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历史百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第8卷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第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253322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8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历史百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第8卷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第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三历史百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第8卷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第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三历史百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第8卷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第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三历史百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第8卷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第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三历史百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第8卷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第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历史百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第8卷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第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解析版.docx

《三历史百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第8卷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第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历史百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第8卷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第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解析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历史百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第8卷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第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解析版.docx

三历史百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第8卷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第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解析版

一.选择题(共50分,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如图,请根据下述图片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映皇权和相权之争贯穿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之中

B.反映的趋势是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最终被废止

C.反映的发展趋势易形成暴政,压抑民主政治

D.反映了中央权力的进一步集中

【答案】A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君权与皇权

2.“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

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A.分散宰相权力B.加强皇权

C.加强军事实力D.增加财政收入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低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可以分析出王安石初期的变法是为了增加政府的收入的,故本题答案选D项。

分割宰相权力不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A项不选;题干中没有涉及皇权的变化,B项不选;材料中体现的是财政,不是加强军事实力,C错误。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重点内容

3.明清(鸦片战争前)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转型”的表现是

A.工业文明逐渐确立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C.内阁制具备了近代政体的基本特征D.批判性进步思潮给社会带来了深刻的思想解放

【答案】B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

4.有学者认为:

“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

……在1800年以前,欧洲肯定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

”按这一观点,18世纪末世界贸易中心最有可能是

A.长安B.北京C.上海D.广州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根据材料的含义,18世纪末的世界贸易中心不在欧洲而是在中国。

联系当时中国的情况,18世纪中国处于明清两个朝代期间,这时期政府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通商口岸,因此最有可能的是广州。

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A选项是内陆;B选项也是内陆;C选项当时没有开放。

考点:

中国古代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广州十三行

5.“自有民国,八年以来,未见真民意、真民权,有之,自学生此举始耳。

”康有为此语称赞的是

A.公车上书B.新文化运动C.五四运动D.国民革命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中时间特征“自有民国,八年以来”即民国八年(1919年)可以判断康有为评价的应该是五四运动,当然从材料中也不难看出康有为对学生爱国行为的高度肯定和赞扬,所以答案选C,ABD三项发生的时间分别是1895年,1915年和1926年,三者均不符合题意时间特征的要求。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四运动

6.17—18世纪开始,法语逐渐打破了拉丁语垄断的局面,直到1919年,法语仍一直是欧洲大陆外交活动中使用的主要语言。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法语自身的魅力B.工业革命的影响

C.启蒙运动的影响D.文艺复兴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材料文字说明近代以来法语逐渐成为影响世界的语言。

A项表述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英、美两国的成就最大,排除;启蒙运动的高潮在法国,推动了法语成为影响世界的语言,C项正确;D项兴起于意大利而后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区,与法语的推广无直接关系,排除。

故选C。

考点: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启蒙运动·影响

7.希腊先哲柏拉图在谈到他生活时代的雅典时说“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

这主要表明

A.柏拉图时代的雅典公民充满了自由的精神

B.当时雅典尚没有法律来约束公民

C.柏拉图因为恩师苏格拉底被判有罪而诋毁雅典民主政治

D.雅典的直接民主制使他们面临体制性的危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信息可知,柏拉图认为,过度泛滥的直接民主造成许多公民不愿受到任何约束,甚至连法律也不愿去遵守。

这说明雅典的直接民主制使他们面临体制性的危机,因此D项正确。

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BC两项与史实不符。

考点: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雅典的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

8.《全球通史》中:

“······促成中国文明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

”要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首先要参阅()。

A.《春秋》B.《尚书》C.《论语》D.《道德经》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儒家思想的精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对孔子言论的记录,聚集了儒家思想的精髓,故本题答案选C项,ABD不符合题意。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儒家

9.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

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A.家族和睦B.等级秩序C.贵族世袭D.宗法观念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的主旨不是家庭和睦,排除A;等级程序不是宗法制的内涵,排除B;贵族世袭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根源与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制,故选D。

考点: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10.有一所中学要举办一次文艺活动,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来校演讲,演讲的主题包括:

