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三轮冲刺考前三个月第四章小说阅读综合训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261665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考前三个月第四章小说阅读综合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考前三个月第四章小说阅读综合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考前三个月第四章小说阅读综合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考前三个月第四章小说阅读综合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考前三个月第四章小说阅读综合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考前三个月第四章小说阅读综合训练.docx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考前三个月第四章小说阅读综合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三轮冲刺考前三个月第四章小说阅读综合训练.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考前三个月第四章小说阅读综合训练.docx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考前三个月第四章小说阅读综合训练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考前三个月第四章小说阅读综合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那一年小茶花四岁,第一次和妈妈出门走的就是远路,在辞旧迎新的时节。

被冰雪覆盖的高原依然以它千百年的沉静和冷寂来对待人类任何一个火红的节日。

高原恢宏的美丽是残酷的。

贺嫂带着小茶花站在路口,焦急地盼望着能有一辆开往昆仑山深处不冻泉兵站的车。

她早已忘记兵站有条不让大人带小孩上雪线的规定,另外她怎么也不相信高原的空气真的就是什么“冷面杀手”。

贺嫂抱着小茶花,手脚都冻得麻木了。

好不容易才拦住一辆进山的便车,但司机很不情愿捎这个脚。

“别人都下山,你偏上山,还带着个娃娃!

“我从山东老家来探望丈夫,约好在格尔木过节,谁知他临时有任务下不来,我这才往山里赶。

“你这是千里寻夫啊,丈夫在哪儿工作?

“他在不冻泉兵站当兵。

“那上车吧。

司机再没有说什么,他启动马达,开车。

贺嫂抱着小茶花坐在驾驶室里。

小茶花轻轻地从干涩的嘴里挤出几个字:

“爸——爸——”

“她病啦?

”司机问。

“我们坐了两天两夜的火车,又坐了两天两夜的汽车,可能太累,孩子受不住。

”贺嫂说着紧搂了一下小茶花。

看着昏昏沉沉的小茶花,司机知道是让讨厌的高原反应症给缠上了,他加快了速度,想尽快把贺嫂送到她丈夫所在的兵站。

汽车在盘山道上行驶,雪依然下着,两道刚刚出现的车辙,很快就被悄然无声的落雪盖住。

小茶花在贺嫂的怀里半醒半睡,不停地喊爸爸。

贺嫂一会儿抬头看前面的路,一会儿低头看女儿,两行泪悄然而下。

自从上次老贺回家探亲,一别就是五年,女儿都四岁了,还没有见过爸爸,贺嫂想到这些,终于未能抵挡得住揪心的企盼,带着孩子奔昆仑山不冻泉兵站来了。

老贺自沂蒙山到昆仑山来当兵,一干就是十多年。

这些年,他在天寒地冻的不冻泉兵站操持,他是那儿的上尉指导员。

他的所有柔情就是写给贺嫂的信中的那句话:

无论如何,年要三人一起过。

小茶花的小嘴干干的,上下嘴唇起了皮,呼吸也越来越急促。

贺嫂又慌又急又没主意,才想起了竟没给孩子带水和药。

司机停下车,把自己水壶里仅有的一点水滴进了小茶花的嘴里。

贺嫂以为头痛脑热是累的是乏的,扛一扛就会过去,在老家都这样,谁知道,唉!

司机加大油门赶路,车向不冻泉兵站飞驰。

贺嫂紧紧地搂着小茶花。

昆仑山的落雪依然无声。

车,终于到达了不冻泉兵站,然而小茶花已经停止了呼吸,贺嫂抱着的是女儿微温的尸体。

悲剧发生在路上。

整个兵站的人都被惊呆了,大家围着这辆汽车,脱帽默默地肃立着。

贺嫂仍然抱着小茶花坐在驾驶室里。

此时的老贺正在百里以外的哨卡执行任务,对妻子到站和发生的悲剧他自然一概不知。

天黑后,战士们劝贺嫂进站歇歇。

她倒也不固执,下了车就往站里去。

依旧抱着女儿,不说一句话。

不冻泉兵站的除夕之夜,仿佛被推到了一个寂冷、死亡的角落,没有笑声,没有歌声,甚至没有灯光。

警卫班班长对贺嫂说:

“嫂子,你太累了,让我抱抱咱们的小茶花吧!

