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故宫的导游词.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260547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故宫的导游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关于故宫的导游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关于故宫的导游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关于故宫的导游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关于故宫的导游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故宫的导游词.docx

《关于故宫的导游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故宫的导游词.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故宫的导游词.docx

关于故宫的导游词

关于故宫的导游词

【第1篇】关于故宫的导游词

亲爱的游客朋友: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到的是著名的世界遗产之一故宫,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首先来到的是太和殿。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在故宫的中心部位,是故宫三大殿之一。

殿内有金漆木柱和精致的蟠龙藻井,上挂“正大光明”匾,话说先帝死前会把写有继承人的纸条塞入匾后。

殿中间就是封建皇权的象征——金漆雕龙宝座。

这太和殿红墙黄瓦,在阳光下金碧辉煌,是故宫最壮观的建筑。

参观完太和殿,就来到中和殿。

中和殿是故宫三大殿之一,位于太和殿后。

平面呈方形,黄色琉璃瓦、四角攒尖顶,正中间有镀金宝顶。

形体壮丽,建筑精巧。

保和殿也是故宫三大殿之一,在中和殿后。

平面长方形,建筑装修与彩绘十分精细绚丽。

乾清宫在故宫内庭最前面。

从前此处为康熙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之处,清雍正后皇帝曾移居养心殿,但依旧在此批阅奏报,选派官吏和召见臣下。

再看,交泰殿在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含天地交合、安康美满之意。

其建于明代,是座四角攒尖,镀金宝顶,龙凤纹饰的方形殿。

明、清时,此殿是皇后生日举办寿庆活动的地方。

坤宁宫在故宫“内庭”的最后面。

明代时为皇后住所。

清代时改为祭神场所。

其中东暖阁为皇帝大婚的洞房,康熙、同治、光绪三帝,均在此举行婚礼。

再来到回音壁,它是中国木结构建筑的顶峰,仅凭木榫交结,斗拱支架,全用木材就完成了这一惊世杰作。

天坛另一美妙绝伦之处,是奇妙的回声。

站在圜丘坛的中心叫一声,你会听到从地层深处传来的明亮而深沉的回响,这声音仿佛来自地心,又似乎来自天空,所以人们为它取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名字:

“天心石”。

在皇穹宇的四周有一道厚约0。

9米的围墙,你站在一端贴着墙小声说话,站在另一端的人只要耳贴墙面就能听的异常清晰,并且还有立体声效果,这就是“回音壁”,这可以证明500年前的中国人已经能够运用声学原理了。

