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练习 单元测试 教师用书 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254159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77 大小:1.8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练习 单元测试 教师用书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练习 单元测试 教师用书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练习 单元测试 教师用书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练习 单元测试 教师用书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练习 单元测试 教师用书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练习 单元测试 教师用书 2.docx

《人教版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练习 单元测试 教师用书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练习 单元测试 教师用书 2.docx(7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练习 单元测试 教师用书 2.docx

人教版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练习单元测试教师用书2

第一讲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考纲点击

核心素养

大气受热过程。

1.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学会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3.掌握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影响因素,并能够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向和风力大小。

基/础/梳/理►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主要包括 吸收 和反射。

3.受热过程

(1)大部分A 太阳短波辐射 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地面被加热,并以B 地面长波辐射_ 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因此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是 辐射热交换 。

4.保温作用

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其中射向地面的部分为 大气逆辐射 ,它弥补了地面辐射损失的部分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一般云层越厚、云量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反之越弱。

二、热力环流

1.成因:

 太阳辐射能 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 热量差异 。

2.形成过程

(1)填图:

在下图中填出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和气压高低。

(2)描述

(1)图中气压的高低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高度而言的,因而图中高压的数值并不一定大于低压的数值。

在同一水平面上,高压的数值大于低压;在垂直方向上,近地面低压的数值要高于对应高空高压的数值。

(2)在同一水平面上,气流总是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 。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

类型

高空风

近地面风

图示

(北半球)

受力

F1( 水平气压梯度 力和F2 地转偏向 力)共同影响

F1( 水平气压梯度 力)、F2( 地转偏向 力)和F3( 摩擦 力)共同影响

风向

与等压线 平行 

与等压线 斜交 

近地面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愈大;反之,则夹角愈小。

教/材/拓/展►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平流层大气中的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大气对可见光吸收很少。

大气中的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尘埃,能反射一部分太阳辐射,空气分子和细小尘埃能散射一部分太阳辐射。

2.巴山多夜雨的原因

“巴山夜雨”是因为四川盆地多夜雨。

四川盆地潮湿,云层厚,夜晚大气的逆辐射较强,低层空气容易升温,加之四周沿山坡下沉的气流多,造成盆地底部夜晚气流上升较旺,形成夜雨。

3.风向和风力随海拔的变化原理

随着海拔升高,空气运动所受的摩擦力变小,风速增大;风向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增大,北半球风向逐渐向右偏转(如图),南半球逐渐向左偏转。

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逐渐变小,在高空与等压线平行。

4.狭管效应原理

地形的狭管作用,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地形构成的峡谷时,由于空气不能大量堆积,于是加速流过峡谷,风速增大,这种地形峡谷对气流的影响称为“狭管效应”。

教/材/释/疑►

1.影响风力大小的因素及常用答题术语

影响因素

常用术语

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

冬季南北温差大,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强;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

距高压远近

距离亚洲高压(冬季风源地)近,风力大

摩擦力大小

平原、高原地面平坦开阔,阻挡作用弱,风力大;海面上风力大

植被多少

冬季植被少,风力大

地形因素

山谷口,狭管效应,风力大;地形(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风力大

2.太阳辐射强≠温度一定高

青藏高原所处的纬度较低,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因此太阳辐射强。

但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热量的能力小,通过大气逆辐射返还地面的热量少,造成青藏高原地表热量散失多,温度较低。

考点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

(2017·新课标卷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

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据此完成

(1)~(3)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地寒冷期(  )

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3)该地可能位于(  )

A.吉林省B.河北省

C.山西省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解题思路]

析图表

[答案] 

(1)B 

(2)C (3)D

1.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

具体图解如下:

2.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②深秋利用烟雾防霜冻;③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如:

①高海拔地区

②内陆地区

3.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

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

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

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垂直分布

(1)一般情况下,对流层的气温是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约降低0.6℃,即气温垂直递减率为0.6℃/100m。

(2)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会出现实际气温高于理论气温,甚至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温的现象,称为逆温。

①逆温现象的形成及消失过程如下图所示:

②逆温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

成雾

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出现交通事故

大气污染

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对航空造成影响

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对飞机起降带来不便。

如果出现在高空,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因为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飞行中不会有较大颠簸

[题点1] 大气的受热过程 

1.(高考经典题)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

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

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

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解析:

D [此题考查了大气的热力作用。

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会使地表温度上升,A错;极光现象与地表温度无关,B错;地表长波辐射增强,表明地表温度升高,C错;火山爆发所产生的火山灰会削弱太阳短波辐射,使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从而导致地表温度下降,D对。

]

