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逍遥游节选》原文译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268018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逍遥游节选》原文译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文言文《逍遥游节选》原文译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文言文《逍遥游节选》原文译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文言文《逍遥游节选》原文译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文言文《逍遥游节选》原文译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逍遥游节选》原文译文.docx

《文言文《逍遥游节选》原文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逍遥游节选》原文译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逍遥游节选》原文译文.docx

文言文《逍遥游节选》原文译文

文言文:

《逍遥游(节选)》原文译文

  

  《逍遥游(节选)》

  先秦:

庄周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

“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

(抢榆枋一作:

枪榆枋)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

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此大年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

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

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鷃笑之曰:

‘彼且奚适也?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而彼且奚适也?

’”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旬有五日而后反。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故曰: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译文】

  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

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

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

鹏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

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

  《齐谐》这本书,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

书上记载:

“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

”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活动着的生物都因为风吹而运动。

天空苍苍茫茫的,难道就是它本来的颜色吗?

它的辽阔高远也是没有尽头的吗?

鹏往下看的时候,看见的应该也是这个样子。

  如果聚集的水不深,那么它就没有负载一艘大船的力量了。

在堂前低洼的地方倒上一杯水,一棵小草就能被当作是一艘船,放一个杯子在上面就会被粘住,这是水浅而船却大的原因。

如果聚集的风不够强大的话,那么负载一个巨大的翅膀也就没有力量了。

因此,鹏在九万里的高空飞行,风就在它的身下了,凭借着风力,背负着青天毫无阻挡,然后才开始朝南飞。

  蝉和小斑鸠讥笑鹏说:

“我们奋力而飞,碰到榆树和檀树就停止,有时飞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

何必要飞九万里到南海去呢?

”到近郊去的人,只带当天吃的三餐粮食,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外的人,要用一整夜时间舂米准备干粮;到千里外的人,要聚积三个月的粮食。

蝉和小斑鸠这两只小虫、鸟又知道什么呢。

  小智比不上大智,短命比不上长寿。

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

朝生暮死的菌草不知道黑夜与黎明。

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蝉,不知道一年的时光,这就是短命。

楚国的南方有一种大树叫做灵龟,它把五百年当作一个春季,五百年当作一个秋季。

上古时代有一种树叫做大椿,它把八千年当作一个春季,八千年当作一个秋季,这就是长寿。

可是活了七百来岁的彭祖如今还因长寿而特别闻名,众人都想与他相比,岂不可悲!

  商汤问棘,谈的也是这件事。

汤问棘说:

“上下四方有极限吗?

”棘说:

“无极之外,又是无极!

在草木不生的极远的北方,有个大海,就是天池。

里面有条鱼,它的身子有几千里宽,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

有一只鸟,它的名字叫做鹏。

鹏的背像泰山,翅膀像天边的云;借着旋风盘旋而上九万里,超越云层,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

小泽里的麻雀讥笑鹏说:

‘它要飞到哪里去呢?

我一跳就飞起来,不过数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丛中盘旋,这也是极好的飞行了。

而它还要飞到哪里去呢?

’”这是大和小的分别。

  所以,那些才智能胜任一官的职守,行为能够庇护一乡百姓的,德行能投合一个君王的心意的,能力能够取得全国信任的,他们看待自己,也像上面说的那只小鸟一样。

而宋荣子对这种人加以嘲笑。

宋荣子这个人,世上所有的人都称赞他,他并不因此就特别奋勉,世上所有的人都诽谤他,他也并不因此就感到沮丧。

他认定了对自己和对外物的分寸,分辨清楚荣辱的界限,就觉得不过如此罢了。

他对待人世间的一切,都没有拼命去追求。

即使如此,他还是有未达到的境界。

  列子乘风而行,飘然自得,驾轻就熟。

十五天以后返回;他对于求福的事,没有拼命去追求。

这样虽然免了步行,还是有所凭借的。

倘若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着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的境地,他还要凭借什么呢?

