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5000字.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263713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楼梦读后感50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红楼梦读后感50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红楼梦读后感50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红楼梦读后感50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红楼梦读后感50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红楼梦读后感5000字.docx

《红楼梦读后感50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楼梦读后感5000字.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红楼梦读后感5000字.docx

红楼梦读后感5000字

红楼梦读后感5000字

范文一:

《红楼梦》这部巨著,曹雪芹用细腻的笔调刻画出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人物,无不跃然纸上,个个栩栩如生。

它以宝黛爱情为疑点,以四大家族的兴亡为背景,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大观园是这个封闭王国的缩影。

书中的林黛玉给人味道的感觉是爱妒和娇痴的;而贾宝玉却是近傻与真诚,特别是对人性的尊重,他和丫头们之间并不全是主仆关系,而是大家可以作朋友,听话有什么好东西可以一起分享,他曾特意为爱喝酸奶的震所带人留着酸奶。

还有王熙凤的机灵和奸狠,薛宝钗的沉着冷静等。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段人生,这段人生中有酸甜苦辣,有许多事甚至是无法预料,然而,面对不同的遭遇,不同人有着不同的态度。

譬如说,林黛玉假如的人生观应该是比较灰暗的,因为她寄宿外婆家,本来是一位富家子弟,可她鸡毛蒜皮总喜欢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看低自己,猜疑别人,她那爱妒的性格常常对别人说话不留余地。

黛玉遇到伤心事,也总喜欢用鲜血去麻醉眼泪自己,用多疑的心眼去猜疑别人,喜欢盯着自己的"伤口",而不是去寻求解决的方法。

有一次,她去找宝玉,因为丫头正在吵架而没有放走给她开门而猜疑宝玉是否不把她放在眼里,自此常常独自落泪,悲叹自己。

我贾宝玉觉得黛玉这种性格不是恰如其分,面对不愉快的事情应该先了解清楚,再下结论,而不是凭自己的单面猜想而过分地苛求别人,我想只有这样,不愉快才会消失。

人生短暂,人生旅途中难免会有很多很多许许多多的意外出现,譬如:

四大家族从兴盛到衰败,黛玉的死,宝玉的出更家当和尚等等,都是我们所料想不到的,对这突然而来的变故,我们是持逆来顺受呢,还是乐观,积极的态度呢林黛玉就是多愁善感那种逆来顺受的人,抱怨自己,多愁善感,可她的命运终结又是如何而宝玉为了黛玉的死而四大皆空,对人生悲观失望,采取出家当和尚的逐步解决方法。

也许,在当时,这是唯一乐观地解决办法吧,我们无从考证,但从某一角度上为说,宝玉是反对当时封建婚姻的。

人生就像一扁小舟,而茫茫的大海就像世界海岸边一样厚实,不着边际。

在这大海上,自己驾驶的小舟应该怎样度过大海上的一风一浪,我想用只有积极地迎接风浪的冲刷,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才能使自己的小舟变成大船,经得起更大的海浪。

有一句名言说过:

"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

"如果我们心情豁达,乐观,我们中会就能够看得出来生活中光明的一面,即使在漆黑的夜晚,我们也知道星星仍在闪烁。

这就是《红楼梦》向我娓娓讲述的人生哲理。

刚开始时,对林妹妹的哭哭啼啼和抽咽感到不可理喻,多少也算个大家闺秀,何必为了一丁点的小事而伤心流泪呢真是太小家子气了,与宝钗相比没了大家闺秀应有的风度和气质。

见到她,总让人觉得压抑和沉闷。

难道这就是她所谓的"抑郁美"吗

慢慢的,我被她出色的才华而吃惊。

她满腹的才华,吟诗无人能及;她的身世和她无所畏惧的性子,更有她的天真,纯洁……

她的身世也阿添,虽说也出生在官府之家,但自幼体弱多病,出不了门,的年纪竟在药中均泡大,本来就虚弱多病的身子更加虚弱,也许是"独生女",父母对这个"掌上明珠"爱之又爱。

家庭的规矩,丧葬比那些大家闺秀们厚葬差了些,但这更显示出她与众不同的性格,显示出她的无所顾忌和她的处处谨慎。

黛玉的文学,吟诗作文和聪慧是无人能及的,但是面对宝玉的玩世不恭,不知上进,她非但没有责怪的意思,反而大加袒护。

其实,她是不喜欢绝不礼教束缚的家庭,对平儿玩世不恭的玩世不恭大加赞赏,这应该是宝玉和黛玉紫鹃爱情的进一步发展,宝玉他们彼此终于觅的一知音。

在所有人甚至劝宝玉努力学习,考取功名时,黛玉却显示出要功名沃纳波的唾弃。

在她柔弱的外表里面,却带着对旧封建的科举功名的鄙视和唾弃。

我最佩服她这一点!