歌德的诗歌创作、拜伦与希腊独立运动、雨果的小说艺术等,还安排了一个音乐会,有钢琴家表演一场“舒伯特之夜”。

这次文化活动的主题,应当定为

A.启蒙运动的学术B.印象派的文化风格C.浪漫主义的文艺D.后现代主义的艺术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材料提到,歌德的诗歌创作、拜伦与希腊独立运动、雨果的小说艺术等,还安排了一个音乐会,由钢琴家表演一场“舒伯特之夜”。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浪漫主义的文艺的共同点,因此选C。

AB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考点: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文学的繁荣·表现;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音乐与影视艺术·音乐

11.图7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古代科技一直领先于西方B.15世纪中西方科技发展趋势出现逆转

C.公元前后中国科技达到最高峰D.公元前后到10世纪中国科技走向衰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从图中曲线的走势可以看出A说法错误,公元前后西方科技略微领先中国,B说法正确,15世纪后中国科技开始衰落而西方科技迅速发展,C说法错误,15世纪前后中国古代科技达到顶峰,D错误,公元前后到10世纪中国科技发展呈下降趋势,故答案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中西科技对比

12.1930年6月,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到:

“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最后的死命。

”这表明

A.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B.他认清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C.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D.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反映了李立三主张城市中心暴动论,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A项与材料中“1930年”不相符合。

BC项说法是错误的,与材料不相符。

所以答案选D。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土地革命时期

13.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2月20日(2019年)与到访的中共南京市委常委刘志伟等人举行会谈,在提到日军“南京大屠杀”时河村隆之表示,“的确存在常规的战斗行为,但我认为南京(大屠杀)事件并未发生过。

”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南京大屠杀的事实认定关键取决于

A.认识事实的态度B.掌握直接史料和证据

C.国际社会的定论D.后人的总结和认识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直接史料和证据属于一手史料,最能证明事件是否发生,所以B对。

ACD不是关键之所在。

考点:

史学常识•史料•一手史料

14.《左传》记载晋国大夫赵简子曾于公元前493年作战时宣誓说:

“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

”这反映出当时()

A.分封制遭到破坏B.分封等级秩序变动

C..郡县行政组织出现D.县的面积比郡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分封制最大的特点是按照血缘关系进行分封。

材料中“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说明不在按照血缘关系进行分封,分封制破坏,郡县制开始萌芽。

A项说法错误,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遭到破坏。

B项错误,材料并非说的是分封制了,而是采用了新的授官方式。

D项材料并未体现。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郡县制萌芽

15.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

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旧时官府中办理文书的小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源于()

A.分封制的长期存在B.官僚政治的弊端

C.中央集权的削弱D.行政效率的低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古代官僚政治。

材料中导致“吏有封建”的原因是官和吏之间办事的不协调性,说明官僚政治存在明显的漏洞,从而说明B符合题意。

A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崩溃。

CD材料中没有显示。

故选择B。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官僚政治的弊端

16.《左传》记载: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由此可以判断出()

①周武王是周朝的第一位君主②周朝已经开始实行分封制

③分封制的实行有利于稳固政治统治④分封的对象主要是姬姓子弟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了西周的分封制。

但材料并未涉及分封制的作用,故选项③不符合题意。

故排除含有③的BCD,故本题答案选A项。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17.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

从封建转帝制是第一次转型,下列选项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

A.由“公天下”至“家天下”B.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

C.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D.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注意题干信息“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封建”指商周的分封制,“帝制”指秦朝至明清时期的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民治”指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民主共和制。

A说法错误,在“封建”时期,我国已经由“公天下”至“家天下”。

BC说法错误,这应发生在帝制转向民治时期。

秦朝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下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而非世袭分封,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故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官僚政治

18.据欧阳修《新唐书·宗室列传赞》记载:

“然建侯、置守,如质文递救,亦不可一

概责也。

救土崩之难,莫如建诸侯;削尾大之势,莫如置守宰……故王者视所救为之,勿及于敝则善矣。

”这段话反映的政治主张主要是()

A.君王应注意“封建”与“郡县”相互平衡B.郡国并行制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郡县单轨比封建郡县双轨一体更有优越性D.汉以来皇帝制度一直都有封建制相伴随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本题考查学生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理解。

