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278947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354.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docx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docx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2014年下期新田一中新课程必修Ⅲ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主备人:

宋立新

新田一中高二地理备课组2014年下期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

(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

(4)知道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图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通过对教材中相关探究活动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方法,有关区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通过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和高山地区的旅行,开展研究性活动,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撰写报告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乡土知识教育,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教育。

(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区域的主要特征;

(2)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3)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差异;(4)区域产业结构的划分及其演进。

难点:

区域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概念及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比较法、多媒体展示法、逻辑推理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通过让学生分别介绍四个不同的区域(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高山地区)的景观特征,引入新课。

【学习新知】

【过渡】教师通过评价学生的区域介绍,归纳总结的概念和区域的特征。

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实例说明区域的主要特征。

一、区域的概念

区域(Region):

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它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其内部的特定性质或功能相对一致而有别于外部邻区。

(1)世界上的区域形形色色,区域的划分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A、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区域界线十分明确,如国家、行政区等。

B、按自然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自然区域,界线模糊,如高原区、平原区、等雨量区等。

C、按人文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人文区域,如人口密度区、水田农业区、旱作农业区等。

D、区域内部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具有一定吸引力或辐射范围区域。

例如:

经济区、贸易区等。

E、区域内部有着共同职能的功能区。

如城市中的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2)从地域范围(空间尺度)来说,区域的划分可根据需要,或很大、或很小。

大到大洲和大洋,小到一个具体的地方。

例如:

在中国,大尺度的区域,可包括几个甚至几十个省区,如长江沿岸经济带、东部沿海经济带、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等。

中等尺度的区域,可包括一两个省区及相邻的部分省区,如京津唐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也可以是一个省的部分地区,如辽中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等。

小尺度的区域,可以是一个城市内部的一个区域,如上海的浦东开发区等。

二、区域主要特征:

(学生理解识记)

(1)具有一定的界线。

(2)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活动探究】思考并完成:

教材P3的活动题的第3题

地域

景观特征

人口分布

产业活动

乡村

聚落规模小,以平房为主,周围农田环绕,一派田园风光

人口较少,

分布较稀疏

以农业活动为主

工业城市

聚落规模较大,楼房林立道路交错

人口规模大,

分布密集

以非农业活动为主

中心商务区

建筑物高大密集,白天人流和车流不息,经济活动频繁

人口昼夜差别大

以商务和

服务活动为主

★方法点拨:

如何归纳、描述区域的地理特征

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归纳:

1.地理位置:

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

2.自然地理特征:

气候(类型、分布、特征、成因)、地形(地势)、河流(水文、水系特征,补给类型,流量变化,水能蕴藏)、土壤、植被。

3.人文经济特征:

工业和农业的地域类型和区域特点、城市交通、人口、资源和能源类型、特点、分布。

三、区域空间结构

【教师提问】什么是区域空间结构?

主要有哪些要素组成?

有哪些影响因素?

1、概念:

区域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影响因素主要有:

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3、区域的划分:

总体上看一个区域大致可划分为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

区别:

从地域范围上看,乡村地域比城镇地域要大得多,乡村地域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镇地域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联系:

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城镇地域对乡村地域产生广泛和持续的带头作用。

4、区域的空间分布形式

一般地,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网络、域面四个基本要素组成。

农业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变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区域是汇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活动探究】讨论完成P4-5页的活动题

1、

(1)该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特点早期:

交通方式单一,线路较少,城市区域狭小中期:

交通交织成网,城市区域扩大晚期:

交通网络密集,线路四通八达,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2)该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原因:

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2、

(1)空间结构的特点:

东部地区比西部人口、城市密集;区域核心——城市多沿河流和交通线分布

(2)空间结构分布变化:

交通网络越来越稠密;城市数目不断增多,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分布趋于平衡;区域空间的结构变化(3)变化的主要动力:

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的发展。

第二课时

四、区域产业结构

【教师提问】什么是产业结构?

影响因素有哪些?

我国三次产业是如何划分的?

