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期末复习题1.docx
《心理学期末复习题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期末复习题1.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期末复习题1
心理学期末复习题1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一.填空题及其答案
1、人的心理现象极其复杂,概括起来说主要包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和两大部分。
(心理过程个性心理)2、认识过程主要包括感觉、知觉、、和。
(记忆思维想象)3、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和的总和。
(个性心理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4、辨证唯物主义心理观认为,人的心理实质上是人脑对的。
(客观现实主观反映)5、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要通过活神经系统反射)6、联系大脑两半球的神经组织叫。
(胼胝体)8、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和。
(神经中枢效应器)9、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过程和过程。
(兴奋抑制)11、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测量法、和个案研究法。
(实验法调查法)12、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神经系统,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要通过活动来实现。
(反射)13、德国心理学家于年在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冯特1879莱比锡)14、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______,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是______。
(弗洛伊德华生)15、心理现象又被称为,简称。
(心理活动心理)16、心理过程包括、与。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二.简答题及其答案
心理的实质
(1)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3)社会实践活动是心理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三.论述题及其答案
1、试述在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19世纪末到20世纪后期)主要的心理学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后期,心理学家对心理学的内容、方法以及研究目的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产生了不同的学说。
大致有以下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1)构造主义心理学。
主要代表人物为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与铁钦纳。
冯特认为心理学的内容是对人的
意识经验的分析。
意识可以分为感觉、意象和感情三个基本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活动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
他首创内省法,对自己内在经验感受进行观察和分析。
(2)机能主义心理学。
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
詹姆士认为意识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即意识流。
他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而不是像构造主义心理学那样强调意识的结构。
(3)行为主义心理学。
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华生认为心理学不应研究意识,而应研究可观察的、可测量的个人行为,并以刺激——反应(S-R)之间的关系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4)完形主义心理学。
又叫格式塔心理学。
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墨、苛勒、考夫卡。
完形主义心理学主要研究知觉与意识的心理组织历程。
它认为,各元素之和不是意识的整体,而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因为在集中知觉时,增加了一层心理组织。
(5)精神分析学派。
由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创立。
精神分析理论十分庞杂。
弗洛伊德用潜意识、生本能、死本能等观念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用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性征期来描述人格发展的不同阶段,并以认同和恋母情结等观念解释个体心理发展的历程;用本我、自我和超我来解释个体的人格结构,并以冲突、焦虑以及各种防卫机制来解释个体人格发展的动因。
以后的精神分析学者坚持弗洛伊德的一些基本原则,但对弗洛伊德的理论有所发展,例如更加强调自我的作用,重视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格的影响,被称为新精神分析学派。
⑹人本主义心理学。
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
