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某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
《成都市某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市某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都市某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成都市某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1序言1
1.1工程概况1
1.2勘察目的、要求及依据的技术标准1
1.3勘察方案及实施2
1.4岩土工程勘察等级4
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4
2.1场地位置及地形地貌4
2.2地基岩土层的组成及分布4
2.3地基岩土层的现场特征描述5
2.4地基土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指标6
3水文地质条件7
3.1地下水类型及动态规律8
3.2地下水、土的腐蚀性8
3.3地下水的渗透性9
4场地抗震性能评价9
4.1抗震设防烈度及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10
4.2建筑场地类别10
4.4场地抗震类别10
5岩土工程评价11
5.1场地及地基稳定性、适宜性11
5.2地基岩土工程性质12
5.3地基土的胀缩性12
5.4地基均匀性14
5.5地基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14
6地基基础方案论证及建议15
6.1天然地基15
6.2复合地基15
6.3对基础施工的建议15
7基础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16
8结论与建议17
附录:
1、勘探点平面位置图1张NO:
01
2、工程地质剖面图16张NO:
02~NO:
17
3、土工试验成果表1份
******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1序言
1.1工程概况
拟建项目为1幢2~5F的教学楼及2F的风雨操场,楼高8.1m~23.8m,位于成都市成华区,地上总建筑面积为13419.80㎡,其中教学楼地段局部设一层地下室,地下室建筑面积为1500㎡,本工程拟采用框架结构,独立基础。
受建设方委托,我公司承担了该项目详勘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设计工作由北方-汉沙杨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承担。
1.2勘察目的、要求及依据的技术标准
1.2.1据建设方提供的勘探点平面图,结合现行相关规范等,本次勘察的目的为:
针对拟建物性质及预计的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根据设计提出的勘察要求,按现行规范的有关规定,本次岩土工程勘察的主要目的是:
⑴查明场地内有无不良地质作用,判断其成因、类型、分布范围及危害程度,提出整治意见,对场地、地基稳定性进行评价;
⑵查明建筑场地的成因时代、地层结构、土的类型、分布及主要物理力学性质(特别是场地膨胀土),重点查明基础下软弱夹层的分布情况;
⑶查明地下水类型、埋藏情况、渗透性、腐蚀性以及地下水位的动态变化情况,提供地层的渗透性参数;判明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⑷对地基土层的工程特性进行分析评价,提出基础设计和施工所需岩土参数。
⑸划分拟建场地土类型和场地类型,提供抗震设防相关设计参数,对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和地震效应进行评价;
⑹对地基基础方案进行论证分析并提供合理建议;
⑺提供工程施工及使用期间可能发生的岩土工程问题的预测及监控、防治措施的建议等。
1.2.2依据的技术标准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
《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J112-87)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勘探点平面图》(北方汉沙杨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1.3勘察方案及实施
1.3.1勘察孔的布置与实施