故宫是一座庞大的建筑群,我说也说不完,就请你们去细细游赏。

【第2篇】关于故宫的导游词

各位朋友,在繁华的沈阳古城中心,有一座巍峨庄严的清代宫殿建筑群。

这里就是我们今天的目的地——沈阳故宫。

依建筑时间和布局,沈阳故宫的建筑可分为三部分,它们分别是东路、中路、西路。

今天,我们就按这个顺序。

首先参观东路建筑。

沈阳故宫以其独特的建筑艺术和特殊的历史而闻名中外,在这片绚丽多彩,雄伟多姿的建筑群中,最古老,最具特色的就是我们面前的大政殿。

大政殿草创于1625年,是处理国家政务和举行庆典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

大政殿为八角重檐攒尖式建筑,外形近似满族早期在山林中狩猎时所搭的帐篷。

在大政殿的房脊上,还饰有八个蒙古力士,牵引着八条铁链,象征着“八方归一”。

正门前的大柱上,盘旋着两条翘首扬爪的金龙,是受汉族敬天畏龙思想的影响,以龙代表天子的至尊无上。

大政殿建筑特点的多样性,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

金龙盘柱,尽显中原之风;八位力士又流露了浓郁的蒙古色彩;而亭帐式的风貌,则是满族古老文化的延续。

作为最早使用和最为重要的宫殿之一。

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以大政殿为舞台上演。

1643年,六岁的顺治皇帝在大政殿继承帝位,并于次年在此颁布了出兵令,命摄政王多尔哀兵入山海关直捣中原,最终完成了满清一代的一统大业。

大政殿两侧南向,十王亭呈燕翅排列。

错落有致,如众星拱月,南宽北狭,似无穷无尽,象征兵多将广,万世绵延。

十王亭是清朝入关前左右翼王和八旗旗主在皇宫内办公的地方。

它们与大政殿构成了一组亭子式的院落建筑,反映了满族独特的军政体制——八旗制度,这在中国的历史上堪称独步天下。

远在努尔哈赤立国之初,凡遇军国大事都由汗王与八旗贝勒大臣共同讨论决定。

努尔哈赤定都沈阳后,在修建宫殿时便将这种“君臣合署办公”的制度固定化。

以建筑的形式表现了八旗制度和“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政体及军事民主的思想。

因而形成了大政殿、十五亭这组独特的建筑,为中国宫殿建筑史写下了空前的一页。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中路。

从1626年皇太极继承汗位,即续建皇宫,形成沈阳故宫的中路建筑。

中路建筑前起大清门,后至清宁宫,院落三进,独成一体。

大清门是沈阳故宫的正门,为皇帝临朝前,文武百官候朝的地方。

它便是演义小说中俗称的“午朝门”。

大清门的屋顶满铺黄琉璃瓦并衬以绿色剪边,既保留了以黄为尊的传统观念,又体现了满族对故乡山林的深厚眷念。

从而形成了区别北京故宫的一个特点——宫殿顶覆以黄琉璃瓦镶以绿色剪边。

穿过大清门,北望便是崇政殿。

崇政殿俗称“金銮殿”,是清太宗皇太极举行日常朝会的地方。

1635年,皇太极下令将族名?

女真”改为“满洲”。

1636年皇太极在崇政殿登基称帝,上尊号“宽温仁圣”,将国号“金”改为“清”年号“天聪”改为“崇德”。

各位朋友,古代宫殿建筑布局讲究“前朝后寝”。

看过了皇帝上朝的金銮殿,请大家随我去参观帝后的寝宫。

穿过崇政殿两侧的左右翊门,举目可见位于3.8米高台之上的凤凰楼。

楼后为帝后寝居的后宫——台上五宫。

与崇政殿对比又形成了沈阳故宫不同于北京故宫的特点——“宫高殿低”。

而北京故宫则恰恰相反,是“殿高官低”。

凤凰楼为宴饮、议事之所,是当年沈阳城的最高建筑,诗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谓十分贴切。

登上凤凰楼俯瞰四周,万般景物尽收眼底,可饱览盛京全景,也可观赏日出。

“凤楼晓日”是当年著名的盛京八景之一。

凤凰楼门洞上方悬有“紫气东来”匾,为乾隆皇帝御笔。

而乾隆皇帝则是借用这个典故寓意大清的国运兴起于东方。

各位朋友,穿过凤凰楼底层的通道后,我们就进入了后妃居住的台上五官。

台上五官是清宁宫、关雎宫、麟趾宫、衍庆宫、永福宫。

现在请大家随我参观皇太极和皇后的寝宫——清宁宫。

清宁宫东梢门称“暖阁”,是帝后的卧室。

暖阁内分南北二室,二室均设火炕。

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极在暖阁内驾崩,终年52岁,后葬于沈阳昭陵,即北陵。

清宁东次间开门,是典型的满族民居——口袋房,西四门南西北三面都设火炕,称“万字炕”。

与汉族有所不同的是,满族人将烟囱建在屋后,而且从地面向上垒起。

这种“口袋房,万字炕、烟囱竖在地面上”的建筑特点具有浓郁的满族风格了。

各位朋友,现在请随我去参观西路建筑。

西路建于1782年至1783年,主要包括:

戏台、嘉荫堂、文溯阁等。

说起文溯阁,我们不能不提到乾隆皇帝和《四库全书》。

出于加强文化统治的需要,乾隆皇帝于1772年下诏访求天下藏书,历经十余年时间编成一部大型丛书。

该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所以称为《四库全书》。

书修成后,抄录七部,在全国建七座藏书阁分别收藏,沈阳故宫的文溯阁便是其中之一。

提起宫殿建筑,我们很容易想起“红墙绿瓦”、“金壁辉煌?