”说完,他接过小茶花。

看到班长这么做,所有的战士都跑过来排成队等候抱小茶花。

就这样,你抱半小时,他抱十几分钟,一直到天亮,又到天黑。

整整两天两夜,小茶花的小身体在不冻泉兵站战士的手里传递着。

直到老贺执勤回来,站上才爆发出雷吼一样的哭声。

昆仑山跟着士兵一起恸哭。

这一夜,不冻泉兵站的战士们唱着《十五的月亮》:

“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

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

你守在婴儿的摇篮边,我巡逻在祖国的边防线;你在家乡耕耘着农田,我在边疆站岗值班。

啊!

丰收果里有你的甘甜,也有我的甘甜;军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一遍又一遍……

昆仑山的落雪依然无声。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开头三段交代了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时令特点,突出了高原环境的美丽而残酷,为故事的发生奠定了悲壮的基调。

B.开始时,司机很不情愿捎带贺嫂和小茶花上山,但后来同意了,是因为看到她俩在雪地里冻得可怜和上山心情十分急迫。

C.司机富有高原生活经验,从小茶花喊“爸爸”的声音以及昏昏沉沉的状态得知小茶花有高原反应,而贺嫂却缺少这样的生活经验。

D.老贺已经五年没回家探亲了,也没见过自己四岁的女儿,他迫切希望妻子带女儿来兵站,三个人一起过年,这最终导致小茶花在路上病亡。

E.故事的结局是不冻泉兵站的战士们一遍又一遍地唱着《十五的月亮》这支歌,它表达了战士们的情怀,升华了故事的意义。

答案 BD

解析 B项“因为看到她俩在雪地里冻得可怜和上山心情十分急迫”说法错误,司机知道了贺嫂是边防军人家属才带她们上山的。

D项“他迫切希望妻子带女儿来兵站”无中生有,“这最终导致小茶花在路上病亡”说法错误,小茶花的死主要与贺嫂的疏忽、高原气候有关。

2.小说画线句三次描写下雪的情景,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第一次描写下雪,突出了环境的恶劣。

当时汽车正在盘山道上行驶,大雪给汽车行驶增加了困难。

②第二次描写下雪,衬托出情势的危急和贺嫂心情的焦虑。

当时贺嫂紧紧地搂着病重的小茶花,以雪的无声衬托贺嫂内心的焦急。

③第三次描写下雪,渲染了静穆和冷寂的气氛,衬托出边防战士和家属为祖国安全默默奉献、做出牺牲的情怀。

解析 解答此题,可先回忆一下环境描写的作用有哪些,然后联系小说内容分析画线句的环境描写与事的关系或与人的关系。

第①处,“汽车在盘山道上行驶,雪依然下着,两道刚刚出现的车辙,很快就被悄然无声的落雪盖住”,这是环境与事的关系,突出行车环境的恶劣。

第②处,前面描写“贺嫂紧紧地搂着小茶花”,而小茶花这时已病重,可见描写下雪是为了衬托情势的危急和人物的心情。

第③处,描写下雪既与事——战士们一遍又一遍地唱着《十五的月亮》有关,又与人——战士们及其家属的崇高情怀有关。

3.小说标题“高原的茶花”有什么寓意?

以它为题有什么好处?

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寓意:

一是指四岁的小茶花,二是指军人家属为了支持军人而做出奉献与牺牲的精神如美丽的茶花。

好处:

①构成矛盾冲突,吸引读者阅读;②“茶花”的美丽形象,唤起人们对小茶花生命凋谢在恶劣的高原上的无限痛惜之情;③暗示了作品的主旨——军人及其家属的无私奉献和牺牲精神就如茶花一样美丽。

解析 标题中的“茶花”首先指四岁的小茶花,再联系战士们唱的《十五的月亮》的歌词,可明白它还象征为了支持军人保卫祖国边疆的军人家属做出的奉献与牺牲。

这样标题就暗示了小说主旨。

另外,茶花不能生长于高原,这样“高原”与“茶花”构成了矛盾冲突,能够吸引读者阅读。

茶花既然指“小茶花”,她生命的凋谢自然能唤起每个读者的痛惜之情。

明确了这些,便不难得出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天下第一桩

凌鼎年

一个偶然的机会,郑有樟从一个藏友嘴里得知翰林弄的阮大头最近从安徽收到了一件好东西,号称“天下第一桩”。

郑有樟一见那树桩,就惊叹天下竟有如此好的东西。

郑有樟前看后看,左看右看,发现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赏心悦目,更难得的是这香樟木桩香气扑鼻,且香得柔和、高雅。

郑有樟凝视着这天下第一桩,不言语,也不离去。

阮大头已看出了郑有樟的偏爱心思,不无得意地说:

“我收藏几十年,这是我最得意的一件藏品,今后就是我的镇宅之宝喽!

