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基本国情讲稿 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261664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37.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中国基本国情讲稿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当代中国基本国情讲稿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当代中国基本国情讲稿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当代中国基本国情讲稿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当代中国基本国情讲稿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代中国基本国情讲稿 1.docx

《当代中国基本国情讲稿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中国基本国情讲稿 1.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代中国基本国情讲稿 1.docx

当代中国基本国情讲稿1

第二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国情。

2.把握当前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

3.认识走科学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

教学设计:

1、本讲讲一个专题:

当代中国国情与科学发展

专题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国情的含义;二、正确认识当代中国国情;三、中国国情迫切要求科学发展。

专题试图实现全部教学基本要求,因而调整了教学大纲部分内容的逻辑关系:

(1)将当代中国国情表述为当代中国基本国情、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和现阶段发展特征;

(2)将重要战略机遇期归为现阶段发展特征之一。

2、本讲稿中有几处“参考资料”,意即供教师教学参考之用,教师可根据自己情况或用或否。

一、国情的含义

讲国情,首先要明确国情的含义。

国情,顾名思义,就是国家情况的意思,英文为state/conditionofacountry,如StateoftheUnionMessage(国情咨文)。

我国学者是这样来界定的: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是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

这就是说,国情主要包括:

国家的社会性质;国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一定历史时期、发展阶段上的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

这个界定科学吗?

其逻辑是什么?

我是这样来理解这一概念的。

首先,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因而,讲国家情况,主要就是讲国家的质、量情况,也就是对国家进行所谓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国家的本质乃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一个国家的质,根本的就是它的阶级性质也即其社会性质。

其次,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国家的质、量也是变化、发展的,在不同历史时期、阶段有不同的特征。

因而,讲国家的质、量,还要讲不同历史时期、发展阶段的质和量,也就要讲国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及其特征。

比如,讲当代美国的“质”,除了要指出其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外,还应更进一步指出其正处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注意:

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的历史阶段定位,在西方学界最受认可的是“金融垄断资本主义”);讲屋大维时期的罗马国家的“质”,则在指出其奴隶制的国家性质的同时,还应指出其处于元首制时期(古罗马奴隶制国家先后有共和制、元首制、君主制三个历史阶段)。

最后,时间和空间是事物运动的存在形式,就国家而言,任何性质的国家都是存在于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国际关系和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同时也都拥有对国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都有重要影响的特定历史文化传统。

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这些相互影响的因素,共同塑造了一个国家的现状并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发展。

这四者就是国家运动的空间(表现),它们的运动也即在不同历史时期、阶段的状况、特征也就是国家运动的时间(表现)。

从系统论的角度讲,它们也就是构成国家这个系统的基本要素,这四个要素的“量”大体上也就是一个国家的“量”的现实表征,这四个要素的总和即相互联系就构成了一个国家的质(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国情的“量”即国情四要素的具体构成大致是:

自然地理环境主要包括国土面积、地形、气候、自然资源状况;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包括人口人力状况、经济发展状况、政治状况、文化状况、社会建设状况、生态状况;国际关系包括国际一般形势、国际形势大气候、与其他国家关系等。

历史文化传统包括:

传统思维方式、传统价值观、传统心理等。

二、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国情

(一)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具有重要意义

人的行为是受认识指导的,正确的认知乃是正确行为的前提和先导。

因此,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的意义就是能指导人们更好地管理、建设国家。

具体就中国共产党来说,这是其制定正确的理论、路线、战略方针、政策的前提和基础。

毛泽东讲得好:

“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

所以,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33页)”。

这种意义从历史经验中得到了大量的证明。

仅从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经验看,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事业能否顺利发展,都是同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密切相关的,认识不清醒、错误,就走弯路、折腾、犯错,造成很大社会损失;什么时候认识比较清醒、正确了,局面往往就能焕然一新,就能取得很好的成绩。