所以说:

修养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

  【注释】

  冥:

通假“溟”,指海色深黑。

“北冥”,北海。

下文“南冥”,指南海。

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

  鲲(kūn):

传说中的大鱼。

之: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其:

表推测。

  鹏:

本为古“凤”字,这里指传说中的大鸟。

  怒:

奋起的样子,这里指鼓起翅膀。

  垂:

同“陲”,边际。

  海运:

海动。

古有“六月海动”之说。

海运之时必有大风,因此大鹏可以乘风南行。

徙:

迁移。

  天池:

天然形成的大海。

  《齐谐》:

书名。

出于齐国,多载诙谐怪异之事,故名“齐谐”。

一说人名。

  志怪:

记载怪异的事物。

志,记载。

  水击:

指鹏鸟的翅膀拍击水面。

击:

拍打。

  抟(tuán):

回旋而上。

一作“搏”(bó),拍。

扶摇:

一种旋风,又名飙,由地面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

九,表虚数,不是实指。

  去:

离,这里指离开北海。

“去以六月息者也”指大鹏飞行六个月才止息于南冥。

一说息为大风,大鹏乘着六月间的大风飞往南冥。

以:

凭借。

息:

风。

  野马:

指游动的雾气。

古人认为:

春天万物生机萌发,大地之上游气奔涌如野马一般。

  尘埃:

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

  生物:

概指各种有生命的东西。

息:

这里指有生命的东西呼吸所产生的气息。

相:

互相。

吹:

吹拂。

  苍苍:

深蓝。

其正色邪:

或许是上天真正的颜色?

其,抑,或许。

正色,真正的颜色。

邪,同“耶”,疑问语气词。

极:

尽。

下:

向下。

亦:

也。

是:

这样。

已:

罢了。

  覆:

倾倒。

坳(ào):

凹陷不平,“坳堂”指堂中低凹处。

  芥:

小草。

置杯焉则胶:

将杯子放于其中则胶着搁浅。

置,放。

焉,于此。

胶,指着地。

  斯:

则,就。

  而后乃今:

“今而后乃”的倒文,意为“这样,然后才……”。

培:

凭。

  莫之夭阏(yāoè):

无所滞碍。

夭,挫折。

阏,遏制,阻止。

“莫之夭阏”即“莫夭阏之”的倒装。

图南:

计划向南飞。

  蜩(tiáo):

蝉。

学鸠:

斑鸠之类的小鸟名。

  决(xuè):

疾速的样子。

  抢(qiāng):

触,碰,着落。

“抢”也作“枪”。

榆枋:

两种树名。

榆,榆树。

枋,檀木。

  控:

投,落下。

  奚以:

何以。

之:

去到。

为:

句末语气词,表反问,相当于“呢”。

南:

名词作动词,向南(飞行)。

“奚以……为”,即“哪里用得着.......呢”。

  适:

去,往。

莽苍:

色彩朦胧,遥远不可辨析,本指郊野的颜色,这里引申为近郊。

  三餐:

指一日。

意思是只需一日之粮。

反:

同“返”,返回。

  犹:

还。

果然:

吃饱的样子。

  宿:

这里指一夜。

宿舂粮:

即舂宿粮,舂捣一宿的粮食。

  之:

此,这。

二虫:

指蜩与学鸠。

虫:

有动物之意,可译为小动物

  知(zhì):

通“智”,智慧。

  朝菌:

一种大芝,朝生暮死的菌类植物。

晦朔: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一说“晦”指月末,“朔”指月初。

  蟪蛄(huìgū):

寒蝉,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

  冥灵:

大树名。

一说为大龟名。

  根据前后用语结构的特点,此句之下当有“此中年也”一句,但传统本子均无此句。

  大椿:

传说中的大树名。

一说为巨大的香椿。

  彭祖:

传说中尧的臣子,名铿,封于彭,活了约八百岁。

乃今:

而今。

以,凭。

特,独。

闻,闻名于世。

  众人:

一般人。

匹:

配,比。

  汤:

商汤。

棘:

汤时的贤大夫,《列子汤问》篇作“夏革(jí)”。

已:

矣。

  穷发:

传说中极荒远的不生草木之地。

发,指草木植被。

  修:

长。

  泰山:

在今山东泰安北。

  羊角:

一种旋风,回旋向上如羊角状。

  绝:

穿过。

  斥鴳(yàn):

池沼中的小雀。

斥,池,小泽。

  仞:

古代长度单位,周制为八尺,汉制为七尺;这里应从周制。

  至:

极点。

  小大之辩:

小和大的区别。

辩,同“辨”,分辨,分别。

  效:

效力,尽力。

官:

官职。

  行(xíng):

品行。

比:

合。

  合:

使...满意。

而:

通“能”,能够。

征:

征服。

  宋荣子:

一名宋钘(jiān),宋国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犹然:

喜笑的样子;犹,通“繇”,喜。

  举:

全。

劝:

勉励。

  非:

责难,批评。

沮(jǔ):

沮丧。

  定:

认清。

内外:

这里分别指自身和身外之物。

在庄子看来,自主的精神是内在的,荣誉和非难都是外在的,而只有自主的精神才是重要的、可贵的。

  境:

界。

  数数(shuò)然:

汲汲然,指急迫用世、谋求名利、拼命追求的样子。

  列子:

郑国人,名叫列御寇,战国时代思想家。

御:

驾驭。

  泠(líng)然:

轻妙飘然的样子。

善:

美好的。

  旬:

十天。

有:

通“又”,用于连接整数与零数。

  致福:

求福。

  虽:

虽然。

待:

凭借,依靠。

  乘:

遵循,凭借。

天地:

这里指万物,指整个自然界。

正:

本;这里指自然的本性。

  御六气之辩:

驾驭六气的变化。

御,驾驭、把握。

六气:

指阴、阳、风、雨、晦、明。

辩:

通“变”,变化的意思。

  彼:

他。

且:

将要。

恶(wū):

何,什么。

  至人:

庄子认为修养的人。

下文“神人”“圣人”义相近。

无己:

清除外物与自我的界限,达到忘掉自己的境界。

即物我不分。

  神人:

这里指精神世界完全能超脱于物外的人。

无功:

无作为,故无功利。

  圣人:

这里指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人。

无名:

不追求名誉地位,不立名。

  【题解】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圣人无名”,是本篇的主体,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

第二部分至“窅然丧其天下焉”,紧承上一部分进一步阐述,说明“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的人。

余下为第三部分,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有用,进一步表达了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优游自得的生活旨趣。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也是诸子百家中的名篇,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

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

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扩展阅读:

  作者哲学成就

  庄子在哲学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学派,他也成为了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

《庄子》中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

庄子的才学不可小视,然而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字,大多都是寓言,如其中的《渔父》《盗跖》《胠箧》等篇,都是用来辨明老子的主张的。

他把“贵生”“为我”引向“达生”“忘我”,归结为天然的“道”“我”合一。

  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

《庄子·让王》说,大道的真髓、精华用以修身,它的余绪用以治理国家,它的糟粕用以教化天下。

《庄子·秋水》又说,不要为了人工而毁灭天然,不要为了世故去毁灭性命,不要为了贪得去身殉名利,谨守天道而不离失,这就是返璞归真。

  他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子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提出“通天下一气耳”和“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

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

他看到一切事物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却忽视了事物质的稳定性和差别性,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他认为,天人之间、物我之间、生死之间以至万物,只存在着无条件的同一,即绝对的“齐”;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而学“道”的最后归宿,也唯有泯除一切差异,从“有待”进入“无待”。

在思辩方法上,把相对主义绝对化,转向神秘的诡辩主义。

  庄子认为人活在世上须旷达处之泰然,如“游于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内篇·德充符》),羿,“古之善射者,夫利害相攻则天下皆羿也”,彀指利害得失,“故免乎弓矢之害者,自以为巧,欣然多己,及至不免,则自恨其谬而志伤神辱,斯未能达命之情者也”,中与不中而“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内篇·德充符》)。

对于君主的残暴,庄子是一再强调的,“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

”所以庄子不愿去做官,因为他认为伴君如伴虎,只能“顺”。

“汝不知夫养虎者乎!

