

它们先是为了宗教信仰而战,信教诸侯于天主教势力势不两立;接着又抛开了宗教外衣,为赤裸裸的国家(或准国家)利益而战,宗教信仰不再是划分敌我的主要依据。

②经过“三十年战争”的洗礼,四分五裂的欧洲通过国际会议与和约的方式,肯定了国家的主权原则和新教育天主教的平等权利,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民族君主国的兴起、主权观念的出现和国际政治的世俗化这些在中世纪就已经酝酿成熟的欧洲新现象,现在有了一个被大家(除罗马教皇外)所共同接受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结局,欧洲国家的组织形式真正开始走出了中世纪。

七年战争

(1)时间:

1756-1763年

(2)导致战争的主要原因:

英法争夺政治优势、商业和殖民地霸权的矛盾和普奥争夺中欧霸权的矛盾交织在一起。

英法斗争的焦点集中在北美、西印度、印度的领土和商业领域;普奥争夺的重心集中在领土和对德意志的领导权上。

(3)英法、普奥德继续争斗导致了欧洲有名的“外交革命”(“联盟颠倒”),即联盟的重新分化组合。

英国与普鲁士结成联盟,法奥也签订条约结盟,不久,西班牙、瑞典、萨克森加入法奥同盟。

出现了两个集团对垒的局面。

(4)1756年5月,双方开战,战争持续了七年,被称为“七年战争”。

这场战争分为欧陆战场和海外殖民地战场两条战线。

战争初期法奥联盟占优势,但由于俄国与普鲁士单独议和,FaGuo最终战败。

1763年,法、西语英国签订《巴黎和约》,FaGuo失去了北美和印度的大部分殖民地,西班牙则将佛罗里达割让给英国。

法、奥也与普鲁士签订了《胡贝尔茨堡和约》,确认了普鲁士对西里西亚的占领,这等于确认了普鲁士的强国地位。

(5)评价:

①不仅在欧洲进行,也在美洲和印度进行,因而是一场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的欧洲战争。

②是一次属于英法争霸性质的战争,其他参战各国虽抱有各自的目的,但都受到了英法争霸的制约。

③对欧洲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是深远的。

战争改变了欧洲列强的力量对比,形成了列强争夺欧洲霸权的新格局。

战前英法争夺欧洲、商业和殖民地霸权的局面由于英国成为海外贸易和殖民地霸主而宣告终结。

与此同时,随着西班牙、荷兰影响的衰减和俄国实力的增强,欧洲国际政治斗争的重心由西欧移向东欧。

奥地利、普鲁士和俄罗斯开始成为欧洲政治舞台上的主角。

英国是战争的胜利者,逐渐成为美洲和印度的主宰,它通过对殖民地的巧取豪夺,进一步增强了七资本的原始积累,加速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FaGuo则损失惨重,丧失了大量的海外殖民地和欧洲霸主地位,一步步衰落下去。

奥地利失去了西里西亚,实力大大削弱,在德意志国家中失去了领先地位。

普鲁士虽付出了巨大的战争代价,但毕竟得到了西里西亚,加入了列强行列。

俄国借此时机扩张了实力,成为主宰东北欧国际政治事务的重要一员。

④虽然形成了欧洲政治新格局,但并没有消除列强争夺霸权的旧矛盾。

FaGuo对战败一直耿耿于怀,伺机复仇,英法尖锐对抗的状态没有大的改观;奥地利收回失去的西里西亚的愿望与普鲁士争霸德意志的计划水火难容。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1)1648年10月24日签订。

是在新教势力取得相对优势的情形下签订的。

(2)主要致力于解决三个问题:

领土问题、宗教问题、确定德意志国家的体制。

(主要内容)

(3)历史意义:

在国际关系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确定了一些现代国际关系原则,对欧洲国际体系的建立和欧洲未来的政治经济秩序影响深远,在国际关系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不但结束了持续30年之久的全欧规模战争,而且也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建立了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第一个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但该体系展现的更多是欧洲的国际秩序。

(4)确定的国际关系原则:

①开创了一个先例,即以“会议”解决争端。

②明确规定了现代国际关系的重要法律原则,确认了国家主权平等。

③首次创立并确认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以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

④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制的世界主权论被打破。

⑤世俗专制的封建王权体制得到了加强。

⑥确立了外交常驻代表机构的制度,为主权国家经常性的政治经济交往提供了制度上的便利。

《乌得勒支条约》

(1)背景:

1701-1713年爆发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FaGuo、西班牙和巴伐利亚等国对峙荷兰、英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等国。