这里稍微跟大家讲开点。

从近代即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对于中国基本国情的认识,主要体现于如下三个论断:

1840年—1949年,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49年—1956年,为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6年至本世纪中叶,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三个判断的形成(第二个实际上是和第一个是同时形成的)都曾经颇费周折,而判断形成前后,革命、建设的局面也迥然不同。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时间上至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就已经彻底形成,但直到近40年后才最先由毛泽东正确把握到——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这样写道:

“自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1940年1月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更明确地说:

“这就是现时中国社会的性质,这就是现时中国的国情”。

在毛泽东给出这个科学的定性前,人们也很想要认识它——比如在1930s,甚至有过相关的专门论战!

但一直没能形成正确的认识,如有人认为基本上还是封建社会,有人则认为封建势力已成“残余的残余”,中国已经是资本主义社会。

毛泽东的这个认识对于中国人民寻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事业的意义是非常大的。

之前,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失败了,“无量金钱无量血,可怜换得假共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也经历了很大曲折:

北伐战争胜利,1927年大革命失败;土地革命取得很大胜利,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并不得不进行长征。

所有这些失败都与没有正确认识中国基本国情有关。

1939年后,正是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这种基本国情出发,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前途、对象、任务、动力等才有了更正确的、自觉的认识,其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达到了空前高的水平,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及其革命事业也就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壮大,并最终较快地、顺利地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再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国情认识的情况。

中国共产党最早表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语词,是在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中,该决议在结论部分指出:

“尽管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阶段,但是毫无疑问,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至于明确提出并较全面、系统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则是在1987年10月召开的十三大上。

那么,在这之前,我们对中国的基本国情主要是个什么样的认识?

就是:

对社会主义性质的认识是对的,对发展程度、发展阶段的认识,则大致以1962年为界,之前缺乏自觉的、总体的定位和把握,之后则是错误的定位和把握。

1956年过渡时期结束后,毛泽东开始还说“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

”但他接着就在1958—1960年间发动了旨在加速建成社会主义和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参考案例:

工业大跃进——提出了“以钢为纲”的口号,产量指标也是一升再升。

1957年毛泽东在莫斯科宣布,中国要用15年赶上并超过英国,而钢产量就是一个标志性的指标。

1957年底制订的计划是1958年钢产量达6lO万吨,到1958年3月成都会议上修改为700万吨,到了6月中央干脆提出1958年钢产量要比1957年的535万吨翻一番,达到1070万吨,并要求在2~3年内实现原定15年钢产量赶超英国的目标!

)。

关于这两次运动的后果,我想大家肯定都知道,那就是:

“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据资料说,中国在1959-1961的所谓三年困难时期仅饿死的人超过2000多万。

时至1962年初,党中央认识到这两个运动的左倾性质及其危害,召开了旨在纠偏的有名的七千人大会。

但在该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做报告说:

我国“在进入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之前,都属于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一“过渡时期”的主要矛盾是始终存在着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因而主要任务就是进行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阶级斗争。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进而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中国陷入了动乱、动荡的漩涡中。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是世界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技术转移时期。

但中国在1956—1976年间主要由于对基本国情缺乏正确把握,或者左倾冒进、蛮干乱干,或者“以阶级斗争为纲”,使我国错失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从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更趋落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全党全国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尔后不久更是将中国基本国情明确定位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能取得较大成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定位乃是基础性的认识原因。

(二)当代中国国情概况

国情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

由于时间的关系,也由于后面的课程会专门学习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以及国际关系等,我们今天讲中国国情,主要讲三方面:

当代中国基本国情;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现阶段中国国情的主要特征。

其中,又以中国基本的国情,即国情的性质及其所处社会发展阶段为重点。

1.当代中国基本国情

论及当代中国基本国情,最主流也是几乎普及的说法就是:

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中国共产党方面,十三大正式明确这一论断后,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报告都坚持这个判断,十八大则进一步指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按照党的十三大的解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

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但还处在初级阶段,经济文化还不发达——生产力落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还不完善、不成熟。

那么,这个判断正确么?