被称为高速公路“流动杀手”的团雾,大多是由于局部区域近地面空气辐射降温而形成的浓雾,具有突发性、局地性、尺度小、浓度大的特征。

江苏省近年来由团雾引起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比例高达18%左右。

下图是沪宁高速公路示意图。

据此完成2~4题。

2.一天当中,团雾的多发时段往往是(  )

A.0~6时       B.6~12时

C.12~18时D.18~24时

3.团雾多出现在高速公路上的主要原因是(  )

A.汽车尾气排放量大B.沿线工业污染严重

C.路面昼夜温差较大D.临近河湖与林草地

4.沪宁高速公路团雾发生频率最大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2.A 3.C 4.C [第2题,依题意,团雾是辐射降温,导致大气中水汽凝结成雾,条件是降温和温度较低,一般在夜晚时间段易出现,而后半夜气温较低更易出现,故A正确。

第3题,高速公路独特之处在于尾气排放量大和路面昼夜温差大,而汽车尾气与雾形成关系不大,故C正确。

第4题,雾的形成条件之一是要有充足的水汽,图中③地位于太湖附近而水汽充足,故团雾发生频率最大的地点是③。

]

[题点2] 逆温现象 

读某工业区不同时段气温垂直分布图,回答5~6题。

5.减少污染,排污烟囱高度最好不低于(  )

A.300米B.200米

C.100米D.50米

6.下列时段中,最有利于近地面污染物净化的是(  )

A.19时~22时B.4时~7时

C.7时~10时D.13时~16时

解析:

5.A 6.D [由近地面向上气温逐渐升高,即表明出现了逆温现象,则图中显示该地逆温层最高达到了300米左右,且逆温主要出现在19时至次日10时之间的时间段;13时~16时地面大气对流较强,利于污染气体扩散。

]

考点二 热力环流

   (高考经典题)下图为北半球某平原城市冬季等温线分布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该城市可能位于(  )

A.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   B.40°N附近大陆西岸

C.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D.40°N附近大陆东岸

(2)市中心与郊区的气温差异导致市中心(  )

A.降水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B.降雪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C.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至郊区

D.不易受郊区燃烧秸秆烟雾的影响

[解题思路]

析图表

(1)该城市冬季气温低于0℃,由南往北气温有递减趋势,说明城市位于北半球。

回归线附近大陆东、西两岸平原地区冬季气温均高于0℃。

40°N附近大陆西岸冬季由于受西风带影响,气候的海洋性强,冬季气温高于0℃。

(2)图中显示市中心区气温高于周边的郊区,气流上升,并且市中心区大气中凝结核较多,因此降水的可能性比郊区大。

[答案] 

(1)D 

(2)A

1.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

 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关键抓住以下两点关系:

(1)温压关系:

(如上图中甲、乙两地所示)

(2)风压关系:

水平方向上,风总从高压吹向低压。

(如上图中M、N处风向所示)

2.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1)海陆风

①成因分析——海陆热力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

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

①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

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

所以,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污染的工业。

(3)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①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

②影响与应用

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下沉距离之外。

(2019·河北质检)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阳光房(复式楼的露台、一楼的私人花园、楼房的顶层、别墅等的玻璃房)在城市中大受欢迎。

阳光房附建在房子一侧,中间用一堵墙(带门、窗或通风孔)将房子与阳光房隔开,通过合理的设计发挥阳光房的作用,让时尚成为一种节能。

据此完成1~3题。

1.一般将阳光房建在房屋南侧的城市,大多位于(  )

A.北温带B.北寒带

C.南温带D.南寒带

2.图示阳光房的玻璃墙通风孔和共用墙通风孔打开的季节分别是(  )

A.春季、秋季B.秋季、春季

C.夏季、冬季D.冬季、夏季

3.晴日的一天中,阳光房的气温比室外气温高,其主要原因是(  )

A.玻璃可透光并能阻隔室内热量散失

B.室内大气逆辐射和保温作用强

C.室内花草多,空气湿度与比热容大

D.室外空气流动性强,不易增温

解析:

1.A 2.C 3.A [第1题,阳光房能充分得到光照,建在房屋南侧,说明南侧光照条件好;北温带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则南侧光照条件好。

第2题,阳光房接收光照多而气温较高,冬季可向室内传导热量,夏季室内温度高而不需要向内传导热量,则共用墙通风孔冬季打开,夏季关闭;夏季为了降低阳光房内温度,需要打开玻璃墙通风孔,使其与室外进行热交换来降低室内温度。

第3题,阳光房得到的光照与室外相差不大,但区域封闭而热量不易散失,故温度高于室外。

室内外大气成分相差不大,则大气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强度相差也不大。

]