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它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正常人,应研究人类的复杂经验。
人性是善良的,人类本性中蕴藏着无限的潜力,因此要改善环境以有利于人性的充分发展,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
⑺认知心理学。
早期的认知心理学以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心理学界涌现出一股研究认知过程的潮流。
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的《认知心理学》(1967)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2、试述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异同。
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反射。
它分为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是由巴甫洛夫通过实验提出的。
在实验中,他发现当狗吃食物时,会引起唾液分泌(无
条件反射),但每次给狗吃食物时就呈现铃声,结合多次以后,当不给狗食物时,只给狗铃声时,狗也会分泌唾液,即形成了条件反射。
实验表明,条件反射形成的基本条件是无关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这个过程叫强化。
条件反射的神经机制是在大脑皮层上形成暂时神经联系,这种神经联系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操作性条件反射又称工具性条件反射,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
他在实验中把空腹老鼠置于斯金
纳箱里,老鼠在乱跑中无意触到杠杆就会得到食物。
在此基础上,训练老鼠在某一特定信号踩杠杆才能得到食物。
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中,动物必须通过自己的某种活动(操作)才能得到食物,踩杠杆只是达到吃食物这个目的的手段或工具。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相似,即都需要通过强化和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为基本条
件才能形成条件反射。
但是,在经典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是被动地接受刺激,在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处于自由活动状态,个体主动地通过工具(操作)来达到目的。
另外,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强化只同反应(操作)有关,出现在操作之后;而经典条件反射中,强化与刺激有关,而且出现在反应之前。
一般而言,在一个复杂的条件反射活动中,既含有操作性条件反射,也含有经典条件反射。
第二章认识过程
一填空
1、感受性用感觉阈限来度量。
感觉阈限分为感觉阈限和感觉阈限。
(绝对差别)
3、后象在性质上与原刺激相同的称为,与原刺激相反的是。
(正后象负后象)
4、感觉能力与感觉阈限成。
感觉阈限值越高,感受性;感觉阈限值越低,感受性。
(反比越低越高)
5、适应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
一般地说,微弱的刺激持续作用会使感受
性;强刺激的持续作用则会使感受性。
(提高降低)
注意的范围又称注意的广度,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
它反映的是注意品质的空间特征。
注意的稳定性也称为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保持时间的长短。
这是注意的时间特征。
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
6.绘图说明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效率的关系。
动机强度并不总是与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效率成正比。
太低的动机强度不能调动个体问题解决的积极性,但过高的动机强度也会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抑制思维活动,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
适中的动机强度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即动机强度与问题解决的关系:
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
动机处于适宜强度时,工作效率最佳;动机过强或动机过弱,工作效率都会下降。
(画出大致轮廓即可)
7.绘出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图,并解释说明遗忘的规律。
(画出大致轮廓即可)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研究了遗忘的发展进程与时间的关系。
他以自己为实验对象设计了一套无意义音节作为实验材料,采用节省法来测量,绘制出一条遗忘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了遗忘在数量上的变化规律: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之后最初一段时间里遗忘量比较大,以后逐渐减少。
即遗忘的速度先快后慢。
四.论述题及其答案要点
1、试述根据记忆规律如何有效组织复习。
要使记忆中的信息能够保持并尽可能地减少遗忘,必须对信息进行复述。
复述的最基本条件是复习。
(1)及时复习。
根据遗忘进程不均衡,即先快后慢的规律,应及时复习,防止学习之后的快速遗忘。