我想要在这里作个简短的辨析,藉以提醒大家要自觉培养批判性思维。

事实上,迄今为止,国内外对“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断,也并不是完全没有质疑之声的。

择要说来有二。

其一,认为中国现在搞的实际上是资本主义而不是社会主义,许多人甚至明确认为中国现在搞的是“权贵资本主义”。

其二,认为中国现在已经不再是发展中国家而是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了。

关于中国现在搞的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我们之前在导论中已经辨析过了,我们的结论是社会主义。

因而,关键在于对中国社会的发达程度的判断与定位。

这就要结合发达(developed)与不发达的区分标准来对中国国情进行考察。

国内外关于发达程度的主要测量体系(标准)或理论不少,较有影响的,一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的发达国家概念,它主要以人均GDP作为衡量标准,1995的标准是人均GDP8000美元,2005年则提高为1万美元。

一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人类发展指数(HumanDevelopmentIndex),以人均GDP、人均预期寿命、教育水平作为指标,指数接近0.9即可称为发达国家。

三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根据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的大小将国家的生活水平划分为贫困、温饱、小康、相对富裕、富裕、极其富裕;此外,在测量现代化水平时,英格尔斯(AlexInkeles)体系也常为人们所借鉴(见表1)。

 英格尔斯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1970年)

指标

单位

标准值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美元

>3000

2、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15

3、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

>45

4、非农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

%

>70

5、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

>50

6、成人识字率

%

>80

7、大学入学率(在校大学生占20-24岁人口比例)

%

10-15

8、每个医生服务的人数

<1000

9、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70

10、婴儿死亡率

%

<3

11、人口自然增长率

<1

综合上面这些评价理论、标准看,下面这些国情项目是判断国家发达与否的重要指标,包括:

人口数量与质量、人均GDP、生活水平、产业结构、第三产业水平、城市化水平、科技水平等。

中国在这些方面的基本情况如下。

(1)从人口数量与质量情况看,中国是人口大国,但并非人才强国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据人口普查显示,2010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3亿397万。

比2010年净增7390万人,年均增长0.57%,较20世纪90年代下降0.5个百分点。

但受到庞大人口基数和增长惯性的影响,中国人口总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保持增长态势,在现行政策下预计要到2025-2030年间才能达到人口总量增长的拐点。

劳动力人口近8亿,相当于所有发达国家劳动力资源的总和。

但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偏低,文盲和半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的10%以上,达到1.8亿人,全世界最多。

2009年中国高等教育入学率为24.53%,排名第57。

比世界平均高等教育入学率39.27%低近15%,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65.19%低近40%,比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9.25%也低5%。

据有关数据,中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35%,而发达国家达到了75%。

还要注意的是,60岁以上老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2.5%,“未富先老”已是事实。

此外,杰出人才数量与中国人口总量、经济规模很不相称。

从1901年到2011年的ll0年间,全世界共有621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不包括和平奖),而目前中国本土只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作家莫言。

已故科学家、伟大的爱国者钱学森对此深感焦虑,“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在中国曾引起广泛关注。

(2)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中国仍处在世界后列

中国GDP在2010年年底达到39万多亿元,占整个世界总量的比重提高到了8.5%,超过了日本,跃居世界第二。

 2011年中国GDP最终核实数为47.3万亿元,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占全球GDP的比重约为10.48%。

 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首超日本后,国际国内曾有比较热烈的关注。

但其实经济体实力的衡量通常主要以人均GDP水平为据。

2010年中国的人均GDP约为4382美元,排位在世界一百位左右,只相当于世界人均GDP8000美元的54%,相当于日本的10%,美国的9%。

2011年,我国人均GDP达到5432美元。

2010年前的人均GDP占发达国家的比值就更小了。

2009年为3677.86美元,排名第97位,分别是美国(46381美元)的8%,德国(40874.64美元)的9%,日本(39731.04美元)的9.2%。

2008年仅为2940美元,按照2010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的数据,仅排世界第130位,如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则排名105位,都属于中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之列。