1、概念:

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

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第一产业是广义上的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指工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4、区域产业结构差异

(1)指标差异:

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

(2)空间差异:

①传统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区域:

第一产业比重大;②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区域:

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第一产业比重较小;③发展水平较高区域:

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较大

5、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时间差异)

时期

产业结构变化

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格局

早期

农业经济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大

一、二、三

中期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

二、一、三或二、三、一

后期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超过第二产业

三、二、一

温馨点拨:

根据区域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的比重关系,可以推断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当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当第二产业比重较大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当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且第三产业比重大于第二产业比重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产业结构合理。

【活动探究】教材P7活动题

★规律方法技巧

三次产业构成常见图表

考查区域产业结构时,常常用不同的图表形式呈现三次产业的构成。

现归纳如下:

①柱状图(中国中部地带某地产业结构)②三角坐标图(甲地)

③饼状图(三大经济地带、产业结构)④表格:

如上表

⑤其他:

如折(曲)线叠加图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在某国上次产业比重图中,A点B点分别代表该国1975年和1995年三次产业构成,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完成下表要求:

(2)该国三大产业构成20年来的变化是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

(3)比较该国与中国、缅甸、美国产业构成状况及工业化程度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该国与中国同属于工业化国家。

缅甸的第一产业比该国大,属于工业化尚未开始的发展中国家,美国的第一产业比该国小,第三产业比该国大,属于工业化发达国家。

【作业布置】课时训练1

【教学反思】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以及人文发展指数这个综合性指标。

2、知道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

(重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这个案例,说明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案例来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分析,明确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随区域自身的发展,不断的协调人际关系。

3、通过分析图1—11,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格局,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和析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区域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明确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和协调的人地关系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区域发展的演化规律

难点:

区域发展演化规律;不同区域发展阶段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讨论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学生自己举例,说一说你认为哪些国家或地区经济比较发达,衡

量的标准是什么?

【学习新知】

一、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

1、指标

(1)常用指标: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

国内生产总值: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价值的总和。

它能全面地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总规模,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评价经济形势的重要综合指标。

国民收入:

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各个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新创造的价值总和,就是从一个时期内的社会总产品的价值中减去生产上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后剩余的部分。

三次产业产值

按上述指标,区域类型可分为:

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

(2)综合性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

人文发展指数(HDI)是通过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国内生产总值三项指标的加权平均。

作为一项综合性的生活质量指标,人文发展指数终将代替传统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中国已经跟上这一趋势,在短短的几年中,不仅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及原则、措施,而且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上出现了诸多可持续发展目标。

2、区域的总体发展趋势

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呈现出:

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趋势。

思考:

为什么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不是表现出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总体发展趋势?

分析:

在区域发展初期,经济发展水平低,区域内部的差异比较小,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的平衡发展状态,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起步和加速发展,城市的发展速度要明显高于区域的平均速度,整个区域呈现出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随着区域的进一步发展,其内部的差异缩小,区域处于比较高水平的平衡状态,因此,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表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趋势。

二、区域发展阶段(案例分析)

课件展示:

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资料,思考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上找出匹兹堡、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布法罗、说出它的地理位置特点。

2、匹兹堡附近拥有优质的大煤田,但为什么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匹兹堡才逐渐发展成为大型钢铁基地?

3、在匹兹堡由毛皮贸易场所发展成为钢铁中心的过程中,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4、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成长阶段与初期相比,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5、美国东北部在成长阶段出现了哪些问题?

这些问题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6、分析导致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经济衰退的原因?

7、处于衰退阶段的区域,原先的发展优势还存在吗?

其人地关系会怎样变化?