虽然黛玉对宝玉的不考功名欣赏,可她却耐心的教香菱吟诗,教给香菱知识。

她并不反对知识和文学,只是厌恶功名罢了。

她细心,耐心,全心地教香菱吟诗,为的是让姐妹们彻底摆脱命运,谁能够和她不相上下能够呢没有认的!

再说说她的纯洁和不怎么着一丝心机。

林妹妹读《西厢记》,这在当时酸的上是几本书禁书,特别是对于大家闺秀来说,更是不能读。

林妹妹根本没想这么多,她读《西厢记》是带着对张生和崔莺莺执着爱情的来读的,是欣赏其间的美。

宝姐姐批评"林妹妹怎么读这样去的书呢我告诉老太太去。

"平儿在黛玉心中落下了好姐姐的形象。

可宝姐姐呢真的好吗她处处留端庄贤惠的美名,可是在别人说话被别人发现时却说"林妹妹刚走过来。

"以此来诬陷林妹妹。

这到可怜了了画,找不到知己,没人能倾听她的话,也只有和宝玉能谈得来,便经常在他面前逗小性子。

林妹妹好值的同情,只身来到贾府,在这里孤苦伶仃,寄人篱下,什么事虽然要处处小心,处处观察别人,恐怕别人笑话她,说她不懂规矩。

她对各处的一切都很敏感,视神经弱小的脊髓时刻在捍卫自己,这源自她自身的好强,反抗的性格,她的手掌说出来的话像刀子一样,别人说她"好一张厉害的嘴。

"她也只好如此做了。

她是无足轻重的,既不掌握贾府的财政大权,又不管日常琐事,因此,丫鬟和仆人们都不怎么佣人珍视她,又没有人庇护她,直面落花又怎么清风不处境伤情;思念母亲又怎不落泪葬花呢别人没有这种感受,根本不能理解她,只说她哭哭啼啼,说她病恹恹的身子,说她小家子气……

以泪来偿还人世间的思债,流了二十年,有多少泪也要流干了,有多少债券基金也该还完了。

她的命运是坎坷的。

曹雪芹"一把辛酸泪"与她的泪流终日有太多的相似。

林妹妹在还未享受人间的繁华时,就洒手离开人间,与沬宝玉的爱情就这样成了泡沬。

或许是该去了,债还完了,泪流尽了……

纯洁,天真,不谙世事复杂,内心顽强反抗坚韧封建主义的网,热烈大胆在追求着自己的幸福。

黛玉是水做的,纯洁的水做的,但是能打压岩石的峭壁,不是一湖死水,而是一直向前流动的水。

叹只叹那旧社会的大网给了林妹妹太多的压抑和沉闷,叹仅叹上天捉弄人,有情人却不能在一起,美丽的黛玉却不能得到自己的幸福,但她追求了,尽力了。

在贾府这个大房子倒塌以前死去或许是对其薄如纸的命的一种补偿,她用不着看房子倒下来的那一幕,她雷西县经历那种痛苦,她也不能再经受痛苦了!

上天给她的最大恩赐是留住了她的美丽,尽管带了些凄凉。

王熙凤工于心计被一张破席给卷走了。

宝钗也只能独守空房……

林妹妹不是只会哭泣的一无是处的。

相反,她大胆理想主义自己的幸福,反抗既然这封建礼教的束缚的精神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她的的确确是一块真善美的,无瑕的"通灵宝玉"。

说到了这么许多,决不能不提宝钗。

宝钗虽不是主角,也有举足轻重的竞争优势。

从[红楼梦引子]中便可看出,"因此上演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金玉之说,似乎是主线,只是注定"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的宿命。

终还是"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风铃。

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黄。

""看破的遁入空门",两皆抛。

宝钗何止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还泪之说引出的是风流孽债,想要免此孽债,须将宝,黛二人分开,宝钗就成了此孽债的牺牲品。

在神的眼里,她只是一个道具,神为免此一难的利用品,利用的是宝钗一身的幸福生活。

怀了身孕,便离她而去,就像是被丢弃了一般。

不仅是被宝玉吃剩,还是被所谓的神丢弃,利用完了的丢弃圣皮耶尔县。

她为此孽债而生,历经人生沧桑疾苦,终不能得一美满结局。

面对命运人是多么卑微!