遗忘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先快后慢”。
由于遗忘的发展开始很快,所以要想提高巩固复习的效果,必须在遗忘还没有发生以前及时进行,这样才能节省学习时间。
为此,必须遵守“及时复习”的原则。
(2)复习形式多样化。
复习方式单调容易使人产生消极情绪和疲劳,降低复习效果。
而多样化的复习方式,使学生感到新颖,能引起和加强注意,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复习效果。
同时,多样化的复习是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对材料进行加工,有助于把学习材料更好地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
(3)运用多感官参与复习。
在复习时应尽量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把看、听、读、写等活动相结合进行复习,在头脑中构成神经联系,形成记忆痕迹,以后遇到一种刺激信号,就可以引起多种相关的记忆痕迹的复活。
(4)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通过尝试回忆能检验自己识记的状况,及时发现难记的部分和发生错误的地方,然后有重点地对这些地方进行重新阅读,避免时间的浪费;同时能集中注意力在所识记的材料上,提高记忆效果;此外能及时获得复习效果,提高复习的信心和热情。
(5)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复习效果对复习时间的安排有依从性。
复习时间的分配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集中复习,另一种是分散复习。
研究表明,这两种复习方式效果不同,一般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因为分散复习可以降低疲劳感,可以减少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
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结合。
为了避免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干扰以及疲劳,每次复习不应过于集中,复习一段时间后要有短暂休息。
平时应以分散复习为主,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阶段性或总的复习,这样的记忆效果要好得多。
(6)掌握复习的量。
一是复习内容的数量要适当,就是说一次复习内容的数量不易过多,因为,学习内容的数量与复习的次数及所用的时间是成正比增长的。
二是提倡适当过渡学习,即达到150%的学习,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2.试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主要有:
(1)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直接提供适合于解决问题的线索,问题解决的速度和准确性就愈高。
反之,
则会增加解答的困难,甚至导入歧途。
(2)动机强度。
动机对解决问题的效率也有明显的影响。
简单问题的解决效率随动机强度的增高而更好;太复杂的问题,动机强度对其解决效率没有太大的影响;有难度但难度又不是太大的问题,动机强度与问题解决的效率呈倒U型曲线关系,过强或过弱的动机强度都会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适当强度的动机能促进问题的解决。
(3)定势。
是指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即坚持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
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能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而情境发生了变化,则会阻碍人们解决问题。
(4)功能固着。
是指人受某种通常用途的局限,被束缚的思维很难发现物体的其他功能,从而影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现象。
功能固着是心理定势的一种特殊表现,是人对物体功能认识上的、呆板、机械的心理倾向。
一般来说,它会降低问题解决的速度和准确性。
(5)人的知识经验。
知识经验愈丰富,问题解决的速度和准确性愈高。
(6)个性差异。
个性差异对问题解决的影响,首先表现在个性意识倾向及性格特征上,一个具有远大理想、意志坚强、认真好学、勤奋上进的人,会努力设法解决自己所面对的各种问题。
其次,人的智力对问题解决也有影响,一个智力水平高的学生,碰到复杂问题会灵活运用各种知识进行假设、推理、试验,促进问题解决,创造力强的学生,会找出新途径、新方法高效率地解决问题。
五.选择
1、闻到苹果香味、看到苹果红色外观等引起的心理活动是()A
A感觉B知觉C感受性D感觉阈限
2、看见一面红旗人们立即能认识它,这时的心理活动主要是()B
A感觉B知觉C感受性D感觉阈限
3、内部感觉是个体对内部刺激的觉察。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内部感觉。
A
A味觉B动觉C平衡觉D静觉
4、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是()。
C
A感觉阈限B感受性C差别感觉阈限D绝对感觉阈限
5、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是()。
D
A差别感受性B绝对感受性C差别感觉阈限D绝对感觉阈限
6、刺激停止作用于感受器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而保留片刻的现象是()。
C
A闪光融合B视觉对比C后象D联觉
7、在旅游业中加强导游工作是为了增加旅客知觉的()。
C
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
8、情人眼里出西施是()。
B
A刻板印象B晕轮效应或光环效应C定势D情绪的弥漫性
9、据研究,黄色表示甜,绿色表示酸,茶色表示苦,这种现象属于()。
B
A感觉适应B联觉C感觉补偿D感觉对比