根据设计提供的勘探点平面图,本工程勘探点沿地下室边线及建筑物轮廓线共布置40孔,其中地下室部分16个,孔距一般为6.8m~21.2m,孔深为8.6m~14.5m。
勘察过程中根据各钻孔的具体地层情况,对勘探孔深进行了适当调整,同时由于受场地内施工条件的限制(场地树木、土堆等),致使部分勘探点偏移了一定距离,本次共计完成勘探点40个,各勘探点实际位置详见‘勘探点平面布置图’(NO:
01)。
1.3.2勘察方法
为综合评价场地及场地各土层性质,本次勘察在现场取样鉴别的同时,还采用了原位测试(标准贯入试验)及室内岩土、水样的试验与分析等多种方法。
1)钻探
钻探工作主要是查明地基土结构、性质,鉴别地层时代、成因及类别,确定各工程地质层及其亚层的分布及埋藏界线,采取岩土样及水试样等。
本工程钻探设备为2台SH-30型钻机。
2)原位测试
标准贯入试验:
主要用于测定粘性土的力学性质。
3)室内试验
土工试验:
采取原状土试样进行室内分析试验;
膨胀性试验:
对粘性土的膨胀性进行评价;
地下水、土壤腐蚀性试验:
在场地内采取2件地下水样及2件地下水以上土样进行腐蚀性分析,以评价地下水及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1.3.3勘探点测放、工作周期及工作量
勘探点的位置是由我公司测量公司采用GPS-RTK进行测放,勘探点的测放以建设方提供的场地北侧红线外的坐标控制点窖井盖顶A2(X=255*.302,Y=168*.403,假设高程H=100.00m)及A3(X=256*.107,Y=16*.059)引测。
各勘探点位置详见勘探点平面布置图(NO:
01)。
本次勘探点的测放、钻探、测试工作于2012年11月10日~11月15日完成钻探及相关的现场工作,实际完成勘探孔40个。
室内土工试验由我公司中心试验室完成。
本次勘察完成工作量见表1.3.3。
勘察工作量表1.3.3
序号
工作项目
单位
数量
1
测放勘探点
个
40
2
钻探
完成总孔数
个
40
总进尺
m
481.4
3
标准贯入试验
完成次数
次
21
4
取样及室内试验
原状土样
件
17
土腐蚀性分析
件
2
水质腐蚀性分析
件
2
1.4岩土工程勘察等级
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3.1.1~3.1.4条确定本工程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及地基等级均为二级,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2.1场地位置及地形地貌
拟建项目位于成都市。
场地地形起伏较大,在场地北侧和东侧与红线围墙外道路形成最高约8m的边坡,总体地形是北高南低。
勘察期间测得孔口地面假设高程在103.55m~108.86m,最大高差约5.31。
场地地貌单元属岷江水系Ⅲ级阶地。
2.2地基岩土层的组成及分布
根据本次钻探、原位测试及室内土工试验结果,将本次勘探深度范围内地基土按时代成因及土性特征自上而下划分为两个工程地质层,依次为:
第四系全新统填土层①(Q4ml)、第四系中下更新统冰水堆积粘性土层②(Q1+2fgl)。
其中①、②工程地质层又可按土质类别、性质差异,进一步划分出2个亚层。
各土层的分布、埋藏情况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NO:
02~NO:
17),室内土工试验结果报告及水质分析报告见附录。
2.3气象特征
成都地区气候温和,降水丰沛,水网密布,土地肥沃,有“天府之国”之称。
据成都气象台多年观测资料表明,成都地区多年平均气温为16.2℃,极端最高37.3℃,极端最低-5.9℃;多年平均降水量947.0mm,日最大195.2mm;蒸发量多年平均值1020.5mm;相对湿度多年平均值82%;多年平均风速1.35m/s,最大风速为14.8m/s(NE向),瞬时最大风速为27.4m/s,主导风向为NNE向,出现频率为11%;年日照时数为1200~1300小时,日照最小年份只有960小时。
2.4地基岩土层的现场特征描述
现将各土层的主要野外特征描述如下:
⑴第四系全新统杂填土层①(Q4ml)
杂填土①1:
杂色,稍湿,松散,厚度0.5m~5.5m,以炉渣、碎砖等建渣及植物根系为主,局部含较多的粘性土,为新近堆填,全场地分布。
素填土①2:
灰褐色、褐色,稍湿~饱和,松散,厚度0.5m~3.5m,以粘性土为主,局部含水量较高呈流塑状,含植物根茎及氧化物等,为新近堆填,场地大部分地段分布。
⑵第四系中下更新统冰水堆积粘性土层②(Q1+2fgl)
可塑粘土②1:
黄灰色、黄色,稍湿~湿,以可塑为主,局部为硬塑,局部接近粉质粘土,含少量氧化铁、铁锰质及钙质结核,无摇振反应,有光泽,总体韧性较好,干强度高,土质结构较致密,局部分布,层厚0.3~3.0m;
硬塑粘土②2:
黄色、黄褐色及棕红色,稍湿,硬塑,局部为薄层可塑,含少量氧化铁及少量铁锰质,裂隙发育,隙间充填灰白色粘土矿物。