郑有樟从小命中缺木,所以取名“有樟”,而今,这古桩出现在眼前,不是缘又是什么?

郑有樟下决心非要把这天下第一桩弄到手不可。

他很有诚意地对阮大头说:

“君子本不夺人之爱,但我郑有樟既然命中注定有樟,岂能错过。

您老成全我,割爱吧。

您开个价,我郑有樟保证不会让您吃亏。

阮大头一听,笑笑说:

“想看,尽管看;想买,则免谈!

再说就伤和气了。

郑有樟就这样碰了个软钉子。

郑有樟不甘心,他实在太喜欢那天下第一桩了。

以后的一段日子里,郑有樟吃饭想着这事,睡觉想着这事,想来想去被他想到了以物易物的主意。

他想起前不久在浙江东阳见过一位老艺人创作的水浒人物根雕,印象中也是香樟木的,那108将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据说已连续雕刻好多年了。

对,买下来,送给阮大头,他八成会喜欢的。

事不宜迟,郑有樟第二天就开车赶到浙江那老艺人家,好说歹说,花了大价钱把那根雕买了下来,雇卡车运回了娄城。

果然不出郑有樟所料,阮大头一眼就相中了这大型根雕作品,请郑有樟爽快出价。

郑有樟很坦率地说:

“明人不说暗话,我只想换你的树桩。

阮大头没想到郑有樟来这一手,有点不快地说:

“肯卖,价钱好商量;不肯卖,你抬走吧。

郑有樟也没想到阮大头如此固执,悻悻而回。

藏友见郑有樟愁眉苦脸的,知道他还惦记着那天下第一桩,就给他出主意。

藏友甲说:

“阮大头的独生女今年26岁了,还没嫁人,干脆有樟兄娶了她算了,条件嘛,非天下第一桩做嫁妆不要……”

“缺德缺德,婚姻是儿戏啊?

”郑有樟一票否决。

藏友乙说:

“派人冒充算命先生,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动他心甘情愿出手……”

“损、损、损,骗他老人家,于心何忍?

”郑有樟依然不同意。

藏友丙说:

“那你干脆跪在阮大头面前,求他,不怕他铁石心肠。

“你们怎么尽出馊主意,难道就想不出一个金点子?

”郑有樟脸色凝重了起来。

郑有樟突然失踪了一段时间,后来,藏友们才知道,他去了安徽,去调查了解这天下第一桩的来历,他还翻阅了当地的地方志,回来后窝在家里写了篇《流传有序的天下第一桩》。

据郑有樟考证:

此树桩是南宋末年一次山洪暴发后冲下山来的,先为安徽著名的博古斋收进,后为画家闵双城收藏;元代时为贵族王孙铁木儿秘藏;明代时,在安徽布政使及大收藏家华佰裘等多人手里珍藏;清代时,在桐城露过面,后来就不知去向,直到一百多年后的最近,才重现江湖。

郑有樟还收集了明代至清初吟咏此桩的诗文。

郑有樟把这篇考证文章打印后,交给阮大头斧正。

阮大头没想到郑有樟对这天下第一桩如此有感情,如此有心,很是感动。

他拉着郑有樟说:

“来,我俩在天下第一桩前留个影。

三天后,阮大头打电话给郑有樟说:

“啥话别说,你来把天下第一桩搬走吧。

郑有樟去搬天下第一桩时,特地沐浴焚香,极是虔诚,出屋进屋前,还点了鞭炮、放了高升呢。

当时人群中说啥的都有,有说“神经病”的,有说“作秀”的,有说“文人怪癖”的……

郑有樟一点儿也不恼,他乐呵呵地说:

“我全当补药吃。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郑有樟见了“天下第一桩”十分喜爱,阮大头也看出了郑有樟的心思,但他却语带炫耀地说要将树桩当作镇宅之宝。

B.郑有樟命中缺木,才取名“有樟”,现在“天下第一桩”出现了,他决心要把它弄到手,说明他脑袋中封建迷信思想根深蒂固。

C.郑有樟亲自去安徽调查了解“天下第一桩”的来历,还写了一篇考证的文章,说明他是真正喜欢它,这也表现了他的认真诚恳。

D.郑有樟不同意三位藏友的建议,是因为这些建议是缺德、骗人和有失尊严的,说明他是一个讲方法、自尊自重、有道德感的人。

E.小说围绕一件藏品“天下第一桩”展开,通过郑有樟向阮大头求取树桩的故事,表达了对人性的批判,表现了做人做事应诚心正意的主题。

答案 BE

解析 B项“说明他脑袋中封建迷信思想根深蒂固”的说法错误。

从原文来看,郑有樟是真心喜爱天下第一桩,而他的名字与树桩的联系只是他更加喜爱天下第一桩的又一个原因,并不能因此说他脑袋中封建迷信思想根深蒂固。

E项“表达了对人性的批判”错误。

5.小说中写郑有樟买东阳老艺人的水浒人物根雕与阮大头作交换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通过根雕精美贵重可阮大头仍不愿用天下第一桩交换,衬托出天下第一桩的价值。

②设置悬念,推动故事发展,引出后面三位藏友出主意的情节。

③突出郑有樟、阮大头对天下第一桩的喜爱,突显郑有樟的诚恳与阮大头的固执。

解析 作用类题目一般要从内容、结构两方面展开分析。

本题中,郑有樟用贵重的根雕与阮大头作交换,而阮大头不为所动,在内容上衬托出树桩的珍贵无比,也突显了人物性格特点。

阮大头没有收下根雕,这才有了下面三位藏友出主意的情节,所以从结构上看,设置了悬念,引出了下面的情节。

6.有人认为文章结尾两段完全可以删除,你是否同意?

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同意删除。

①故事讲到郑有樟搬走天下第一桩,已经结束,后两段显得多余,破坏故事的完整性;②没有这两段,小说结尾更加简洁精练,以场景描写结尾给人想象的空间;③删除最后两段,也不影响小说主题思想的表达。

(示例二)不同意删除。

①这一结尾中,郑有樟根本不在乎别人“神经病”“作秀”等议论,更突出了他对天下第一桩的痴迷;②这一结尾,突出了郑有樟宽宏大量、乐观积极的性格特点,丰富了人物形象;③从小说氛围来讲,以主人公得到来之不易的东西的欢快舒心结尾,更符合小说的整体格调。

解析 本题问的是是否同意删去小说结尾两段,既然是小说原有的结尾,一定可以从“不同意删除”的角度回答,理由则可以从最后两段的作用的角度去考虑。

当然也可以回答“同意删除”,理由则可以从最后两段的坏处和删除两段之后的好处的角度去考虑。

不管是分析作用,还是坏处和好处,都应该将具体内容与人物、情节、结构、主题、艺术手法等联系起来。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考前三个月限时组合快练10基础知识+名句默写+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虽然不断加大力度治理交通拥堵,但大多屡试不爽,拥堵依旧,重要原因是没有真正提高人们的交通意识。

②有人误将贵阳目前的经济总量与一线城市同日而语,是因为在过去的一年里,贵阳奇迹般地创造出五个“中国第一”,大有弯道超越的势头。

③在书名上大做文章是伪劣辞书编写者的惯用招数,如在《现代汉语词典》等精品辞书前加上“新编”“新世纪”等,以此来鱼目混珠。

④演员必须自己内心冷静,才能表现所扮演角色的热烈情感,他先得学会“无动于衷”,才能惟妙惟肖,才能把角色的喜怒哀乐生动地“形之于外”。

⑤岁末钱荒,互联网巨头们却趁火打劫,于12月下旬相继推出新的理财产品,分食流动性资金,这对于原本资金紧张的银行间市场简直是釜底抽薪。

⑥82岁高龄的袁隆平面对辉煌没有任何改变,他依然风尘仆仆地骑着摩托车去实验田,依然从北到南查看育种基地。

A.③④⑥B.①③⑤

C.②④⑥D.①②⑤

答案 A

解析 ①屡试不爽:

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

此处不合语境。

②同日而语:

放在同一时间谈论,指相提并论(多用于否定式)。

此处使用不恰当。

③鱼目混珠:

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

④惟妙惟肖:

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

⑤釜底抽薪:

抽去锅底下的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

此处使用不恰当。

⑥风尘仆仆:

形容旅途奔波,忙碌劳累。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历史类小说的创作,必须从真实的历史为出发点,不能没有限度的随意篡改,甚至胡编乱造。

要为观众,尤其未成年观众负责。

B.全国政协常委葛剑雄主张,应通过提高待遇,让农村教师成为一个让人羡慕的职业,大幅度提升农村教师待遇已是紧迫而刻不容缓。

C.校讯通通知:

高考报名信息核对表已经打印好,请各班即刻派班长到教学处领取,回去签字确认。

另外提醒:

考生特征标志一栏都为空。

D.在城镇化过程中务必要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切实把有文化积淀的老地名保护好、传承好、使用好,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力度。

答案 D

解析 A项句式杂糅,把“必须从真实的历史为出发点”改为“必须以真实的历史为出发点”或“必须从真实的历史出发”。

B项成分赘余,“紧迫”与“刻不容缓”语义重复,删掉其一。

C项“考生特征标志一栏都为空”有歧义。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卡尔·刘易斯一代退役之后,博尔特在近二十年里成为复兴田径运动的最大明星。

他的每一次参赛,__①___有可能改写人类的极限;他的三届奥运会,已然改变了牙买加乃至世界对田径的看法。

而30万美元的比赛出场费,__②__是如今所有田径运动员中最高的。

不过,脚踏实地的博尔特却对自我、前途及未来都有着清晰的认识:

“我觉得每一年都很重要,__③__今年是我的最后一届奥运会,__④__大家特别关注。

我想去实现一些从来没有实现过的东西,为下几代人树立更高的标杆。

我现在既兴奋又紧张,这也许是我留给后人遗产的最后机会。

__⑤__我退役了,我认为自己不会立马被超越。

人们__⑥__需要一些时间才能打破我的记录。

也许有一天,人们告诉我,我不再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了,但我还会是那个拿了9块奥运金牌的人。

A

所以

即使

B

/

那么

虽然

C

/

所以

由于

D

而且

/

一旦

甚至

解析 第①处选“都”,呼应前面的“每一次”,强调的是博尔特体育技能的高超;第③处选“但”,与“最后”相呼应,为转折关系;第④处为因果关系;第⑤处为假设关系,因为博尔特在现实中还未退役。

4.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C.“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政”“致仕”则指退休。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答案 C

解析 “致仕”指辞官或退休。

二、名篇名句默写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士大夫之人因为官职大小的缘故,而嘲笑那些拜师学习的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爱莲说》中,作者以菊花与莲作对比,指出莲是花中君子,描写菊花的句子是“予谓菊,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作者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描写琵琶女一曲终了人们久久沉浸在美妙的乐曲声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2)花之隐逸者也

(3)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亮出最有价值的青春

王汉超

他是高考状元,他是天之骄子,他有勾画自己青春的无数种可能。

可他偏偏选择了农村,如今他是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芦岗街道办事处文楼村党支部书记。

他叫魏华伟,xx年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后,他一头扎进了河南的文楼村——一个他眼中“青春用得最有价值的地方”。

为“一双公筷”,也不能丢下大家

一张被日头晒黑的脸,一个高八度的大嗓门,谁也想不到魏华伟曾是文质彬彬的高考文科状元。

这天是周末,他骑辆破电动车,照例走村串户。

华伟来自农村,第一次做出人生选择时,想都不用想,考出去,走出农村。

第二次做出人生选择时,面对报名当大学生村官的机会,他心动了。

“去就去一般人不去的地方,因为那些地方最需要人。

”下定决心后,他一头扎进农村,更主动要求去国家重点帮扶的文楼村。

文楼村辖6个自然村、17个村民组,3000多名村民里面,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占1/10。

一般人看到文楼村的人都躲着走,外村的亲戚甚至和他们断了来往。

去这样的村子当村官,你不怕?