这类词汇。

而文溯阁却与众不同,屋顶用黑琉璃瓦镶绿剪边,整个建筑以黑绿两色为主色调,这与它的用途是分不开的。

文溯阁藏书忌火,依据五行字说立色配饰,装修取《易经》“北方壬癸水”其色属黑,因此屋顶用黑色琉璃瓦,寓意水从天降,消灭火灾。

文溯阁外观为两层,内部实为三层,书架上的木盒称函匣,用于收藏书籍。

目前文溯阁的《四库全书》保存在甘肃省图书馆。

看到这里,我们今天的参观已经接近尾声。

沈阳故宫的三路建筑是分期建造的,布局却是一气呵成,完整和谐。

特别是三路建筑分别代表了“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皇太极南面独尊”、“康乾盛世”三个时期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从总体来看,沈阳故宫以建筑的方式反映了满族政权和满族社会由崛起——兴盛一高度发展的历史进程。

各位朋友,我们的参观就要结束了,希望故宫之行能给您留下美好的回忆。

【第3篇】关于故宫的导游词

各位朋友,过一会儿我们将参观故宫博物院,现在我先为大家作个简单介绍。

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皇家宫殿建筑群,故宫又叫紫禁城。

“紫”是天上君王居住宫殿的颜色,那么人间的帝王当然要与紫字沾边。

“禁”是指当时那里守卫森严,不要说是普通老百姓,即使是高官大员没有皇帝的召见也不能私自入城,否则就会引来杀身之祸,是皇家“禁”地,所以又称紫禁城,

故宫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960米,东西宽750米,全面积72万平方米。

整座紫禁城被宽52米的护城河所环绕,城墙高10米,可谓是“城高池宽”。

在故宫城楼的四周各有一座被称为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精美角楼。

故宫开四门,座北朝南,南门为午门,即正门,北门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

整个院落分为二大部分,即“前朝”和“后寝”。

“前朝”是皇帝举行盛大典礼的地方,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及东西两侧的文华殿及武英殿为主。

“后寝”是皇帝及后妃、未成年的子嗣们居住的地方,主要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及东西六宫为主。

除此之外,故宫内还有很多其它各式各样、用途不一的大小宫殿。

据说当年紫禁城共有宫殿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够多吧!

打个比方说吧,如果一个婴儿从哇哇坠地开始每晚住不同的房间,等他住遍所有房间后已经是一个27岁的年轻人啦!

如此大规模的建筑群,所用的人力、物力、财力是可想而知的,故宫自1407年开始筹建,至1420年完工,历时十余年。

施工中征集全国著名工匠10多万名,民夫100万,所用的材料也都是来自全国各地。

自故宫建成后先后有明清24位皇帝在此执政。

各位朋友,这里是故宫的正门,叫午门,意思是正午的太阳光芒四射。

各位请看!

在10米高的城墙上耸立着五座崇楼,楼顶飞檐翅起,从上面看就象五只展翅欲飞的凤凰,故午门又称五凤楼。

它建成于公元1420年,位于端门之北,雄伟壮观。

午门的平面呈“U”字型,正楼高35.6米,门额上有“午门”二字。

两厢尽头为钟、鼓楼。

城门正面开三个门洞,中路供皇帝出入,东西两侧供皇室成员及文武大臣通行。

下面,我再为大家讲一讲午门的作用,在明代这里是举行献俘大典的地方。

所谓献俘大典是指军队凯旋而归时,皇帝在此接见功臣、将士,将士们向皇帝献上战俘,皇帝象征性地将战俘赦免,以示皇恩浩荡,像正午的太阳光照四海,颇有一种“哪里有了皇帝郎,哪里人民得解放”的意味。

另外,每逢正月十五过灯节的时候,皇帝在此赐宴百官,农历十月初一,在这里颁布次年历书,每逢皇帝去太庙祭祖便击鼓,去社稷坛祭土、谷神则鸣钟。

如果皇帝去天坛祭天或祈谷便钟鼓齐鸣,告知百姓们“咱们的皇帝要去天坛祭天,祈谷为民造福啦!