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决之之怒;时其饥饱,达其怒心。

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者,逆也。

”还要防止马屁拍到马脚上,“夫爱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

适有蚊虻仆缘,而拊之不时,则缺衔毁首碎胸。

”伴君之难,可见一斑。

庄子认为人生应该追求自由。

  庄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为的残生伤性的。

在庄子的哲学中,“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

“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

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

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

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

既然如此,就用不着政治宣传、礼乐教化、仁义劝导。

这些宣传、教化、劝导,庄子认为都是人性中的“伪”,所以要摒弃它。

在庄子看来,不滞就是于自然无所违,不凝滞于任何思想、任何事物,从而达到圣人不凝滞于物的境界。

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限的生命去极端的追求无穷的知识、利益,而忽略身边一切的美好这是滞碍郁滞的。

庄子认为只有不滞于不滞,才可乘物以游心,而不被任何思想、利益所奴役、所累,才是全生。

这对中国后世哲学、艺术、各宗教经典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道家学派始祖的老庄哲学是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能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学说分庭抗礼的古代伟大学说。

它在中国思想发展占有的地位绝不低于儒家和佛家。

  庄子和儒墨有一点很大的不同,儒家墨家推崇圣人,而道家则反对推崇圣贤。

《庄子·胠箧》就是宣扬“绝圣弃知”的思想。

搞乱六律,销毁竽、瑟,塞住瞽旷的耳朵,天下人才内敛其聪慧;消灭文饰,拆散五采,粘住离朱的眼睛,天下的人才内藏他的明敏。

毁坏钩绳,抛弃规矩,折断工倕的手指,天下人才隐匿他的技巧。

铲除曾参、史鱼的行为,封住杨朱、墨翟的口舌,排斥仁义,天下人的德性才能达到玄同齐一的境地。

人人的明慧、聪敏、知巧、德性,都内含而不炫耀于世,天下就不会迷乱、邪僻了。

庄子反对“人为”,理想的社会是所谓“至德之世”。

《庄子·应帝王》: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

‘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

此独无,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这是主张自然,反对人为的寓言。

另外,庄子反对儒家的等级观念,儒家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庄子认为“道通为一”,认为道在万物,万物平等。

  庄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相对论认识。

庄子认为事物总是相对而又相生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赖的正反两个方面。

庄子还认识到事物的变化总是向它对立的方面转化,宇宙万物尽管千差万别,而说到底又是齐一的,没有区别的。

他认为确定认知的标准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因为任何认知都会受到特定条件的限制,受到时空的制约。

  庄子思想中另一个重要部分是游世思想,尤其在内篇七篇,游世几乎是核心思想。

游世思想的内涵相当复杂。

庄子一方面是以故意的玩世不恭态度,继承了隐者传统的心情灰暗的主题叙述,就是以轻视现实和躲避矛盾,来保护一种弱意义的生存欲求。

可是另一方面,庄子又认为在这样黑暗的存在背景中,隐者传统意义的个人出路是根本不可能的。

所以,庄子干脆把一种故意不肯负责任的游戏态度贯彻到底,不仅游戏地对待现实世界,而且游戏地对待个人生死,游戏地对待人生一切可能的期待,传统隐者始终小心翼翼保护着的软弱的个人生存渴望被庄子戏谑地扔进黑暗的游戏世界之中。

因此,在庄子游世思想中实际上隐含着一个新的主题,这就是以带有自嘲意味的自我放逐心情,来与一个黑暗的世界对抗。

这里的对抗不是正面反抗,而是摆出一切皆不在乎的姿态,直视黑暗世界任何可能的恶意摆布,并且以对这种恶意摆布的戏谑的欢迎,表达对这个黑暗世界的嘲讽。

游世思想这一隐蔽的主题,与寻求个人内心安宁的传统的自我保护主题,在庄子文中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两种叙述,而是混合在同一种词句奇诡变化的叙述之中。

两种主题都是真实的,可是相比之下,以彻底的戏弄姿态对抗和嘲讽的主题,更深刻地表达了庄子对人在天地之间无路可走这一绝望处境所作的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