10、吃了糖以后接着吃橘子会觉得橘子酸,这是()。
D
A感觉适应B感觉补偿C联觉D感觉对比
11、“窥一斑而见全豹”是知觉()的体现。
A
A整体性B恒常性C选择性D理解性
12、当人们在交谈中提到“黄山”时,头脑中重现迎客松的形象,这是()。
C
A回忆B重现C表象D想象
13、开卷考试时的记忆活动是()。
D
A识记B保持C回忆D再认
14、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为()组块。
B
A9+2B7+2C5+2D6+3
15、既是记忆的重要标志,又是回忆和再认的重要条件,它是()。
B
A识记B保持C重现D联想
16、后继的学习与记忆对先前学习材料的保持与干扰作用是()。
C
A动机性抑制干扰B前摄抑制干扰
C倒摄抑制干扰D痕迹衰退抑制干扰
17、根据线索,运用策略,在意志努力下完成映象复现的有意回忆是()。
C
A随意回忆B不随意回忆C追忆D复杂联想
18、具有明确识记目的,运用一些识记方法,并需要作出意志努力的识记是()。
A
A有意识记B意义识记C机械识记D无意识记
19、“过渡学习”就是当学习重复的次数达到能刚好完全背诵的()时,对阻止遗忘的效果最好。
B
A110%B150%C200%D200%以上
21、实验表明,学习材料的中间部分记忆效果较差,原因是受到()。
D
A前摄抑制B倒摄抑制C干扰抑制D双重抑制
22、及时复习的理论依据是()。
C
A记忆回涨规律B前摄抑制C遗忘规律D倒摄抑制
23、看见“天安门”三个字时,头脑中重现出的天安门城楼形象是()。
B
A想象B表象C印象D迹象
24、艾宾浩斯发现遗忘进程的规律是()。
B
A先慢后快B先快后慢C很快D很慢
26、在人的大脑皮层上,各种暂时神经联系的痕迹以不同方式组合,这种生理机制用来解释()。
A
A想象B表象C记忆D思维
27、根据言语描述或图形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是()。
D
A有意想象B随意想象C创造想象D再造想象
28、在刺激物作用下,人脑独立形成具有社会意义的新形象的过程是()。
C
A有意想象B随意想象C创造想象D再造想象
29、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是()。
D
A理想B空想C灵感D幻想
30、当创造性活动接近突破时出现的心理状态是()。
C
A创造性思维B创造性想象C灵感D空想
31、不随意想象的特殊表现是()。
C
A灵感B原型C梦D顿悟
32、有人想修炼成仙的想象是()。
A
A空想B幻想C理想D梦想
33、想象是以()为基础,以客观现实为源泉。
B
A记忆B表象C思维D
34、看过《西游记》的人,在头脑中都可形成孙悟空的形象,这一心理过程是()。
C
A表象B创造想象C再造想象D幻想
35、人脑通过一定事物为媒介来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这充分体现思维的()。
A
A间接性B概括性C抽象性D系统性
36、“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结论,属于下列哪种思维特性?
()C
A抽象性B概括性C间接性D情境性
37、医生根据病人的体温、血压、心电图等检查资料确诊病患,这属于思维的()特性?
A
A间接性B概括性C预见性D抽象性
38、学生能做到“一题多解”的思维活动是()。
C
A常规思维B集中思维C发散思维D抽象思维
39、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按现成方案与程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
A
A常规性思维B创造性思维C直觉性思维D分析性思维
40、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解答问题有启示作用的相类似的事物或现象是()。
A
A原型B定势C迁移D变式
41、受经验与习惯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它影响问题解决时的倾向性,这是()。
A
A定势B迁移作用C动机状态D变式
42、问题解决效率受问题的难易和问题解决者情绪状态的影响,当在解决难度大的问题时其动机
水平应处于()水平。
D
A强B弱C中等D偏低
43、平时人们所说的“一心二用”是()。
D
A不可能的B不良品质C无条件的D有条件的
44、分析问题并找出问题中主要矛盾的过程是处于问题解决阶段的()。
B
A提出问题B明确问题C提出假设D检验假设
45、注意具有的两个基本特点是()。
C
A指向性和选择性B指向性和调节性C集中性和指向性D集中性和选择性
46、有预定目的但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C
A随意注意B不随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D有意注意
47、指出下列事例是有意注意的是。
B
A观看一幅别出心裁的广告B专心做功课
C一个身着异服的人引起别人的注意D围观车祸现场
48、音乐教师在上课时一边弹琴,一边领唱,一边观察学生的反映,这是()。
C
A注意的分散B注意的转移C注意的分配D注意的范围
49、教师讲课时声音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这是为了引起学生的()。
B
A有意注意B无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D分散注意
50、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品质在哪方面的特征()。
C
A广度B强度C时间D空间
51、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地、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到另一个对象上,这是()。
C
A注意分配B注意范围C注意转移D注意稳定性
第三章行为的调控
一填空
1、需要是指有机体的一种匮乏状态,是 和 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
(生理社会)
2、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 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需要)
3、从某种意义上说, 是情绪的本质内容,它的变化是通过情绪的变化来实现的。