 

(让学生在分析讨论这个案例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得出区域发展的一般规律。

(教师归纳总结)

一般来说,区域的发展受到资源、环境、产业结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要素的影响。

区域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地消耗物质和能量,并且再以新的形式释放出来,从而实现它的生存与发展。

区域自身的发展一般包括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退阶段。

首先是初级阶段,是指区域早期发育阶段。

以传统农业为主,区域内的因子数少,,空间结构简单,区域内部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在此阶段,区域的发展往往是由某一自然资源或便利的交通位置,或人文资源(如技术)等个别的或几个组合的具有集聚力量的因素吸引某产业或企业,形成个别经济增长点,并由此形成支柱产业。

在这个阶段,资源对生产来说是充足的,环境短期内也不会受到明显破坏。

如材料一所说的美国匹兹堡由毛皮贸易场所发展为钢铁工业中心就是这一发展阶段的例子。

其次是成长阶段,是指区域的中期发展和成熟阶段。

在区域的中期发展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物质、能量的输入、输出发幅度增加,人地关系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区域生态关系出现了明显的不协调。

在此阶段,初始阶段的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向周边不断扩展,形成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出现了“点—轴系统”理论提出的空间结构模型,或克里斯泰的中心地理论所表达的区域演变的另一种形式。

区域内资源逐渐出现短缺现象,环境受到了明显的破坏。

一般地,这一时期的人地关系也逐渐不协调了。

如上述材料所述,在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成长,初期出现的匹兹堡等个别中心逐渐向东、向西扩展,涌现出了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布法罗等工业中心,工业化区域不断扩大。

同时,产业结构也趋于复杂化,出现了机械、化学、纺织等工业部门。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工业生产需要,当局不仅在当地大规模开采铁矿和煤炭,而且还从外地输入了大量资源。

在工业生产的过程中,所排放的废弃物严重污染了本地环境,五大湖的生态也遭到一定破坏,人地关系变得空前紧张。

最后是衰落阶段,指区域发展演变的后期阶段。

在区域的衰落阶段,随着本地区资源的枯竭,同时,由于技术、产业结构等与区域外整个市场发展的不和谐,增长速度衰退,效益降低,本区域原先具有的集聚能力减弱,导致整体区域呈现萎缩状态。

这个时期,区域经济及企业需要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引进新的技术,改革区域的经济结构,区域才能产生新的经济增长活力。

第二课时

【学生活动】列表比较区域三个阶段的特点

发展指标

以传统农业

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工业化阶段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很少

提高

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产业构成

第一产业比重最大

第一产业比重较低,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第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到相当大的比重,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地超过第二产业

劳动力分布

大多数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劳动力开始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大规模转移

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大大增加

工业化状态

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工业化、城市化加速

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

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

比较小,缺乏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区域的平均发展速度

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缩小

交通线路

数量少,分布稀疏

交通建设显著加快

现代化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商务网络逐步形成

区域对外开放程度

较低,对外贸易规模甚小,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

逐步提高

区域的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增长

发展状态

低水平均衡状态

不均衡状态

高水平的均衡

课件展示:

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图

【思考】请你设计一下中国区域发展的模式?

读课本图1—1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格局图。

验证了区域的发展演化规律经历了初期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

引导学生联系我国实际来分析如何振兴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

写出振兴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议与意见。

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某一优势因素,比如矿产、能源、农副产品、地理区位等,往往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的突破口,并由此形成支柱产业。

就此问题,阐述你的观点。

 

2、有人说,如果一个区域的环境条件较差,即使这个区域拥有丰富的资源,还是难以实现良性发展。

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

 

3、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在我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4、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在全国长期保持领先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以珠江三角洲为代表的华南地区的外向型经济迅速崛起,上海这个传统的老工业基地面临着空前的挑战。

浦东新区的开发,为上海市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但是,在新时期,上海市仍面临着资源、土地、环境、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等突出问题。

请就此展开讨论,上海市的持续发展,需要克服哪些限制性因素?

如何增强城市发展的活力。

【课堂小结】

【作业】课时训练1

【教学反思】

 

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范围

2、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状况

3、通过比较,分析我国的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

4、知道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性因素和发展方向

5、理解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比较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并分析其原因,提高学生地理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收集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资料,提高学生的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学会学习、合作与交流。

3、通过讨论交流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及发展前景,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我国的区域差异,进一步明确我国的地理国情。

2、通过讨论西部大开发,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开发西部的热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东、中、西部发展的差异;南北方发展的优势、问题以及正确的发展方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难点:

东、中、西部发展差异的原因;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小组合作讨论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东、中、西差异

(一)

【导入新课】

展示我国不同区域的差异图片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在自然条件、历史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由此形成了显著的区域发展差异。

主要有南方和北方的差异,东部与中西部的差异。

【学习新知】

一、东、中、西差异

(一)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课件展示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示意图,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带划分的依据是?