(2019·广东揭阳模拟)下图为博斯腾湖区域图,博斯腾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周围多荒漠。

湖区内湖陆风现象较显著(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

多年平均数据显示,博斯腾湖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为上午11~12时,比冬半年提前两小时左右。

据此回答4~5题。

4.试推测出现博斯腾湖湖陆风最弱季节可能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5.影响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比冬半年早的主导因素是(  )

A.植被B.气温

C.盐度D.地形

解析:

4.D 5.B [第4题,湖陆风强弱取决于湖泊与陆地之间的热力差异。

冬季湖泊水位低、水体面积小,湖泊与陆地之间的热力差异最小,故湖陆风最弱。

第5题,当湖泊温度高于陆地时,湖泊气压低于陆地,则此时吹陆风;相反,当湖泊温度低于陆地时,吹湖风。

夏季湖泊水体面积大,升温慢,而陆地升温快,故陆风转湖风的时间早于冬季。

]

考点三 大气的水平运动

1.风向的判定

第一步:

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

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近地面风向可依此角度偏转,若为高空,则偏转90°),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

如图所示(以北半球气压场为例)。

2.风向的应用

根据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可以:

(1)定南北半球;

(2)定气压高低;(3)定三力;(4)定近地面或高空。

3.风力的判读

(1)风力的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因此,等压线密集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如上图,风力:

A>B>C>D。

(2)要注意不同图幅上的气压梯度和比例尺两种情况的变化。

在不同地图中,相同图幅、相同等压距的地图相比,比例尺越大,表示单位距离间的等压线就越密集,则风力越大;比例尺越小,表示单位距离间的等压线就越稀疏,则风力就越小。

如下图A、B、C、D处风力的大小是A>B>C>D。

(2019·天津和平区模拟)下图为澳大利亚附近区域某日气压场图,读图回答下题。

1.此时,图中偏西风最强劲的海域是(  )

A.甲       B.乙

C.丙D.丁

解析:

B [注意关键词是“偏西风”“最强劲”。

依据气压可判断甲、乙附近为偏西风,丙、丁附近为偏东风;乙处等压线较甲处稠密,则乙处风力较甲处强劲,故B正确。

]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14日6时的气压形势,L为低压。

图中天气系统以200千米/天的速度东移。

读图,完成下题。

2.图中甲地14日6~9时的风向为(  )

A.偏东风B.偏南风

C.东北风D.西北风

解析:

B [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且指向低压,北半球风向向右偏的规律,可判断甲地14日6~9时的风向为偏南风。

]

读图,回答3~4题。

3.判断此时P地的风向(  )

A.西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D.东北风

4.甲、乙、丙、丁四地中的气压可能与Q地相等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3.A 4.D [第3题,图示P地西侧为高压、东侧为低压,依据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可判断为西北风。

第4题,图示等压距为2.5hPa,则Q外围等压线数值可能是1005hPa或1007.5hPa;再运用“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判读法,可判断Q数值可能是1002.5hPa~1005hPa或1007.5hPa~1010hPa;与图中丁处数值可能相等。

]

图表专攻(五) 等压(温)面的判读

图1

图2

图3

1.看等压面或等温面的弯曲特点

主要观察等压面或等温面的数值及其凹凸特点,其特点反映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或气温分布状况。

例如:

图1为区域等压面分布图,同一等压面在长沙与南昌之间向下弯曲;图2为高低空两个等压面的弯曲图,可以看出高低空的两个等压面的弯曲方向相反;图3为等温面分布图,反映出甲乙两地上空的气温差异。

2.判断气压高低

图1中反映出长沙与南昌之间的区域存在一个低压区;图2中反映出近地面A点气压低于B点,高空则是C点气压高于D点;图3中反映出近地面甲地气压高于乙地。

3.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

近地面的气压高低差异影响了垂直方向上的气流运行状况,进而影响了大气运动状况。

例如:

图1中长沙与南昌之间的低压区域会出现阴雨天气;图2中B地出现下沉气流,天气晴好,A地出现上升气流,天气阴雨;图3中甲、乙两地相比,乙地可能会出现阴雨天气。

1.(高考经典题)下图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P1和P2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

此时甲地近地面的风向为(  )

A.东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D.西北风

解析:

B [由图可知,P1等压面大致平行于等高面,而P2等压面出现倾斜,表明高空甲地气压低于38°N处的气压,则近地面甲地气压高于38°N处的气压,因此其近地面大气水平气压梯度力由南指向北,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转成西南风,故B项正确。

]

下图示意某地区的温压场分布,实线为该地1000百帕等压面的高度分布(单位:

m),虚线为近地面等温线分布。

读图,完成2~3题。

2.图中④地的近地面风向是(  )