多么伟大的皇帝呀!

”界时还有乐队吹奏、擂鼓,真是名符其实的自吹自擂!

刚才咱们讲的都是发生在午门前的好事,但这里还有可怕的一面呢!

各位都在电影或在小说中听到过“将某某推出午门斩首”的说法,现在我要告诉大家,这里虽是午门,但却不是砍头的地方。

在明朝的时侯,这里是廷仗之所。

何谓廷杖呢,说白了就是用棍“仗”打某人的屁股。

为什么要廷杖呢?

大家都知道皇帝是真龙天子,文武大臣对真龙要百依百顺。

但凡有人敢出言不逊或顶撞皇帝,那便是犯了“逆鳞”之罪。

那位“逆鳞”者就会被押到午门东北角进行廷杖,轻则皮开肉绽,重者死于仗下。

各位朋友,穿过午门,现在我们已经进入故宫。

故宫中这第一进院落就是太和门广场。

首先我们看到是内金水河,它自西向东蜿蜒流过太和门广场,上边有五座汉白玉石桥,就是内金水桥。

它们象征五德,即仁、义、礼、智、信,是皇帝集美好的品质为一身的意思。

金水桥下是内金水河,内金水河从紫禁城西北角筒子河涵道引入紫禁城,沿紫禁城内西侧南流,至武英殿东向,经武英殿门前,再东经涵道至太和门前。

又经涵道东出至文渊阁前水池,从文渊阁东出经三座门前石桥,最后流入午门东侧筒子河,全长2100米。

内金水河的作用不仅是故宫中排水的主要通道,也是宫中营造用水和灭火的主要水源,同时还起到了分隔空间、点缀景观的作用,使太和门广场在雄浑中不失秀美。

跨过金水桥,这片广场曾经是明代皇帝御门听政时百官待驾的地方。

何谓“御门听政”呢?

这“御门”即指太和门,即前朝的正门,初建于明永乐年间,当时叫奉天门,明嘉靖年间改称皇极门,清顺治年后改称太和门。

“听政”是指听取政事。

明永乐皇帝朱棣迁都北京不到百日,三大殿被大火烧毁,朱棣曾在此御门听政,处理国家朝政。

清朝人关后,清世祖福临的登基典礼、加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封吴三桂为平西王等活动都是在太和门举行的。

太和门东庑中间的门叫协和门,西庑中间的门叫熙和门。

太和门、协和门、熙和门加上前朝三大殿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称为“六和”。

在太和门两旁还有两道门,分别为昭德门和贞度门。

过了太和门我们就来到了故宫中最重要的院落——太和殿及其广场。

太和殿广场基本呈正方形,整个院落平坦宽阔,气势非凡。

中间御路铺以青石,两侧青砖墁地。

北有太和殿,南为太和门,东为体仁阁,西为弘义阁,面积约3万平方米,是整座紫禁城面积的1/24。

整个广场可容纳近7万人。

在每年的元旦、冬至以及皇帝登基、大婚、万寿这些重大活动的时候,都要在太和殿以及太和殿广场举行隆重的大朝礼。

大家请看,远处正前方是一片汉白玉雕砌的三层高台基,呈“土”字形,俗称“三台”。

台基高8.13米,台边缘高7.12米,三层台基间,分列着18尊鼎式香炉。

在每一层基座的边缘都伸出很多小龙头,那些小龙的名字叫“螭”,是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这些小龙头实际上是大殿的排水系统。

如果仔细看会发现每个龙头的嘴里都有一个小孔,即喷水孔,三层基座之上共设小龙头1142个,每当下大雨的时候,雨水便从1142个龙头嘴里的小孔内排出,非常壮观,为宫中一景,被称为“千龙吐水”。

三重台基承托着雄伟的三大殿,这就是故宫的中

心建筑——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其中太和殿位于“土”字形须弥座的南部,各位可以先在这里留个影,然后我们就去参观太和殿。

好!