(3)从人民生活水平看,中国人民生活仅在总体上达到小康

联合国粮农组织根据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的大小对国家的生活水平作出如下划分:

平均家庭恩格尔系数大于60%为贫穷;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属于相对富裕;20%-30%为富裕;20%以下为极其富裕。

按此划分标准,1978年中国超过60%,属于贫困国家。

到2003年中国人均GDP首次达到1000美元,中国家庭恩格尔系数首次降至约40%,刚够小康标准。

此后逐年下降(个别年份有小幅反弹),至2010年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5.7%和40.4%,2011年,36.3%和40.4%。

而美国、欧洲、日本、加拿大,一般是富裕状态。

东欧国家,一般也属于相对富裕。

如,美国自1980年以来,恩格尔系数平均为16.45%,日本1990年以来平均为24.12%。

 

中国2003年以来基尼系数逼近0.5,实际上有许多人没达到小康,甚至处于贫困线以下,称为贫困人口。

贫困有绝对贫困(就是生存贫困,即以维持生命为原则)、相对贫困之分。

中国在1985年开始制定贫困人口标准,1985年206元,1990年300元,1999年625元,2003年637元,2005年652元,2009年1196元,2010年1274元,2011年11月起为2300元(约合361美元)。

按2011年标准计算,全国贫困人口由2010年的2688万人扩大至1.28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3.4%,占全国总人口(除港澳台地区外)的近1∕10,超过了除俄罗斯以外的任何一个欧洲国家的人口数量。

中国贫困标准实际上属于“绝对贫困”标准,比国际上的标准低很多。

比如,1985年我国是206元,当时世界银行提出的最低贫困人口标准(称低贫困线)是每人每天1美元(约合人民币3元),贫困人口标准(称高贫困线)是每人每天两美元。

按照世界银行这个标准,1999年10月统计,全世界60亿人口中有28亿人处在高贫困线下,有12亿人口处在低贫困线下。

其中中国前者近7亿,后者为2.12亿。

世界银行2009年的一份报告发现,如果适用联合国当前的标准,即每人每天生活费用在1.25美元或以下,那么2005年中国有2.54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9%)可被定义为极度贫困人口(据华尔街日报,2011-11-30)。

2008年中国约有13%人口,或约1.73亿人生活在每日1.25美元极端贫困线以下(2012年03月01日 来源:

人民网 )。

和美国的贫困标准比较则更低。

美国的贫困线随着家庭人口的数量和组成不同而发生变化,并且标准逐年提高(这里只以四口之家年收入为例)。

2003年:

16895美元(人均4000美元,约合人民币3万多元,是我国50倍左右);2005年:

19350美元(约相当于每人每年近4万元人民币,是我国的60倍);2008年:

年收入21200美元;2009年:

22050美元;2010年:

22314美元(或日均收入61美元,约是我国15倍左右)。

按照这个标准,2010年9月份统计其贫困率15.3%,贫困人口4620万人,达到从1959年来的最高值。

但美国贫困人口家庭中,46%的家庭拥有自己的房屋(一般有三间卧室,一个半卫生间,一个车库,一个门廊,以及一个晒台),76%的家庭里有空调,75%的家庭拥有一辆汽车,30%的家庭拥有两辆汽车,97%的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62%的家庭装了有线电视或者卫星电视,1/3的家庭有洗碗机。

(资料来源:

天津南开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刘纯彬《我国贫困人口标准再探讨》,原载2006年第6期《人口研究》)

(4)从资源占有情况看,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面临很大的资源环境压力

中国自然资源先天脆弱:

国土面积的65%是山地或丘陵,70%面积每年受季风影响,33%是干旱或荒漠地区,55%的国土面积不适宜人类生活和生产。

中国所有的资源都在世界平均水平之下,没有一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

我国耕地面积在世界上排第四,仅次于美国、俄罗斯和印度,2006年,我国耕地面积降至18.24亿亩,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9亩,还不及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

加拿大人均耕地面积是我们的18倍,印度是我们的20倍。

(5)从城市化程度看,中国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1978年我国人口城市化率为18.72%,世界人口城市化率平均水平为46.64%,中国2010年为44.9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3.03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低31.87个百分点。

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51.3%。

(6)从产业结构看,尚处于工业化中期

2010年上半年,中国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大致是:

第一产业占7.7%,第二产业占49.7%,第三产业占42.6%。

2011年中国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为10.0%;第二产业占比为46.6%;第三产业占比为43.4%。

这表明中国目前仍处于“二三一”的工业化中期橄榄型模式。

1960年,日本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为13:

45:

42,但在70年代实现产业升级,由“二三一”模式,跃升为“三二一”工业化后期的倒金字塔型模式。

也就是说,中国的产业结构落后于日本40多年。

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水平重要标志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也偏低。

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世界三产占比为47.43%,发达国家是54.78%,发展中国家44.46%,而中国只有23.94%,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

到了2010年,世界三产占比上升为58.17%,发达国家为70.32%,发展中国家为56.25%,而中国2010年三产占比为42.6%(也有数据说是43.14%),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5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低27.18个百分点,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也低13.11个百分点。

目前,我国出口商品中有90%是贴牌产品。

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占世界贸易总量的24%,但自主品牌不足1%,而且没有一个世界名牌。

我国彩电、手机、台式计算机、DVD播放机等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但关键芯片要依赖进口。

我国企业必须将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支付给外国专利持有者。

中国共产党判断中国社会不发达,仍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的依据主要是:

虽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现在总体上达到了小康,但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从上面我们介绍的情况看,的确是这样。

具体对照上面提到的几个发达程度评价标准,则中国的人均GDP4300美元远不够发达国家标准,事实上也一直被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经合组织列为低收入国家。

而按照人类发展指数达到0.9的发达国家标准,中国也一直属于发展中国家行列(2010年人类发展指数达到0.9的发达国家44个,其中经合组织成员国28个,非经合组织国家16个,而2010年中国排名89位,2011年0.687排名第101位,更靠后)。

从现代化程度看,2007年1月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公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报告指出,如果按照中国1980年至2004年的速度估算,中国完全实现第一次现代化约需到2015年前后(才达到1960年发达国家的水平)。

因此,可以说,“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仍处在并将很长时间内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要矛盾”这些论断是完全站得住脚的。

那么为什么还有人认为中国已经属于发达国家了呢?

根本的原因就是涉及到对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责任承担和权利享有的定位。

相较发展中国家而言,在国际事务中发达国家要承担更多更大的责任。

因此,所谓中国属于发达国家的说法,实际上是出于对中国崛起的担心而试图限制、压制中国发展的体现。

此外,也与国内一些骄傲、吹嘘言论和装阔、铺张浪费的行为有关。

比如,我们在举办各类盛会以及各类庆祝等方面常过于铺张讲排场,政府“三公”费用数量惊人,少数人生活奢侈、浪费等等。

讲到这里,要稍微提到1992年以来国际上几种与中国国情有关的论调,如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中国崩溃论等。

     ——“中国威胁论”从1992年开始至今,在美、日等国先后出现了多篇宣扬“中国威胁论”的文章,其中较有名的有《正在觉醒的巨龙:

亚洲真正的威胁来自中国》、《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等。

中国何以构成威胁?

鼓吹者的立论根据归纳起来主要是:

中国崛起论(或中国大国论,Chinamerica,G2);“文明冲突论”(认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