无摇振反应,有光泽,总体韧性较好,干强度高,土质结构致密,底部接近硬塑粉质粘土,全场地分布,未揭穿,层厚3.0m~10.5m;
2.5地基土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指标
本次详勘针对场地地基岩土特点采取了多种室内试验和原位测试方法,并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有关规定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5.1室内试验指标及其统计结果
本次勘察采取岩土试样进行了如下一些室内试验:
物理性质试验:
测定地基土层的物理性质指标,为地基计算和基础设计提供各类指标;
压缩试验:
确定地基土层的压缩性、变形指标;
剪切(直剪)试验:
为地基承载力计算和支挡结构土压力计算等提供指标;
胀缩性试验:
为胀缩性土的判定和膨胀土地基的计算和评价提供指标。
上述岩土的物理和力学性质试验结果参见‘土工试验结果报告’分别参见表2.5.1-1~2.5.1-2。
可塑粘土②1室内试验统计表2.5.1-1
统计项目
试验项目
统计
次数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变异
系数
修正
系数
标准值
天然湿度w(%)
6
22.4
24.8
23.82
0.035
/
/
密度ρ0(g/cm3)
6
1.98
2.02
2.00
0.008
/
/
天然孔隙比e
6
0.675
0.725
0.70
0.030
/
/
液限ωL(%)
6
36.20
38.30
37.28
0.022
/
/
塑限ωp(%)
6
17.56
19.30
18.63
0.070
/
/
液性指数IL
6
0.26
0.31
0.28
0.032
/
/
塑性指数Ip
6
17.4
19.4
18.65
0.036
/
/
含水比
6
0.62
0.67
0.64
0.030
/
/
压缩系数a1-2(MPa-1)
6
0.24
0.27
0.25
0.048
/
/
压缩模量Es(1-2)(MPa)
6
6.38
7.00
6.74
0.037
/
/
抗剪强度
(快剪)
粘聚力C(KPa)
6
52.0
61.0
57.2
0.061
0.949
54.29
内摩擦角φ(°)
6
18.7
20.2
19.47
0.031
0.978
19.04
硬塑粘土②2室内试验统计表2.5.1-2
统计项目
试验项目
统计
次数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变异
系数
修正
系数
标准值
天然湿度w(%)
11
17.4
22.4
20.15
0.067
/
/
密度ρ0(g/cm3)
11
2.00
2.09
2.05
0.014
/
/
天然孔隙比e
11
0.54
0.67
0.61
0.064
/
/
液限ωL(%)
11
31.80
36.6
34.6
0.034
/
/
塑限ωp(%)
11
13.80
18.40
16.50
0.075
/
/
液性指数IL
11
0.16
0.24
0.20
0.114
/
/
塑性指数Ip
11
17.5
18.7
18.12
0.023
/
/
含水比
11
0.55
0.61
0.58
0.038
/
/
压缩系数a1-2(MPa-1)
11
0.16
0.22
0.19
0.099
/
/
压缩模量Es(1-2)(MPa)
11
7.32
9.83
8.67
0.089
/
/
抗剪强度
(快剪)
粘聚力C(KPa)
11
54.0
75.0
68.0
0.089
0.944
64.2
内摩擦角φ(度)
11
19.5
21.3
20.4
0.028
0.983
20.0
2.5.2原位测试指标及其统计结果
本次勘察进行了标准贯入试验原位测试,标准贯入测试成果已反映在工程地质剖面图中,其测试指标的分层统计结果参见表2.5.2。
标准贯入试验统计表表2.5.2
统计项目
标准贯入试验N(击/30cm)
岩土名称
可塑粘土②1
硬塑粘土②2
统计次数
8
13
范围值
5.6~11.8
10.4~16.1
平均值φm
7.7
12.8
标准差бƒ
1.91
1.96
变异系数δ
0.247
0.153
统计修正系数γs
0.833
0.924
标准值
6.4
11.8
3水文地质条件
3.1地下水类型及动态规律
根据现场调查和钻探揭露,场地内主要为局部地段上部填土中的上层滞水,勘察期间属地下水枯水期,总体上看,上层滞水一般分布在原始地形较低洼地段、水沟等部位,水量一般较小(局部水量丰富,但易于疏干),无统一的自由水位,水位埋深一般为1.6m~5.3m,相应假设高程101.05m~102.77m。
场地内抗浮设计水位可按假设高程102.80m计算,防水水位可按室外地坪标高加0.5m考虑。
3.2地下水、土的腐蚀性