况且是这封建的社会终以微不足道专制的女子!

"花容月貌为谁妍。

"

我始终觉得宝钗是强者,她从鲜少人前与人为难,不与人会正面起冲突。

她的才华绝不在颦儿之下。

我很是最佩服她,她说话从不造次,不该说的话绝不多说,即使是顽话,也是极为小心,甚至是无懈可击。

她的才智也是罕见的,她不似凤姐无话不说,说话好似毫不讳忌,泼辣来形容也不足为过,心狠手辣,但她的才智绝差不了凤姐许多。

宝钗处理世事甚是圆滑,几乎是人见人爱,可极易有点虚伪感。

她对因由都是如此,也不随意像他人倾吐心声,她就好似将自己藏起一般,在我看来没有人自费,将自己埋藏,她也许是为了建立地位,或是想得人心才这么做成的。

在母亲面前,她是贴心,在外人面前,她是懂事,薛姨妈脸上也有光。

也许她是招人喜欢,可同时她将真正的薛宝钗埋葬。

在整部书中,表面上她也许是格外完美的,可我总觉得她出卖了自己的心,自己的灵魂,那还有什么完美可言在我看来是家境关系是她不得不如此,家有平儿这酒囊饭袋,虽有薛蝌,可毕竟不是亲哥哥。

她可能想忍得一时,时机成熟后,便可寻回自己,可到时到何处寻回自己虽然她是强者,我个人认为将自己埋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不在乎一个弱者做的来的,可最后她却不是是非真正的输家。

回首"备记凤月富庶之盛"的高潮,到头来"树倒猢狲散"的景况……虽则最后家路中重兴,到底教"门庭依旧,面目全非"的荣国府如何再续这一场华美至极的荒唐不能了,因那一群主宰灵魂的女人早已香消玉陨。

汝——成就这场苦难的女人!

我为之肝肠寸断恰恰于此啊!

诚然,这白转千回的惊世之作整个一副最底层喜也女人,哀也女人;柔也女人,刚也女人;成也女人,败也女人……乌迪内斯世家倒不如是女人撑起的天下!

史老太君,刑王夫人,凤姐,尤氏,众姊妹,众丫头,众媳妇麽麽……荣宁府里头有名有姓的女人只怕不下四五百个。

有头面的,管事的,厮混的,只听使唤的……什么样儿的应有尽有。

话说这府第只恐是女人堆砌的倒不假。

曹雪琴竟能把纸上的女人新娘顿悟得如此有血有肉,棱角分明其实妙哉!

就说那见花落泪,望月生情的林黛玉。

人称她恰如"一池流过沁芳闸的活水",带着灵动"淌"入了贾府。

是啊,正是她完美地纯净诠释了何以谓"水做的女人"。

伊人风流精致,怯弱不胜,目下无尘……着实惹人既爱又恨。

恨她的感怀身世,恨她的怨天尤人……爱她的不世才情,爱她如同那样里圣洁炽热的昙花黑暗世界温柔而热烈地叛逆,抗争,演绎,燃烧。

难道她也是一眼"百尺清潭写翠娥"的难老泉凭借矢志不渝的心志涌出"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掊净土掩风流""碾冰为土玉为盆,半卷湘帘半掩门""月窟仙人缝稿袂,秋闺怨女拭啼痕"这等绝句来……更有"冷月葬诗魂"!

何只诗魂比起颦儿,更容易被赞扬的薛宝钗——品格端方,仪态万千,才思敏捷,艳艳冠群芳……一句"珍重芳姿昼掩门",一句"欲尝白帝凭清洁"……自是十足的淑女风范,与生俱来大家闺秀调皮的轻浮和懂事。

也有这般评她的"数条蘅芜君实际是四条釜底游鱼,却把沸水当作浪花,处处迎上去,想获得富祉。

"她爱宝玉王熙凤又没有勇气忤逆环境,即使有了婚姻还是把爱深刻地遗落在悔憾中,投资回报了一生的孤独。

还有一位来不及孤独,没人悔恨的王熙凤。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好一首《聪明累》囫囵了凤姐这雷厉风行的一辈子。

聪明,漂亮,能干,狠毒……又如何

还有很多很多,"袭人""晴雯""妙玉""鸳鸯""湘云""迎春""探春""惜春""平儿"……悉数这一个个娟秀的名儿,一位位画册(司命册)里出落的女人,如何形容她们生活在比喻同一个囚笼,一样的"有命无运",一样的任人摆布,时代屠戮了她们的自由。

敢问浓缩事态万千的荣国府,大观园,可大得过棺材否无限风光不过锁住了一个时代的女人,锁住了无数受压迫的亡魂……

大观园的女人,荣国府的女人,那个时代的女人。

都修得了怎样的正果林黛玉的为情而死,薛宝钗的孤寂终生,王熙凤的含恨长辞,贾惜春的青灯黄卷……我所置身过最完美,最彻底的悲剧!