现在我们面前这座高台上的宏伟建筑就是太和殿,也就是民间所说的“金銮宝殿”。

太和殿是紫禁城的正殿,被视为皇权的象征。

太和殿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原名奉天殿,嘉靖年间重建后改称皇极殿。

清初顺治年间改称太和殿,康熙年间又两次大规模改造,才有今天我们看到的太和殿的规模。

“太和”二字出自《周易·乾·彖辞传》中的“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

”“太”即大,“和”即和谐。

意思是在天道的主宰下,阴阳和合,太和元气常运不息,万物和谐共存。

太和殿面阔11间,进深5间,殿高35.05米,面积约2377平方米。

它是紫禁城乃至全国现存的最高、最大、最尊贵的宫殿,也是现存的中国宫殿建筑中规模最大的一座。

太和殿在明清两代是举行大朝礼的地方。

每逢元旦、冬至、万寿,即皇帝生日这三大节及皇帝登基、大婚、命将出征、金殿传胪等重大活动都要在太和殿举行隆重的庆典。

此外,冬至圜丘坛大祀、孟春圜丘坛常雩礼、孟春祁谷坛前一日,皇帝也都要在太和殿阅视祭祀祝版。

大家请抬头看太和殿的屋顶,太和殿屋顶是采用古建筑中等级最高的重檐庑殿顶。

屋顶正脊上两头的这两大琉璃构件叫大吻,吻上的龙形有镇火的意思。

除了装饰性,它的实用功能是密合殿顶正脊和垂脊的交会处,以防风雨侵蚀。

这两个大吻高3.4米,宽2.68米,重4.3吨,由13块琉璃构件组成,是现存古建中最大的吻。

太和殿殿顶四面坡的筒子瓦上镶有琉璃帽钉两排,垂脊上还有10个垂脊兽,分别是龙、凤、狮、海马、天马、押鱼、狻猊、獬豸、斗牛、行什,脊兽前是骑凤仙人。

脊兽和帽钉既有装饰性又有实用性,它们起着固定屋顶琉璃瓦的作用。

在我国古代,脊兽的数量依照建筑物的等级高低而不同,数量越多,代表了殿宇等级越高。

太和殿的脊兽共有10只,全国只有故宫的太和殿是这样。

此外,太和殿装饰用的彩绘也是最高等级的金龙和玺。

现在请大家跟随我一起登上高台来看看太和殿的内部陈设。

太和殿由72根巨柱支撑,其中66根大红漆柱分布两侧,6根沥粉贴金蟠龙金柱分列宝座两旁。

大殿内的地上是“金砖漫地”,这种金砖主要产于江苏省苏州,是专门为皇宫烧造的细料方砖。

之所以叫金砖,是因为这种砖烧制时间130天,质地细密,敲之有金石之声。

太和殿内的主要陈设是皇帝的宝座。

宝座位于二米高的须弥式地平床上,通体雕以金龙,椅子后面是雕龙金漆的七扇屏风。

金銮宝座是明代的遗物,清朝的皇帝继续使用。

在袁世凯复辟的时候,曾经将它换成了一个西式靠背坐椅。

解放以后,专家们在库房内发现了宝座的残件,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整修,终于恢复了宝座原貌。

现在请大家抬头看,宝座的上方是蟠龙藻井,上圆下方,深1.8米,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最下层是方井,中层为八角形,上部为圆形。

井内蟠龙俯首向下,龙口衔一个铜胎中空的水银球。

这个球被称为轩辕镜,寓意下面宝座上的皇帝是轩辕黄帝的正统继承人。

藻井的设置一方面是烘托帝王的尊严,另一方面还有镇火的含义。

好,再来看宝座前方,大家可以看到宝座前设有脚踏、香筒、角端、仙鹤、宝象等。

香筒是皇帝上朝的时候用于放置檀香的,通过燃烧着的袅袅的香烟,烘托出一种神秘的气氛。

再来看象,身上驼着宝瓶,里面放有五谷,寓意天下太平,吉庆有余。

而象身四脚立地,稳如泰山,则象征社会和政权的稳固,称为太平有象。

角端,是传说中的一种神兽,象征着当今皇帝是圣明之君。

仙鹤被古人看作是一种长寿鸟,象征着江山长存。

看完了太和殿内景,现在,让我们转过头来再来看看殿外的陈设。

在太和殿外的露台上左右各有一只龙头乌龟和一只铜鹤。

龟鹤都是祥瑞长寿的动物,摆在这里有千秋万代的含义。

再仔细观察一下,大家可能会发现,龟鹤实际上是香炉,龟鹤背上有一块可以开启的盖子,里面可以放香料,上大朝时燃香用,届时香烟从龟鹤口中逸出,烘托了一种神秘庄严的气氛。