A.东北风B.西南风

C.东南风D.西北风

3.图示近地面各点中,可能出现阴雨天气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

2.C 3.D [第2题,图中该地区近地面等温线值由北向南递减,可推断该地位于南半球。

实线为该地1000百帕等压面的高度分布,同一等压面上,④地所处的气压中心海拔低于四周,即等压面在该气压中心向下凸,说明同一海拔,该气压中心为低压中心,因此可画出图中④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受南半球向左的地转偏向力影响,该地风向为东南风,故选C。

第3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地位于南半球,所以③④附近的低压中心是顺时针转动的,故③位于冷锋锋前,④位于暖锋锋前,又因冷锋锋后降雨,暖锋锋前降雨,所以④最有可能出现阴雨天气。

故选D。

]

第二讲 气压带和风带

考纲点击

核心素养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1.掌握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规律,能够运用其分析全球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和特点。

2.识记北半球冬、夏季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气压中心;理解东亚、南亚季风的成因及影响。

基/础/梳/理►

一、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1.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

(3)季节移动规律

随 太阳直射点 的南北移动而移动。

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大致夏季 偏北 ,冬季 偏南 。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与季风环流

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

气压中心M是 亚洲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其切断了 副极地低气压带 。

2.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

气压中心N是 亚洲 (印度)低压,其切断了 副热带高气压带 。

3.季风环流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1月

A 西北 季风

B 东北 季风

7月

C 东南 季风

D 西南 季风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

类型

气压带与风带

气候类型

单一

控制

  

赤道低气压带

热带雨林气候

西风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

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热带沙漠气候

 

 

交替

控制

赤道低气压带与信风带

热带草原气候

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

地中海气候 

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太阳辐射 、大气环流、 海陆分布 、地形、洋流等。

基/础/梳/理►

1.澳大利亚北部1月份西北季风的成因

澳大利亚北部1月份的西北季风,是由于东北信风带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左偏,加之陆地低压吸引而形成的。

2.低压带和高压带对天气的影响

低压带:

空气上升,气温降低,水汽容易凝结形成降水。

高压带:

空气下沉,气温升高,水汽易蒸发,不易形成降水,多晴天。

3.焚风效应

当气流经过山脉时,沿迎风坡上升冷却,因发生降水而减少水分。

过山顶后因重力作用气流沿背风坡下沉,在接近地面的过程中,气流增温(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这种现象叫焚风效应。

气流流过山顶后的温度比山前同高度上的温度高得多(因湿度显著减少,升温幅度大)。

示意图如下:

焚风常常使果木和农作物干枯,发生旱灾导致产量降低,诱发森林火灾。

在高山地区,焚风还会造成融雪,使上游河谷洪水泛滥,有时还会导致雪崩。

4.气压带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

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就易形成雾。

下图中,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S市。

S市夏季常被雾笼罩,是因为附近海域有寒流经过,且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以下沉气流为主,风力较弱。

教/材/释/疑►

1.受信风影响的地区气候不一定干燥

信风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赤道低气压带的过程中,随着气温升高,水汽不易凝结成云致雨,天气一般是干燥的。

但当信风经过暖湿洋面的增温增湿后,在迎风坡也会形成丰沛的降雨。

2.季风环流的判读

(1)通过气压分布状况判读季节:

30°N的近地面有低压中心(如90°E附近,即印度低压)分布,为北半球的夏半年;60°N的近地面有高压中心(如70°E附近,即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分布,为北半球的冬半年。

(2)通过东亚、南亚、东南亚地区的风向判读季节:

偏北风为冬季,偏南风为夏季。

考点一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017·海南地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西兰首都惠灵顿依山坡而建,三面环山,西面朝向大海,有“风城”之称。

下图示意惠灵顿的位置。

分析惠灵顿常年多风的原因。

[解题思路]

1.审题干

惠灵顿依山坡而建,三面环山,西面朝向大海,说明惠灵顿依山面海,地形开口朝西。

有“风城”之称,说明大风日数多。

2.析图表

[答案] 地处西风带,常年盛行偏西风,两岛之间为海峡,风速加快;依山面海,迎风。

1.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大多与气压带、风带的性质有关,分析如下:

(1)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为气流上升区,降水多。

(2)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为气流下沉区,降水少。

(3)极地东风由高纬吹向低纬,性质干燥;中纬西风由低纬吹向高纬,性质湿润。

(4)受信风带影响的大陆西部和中部地区一般为晴朗干燥天气,受信风带影响的大陆东岸,降水则较多。

(5)受单一气压带、风带的影响,气候季节差异小,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气候季节差异大。

2.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类型的对应分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