仅仅是女人的悲剧吗还是顶多整个时代,整个历史,整个人类的悲剧!

折射的又是谁的思想

阅毕,竟无言以对,没了想法。

欲哭无泣,实感空虚,好似被人能将灵掏了去。

曹雪芹究竟是何许人也,竟能写出此千古绝唱"还泪"之说,引出此风流孽帐。

不知多少痴男怨女,梦断红楼,泪洒黄泉。

曲尽人散,曲中所唱之人,又有谁逃出这呢宿命的安排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红楼梦》实是梦一场,噩梦一场。

看完《红楼梦》心中有一丝悲哀,忽觉秦氏对凤姐说的一番言语,实是有理:

"月圆则亏,水满则溢。

"世上无事可"永保无虞"。

就像这朝朝代代,总是从初期到全盛再到衰败,从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汉,三国,晋,南北朝,隋……无一幸免。

身边的小事亦是如此,一生中总有顺心与阴暗的时期,所以人生那种给予的感觉就饶有滋味……小人时常觉得人生凄苦,可没有这苦,那怎会感受到成功到来时的快乐若纨绔子弟只知玩乐,终老一生,死前才去遗憾,"人生何其短,吾还碌碌无为后半生此生。

"家道中落,未尝不是好事,死前至少可以说,"因曾度此癫狂生活,故吾此生没有白活。

"

现在才发现,看完《红楼梦》最大的感觉不算空虚,也不是茫然,而是前所未有的平静,心的平静。

这才深刻体会"心如止水"的感觉。

;

范文二:

  不解红楼妄读书,深惭半懂半含糊。

一部怀金悼玉的《红楼梦》,八十回悲欢离合几多情。

作者曹雪芹以心血塑造群钗,据畸笏叟评语考,更为一百零八位奇女子列了情榜。

其中榜上成绩排名在先的,便是“情不情”的贾宝玉和“情情”的林黛玉。

他们的相恋相知,有望成为一段真情的绝唱。

鄙人好读《红楼梦》,虽才疏学浅,无从领会其中真谛,但仍为其所感不能心释,意欲浅谈一二。

泛泛来讲未免多,如今只浅谈一下此二人的开端——宝黛初见。

  一、宝玉的言行

  宝黛初见之时,贾宝玉第三次全貌登场。

对于那大描写其形貌的文字与点名其性格的两首《西江月》现暂且撇开不谈,只讲一下平儿初见黛玉时的言行,便了能称得上真挚惊心。

  宝玉看罢,因笑道:

“这个妹妹我已曾见过的。

  宝玉笑道:

“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式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遇,亦未为不可。

  宝玉笑道:

“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

”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

“《古今人物通考》上说:

‘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然则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

  又问黛玉:

“可也有玉没有?

”众人不解其语,黛玉就先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

“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

”宝玉听了,登时发病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

“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

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

  这样的言行,怎能不惊心?

书里的人惊了慌了,书外的人能也惊了慌了。

是情深?

是痴狂?

是宿命?

是前缘?

好像说什么都对,而说什么又都不对。

贾宝玉此时的言行,体现了他的性情,应了一个“亲”字,应了一个“心”字,但更贵在一个“知”字。

宝玉,他是知黛玉的,从一开始两人便投了性情。

  宝玉说过,“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

”那么,就以《大学》为解,方不虚诞。

  《大学》开篇有这样的句子:

“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又有“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所以依愚见,这种“知”,应是“格物致知”。

郑注有云:

“格,来也。

物,事也。

”直白连在一起,居然是“来事”二字。

如今说“会来事”,有褒义上的“聪明”之意。

  这种否定自然不合儒家儒家正言。

但愚以为古人认知关涉的是天人关系。

格物也相应的是因其天赋异禀所引致。

其中性智的天赋是最主要的。

故所谓“格物”之“格”有“感通”一解。

某种音乐才能的对万物的体悟冥会,能够推出种种率先推出对人生世界的认知。

简单点讲,一种天生的聪明,加上一点儿努力和用功,就能通晓世界了。

所以打从一开始,真正懂黛玉的只有宝玉一个,因为他“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双方都要聪明,如天圆地方缺一不可,这个知是相知,彼此了解。

九个两个聪明人在一起惺惺相惜,互为知音。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聪明才能了解,了解才能意诚。

这“诚”可解为情真意切。

意诚而后心正。

彼此真心相对,爱才能得以升华,而不搀杂俗世的功利。

从初见开始,贾宝玉就对“天上掉下的林妹妹”深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之感,所以他的惊人言行,也就令人在愕然之后,更有会心一笑。

  二、黛玉的形容

  相对贾宝玉贾宝玉那样小幅的外貌描写,林黛玉在初见时的形容面貌描写甚少,但却最为适宜。

这等简略笔墨,方衬这“情情”的佳人。

  “两弯似蹙及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石灰,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以上是甲戌本的描写,仅寥寥几笔,就点出了王夫人的几点特别:

眉眼心病。

但查阅影印古本的话,会发现当时曹雪芹定下的只有“两弯似蹙及非蹙罥烟眉”,却没有左边这一句“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愚以为后一句补得不妥。

请不要小看这双娇媚,正是这双眉眼总览贾府,又是这双眉眼还泪几多。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从上面两句要看出前世神韵的绛珠风韵,也要看出今生的善感多愁。

不同“言”,则不同“意”。

总是有所欠缺。

  所幸后来看到了王力先生的文章,《为了西施的眉和眼》。

周先生说过,《石头记》十来个抄本的异文之多,之“麻烦”,是一般人断乎难以想像的,仅仅是“描写”林黛玉的眉、眼的这两句话,就有七种不同的“文本”。

但1984年隆冬,周先生受国家古籍整理小组负责人李一氓的重托,亲赴列宁格勒去验看列宁格勒的古钞本,终于发现了至今为止最合适的一句:

“两弯似蹙但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周先生又惊又喜。

  周先生又惊又喜,读者们也是惊喜交加。

“两弯似蹙及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正应前因后果。

再说黛玉的“心”与“病”。

黛玉是病由心生。

她现世情真意切,情宝玉之情;宿命报恩天定,还绛珠以泪。

她也曾经说过:

“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

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

他又说:

既舍不得他,只怕他毕生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

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人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

  可是既然艳情片相见了,命运的轮轴也开始转动,由不得她不病。

  很多人讨厌这些林黛玉的小心眼儿,曹雪芹也借着指摘湘云之口批评过她。

“你那花言巧语别望着我表示。

我原不及你林妹妹,别人说她,拿她取笑都使得,只我说了就有不是。

我原不配说她,她是小姐主子,我是奴才丫头,得罪了她,使不得!

……这些不想要紧的恶誓,散话、歪话,说给那些小性儿、行动爱恼的人、会辖治你的人则听去!

”但真的是黛玉小性儿、行动爱恼的人、会辖治人,她仍然是重要的。

一个敢于去爱,并把爱情作为生命的女孩子,一个有着过人才学和自尊心,却寄人篱下的女孩子,因为有着一份一份难得的率直,就算刻薄于言捻酸肠阻塞,削了重油减了心胸,又怎么不随意平和,仍然曾经赏钱给婆子们买酒吃,教过香菱学诗,和宝钗细语在秋雨夕,与腋花密谈在凹晶馆……黛玉毕竟是美好的,单凭她那颗定为宝玉降魔知己的真心,她也是值得称赞宝玉去爱,值得我们去爱的呀。

  此次初见,宝玉癫狂摔玉,满堂皆惊。

但真正惜玉的,是林黛玉。

她的心太真了,真到淌眼抹泪的说:

“今儿才来,就惹出你家哥儿的狂病,倘或摔坏了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

”袭人劝解劝导后想给她看看那玉,她又忙止道:

“罢了,此刻夜深,明日再看也不迟。

”《蒙府本》有侧批道:

“他天生带来的美玉,他自己不爱惜,遇知己替他爱惜,——连我看书的人,也着实心疼不了,不觉被人一哭,以谢作者!

”难过宝玉自己的东西自己不心疼,反倒要旁人替他担惊抹泪,即便是书外看客,也为宝钗的心疼而心疼了。

连起前因后果,怎不肝肠寸断!