无数人问过魏华伟。

300多名艾滋病患者散落全村,刚来时不是没有担心。

有天从别人口中得知,一个患病村民想请他吃饭,却始终张不开口。

魏华伟考虑再考虑,咬咬牙,走进了这个家庭。

饭桌上,每个人面前都摆放着一次性餐具,每一个菜,旁边都摆放着一双“公筷”。

魏华伟扭过脸就哭了。

“一旦在朴朴实实的村民中间,你就没有了怕。

”他说。

让时间证明自己扎根的决心

在其他乡村,干部不吃群众的饭是廉洁自律。

但在文楼,不吃乡亲们的饭就会让大家心里有“疙瘩”。

魏华伟没想到,工作竟然是从尽量满足村民的“吃请”开始的。

刚调解完一起邻里纠纷,魏华伟被一个村民拦腰抱住。

“魏书记,这一次,你可得给我个机会了!

”定睛一看,说话的是一个患病村民。

去年夏天,他的女儿考上了大学,但学费让全家犯难。

魏华伟几经周折,联系到了资助项目。

9月,孩子上学报到那天,夜里两点,这个村民含泪打来电话:

“魏书记,没别的事,我就想请您喝个酒。

”这样的吃请,魏华伟不能拒绝。

魏华伟知道,敢吃他家的饭,才说明你不躲他,不嫌他,工作才开展得下去。

现在村民把魏华伟当成了主心骨,大事小事都愿意找他说。

因为他懂法,他见过世面,他热心,他是“自己人”。

刚来村里时,魏华伟听到了很多质疑的声音。

不少人问,你是来镀金的吧?

话语中充满了不信任。

一个村民更是直截了当:

“小魏,干好了,你走时我们敲锣打鼓送;干不好,你不走,我用砖头砸你走。

信任靠的是点滴积累。

一次,村民正在聊天,魏华伟走过去。

一个老人起身要给他搬凳子,魏华伟却一屁股坐到了砖头上。

就这样,魏华伟和大家越来越“对味儿”。

入村两个月,他已走遍了17个村民组。

病魔下的文楼村也要发展

到文楼村不久,村里几个年轻人敲魏华伟的门:

“魏书记,我们病号,出去打工受歧视,重活又干不了,你能不能给俺弄个营生?

一次次甩开膀子干,魏华伟却一次次被泼冷水。

xx年,魏华伟通过校友联系了一家节能灯企业。

这家企业最后关头还是退回去了。

“外人为啥就不能改变对文楼固有的态度?

”挫折更坚定了魏华伟让村里人致富的决心。

“外面的企业不愿来,自己只有闯条路出去。

”魏华伟说,只要动起来,走得就快了。

现在,文楼年年有新的致富项目落地,村民观念也在悄然转变。

xx年,魏华伟在外学习时,发现种白金瓜周期短、见效快,就与武汉一家公司合作,签订了一个最低保护价,鼓励村民试种30余亩,实现每亩增收1500元。

接下来,建造菌种厂,解决了50余名村民的就业问题;建造饲料厂,30多名群众就近打工。

希望,让一个被病魔折磨了20多年的村子泛起了生机。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青春因理想而精彩,理想因努力而绚烂,在魏华伟的带领下,如今的文楼村人,开了眼界,有了底气,生产生活一派繁荣。

“不浮躁,不急功近利。

耐得住寂寞,扛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管得住小节。

”这是魏华伟初到文楼时写下的激励自己的话语,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选自《河南日报》)

6.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一个统辖6个自然村、17个村民组、3000名左右艾滋病携带者的村子的党支部书记,魏华伟刚来时不是没有担心过,但他很快就融入其中。

B.文中画线处,魏华伟哭是为“公筷”的细节而感动,这样写增强了这篇人物通讯的真实性,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C.一次一次挫折非但没有让魏华伟放弃,反而更坚定了他让村里致富的决心,他踏实沉稳、坚定执着、谨慎清廉,时刻提醒自己并付出实践。

D.作为文质彬彬的高考文科状元魏华伟,有多种勾画自己青春的可能,但他却把他的青春,奉献给了一个贫困落后却又讲究吃喝的河南农村。

答案 D

解析 “讲究吃喝”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