此外,在太和殿丹陛的东南角还设有日晷。

日晷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计时器,由晷盘和晷针组成,晷针从晷盘中心垂直穿过。

自古以来,皇帝就有向天下颁布历书的责任,所以日晷的设置是国家的重器之一。

太和殿西南角设有嘉量,是古代的标准量器,放置在这里象征国家的统一和强盛。

这两件陈设象征皇帝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公正无私的,对天下百姓都是坦诚、平等的。

此外,在太和殿外东西两侧还各有鎏金青铜太平缸两口,每口重约2吨。

鎏金是一种金属加工工艺,据说这么大的太平缸需要用黄金100两。

不幸的是,上面的黄金却被八国联军用军刀刮走了。

现在我们还可以清晰地看到缸身上留下的刀刮痕迹。

太平缸的主要用途是储水,以备日常洒扫庭院、防火之用。

据记载明朝时有热水处太监在每年的小雪节令,便给缸加盖,缸座底下加铁屉,用来生火,以防止缸内的水结冰,清朝时也是如此。

紫禁城内现在共有明清两朝遗留下来的铜质及铁质太平缸308口,其中鎏金铜缸18口。

以上就是太和殿的情况。

我刚才说了,太和殿是举行大典的地方,在古代,举行各种大典都要选良辰吉时,那么皇帝在何处等待这历史性时刻的来临呢?

就是太和殿后面的中和殿,那我们现在就去看看!

中和殿位于太和殿和保和殿之间,正处于“土”字形须弥座的中部。

殿为方形,四角攒尖,鎏金宝顶。

中和殿在明朝初年称为华盖殿,嘉靖年间改称中极殿,顺治年间改为中和殿。

“中和”二字取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体现了儒家中庸之道的思想。

在明清两代,凡遇到三大节举行庆典前,皇帝在赶赴太和殿之前,都要在中和殿稍作休息,接受内阁、内大臣、都察院、翰林院官员及侍卫人员的朝贺。

如果遇到皇帝亲自参加方泽、太庙、社稷及历代帝王庙、先师孔子、朝日、夕月等重大祭典的时候,皇帝还要提前一天在中和殿阅览祝文以表示恭敬谨慎。

每年仲春时节皇帝在去先农坛行耕礼时,也会亲自到中和殿阅览祝文,检查种子和农具。

过了中和殿,我们就来到了保和殿,它位于“土”字形须弥座的后部,为重檐歇山顶。

明初永乐年间这里叫做谨身殿,嘉靖时改为建极殿,顺治年间改为中和殿。

保和殿名称来源与太和殿相同,意思是统治者应该保持天人合一,维护万物的平衡。

保和殿在明清两代用途不同。

明朝的时候,在举行册立大典的时候,皇帝都要在保和殿内更衣。

在年底,还要在此宴请文武百官。

在清朝时,每逢除夕,皇帝在这里举行宴会,宴请外藩王公。

公主下嫁的宴请活动也在这里举行。

到了乾隆皇帝以后,保和殿又多了一个用途,成为科举考试中殿试的地方。

大家随我往后走,大家看,在保和殿后的台阶上的这块石雕丹陛,是艾叶青石雕刻而成的,石雕四周都是卷草纹,下端是海水江牙纹,中央是飞云簇拥的九条蛟龙。

制作非常精美,是难得的石雕珍品。

这块丹陛石长16.57米,宽3.07米,厚1.7米,重达200多吨,这是紫禁城内最大的一块石雕丹陛,采自北京房山境内的大石窝。

好了游客朋友们,接下来大家可以拍照留念,咱们休息片刻后继续游玩,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