依据:

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

(2)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带的范围是?

东部:

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

中部:

两湖江河山,内蒙黑吉安

西部:

西北陕甘宁青新;西南川滇黔渝藏

例1.判断:

我国东部经济地带的省级行政单位都临海。

例2.判断:

我国临海的省级行政单位都属于东部经济地带。

例3.下列省区中与所属经济地带对应正确的是

A.吉林、辽宁、浙江——东部经济地带B.内蒙古、陕西、西藏——西部经济地带

C.江西、福建、上海——东部经济地带D.安徽、湖南、山西——中部经济地带

(二)东、中、西部发展差异

课件展示:

我国三个地带经济发展比较图

思考:

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带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有何差异?

三个经济地带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差异:

东部地区经济水平高,增长速度快,中部次之,西部经济水平低,增长也最慢。

(1)产业结构的差异

产业结构差异——三大地带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

地带

东部经济地带

中部经济地带

西部经济地带

产业结构

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

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较大比重

工业结构

以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

表现出一定的

过渡性特征

以重型产业为主

【活动探究】教材P15、16的活动题

1、东部地带第二、三产业相对发达,中西部地带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

中西部地带自然条件较差,历史基础薄弱,因而经济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带。

对策:

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2、

(1)该城市第一产业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基本稳定,第三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

从工业结构来看,轻工业比例大幅度上升,重工业比例逐步下降。

第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和轻工业比例大幅上升能活跃市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城市化的进程,促进经济的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2)从三次产业的构成来看:

第一产业比重仍然过大,第二产业需要进一步发展,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从工业内部轻、重工业比例来看:

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相对较弱,应进一步加强轻工业的发展。

(2)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差异

课件展示:

2002年东、中、西部地带工业增加值结构图

思考:

东、中、西部工业化进程方面有何差异?

东部工业化进程快、中西部相对滞后;东部工业产值明显高于中西部。

(东部:

高新技术产业,西部:

传统工业)

课件展示:

2002年东、中、西部地带城市的分布

思考:

东、中、西部城市化进程方面有何差异?

东部城市化水平高于中西部;东部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高于中西部同类城市;东部城市密度高于中西部。

【学生活动】完成下面的表格

地带

东部地带

中西部地带

工业化进程

较快

相对滞后

工业产值

较高

较低

工业结构

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占较大比重,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仍然以传统型工业为主体

城市化水平

较高

较低

城市综合实力

较高

较低

城市密度

较大

较小

 

第二课时东、中、西差异

(二)

(3)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

课件展示:

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图

对外开放的差异:

东早西晚,东高西低

从时间上看,开放起步于1980年设立的4个经济特区;至1984年迈出第二步,开放14个沿海城市;以后开放步伐不断加快,1992年基本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

从空间上看,开放首先从沿海开始,从沿海的点到沿海的片,再向中西部推进;但目前中西部的开放城镇仍是点状分布,在开放程度上不及东部沿海地区。

对外开放程度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增长。

★总结归纳:

地带性差异的原因(影响因素)

1.自然原因

(1)自然条件:

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等

(2)地理区位:

是否临海、交通区位等

2.社会和经济原因

(1)历史原因:

社会经济基础差别大

(2)文化原因:

人的思想观念(东部较开放)和竞争意识(3)产业结构比较:

东部较优(一、二、三大产业比较)(4)政治原因:

我国改革开放是从沿海开始的

【学生活动】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带的区域发展差异,是一系列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结合所学知识和下表的提示,探讨我国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

影响因素

中、西部地带

东部地带

自然因素

地形

海拔较高,地形复杂,对工农业生产和交通建设极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