(情感)
4、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表现形式,主要有 表情、 表情和言语表情。
(面部姿态)
5、 是情绪和情感的主要特征。
(两极性)
6、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速度、紧张度和持续性,把情绪状态分为 、激情和应激。
(心境)
7、心境是指人比较 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心境具有 。
(平静弥漫性)
8、激情状态下,人容易出现 现象。
(意识狭窄)
9、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刺激所做出的 反应 (适应性)
10、人类比较高级的社会情感有道德感和 (理智感美感)
11、需要的层次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马斯洛)
12、是个人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需要)
13、情绪的基本形式为:
; ;;。
(喜怒哀惧)
14、意志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阶段和 阶段。
(采取决定执行决定)
15动机冲突主要有 、 、趋避冲突和多重趋避冲突。
(双趋冲突双避冲突)
16、良好的意志品质包括 、 、坚持性和自制力。
(自觉性果断性)
21、与果断性相反的品质是武断和 。
(优柔寡断)
22、缺乏意志品质 的人表现为固执己见、我行我素。
(自制力)
23、人对挫折的反应主要有 性反应、 性反应和个性的改变。
(情绪理智)
24、意志对行动的调节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 ;一是 。
(发动抑制)
二现象解释题及其答案
1、“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兴致勃勃”、“人逢喜事精神爽”。
这是心境的弥漫性或渲染性的表现。
心境的弥漫性是指当人具有了某种心情,就会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而不是对某个特定事物的体验。
2、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情况,有的人能够急中生智,而有的人则呆若木鸡。
这是应激的不同反应水平的体现。
应激是指由于某种意外的刺激而引起的紧张情绪状态,
是有机体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有两种反应水平:
积极反应和消极反应。
急中生智是应激的积极反应,而呆若木鸡是应激的消极反应。
应激的反应水平可以通过训练得以提高。
3、有心摘花怕有刺。
这是趋避冲突的表现。
趋避冲突是指一个人对同一目的同时产生两种对立的动机,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恶而避之的矛盾心理。
4、有些成人在遭到挫折后蒙头大睡,装病不起,像小孩子一样。
这是退化的表现。
退化又叫倒退、回归或退行,是指个体遇到挫折时表现出与自己年龄不相称的行为,即退回到原来较低的发展水平。
三简答题及其答案
1.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感情,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既有密切联系又有
区别的两个概念。
区别:
(1)情绪具有情境性、激动性、暂时性。
情感具有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
(2)情绪具有明显的冲动性和外部表现。
情感常以内心体验的形式存在,比较内隐,不易外露。
(3)情绪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态度体验,情感发生较晚,是人类所特有的,是在社会实践中发展起来的。
就人类个体而言,情绪发生在先,情感体验在后。
(4)情绪主要与生理性的需要相联系,而情感则更多的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联系:
(1)情感离不开情绪,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产生的,而且它又通过情绪来表达。
(2)情绪也离不开情感,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情绪的变化反映情感的深度。
在情绪发生的过程中,常深含着情感。
2.意志过程与认识过程、情感过程的关系。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是紧密联系的。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包含着意志的成分;同样,意志
过程也包含着认识过程和情感成分,只是为了研究的需要,才对统一的心理过程从不同侧面进行分析。
⑴意志与认识的关系。
首先,意志的产生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的,离开了认识过程,意志便不能产
生。
其次,在认识过程中,人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要克服困难,就需要作出意志努力。
⑵意志与情感的关系。
首先,情感可以成为意志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
其次,意志
能够控制情绪,使情绪服从理智。
3.简述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一般把意志行动分为两个阶段:
准备(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执行决定)阶段。
⑴采取决定阶段:
这一阶段包括在思想上权衡行动的动机、确定行动的目标、选择行动的方法并做
出行动的决定。
其中权衡动机(动机冲突)是意志行动的中心环节。
确定行动的目标也十分重要。
目标越具体,则由这个目标所引起的毅力就越大,就越能表现一个人的意志力量。
目标确定以后,就要解决实现如何目标的问题,即解决怎样做的问题。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