从材料的信息看,它反映了建立诸侯国和分封制各有各的利弊。

主张各取所长。

选项中A项符合题意。

其它是错误的。

所以选A。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郡县制

19.西方古典作品《阿提卡之夜》记载,“一个审判官或仲裁官,受命于出庭辩论时[审讯案件],而他们被揭穿在[这个]案件中接受金钱贿赂”,依据《十二铜表法》第九表第三条应被处以死刑。

由此判断,制定这一法律条文的目的是  (   )

A.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充分保护平民权益

C.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D.限制贵族滥用权力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律,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题干中的《十二铜表法》是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下颁布的,材料中受贿的审判官被处以死刑是在限制贵族滥用权力,所以正确的是D项;《十二铜表法》是习惯法的汇编,材料中不能体现出“人人平等”所以A项错误;B项中的“充分”错误;材料中没有说到私有财产的保护,排除C项。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罗马人的法律·目的

20.西方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平等、法制的社会观念,而古老的中国则衍生出对权力的膜拜和鲜明的等级尊卑秩序。

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活方式上动与静的差别B.经营方式上开放与封闭的差别

C.经济形态上商品经济与农耕经济的差别D.文化观念上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别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西方社会商业文明的发展容易形成平等、法制的社会观念;而中国古代的经济以小农经济为主,具有分散、保守、独立性,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

中西方经济形态的差异决定了生活方式、经营方式和文化观念的不同,A、B、D都是由C决定的。

故选C。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雅典的民主政治·民主政治与专制的区别

21.1841年,英国辉格党政府首相墨尔本在一次内阁会议上就阁员之间的意见分歧表态说:

“我实际上不在乎哪一个好,我在乎的是,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

”后因托利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墨尔本内阁辞职。

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内部意见一致是内阁制主要原则B.首相与普通阁员享有平等权力

C.内阁集体责任制基本成形D.政党之间的斗争决定内阁政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我在乎的是,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内阁集体责任制成为公认的原则,内阁成员要对外用一个声音说话,所以,这反映出当时英国内阁集体责任制成为公认的原则。

故本题答案选C项。

考点: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内阁集体责任制

22.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是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学说的第一次较好贯彻,对美国政治体制产生重大影响。

美国的分权制衡机制体现在

①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          ②联邦政府的立法、行政、司法之间

③国会参众两院之间           ④民主党与共和党对垒与交替执政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了美国政治中权力的分权与制衡原则,体现了各权力实体间的相互妥协,而这种妥协具体体现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三部门、国会中的两院、政党中的两党等方面,所以①②③④都正确,故本题答案选A项。

考点: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1787年宪法·分权制衡

23.某次战争后,英国外交大臣勃罗叠立克在议会发表演说:

“中国此后仍须以华人制华地,凡有意开通中国之人,应该小心谨慎,团匪之事即可取以为鉴。

”该战争应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从材料中的“团匪之事即可取以为鉴”可判断该战争与义和团有关,并强调对中国仍要采取“以华治华”的策略侵略。

究其原因是义和团运动展现出了中国人民的强大实力,这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故选D。

考点:

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的侵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4.《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指出:

“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复行直接民权。

即为国民者,不但有选举权,且兼有创制复决罢官诸权也……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宣言在此强调

①实行普遍平等的民权②个人拥有的政治权利

③民权与反帝相结合④改变国家政体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是国民党一大中孙中山对三民主义的发展的表述,但这种改变并未改变中华民国的政体,故④明显错误,所以排除BCD,故本题答案选A项。

考点:

20世纪中国重大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解

25.根据统计,国民政府在1938—1940年先后组织的大战役有:

南昌会战、随枣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冬季攻势、桂南战役、绥西作战和枣宜会战等。

这七次战役规模相当大,地域涵盖华东、华北、华中和西南地区,每次日军投入的兵力均在8—10万,中国军队投入的兵力至少在20万以上。

……两年间,国民党军队共毙俘日军263,251人,同时也付出了1,019,911人的重大伤亡。

”材料要说明的观点是1938—1940年间

A.国民党和共产党都是抗日的中流砥柱B.国民党积极抗战,给日军沉重的打击

C.国共合作抗战,取得了抗战的胜利D.人民群众积极支持抗战,给日寇沉重的打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材料提到,“根据统计,国民政府在1938—1940年先后组织的大战役有:

南昌会战、随枣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冬季攻势、桂南战役、绥西作战和枣宜会战等。