本次勘察在场地内2#、34#勘探孔中采取2件地下水进行水质分析试验(试验结果见‘水质分析试验报告’),在4#、21#勘探孔中取2件土进行土的腐蚀性试验(试验结果见‘土工试验结果报告’),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7月修订)附录G及第12.2.1条~12.2.5条,结合场地已有水文地质资料综合评定(水、土腐蚀性评价见表3.2),场地所处环境类别为Ⅱ类,地下水对砼结构及钢筋砼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根据PH值判定,土对钢结构具微腐蚀性。
水、土腐蚀性评价表3.2
评价
要求
试验
项目
水的腐蚀性判定
土的腐蚀性判定
判定
标准
实测值
腐蚀性
等级
判定
标准
实测值
腐蚀性等级
按环境类型对砼结构的腐蚀性
SO2-(mg/L)
<300
90.2~102.4
微
<300
86.5~195.9
微
Mg2+
(mg/L)
<2000
26.4~32.7
微
<2000
16.9~23.4
微
NH+4
(mg/L)
<500
0.05~0.06
微
/
/
/
总矿化度(mg/L)
<20000
366.5~395.9
微
/
/
/
按地层渗透性判定砼结构的腐蚀性
PH
>5
7.28~7.33
微
>5
6.77~6.83
微
HCO-3
(mmol/L)
>1.0
2.13~4.35
微
/
/
/
侵蚀性CO2
(mg/L)
<30
0.0~0.0
微
/
/
/
判定对钢筋砼中的钢筋腐蚀性
Cl-
(mg/L)
<100
18.9~20.5
微
<250
39.2~57.7
微
备注;其中对土的判定标准单位由水的mg/L相对应为mg/kg。
3.3地下水的渗透性
场地地势低洼处填土层少数地段见到上层滞水,在无充足的补给来源时,其水量有限。
施工时应做好场地排水系统,防止地表水渗入填土层中对施工造成不利影响。
中下更新统粘土层属相对隔水层,但因其裂隙发育,裂隙彼此切割、连通,成为地下水通道而具有一定的渗透性,同时也由于裂隙的发育、组合、连通情况不同而呈现明显的不均匀性。
总体上看,本场地无强透水层分布,各地基岩土层的渗透性较弱。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场地粘性土层渗透系数约为0.02~0.5m/d。
本场地基础施工中适宜采用基坑明排水措施而不宜采取井点降水措施。
4场地抗震性能评价
4.1抗震设防烈度及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
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A.0.20.5,拟建场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特征周期为0.45s。
4.2建筑场地类别
场地内上部分布的填土属软弱土(填土基本上为原始地貌上堆填而成,在施工场时属于大部被清除部分),粘土属中硬土。
根据我公司成都地区工程经验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4.1.3条,各土层的剪切波速取值建议如下表4.2。
本场地土的剪切波速建议值表4.2
地层编号
地层名称
土层计算厚度(m)
剪切波速vs(m/s)
①1
杂填土
2.3
120
②1
可塑粘土
1.7
260
②2
硬塑粘土
16
300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4.1.5条规定的相关公式计算场地的等效剪切波速。
公式如下:
vse=d0/t
t=
式中:
vse—场地的等效剪切波速(m/s);
d0—计算深度(m),取覆盖层厚度,据附近勘察资料基岩埋深在15m~20m,取20m;
t—剪切波在地面至计算深度之间的传播时间;
di——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土层的厚度(m);
vsi—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层土的剪切波速度(m/s);
n—计算深度范围内土层的分层数。
计算可得vse=253.04m/s。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表4.1.6的场地划分原则,250m/s4.3场地抗震类别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4.1.1条,结合拟建场地分布的人工填土层属软弱土,原始地形起伏较大,局部与围墙外道路高差形成8m高边坡,但8m高边坡为人工堆填形成,后期施工对大部填土场平清除后,形成的边坡高度大致在4m以下,因此从总体上看,场地无不良地质作用,也无可液化土层分布,场地整平后地势较为开阔平坦,因此综合判定本场地属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场地。
5岩土工程评价
5.1场地及地基稳定性、适宜性