最后交战双方在1713年签订了《乌德勒支条约》。

(2)《乌德勒支条约》首先瓜分了西班牙,同时承认腓力五世对西班牙王位的继承权,但他及他的后代必须放弃对FaGuo王位的继承权,以确保西班牙不与FaGuo合并。

除了哈布斯堡家族对西班牙王位的要求没有实现以外,其他战争国的目的基本上都达到了。

(3)评价:

欧洲大陆均势得到了维护并且更加稳固,因为大国受到削弱,小国纷纷崛起,普鲁士的一加入到列强行列,最引人注目的是英国从一个岛国上升为欧洲一强。

《乌德勒支条约》签订后,欧洲形成了新的国际政治格局,和约保证了大国之间的实力均势,而在海上,英国获得了主宰权。

《航海条例》

(1)背景:

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后,特别是吞并苏格兰和爱尔兰以后,政治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开始把矛头指向海上的主要竞争对手荷兰。

到17世纪中叶,英荷两国为争夺海洋霸权和海上贸易垄断权,转入了大规模军事斗争。

(2)当时英国对荷兰的基本政策是:

如果不能结成坚固的联盟,那么两国就兵戎相见,直至荷兰承认英国的海上霸权。

根据这一政策的基本思想,1651年英国提出《航海条例》。

(3)《航海条例》是英国政府旨在奖励和保护本国航运业和海外贸易的一系列法令的总称,目的是打击荷兰的海上优势。

英荷就此进行了一系列谈判,但荷兰拒不接受《航海条例》,谈判破裂,第一次英荷战争爆发。

荷兰战败,于1654年与英国签订《威斯敏斯特和约》,规定荷兰不得与欧洲以外的英国岛屿和殖民地通商,英国也不得与欧洲以外的荷兰岛屿和殖民地通商。

该条约几乎是《航海条例》的翻版。

由此,荷兰作为海上大国的地位受到削弱,英国开始踏上了争夺海上霸权的殖民帝国之路。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1)背景:

由于婚姻关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路易十四都拥有西班牙王位继承权,且西班牙是一份丰厚的遗产。

1700年,西班牙国王病逝,其遗嘱要求西班牙务须保持完整并由路易十四的孙子继承,如路易十四拒绝,再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儿子继承。

路易十四接受了这份遗产,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不肯轻易放弃,事情到了非战争不能解决的地步。

(2)1701-1713年爆发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整个欧洲***成两大阵营。

FaGuo、西班牙和巴伐利亚等国为一方,荷兰、英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等组成反法同盟,并得到了勃兰登堡、葡萄牙和萨伏依的支持。

最后交战双方在1713年签订了《乌德勒支条约》。

(3)《乌德勒支条约》首先瓜分了西班牙,同时承认腓力五世对西班牙王位的继承权,但他及他的后代必须放弃对FaGuo王位的继承权,以确保西班牙不与FaGuo合并。

除了哈布斯堡家族对西班牙王位的要求没有实现以外,其他战争国的目的基本上都达到了。

(3)评价:

在这次战争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着崇高的宗教目标,意识形态之争被排除在战争之外。

这场战争是“第一场很少带有宗教色彩的战争,是第一次主要为商业和海上霸权的利益角逐的战争,是英国人第一次慷慨地用在欧洲政治上的战争,是第一次可称为‘世界大战’的战争”。

通过战争,欧洲大陆均势得到了维护并且更加稳固,因为大国受到削弱,小国纷纷崛起,普鲁士的一加入到列强行列,最引人注目的是英国从一个岛国上升为欧洲一强。

《乌德勒支条约》签订后,欧洲形成了新的国际政治格局,和约保证了大国之间的实力均势,而在海上,英国获得了主宰权。

试析美国独立后的对外政策

1973年9月3日,英美双方签订《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为“自由、自主和独立的国家”。

美国独立后对外政策总目标是维护和发展商业资本,保证资本原始积累,巩固新近赢得的独立。

美国独立后所面临的国际形势依旧很严峻,它的北面、西面被英国和西班牙的殖民地包围着,边界(路易斯安那和佛罗里达问题)、密西西比河航运、纽芬兰捕鱼权、贸易特惠等问题成为美国外交的主要问题。

因此,美国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采取了孤立主义和扩张主义相结合的对外政策。

《第二次巴黎和约》

(1)背景:

1815年3月拿破仑“百日政变”,第七次反法同盟,拿破仑失败

(2)1815年战胜国与FaGuo签订《第二次巴黎和约》,提出了比以前严苛得多的条件,使FaGuo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同盟国的占领军也给FaGuo人民留下了巨大的精神创伤。