如此的眉眼心病,即便有缺陷,依然是生动的,是可爱的,是从第一眼开始,便注定了是宝玉知己的。

  三、宿命与通灵

  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深谷无稽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

娲皇氏约莫了三万小块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

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诸位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荣获,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一日见一僧数条远远而来,坐于石边高谈快论。

石头听他们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动了凡心,便央僧道施展幻术,化为通灵美玉,夹带于一干情鬼之中,投至茫茫红尘之内。

因为顽石随同神瑛下凡,所以便原原本本的记下了这一风流孽债。

神瑛侍者和通灵美玉,虽然一个有前缘,一个凭机遇,却都反倒成为了绛珠还泪一事的当事人。

绛珠还泪,一落凡间,便生成了木石盖隆。

  确实是木石之缘。

通灵美玉并非玉,神瑛侍者也是石。

“瑛”是像玉的美石,有玉的光彩但并不是玉。

在绛珠还泪的尘世,没有什么金玉之缘亲许钦定,如若草木之情似玉天成。

与绛珠仙草有缘的是绛桃花,但木石之缘的犯罪者,愚以为既是贾宝玉,也是通灵玉。

当然这样讲“木石之缘”便不只是爱情,更多了份怜惜。

通灵美玉从初见开始通灵。

“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

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

”宝玉发了痴狂病失手了通灵势利美玉,如同抗拒着那即将到来的命运。

那一摔,叩开了命运之门,正是通灵的开始。

由此,通灵宝玉开始记录下前缘所定的情债,自己也在冥冥之中卷入此场了这场情债。

黛玉怜惜着贾宝玉,因此也怜惜了通灵玉。

所以自通灵开始,备受黛玉怜惜的田就“合二为一”一般的真正互不相让难离了;自通灵开始,曹雪芹的段落分明笔墨就饱蘸心血的真正大笔而书了。

  在书外,这野草之情的创作者是曹雪芹;在书内,这草木之情的记录者是通灵玉。

愚以为,贾宝玉身上蕨科舌有曹雪芹的影子,灵界美玉也是曹雪芹的化身。

是他定下了这前所未闻,也是他通灵来日志这故事。

曹雪芹是个哲学家,且是个“二元论”者。

如湘云教翠缕二人讨论所讲的,连一个树叶儿也分与阴阳。

可是,湘云教诲翠缕,不时有一个阴,又有一个阳;是阴尽了化为阳,阳尽了化为阴。

这不是“二元”,又是“一元”了。

难怪翠缕抗议:

“可糊涂死人了!

”“一阴一阳谓之道”,《易》理为阴阳之道,特重阴而轻阳,与古今先贤大大相违。

他又极之讲究对称学,“相反相成”,注大智慧于书中。

故有宝玉,便有黛玉。

一个本质非玉,所带之物也为顽石,另一个草木之身,却韧胜金缕质比圭璋。

但就是这样的八个人,从初见开始,便相知相怜了。

  既然贾宝玉怜惜着怜惜贾宝玉也怜惜了通灵玉,故愚以为,这怜惜在书内是野草怜石,在书外是雪芹忧愁。

不但贾宝玉有曹雪情芹的影子通灵美玉是曹雪芹吴承恩的化身,林黛玉也少部分是曹雪芹的一部分。

她是与曹同泣之人则,是“一把辛酸泪”的代表,是有相同“泪尽而亡”命运之人。

林黛玉有矛盾的性格,既生性孤傲又率直洒脱,是不合时宜的没落文人气质。

可再怎么孤傲不群也免不了受俗务牵连。

一次鸳鸯事件以被林请走为名支开平儿,一次宝钗扑蝶借林防小红疑心。

出淤泥而不染,不宜难乎!

白玉也微瑕,也蒙尘,一如雪芹命运。

  情债的宿命是宝黛的,通灵的功效是顽石的,执笔的灵秀是雪芹的,相关联书内书外息息相关生死相连,自从宝黛相遇,这八十回残稿的《红楼梦》便才真是通灵了。

它联系起了不同领袖人物时空多少人物,以不朽的文学魅力吸引了多少爱好者,这便是格外惊人的通灵之力了。

  人生若只如初见,定不能预料后世呜呼。

但无论坎坷离合,宝黛也不悔不忏,仍以至情厚意达诚申信。

对广大《红楼梦》爱好者来说,更是如此。

从翻开此书第一页开始,便不离不弃,居伊隆县的热爱下去。

  人生若只如初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