两年间,国民党军队共毙俘日军263,251人,同时也付出了1,019,911人的重大伤亡。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1938—1940年间国民党积极抗战,给日军沉重的打击。

因此选B。

ACD都不符合是现在,排除。

考点: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战争·特点

二非选择题(共50分第26题20分,第27题15分,选做题15分,请在答题卡上标注选作题次,28题和29题任选一题。

26.政治文明的演进是一个不断递进的过程,从人治到法治体现了社会不断前进的步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8分)

材料一:

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公共权力演化和蜕变的结果。

在先秦古籍中,“天子”统治的区域称“天下”,诸侯的领地称“国”,卿大夫的采邑称“家”。

秦统一后,将其统治的地区称为“国家”。

——摘自人民网文章《人类政治文明的源起及其演进》

材料二“近闻逆党方结一秘密会,遍布支部于各省,到处游说运动,且刊印鼓吹革命之小册子。

……入会之人,日以百计,踪迹诡秘,防不胜防,”仿行宪政可以“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从而“解散乱党”。

——摘自端方《请平满汉畛域密折》

材料三:

“‘宪法’二字,近时人人乐道,便是满清政府,也晓得派遣奴才出洋考察政治,弄些预备立宪的上谕,自惊自扰。

…照现在看来,满洲政府要实行排汉主义,谋中央集权,拿宪法做愚民的器具。

…‘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惟尚有一层最要紧的话,因为凡是革命的人,如果存有一些皇帝思想,就会弄到亡国。

……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这不止是我们革命之目的,并且是我们革命的时候所万不可少的。

——摘自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材料四如图

——选自白海军著作《2049——相信中国》

(1)材料一是从什么视角来剖析和解释“国家政权”的?

从这个视角看,古代中国的西周、秦朝政权各有什么特点?

(6分)

(2)材料二的“秘密会”是指什么?

据材料分析当时清政府“仿行宪政”的主要目的。

(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孙中山对清政府“预备立宪”的态度及其理由。

(不得摘抄材料)(4分)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从外部影响、探索阶级、改革内容等方面分析近现代我国政治文明演变的特点。

(6分)

【答案】

(1)地域。

(1分)

西周分封制下,受封诸侯有较大独立性,中央与地方结成一种松散联盟。

(2分)

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管理,真正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2分)

(2)中国同盟会。

(1分)

主要目的:

分化瓦解革命党,遏制革命,维护统治。

(2分)

(3)态度:

坚决抵制和反对。

(1分)

理由:

清政府预备立宪是欺骗人民的;国民追求自由、平等与君主专制互不相容;只有实行民主共和,才能消除争当皇帝而引起的内乱;实行民主共和,建立国民政府是革命的根本目的。

(3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4)主要特点:

①西方政治文明逐渐传人,受欧洲文明影响较大;

②资产阶级率先进行政治变革的实践活动;

③历经了由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向社会主义政治的转变;

④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它言之有理亦可酌情得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材料““天子”统治的区域称“天下”,诸侯的领地称“国”,卿大夫的采邑称“家”。

”可以看出材料一是从地域的角度分析政权的。

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来看,西周时期的政权和秦朝的政权不同之处主要是在于西周分封制下,受封诸侯有较大独立性,中央与地方关系松散。

秦朝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则相当的紧密.

(2)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材料“到处游说运动,且刊印鼓吹革命之小册子。

……入会之人,日以百计,踪迹诡秘,防不胜防”可以看出清政府此时所说的秘密会指的是同盟会。

清政府仿行立宪的目的从材料““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从而“解散乱党””可以进行分析得出答案。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材料“照现在看来,满洲政府要实行排汉主义,谋中央集权,拿宪法做愚民的器具”可以看出孙中山对仿行立宪的态度。

从材料“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惟尚有一层最要紧的话,因为凡是革命的人,如果存有一些皇帝思想,就会弄到亡国”可以分析的出孙中山反对预备立宪的理由。

(4)此题比较难,需要对材料进行图片细致的分析。

材料反映的是我国近代救国道路上探索的过程。

其主要的特点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可以从西方政治文明的影响、资产阶级的率先行动、政治制度的变革等角度进行分析。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与郡县制;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同盟会;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新思想萌发·预备立宪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7分)

材料一 公选制——两汉开国之初,尚有不少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