《最后议定书》

(1)1815年6月9日列强通过《最后议定书》,结束了维也纳会议。

(2)《最后议定书》依据正统主义、遏制和补偿三原则重新规划了拿破仑战争后的欧洲,重建欧洲的均势和和平,并对诸多国际问题作了广泛而细致的安排,包括国际河流的自有通航、外交人员的位次和待遇等问题。

(3)评价:

建立了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的第二个重要体系——维也纳体系,这一体系在欧洲大国间创造了一种政治军事平衡。

英国以自己为砝码,精心调节着国际力量的微妙平衡。

如果某一国或集团的势力膨胀以致威胁到英国的利益,它总是毫不犹豫地与另一国或集团结成同盟。

均势原则在维也纳体系时期日臻圆熟。

神圣同盟

(1)1815年9月20日,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皇弗兰茨一世、普王威廉三世在巴黎签订《神圣同盟条约》。

(2)目的:

为了维护欧洲的封建专制制度和基督教教义,反对革命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也为了保持维也纳体系的长久稳定。

(3)中心内容:

三国根据基督教教义结成“真正的、牢不可破的”友谊关系,互相保证欧洲的正统统治。

(4)这个条约既未规定有效期限,也不受任何约束,具有宗教意味,故称“神圣同盟”。

到1815年底,除英国、罗马教皇国、奥斯曼土耳其外,其他欧洲国家都签字加入了“神圣同盟”,其中居于领导地位的是俄罗斯和奥地利。

(5)评价:

神圣同盟通过相互间对正统原则的保证,使各国得以面对国内的革命洪流而找到些许安全。

它实际上在大国之中加上了一种“道德的限制”,使之在共同的价值观下不至于在自相争斗中毁灭。

这一想法可以称之为“保守和评论”,即认为维持正统体制才能保证和平的延续,一切激进的行为都回带来灾难。

然而,这一和平以****和压制进步力量为基础,必将招致更大的毁灭。

四国同盟

(1)1815年11月20日,英、俄、奥、普签订《四国同盟条约》

(2)主要是针对FaGuo,是一个军事同盟条约,目的是反对拿破仑家族在FaGuo的统治,反对FaGuo对欧洲整体均势构成威胁。

(3)四国同盟使大国可以联合起来对付可能出现的对整体均势的挑战。

东方问题

(1)又称近东问题,长期困扰欧洲列强,被称为“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一个无穷尽的困难之源”,其实质就是“对土耳其怎么办”的问题。

这一专门术语最早是在1822年神圣同盟召开的维罗纳会议上讨论希拉问题时使用的。

(2)问题的由来:

奥斯曼帝国自1683年进攻维也纳失败后,开始由盛而衰。

到18世纪,强邻进逼,国势日殆。

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强日益向外扩张,到19世纪,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巴尔干及其东南端的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海峡成为欧洲列强必争的战略要地。

而该地对俄国最为重要。

俄国通过签订一系列和约,夺取了土耳其的大片领土。

1821-1829年欧洲列强纷纷插手,使东方问题逐渐成为具有全欧性质的问题和国际政治纷争的中心。

(3)列强在东方问题上的争夺:

19世纪在东方问题上展开激烈争夺的主要有俄、英、法、奥诸国和统一后的德国。

1821年希腊独立战争爆发后,列强围绕东方问题的争夺愈演愈烈。

1827年英、法、俄与土耳其开展并于1829年签订《伦敦议定书》、《亚得里亚那堡和约》,土耳其丧失了大量领土和付出巨额赔款,希腊因此独立。

在随后爆发的两次土埃战争中,列强纷纷插手,并签订一系列协定和条约,但都没有消除列强之间的矛盾。

新的冲突在酝酿着。

随着列强在近东争夺的加剧,终于导致了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

路易?

波拿巴

(1)路易?

拿破仑?

波拿巴(LouisNapoleonBonaparte,1808-1873),拿破仑的侄子

(2)在1814年12月2日的总统选举中利用拿破仑在FaGuo人民中的影响,以绝对优势当选总统。

他上台后,企图效法伯父,建立一个新的法兰西帝国。

他首先加强FaGuo队周边国家的影响,并准备在不远的将来废除1815年维也纳条约。

在稳定国内局势的基础上,企图利用欧洲列强之间尤其是普奥间的矛盾与冲突,扩大FaGuo在欧洲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并伺机扩张FaGuo的边界。

(3)1852年称帝,即拿破仑三世,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

拿破仑三世在稳定国内政治局势后,开始与欧洲列强争夺欧洲霸权和进行海外殖民扩张,进行了多次对外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