场地区域上处于成都凹陷盆地中部东南侧的相对稳定地块,场地及其附近无区域性断裂通过,属构造相对稳定地块。
现场地质调查表明,场地地形起伏较大,局部形成的高边坡,主要是填土堆积而成,场平施工清除填土后,边坡高度在4m以下,对边坡适当进行处理后,边坡对场地基本无影响;场地及附近无影响场地及地基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场地及地基稳定性良好,适宜工程建筑。
5.2地基岩土工程性质
据地基岩土层的野外性状特征和测试、试验结果,对场地内地基岩土层性质评价如下:
⑴填土①:
一般厚度为0.5~5.5m,土质杂乱、结构疏松,属表层不良地基土。
⑵粘土②:
该大层内的硬塑粘土②2力学强度较好,属压缩性中等偏低的地基土;可塑粘土②1属力学强度中等、压缩性中等的地基土。
可塑粘土②1,硬塑粘土②2为本场地中力学性质比较好的地基土层,根据地层层位及建筑埋深,可塑粘土②1、硬塑粘土②2是本工程中较理想的天然地基持力层。
5.3地基土的胀缩性
场地位于成都市区东部,据区域地质资料、野外性状特征初步判定,场地内的第四系中下更新统冰水堆积粘性土层②层属膨胀土。
本次详勘取样进行了土的胀缩性试验,试验结果见土工试验结果报告,胀缩性试验的统计结果见表5.3
粘土②胀缩性试验统计结果表 表5.3
统计
项目
统计
次数
范围值
平均值
标准差
变异
系数
统计
修正系数
自由膨胀率
δ(%)
6
40~53
45.80
4.926
0.108
0.911
膨胀力
(%)
6
53~80
61.00
11.645
0.191
0.842
线缩率
6
5.62~7.75
6.53
0.973
0.149
0.877
收缩系数
6
0.39~0.58
0.52
0.073
0.142
0.883
收缩含水量比
例限值(%)
6
14.0~17.9
16.53
1.588
0.096
0.921
试验结果表明:
粘土层自由膨胀率为40~53%,平均值为45.80%,具弱膨胀潜势;根据地区经验,本场地粘土具有收缩作用为主的特性。
依《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J112-87)3.2.3
Ss=Ψs
式中Ss—地基土的收缩变形量(mm);
Ψs—计算收缩变形量的经验系数,宜根据当地经验确定,取0.89;
λsi—第i层土的收缩系数,应由室内试验确定;
—地基土收缩过程中,第i层土可能发生的含水量变化的平均值(以小数表示);
n—自基础底面至计算深度内所划分的土层数,计算深度可取大气影响深度,当有热源影响时,应热源影响深度确定。
在计算深度内,各土层的含水量变化值,应按下式计算:
=
-(
-0.01)
式中w1—地表下1m处土的天然含水量;
wi—第i层土的厚度;
zn—计算深度,可取大气影响深度3m;
计算结果如下:
孔号
16
30
37
31
34
16
变形量(mm)
31.3
33.0
30.8
26.8
22.2
32.5
经计算地基土分级变形量为22.2~31.3㎜,地基胀缩等级为I级。
根据《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第10.1.2条,成都地区大气影响深度为3.0m,大气影响急剧深度为1.35m。
根据本场地地形地貌、工程及水文地质条件,结合成都地区建筑经验(地基胀缩性对建筑物的危害一般多发生在三层以下、基础埋深不足1.5m的建筑上),建议采用以粘土为天然地基基础持力层时基础埋置深度不宜小于1.5m(从室外地坪起算)。
5.4地基均匀性
本场地地基岩土构成较为简单,上部为填土,下部为可塑粘土②1、硬塑粘土②2。
持力层之上的土层,虽总体上有一定厚度,全场地分布,但由于各亚层分布较不稳定,厚度变化较大,性质较差,均匀性较差。
持力层的土层可塑粘土②1、硬塑粘土②2,土性质变化不大,分布较为稳定,但局部因填土较厚,粘性土层面埋深局部变化较大,因此本层局部存在一定的不均匀性。
5.5地基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
根据现场原位测试成果和室内土工试验结果,结合现场钻探及地基土层的埋藏分布、时代成因等情况,经综合分析后提出本场地各地基土层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建议值如下表5.5-1~5.5-2,以供设计选用。
地基土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一览表5.5-1
岩土层名称
及代号
天然重度
r
(kN/m3)
地基承载力
特征值
fak(kPa)
压缩模量
Es
(MPa)
抗剪强度
粘聚力
C(kPa)
内摩擦角
(度)
杂填土①1
17.00
素填土①2
18.00
6
8
可塑粘土②1
19.90
160
6.7
54
19
硬塑粘土②2
20.30
220
9.6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